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生肖爱情 生肖爱情

公元780年是什么生肖呢_公元780年是什么生肖

tamoadmin 2024-07-04 人已围观

简介1.周子多父攻郐之战的始末2.大历十才子是谁3.施肩吾是什么朝代的4.平年是什么(今年)?5.吕氏历史和人物谱——隋、唐、五代时期闰年是公历中的名词。闰年分为普通闰年和世纪闰年。普通闰年:公历年份是4的倍数的,一般是闰年。(如2004年就是闰年)。平年是指阳历没有闰日或农历没有闰月的年份。非整百年份除以4,整百年份除以400不能整除的即为平年。平年二月有28天,而闰年二月有29天。阳历平年365天

1.周子多父攻郐之战的始末

2.大历十才子是谁

3.施肩吾是什么朝代的

4.平年是什么(今年)?

5.吕氏历史和人物谱——隋、唐、五代时期

公元780年是什么生肖呢_公元780年是什么生肖

闰年是公历中的名词。闰年分为普通闰年和世纪闰年。普通闰年:公历年份是4的倍数的,一般是闰年。(如2004年就是闰年)。

平年是指阳历没有闰日或农历没有闰月的年份。非整百年份除以4,整百年份除以400不能整除的即为平年。平年二月有28天,而闰年二月有29天。

阳历平年365天,农历平年354天或355天,极少数为353天。公元元年至公元5000年之间,农历年有353天的年份只有以下几个:780年、1620年、1965年、2372年、3620年、3903年、3965年、4186年、4248年。

世纪年是天文学专有名词。一个世纪是一百年,世纪年通常是指连续的一百年。当用来计算日子时,世纪通常从可以被100整除的年代或此后一年开始,例如2000年或2001年。

这种奇数的纪年法来自于耶稣纪元后,其中的1年通常表示“吾主之年”,因此第一世纪从公元1年到公元100年,而20世纪则从公元1901年到公元2000年,因此2001年是21世纪的第一年。

扩展资料:

判断闰年条件:

1、非整百年数除以4,无余为闰,有余不闰;

2、整百年数除以400,无余为闰,有余不闰。

例如:1996年是闰年,2000年是闰年,而平年二月有28天,1900年不是闰年,1997年是平年。

闰年的计算方法:公元纪年的年数可以被四整除,即为闰年;被100整除而不能被400整除为平年;被100整除也可被400整除的为闰年。如2000年是闰年,而1900年不是。

百度百科-闰年 (历法中的名词)

百度百科-平年

百度百科-世纪年

周子多父攻郐之战的始末

刘太真是唐代人,新、旧《唐书》均有传。因为《旧唐书》上记载“刘太真,宣州人,涉学,善属文”,于是安徽宣城人就认为刘太真是他们那里“土生土长的诗人”;又因为在当时的诗文交往中,文人喜欢称古地望,人称“丹阳刘太真”,于是,今天有丹阳人就认为刘太真是“丹阳刘氏之祖”。在唐代,说刘太真是宣州人或丹阳人,这都不错,因为溧水在汉朝、隋朝属丹阳郡管辖,在唐代属宣州府(天宝元年为宣城郡)管辖,古人又有称古地望的习惯。但今天我们只能说刘太真是南京溧水人。

让我们读一读唐朝宰相裴度撰写的《刘府君神道碑铭》中的一段文字:刘太真“以贞元八年三月八日薨于余干县之旅馆,春秋六十八。……以言归兆域,未叶蓍龟,权窆于丹阳之别墅。至贞元十八年十月十九日,方以理命葬于宣城郡溧水县方墟之古原。”我对这段不算太难懂的文言文再作一点注释,“兆域”即坟地,“以言归兆域”意思是说,按刘太真的生前交代回祖坟归葬;“未叶(xié)蓍龟”即不合卜筮,意思是阴阳先生推算,认为当即归葬不利,所以就暂时停丧在“丹阳之别墅”;十年以后,才“以理命”,即按刘太真临终神志清醒时留下的遗嘱,葬到溧水柘塘(古方墟)。在这段碑文中,裴度再三强调,葬回溧水方墟是刘太真生前的强烈愿望。刘太真眷恋生斯长于斯的故乡,死后一定要归葬于斯。毫无疑问,刘太真是唐代溧水人。

刘太真,祖籍彭城。永嘉(公元307年---313年)末年,晋王室仕族南迁,刘家迁至金陵,但不知何年迁来溧水。一代祖刘悱,为隋伏波将军、贵阳太守;高祖刘关,为襄州别驾;曾祖刘轸,为皇州刺史;祖父刘际,为洪州录事参军;父亲刘若筠,虽是读书人,但未入仕途,死后因其子为显宦,朝廷赠封谏议大夫。其兄刘太冲,比刘太真早一年考中进士,当时兄弟俩接连中举,曾使京城轰动。刘太冲在“安史之乱”时曾做过平原太守颜真卿的从事。代宗朝宝应年间(公元762年---763年),颜真卿任吏部侍郎,曾“超升等第”提拔过刘太冲,但刘太冲才不偶命,仕途蹭蹬,一直蹉跎卑位,竟然落魄而困守家园。颜真卿曾因受宰相元载排挤,贬为夷陵别驾,后迁任庐陵刺史,赴任时特意取道溧水蒲塘。很有可能刘太冲赶到蒲塘与颜真卿相见,也或许刘太冲将颜真卿请到了自己家中,并告诉他自己打算西游。颜真卿当即泼墨挥毫,写下了《送刘太冲叙》,这是书法史上的盛事。《送刘太冲叙》是法帖瑰宝。《叙》文中有对刘太冲兄弟的赞扬:“果行洁修,斯文彪炳,鄂不照乎栘华”,“冲与太真嗣家声于后”;有对刘太冲的勉励:“冲之西游,斯有望矣”,“勖哉之子!”可见颜真卿对刘家兄弟的赏识与厚爱。

刘太真从小受到严格的儒家正统教育,十五岁就开始自觉勤奋读书,二十岁时道德修养、文章才华已为时人称颂,裴度在《刘府君神道碑铭》中这样称道,“公十有五而志于学,弱冠以行义修洁,词藻瑰异,名声藉甚于诸公间。”刘太真青年时师事萧颖士。萧颖士,字茂挺,兰陵人。“开元二十三年进士,对策第一,……名播天下,号萧夫子。”“倭国(日本)遣使入朝,自陈愿得萧夫子为师者,中书舍人张渐等谏不可而止。”萧颖士为人鲠直,学问大,脾气也大。即使是宰相李林甫,他也不买账;客居金陵时,永王李璘招他入幕,他也不与理采。天下想投到他门下、拜他为师的人不计其数,但萧夫子“才高意广,诱接甚寡”。不过,萧颖士一见到刘太真,“便延之座右,以孔门高第不在兹乎?”刘太真成了萧颖士最得意的门生。萧颖士说“吾尝谓门弟子有尹征之学,刘太真之文,其首选焉。今春连茹甲乙,淑问休阐,为时之冠。”刘太真在天宝年间于镇江初见萧颖士,然后追随他到京师,直到天宝末年考中进士以后,回乡省亲,才离开老师。萧颖士写下了《赠刘太真叙》,并赋《江有归舟》一首为之送行。

刘太真约在天宝末年前后中进士。唐代举子考中进士并不是立即就有官做,还得经过吏部铨选,有人中举后多年不得任职,在家待业,或入藩镇幕府。而刘太真中举后仅十多天,朝廷就征召他典校秘书。“且驰传陇首,领元戎书记之事。”金榜题名,随即又成为朝廷命官,“声动日下,浃于寰外。”当年夏五月(农历),告假回乡,省视父母。刘太真回到家乡不久,“安史之乱”便爆发了,紧接着两京失守。京城回不去了,官也做不成了,“安史之乱”期间的前后十年,刘太真一直待在家乡,潜心读书,侍奉父母。“属被虐虏包祸,中原俶扰,潜心坟素,退迹村庐,乐以忘贫,安乎终养。”直到广德二年(公元764年),由江淮宣慰使、御史大夫李季卿荐举,刘太真出任左卫兵曹。永泰二年(公元766年)河内副元帅、太尉李光弼,慕名邀请刘太真入幕协助自己,“辟命诏书,叠至门里”,任他为大理评事。刘太真满怀感激,溯淮北上。但他考虑到战乱未平,离家太远,家中父母无人照顾,于是中途归棹,又返回家乡。

刘太真孝敬父母,友于兄弟。裴度在《刘府君神道碑》中记载了这样两件事:刘太真的父亲曾经因热疾而生毒疮,医生告诫,手不可触摸,但刘太真竟然用嘴去取吮吸脓血。有一次,他和大哥一起去县城买了一些新鲜菜肴回来,这时天快黑了。半路上,突然遇到个拉开弓箭拦路抢劫的强盗,刘太真赶忙告诉那人自己叫什么名字,家住哪里,并且说身上所有的东西你任意拿走,只是不要伤害我哥哥。强盗一听,大为惊恐,说,我不知道你们是刘家兄弟,非常惭愧,落荒而逃。刘太真的言行,“故宗族称孝焉,乡党称悌焉。”浙西观察使、御史大夫李栖筠听到这些事,向朝廷举荐他为常熟县令。在常熟做县令时间不长,母亲病故,他哀痛至极,辞官回家为母亲守孝。三年服除,约在大历六年(公元771年),浙东观察使、宣州刺史兼御史中丞陈少游请他到宣城任职。刘太真本不想离开父亲身边,但考虑到陈少游对自己的厚爱,尤其是对父亲的敬重。四时八节陈少游派人向刘太真的父亲送礼、问候不绝于道,于是刘太真就答应了陈少游,去宣城任职。陈少游表奏朝廷,授刘太真监察御史。在宣城任上,很得陈少游倚重,陈少游既是他的上司,又是他的朋友。所以刘太真心情很愉快,在宣城经常游历山水,饮酒赋诗,其中一首题为《宣州东峰亭各赋一物得古壁苔》:“冉冉温寒泉,绵绵古危壁。光含孤翠动,色与暮云寂。深浅松月间,幽人自登历。”不久,陈少游移镇扬州,刘太真又随陈少游去扬州任节度判官,再升任为侍御史。他为官勤勉,努力报答陈少游的知遇之恩。

建中元年(公元780年)唐德宗李适即位。李适在治理国家方面算得上是个窝囊的皇帝,但他在文学上却很有些才能,史称“天才秀茂,文思雕华”、“颇负经纶”,因而像刘太真这样名闻天下的饱学之士立刻得到了唐德宗的青睐。德宗一即位,就征拜刘太真为起居郎,时间不长让他改任尚书司勋员外郎,不久又任他为吏部员外郎,参与对官员的考核。刘太真凭他的学识与才能,很快流誉朝野,裴度称刘太真在吏部任职,“综核品流,练达程式 ,藏奸立见,析滞如流,名著南宫,望归西掖。”德宗皇帝非常赏识刘太真的才干,又升任他为驾部郎中、知制诰。国家典章、朝廷诏诰、皇帝圣旨,多出之刘太真之手。刘太真进京以后一路顺风,建中三年(公元782年),又“以称职赐绯鱼袋”,绯鱼袋是唐代四品官员的佩带。刘太真进京三年,四次迁升,从八品郎官到知制诰、佩绯鱼袋,成为四品大员,真可谓扶摇直上。

建中四年(公元783年)夏,刘太真升任中书舍人。是年冬十月丙午,泾原节度使饶令言师出京城,至浐水,士兵哗变,倒戈谋叛,饶令言无法掌控局面。第二天,德宗皇帝派晋王装了两车彩缯前往安抚,但军队已冲进皇宫,陈兵丹凤阙下;德宗赶紧召唤神策军抵抗,可是神策军一个也不来,唐德宗只好带着太子、诸王、公主、嫔妃一百多人仓皇出逃。当晚逃到咸阳,德宗匆匆吃了几勺饭,又连夜逃窜,逃到了西北小镇奉天(今陕西乾县,非东北之奉天)。叛军剽劫京城,迎来朱泚做元帅。朱泚自称太尉,住进了含元殿。德宗皇帝是大唐王朝三个逃难的皇帝之一,面对蓬头垢面的嫔妃媵嫱,丧魂落魄的王子王孙,我想这一路上威风扫地的大唐九五之尊应该感慨良多。而在为数不多的扈从官员中,就有刘太真。刘太真弃家不顾,一直守在德宗皇帝身边,陪德宗度过了最艰难的日子,这也难怪德宗皇帝日后对刘太真格外信任。

兴元元年(公元784年)六月,李晟收复京师。凡扈从皇帝赴奉天的官员及收复京城的将士,朝廷均赐名“奉天定难功臣”。毫无疑问,刘太真也是奉天定难功臣。是年,刘太真升任工部侍郎,赐金紫(金印紫绶,赐给三品以上官员)。

“安史之乱”使唐王朝一蹶不振,又经过肃宗、代宗两个昏君的统治,强盛的唐帝国更是江河日下,德宗朝,仍是朝败。德宗登基后,用卢杞做宰相,而卢杞为人阴险奸诈,是继元载、李林甫之后的又一个奸相,这使得朝野不平,加上德宗本人猜忌刻薄,各地藩镇纷纷叛乱。连续几年水旱频仍,飞蝗蔽天,物价腾踊,京城又接连发生地震,经济崩溃,国库空虚。连年战争,军费开支浩大,朝廷拼命搜刮百姓。农村是“征税多门,乡邑凋耗”;京城是“大索京畿富商,刑法严峻”,“京城嚣然,如被盗贼”;天下谣言蜂起,人心不稳;“奉天之难”的发生决非偶然。好在“奉天之难” 多少使唐德宗受到了一点教训。为了收拢人心,朝廷决定选派老成能干的官员充当宣慰使,去各地赈灾安抚,刘太真被选中。贞元元年(公元785年),刘太真充任河东泽、潞、恒、冀、易、定等道赈给宣慰使,前往河南、河北等地安抚百姓。当年,刘太真又转任刑部侍郎。

刘太真任刑部侍郎两年后,于贞元三年(公元787年)又改任礼部侍郎,执掌天下贡举,主管进士考试,为朝廷选拔人才。这是一个非常荣耀的职务,使刘太真的人生到达辉煌的顶峰,但这也是最招物议、最惹麻烦的差使,也为刘太真的贬谪埋下了祸根。

贞元四年(公元788年),这年是多年荒灾后难得的一个丰收年。秋九月,德宗皇帝于曲江亭大宴群僚,并赋六韵《重阳赐宴诗》,让群臣毕和,然后德宗皇帝亲自品定优劣。结果,以刘太真、李纾为上等,鲍防、于邵为次等,张濛 等三十六人又次之。《旧唐书》称:“太真长于诗句,每出一篇,人皆讽诵。”刘太真生前应该写有大量的优美诗篇,很可惜,这些诗歌大多散佚而不见流传,《馆阁书目》载,仅有文集三十卷存世,这与刘太真身后萧条,无子翤为之积集梓行有关。

贞元五年(公元789年)三月,刘太真被贬为信州(江西上饶)刺史。《旧唐书》上说,刘太真之被贬,罪名有两条:一是“掌贡举,宰执姻族,方镇子弟先收擢之。”二是“常叙少游勋绩,拟之桓、文,大招物议。”《唐语林》也载“刘太真为陈少游行状,比之齐桓、晋文,时议喧腾。后贡院用情,追责前事,贬信州刺史。”因这两条罪状而遭贬,刘太真实在有些冤枉。

德宗朝,宰执炙手可热,藩镇气焰熏天,谁敢得罪?连德宗皇帝也是一味姑息。比如李怀光,其反状已明,德宗不但不加以制约,反而以“封太尉、赐铁券”去笼络。结果李怀光不领情,将铁券扔到地上,德宗皇帝也不敢发怒,却是派翰林学士陆贽去好言劝慰。刘太真不是个刚烈不阿的人,《旧唐书》说他“性怯懦诡随”,这是含贬义的,意思是说他是一个胆小谨慎,会见风使舵的人,我想这可能是比较符合刘太真的性格实际的。刘太真长期(前后达十年)做藩镇幕僚,又长期(正好是十年)为皇帝近臣,他只能是惟命是从,看别人眼色行事。他一个礼部侍郎怎能挡得住在科举考试中那些宰执、方镇们为姻族、子弟开后门。那些连皇帝都向他陪笑脸的人,刘太真岂敢冒犯?这让刘太真非常愁苦犯难,他在《贡院寄前主司萧尚书听》中描述了自己当时的焦虑,认为只有他的前任、经历过此事的萧听能够理解他的痛苦:“独坐贡帏里,愁心芳草生。山公昨夜事,应见此时情。”《唐摭言·误放》中写了这样一件事,那年考试结束,准备放榜,刘太真先将及第名单送给宰相看。宰相一看,名单中有一朱姓举子,认为朱泚为逆,立即要刘太真将这个姓朱的换掉。也不管这个考生学识如何,与朱泚是何关系,就仅仅因为他姓朱。刘太真大为惊恐,只好换上那个曾经唐突过自己、名叫包谊的人。由此可知,当时的科举,谁该及第谁该落第,并不由掌管贡举的礼部侍郎说了算,掣肘的实在太多!然而录取不公,天下怪罪的只是你这个掌管贡举的刘太真。裴度对这件事作过分析评论,我认为是很中肯的。他说:“适值时栋变更,怒不在公而及于公矣。遂因嚣嚣之口,成是贝锦(即谮言)。”刘太真也想“秉公心而排众议,履正道而杜私门”,但在那个年代他做不到。他只能背上“贡院用情”罪名,离开京城,远赴信州做刺史。

我们再来看看刘太真将“少游拟之桓、文,大招物议”是怎么回事。刘太真曾追随陈少游从宣州到扬州,两人有多年老交情。兴元元年(公元784年)五月,陈少游调任淮南节度使,当年十一月死在淮南节度使任上。陈少游死后,作墓志铭需要家人或请死者生前熟悉的人,写一份行状,介绍死者生平事迹。刘太真在这份“行状”中,对陈少游大加颂扬,把他比作春秋时的霸主齐桓公与晋文公。这个比方当然是不太妥当,但古人谀墓文字也太多了,为什么刘太真出于感恩写了这几句话就大招非议呢?这与御史中丞窦参有关。窦参做大理司直时,到江淮一带办案,住进扬州,作为朝廷钦差,地方官员应该出城迎接。可是当时的扬州节度使陈少游骄横惯了,根本不把窦参放在眼里。窦参在扬州遭受冷遇,心生怀恨,当即派人去责备陈少游。陈少游也有些懊悔,赶紧去拜访,但这时窦参已经离开扬州回京城。窦、陈恩怨就这样结下了。陈少游坐镇一方时,谁也奈何他不得,德宗为了笼络他,还不断给他加检校司徒、检校司空的头衔。陈少游一死,这只死老虎谁还怕!偏偏这时陈少游的儿子陈正仪向朝廷提出袭封,窦参知道这个消息,认为报仇的时机到了。他在尚书省大门上大书:“陈少游位兼将相之崇,节变艰难之际,君上含垢,愚子何心,辄求袭封。”这件事在京城造成了轰动。陈少游的儿子当然不敢再求袭封了,吓得赶紧回家。作为陈少游的老部下,又在行状中把他比作齐桓、晋文,很快,朝野议论集中到刘太真身上,这就是刘太真倒霉的另一个原因。

刘太真在京城已是心力交瘁,所以对于被贬信州,也不太在意,虽然多少有些伤感,但更多的感觉是解脱。刘太真在信州做了三年刺史,为政易简,苛刑不用,百姓得以休养生息,社会风气大为好转。

后刘太真病逝于江西余干县。刘太真没有儿女,由过继的儿子刘讽主丧,将灵柩从余干县运到丹阳。刘讽不久又病故,其子刘祐才四五岁,刘太真的遗孀李氏晚景凄凉,无力归葬刘太真。十年后,贞元十八年(公元802年),刘太真的门生:谏议大夫杜羔、中书舍人裴度、殿中侍御史李修、光禄少卿卢长卿、右司郎中韦乾度、工部郎中李君何、浙东观察团练使李逊、黔中观察经略使李道古、泽州刺史卢顼、嘉州刺史王良士、复州刺史郑群、沔州刺史严公弼、慈州刺史刘元鼎、侍御史田伯、殿中侍御史卢璠、马逢、监察御史冯鲁、杨巨源、栎阳县令麻仲容、蓝田县令崔立之、盩厔县尉麴澹等人,共同商量谋划,将恩师停丧于丹阳别墅的灵柩迁葬到溧水柘塘刘墓村(村因刘太真墓得名,今村名不存),并为恩师树碑立传,碑文由裴度(文宗朝任宰相,封晋国公)撰写。裴度的这篇碑文写得非常好,共同表达了门生对恩师的怀念与哀思,也使刘太真获得了极大的哀荣。  为了纪念这位先贤,溧水人在柘塘建了刘府君庙,刘府君庙也叫刘公祠,刘太真被奉为柘塘神。刘公祠南宋端平丙申年(公元1236年)重修,在修祠时,有个漆匠喝醉了酒,对神大不敬,结果这人某天晚上上吊自杀了。县尉陶季治来验尸,就一把火将刘公祠烧毁。以后,这里出现种种怪异,地方不太平。于是,当地人濮智明倡议重建刘公祠,淳佑甲辰(公元1244年)修建成功,濮智明的儿子濮桂发请杜子源写了《唐礼部侍郎刘公祠记》。刘公祠直到清朝才毁掉,今天也不知遗址在何处。

大历十才子是谁

周子多父攻郐之战的始末

周子多父攻郐之战是西周王朝的一场战争,其时间约发生于公元前780年,战斗双方是西周的晋文侯同王子多之父与鄫国。那么,周子多父攻郐之战是怎么发生的呢,周子多父攻郐之战是在什么背景下发生的?揭秘公元前780年周子多父攻郐之战的始末。

揭秘公元前780年周子多父攻郐之战的始末

王子多父,郑桓公是也。郑桓公,姬姓,名友(受封前称王子友),周厉王姬胡少子,周宣王姬静异母弟,周朝诸侯国郑国第一任君主。

晋文侯,姬姓,名仇,晋穆侯之子,曲沃桓叔之兄,西周末年至春秋初年晋国第十一任国君,公元前780年—公元前746年在位。

鄫国,亦作缯国为与夏朝同姓封国,故城遗址位于今山东省临沂市兰陵县向城镇西北16公里鄫城前村与鄫城后村之间。鄫国历夏、商、周三代。鲁襄公六年(前567年)亡于莒国。

公元前780年,周子多父攻郐之战爆发,这是西周攻伐鄫国的一场战争。

公元前780年,晋文侯同王子多父共同讨伐鄫国,攻克鄫国后,王子多父乃定居于郑父之丘,是为郑桓公。

施肩吾是什么朝代的

李端,字正己,赵郡人,大历五年进士。与卢纶、吉中孚、韩_(hóng)、钱起、司空曙、苗发、崔峒(dòng)、耿_(wéi)、夏侯审唱和,号十才子。”大历十才子,是唐代宗大历年间十位诗人所代表的一个诗歌流派。他们的共同特点是偏重诗歌形式技巧,但这10人中的生卒年皆不详。其中苗发、崔洞(一作峒)、耿_、夏侯审、吉中孚五人生平不详。据姚合《极玄集》和《新唐书》载:一、钱起钱起(722一780),字仲文,吴兴(今浙江湖州市)人。天宝十年(751),三十岁的钱起考中进士,后来曾出任考功郎中,所以世称“钱考功”,他还是草书大家“颠张狂素”之一怀素的叔叔。钱起被誉为'大历十才子之冠',他非常擅长五言诗,用词色彩清丽,音律和谐,体格新奇,理致清淡。有着'前有沈宋,后有钱郎'的说法。“沈宋”是指初唐著名的诗人沈_期、宋之问。人们把他和著名诗人郎士元齐名,称为'钱郎'。对此,钱起很不满意,他很自负地说道:'郎士元凭什么能跟我相提并论呢?'神助他考中进士的故事,被广为流传。大历十才子都是谁?每人一首代表作,您知道吗?唐朝天宝九年(750年)的一天,在京口(现江苏镇江)的一个旅馆里,钱起正在熬夜苦读。突然,他听到有人在院子里反复吟咏着一句诗:“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钱起推门走出房间,来到了院子里。只看见月儿朦胧,树影婆娑,寂静无声,哪有人在吟诗啊?怎么回事儿,难道是闹鬼了,钱起很是纳闷,悻悻地回到了房间,反复地体会着这句诗,感觉太空灵了、太有韵味了,他就把这句诗牢牢地记在脑海里。第二年,钱起来到长安参加礼部考试,主考官是李_,他出的试题是《湘灵鼓瑟》,要求写作一首五言律诗。“湘灵鼓瑟”,出自于浪漫主义伟大诗人屈原在《楚辞·远游》里的名句:'使湘灵鼓瑟兮,令海若舞冯夷',这句诗里有一个凄美的神话传说。传说,尧帝有两个美丽的女儿,娥皇和女英,她俩都嫁给了舜帝。舜帝在去南巡的途中,因病死于苍梧(今广西梧州)。娥皇、女英得到噩耗后,在湘江岸边日夜悲哭,江边的竹子都染上了她俩刻骨伤心的泪水,从此变得斑驳,被人们称作斑竹或湘妃竹。不久,她俩就悲哀地投江自尽,成为湘江之神,人们称之为“湘灵”,灵就是神的意思。传说,湘灵经常在月夜弹琴鼓瑟,人们如果在湘水细听,就会隐约听到她俩悲凄的声调、忧伤的旋律。钱起很清楚这个题目所包含的典故故事,在构思时,他灵感闪现,脑海里的那句“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不正好能用上吗!于是,钱起运用了丰富的想象力,从一个听者的角度描写了湘灵鼓瑟,并把这一句用在了诗的结尾。《省试湘灵鼓瑟》善鼓云和瑟,常闻帝子灵。冯夷空自舞,楚客不堪听。苦调凄金石,清音入杳冥。苍梧来怨慕,白芷动芳馨。流水传潇浦,悲风过洞庭。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主考官李_,看到这份试卷后,被诗中展现的那种优美、空灵的意境所惊呆了。他反复地再三轻声吟诵,尤其是最后的结句,更是余韵袅袅,仿佛让人见到,在青山绿水之间,一位刚刚放下云和瑟,悠然远去的神女形象。李_不禁惊叹道:这不是人能写出来的,“必有神助”。李_果断地录取了钱起,给了他很高的名次。钱起一举成名,他的这首诗,成为了唐朝三百年省试诗里最优秀的作品,只有被模仿,从来没有被超越。二、夏侯审夏侯审 ,生平事迹不详。建中元年(公元780年),他试“军谋越众”科及第,被授予校书郎,最终官居侍御史。他和韦应物、卢纶、钱起、司空曙、李嘉佑等诗人有着交游唱酬,李嘉佑称赞他“袖中多丽句”。他的作品大多佚失,《全唐诗》里存一首:《咏被中绣鞋》云里蟾钩落凤窝,玉郎沈醉也摩挲。陈王当日风流减,只向波间见袜罗。云锦被中,佳人的玉足穿着小巧的绣鞋,那绣鞋像如钩之月一样美,痴情的玉郎摩挲着绣鞋,沉醉其中。他心叹曹植当年的风流不如从前,就是因为曾经去会见了洛神。这首诗描写了年轻人两情相悦,在情真意浓时的一个温馨片段,属于诗范围,格调不高,思想与艺术上均无特色。三、耿_耿_(wéi) 字洪源,河东(今属山西)人,唐代宗宝应元年(762年),耿_登进士第,终官右拾遗。耿_是一位颇有名气的诗人,他与卢纶、李端、钱起、司空曙、夏侯审、畅当等人有着密切的交往。他的诗以清淡质朴见长,不深琢削,而风格自胜,今有《耿_集》二卷传世。他的代表作:《春日即事》数亩东皋宅,青春独屏居。家贫僮仆慢,官罢友朋疏。强饮沽来酒,羞看读破书。闲花更满地,惆怅复何如?大历二年(767年),耿_被免去周至县(今陕西周至)尉,回家闲居,写下这首惆怅、伤感的即兴之作。四、崔峒崔峒是博陵安平(今河北安平县)人,出身大名鼎鼎的“博陵崔氏”,他的曾祖父是唐朝文学家、吏部郎中、秘书少监崔行功。崔峒登进士第后,历任拾遗、补阙、集贤学士等职。他与戴叔伦、韦应物、司空曙、卢纶、严维、皇甫冉、丘丹等人经常唱和,崔峒的诗“文彩炳然 ,意思方雅”,今仅存《崔峒诗》一卷,《书情寄上苏州韦使君兼呈吴县李明府》是崔诗中的佳作。《书情寄上苏州韦使君兼呈吴县李明府》数年湖上谢浮名,竹杖纱巾遂性情。云外有时逢寺宿,日西无事傍江行。陶潜县里看花发,庾亮楼中对月明。谁念献书来万里,君王深在九重城。这首诗作于崔峒的晚年,抒写了自己一生在仕、隐之间徘徊的内心矛盾。他向韦应物、李明府(明府就是县令)两位朋友诉苦:我不远万里,到京城献书,谁知“君之门兮九重”,一片赤诚,难以上达天听,不为君知。投赠之意,怨愤之情,由此可见。五、李端李端字正己,赵州(今河北赵县)人,大历五年进士。历任秘书省校书郎、杭州司马。晚年的李端辞官后,隐居在湖南的衡山,故自号为“衡岳幽人”。少年时,李端曾前往庐山,跟随著名诗僧皎然学诗,他在《长安书事寄卢纶》中回忆道:“弱冠家庐岳,从师岁月深。”在“大历十才子”中,李端年辈较轻,但诗才卓越,被誉为“才子中的才子”。今存《李端诗集》三卷。其诗多为应酬之作,多表现消极避世思想,个别作品对社会现实亦有所反映,一些写闺情的诗也清婉可诵,其风格与司空曙相似。他的名篇《听筝》入选了《唐诗三百首》,这首诗不但让李端一举成名,还赢得了甜蜜的爱情。永泰年间,李端旅居长安,准备参加科举考试,那时,李端的诗名已经很出众了。他先后参加了两次科举考试,但都是以名落孙山而告终,他知道落榜的原因是因为没有权贵显要人士为自己通榜,所以李端就走上了“干谒”之路。他结识了唐代宗的驸马、汾阳王郭子仪第六子郭暧(“醉打金枝”的男主),李端凭借自己出众的才华,获得了郭暧和升平公主的青睐,成为了郭府的常客。郭府中有一个婢女名叫镜儿,她性情贤淑、容貌艳丽,还弹得一手好筝。李端一眼就喜欢上了这个美丽善良的姑娘,在宴席上经常拿眼睛偷偷地瞟她。有时,爱情就是这么简单、随缘,无意的一瞥,就让两个人从此彼此相互牵挂,心有所属。郭暧为人豪爽大气,他知道李端暗恋镜儿的事后,就有心玉成这桩美事。在一次聚会的宴席上,郭暧当着众多的文人雅士的面,笑着对李端说道:“李公子如能以《弹筝》为题写一首诗,并使在座的客人们都高兴,那么,我乐意把镜儿转赠给您。”李端听后喜不自禁,他明白郭暧这是要给他送人情啊!他看着镜儿那期盼的神情,满怀自信地站了起来,缓缓地踱了几步,然后神采飞扬地高声咏出:鸣筝金粟柱,素手玉房前。欲得周郎顾,时时误拂弦。诗的意思是,美人端坐在玉房前,纤细洁白的手弹拨着金色古筝,发出了优美的音乐。为了博得心上人的青睐,她故意不时地拨错了琴弦。大历十才子都是谁?每人一首代表作,您知道吗?诗里涉及一个“曲有误,周郎顾”的典故:周瑜二十四岁时就官拜建威中郎将,他英俊潇洒、风度翩翩,吴国人都尊称他为“周郎”。周瑜不仅军事才能出众,还非常精通音乐。只要弹奏的曲调有所谬误,周瑜即使喝得半醉,也能一下子听出来,并且会转过头看一下奏者。所以人称:“曲有误,周郎顾”。许多想亲近周瑜的姑娘,故意时常弹错几处,以期盼“周郎顾”。李端在这首诗里,就是巧用这个典故,生动传神地描写了镜儿为了赢得所爱之人的顾盼,故意将弦拨错的可爱形象,表达了自己对爱情的向往。众人一听,这首诗写得好啊,用典恰当,言情真切,意蕴丰富,都齐声喝彩叫好,郭驸马一诺千金,李端凭借这首诗抱得美人归。在郭暧夫妇的大力举荐下,在大历五年,李端终于进士及第,被授予秘书省校书郎一职。六、司空曙司空曙,字文初(或作文明),广平府(今河北邯郸市)人。登进士后,曾为剑南节度使韦皋的幕僚。司空曙为人磊落有奇才,但因为他“性耿介,不干权要”,所以宦途坎坷,累官左拾遗,终水部郎中。他长于五律,诗风闲雅疏淡、朴素真挚,情感细腻,多写自然景色和乡情旅思,《全唐诗》编录他的诗二卷。同为'大历十才子'之一的卢纶,是他的表弟,二人关系亲密。司空曙在落魄的时候,卢纶到他家探望,司空曙高兴地写了一首诗:《喜见外弟卢纶见宿》静夜四无邻,荒居旧业贫。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以我独沉久,愧君相见频。平生自有分,况是蔡家亲。寂静的夜晚,四周没有邻居,因为家贫,只能居住在荒野中。夜雨使树上的黄叶飘落下来,灯下的我已是白发老人。我这样孤独沉沦很久了,愧对你屡次来慰问我。我们本来就很有情分,更何况你我两家还是表亲。七、卢纶卢纶(748一800),字允言,河中蒲县(今山西临汾市)人。因为父亲早逝,少年时期的他是在舅舅家度过的,这使他和表兄司空曙结下了深厚的友情。成人后,卢纶屡试进士不第。卢纶的社交能力很强,他的文学才能得到了宰相元载的赏识,元载将卢纶的诗进献给唐代宗,卢纶才得以补授阌乡尉。后来,由于另一位宰相王缙(王维的弟弟)的礼聘,卢纶升为集贤学士、监察御史,官终检校户部郎中。卢纶的诗,以五七言近体为主,多唱和赠答之作。他在从军生活中所写的边塞诗,风格雄浑,情调慷慨,历来为人传诵,《全唐诗》编录其诗五卷。《塞下曲》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唐朝名将、咸宁王浑_在出任奉天行营兵马副元帅时,卢纶在幕府中担任元帅府判官,幕府的军旅生涯,使他对行伍生活有了真实的体验。这首边塞诗描写了大雪之夜,将军准备率兵追敌的场景,风格雄劲,气概豪迈,脍炙人口。大历十才子都是谁?每人一首代表作,您知道吗?八、苗发苗发,生平及字、号、生卒年月均不详,潞州壶关(今山西长治市)人。初为乐平县令,后历任兵部员外郎、驾部员外郎,仕终都官郎中。苗发经常与当时名士写诗酬答,但诗篇传世颇少,《全唐诗》仅存其诗二首。《送司空曙之苏州》盘门吴旧地,蝉尽草秋时。归国人皆久,移家君独迟。广陵经水宿,建邺有僧期。若到西霞寺,应看江总碑。安史之乱平定后,司空曙要去苏州,苗发写了这首送别诗,全诗婉转含蓄,感情真挚,表达了苗发淡淡的惆怅和深深的眷念之情。九、韩_韩_,字君平,南阳(今河南南阳)人。天宝13年(754)考中进士,宝应年间在淄青节度使侯希逸的幕府中任从事,后随侯希逸回朝,在长安闲居十年。建中年间,因作一首《寒食》诗而被唐德宗所赏识,晋升不断,最终官至中书舍人。韩_的诗笔法轻巧,写景别致,在当时传诵很广泛。著有《韩君平诗集》。《寒食》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据孟_的《本事诗》记载:唐德宗时期,制诰缺乏人才,中书省提名请求御批,唐德宗批复说:“与韩_”,可是当时朝中有两个名叫韩_的官员,无奈之下,中书省以两人的名字同时进呈唐德宗审批,唐德宗大笔一挥写到:批与写“春城无处不飞花”的韩_。可见《寒食》这首诗的流传广泛和受到赏识的程度了。这是一首委婉含蓄的讽刺诗,寒食禁火,是我国沿袭已久的习俗,寒食之夜,长安城应该是漆黑一片。唯独这些王公贵族之家,破例地烛火通明,烟雾缭绕。使人如见他们那种炙手可热、得意洋洋的骄横神态。十、吉中孚吉中孚,鄱阳人,初为道士,后还俗,登进士第后,授万年尉、校书郎,历任谏议大夫,户部侍郎,判度支事。他的诗大多遗失,今仅存诗一首:《送归中丞使新罗册立吊祭》官称汉独坐,身是鲁诸生。绝域通王制,穷天向水程。岛中分万象,日处转双旌。气积鱼龙窟,涛翻水浪声。路长经岁去,海尽向山行。复道殊方礼,人瞻汉使荣。唐代宗永秦元年(765年),朝鲜半岛上的新罗国景德王去世,惠恭王继位。按照惯例,唐代宗派御史中丞归崇敬充任吊祭、册立使,赴新罗行使吊祭故王、册立新王的使命。吉中孚为好友送行,临别时,写下这首别具特色的送别诗。这首诗充满了奇幻的想象,描写了归崇敬从海路、陆路经过遥远的长途跋涉,直至到达新罗的全过程,展现了唐朝时期特有的自信与高傲。

平年是什么(今年)?

同名有两人

1、施肩吾(公元780年-861年),唐宪宗元和十五年(公元820年)进士,杭州第一位状元。

生于唐杭州府新城县招贤贤德乡(新登县,今富阳洞桥镇贤德村),毕业于武盛县(分水县,今桐庐分水镇柏山村)。

他是集诗人、道学家、台湾澎湖的第一位民间开拓者于一身的历史传奇人物。

2、北宋道士。自号华阳子。九江(一说湓浦)人。生卒年不详。少年习佛,博学经史,工词章。后转而学道,隐居西山(在今江西南昌)。其活动时代约当10世纪下半叶至11世纪上半叶的北宋初中期

吕氏历史和人物谱——隋、唐、五代时期

平年是,一是指阳历没有闰日,或者农历没有闰月的年份;二是指农作物收成很平常的年头儿。

阳历没有闰日,或者农历没有闰月的年份,叫作平年。非整百的年份除以4或者整百的年份除以400,若不能整除的,即为平年。平年的二月只有28天,而闰年的二月有29天。阳历平年是365天,农历平年一般是354天或355天,极少数为353天。在公元元年至公元5000年之间,农历的一年有353天的年份,只有这几个:780年、1620年、1965年、2372年、3620年、3903年、3965年、4186年、4248年。

在一些地区,平年也指农作物收成很平常的年头儿。

农历有闰月的年份也叫闰年,农历采用每19年加7个闰月的办法,即“十九年七闰法”,也就是说农历每19年有7个闰年[1]。

什么是平年

闰年(Leap Year)是为了弥补因人为历法规定造成的年度天数与地球实际公转周期的时间差而设立的。没有补上时间差的年份为平年。公元年数(不逢百的)不能被4整除的为平年;但是整百(个位和十位均为0)的年数,不能被400整除的也是平年;其他都是闰年。

计算方法:

(1)普通年份不能被4整除的是平年。(如:1901年是平年,2004年不是平年)

(2)世纪年份不能被400整除的是平年。(如:1900年是平年,2000年不是平年)

判断平年方法

(1)判断年份是不是平年,只需看年份的末两位,如果末两位数不能整除4,那么就是平年;反之,就不是。

(2)遇到末两位数都是0的年份,我们就看年份的前两位数,如果前两位数不能整除4,那么就是平年;反之,就不是。

(3)如遇到2004年(末两位是04的),可以直接把它看做1位数,如果这个数不能整除4,那么就是平年;反之,就不是。

纠错

参考资料

九、隋

公元581—604年?隋文帝杨坚年间

公元581年,开皇元年。隋文帝追封外祖父吕双周上柱国、太尉、八州诸军事、青州刺史、齐郡公,谥曰敬。母吕苦桃为元明皇后,舅吕道贵为齐郡太守。双周孙永吉袭爵,官至上柱国太尉,封刘郡公。

公元584年,开皇四年。五月,任命汴州刺史吕仲泉为延州总管。

公元588 年,开皇八年。吕仲肃任陈国南康内使,屯兵岐亭设铁索三条横截江面据守江峡被杨素击溃。后据延州又被击败仅以身免。

公元605—617年? 隋炀帝杨广年间

公元617年,隋炀帝杨广大业十三年。吕绍宗,谱名超,受李渊命攻河东隋将尧君素。入唐为右拾遗、领军大将军、凉州都督,生三子:休璟、休琳、霈。父吕和为岐州刺史。

十、唐朝

公元618—626年 唐高祖李渊武德年间

?公元618年,武德元年。吕子藏大业末为隋南阳郡守,归唐后授河东御史,拜邓州刺史、封南阳郡公,后朱粲攻城,城陷殉职。

?公元619年,武德二年。夏县人吕崇茂杀县令、号魏王与刘武周合军大败唐军,俘杀高祖堂弟李孝基,后被李世民镇压。九月,窦建德陷相州,刺史吕珉战殁。

?公元626年,武德九年。吕世衡以中郎将参与玄武门之变,因秦王李世民的援军未到而战亡,赠右骁卫将军。

公元627—649年 唐太宗李世民年间

?公元629年,贞观三年。吕才博学多能,精阴阳、方伎、舆地、五行、历算、医药等,尤对音律造诣极深。太宗召直弘文馆,擢起居郎。令作《功臣庆善乐》《九功舞》《七德舞》《白雪歌辞》。修编《方域图》及《教飞骑战阵图》等。父崇礼为进士,任河中府尹。

?公元645年,贞观十九年。吕宏基任参军征高丽,后任钱塘县令。

公元 650 —683年? 唐高宗李治年间。

公元655年,永徽六年。吕才编修医书《本草》,堪正《阴阳书》中的卜宅葬说等百余篇,反对“禄命生成”和“风水”之说,创无神论体系,为唐代资深的哲学家。官至太常丞、太子司更大夫。

公元676年,仪凤元年。吕德昭中进士,曾主管福建军政,武则天即位后避官隐居。

公元 710 —712年? 唐睿宗李旦年间。

公元710 年,景元元年。邕州司马吕仁在今南宁以分流导洪的方式疏散洪水,建成珠江流域最早的分水工程。

公元712—755年 唐玄宗李隆基年间

?公元713年,开元初年。吕玄晤初为京官,女有姿色,高力士娶为妻后官至少卿、刺史,子弟皆入仕。

公元715年,开元三年。九月,太仆卿吕延祚以朔方道行军大总管薛讷副手征讨默啜。十一月,安西都护吕休璟拨兵万余人由监察御史张孝嵩统帅奔袭两千余里平息拔汗那国叛乱,传檄西域诸国。

?公元719年,开元七年。《群书四部录》书成,吕文优撰甲部《尚书义注》三卷。

?公元722年,开元十年。吕向入翰林,善工草隶书,能一笔环写百字“连锦书”。参加由工部侍郎吕延祚组织的与吕延济等为《文选》作注,号《五臣注》。官至中书舍人、工部侍郎。卒赠华阴太守。

公元728年,开元十五年。吕季卿以进士官循州(今龙川)刺史。

?公元734年,开元二十二年。吕延之中进士,授越州刺史、浙东节度使、御史大夫,作《吕氏宗谱》辈份字派诗一首:炎帝神农裔,兴周勋业高。祖德培深本,孙枝发远条。河东传派久,昭代衍支饶。后贤宜珍重,慎勿紊宗祧。生二子渭、勋。弟从之咸通进士,官浙东道御史,左赞善大夫。父崇嗣以经术闻,授秘书郎不就。祖顼济州参军。

公元741年,开元二十九年。吕諲少时家贫有大志、好学,得同乡富人程氏资助进士及第,初授宁陵尉、河西支度判官。后以性静慎、勤总吏职、决大事刚果不挠擢御史中丞、武部侍郎。

公元755年,天宝十四年。吕知诲为平卢节度使,在安史之乱中被叛将李忠臣(董秦)所害。

公元756—761年 唐肃宗李亨年间

公元758年,乾元元年。吕渭举进士,累授婺州永康令、大理评事、舒州刺史、驾部郎中、知制诰、中书舍人、礼部侍郎。

公元759年,乾元二年。安史之乱后吕諲以随驾之功擢为同平章事(丞相),知门下省事兼判度支,累加银青光禄大夫,封东平男。

公元760 年,上元元年。吕諲因宦官马上言受赂案,贬为太子宾客,出为荆州长史、澧朗硖忠等五州节度、江陵府尹,任上治尚威信,袭杀拥私军擅政的司马陈希昂,阖境大治。卒赠吏部尚书,谥肃。墓志铭载父藏元赠兵部郎中,祖贵成赠尚书左丞,曾祖徽为隋县丞,五世祖圭为东魏河东太守,长兄怀俊为中大夫、赵王府咨议参军,弟仪为中大夫、蒲州司马。唐史为父崇粹、祖雄、五世祖行钧。生四子:仁本官磁州司马、春卿官尚舍奉御、夏卿、冬卿官伊関令。

公元762—779年 唐代宗李豫年间

公元763 年,广德元年。十月,渭北行营兵马使吕日将与吐蕃战于盩厔,先胜后败。在任凤州刺史时曾在三嗟谷打败党项、羌军进犯。十一月,广州市舶使吕太一反,逐其节度使张休自任。

公元765 年,永泰元年。蒲州刺史吕崇贲改任关内节度使兼顺化郡太守,因安史之乱失守潼关降为太府卿。后任岭南节度使,被叛将循州刺史哥舒晃所杀。

公元766年,永泰二年。吕牧擢进士第,自尚书郎为泽州刺史。代表作有《泾渭扬清浊》。

公元780—805年 唐德宗李适年间

公元780年,建中元年。吕元膺以贤良方正科考试及第授同州安邑尉,历殿中侍御史、右司员外郎,出任蕲州刺史。

公元783年,建中四年。左龙武军大将军吕希倩与叛军朱泚战死。

公元784年,兴元元年。吕渭以中书省原有一棵枯柳再荣,人谓瑞柳为赋题试进士,帝闻而嘉之。后入阁因遗失请托文记,遂出为潭州刺史兼御史中丞、湖南都团练观察使。卒谥赠陕州大都督。娶柳宗元堂姑柳氏为妻,生四子温、恭、俭、让,皆有美才。

?公元 785年,贞元元年。吕鸣岳为叛将李怀光都虞候,意欲归顺朝廷向马燧暗表诚意,因事泄全家被害。

公元 795年,贞元十一年。吕定琳为渤海康王(唐时东北地区粟末靺鞨族建立的渤海国698—926年)匡谏大夫、工部郎中,受遣访日本,797年五月回到上京龙泉府(今黑龙江宁安)。

公元 798年,贞元十四年。吕温擢进士第,次年又中博学宏词科授集贤殿校书郎,参与王叔文领导的革新运动,被荐任左拾遗。后随侍御史使张荐使吐蕃,挺身挡蔽吐蕃乱军对尚书崔汉衡的攻击而受刀伤,其勇敢仁义使吐蕃首领结赞大为感叹。

公元806—820年 唐宪宗李纯年间

公元806年,元和元年。吕元膺征召回京历谏议大夫、给事中,因直言有正气兼太子侍读获赐紫服金鱼袋。以东都留守、检校工部尚书兼御史大夫、都畿防御使粉碎李师道阴谋叛乱。后任河中尹兼河中节度使、吏部侍郎,因病改太子宾客,卒赠吏部尙书。父长卿登进士任右卫仓曹参军追赠秘书监,祖霈为进士,官殿中侍御史。

?公元811年,元和六年。吕温因劾奏宰相李吉甫被贬道州刺史,再贬衡州刺史而病逝于任所,世称“吕衡州”,表弟柳宗元写祭文《祭吕衡州温文》。刘禹锡将其诗文辑为《吕衡州集》二十卷,有《吕和叔文集》行世,《全唐诗》收其诗二卷百余首。其文采有左丘明、班固之风。弟吕俭因受“李党”排挤,迁居河南汲郡卫辉,官至侍御史。

公元813年,元和八年。吕恭以长安主簿授监察御史等职赴任岭南节度使卒于桂州,柳宗元为其撰写《吕侍御恭墓志铭》。生三子爽、环、特。孙吕寿官景城(今沧州)主簿,后以玄孙吕端贵,赠右仆射。

公元815年,元和十年。吕让举进士,官至太子右庶子。生五子:长子焕为父撰文《吕让墓志铭》,四子炫书丹,次子熀大中七年进士授兵部员外郎、晋州刺史,三子煜为道教八仙之一,幼名炟,早逝。

公元826—840年 唐文宗李昂年间

公元826年,宝历元年。吕适字商佐,擢进士第后官至徽州府事,以兵部巡道致仕。因黄巢之乱故里难回,遂家歙县。

公元844年 唐 武宗李炎 会昌四年

?正月,河东监军吕义忠召榆社本道兵讨平太原兵变,擒叛将杨弁。

?九月,河南少尹吕述与李德裕书揭牛僧孺同情叛将刘稹。历官秘书少监,商州刺史,赠太尉,谥曰文简。著有《黠戛斯朝贡图传》一卷、《东平小集》三卷。

公元859—873年 唐 懿宗李漼 年间

公元860年,咸通元年。吕煜进士及第,两调授县令,不久因厌倦官场生活,弃官入道,隐居终南山。更名吕喦、字洞宾、道号纯阳,莫测所往,成为民间中传说的八仙之一。为道教全真派北五祖。

公元873—888年 唐僖宗李儇年间

公元874年,乾符二年。吕季重为歙州刺史,以俸募工匠凿东轮滩,引为民用,人称为吕公滩。

公元876年,乾符三年。吕嶤为翰林待诏,随驾至蜀授将佐郎守汉州雒县主簿。

公元877年,乾符四年。吕御梅为翰林学士,山东莱州人,为避政乱出走朝鲜,曾任高丽朝典书,后裔世居朝鲜咸阳尊为吕姓始祖。

公元881年,中和元年。澧州刺史吕自牧被石门洞蛮夷向瑰所害。

公元885年,光启元年。吕占为諲公五世孙从河南固始县随义军王绪入闽,落藉于今晋江市曾埭,为福建泉州吕氏始祖。

公元887年,光启三年。吕用之以方士为淮南节度使高骈智囊,历淮南右都押牙、和州刺史、岭南节度使,被庐州刺史杨行密所杀。

公元888年,文德元年。吕韬中进士,历莫州郑县主簿、御史中丞。生二子:梦奇、鲁乾。父项为东莱守捉参军事,驻防莱州城北军寨址。

十一、五代

公元907—923年 后梁

公元908年,太祖朱温开平二年。吕兖为横海军节度判官,因助节度使刘延祚守沧州城被其叔父刘守光族诛,子吕琦时年15岁,门客赵玉诈以为弟而解脱。

公元911年,乾化元年。吕师周(吕蒙后裔)奉武穆王马殷命以昭州刺史率军平定溆州飞山蛮潘金盛。后以马步军都指挥使率兵攻取岭南昭贺梧防龚富六州。父吕珂为黑云都指挥使。

公元913年,末帝朱瑱三年。吕师造从吴忠武王杨行密起淮南为都将,以池州团练使任水陆行营应援使率军援鄂州,未至,楚兵引去。历事忠武王父子,南征北战,累官光禄大夫、检校太保。

公元923—936年 后唐

公元932年,明宗李亶长兴三年。吕梦奇历御史中丞、太子右赞善大夫,以北京副留守(今山西太原)回朝任户部侍郎。为吕氏河东长兴侍郎一院始祖。生二子龟图、龟祥。

公元936—947年 后晋

公元943年,出帝石重贵天福八年。吕琦历后唐给事中、端明殿学士。入晋授秘书监、兵部侍郎、金紫光禄大夫、爵开国子,欲以为相,忽遇疾而逝。为吕氏幽州天福侍郎一院始祖。生二子胤、端。

公元951—960年 后周

公元952年,太祖郭威广顺二年。吕龟图中进士官起居郎。仕宋仍原职,后知泗州。生六子元明、蒙正、蒙吉、蒙叟、蒙庄、蒙休。

公元954年,显德元年。吕咸休历后唐、后晋礼部郎中,仕周以给事中、左散骑常侍迁户部侍郎,卒封汲郡公。为吕氏汲郡显德侍郎一院始祖。子吕鹄,孙吕通。

公元956年,世宗柴荣显德三年。吕胤以父荫入仕,任定国军掌书记为赵匡胤幕僚,后因避赵匡胤名讳而更名为余庆。

文章标签: # 公元 # 刘太真 # 刺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