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生肖文化 生肖文化

皈依佛门修道行是什么生肖_皈依佛门修道行是什么生肖呢

tamoadmin 2024-07-20 人已围观

简介1.想出家,不知道怎么走,去哪里?2.如来佛祖坐下弟子的排名3.开天眼第八天,来谈谈这些不真的虚妄4.入空门诗句5.佛教的五个发源地是哪里?6.黄元申的个人生活其一:出家的条件:一,须本人自愿,家人同意。二,六根具足(包括无生理缺陷),三,爱国守法,无违法(在逃)行为。 四,无债务纠纷。五,发菩萨心,大提菩心,为众生服务,严守戒律,修道了生死。四 出家为佛子,广传佛法。其二:一定要先皈依,修行一段

1.想出家,不知道怎么走,去哪里?

2.如来佛祖坐下弟子的排名

3.开天眼第八天,来谈谈这些不真的虚妄

4.入空门诗句

5.佛教的五个发源地是哪里?

6.黄元申的个人生活

皈依佛门修道行是什么生肖_皈依佛门修道行是什么生肖呢

其一:出家的条件:一,须本人自愿,家人同意。二,六根具足(包括无生理缺陷),三,爱国守法,无违法(在逃)行为。 四,无债务纠纷。五,发菩萨心,大提菩心,为众生服务,严守戒律,修道了生死。四 出家为佛子,广传佛法。

其二:一定要先皈依,修行一段时间,才知是否有缘出家。这样更如法!你可以去了解更多佛学的知识,一步步深入。建议多参访一些佛教道场,认识些大德和居士,更明白佛法的意义。经僧团一年以上看是否真的能适应出家生活,再正式剃度。(这个又依个人情况而定,有些真的有信心且精进的,考察时间会短些,有些更长些,女众出家,更要慎重)

重点:如果只是想远离尘世,逃避责任,劝君三思。

想出家,不知道怎么走,去哪里?

佛法说随缘,菩萨道有六度万行,最是善巧方便。

历史上的济公活佛,示现为吃肉相,经常与富豪显贵一起,见机说法。

报佛恩与报父母恩并不冲突。比如佛说人天乘法,并不排斥吃肉,因为有些人只能接受这样的教法。不吃肉,是通途教理要求的,出离六道所必须的。但是净土宗不是这样(后面详细解释,但不是鼓励主张吃肉啊)

这个时候,缘不成熟,就应该先随顺家人,暂时吃肉,借口不舒服尽量少吃而已。

缘分成熟,就给他们讲道理,或推荐他们看《素食 身心健康的捷径》一书。

净土宗:

三藏十二部佛经,作为佛中之王的阿弥陀佛只说念佛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法门。

佛祖对众生开示8万4千法门,众生绝大多数大多不能出离六道轮回,更别说成佛了,故阿弥陀佛以其大悲愿力,开示了一个特别法门----净土法门,三根普被。这是任何法门都办不到的。所以善导大师说:“释迦所以兴出世,唯说弥陀本愿海”。

大乘佛教从龙树菩萨起,判为难行道与易行道。净土宗,是易行道,只要信愿行,根本在信,有人只是在临终时才遇善知识开导,信阿弥陀佛救度,就往生极乐,不再轮回六道;而其他各宗各派认为必须要逐渐修行,把身心尘垢都洗掉了才可以成佛。就是横超与竖出的区别。竹节喻:横超与竖出

「以横超法,作竖出用」:古人打比喻:就像一根竹子,里面有一条虫子,往上爬,就是竖出,一节一节地咬,从上面出去。横超就是在旁边打一个孔就出去了。南无阿弥陀佛这个法门是横超的法门,是靠佛力,信愿念佛,阿弥陀佛六字名号像锯子一样,「刺刺」截通了,你就出去了,当下横超出三界。结果他用来靠自己慢慢修,达到什么程度,「我有清净心了,我伏烦恼了……」,一层一层地往上走,最终出三界,这叫横超法作竖出用。

《大集月藏经》云:“我末法时中,亿亿众生,起行修道,未有一人得者。”

据佛教经典大乘《同性经》卷下、大乘《法苑义林章》卷六本等记载:到“佛教末法时期”时—— “教法垂世,人虽有禀教,而不能修行证果,称为末法。” “不能修行证果”,这是佛经中这么明确的话。佛祖说话绝不“妄语”的。“妄语”是佛教的根本大戒。

《占察善恶业报经》:末法时期,人们“于佛法中钝根少信,得道者极少,乃至渐渐于三乘中,信心成就者,亦复甚少,所有修学世间禅定,发诸通业,自知宿命者,次转无有,如是于后入末法中,经久得道,获信禅定通业等,一切全无”。

为什么?圣道门是站在“人的佛性”立场上看待问题,主张依靠人为的努力可以成佛,但实际上成佛的人没几个;而净土门本是站在罪恶凡夫的立场上看问题的,阿弥陀佛用五劫的时间来思考,参考无数佛国众生情况,才想出一个持名念佛的方法,作为众生与他交流的一种密码信号,里面暗藏了无量不可思议的功德(普通人不去研究,认为太简单)。靠信愿持名念佛就可即生得度,往生极乐,不退成佛。

有人强辩:宗门教下都有净土法门,不是只有你净土宗有!别忘了,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最容易,并且证果最快,到他方世界度化众生没有隔阴之迷,不受恶报。

惜此法门,为佛所叹:难中之难,无过此难!老子也讲: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难者,难“信”也,非难行也。信此法者,无量劫来,有善根深厚者,有敦厚老实者,就是没有我见甚深而致闻大道而大笑者!何也?大道至简,至易。而众生累生多劫以来,性习繁杂,心惯驰外,不喜简易!

君不见,爱因斯坦当年,发明E=mc^2 ,总示宇宙微观之相,而时人皆以为谬。

所以,善导大师劝末法凡夫彻底死了靠自力就能即生成佛的心,近代以来,高僧大德皆认为能做到五戒十善的都罕见了,更无论四禅八定,阿罗汉菩萨了。

原因很简单。比如禅宗目的在明心见性,然而别教初地菩萨或圆教初住菩萨才明心见性,不说近代,那么现在地球上还会有几个靠自力而修成的明心见性的大菩萨呢?楞严经说坐禅不能突破50种阴魔,就沦为魔子魔孙,终不能出三界六道。佛祖当年悟道后,说皆有如来智慧德能,但以妄想执著不能证得。楞严经说有丝毫执著就不能突破50阴魔了,试问,自慧能大师后,哪个高僧大德有此修行功夫呢?

世间之人,智慧微浅,坐禅坐到精神错乱,疯狂的人大有人在,故称为“走火入魔”。

禅宗历史上有过很多高僧大德,开悟的程度很高,有很大神通,还能知道自己几世后的事。但该轮回还要轮回。

一个念佛人,当念到功夫成片,或一心不乱时,可以预知时至。这时,有的人就能随时往生,想何时走就何时走,何等自在!想坐着走就坐着走,想站着走就站着走,还有高僧倒立着往生的。

往生者有的没什么佛教学问,甚至是普通老太太,也有能预知时至的,还有的能随意挑选哪天走,真正是跳出三界,不在五行。这就足以证明净土宗法门的伟大和阿弥陀佛无穷的神力。

如来佛祖坐下弟子的排名

首先你要弄清楚出家事干什么?为什么要出家?正如陈晓旭说她自己出家不是什么心灰意冷,而是要弘扬佛法,担当起弘法的大任。如果不明白的话就不要出家,否则很难成为真正的修行人,罪过很大。

以下内容选自净空法师"大方广佛华严经"讲座第1506卷:

佛就说这两句话「以戒为师,以苦为师」。所以你要想成就,尤其是出家,你必须心理上要准备,第一个要持戒,第二个要吃苦。你要守不了戒又吃不了苦,在家学佛很好,一样有成就,又何必出家?

出家的身分,人天师范,不但是人间一切人的老师(老师就是表率),你的思想言行,别人向你学习,你是代表释迦牟尼佛的,续佛慧命,远绍如来,想想看自己能不能做到?真能做到,好,太难得!不但释迦牟尼佛欢喜,一切诸佛都欢喜,龙天善神哪个不保佑你!可是做不到,做不到,佛不会护念你,善神也不会保佑你,会有一些鬼神来找你,妖魔鬼怪他来找你,帮你作恶,接引你到三恶道。三恶道多半都是地狱道,这些恶鬼邪神他来护持你,让你造业,最后把你送到阿鼻地狱。这些恶鬼邪神,我相信都是自己过去生中所结的冤孽,全是冤家债主。这就是你虽然出家,你有障碍,你没有办法好好的学习,无法断恶修善,反过来远离善法,无恶不作,那个麻烦就大。

古德常讲,出有四种,家也有四种,都要清楚。你要明白之后,我如果做不到给社会大众做好样子,那就在家学佛。在家出家,这个好,维摩居士给我们做了好榜样,在家出家。家有四种,第一个叫田宅家,我们现在一般人讲的家,你有财产,你有土地,你有房舍,你有事业,你有妻子儿女,这是家,世俗之家。一般人讲出家,离这个家,这个家并不重要,更重要的,佛给我们讲的烦恼家,我们刚才讲的十善,十善的反面十恶,十恶是家。你把十恶断掉,从此以后,起心动念、言行都跟十善相应,十恶的家你超越、你出了,这个好,出烦恼家。

第三个三界家,三界家就是六道轮回。三界是讲欲界、色界、无色界,这就是讲的六道。三界就是六道,六道就是三界,超越六道轮回,六道轮回是个家,无量劫来生生世世都没有办法超越。你要发这样一个大心,要想出三界六道的家,那你就要晓得三界六道是怎麽形成?我们现在修净土法门,希望这一生当中能真正脱离六道,往生净土,你就要记住古人这两句话,「爱不重不生娑婆,念不一不生净土」,你要把爱欲舍掉,一心念佛。念不一不能生净土,这是出三界家。

后面还有个家很难出,无明家。无明家出去,你就出十法界。你看断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出十法界。所以无明家就是十法界,比六道要大,六道超越,一般讲这四圣法界,声闻、缘觉、菩萨,你在这些地位上,没有出十法界。所以最后那个家,那个大家,十法界,那要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脱离十法界到一真法界去。生到华藏,生到极乐,那都是出了十法界。你看家,家有这四种,你清不清楚你是出哪个家?最重要是后面这三种,重要!前面这个田宅家不重要。

出也有四种,第一个是身出心没出。身出,真的你离开你家庭,父母妻子儿女你跟他离开,你到寺院里面去住,现出家相,可是心里面念念五欲六尘、名闻利养没有放下,还是搞的这些,那你就是心没出。身出心没出,你的障碍就大,不但没有解脱,你造的罪业也就重。这是古大德所说的口诵不能行。念经念佛,会念做不到,表面上装一个善人的样子,不是真善,说得不好听一点,自欺欺人。人可以欺骗,欺骗不了佛菩萨,欺骗不了鬼神,有没有想到?身出心不出,你要真正了解,搞清楚、搞明白,不敢出家,谁愿意造这麽重的罪业?

第二种心出身不出,就像维摩居士一样。在家学佛这些大德,虽然在家,他对於家没有丝毫留恋,他的心行跟佛菩萨没有两样。在家居士在家修行,无论修哪个法门,学教,学禅,学密,念佛,统统有成就。在家成就是不是比出家人差一点?没有,平等的。我们在《无量寿经》里面看到,这一开头列的上首,上首表法,在家居士的上首,「贤护等十六正士」,全是等觉菩萨,他们证得的地位跟文殊普贤、观音势至是平等的。在上首里面居然有十六位之多,这个含义很深,在家人能成佛、能成菩萨,所以心他真出,心出身不出,这第二种。

第三种身心都出,身心俱出,这是真正像释迦牟尼佛示现的,历代祖师大德给我们示现的,身心俱出,身出家,心也出家。确实是玄奘大师所说的「远绍如来,近光大法」,以出家人的身分续佛慧命,弘法利生。第四种是身心都不出,指哪一类人?不是指外面一般人,不是,在家居士。在家学佛有名无实,身没有出家,心里面一天到晚还是世俗,没有道心,这是身心都不出,就是在家学佛没有成就,身心都不出。出有四种,家有四种,你出家是出哪一种?你要搞清楚。障碍你不要去问别人,自己心里头很清楚。所以出家最重要的是你的志向。

今天在这个环境里面,纵然发心,发心纯正出家,到哪里去学法?哪个地方有真正的道场?这个道场是真是?为什麽?现在这个社会伪善不少,善,不是真的。表面上做得很好看,实际上不是这样的。我过去在洛杉矶有个朋友是出家人,法师,他比我小几岁,在洛杉矶遇到西藏的仁波切,非常尊敬,跟他学佛。仁波切回到西藏去,他就跟着去,大概去了三个多月,回到美国告诉我,的。我说怎麽是的?他说他不是仁波切,他是西藏人,住在尼泊尔。因为听说外面对於出家人供养很多,所以他是冒充仁波切到美国,收了一大批供养回去之后,才晓得他不是的。他是个在家居士,他对佛法懂得,仪规也知道很多,冒充仁波切到美国。凡是到美国都会得一些供养回去,他可以过几年好日子。现在这个社会无奇不有,佛门里有,其他宗教也不例外也有。这是说什麽?修道难,你到哪里去找一个真善知识?找一个好道场?不容易。

也正因为是这个关系,所以我们老师,这老师是真的善知识,也知道现前的环境。我的老师,一个是章嘉大师,一个是李炳南老居士,两个人都有特殊环境,我们无法跟他们一辈子。又何况章嘉大师教我三年,他就走了,我二十六岁跟他,他老人家那一年六十五岁,他六十八岁走的,我跟他三年。李老师是个特殊环境,都不能长久亲近。所以李老师教导我学孟子、学蕅益大师,这是什麽意思?孟子跟蕅益大师都是古人的私淑弟子,是今人以古人为老师。孟子是以孔夫子做老师,孔子过世,不在,念孔子的书,跟孔子学,不懂的地方就向孔子的学生请教,他真的学得像孔子。你看夫子在中国称为至圣,孟子是亚圣。夫子之道,真的是传给孟子,不是传给别人,孟子真的完全得到,给后人留下一个好榜样。蕅益大师明朝末年人,他是依莲池大师为老师。莲池大师往生,莲池大师的着作在,他是依莲池大师的着作来学习,学得非常像。莲池大师是我们净土宗第八代祖师,蕅益是第九代祖师,依古人。

开天眼第八天,来谈谈这些不真的虚妄

弟子之间没有排名,只是每个弟子作用不同而已,其实也都是如来佛的化身,如来佛祖很多化身。

舍利弗,智慧第一;大目犍连,神足第一;大迦叶,先佛出家,第一头陀;须菩提,解空第一富楼那弥多罗尼子,说论第一;摩诃迦旃延,解经第一;阿那律,天眼第一;优波离,持律第一;罗侯罗,密行第一;阿难,多闻第一。

这十个也被称为如来佛座下弟子。

扩展资料:

如来佛祖即佛教教祖—释迦牟尼。

释迦牟尼(梵文: ?ākyamuni,意为“释迦族之圣者”),原名乔达摩·悉达多(巴利文:Siddhāttha Gotama;梵文:Siddhārtha Gautama),古印度著名思想家,佛教创始人,出生于今尼泊尔南部。

被后世尊称为佛陀(Buddha、意为“觉悟者”)、世尊等;中国尊称他为佛祖,即“佛教祖师”。被世人尊为神明。释迦牟尼以本誓愿于娑婆世界 五浊恶世示现成佛(详见八相成道),是佛教开启者。

释迦牟尼(公元前565年~公元前486年)大约与我国孔子同时代。他是古印度北部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的王子,属刹帝利种姓。

据佛经记载,释迦牟尼在19岁时,有感于人世生、老、病、死等诸多苦恼,舍弃王族生活,出家修行。35岁时,他在菩提树下大彻大悟,遂开启佛教,随即在印度北部,中部恒河流域一带传教。年80在拘尸那迦城示现涅磐。

佛教创始人。本名悉达多,意为“义成就者”(旧译“义成”),释迦牟尼出生地蓝毗尼园,姓乔答摩(瞿昙)。因父为释迦族,成道后被尊称为释迦牟尼,意为“释迦族的圣人”。其他称号有佛陀(觉者)、世尊、释尊等。

释迦牟尼的父亲,是迦毗罗卫的国王,名首图驮那,汉译净饭王。母亲名摩诃耶。是与迦毗罗卫场城隔河相对的天臂城善觉王的长女。根据当时的风俗,摩耶夫人回母家分娩,途经蓝毗尼花园,即今尼泊尔南部波陀利耶村的罗美德寺院处,生下了释迦牟尼。

摩耶夫人在释迦牟尼出生后的第七天去世。幼年时代的释迦牟尼是由他的姨母波提养育的。他从小学习当时教养王族应具备的一切学问和技艺(即五明)。16岁(另有17岁、18岁之说)时,娶表妹耶输陀罗为妃,生下儿子罗 。

百度百科:如来佛祖

入空门诗句

2月21日,我有了一种不太真实的感觉。除了很早以前就有的眉心电流感之外,从这天开始,我看到眼前的空间有了扭曲与变化的情况出现。出现这种情景一般是在早上醒来的那2个小时里。从卧室起床到厕所,经过客厅时,客厅原本规整的空间尺度,逐渐在有节奏的从左到有流动,像随风飘动的旗帜表面。随后,不可描述的情况是,有一些星星点点的灰白亮光在眼前一明一暗的出现。不仅如此,还伴随着类似于机器人交流时所发出的电流吱呀声充斥着耳膜。

起初,我以为是在家期间睡太多导致眼花,并没有特别在意。随后的几天里,空间不再流动,但灰白光点不再以光点的形象出现,而是过度到具备人形,但是还不太真切。我确信自己在很早之前就开始修习佛学,只是停留在观想、冥想以及读经抄经的修持阶段,但从来没有过此类感受。这时,我有了一个感念,莫非是听了松果体激发音乐,无意间开启了自身的天眼功能?这只是感念,还是没有想得太深入。但是在25日这天,头部莫名的开始剧烈疼痛,眼睛胀得厉害,只能闭着眼睛斜靠在沙发上半眠。就在半眠的档口,无意间将注意力集中在眉心处,突然眼前豁然开朗,我看到了我的房子,沙发、茶几、电视墙、盆栽、佛像、书柜,一幕一幕就在我闭眼的状态下进入视界里。带着疑问,询问了了解这方面的一些朋友,他们都说这是天眼功能恢复的征兆。虽然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开天眼是他们梦寐以求的事情,但是对我来说,这个体验不太美好。头疼,剧烈的头疼。

由于自身的感受,我刻意去查找了一些有关于天眼的记录与文章,让我对此种眼睛的功能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人本来就具备诸多不可思议的功能,只是人有太多的杂念、纷繁的思绪障碍了功能的显发。通过专注一念的修行,都能重启这份功能。读书、写字、绘画、听音乐、练太极,只要专注一念,久久修行,都能获得。人是小宇宙,其实与大宇宙别无二致,本就一体,本应相通,只是人心小我阻隔,让功能退化不通罢了。

天眼本就具足此功能,而且以实体生长在人体脑部位于脑垂体下方,像一颗小小的松果,所以叫松果体。在功能未开发之前,像一朵未开放的莲花。

世界上很多国家的国徽、权杖、皇宫及教堂建筑中都可见“松果体”,他们将其视为“圣物”,还有的称之为“上帝之眼”、“第三只眼”、“全视之眼”。

据《史记》记载,古代神医扁鹊、华佗、张仲景等都是天眼视疾、诊脉为名,所以才能准确地进行开颅和内脏手术。

最重要的是,以台湾大学李嗣涔教授为首的科学家,完全以科学的方式证实了“天眼”功能的真实不虚。实验中所有开“天眼”的人都看到了物质世界以外的、肉眼看不到的、属于多维空间的事物。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各大书店、网络商店,大量推出了关于灵修、禅定方面的书籍以及实践培训课程,越来越多的人走进“天眼”启发的实证中来。

所有对内在精神的追求法门,无论是佛教、道教、基督教、还是现在的生命科学,都在全面进行实践,无论理论体系或教义差别有多大,但都建立在这样一个基础上:我们肉眼等感官看到的世界,并不真实,只有通过不断地修行,才能逐步“看”清世界的实相,直到最终对宇宙真相的“全遍知”。

其实早在佛陀驻世的时代,已经有很多修行人都具备了天眼能力,数千年来,得此项功能者更是不计其数。虽然佛教一再劝诫修行者将心放到修行上,神通只是而已。但在老百姓看来,那些具有超自然能力的人,似乎才能证明他们的修行水平。

时代到了网络与信息高度发达的今天,伴随着人类集体意识的突跃,有越来越多的“高人”出世,其中很多人借助现代通讯、发布与交流工具(特别是手机上的各种APP),通过展现神通而获得了大批粉丝。这也引发了诸多的非议与对抗,不同门派、不同思想体系、不同人之间,本能地都认为自己的神通是“正法”,其他的是“魔道”。

能超越感官看到常人所看不到的世界,完全是一种个人的内在体验,外人再置疑,因为自己看得清清楚楚,心里明明白白,也就丝毫不会怀疑其真实性。而且很多时候,看到的还能在生活中得以验证,或者同时被其他开了天眼的人看到完全一样的情景,这会更加增强自信。对于修佛修道之人来说,如果看到佛菩萨或三清神仙等,很少有人会心存怀疑,反而都会大受鼓舞,更加坚定自己修行的法门与前进的道路。

不过很少人会认真思考一个问题:你所看到的一切,难道一定就是真相吗?

据说,在基督教中,有很多修行清净而达到很高层次的人。不仅具备天眼功能,而且肉身不腐。

在法国的讷韦尔修道院,一位名叫贝尔纳黛特的修女,尽管已经去世了128年,但至今遗体也保护完好,皮肤柔软而富有弹性,面容栩栩如生。这位来自法国卢尔德的一名农村少女,14岁时第一次梦见了圣母马利亚,后来因多次梦见圣母,不久之后便离开家人,进入讷韦尔的修道院,也就是如今她的遗体所在之处。在天主教会正式封她为圣徒前,所有认识贝尔纳黛特的人都认为她是圣人。值得注意的是,她的遗体并没有经过任何防腐处理或禅门中复杂的“装缸”程序。(在中国,佛门中出了很多这样肉身不腐的高人,今天在一些庙宇特别是九华山还能看到他们的真身。)

很多基督教中的大修行者,也具有天眼通的能力,这种能力无论来自于定中、梦中或者日常中,他们所能看到的先知(或者说神仙),都是基督教义内的定义与描述,从来没有人看到佛教或道教定义的那个世界。设想一下:如他们长期看到的不是圣父圣母,而是佛菩萨或者道教的各路神仙、天宫等,那么他们自然会改信佛教或道教。不过这样的事,从未出现过。

再拿道教与佛教来说,自古以来具有天眼神通的祖师大德无计其数,如果一个修道的高人,用天眼经常看到的都是佛菩萨,那么作为求真证悟的他,自然就会皈依佛门,但事实上你看道教有关祖师的记述,他们常常见到的不是三清,就是八仙、东岳大帝、二郎神等神仙;反过来说,佛教的祖师们如果看到的都是道教身份的神仙们,或者是基督教的上帝,从来看不到佛菩萨,那么他还会不会改修道教呢?(事实上,很多道教高人都会在定中或梦中接受道门仙师的指点与传授)。

每个教门里的修行者,都坚定自己教义中描述的那个“世界”才是真实的。每个教门中,都有打开了天眼的修炼得道者,但为什么大家看到的“世界”都不一样?哪个才是真实的?单独的个案说明不了问题,可各大延续了数千年的教门,历代高人迭出,怎么就没有一个“跨界”看到别的世界的人呢?

自古以来佛门中见到观世音菩萨的修行者多不胜数,在佛经中释迦牟尼称观世音为“善男子”,而不是“善女子”,可见观音本来应是男身,在敦煌壁画中的观音菩萨嘴唇上也有两撇小胡子。但从唐之后观世音就变成女身相了,唐朝以前开了天眼的修行者看到的观音都是男身,宋朝以后直到今天那么多看到观音的人,全是女相。在道教门人中开了天眼的人,看到的观音菩萨从来不是佛教形象,都是以“慈航”的面目示现,这又是为什么呢?

如果以上的讨论还没有让你怀疑所谓的真相,那么再来看看有关人体内视方面的证据。在中国的道家、道教及医门中,都特别重视内气的修炼,有无数的祖师高人描述了他们看到的人体气脉,基本上大同小异,都是清清楚楚地看到了十二条经络与奇经八脉,特别是任督二脉的循环线路。在藏传佛教中,也特别重视气脉的修炼,不过无数的祖师大德们看到的却是七轮三脉以及明点等。

是哪一方看错了吗?肯定不会,因为数千年来可不是个别人的实证经验,双方都是历代高人祖师迭出,各种记载典籍可谓汗牛充栋,都白纸黑字写的清清楚楚。即使今天,各门中很多修行有素的人,照样不是看到任督二脉,就是看到七轮三脉。那么,人体中的气脉究竟是十二经加上奇经八脉呢?还是七轮三脉加上明点呢?

试想一下,如果道家、道教或医门中那些修炼得道的祖师大德们,看到的不是十二络与任督二脉,而是七轮三脉的话,他早就在指导门人与后人修炼的典籍中将之记录下来了;反过来说,密教的祖师大德们如果看到的不是七轮三脉,而是十二经与奇经八脉的话,他肯定也早改换说法,将他真实内视看到的情景记录在他的论述之中了。但是奇怪的是,这样的事从来就没发生过,千百年来,大家相安无事,各门人看到的都只是自己教门里祖师们曾看到的那些气脉,一个“跨界”的都没有。

一切都是象!有句颠扑不灭的真理,叫做“一个人只能看到他所理解的,凡是他不能理解的,放在眼前也看不见。”注意,这里的“看”既包括了我们常人的肉眼,也包括了天眼。再加上两句话,“只有完全证悟菩提(或大道)的人,才能对宇宙中所有的一切真正理解,否则都是局部理解,以及一切惟心所现,凡夫看到的一切,都是以自己能理解的程度化现出来的象。” 这三句话就是对上述现象最彻底的解释。

五百多年前,意大利航海家哥伦布率领三艘帆船横渡大西洋西行,历经两个多月,于当年10月12日抵达巴哈马群岛中的华特林岛,从此开启了人类历史上伟大的大航海时代。不过令后来很多历史学家百思不得其解的是:根据可靠真实的记载,当哥伦布首次登陆华特林岛的时候,岛上的印第安人们却看不见近在眼前的诺大帆船!这些帆船(主船圣玛丽亚号28米长、6米宽,排水量近200吨)仅竖立着的那些桅杆就够大的了,如此扎眼的事物,这些印第安人为何就看不到呢?

这些印第安人惊奇于这些不同于自己的欧洲人是如何来到这里的,再看不到近在眼前的帆船的情况下,他们认为这些人是从“云端上下来的”!后来科学家对此的解释是:人类感知事物时,首先需要建立一种概念,然后再以此概念作为路径去认识事物,否则就会像那些印第安人一样,因为世世代代从来就没有见过帆船,当然认知中也就没有帆船的概念和逻辑,所以即使帆船近在眼前,他们也会变得“视而不见”。——无论是肉眼还是天眼,决定你能看到什么的前提,是你已经建立了的概念。

尽管我们指出了天眼所看到的世界并不真实,但打开天眼与看到的世界,依然对我们修行有着一定的积极意义。这里谨记十二个字“惟心所现、唯识所变、随缘起用”。我们所认知的世界都是出自内心的化现,这说明人生就宛如在一个大梦中,只有证悟菩提(大道)后才能从梦中醒来。不过,在梦里如你感到很口渴,当你找到一碗水并一饮而尽时,会立刻产生解渴的感觉,这就是随缘起用的道理——佛法以“缘起性空”来表述对世俗间世界万事万物的看法。

因此用包括天眼通在内的神通可以引导我们修行,也可以治病救人,也可以驱魔防灾,但是你要记住:即使你具备了常人所不能的超能力,见到了常人所见不到的世界,这一切的本质都是的,不可沾沾自喜,也不能执妄为真,更不要以所谓的超能力与见到的世界,妄立理论,乱造学说、预言未来,即使自认为发心不是在妖言惑众,吸引信徒,博取名利等,所言都是在劝人向善,只要违背了金刚经的精义,都是附佛外道而已。

《金刚经》的精义是什么?最核心的两段话,第一是“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第二段话是:“‘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身相见如来不?’‘不也,世尊!不可以身相得见如来。何以故?如来所说身相,即非身相。’佛告须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无论你看到什么,都是相,只要是相,都是虚妄!

最后给大家讲一段虚云大师的弟子一行老和尚有关的故事吧。

那是在民国年间,一行老和尚在终南山的茅棚里修行。有天夜里老和尚正在打坐,突然有四个抬着轿子的青衣人走进了屋里,声言奉弥勒佛的法旨,是来接老和尚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老和尚不为所动,拿起自己的引磬就打了出去,四个人连同引磬瞬间就都消失了。几天过后,一位山下的居士上山见到老和尚说:太奇怪了,他家的马生了一匹青蹄的死骡子,这个骡子生下来时,竟然带着一个引磬——当时如果老和尚跟着走,那就投胎到畜生道了!

佛教的五个发源地是哪里?

1. 关于空门的诗句

关于空门的诗句 1.形容人看破红尘,遁入空门的诗句

形容看破红尘,遁入空门的诗句:

1、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菩提偈》唐代:惠能

2、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满江红-小住京华》清代:秋瑾

3、老夫惟有,醒来明月,醉后清风。《人月圆·重冈已隔红尘断》金朝:元好问

4、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饮酒·其五》 魏晋:陶渊明

5、人生无根蒂,飘如陌上尘。《杂诗》 魏晋:陶渊明

6、平生不会相思,才会相思,便害相思。徐再思《折桂令》

7、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李商隐《锦瑟》

8、人到情多情转薄,而今真个不多情。纳兰性德《摊破浣溪沙》

9、瞳凝秋水剑流星,裁诗为骨玉为神。《紫英-明光》

10、谁言别后终无悔,寒月清宵绮梦回。《梦璃-离歌》

11、剥落三千烦恼丝,寒寺青灯伴古佛。《红楼梦》

扩展资料

红尘,原指繁华热闹的所在。

佛教所说的“尘”,系译自梵语,意为污染,谓能污染人的真性。“尘”又与“境”同义,指外部一切感知认识的事物。佛教认为,尘境是一心所变现的,并非真正的客观实在,属于虚妄的“似外境现”。后因以红尘指虚幻的尘世间。

俗语看破红尘,谓看透尘世的虚妄污浊,不足留恋。常用以形容达观、洒脱。

看破红尘,是指在人生过程中因某种机缘对尘世中的事情进行了自我透彻的感悟,是一种自我思维突破的过程,在行为上一般取消极逃避的策略和行为,通常把看破红尘理解为认识万物皆空的道理后,放下对金钱、权利、名利、美色等欲望的追求和执着。

看破红尘,对生活中的事和物取置之度外的态度和行为,保持自我内心安宁是有用的,但其消极的行为不利于国家、社会、家庭的发展和个人责任的担当。

参考资料:

搜狗百科--看破红尘

2.带有空门二字的诗词歌赋

金地藏《送童子下山》空门寂寞汝思家,礼别云房下九华。

王维《叹白发》:一生几许伤心事,不向空门何处销。

李煜《病中书事》:赖问空门知气味,不然烦恼万涂侵。

柳宗元《巽公院五咏》:流形及兹世,始悟三空门。

白居易《以诗代书,酬慕巢尚书见寄》:愿为愚谷烟霞侣,思结空门香火缘。

李涉《送妻入道》:纵使空门再相见,还如秋月水中看。

戎昱/权德舆/杨巨源《题云公山房》:试问空门清净心,莲花不著秋潭水。

张乔《咏棋子赠弈僧》:空门说得恒沙劫,应笑终年为一先。

刘禹锡《春日书怀,寄东洛白二十二杨八二庶子》:曾向空门学坐禅,如今万事尽忘筌。

杨巨源《送澹公归嵩山龙潭寺葬本师》:莫恋本师金骨地,空门无处复无关。

3.表示自己看破红尘 遁入空门的诗歌赋或者名言 悲观消极一点的

1. 江城子

残冬飘雪夜茫茫, 寄情思,怎能忘。

一杯清酒,不醉也神伤。心如明镜天地知,

夜无眠,晓来霜。天生丽质自芬芳,

美如画,不梳妆。念君无信,伤感自断肠。

但愿山盟还犹在,爱不悔,去天堂。

2.世事忙忙如水流,休将名利挂心头。粗茶淡饭随缘过,富贵荣华莫强求。

3. 顺治出家

天下丛林饭似山,衣钵到处任君餐。黄金白玉非为贵,唯有袈裟披最难。

朕乃大地山河主,忧国忧民事转烦。百年叁万六千日,不及僧家半日闲。

悔恨当日一念差,黄袍换去紫袈裟。吾本西方一衲子,因何流落帝王家。

未曾生我谁是我,生我之时我是谁。长大成人方是我,合眼朦胧又是谁。

兔走鸟飞东复西,为人切莫用心机。百年世事三更梦,万里乾坤一举棋。

禹疏九河汤伐夏,秦吞六国汉登基。古来多少英雄将,南北荒山卧土泥。

来时欢喜去时悲,空在人间走一回。不如不来也不去,也无欢喜也无悲。

每日清闲自己知,红尘之事若相离。口中吃的清和味,身上常披百衲衣。

五湖四海为上客,逍遥佛殿任君栖。莫当出家容易得,只缘累代种根基。

十八年来不自由,南征北战几时休。我今撒手归山去,管甚千秋与万秋。

4.失去你有总想入空门的诗

元稹·《离思》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 意思是 曾经领略过苍茫的大海,就觉得别处的水相形见绌;曾经领略过巫山的云霭,就觉得别处的云黯然失色。

即使身处万花丛中,我也懒于回头一望,这也许是因为修道,也许是因为你的缘故吧。 这首诗最突出的特色,就是用巧比曲喻的手法,淋漓尽致地表达了主人公对已经失去的心上人的深深恋情。

它接连用水、用云、用花比人,写得曲折委婉,含而不露,意境深远,耐人寻味。 首二句“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沧海无比深广,因而使别处的水相形见绌。

巫山有朝云峰,下临长江,云蒸霞蔚。据宋玉《高唐赋序》说,其云为神女所化,上属于天,下入于渊,茂如松榯,美若娇姬。

因而,相形之下,别处的云就黯然失色了。“沧海”、“巫山”,是世间至大至美的形象,诗人引以为喻,从字面上看是说经历过“沧海”、“巫山”,对别处的水和云就难以看上眼了,实则是用来隐喻他们夫妻之间的感情有如沧海之水和巫山之云,其深广和美好是世间无与伦比的,因而除爱妻之外,再没有能使自己动情的女子了。

“难为水”、“不是云”,这固然是元稹对妻子的偏爱之词,但像他们那样的夫妻感情,也确乎是很少有的。元稹在《遣悲怀》诗中有生动描述。

因而第三句说自己信步经过“花丛”,懒于顾视,表示他对女色绝无眷恋之心了。 第四句即承上说明“懒回顾”的原因。

元稹生平“身委《逍遥篇》,心付《头陀经》”(白居易《和答诗十首》赞元稹语),是尊佛奉道的。另外,这里的“修道”,也可以理解为专心于品德学问的修养。

然而,尊佛奉道也好,修身治学也好,对元稹来说,都不过是心失所爱、悲伤无法解脱的一种感情上的寄托。“半缘修道”和“半缘君”所表达的忧思之情是一致的,而且,说“半缘修道”更觉含意深沉。

5.关于皈依佛门的诗有哪些

1.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有尘埃。《神秀示法诗》

2.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六祖示法诗》

3. 金屑眼中翳,衣珠法上尘。已灵犹不重,佛视为何人。《文偃诗》

4. 空门不肯出,投窗也太痴。百年钻故纸,何日出头时。《神赞蜂子投窗诗》

5. 吾心似秋月,碧潭清皎洁。列物堪比伦,教我如何说。《寒山吾心诗》

6. 南台静坐一炉香,终日凝然万虑忘。不是息心去妄想,都缘无事可商量。作者 赵孟頫《守安南台静坐诗》

7. 祖师遗下一只履,千古万古播人耳。空自肩担跣足行,何曾踏着自家底。《五祖演云诗》

8. 瞋是心中火,能烧功德林。欲行菩萨道,忍辱护真心。作者 寒山子《寒山诗》

9. 君不见,三界之中纷扰,只为天明不了绝。一念不生心澄然。无去无来不生灭。《拾得诗》

10. 尘劳迥脱事非常,紧把绳头做一场。不是一番寒彻骨,争得梅花扑鼻香。作者 希运法师《希运诗》

佛教文化是中国历史文化的一部分,它劝苍生忍受苦难,皈依佛教。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句话更是对佛教信仰最好的诠释之一。人们生来就是空手而来,又何必到处勾心斗角,心有不满。这是一种超脱更是一种释然。

欲行菩萨道,忍辱护真心。这句话更是表达了寒山子对皈依佛门的无限信心和坚韧的性格,面对各种困难也要迎刃而解,不屈不挠的伟大精神。

黄元申的个人生活

我知道三个:

观音文化之乡--宝丰县李庄乡白雀寺,是我国三大佛教圣地:浙江普陀山、四川峨眉山、山西五台山之源。

举世闻名的观世音菩萨不单是中国人民心目中广大灵感之神,亦是全世界信奉佛教的人们心目中顶礼膜拜的万应之神。亿万佛教信众祖祖辈辈虔诚的传承着佛之大善精神。在当今中华民族紧密锣鼓打造和谐社会的今天,建设宝丰观音文化之乡、关注佛教历史文化遗产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我们责无旁贷。

建设观音之乡 弘扬佛教文化

佛教,作为世界历史上最具包容性、最具感染力、最富思辨智慧的宗教,自传入中国后,便不断与中国本土文化沟通和融合,并不断得到创新和发展。可以毫不夸张的说:佛学文化博大精深的大善理念已深深渗透进中华文明的每个角落,渗透进每个华夏儿女的思维方式和生活习惯,细雨无声般默默启迪着每个人的大智大慧。二千多年的佛教文化和民族文化已融为一体,并共同构筑升华了华夏文明,而观音文化更是中国佛教文化中最辉煌灿烂的篇章之一。

观世音菩萨,素以“大慈大悲”、“救苦救难”、“广大灵感”而著称于世,世界各地佛教信士对其顶礼膜拜、虔诚之至。我国对观世音菩萨崇拜的习俗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世世代代淳朴善良的人们把她奉为“救苦救难”的神灵、“济世造福”的圣人和“扶正除邪”、“招财送子”、“主持正义”的万能之神。

观世音菩萨在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中是被这样演绎的:据传,春秋时期有个楚庄王,亦传为妙庄王,有三女,第三女名妙善,自幼聪慧美丽,笃信佛教。年近十六岁时父王为其配嫁,她却执意削发为尼,持斋修行。妙庄王盛怒之下,将其赶入后花园挑水、浇花、扫地、下厨烧火做饭,用尽一切软硬兼施办法令妙善公主从嫁,妙善不从,庄王无奈,只好意同意妙善公主到白雀寺随惠真师修行,实为变本加厉罚做苦工,原指望用此苦行迫使妙善公主回心转意,不料,妙善公主意志坚决。庄王大怒,派遣大臣、兵将欲斩杀妙善,因有诸神救护,剑未及身已段为数节,诸神随即将妙善公主摄于龙山脚下,并送到香山修行。

当日,妙善公主失踪,众臣将大惊失色,急奏庄王。庄王疑为妖魔,更为恼怒,速调五百御林烧白雀寺,致使五百尼姑葬身火海。

妙庄王因火烧白雀寺,杀生太多,罪业深重,患上了一种叫迦摩罗疾的怪病,久治不愈。忽一日,一仙人微服来告:“若医此疾,需亲生骨肉的手、眼做药引,方可治愈”。又告知:“须用无嗔人的手眼方可”。接着,仙人指点说:“香山有一仙人,无嗔,与庄王有因缘,能施!”庄王派遣使臣来到香山祈求仙人。妙善公主闻听此事,不念父王前嫌,主动挖出自己双眼、砍下自己双手,交与来使为父王配药。庄王病愈后,举国欢庆,亲率皇后及文武百官前往香山答谢仙人。到得香山,皇后一见仙人,觉似自己的三女妙善。皇后问毕,仙人称是。庄王、皇后及文武百官见三公主无手无眼悲声震天,天空为之泣泪、大地为之动容。霎时,天鼓发响、祥云周覆、光明晃曜,妙善公主示现“千手千眼佛”身像,端严肃穆。深受苦难的妙善公主在香山寺修成正果,众佛护持赴南海普陀山布道,从此行善天下、普度众生,成为“大慈大悲救苦救难广大灵感观世音菩萨”。

观音菩萨以德报怨、修成正果、得道成佛,示现“千手千眼佛”后,庄王、皇后及大姐妙颜、二姐妙音和两个姐夫均皈依佛门,持斋修行。大姐妙颜在银山白象寺(郏县)修行,得道成佛,被佛祖封为“文殊菩萨”,后讲道于五台山:二姐妙音在紫云山紫云寺(郏县)修行,亦得道成佛,被佛祖封为“普贤菩萨”,讲道于峨眉山。从此,山西的五台山、四川的峨眉山与浙江的普陀山皆成为中国佛教圣地。

这个美丽的传说,就发生在河南省宝丰县李庄乡的古城村。

一、古城村,亦称父城、古父城。 据《词源》记载:[父城],

(一)县名。汉置,属颖川郡。

光武(东汉[25-220年],光武帝刘秀)攻父城不下,屯巾车乡,获冯异,即此。故城在河南宝丰县东。参阅读史方舆纪要五一南阳府。

(二)释迦牟尼父净饭王,为北天竺境内迦毗罗王,佛家因称迦毗罗城为父城。唐释义净南海寄归传一:“阐梵乡于王舍,获果者无穷;酬恩惠于父城,发心者莫算。

二、白雀寺。位于宝丰县李庄乡古城村西父城遗址之上,为楚庄王三女儿妙善公主,又称三皇姑(观世音菩萨前身)的出生与出家地。白雀寺历史悠久,与父城年代相差无几。寺内有古宝丰八景之一的“白雀异槐”及鸟柏,还有当年妙善公主浇花井一眼,井水至今不竭,烧之无垢,饮之甘甜,传说饮后可以消灾祛病。白雀寺文物丰厚,有北魏永平、武平年间造像碑,北齐天宝四年、十年两碑碣。白雀寺之建筑结构严谨,层次分明,错落有致,为中国古建筑之典范。目前,寺院建设已初具规模,每逢每月农历的初一、十五庙会,赶会的香客络绎不绝。特别是逢每年农历二月十九的观世音菩萨圣诞日、六月十九的观世音菩萨成道日、九月十九的观世音菩萨出家日,白雀寺与香山寺更是车如游龙、人似潮涌。

三、香山寺。位于白雀寺西南8公里的香山之颠。始建于东汉后期,史称“香山大普门禅寺”。据浩如烟海、名目繁多的志书、史料、书籍、碑刻的记载和专家的考古、考证,证明宝丰县香山为真香山,宝丰县香山寺为观世音菩萨得道证果的道场。其中,最具说服力的是寺内现存珍贵文物:宋元符三年(1100)蒋之奇润色、蔡京书丹的《大悲观世音菩萨得道证果史话碑》,又称《香山大悲菩萨传》。记述道宣律师与天神关于妙善证果香山的对话。碑文主要内容有:“……香山东北有一国,国王名庄王,三个女儿,三女名妙善。母亲怀孕时梦见吞月,出生时大地震动、异香满室、光照内外、五色彩云覆盖。长大后一心出家,意志坚决,先在白雀寺为尼,后在香山寺修行,证道为观世音菩萨。后来,国王得怪病,必须用亲生女儿的手、眼作药引子,妙善便舍出自己的手眼为父王治病。庄王病愈后,发愿女儿手眼重生时,大地震动,天鼓发响,眼前示现千手千眼大悲观世音菩萨……”该碑拓片在英国牛津大学展出后,引起西欧国家佛教界的普遍关注。

四、在古城村周围,还有许多关于观世音菩萨身世的传说及遗迹。相邻不过百米,有观世音菩萨坟(亦称三皇姑坟);有观世音菩萨自家后花园浇花和饮用的莲花井;修行始所白雀寺;正果之地香山寺;以及妙庄王运输皇粮的运粮河和出生地父城遗址,即人们传说中的紫禁城。这个地方不单是观世音菩萨的出生地,亦是文殊菩萨、普贤菩萨的出生地,即传说中的三皇姑、大皇姑、二皇姑的出生地。中国有四大佛教名山--浙江的普陀山、山西的五台山、四川的峨眉山、安徽的九华山,而她们姐妹三个就占据了三大佛教名山。故此,宝丰县李庄乡白雀寺这个佛教历史文化遗产,在佛教中是占有很重要的位置的,它不仅是宝丰的历史文化遗产,也是中国的历史文化遗产,更是世界的历史文化遗产。在构建和谐社会这个具有划时代历史意义的今天,保护、弘扬和光大观音文化这一佛教历史文化遗产,我们义不容辞、我们责无旁贷。

自古云:“得中原者的天下”。河南是中原之腹地,宝丰是腹地中的腹地,这个地方有幸有如此美妙动人的传说,使这个地域披上了令人神往、向往的神秘色彩。我国佛教信众有四亿之多,而世界上的佛教信士更是不计其数,保护、开发、弘扬、光大宝丰观音文化之乡这一佛教历史文化遗产,是众望所归,亦可为促进社会和谐、促进地方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促进国际佛教文化交流起到积极的作用。我们竭诚欢迎佛教界大德高僧、居士、信士及一切向往大善的人士到宝丰参观、考察、投资和布施。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二○○八年五月九日

一、婚姻家庭:15年黄元申与台湾影星史倩予在香港注册,后到台湾公证结婚。16年9月13日,黄元申的儿子出生,取名黄吉梁。

1980年9月16日,诞下女儿,取名黄吉莉。1987年黄元申和妻子、儿女移居美国,与定居在美国的父母团聚。在这期间,黄元申返学进修英文,被校方安排在三年级读起,不到几个月的时间,他便连跳,完成了学校六年制的课程。

二、宗教信仰:尽管在**情节中往往将半路出家的弟子,看为受到感情、事业或金钱的挫折才决心削发为僧。但黄元申却是因为年拍摄《边城龙虎斗》,认识了皈依佛门的林国雄。

偶然间接触到佛门道理,对佛学有了认识,并在林国雄的引导下,领悟出佛学的理论真谛,才对整个世界和人生有了不同的观感。从此,黄元申开始笃信佛教,奉行斋戒,并与妻儿一同食素。

三、剃度出家:1989年红星黄元申推掉了近十部**、电视及录影带合约,毅然隐退业,抛弃繁华参佛道。并在与妻及子女的协商同意下,来到香港大屿山宝林寺皈依佛门,潜心修道,研学佛法,求索人生真谛。

四、重回凡世:当年,由黄元申主演的《大侠霍元甲》一度使内地电视观众为之痴迷。2006年12月19日霍元甲25周年大聚首,媒体爆出消息称,曾经遁入空门的黄元申2005年还俗美国。虽然离开了寺庙,但是黄元申依然保持了十几年的僧人习惯,很少抛头露面。

扩展资料

黄元申早年经历:黄元申,祖籍重庆,一九四八年出生于上海一个书香门第,次年随父母到香港,一家人生活在九龙调景岭。年少时家境清贫,在艰苦的生活中他过早承担着家庭重任,一手带大五个弟妹,养成了独立、顾家的性格。十二岁时,为了强身健体,开始拜师学习武艺,由于刻苦、机灵,练就了一身过硬武功。

黄元申曾在岭中学校及慕德中学念书,毕业于香港利玛窦英文书院。少年时期的黄元申,为了帮补学费和书簿费,每到暑便到处做暑期工,直至读完预科,考取了加拿大大学的土木工程系及纽约大学的工程系,因家境不容许而未能实现出国留学的最大愿望,便正式踏进社会工作。

文章标签: # 菩萨 # 佛教 # 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