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生肖文化 生肖文化

虎柄千古什么意思_虎柄春秋指什么生肖

tamoadmin 2024-07-23 人已围观

简介1.《古代兵法散文·春秋兵法·周礼》原文鉴赏2.怎样鉴别铜镜的年代 ?3.三命汇通论4.求春秋四大刺客的简要资料5.春秋战国时期楚国的乐器春秋战国剑术风靡引言在冷兵器时代,剑的地位崇高,在战场上兼有防身、格斗的作用。随着历史的演变,剑的历史地位逐渐降至热武器身后,不利于远程攻击。然而,在春秋战国时期,剑术风靡,各种宝剑铸造至今仍令后世津津乐道。如“越王勾践剑”、“鱼肠”、“巨阙”等著名宝剑横空出世

1.《古代兵法散文·春秋兵法·周礼》原文鉴赏

2.怎样鉴别铜镜的年代 ?

3.三命汇通论

4.求春秋四大刺客的简要资料

5.春秋战国时期楚国的乐器

虎柄千古什么意思_虎柄春秋指什么生肖

春秋战国剑术风靡

引言

在冷兵器时代,剑的地位崇高,在战场上兼有防身、格斗的作用。随着历史的演变,剑的历史地位逐渐降至热武器身后,不利于远程攻击。

然而,在春秋战国时期,剑术风靡,各种宝剑铸造至今仍令后世津津乐道。如“越王勾践剑”、“鱼肠”、“巨阙”等著名宝剑横空出世,诞生了如干将莫邪夫妇这样的铸剑名家。同时,剑术的盛行逐渐遍布各个阶层,使得剑附带了一定的精神内涵,形成了春秋战国时期独特的剑文化。

一、社会生产与战争需求,剑之理论得以形成

春秋时代中国历史由统一走向分裂,各国诸侯竞相争霸,在动荡的战国时代,为了配合激烈的兼并战争,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同时为了适应正在不断发生变化的社会政治经济,各国统治者纷纷招贤纳士,对自身政治、经济、文化进行改革,这极大的促进了当时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据《考工记》记载的历史,在战国时期,手工业和商业也同样得到了很大的发展,这些发展得益于当时社会生产力的提高,但同时也促进了当时社会生产的进一步发展。社会生产力得到发展后,春秋战国时期的铸造业乘势而上,这为剑器的铸造打下了技术基础。

除此之外,春秋战国时期是诸侯争霸的大动荡时期,由于周王室东迁,周天子的势力一落千丈,王权衰落。各国诸侯竞相争霸,历史上有着“春秋五霸”的历史记载,还有着“战国七雄”的并立。

在此期间,有“挟天子以令诸侯”,诸侯之间的“尊王攘夷”,“三家分晋”,各国之间的“合纵连横”等等历史记载。诸侯国之间不断的兼并战争,导致了军事武术的快速发展。为了适应战争中军士们作战的需要,剑作为主要的近身防卫型武器逐渐显露其优势,军事用剑逐渐扩展,剑逐渐成为春秋战国时期的主要短兵器。

同时,剑道也在这一时期得到发展,出现了剑术理论。如《庄子·说剑》所记载的赵惠文王喜剑,庄子所阐述的“天子之剑、诸侯之剑、庶人之剑”被当今人们研究春秋战国剑术的一个重要理论。《吴越春秋·勾践阴谋外传》中所记载的“越女论剑”,说明当时剑术发展到了相当的水平。

由此可见,春秋战国的社会生产和战争需要共同促进了剑术理论的发展,使得剑作为一种军事武器逐渐被载入史论研究,代表着剑作为一种文化,具有显著的时代特征。

二、贵族爱剑与游侠剑士,剑之文化释义

《说文解字》载:

“剑,人所带兵也。从刃,佥声。”

为了适应春秋战国时代战争由车战向步战的转移,春秋时代的兵器开始从长兵器转为短兵器。剑就是在这样的基础上形成并发展起来的。剑器综合了矛和刀的特点,既可以砍杀又可以击刺,具有复合式兵器的功能,成为春秋时期军官与士卒的主要兵器。

春秋时期的剑有长短之分,短剑约20厘米,可以用来刺杀,也可以用来投掷,即《晏子春秋》所载:

“直兵击之”

长剑的功能在《墨子》里描绘得很清楚:

“力刺则入,击则断,旁击而不折,此剑之利也。”

屈原描写激烈战争场面的“国殇”诗中也有:

“带长剑兮挟秦弓,首身离兮心不惩。”

春秋剑器的兴起带起了春秋铸剑业的发达,出现了如欧冶子、干将、莫邪等,铸剑名家也有了湛卢、纯钩、胜邪、鱼肠、巨阙等著名宝剑横空出世。春秋战国的吴越之地,就是出著名宝剑的地域。

现代在绍兴境内发现的越国青铜剑已有数十柄,越剑剑身较长 上有错金有鸟虫篆铭文,镶嵌着绿松石,成为吴越之剑的鲜明特色。尤其是出土的越王勾践剑为铜锡合金,上有硫化处理的菱形丝纹样 剑格上有蓝色琉璃镶嵌着精灵的花纹,剑身还有八个错金篆体铭文:

“越王鸿浅(勾践)自作用剑”

从剑身华丽的装饰可以看出,春秋时期的剑不仅是作为兵器,更作为一种男人的装饰物与身份的象征。因此,在为越王勾践所铸的剑上,才有华丽的宝石镶嵌与精美的文字,以象征佩剑者身份的高贵。

此外,不仅武士佩剑,民间也盛行剑术,贵族们以养剑客为炫耀,民间以尚剑者为勇。《韩非子·五蠹》有云:

“群侠以私剑养”,“养游侠私剑之属”

这说明不论是儒士还是善武的侠士,在这战乱的年代 都学习剑术并以此为进身之阶,以剑技而登上政治舞台。

统治阶层所养的游侠大多也是剑士,这些游侠大多来自于下层民众阶层,“皆蓬头突鬃垂冠,曼胡之缨,短后之衣”者。或如齐人冯谖,贫困到无法养活自己的程度,却还持有一把用蒯草绑扎的长剑在孟尝君的客舍里倚门弹长铗而歌。

这种现象充分说明在春秋战国时期剑术已广泛地流行于民间,持剑、拥有剑不再是春秋贵族的专利,而是一种普及的社会现象。故剑的锋利、剑术的高超常常成为一个国家英勇无敌的特征。

《史记·范睢列传》中记载,秦昭王曾评价楚国的剑文化:

“吾闻楚之铁剑利而倡优拙。夫铁剑利则士勇,倡优拙则思虑远。”

这说明剑器能给人以强烈的攻击感,即便是号称“虎狼之秦”的秦国,面对具有强大剑术的楚国时,也心惊胆寒。

正是这种剑文化的普及,养成了春秋战国时代的好剑和斗剑之风造就了一批武艺高超的民间剑术家,也使佩剑成了男子身份和地位的标志,更是贵族男子仪态与风度的标志物。

三、礼乐崩坏与精神寄托,剑之精神赋予

既然剑不再单单是一种兵器,而具有身份地位的象征意义,这就表示剑本身被赋予了一定的精神内涵。这种精神赋予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首先是铸剑的神化。春秋战国时期,礼乐崩坏,烽烟四起,各个诸侯国之间连年征战不休,武艺和勇力的推崇是当时社会的主要价值取向。乱世中,人们对于自身安全的需求就必然使得习武崇剑成为社会中较为浓重的风气。如《吴越春秋》载:

“湛卢之剑 ,恶阖闾之无道也,乃去而出,水行如楚。”

随着剑的铸造兴起的还有一种职业,即专门看剑的相剑师。薛烛作为春秋时期著名的相剑师,他提出铸造名剑“纯钧”“湛卢”的条件为:

“赤堇之山破而出锡,若耶之溪涸而出铜,雨师洒扫,雷公击鼓,太一下观,天精下之。”

可以看出,当时的铸剑,已经不是单一的工序,而需要天时地利人和。这与春秋战国时,各诸侯国间不断征战形成的尚武风气有关,使得剑逐渐被人们神化与崇拜。

其次,是剑器被赋予的精神内涵。《吴越春秋》中记载干将莫邪夫妇为吴王阖闾铸剑时,要在“三龙调合”下才能铸造出完美无缺的剑。甚至在铸剑的过程中,剑要借助人的血肉和灵魂的奉献才能够铸造出非常好的剑,且能赋予剑某种精神。

《庄子·说剑》载:

“天子之剑、诸侯之剑、庶人之剑。”

庄子用这一比喻来启发赵惠文王投身国家社稷,运用“无形之剑”管理国家和任用人才。《战国策》中则记载了多个弹剑而歌的故事,将人的某种精神寄托于剑之中。

这些史料充分反映了当时的社会中,剑是具有某些特定精神、道德象征的物件。贵族公子佩剑以显得富贵大气,游侠士子更以其剑术和好勇斗狠来表现自己的勇猛,寒门士子也将自身佩剑作为精神依托。加之剑的本身就具有匀称美,较为符合中国人崇尚均衡之美的观念,能够作为精神高尚的象征。

如“季札挂剑”的典故,描述的是吴国使节季札出使徐国时,身佩贵重之剑,被徐国君一眼就看中。而季札本来有意将宝剑“心许”于徐国君,但却没有当时就解下剑相送于徐君。

因为“为有上国之使”,身为使者,必须佩带宝剑才符合当时的礼仪,所以季札不能在未完成出使使命时,就把身上的宝剑解下送人。这个典故将剑作为道德上讲诚信、守承诺的载体,说明在当时对剑的肯定已经上升到对剑象征的精神的赋予,代表了人们对高尚道德精神的追求,直到唐代都是豪侠士人所体现精神追求的代表物品。

所以,春秋战国时期,剑的作用不止是战场杀敌,它还是一种身份地位的象征,更是人们高尚精神的载体。

结语

春秋战国这一段时期是中国文化发展的重要时期,同时也是剑文化发展的黄金时期。这个时期的剑形成了具有时代特征的剑文化,丰富了剑的用法和理论,升华了剑所承载的精神内涵,奠定了剑文化的基本格局。

同时,剑文化的发展在春秋战国时期已经拥有其超越物质之上的精神内涵,是中华民族所崇拜、继承和发展的自然产物。

《古代兵法散文·春秋兵法·周礼》原文鉴赏

虎符,亦称兵符,因作成伏虎状,故名,它是古代帝王授予臣属兵权和调动军队所用的凭证。虎符能分成左右两半,用兵时,左一半交给带兵的将帅,右一半由国君保存。要调动军队时,国君将右一半交给差遣的将领拿去和带兵将帅手中的左一半扣合,互相符合完整表示命令验证可信,方有权调动军队。

怎样鉴别铜镜的年代 ?

《古代兵法散文·春秋兵法·周礼》原文鉴赏

[原文] (节选)

夏官司马第四

惟王建国,辨方正位,体国经野,设官分职,以为民极。乃立夏官司马,使帅其属而掌邦政,以佐王平邦国。政官之属:

大司马,卿一人。小司马,中大夫二人。军司马,下大夫四人。舆司马,上士八人。行司马,中士十有六人,旅下士三十有二人。府六人,史十有六人,胥三十有二人,徒三百有二十人。

凡制军,万有二千五百人为军。王六军,大国三军,次国二军,小国一军。军将皆命卿。二千有五百人为师,师帅皆中大夫。五百人为旅,旅帅皆下大夫。百人为卒,卒长皆上士。二十五人为两,两司马皆中士。五人为伍,伍皆有长。一军则二府、六史,胥十人,徒百人。

司勋:上士二人,下士四人。府二人,史四人,胥二人,徒二十人。

马质: 中士二人。府一人,史二人,贾四人,徒八人。

量人: 下士二人。府一人,史四人,徒八人。

小子: 下士二人。史一人,徒八人。

羊人:下士二人。史一人,贾二人,徒八人。

司爟:下士二人。徒六人。

掌固:上士二人,下士八人。府二人,史四人,胥四人,徒四十人。

司险: 中士二人,下士四人。史二人,徒四十人。

掌疆: 中士八人。史四人,胥十有六人,徒百有六十人。

候人:上士六人,下士十有二人。史六人,徒百有二十人。

环人: 下士六人。史二人,徒十有二人。

挈壶氏:下士六人。史二人,徒十有二人。

射人: 下大夫二人,上士四人,下士八人。府二人,史四人,胥二人,徒二十人。

服不氏: 下士一人。徒四人。

射鸟氏:下士一人。徒四人。

罗氏: 下士一人。徒八人。

掌畜:下士二人。史二人,胥二人,徒二十人。

司士: 下大夫二人,中士六人,下士十有二人。府二人,史四人,胥四人,徒四十人。

诸子:下大夫二人,中士四人。府二人,史二人,胥二人,徒二十人。

司右:上士二人,下士四人。府四人,史四人,胥八人,徒八十人。

虎贲氏:下大夫二人,中士十有二人。府二人,史八人,胥八十人,虎士八百人。

旅贲氏: 中士二人,下士十有六人。史二人,徒八人。

节服氏: 下士八人。徒四人。

方相氏: 狂夫四人。

太仆,下大夫二人。小臣,上士四人。祭仆,中士六人。御仆,下士十有二人。府二人,史四人,胥二人,徒二十人。

隶仆,下士二人。府一人,史二人,胥四人,徒四十人。

弁师: 下士二人。工四人,史二人,徒四人。

司甲:下大夫二人,中士八人。府四人,史八人,胥八人,徒八十人。

司兵: 中士四人。府二人,史四人,胥二人,徒二十人。

司戈盾:下士二人。府一人,史二人,徒四人。

司弓矢:下大夫二人,中士八人。府四人,史八人,胥八人,徒八十人。

缮人:上士二人,下士四人。府一人,史二人,胥二人,徒二十人。

稿人: 中士四人。府二人,史四人,胥二人,徒二十人。

戎右: 中大夫二人,上士二人。

齐右: 下大夫二人。

道右: 上士二人。

大驭: 中大夫二人。

戎仆: 中大夫二人。

齐仆: 下大夫二人。

道仆:上士十有二人。

田仆: 上士十有二人。

驭夫: 中士二十人,下士四十人。

校人: 中大夫二人,上士四人,下士十有六人。府四人,史八人,胥八人,徒八十人。

趣马:下士,阜一人。徒四人。

巫马:下士二人。医四人,府一人,史二人,贾二人,徒二十人。

牧师:下士四人。胥四人,徒四十人。

瘦人:下士,闲二人。史二人,徒二十人。

圉师: 乘一人,徒二人。圉人: 良马匹一人,驽马丽一人。

职方氏: 中大夫四人,下大夫八人,中士十有六人。府四人,史十有六人,胥十有六人,徒百有六十人。

土方氏:上士五人,下士十人。府二人,史五人,胥五人,徒五十人。

怀方氏: 中士八人。府四人,史四人,胥四人,徒四十人。

合方氏: 中士八人。府四人,史四人,胥四人,徒四十人。

训方氏:中士四人。府四人,史四人,胥四人,徒四十人。

形方氏: 中士四人。府四人,史四人,胥四人,徒四十人。

山师:中士二人,下士四人。府二人,史四人,胥四人,徒四十人。

川师:中士二人,下士四人。府二人,史四人,胥四人,徒四十人。

原师: 中士四人,下士八人。府四人,史八人,胥八人,徒八十

人。

匡人: 中士四人。史四人,徒八人。

探人: 中士四人。史四人,徒八人。

都司马:每都上士二人,中士四人,下士八人,府二人,史八人,胥八人,徒八十人。

家司马:各使其臣,以正于公司马。

大司马之职:

掌建帮国之九法,以佐王平邦国,制畿封国,以正邦国;设仪辨位,以等邦国;进贤兴功,以作邦国;建牧立监,以维邦国;制军诘禁,以纠邦国;施贡分职,以任邦国; 简稽乡民,以用邦国;均守平则,以安邦国;比小事大,以和邦国。

以九伐之法正邦国: 冯弱犯寡,则眚之;贼贤害民,则伐之;暴内陵外,则坛之;野荒民散,则削之; 负固不服,则侵之;贼杀其亲,则正之;放弑其君,则残之;犯令陵政,则杜之;外内乱,鸟兽行,则灭之。

正月之吉,始和布政于邦国都鄙,乃县政象之法于象魏,使万民观政象,挟日而敛之。

乃以九畿之籍,施邦国之政职。方千里曰国畿,其外方五百里曰侯畿,又其外方五百里曰甸畿,又其外方五百里曰男畿,又其外方五百里曰蛮畿,又其外方五百里曰卫畿,又其外方五百里曰蛮畿,又其外方五百里曰夷畿,又其外方五百里曰镇畿,又其外方五百里曰蕃畿。

凡令赋,以地与民制之。上地食者参之二,其民可用者家三人。中地食者半,其民可用者二家五人。下地食者参之一,其民可用者家二人。

中春教振旅,司马以旗致民,平列陈,如战之陈。辩鼓铎镯铙之用,王执路鼓,诸侯执贲鼓,军将执晋鼓,师帅执提,旅帅执鼙,卒长执铙,两司马执铎,公司马执镯,以教坐作、进退、疾徐、疏数之节。遂以搜田,有司表貉,誓民: 鼓,遂围禁; 火弊,献禽以祭社。

中夏教茇舍,如振旅之陈。群吏撰车徒,读书契,辨号名之用,帅以门名,县鄙各以其名,家以号名,乡以州名,野以邑名,百官各象其事,以辨军之夜事。其他皆如振旅。遂以苗田如搜之法,车弊,献禽以旗享礿。

中秋教治兵,如振旅之陈。辨旗物之用: 王载大常,诸侯载旗,军吏载旗,师都载旃, 乡(遂)[家]载物,郊野载旐,百官载旐,各书其事与春号焉。其他皆如振旅。遂以猕田如搜(田)之法,罗弊,致禽以祀祊。

中冬教大阅。前期,群吏戒众庶修战法。虞人莱所田之野,为表,百步则一,为三表,又五十步为一表。田之日,司马建旗于后表之中,群吏以旗物鼓铎锣铙,各帅其民而致。质明,弊旗,诛后至者; 乃陈车徒如战之陈,皆坐。群吏听誓于陈前,斩牲,以左右徇陈,曰“: 不用命者,斩之!”中军以鼙令鼓,鼓人皆三鼓,司马振铎,群吏作旗,车徒皆作。鼓行,鸣锣,车徒皆行,及表乃止。三鼓,摝铎,群吏弊旗,车徒皆坐。又三鼓,振铎作旗,车徒皆作。鼓进,鸣锣,车骤徒趋,及表乃止。坐作如初。乃鼓,车驰徒走,及表乃止。鼓戒三阕,车三发,徒三刺。乃鼓退,鸣铙且却,及表乃止,坐作如初。遂以狩田,以旌为左右和之门,群吏各帅其车徒以叙和出,左右陈车徒,有司平之;旗居卒间以分地,前后有屯百步,有司巡其前后; 险野人为主,易野车为主。既陈,乃设驱逆之车,有司表貉于陈前。中军以鼙令鼓,鼓人皆三鼓,群司马振铎,车徒皆作。遂鼓行,徒衔枚而进。大兽公之,小兽私之,获者取左耳。及所弊,鼓皆骇,车徒皆噪。徒乃弊,致禽馌兽于郊;入,献禽以享?。

及师,大合军,以行禁令,以救无辜、伐有罪。若大师,则掌其戒令,莅大卜,帅执事莅衅主及军器。及致,建大常,比军众,诛后至者。及战,巡陈视事而赏罚。若师有功,则左执律、右秉钺以先,恺乐献于社。若师不功,则厌而奉主车。王吊劳士庶予,则相。

大役,与虑事属其植,受其要,以待考而赏诛。大会同,则帅士庶子而掌其政令。若大射,则合诸侯之六耦。大祭祀、飨食,羞牲鱼,授其祭。大丧,平士大夫。丧祭,奉诏马牲。

……

掌固: 掌修城郭、沟池、树渠之固,颁其士庶子及其众庶之守;设其饰器;分其财用,均其稍食。任其万民,用其材器。凡守者受法焉,以通守政。有移甲与其役财用,唯是得通; 与国有司帅之,以赞其不足者。昼三巡之,夜亦如之。夜三鼜以号戒。若造都邑,则治其固,与其守法。凡国都之竞,有沟树之固,郊亦如之。民皆有职焉。若有山川,则因之。

司险: 掌之图,以周知其山林、川泽之阻,而达其道路。设国之五沟五涂,而树之林以为阻固,皆有守禁而达其道路。国有故,则藩塞阻路而止行者,以其属守之,唯有节者达之。

……

职方氏: 掌天下之图,以掌天下之地。辨其邦国、都鄙、四夷、八蛮、七闽、九貉、五戎、六狄之人民,与其财用、九谷、六畜之数要,周知其利害。

乃辨之国,使同贯利: 东南曰扬州,其山镇曰会稽,其泽薮曰具区,其川三江,其浸五湖,其利金、锡、竹、箭,其民二男五女,其畜宜鸟兽,其谷宜稻。正南曰荆州,其山镇曰衡山,其泽薮曰云梦,其川江、汉,其浸颖、湛,其利丹、银、齿、革,其民一男二女,其畜宜鸟兽,其谷宜稻。河南曰豫州,其山镇曰华山,。其泽薮曰圃田,其川荧、洛,其浸波溠,其利林、漆、丝、枲,其民二男三女,其畜宜六扰,其谷宜五种。正东曰青州,春山镇曰沂山,其泽薮曰望诸,其川淮、泗,其浸沂、沐,其利蒲、鱼,其民二男二女,其畜宜鸡、狗,其谷宜稻,麦。河东曰兖州,其山镇曰岱山,其泽薮曰大野,其川河、济,其浸庐、维,其利蒲、鱼,其民二男三女,其畜宜六扰,其谷宜四种。正西曰雍州,其山镇曰岳山,其泽薮曰弦蒲,其川泾、讷,其浸渭、洛,其利玉石,其民三男二女,其畜宜牛、马,其谷宜黍、稷。东北曰幽州,其山镇曰医无闾,其泽薮曰蹊养,其川河、济,其浸灾、时,其利鱼、盐,其民一男三女,其畜宜四扰,其谷宜三种。河内曰冀州,其山镇曰霍山,其泽薮曰所纡,其川漳,其浸汾、潞,其利松、柏,其民五男三女,其畜宜牛、羊,其谷宜黍、稷。正北曰并州,其山镇曰恒山,其泽薮曰昭馀祁,其川呼池、呕夷,其浸涞、易,其利布帛,其民二男三女,其畜宜五扰,其谷宜五种。

乃辨九服之邦国,方千里曰王畿,其外方五百里曰侯服,又其外方五百里甸服,又其外方五百里曰男服,又其外方五百里曰服,又其外方五百里曰卫服,又其外方五百里曰蛮服,又其外方五百里曰夷服,又其外方五百里曰镇服,又春外方五百里曰藩服。

凡邦国千里,封公以方五百里,则四公;方四百里,则六侯;方三百里,则(七)[十一]伯;方二百里,则二十五子;方百里,则百男。以周知天下。凡邦国,小大相维。王设其牧,制其职,各以其所能;制其贡,各以其所有。王将巡守,则戒于四方,曰:“各修平乃守,考乃职事,无敢不敬戒,国有大刑!”及王之所行,先道,帅其属而巡戒令。王殷国亦如之。

冬官考工记第六

桃氏为剑。

腊广二寸有半寸,两从半之。以其腊广为之茎围,长倍之。中其茎,设其后。参分其腊广,去一以为首广而围之。

身长五其茎长,重九锊,谓之上制,上士服之。身长四其茎长,重七锊,谓之中制,中士服之。身长三其茎长,重五锊,谓之下制,下士服之。

……

矢人为矢。

鍭矢参分,茀矢参分,一在前,二在后。兵矢、田矢五分,二在前,三在后。杀矢七分,三在前,四在后。

参分其长而杀其一,五分其长而羽其一,以其笴厚为之羽深。水之,以辨其阴阳。夹其阴阳以设其比,夹其比以设其羽,参分其羽以设其刃,则虽有疾风,亦弗之能惮矣。刃长寸、围寸,铤十之,重三垸。

前弱则俯,后弱则翔; 中弱则纡,中强则扬; 羽丰则迟,羽杀则躁。是故夹而摇之,以视其在丰杀之节也; 桡之,以视其鸿杀之称也。

凡相笴,欲生而抟;同抟,欲重;同重,节欲疏;同疏,欲栗。

……

庐人为庐器。

戈柄六尺有六寸。殳长寻有四尺。车戟常。酋矛常有四尺,夷矛三寻。

凡兵无过三其身,过三其身,弗能用也;而无已,又以害人。故攻国之兵欲短,守国之兵欲长。攻国之人众,行地远,食饮饥,且涉山林之阻,是故兵欲短。守国之人寡,食饮饱,行地不远,且不涉山林之阻,是故兵欲长。

凡兵,句兵欲无弹,刺兵欲无蜎。是故句兵椑,刺兵抟。

击兵同强,举围欲细,细则校。刺兵同强,举围欲重,重欲傅人,傅人则密,是故侵之。

凡为殳,五分其长,以其一为之被而围之。参分其围,去一以为晋围。五分其晋围,去一以为首围。凡为酋矛,参分其长,二在前、一在后而围之。五分其围,去一以为晋围。参分其晋围,去一以为刺围。

凡试庐事:置而摇之,以视其蜎也;灸诸墙,以视其桡之均也;横而摇之,以视其劲也。六建既备,车不反覆,谓之国工。

弓人为弓。

取六村必以其时。六材既聚,巧者和之。

干也者,以为远也。角也者,以为疾也。筋也者。以为深也。胶也者,以为和也。丝也者,以为固也。漆也者,以为受霜露也。

[鉴赏]

《周礼》,也叫《周官》或《周官经》。儒家经典之一。搜集了周王朝至战国时代的各国制度,添附儒家政治思想,增减排比而成的汇编。古文经学家认为是周公所著;今文经学家则认为出于战国,也有人认为是西汉末年刘歆所伪造。近人曾从周秦铜器铭文所载官制,参证该书中的政治、经济制度和学术思想,定为战国时代的作品。其中所记周代典章制度,也是有所依据而绝非虚构。

周公,生卒年不详,西周初年政治家。姬姓,周武王之弟,名旦,亦称叔旦。因封地在周(今陕西岐山),史称周公。曾助武王灭商。武王死后,成王年幼,由他摄政。其兄弟管叔、蔡叔、霍叔等人不服,联合武庚和东方夷族反叛。他出师东征,杀死管叔,流放蔡叔,平定反叛,最后完成周王朝灭商事业,营建洛邑(今河南洛阳)作为东都。他制礼作乐,建立了周朝的典章,一度出现“成康之治”。

《周礼》全书分《天官冢宰》、《地官司徒》、《春官宗伯》、《夏官司马》、《秋官司寇》、《冬官司空》6篇。其中《夏官司马》记载着周代军队编制、军官官制及其职责、军事制度、军事训练、军事演习(田猎)和校阅方法等。《冬官司空》早已佚亡,汉代补以《考工记》记载周代战车、兵器、装具、器材的制造等。所以《周礼》,特别是其中的《夏官司马》和《冬官考工记》是研究周代军事制度和武器装备的重要史料,是我国早期的军制学和兵器制造的军事文献。

一、军队编制的记载

《夏官司马》详细地记载了古代军队的编制情况:“凡制军,万有二千五百人为军。王六军。大国三军,次国二军,小国一军。军将皆命卿。二千有五百人为师,师帅皆中大夫。五百人为旅,旅帅皆下大夫。百人为卒,卒长皆上士。二十五人为两,两司马皆中士。五人为伍,伍皆有长。一军则二府、六史、胥十人、徒百人。”从这里可以清楚地看出,周代军队编成是军、师、旅、卒、两、伍六级。各级军队人员为:军12500人,师2500人,旅500人,卒100人,两25人,伍5人。军是周代军队最大的建制单位,军辖5个师,师辖5个旅,旅辖5个卒,卒辖4个两,两辖5个伍,基本上是五五编制。

古代军队的官制比较复杂,《夏官司马》记载有70种官名。大司马为夏官之长,系六卿之一,掌管军政,统领军队,夏官之属有小司马、军司马、舆司马、行司马、司勋、马质、量人、小子、羊人、司爟、掌固、司险、掌疆、候人、环人、挈壶氏、射人、服不氏、射乌氏、罗氏掌畜、司士、诸子、司右、虎贲氏、旅贲氏、节服氏、方相氏、太仆、小臣、祭仆、御仆、隶仆、弁师、司甲、司兵、司戈盾、司弓矢、缮人、稿人、戎右、齐右、道右、大驭、戎仆、齐仆、道仆、田仆、驭夫、校人、趣马、巫马、牧师、瘦人、圉师、圉人、职方氏、土方氏、怀方氏、合方氏、训方氏、形方氏、山师、川师、原师、匡人、探人、都司马、家司马等69种官名。

二、军队各级职责的确定

《夏官司马》对军队各级官职的职责制定的非常具体明确。例如大司马之职责,规定有要“以九伐之法正邦国:冯弱犯寡,则眚之;贼贤害民,则伐之;暴内陵外,则坛之;野荒民散,则削之;负固不服,则侵之;贼杀其亲,则正之;放弑其君,则残之;犯令陵政,则杜之;外内乱,鸟兽行,则灭之。”平时,则要求抓紧训练部队,以提高战斗力。特别是根据农时天候,提出一年四季训练之法。“中春教振旅”,“中夏教茇舍”、“中秋教治兵”、“中冬教大阅”。再如掌固的职责,《夏官司马》规定为:“掌修城郭、沟池、树渠之固,颁其土庶子及其众庶之守;设其饰器;分其财用,均其稍事。任其万民,用其材器。凡守者受法焉,以通守政。有移甲与其役财用,唯是得通……若造都邑,则治其固,与其守法。凡国都之竟,有沟树之固,郊亦如之。”从掌固的职责有负责修建维护城郭、沟池、树渠等方面来看,与现代军队的工程兵的任务相差不多。

三、兵器制造的要求

《冬官考工记》对兵器的制造有详尽的记载。我国古代兵器制造人员皆严密分工,负责锻造的是冶氏,负责造剑的是桃氏,负责制弓的是弓人,负责造车的是车人,负责造兵器木柄的是庐人等等。制造的要求详细具体,有兵器尺寸的长短,材料的好坏,特别是对于已制造好的兵器,还有怎样进行检查的方法。比如对庐人造庐器要求:“凡兵无过三其身,过三其身,弗能用也;而无已,又以害人。故攻国之兵欲短,守国之兵欲长。”庐,就是矛戟的柄,《冬官考工记》要求,从作战需要出发,最长的不能有三人长,太长了,不仅使用不方便,而且还影响其他人。那么,多长适合呢?《冬官考工记》规定:“戈柄六尺有六寸,殳长寻有四尺。”制好的庐器要进行检查,“凡试庐事,置而摇之,以视其蜎也;灸诸墙,以视其桡之均也;横而摇之,以视其劲也。”就是说要取弯、压、摇的办法,检查木柄性能和质量是否符合作战需要。

《周礼》记载的是2千多年前先秦的典章制度。军事上,正如《汉书.艺文志》称道的:“兵家者,盖出于古司马之职,王官之武备也。”司马为兵家之源,是研究古代兵制的重要资料。但《周礼》所体现的“循礼而兵“的思想只能是历史的存迹,与今日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是不能同日而语的,需要读者批判吸收。

三命汇通论

综观中国古代铜镜发展的历史,从四千年前我国出现铜镜以后,各个时期的铜镜反映了它的早期(齐家文化与商周铜镜),流行(春秋战国铜镜),鼎盛(汉代铜镜),中衰(三国、晋、魏、南北朝铜镜),繁荣(隋唐铜镜),衰落(五代、十国、宋、金、元铜镜)等几个阶段。

从其流行程度、铸造技术、艺术风格和其成就等几个方面来看,战国、两汉、唐代是三个最重要的发展时期。

商周铜镜:

商代铜镜均为圆形。镜面近平或微凸,镜身较薄,背面中央有一拱起的弓形(或称桥形)钮。西周铜镜也都是圆形的,镜面平直或微凸,镜身较薄,镜钮有弓形、半环形、长方形多种。又可分为素镜、重环镜、鸟兽纹镜三类。

这时以素镜为主,到西周中期出现了有纹饰的铜镜,到晚期镜背的纹饰发生了变化,出现了动物纹饰,打破了传统的风格。

素镜:指镜的背面没有纹饰。

重环纹镜:镜面微凸,背面有弓形钮,饰重环纹。

鸟兽纹镜:镜身平直,背面有两个平行弓形钮。在钮的上方用鹿纹,在下方有展开双翅的鸟纹。

春秋战国时期:

春秋战国时期在中国古代铜镜发展史中是一个成熟和展的时期,是中国古代铜镜由稚朴走向成熟的过渡阶段;也是铜镜的铸造中心由北开始向南迁移的重要时期,当时楚国为战国时期最重要的铜镜产地。

春秋战国时期铜镜在三代(夏、商、周)的基础上,有了突飞猛进的全面发展。无论是铜镜的铸造工艺,还是铸造的数量,都大大超过了以前。

齐家文化和商周时期,铜镜以光素无纹饰者居多,有纹饰者也以几何纹为主。到了春秋战国,纹饰已达15个大类,并且出现了各种特殊工艺装饰艺术,如涂朱绘彩图案、金银错图案、透空雕图案等。初起时期简陋、粗糙的铜镜,经过春秋战国时期的创造和修饰已臻美轮美奂的境地。

春秋铜镜的风格,既继承了西周铜镜的传统,如仍以素镜为主,钮制没有定型,还是多元化的形式。而同时,春秋铜镜又有了许多重要的发展。

它打破了铜镜仅有圆形的格式,出现了方形镜;并一改早期铜镜纹饰仅用阳线勾勒,构图简朴的手法,铸出了透雕繁缛的图纹;从纹饰的表现形式上看,春秋铜镜已赶上了青铜器的发展步伐,纹饰内容更具时代特色。这给战国铜镜的展奠定了基础。

春秋中晚期至战国早期。这一时期出现和流行的镜类有:素镜(全素镜、单圈、双圈凸弦素镜)、纯地纹镜(方形的很少,图案都有地纹,但没有铭文)、花叶镜、四山镜、多钮镜等。镜多数为圆形,同时也出现了方形镜。

一般镜身材料薄,多有边沿。整个造型规矩,给人以轻巧、典雅之感。镜钮主要为弓形钮,但钮顶部多饰有1至3道凸弦纹,所以又称“弦纹钮”。镜背面光素无纹饰者,除早期外已消失。纹饰刻画纤细,并多有地纹。

战国中期,铜镜的种类繁多。铜镜的纹饰也有所变化,如花叶镜中的叶纹镜从简单的三叶、四叶到八叶,还出现了云雷纹地花瓣镜、花叶镜。

四山镜的山字由粗短变得瘦削,在山字间配有花瓣纹、长叶纹、绳纹,相当繁缛。还出现了五山镜、六山镜。这时出现的镜类有菱纹镜、禽兽纹镜、蟠螭纹镜,连弧纹镜、金银错纹镜、彩绘镜等。

战国晚期至秦未出现了四叶蟠螭镜、蟠螭菱镜,有三层花纹的云雷纹地蟠螭连弧纹镜。

汉代铜镜:

汉代除了继续沿用战国镜外,最流行的铜镜 有:蟠螭纹镜、蟠虺纹镜、章草纹镜、星云镜、云雷连弧纹镜、鸟兽纹规矩镜、重列式神兽镜、连弧纹铭文镜、重圈铭文镜、四乳禽兽纹镜、多乳禽兽纹镜、变形四叶镜、神兽镜、画像镜、龙虎纹镜、日光连弧镜、四乳神镜、七乳四神禽兽纹镜等。

汉代是我国铜镜发展的重要时期。汉镜出土的数量最多,使用普遍,汉镜不仅在数量上比战国时期多,而且在制作形式和艺术表现手法上也有了很展。从其发展趋势,可以分为三个大的阶段,重要的变化出现在汉武帝时期、西汉末年王莽时期、东汉中期。

西汉前期是战国镜与汉镜的交替时期。直到 西汉中期汉武帝前后,一些新的镜类流行起来了。这些新的镜类对后世铜镜的发展,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汉代铜镜的特点是圆形、薄体、平边、圆钮,装饰程式化。在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风格,它的发展可分为三个时期。

第一时期指西汉初期至中期、末期。这时期的铜镜用平雕手法,镜面较平,花纹平整,镜边简略,装饰性强。汉初沿袭战国铜镜的装饰作风,多用底纹与主纹相结合的重叠式手法。

战国盛行的云雷纹地的蟠螭纹镜继续流行,镜背中心作圆形成矩形,有的加铸铭文,通常如 长相思,毋相忘,常富贵,乐未央 等言语。西汉中叶,即武帝前后,铜镜的形制及花纹发生显著变化,地纹逐渐消失,

三弦纹桥形纽经过伏兽纽,蛙纽及连峰状纽后,普遍变成半球状圆纽,花纹严格对称于镜的圆面中心,或匀称分为四区,当时除流行简化蟠螭纹镜外,还流行星云纹镜和草叶镜。星云纹实际上是由蟠螭纹演变而来,因乳丁甚多,星云纹镜又称百乳镜。

草叶镜的纽座为方形,四周饰以对称的草叶,有的像花瓣,有的像叶片,外缘用十六个内向连弧纹作边缘。这类铜镜因流行时间长,在汉镜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大约从宣帝开始,又出现了有 见日之光,天下大明一圈铭文的日光镜和有 内清质以昭明,光辉象乎日月 二圈字铭的昭明镜,间以绳纹,连弧纹,作同心的重圈组织,均是以铭文作为主要装饰。

第二时期指西汉末期至东汉初期。这时期主要流行规矩镜。王莽铸镜为炫耀其政绩,曾制作了一批华美而精巧的作品,汉镜以王莽时期最为精美。

规矩镜:因其铸造雕镂都非常精细规矩,镜纹有规则的TLV形装饰格式而得名,外国学者也称之为TLV镜。其程式相当标准,一般均划分镜背而为若干装饰区,从纽座起,以圆纽为中心作为一个单独装饰单位,纽座的外形有圆形、方形、覆萼形几种。

紧接着纽座的幅面为内区,是主要花纹的部位。花纹中的TL 形,常常是在铜镜内区的四面,对称地排列于主花中,起着穿插作用。再向外为外区,多装饰上由卷草纹或鸟兽纹以及几何纹组成的带状图案。最后的外缘区,有全素的,有作简单联弧纹的,也有加饰绳纹、锯齿纹花边的。

内外区之间多加饰上铭文带。其分成五个区域,布局严谨端正,但机械呆板少变化,给人以千篇一律的感觉。规矩镜在东汉前期还在流行,但发生了一定变化。

这时期的铜镜多在内区主花位置铸造青龙、白虎、朱雀、玄武所谓四神,有的还在纽座边加上十二生肖铭文,或 左龙右虎掌四方,朱雀玄武顺阴阳 的字句,所以也称规矩四神镜。

TLV 实系古代六博的棋局,山东费县曾出土石六博盘,长沙马王堆三号墓曾出土全套博具,其棋局上均有TLV纹。规矩镜在汉镜的发展中,是流行时间最长的一种,也是汉镜中最为优秀的一种。

第三时期指东汉中期至末期。这时期镜面微凸,便于照出面形的全形,符合科学原理。镜钮变得更厚大结实。与第一时期相反,连弧形多在内区。

这时期铜镜布局也更为活泼,区域划分简单,通常带有 长宜高官 或 长宜子孙 、 位至三公 等吉祥语作为铭文。这一时期还创造了浮雕式作法,纹饰较高,主要的有双夔纹镜、蝙蝠纹镜、画像镜、方铭镜(神兽镜)等。

双夔纹镜打破了当时流行的以纽座为中心的内向或外向的放射式手法,而运用了对称的格式,取得了别开生面的效果;蝙蝠纹镜实际上是柿蒂纹的变形和扩张,纹样抽象化,形式美观;画像镜是以浅浮雕形式表现人物、鸟兽、花草,和当时画像石、画像砖的作风趋于一致。

此类镜大多出土于浙江绍兴,几乎占90%;方铭镜也称神兽镜,指在铜镜的四周有一圈突起的半圆和方块,多表现神仙禽兽的题材。

方铭镜也称神兽镜,指在铜镜的四周有一圈突起的半圆和方块,多表现神仙禽兽的题材。浙江绍兴是东汉后期最重要的铜镜制造中心,该地铸造的重列神兽镜和画像镜标志着铜镜纹饰的新发展。后者与前者的不同之处除神兽形象外,还有歌舞、车马、历史人物及传说故事等浮雕图象。

汉代后期的神兽镜还出现一种新的图案排列形式,即作一方向的阶梯形排列,类似木雕的散点,称为阶段式镜,流行于建安时期(公元196- 220年),又称建安式。

三国两晋南北朝:

根据考古发掘出土铜镜资料来看,这一时期的铜镜的类型有以下几种比较流行:

神兽镜类:重列式神兽镜、环绕式神兽镜、画文带佛兽镜。

变形四叶纹镜类:变形四叶驾凤镜,变形四叶佛像鸟凤镜、变形四叶兽首镜、双菱纹镜、瑞兽镜。

这时以青龙、白虎、朱雀、玄武与神兽组合成纹饰主题内容。这时的铭文由于文字难以辨认.虽发现一些铭文镜,但能辨认清楚的很少。

吴镜中发现纪年铭文最多,有黄龙亦鸟、建兴、五凤、太平、水安、甘露、凤凰等孙吴年号,三国、两晋、南北朝出现新的镜型不多,主要沿袭汉镜的样式。这时铜镜的种类不多,类型集中,创新极少。这时神兽镜流传最广。

变形四叶纹镜中以变形四叶八凤镜居多。从铜镜的发展历史来看,这个时期处于停滞衰落时期。

隋唐五代时期:

唐代是我国铜镜发展史上,又一个新的历史时期。隋唐铜镜,较前代又有了新的发展。在铜质的合金中加大了锡的成份,在铜镜的质地上就显得银亮,既美观又适用。

在铜镜的造型上,除了继续沿用前代的圆形、方形之外,又创造了菱花式及较厚的鸟兽葡萄纹镜。并且把反映人民生活和人们对理想的追求、吉祥、快乐的画面应用到镜上,如月宫、仙人、山水等。并出现了题材新颖,纹饰华美,精工细致的金银平脱镜、螺钿镜。

这是盛唐高度艺术水平的产物,充分显示出唐代铜镜的特点。

隋唐铜镜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隋代和唐初年间,铜镜的主题纹饰以瑞兽为主,瑞兽镜比较盛行、瑞兽镜是隋唐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类型。它除了继承中国古代铜镜的传统,又有了新的创新。瑞兽葡萄镜是唐镜引人注目的镜类,它揭开了唐代镜主题纹饰的序幕。

唐高宗至唐德宗时期,铜镜装饰上出现的新形式、新题材、新风格,使铜镜进入富丽绚烂的时代。

唐德宗至晚唐、五代时期,主要流行对鸟镜、瑞花镜、盘龙镜。

唐代镜最大特点之一是艺术样式或艺术手法的多样化。铜镜艺术也呈现出浓郁“盛唐气象”。

宋辽金铜镜:

中国铜镜在唐代以前,以圆形为主,极少有方形的。到宋代后除继承过去的圆形、方形、葵花形、菱花形外,葵花形、菱花形镜以六葵花为最普遍。它们的棱边与唐代有所不同,有的较直,形成六边形镜。此外还有带柄镜、长方形、鸡心形、盾形、钟形鼎形等多种样式。

并出现了很多花草、鸟兽、山水、小桥、楼台和人物故事装饰题材的铜镜,还有素面镜,窄边小钮无纹饰镜,这些题材都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此外,还有一些神仙、人物故事镜和八卦镜等。

金代铜镜从近几十年考古发掘出土的金代铜镜来看,其主体、纹饰也是十分丰富的。虽有不少是模仿汉、唐、宋各代的铜镜做工,但也有一些别开生面的图纹。

常见的有双前镜、历史人物故事镜、盘龙镜、瑞兽镜、瑞花镜等。金代铜镜纹饰,一是仿造汉、唐、宋三代铜镜的图案;二是吸收了前者的纹样,又创造出一些新式图样。以双鱼镜、人物故事镜较为多见,特别是双鱼镜、童子攀枝镜最为流行。

元代铜镜:

元代铜镜,多用六菱花形或六葵花形式,但纹饰已渐粗略简陋。这时铜镜有缠枝牡丹纹镜、神仙镜、人物故事镜、双龙镜、“寿山福海”铭文镜,素镜、至元四年龙纹镜。

明代有洪武年款的龙纹镜及大明宣德年制铭文镜(铭文在钮上),还有明末起义首领李自成时创制的大顺三年镜(铭文在钮上)。到明代以后,铜镜就逐渐被玻璃镜取而代之了。

元明之后铜镜:

元明以后,铜镜制作更见衰势,除传统式样外,双鱼纹、双龙纹、人物故事如柳毅传书等是较新颖的式样。但这时的铜镜制作粗糙,较多的只有纪年铭文而无纹饰。

在这一时期,特别是明代,仿造汉镜和唐镜的风气很盛,所仿铜镜多数是汉代的六博纹镜和唐代的瑞兽葡萄镜,仿制铜镜一般形体较小,纹饰模糊不清,已无汉、唐铜镜的昔日风。

扩展资料:

仿制的手法:

仿镜一般有三种方法,即用早期镜直接翻模、用摹本仿照制模和碎镜拼接法。

第一种方法简单,制作较为容易。原镜花纹、铭文清晰、线条流畅,而直接翻模镜,虽然镜型相同,但往往纹饰、铭文模糊,线条不流畅,显得板滞。但是有些真镜,由于年代久远,制作不精,铭文、纹饰也较模糊。在镜型、纹饰、铭文相同的情况下,还需注意铜镜的铜质、镜体厚重。

用原镜作摹本仿照制模的,至少有两种情况,一是完全按照原镜纹饰图案、铭文仿刻于模范上,铸成的铜镜虽然型有异,但铭文、纹饰大同小异。

二是虽然以原镜为摹本但铸镜匠师又加刻纹饰和铭辞,铸出来的镜子有的纹饰与铭辞时代不合,如明明是汉镜却加上明代镜中常见的铭辞;有的形制与纹饰不等。

还有一种既碎镜拼接法:即粘补铜镜,铜镜出土时完整的很少,多数都是破碎或缺损的,作伪者将破碎零片焊粘成一个整体,其缺损之处,则另用铜锈补上,凡其镜面不光滑而有绿锈的地方,都是添补之处。

百度百科-铜镜

求春秋四大刺客的简要资料

周易三命汇通 每个人有八个字,三个人有24个字,你现在是想各拿出一个字来比较。想想看结果如何?

当然单就属相来看,民间大多是看其间有无冲克。从这个角度上讲,龙属土,虎属木,生一个属火的宝宝,实现三传相生(木生火、火生土,比如明年或后年年支巳午属火)会好些。

1988年,大林木 戊辰 龙

1986年,炉中火 丙寅 虎

但这种看法在八字命理中不常用。因为24个字中的三个字比较,准确性几乎没有。所以还是要看出生的年、月、日、时综合情况。

民间常用属相来看夫妻是否相合,纯属坑人。几千年来这种说法拆离了多少有情人。

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周易三命汇通 请大师详解 吉人自有天相,其实要以出生的年月日时来论命的好与不好,讲生肖不可靠。

哪个生肖都好,父母.子女.夫妻有其独立的八字,你是你,他是他,彼此之间不能论冲. 刑. 克. 害. 合。

* 做父母的有教养好子女的义务。

* 只要经济条件已准备好就可以。

* 年份上早生孩子的智商、健康可能比晚生的好。

* 与父母的关系是好与不好,要以出生时的八字来看。

依据八字理论

14年甲午马『必须』避开『农历』的十一月 /(12月7日-1月5日),该月与午马年相冲

马年出生宝宝在,『农历』 十. 十二月份为好

15年乙未羊『必须』避开『农历』的十二月 /(1月6日-2月4日),该月与羊年相冲

羊年出生宝宝在,『农历』一. 二. 四. 五. 七. 八. 十. 十一月份为好

祝 平安健康!

周易三命汇通论中说的:“炉中火,丁卯火本身衰弱,若无木助则凶。”是什么意思 这句话涉及甲午旬的喜忌,纳音取象也。丁卯火为无形之火。丁卯炉中火,先人有很现象的描述。丁、卯均为阴性,其木性极其微弱也可以看成没有,弱而衰。炉中的暗淡火苗,加柴炭火气上升才得以回生,而且靠阴阳相助。反而如果没有再加木炭,火苗则熄灭,灭绝了就是凶,所以丁卯火也就不怕木多。这与丙寅自身带木有区别的。

周易三命汇通在线 天生一对,根据子平合婚法则:两人的八字无冲,无克,无刑。且喜用神互补。结合后必能财源广进,夫妻更加恩爱,家庭更加美满幸福。就生蛇宝的好,恭喜你

流命是什么意思? 长流水的人,事业上大的进步很难出现,小人阻碍很大,特别是关键时候的晋级或生意合同,如果希望求事业、财运。 此词出自三命汇通论,是的一种。长流水五行中年命的一种,在六十甲子纳音中,对应壬辰、癸巳年。即生于壬辰、癸巳年的人,都是“长流水”命。

出生的是什么命 2013年出生的孩子属相为蛇,为长流水命。

长流水命出自三命汇通论,是五行中年命的一种。长流水者,混混无穷,滔滔不竭,就下必纳于东南,顺流自归于辰巳。此水喜金生养,金要白蜡、钗钏,以天干有庚辛真金,地支辰巳就位相生,戌亥为归源之地;剑锋纯是金水,泊金水木居东,皆以吉论;海中,砂中无取。2013年出生的孩子具有艺术才能,是勤勉、用功、进取的典型人物。努力乐观是他们的特性,任何事情都必须经过详细了解后才肯付诸实施,否则,皇帝下诏书也不能请动他们。但有必要时,他们又会大胆行动,只是这种大无谓的精神,并非时常表现出来。自尊心强且过分是其缺点,也是其成功的障碍,应注意。在事业方面,2013年出生的孩子应看清局势,再决定是否投资。水蛇善于交际,在各种社交场合中,都会认识许多异性朋友,配合你散发出的自然美,稍加打扮,就会成为异性注目的焦点。财运方面常常会有意外的收获,而且可以积聚起来,用来购买一些保值的物品,如房屋、金器或实力股票等比较适当。花钱应有,不要随便把钱花在无谓的地方,导致经济上出现拮据。

大家好,三命汇通怎么看呢,还有其他的好不好啊? 去北方吧,,属于你的财地

长流命是什么意思 应该是:长流水命

出自三命汇通论,是的一种。长流水五行中年命的一种,在六十甲子纳音中,对应壬辰、癸巳年。即生于壬辰、癸巳年的人,都是“长流水”命。六十甲子是最古老纪年方法,这样纪年是根据长期生活总结,发现在这个年命的人都有共同的情况。六十甲子在我国夏代已有,发掘出来的大量甲骨卜辞都写有“戊午”等字。到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三道九流中的阴阳道将历代阴阳五行、风水相术作为学派研究的主要内容,因为秦代焚烧坑儒、汉代的摆出百家独尊儒术。五斗米道的农民起义团登上历史舞台,取代阴阳教。并以老子为祖师,原本的阴阳教的阴阳师随机没落大部分在汉唐随日本来华学者东渡。这也就是为什么道教有尊贵的风俗,这是为了寻访原来阴阳教留下的研究成果。许多流行如“盗墓笔记”、“鬼吹灯”,其中都描述了大量寻求古代秘宝、秘术的情节,其中体现的就是寻找阴阳教的学者研究的成果。很多**所表现的日本”阴阳师“其实是源自中国,因为才有相同的符咒、结印、神术、式神等等。

长流水的爱情

感情是困扰每个时代,每个人不变的话题,也因此才有人感叹“问天下情为何物”,而有了美好姻缘的人会将经验诀窍,传授给还在感叹“情为何物”的年轻人,这样一代一代传诵着经验和诀窍,这经验和诀窍之一就有长流水如何助爱情,女士要带橘子石饰品、男士要带红竹石饰品,之后请师傅用“赤p鳞、黄金、影子石、靛蓝晶”制作石碑护身符。这样制作是有文化内涵的:命格里“子、午、卯、酉”是地支中代表“正南、正北,正东、正西”四个方向的,当“四象交会” 一年节气一到、桃花盛开,这时是求爱情最好的时候,也是因此人们把爱情、良缘称作“桃花运”。石碑护身符是有4种组合而成,正好激活命格里“子、午、卯、酉”。除了以上还需要在结印册上添加“千与香穗结印、九虹锦声结印、羽心结印”,这个也有很深渊的说法。俗话说“天干地支”,有“地支”就要有“天干”配合,石碑护身符里面是地支、结印册的3个结印是天干,这就是所谓三四得运。简单说天干为三,地支为四,就可以得到福运。

长流水事业和财运

长流水的人,事业上大的进步很难出现,小人阻碍很大,特别是关键时候的晋级或生意合同,如果希望求事业、财运。就需要做风水局,求福常见的都是用三元风水局, “三元”是指有三种不同的法器组成,“风水局”是指方法。三元风水局合起来的意思就是,用3种法器组成的求福方法。女士需要带紫冰银镶嵌的蓝绒晶饰品、男士需要带红竹石饰品。之后需要请法师用“影子石、黄金、玫瑰金、法体盐”制作成石碑护身符放在身边,石碑护身符是配合饰品,发挥功效的第2种法器,之后请师傅在结印册上按照本人生日添加“橘梗结印、叶影结印、石叠结印”。结印册就是和饰品互相配合发挥功效的第3种法器,饰品与石碑护身符和结印册,三种法器组合起来,就形成了三元风水局,这样组合可以助事业、财运。

八字五行大泽土,土多金多的意思 出自三命汇通论,是的一种。大驿土五行中年命的一种,在六十甲子纳音中,对应戊申、己酉年。即生于戊申、己酉年的人,都是“大驿土”命。

出自三命汇通论,是的一种。大驿土五行中年命的一种,在六十甲子纳音中,对应戊申、己酉年。即生于戊申、己酉年的人,都是“大驿土”命。六十甲子是最古老纪年方法,这样纪年是根据长期生活总结,发现在这个年命的人都有共同的情况。六十甲子在我国夏代已有,发掘出来的大量甲骨卜辞都写有“戊午”等字。到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三道九流中的阴阳道将历代阴阳五行、风水相术作为学派研究的主要内容,因为秦代焚烧坑儒、汉代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五斗米道的农民起义团登上历史舞台,取代阴阳教。并以老子为祖师,原本的阴阳教的阴阳师随机没落大部分在汉唐随日本来华学者东渡。这也就是为什么道教有尊贵的风俗,这是为了寻访原来阴阳教留下的研究成果。现在各种流行如“盗墓笔记”、“鬼吹灯”,其中都描述了大量寻求古代秘宝、秘术的情节,其中体现的就是寻找阴阳教的学者研究的成果。现在很多**所表现的日本”阴阳师“其实是源自中国,因为才有相同的符咒、结印、神术、式神等等。

1968年是什么命 1968年1月1日-1968年1月29日 农历丁未羊年

1968年1月30日-1968年12月31日 农历戊申猴年

1968年为农历戊申年,也就是纳音为“大驿土”,我们俗称这为“土猴”命。

1968年出生于农历戊申年,天干为戊,地支为申,戊五行属土,申为生肖猴,五行纳音大驿土,故为土猴之

1968年出生的男命和女命

无论男女,都能够与人融洽相处,善于应酬。 弱点:有嫉妒心,轻浮散漫,性情多变,约缺诚信。土猴少年运势辛苦,宜专习一门技能才可出人头地,等中年之后,会得到舒适的生活环境。

本命属猴,大驿土命。 生肖个性 根据分析,您的生肖为“猴”, 守护您一生的本命佛为“大日如来”,生肖性格如下:①有进取心,喜欢竞争。 ②多才多艺,多面手。 ③略有虚荣心,生活浪漫,不受拘束。

什么是“大驿土”?

出自三命汇通论,是的一种。大驿土五行中年命的一种,在六十甲子纳音中,对应戊申、己酉年。即生于戊申、己酉年的人,都是“大驿土”命。戊申己酉大驿土:大驿土者堂堂大道坦坦平途,无所不通,万国无行不至,此乃位属坤方,德乃厚载,轮天转日负海乘山之土,发生万物,以木为基,戊申长生之土,德厚无疆,见三四木皆能滋生,己酉自败之土,木多则窃气,大林合中逢冲主夭,别木则吉,更以禄贵参之,井泉涧下二水清贵不燥,如戊申见丁丑或乙酉见丙子或甲申谓之官贵主吉。

戊申大驿土

戊申,重阜之土,木绝于申不能克,若见金水多助,则富贵尊荣之格也。注释:戊申是重重厚厚山阜之土,木到申而死绝,不能克害此土。如果遇到金水同来入命,谓秀气流行,是大富大贵的格局。

戊申地符会,乃柔顺发生之土。喜临四季,得木为荣。独居水火荣方,未得尊高之著。真官符用,不畏鬼临。注释:戊申纳音土,水土长生于申,乃地符权柄,故地符会。长生于申,将生者柔弱,至亥子为水土之旺乡,乃为发生,从柔至刚,为功用之身也。土生四季旺,得木而为官,是为荣昌。身临水火之乡,财印本旺而自守,干禄不见贵,无有为尊,位不显高,平也。真官为用,以土用木官,申宫长生而不畏鬼侵。

春秋战国时期楚国的乐器

专诸

——鱼腹藏剑

专诸(?—前515年),吴国棠邑人,今南京区人。屠户出身,英武有力,对母亲非常孝顺。一次,专诸与一大汉厮打,众人力劝不止,其妻一唤,他便束手而回。伍子胥恰巧路过此地,问何故,专诸答之,屈一女之手,必伸展于万夫之上。遂深为敬佩,遂结为八拜之交。伍子胥知公子姬光想杀吴王僚,于是便把专诸推荐给公子姬光。

公子姬光的父亲是吴王诸樊。诸樊有三个弟弟:大弟余祭,二弟夷,三弟季札。诸樊知道三弟季札贤,故不立太子,把王位依次传给三个弟弟,想最后把国家传到季札手里。诸樊死后,传余祭。余祭死,传夷。夷死,当传给季札;但季札不肯受国,隐匿而去,夷之子僚便自立为吴王。

吴王僚违背了兄位弟嗣、弟终长侄继位的祖规而接替父位。因而本想继位的公子姬光心中不服,暗中伺机夺位。

公子姬光相当厚待专诸,并敬其母。专诸感其恩,以死相许。但念老母在堂,行刺之事犹豫不决。其母知道事情后为成全专诸成大事自缢而死。专诸葬母后,便一心一意与公子姬光谋划刺僚之事,并献计说王僚爱吃“鱼炙”(烤鱼),可藏利剑于鱼肚,伺机刺杀。为此,专诸特往太湖学烧鱼之术,经过三年练得一手炙鱼的好手艺。

时机已成熟,公子姬光入见吴王僚,说:“有庖人从太湖来,善炙鱼,味甚鲜美,请王辱临下舍尝之。”王僚欣然允诺,答应来日便去。姬光连夜预伏甲士于地下密屋中,又命伍子胥暗约死士百人,在外接应。

吴王僚虽答应,但恐公子姬光有阴谋,故赴宴时戒备森严,从王室到姬光家厅堂内外布满甲士,操长戟,带利刀,吴王僚身穿三重盔甲,亲信更是不离左右。

酒过数巡,姬光托言脚痛难忍需用帛裹紧,便躲入地下密屋。过了一会儿,专诸进献鱼炙,手托菜盘,两列武士夹专诸赤膊跪地用膝盖前行,专诸已将锋利的“鱼肠”剑暗藏于烧好的鱼肚之中,行至王僚座前,忽地抽出匕首,猛刺吴王僚,力大透过三重盔甲又刺穿脊背,吴王僚大叫一声,立即死亡。旁边卫士一拥而上,刀戟齐下,将专诸砍为肉酱。

公子姬光知事成,即令伏兵齐出,将吴王僚卫士尽数剿灭。

公子姬光既杀吴王僚,便自立为吴王,即名噪历史的吴王阖闾。

聂政

——弟忠姐烈

聂政(?—前3年),轵邑深进里(今河南省济源县轵城南)人。春秋末期,韩国大夫严仲子受丞相侠累的迫害流亡他国。他游历各地,欲寻侠士为自己报离乡之恨,刺杀侠累。后闻听魏国轵地人聂政因避仇,携母及姐隐迹于齐国,在市场做市贩屠狗生意。其人仁孝侠义,武功高超。严仲子遂赴齐,寻至聂政所居,数次登门拜访,并备酒馔亲向聂母致礼,赠黄金百镒与聂母为礼。聂政坚持不受,但已心许严仲子为知己。

不久,聂母辞世。严仲子亲执子礼助聂政葬母,聂政感激在心。此后,聂政服母丧三年,并嫁其姐。无一切后顾之忧后,聂政到严仲子府问得其仇家具体情况,并谢绝严仲子为他提供的敢死队相助的要求,只身去韩国为严仲子报仇。

刺客聂政

刺客聂政

侠累府宅护卫森严。方时侠累正高坐府堂,执戟甲士侍立两旁。聂政仗剑直入韩府,诸多甲士反应不及,聂政以白虹贯日之势长剑已刺入侠累胸膛,侠累顷刻命丧。顿时府中大乱,甲士们齐上围攻聂政。聂政仗长剑击杀数十人后,难逃重围,遂倒转剑柄,以剑尖划破面颊,剜出双眼,破腹而死。

聂政死后,韩王暴其尸于市,悬赏购求能辨认其人者。聂政姐聂嫈闻听消息,即刻与人言:“此必聂政,昔蒙韩相仇人严仲子国士相交,政必报其知遇之恩,我当往认之。”遂动身赴韩,至市,果认出尸乃聂政。聂嫈抱尸恸哭,大声道:“此轵地深井里人吾弟聂政啊!”

当时有好心劝止道:“此乃刺韩相之凶手,韩王悬赏千金欲求其姓名,他的亲人恐怕也难逃重罚。你不躲避,怎么还敢来辨认呀?”聂嫈回答:“聂政之所以蒙受屈辱隐迹于市贩之中,是因老母在堂,我尚未嫁。严仲子认识吾弟聂政于屠贩之中,屈身结交,此深厚知遇之恩怎可不报!士为知己者死,聂政不过是因为我才毁坏自己的躯体,以免被人辨认出来牵连与我。但我又怎能害怕被牵连而任聂政的英名埋没!”

话说完,聂嫈长呼三声 “天!”然后自杀于聂政的尸体旁。有市人感其姐弟侠义,收其尸厚殓之。

豫让

豫让,春秋战国间晋国人。为晋卿知(通“智”)瑶家臣。晋出公二十二年(公元前453年)赵、韩、魏共灭知氏。豫让用漆涂身,吞炭使哑,暗伏桥下,谋刺赵襄子未遂,后为赵襄子所捕。临死时,求得赵襄子衣服,拔剑击斩其衣,以示为主复仇,然后伏剑自杀。见《史记·刺客列传》。

豫让最初是给范氏,然后又给中行氏做家臣,都是默默无闻。直到他做了知伯的家臣以后,才受到重用,而且主臣之间关系很密切,知伯对他很尊重。正在他境遇好转的时候,知伯向赵襄子进攻时,赵襄子和韩、魏合谋将知伯灭掉了,消灭知伯以后,三家分割了他的国土(就是智伯在晋国里的领地)。赵襄子最恨知伯,就把他的头盖骨漆成饮具。赵襄子就是赵无恤,公元前475年,执晋国国政二十年的赵简子按照自然规律死掉了,其子赵无恤嗣立。

刺客豫让

刺客豫让

豫让逃到山里,思念知伯的好处,怨恨赵襄子把知伯的头颅做成漆器,盛了酒浆,发誓要为知伯报仇,行刺赵襄子。

于是,他更名改姓,伪装成受过刑的人,进入赵襄子宫中修整厕所。他怀揣匕首,伺机行刺赵襄子。赵襄子到厕所去,心一悸动,拘问修整厕所的人,才知道是豫让,衣服里面还藏着利刀,被赵襄子逮捕。被审问时,他直言不讳地说:“欲为知伯报仇!”侍卫要杀掉他。襄子说:“他是义士,我谨慎小心地回避就是了。况且知伯死后没有继承人,而他的家臣想替他报仇,这是天下的贤士啊。”最后还是把他放走了。

过了不久,豫让为便于行事,顺利实现报仇的意图,不惜把漆涂在身上,使皮肤烂得像癞疮,吞下炭火使自己的声音变成嘶哑,他乔装打扮使自己的相貌不可辨认,沿街讨饭。就连他的妻子也不认识他了。路上遇见他的朋友,辨认出来,说:“你不是豫让吗?”回答说:“是我。”朋友流着眼泪说:“凭着您的才能,委身侍奉赵襄子,襄子一定会亲近宠爱您。亲近宠爱您,您再干您所想干的事,难道不是很容易吗!”豫让说:“托身侍奉人家以后,又要杀掉他,这是怀着异心侍奉他的君主啊。我知道选择这样的做法是非常困难的,可是我之所以选择这样的做法,就是要使天下后世的那些怀着异心侍奉国君的臣子感到惭愧。”他认为那样做有悖君臣大义。

豫让摸准了赵襄子要出来的时间和路线。在赵襄子要外出的一天,提前埋伏于一座桥(即豫让桥,据传有两处,其一在河北邢台市区内;其二在晋祠北一里处.因邻赤桥村,村以桥得名,豫让桥又被称为赤桥)下。赵襄子过桥的时候,马突然受惊,猜到是有人行刺,很可能又是豫让。手下人去打探,果然不差。赵襄子责问豫让:“您不是曾经侍奉过范氏、中行氏吗?知伯把他们都消灭了,而您不替他们报仇,反而托身为知伯的家臣。知伯已经死了,您为什么单单如此急切地为他报仇呢?”豫让说:“臣事范、中行氏,范、中行氏众人遇我,我故众人报之。至于知伯,国士遇我,我故国士报之。(意思是:我侍奉范氏、中行氏,他们都把我当作一般人看待,所以我像一般人那样报答他们。至于知伯,他把我当作国士看待,所以我就像国士那样报答他。)”赵襄子很受感动,但又觉得不能再把豫让放掉,就下令让兵士把他围住。豫让知道生还无望,无法完成刺杀赵襄子的誓愿了,就请求赵襄子把衣服脱下一件,让他象征性地刺杀。赵襄子满足了他这个要求,派人拿着自己的衣裳给豫让,豫让拔出宝剑多次跳起来击刺它,仰天大呼曰:“吾可以下报知伯矣!”遂伏剑自杀。

豫让的事迹传开,赵国的志士仁人无不为他的精神所感动,为他而悲泣。

豫让行刺赵襄子,舍死忘生,备尝艰辛,虽未成功,却用生命报答了智伯的知遇之恩。他为知己献身的精神令人感佩。他为智伯报仇,是因为智伯重视他,尊重他,给了他尊严,所以,他要舍命为智伯复仇,用生命捍卫智伯的尊严。他是一个未能成功的刺客,但这个失败的过程却成就了他的人格。

荆轲

荆轲——图穷匕见(公元 前227)

战国末期人,人称庆卿,据说本是齐国庆氏的后裔,后迁居卫国,始改姓荆。他喜好读书击剑,曾向卫元君游说,不为所用。秦王政六年(前241),秦取卫濮阳(今河南濮阳西南),作为秦东郡的治所,将卫元君迁至野王(今河南泌阳),成为秦的附庸。荆轲于是到四方游历,结识了许多豪杰志士。在榆次,他与盖聂讨论剑法,话不投机,盖聂怒目而视,他就扬长而去。在邯郸,他与鲁句践弈棋,争棋路,鲁句践对他加以呵斥,他仍是不予计较,悄然离去。随后,荆轲来到燕国,与当地的狗屠夫和擅长击筑的高渐离交上了朋友。荆轲喜好喝酒,整天与狗屠夫、高渐离一起在街市喝酒,然后,高渐离击筑,他和着乐声唱歌,唱着唱着就哭起来了。

话说在秦国做人质的燕太子丹逃回了燕国。他看到秦国将要吞并六国,如今秦军已逼近易水,惟恐灾祸来临,心里十分忧虑,于是对他的太傅鞫(jū )武说:“燕秦势不两立,希望太傅帮忙想想办法才好。”鞫武回答说:“秦国的势力遍布天下,地盘广大,如果它们再用武力胁迫韩赵魏,那么易水以北的燕国局势还不一定啊。何必因在秦遭受凌辱的怨恨,就去触犯秦国呢?”太子说:“那可怎么办好呢?”太傅说:“请让我好好考虑考虑。”

过了一些时候,樊於(wū)期[1] 将军从秦国逃到燕国,太子收留了他。太傅进谏劝告太子说:“不能这样做啊。秦王残暴,又对燕国一直怀恨在心,如此足以让人胆战心惊了,更何况他知道樊将军在这里!这就好比把肉丢在饿虎经过的路上,灾祸难以避免了。我想,即使管仲和晏婴再世,也无力回天。太子您还是赶紧打发樊将军到匈奴去,以防泄露风声。请让我到西边去联合三晋,到南边去联合齐楚,到北边去和匈奴讲和,然后就可以对付秦国了。”太子丹说:“太傅的旷日持久,我心里昏乱忧虑得要死,恐怕一刻也不能等了。况且问题还不仅仅在这里,樊将军穷途末路,才来投奔我,我怎么能因为秦国的威胁,就抛弃可怜的朋友,把他打发到匈奴去呢,这该是我拼命的时候了,太傅您得另想办法才好。”鞫武说:“燕国有一位田光先生,此人深谋远虑勇敢沉着,您不妨跟他商量商量。”太子丹说:“希望太傅您代为介绍,好吗?”鞫武说:“好吧。”于是鞫武去见田光,说:“太子希望和先生一起商议国家大事。”田光说:“遵命。”于是就去拜见太子。

太子跪着迎接田光,倒退着走为他引路,又跪下来替田光拂拭坐席。等田光坐稳,左右人都退下后,太子就离席,向田光请教道:“燕秦势不两立,希望先生能尽量想个办法来解决这件事。”田光说:“我听说好马在年轻力壮的时候,一天可以飞奔千里。可到它衰老力竭的时候,连劣马也能跑在它的前面。太子现在听说的是我壮年的情况,却不知道如今我的精力已经衰竭了。虽然这么说,我不敢因此耽误国事。我的好朋友荆轲可以担当这个使命。”太子说:“希望能通过先生与荆轲结识,可以吗?”田光说:“好的。”说完起身就走了出去。太子把他送到门口,告诫他说:“我告诉您的和先生刚才说的,都是国家大事,希望先生不要泄露出去。”田光低头一笑,说:“好。”

田光弯腰曲背地去见荆轲,对他说:“我和您交情很深,燕国没有人不知道。现在太子只听说我壮年时的情况,却不知道我的身体已大不如当年了。有幸得到他的教导说:‘燕秦势不两立,希望先生尽力想想办法。’我从来就没把您当外人,于是把你举荐给太子,希望您能到太子的住处走一趟。”荆轲说:“遵命。”田光又说:“我听说,忠厚老实之人的所作所为,不使人产生怀疑,如今太子却告诫我说:‘我们所讲的,都是国家大事,希望先生不要泄露出去。’这是太子他怀疑我啊。为人做事让人怀疑,就不是有气节的侠客。”田光这番话的意思是想用自杀来激励荆轲,接着又说道:“希望您马上去拜见太子,说我已经死了,以此表明我没有把国家大事泄漏出去。”说完就自刎而死。

荆轲见到太子,告诉他田光已经死了,转达了田光的临终之言。太子拜了两拜,双腿跪行,泪流满面,过了好一会儿才说道:“我之所以告诫田光先生不要泄密,是想实现重大的罢了。现在田先生用死来表明他没有泄密,这哪里是我的本意呢?”荆轲坐定后,太子离席,给荆轲叩头,说:“田先生不知我是个无能的人,让您来到我面前,愿您有所指教。这真是上天可怜燕国,不抛弃他的后代。如今秦国贪得无厌,野心十足,如果不把天下的土地全部占为己有,不使各诸侯全部成为自己的臣下,它是不会满足的。现在秦国已经俘虏韩王,占领了韩地,又发兵向南攻打楚国,向北进逼赵国。王翦(jiǎn)的大军已逼近漳水、邺城,而李信又出兵太原、云中。赵国哪里能抵抗秦国的攻势,一定会投降。赵国向秦称臣,大祸就落到燕国头上了,燕国国小力弱,多次遭受兵祸,现在就算征发全国力量也不可能抵挡住秦军。诸侯都屈服于秦国,没有谁敢和燕国联合。我私下考虑能得到天下最勇敢的人出使秦国,用重利引诱秦王,秦王贪图这些厚礼,我们就一定能如愿以偿了。如果能劫持秦王,让他归还侵占的全部诸侯土地,就像当年曹沫劫持齐桓公那样,那就更好了;如果秦王不答应,那就杀死他。秦国的大将在国外征战,而国内又大乱起来,那么君臣必定会相互猜疑。趁这个机会诸侯就可以联合起来,势必击破秦国。这是我最高的愿望。但不知道把这个使命托付给谁,希望先生您给想个办法。”

过了一会儿,荆轲才说:“这是国家大事,我才能低下,恐怕不能胜任。”太子上前叩头,坚决请求荆轲不要推辞。荆轲这才答应下来。于是,太子尊荆轲为上卿,让他住在上等的馆舍,太子每天前去问候。供给他丰盛的宴席,备办奇珍异宝,不断地进献车马和美女,尽量满足荆轲的欲望,以便让他称心如意。

过了很久,荆轲还没有动身的意思。这时,秦将王翦攻破赵国,俘虏赵王,占领了赵地。又挥军北进,掠夺土地,一直打到燕国南部边境。太子丹非常恐惧,就向荆轲请求说:“秦国军队早晚要渡过易水,我虽然愿意长久地侍奉您,又哪里可能呢?”荆轲说:“即使太子不说,我也想向您请求行动了。现在去了如果没有信物,那就无法接近秦王。现在秦王正用千两黄金和万户封邑来悬赏缉拿樊将军。如果能得到樊将军的首级和燕国督亢的地图献给秦王,秦王一定乐于接见我,这样我才能有报效太子的机会。”

太子丹说:“樊将军因为走投无路来投奔我,我又怎么忍心为了自己的私事而伤害忠厚老实的人的心,还望您另想个办法。”荆轲知道太子不忍心,于是就私下里去见樊于期说:“秦王对您可以说太狠毒了,父母和同家族的人都被了。现在又听说秦王悬赏千两黄金和万户封邑来求您的头颅,您打算怎么办呢?”

樊将军仰天长叹,泪流满面地说:“我每次想到这些,就恨入骨髓,考虑再三,只是不知道如何才能报仇罢了。”荆轲说:“我现在有一个建议,不但可以解除燕国的祸患,而且可以为您报仇,您看怎么样?”樊於期走上前说:“您究竟想怎么办?但说无妨。”荆轲说:“希望能得到将军的首级,进献秦王,秦王必定很高兴,就会接见我。到那时,我左手抓住他的衣袖,右手用匕首刺进他的胸膛。这样,您的大仇可报,燕国遭受的耻辱也可以洗刷了。将军可有这番心意呢?”

樊於期袒露出一条臂膀,握住手腕,走近一步说:“这是我日夜咬牙切齿、痛彻心胸的事情,居然在今天能听到您的指引。”说完就自杀了。太子听说后,赶紧驾车奔去,趴在樊於期的尸体上痛哭起来,极其悲伤。事情既然无可挽回,于是就只好收敛樊於期的头颅,用匣子封存起来。这时候,太子已经预先寻到天下最锋利的匕首,那是从徐夫人手里用一百金才买到的匕首。太子让工匠用毒药水淬染匕首,拿它在人身上试验,只要流出一点儿血,那人就会立刻死去。于是准备行装,送荆轲动身。

燕国有个勇士叫秦武阳,十二岁时就杀过人,别人都不敢正眼看他。于是太子就派秦武阳做荆轲的助手。荆轲正等着另一个人,想跟他一起去,那人住得远,还没有赶到,荆轲为此滞留等他。过了好几天还没有出发。太子嫌他行动缓慢,怀疑他要反悔,于是又去请求他说:“时间已经不多了,你难道不打算去了吗?请让我先派秦武阳去吧。”荆轲生气了,喝叱太子说:“我今天去了如果不能回来,就可能因为秦武阳这小子!如今我拿着一把匕首到吉凶难测的秦国去,之所以还不动身,是要等我的朋友一起走。现在您既然嫌我行动迟缓,那就诀别吧!”于是就出发了。

太子以及知道这件事的宾客,都身穿白衣,头戴白帽来为荆轲送行。到了易水岸边,祭祀完路神,就要上路。这时,高渐离击起了筑乐,荆轲和着曲调唱起歌来,歌声凄厉悲怆,人们听了都流下眼泪,暗暗地抽泣。荆轲又踱上前唱道:“风萧萧啊易水寒,壮士一去啊不复还!”接着乐音又变作慷慨激昂的羽声,人们听得虎目圆瞪,怒发冲冠。于是荆轲登上马车飞驰而去,始终没有回头看一眼。一行人到秦国以后,荆轲带上价值千金的玉帛等礼物,去见秦王的宠臣中庶子蒙嘉。蒙嘉替他事先在秦王面前美言道:“燕王确实畏惧大王的威势,不敢发兵和大王对抗,情愿让国人做秦国的臣民,和各方诸侯同列,像秦国郡县一样进奉贡品,只求能够奉守先王的宗庙。燕王非常害怕,不敢亲自来向大王陈述,特地斩了樊于期,并献上燕国督亢的地图,都封装在匣子里,燕王又亲自在朝廷送行,派来使者向大王禀告。请大王指示。”

秦王听了这番话后十分高兴。于是穿上朝服,设置九宾之礼,在咸阳宫接见燕国使者。荆轲捧着封藏樊于期头颅的匣子,秦武阳捧着装地图的匣子,按顺序走上前去。走到宫殿前的台阶下,秦武阳脸色陡变,浑身发抖,秦国大臣们感到奇怪,荆轲回过头朝秦武阳笑了笑,走上前去向秦王谢罪说:“他是北方荒野之地的粗人,没有见过世面,今日得见天子,所以害怕,希望大王稍加宽容,让他能在大王面前完成使命。”

秦王对荆轲说:“起来,把秦武阳拿的地图取过来。”荆轲就取过地图奉献上去,打开卷轴地图,地图完全展开时露出了匕首,说时迟那时快,荆轲左手拉住秦王的衣袖,右手抓过匕首就刺向秦王,秦王大吃一惊,抽身而起,挣断衣袖。秦王赶忙伸手拔剑,剑身太长,卡在剑鞘里了。当时情况紧急,剑又竖着卡得太紧,所以不能立刻拔出来。荆轲追赶秦王,秦王只好绕着柱子逃跑。群臣都惊慌失措,由于突然发生了出人意料的事,一个个都失去了常态。而且按照秦国的法律,大臣在殿上侍奉君王时不得携带任何兵器,守卫宫禁的侍卫虽然带着武器,但都站在殿外,没有秦王的命令不能上殿。这时御医夏无且用他身上带着的药袋向荆轲投去,荆轲一振臂将药囊击碎。此时大臣们如梦初醒,一起上前与荆轲肉搏。秦王正绕着柱子跑,不知怎么办好,趁这个机会大臣们才对他大喊:“王负剑!”秦王这才拔出剑来砍荆轲,一下子砍断了他的左腿。荆轲重伤跌倒在地,于是举起匕首向秦王投去,没有击中,扎在柱子上。秦王又砍荆轲,荆轲八处受伤。荆轲自知事情失败,就靠着柱子大笑起来,叉开两腿大骂道:“事情之所以没有成功,无非是想活捉你,得到归还侵占土地的凭证去回报太子。”两旁的人赶过来把荆轲杀了,秦王头昏目眩了好久,才回过神来。

后来秦王对群臣论功行赏,处罚也根据情况,分别对待。秦王赏赐夏无且黄金二百镒,说:“无且爱我,以药投荆轲。”

于是秦对燕十分愤恨,增派军队赶往赵国旧地,命令王翦的部队去攻打燕国,十月攻陷燕都蓟城。燕王喜、太子丹等率领精锐部队退守辽东。秦将李信追击燕王,燕王急了,只好用代王赵嘉的主意,杀了太子丹,打算献给秦王。但秦军只是暂时撤军,五年之后终于灭掉了燕国,俘虏了燕王喜,秦国统一天下。

春秋战国的乐器

当楚国已经使用青铜乐器,音乐感觉变花哨之时,秦还在用瓦、缸、土陶发出最质朴的乐声,人们用低沉的声音呜噜呜噜地唱...

磬是一种石制的击乐器,可能源于某种片状石制的劳动工具。磬在远古时代称作“石”和“鸣球”,《尚书.益稷》记载:“夏击鸣球,……击石拊石,百兽率舞。”表明在远古时期,先民曾用于乐舞等。

在山西夏县东下冯夏代文化遗址,发现了一石磬,形状像耕田用的石犁,其斜上方,有一圆孔用于悬挂,整体打得非常粗糙,有的棱角还十分锐利,敲击时仍能发出清脆的声音(#c)。

商代的磬有石制、玉制和青铜制等多种,分为两种,一种为单个的大的磬,称为特磬。在河南安阳武官村殷墓出土的虎形大石磬,由大理石制成,已有3000余年的历史,音色与青铜乐器发出声音一样清亮。

还有一种叫离磬,是把若干只磬编排成一组,发出几个音色不同的音来;《礼记. 明堂位》:“叔之离磬”。离磬也就是后来的编磬。商代的编磬,一般三枚一组,在殷墟西区出土有五枚一套的编磬。2000多年前的战国初期,楚地的编磬制造技艺达到较高水平。

编磬

编磬就是把若干只磬排成一组,每磬发出不同的音色,可以演奏旋律。

20世纪70年代以来,我国先后在湖北的江陵和随县出土了大型编磬。湖北江陵纪南故城,是春秋战国时期楚国的国都,10年在这里出土了一套25枚编磬。磬体用青色石灰石制成,上部作倨(gōu)句形,下作微弧形,表面都有较清晰的彩绘花纹和略显凹凸的花纹。其中4枚绘有凤鸟图,色彩高雅,线条流畅。

清代的编磬,主要用于皇帝与王公大臣庆典的“丹陛大乐”、宫中大型宴会的“中和清乐”和“丹陛清乐”。清乾隆年间制作的编磬,16枚为一套,大小相同,厚度有异,用新疆和田碧玉,其形与特磬一致,只是体积较小,每次演奏时全套都要使用,随乐曲旋律击奏。在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乾隆皇帝还用黄金制作了一套金编磬,和它一起使用的还有一套金编钟。

特磬

清代,特磬和编磬在宫廷音乐中用途颇广。特磬是皇帝祭天地、祭祖、祭孔时演奏的乐器。

特磬有音高不同的12枚,都单独悬挂在木制磬架上,它们大小不一,最大的是“黄钟”,最小的为“应钟”,在一年的12个月里,每个月各奏一个调的乐曲,如正月用太簇,……,十一月用黄钟,十二月用大吕等,演奏时,只需换上相应调的特磬,合奏时,在每一乐句的末尾各击特磬一下,起加强节奏的作用。

清乾隆年间(1736~1795)制作的特磬(现为北京天坛收藏),用新疆和田碧玉,形状曲折。

云磬

云磬:又称“引磬”。打击乐器。外形与仰钵形坐磬相同。形体很小,磬身铜制,形似酒盅,磬口直径只有7厘米,置于一根长木柄上端,全长约35厘米。木柄旋以条纹为饰。

云磬为寺院中使用的法器,也用于宗教音乐中。演奏时,左手持木柄下端。右手执细长铜棍敲击,发音清脆,在梵乐中常用。

战国时期,楚国艺术取得了光辉的成就,主要表现在音乐、舞蹈、绘画与雕刻等方面。

春秋时期,楚国音乐已很发达。楚国设置了乐官,专门掌管音乐事务。如楚郧公钟仪世代世袭“伶人”一职。钟建被楚昭王任命为乐尹,乐师扈子也是以司乐为职的乐官。在乐官的管理下,楚国的音乐水平是很高的。

楚国乐器种类齐全,有钟、磬、鼓、瑟、竽、笔[竹/虎]、排箫等。这些乐器在湖北、湖南、河南各地战国楚墓出土的乐器实物得到了印证。

中外闻名的擂鼓墩1号墓所出土的一套,即曾侯乙编钟。曾侯乙编钟65件,除去楚王[今/酉]章外,其余均可供演奏。这64件,包括钮钟19件,甬钟45件。钟与钟钧附件及钟架上,均有铭文,共2800多字。铭文记录了曾、楚和华夏各国律名、阶名、变化音名的相互对应关系。其中涉及的音阶、调式、律名、阶名、变化音名、旋宫法、固定名标音体系、音域术语等方面,相当全面地反映了先秦楚国乐学的高度发展水平。铭文中列举了曾国与楚、周、晋诸国和申地之间律名、阶名、变化音名的对应关系。其计律名28个。

楚国是南方的民族融合中心,楚国音乐亦表现出了民族性和融合性的特点。《文选·宋玉对楚王问》载:“客有歌于郢中者,其始曰《下里巴人》,国中属而和者数千人。其为《阳阿薤露》,国中属而和者数百人。其为《阳春白雪》,国中属而和者不过数十人。引商刻羽,杂以流徵,国中属而和者不过数人而已。是其曲弥高,其和弥寡。”《下里巴人》当为楚人、巴人杂居地区所流行的通俗歌曲,人们演唱起来,简直是载歌载舞,场面十分热闹。其余歌曲,由于难度较大,人们能演唱的也逐渐减少。这一记载,非常真实地反映了楚国这一音乐之邦,在音乐发展中,允许夷夏并存,雅俗共赏,从一个侧面,展现了楚人的开阔胸怀和融夷夏为一体的开放精神。

舞蹈是和音乐相伴而来的。自商周以来,楚国一直盛行巫舞。王逸《楚辞章句》说:“楚国南郢之邑,沅湘之间,其俗信鬼而好祠,其祠必作歌乐鼓舞,以乐诸神。”巫舞实际上就是一种宗教舞蹈,在楚国一直长盛不衰。屈原笔下的《九歌》等篇,就生动地反映了巫舞的各个方面。

楚国宫廷乐舞不同于民间乐舞,表现场面要大得多,当然也就要豪华得多。如《招魂》所写:“肴羞未通,女乐罗些。陈钟按鼓,造新歌些。涉江菱,发扬荷些。”“被衣服纤,丽而不奇些。长发曼[髟/前],艳陆离些。”“竽瑟狂会,[扌真]鸣鼓些。宫廷震惊,发激楚些。”《大招》所写:“接舞,投诗舞只。叩钟调磬,娱人乱只。”

文章标签: # 铜镜 # 二人 # 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