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生肖文化 生肖文化
大将邓艾属什么生肖_邓艾放主将还是副将
tamoadmin 2024-07-19 人已围观
简介1.邓艾身为灭蜀的第一功臣 最后为什么会被司马昭满门抄斩2.大非川之战薛仁贵为何惨败3.邓艾这人怎么样4.周泰没有单挑战绩,为何排在魏延张绣文丑颜良邓艾姜维6人前面呢?5.为什么会说诸葛尚是蜀汉后期不可多得的虎将?6.姜维得诸葛亮的真传姜维为什么斗不过邓艾钟会。 魏灭蜀之战,是强者消灭弱者的一场战争。公元263年,魏将钟会、邓艾率军攻蜀。蜀将姜维、廖化率军以剑阁(今四川剑阁)险道为屏障,阻击魏军。
1.邓艾身为灭蜀的第一功臣 最后为什么会被司马昭满门抄斩
2.大非川之战薛仁贵为何惨败
3.邓艾这人怎么样
4.周泰没有单挑战绩,为何排在魏延张绣文丑颜良邓艾姜维6人前面呢?
5.为什么会说诸葛尚是蜀汉后期不可多得的虎将?
6.姜维得诸葛亮的真传姜维为什么斗不过邓艾
钟会。
魏灭蜀之战,是强者消灭弱者的一场战争。公元263年,魏将钟会、邓艾率军攻蜀。蜀将姜维、廖化率军以剑阁(今四川剑阁)险道为屏障,阻击魏军。曹魏大军被蜀军阻于剑门关外,准备退军。邓艾用以迂为直的谋略,在钟会与蜀军相持于剑阁的同时,自率精锐部队绕道阴平(今甘肃文县西北),越过700余里荒无人烟的小道,凿山开路,秘密南进,很快到达蜀国腹地江油(今四川江油北),从背后袭击蜀军,把姜维大军置于无用武之地。刘禅失去剑阁屏障,在兵临城下的情况下,回天乏力,只好投降魏军。蜀国灭亡。
战争过程
263年8月,十八万魏军分三路南下:西路军由邓艾所率的三万多人,出狄道向甘松、沓中直接进攻姜维;中路军由诸葛绪率三万多人马,自祁山向武街、阴平之桥头切断姜维后路;而东路军由钟会率主力十余万人,再分三路分别从斜谷、骆谷、子午谷进军汉中。 刘禅闻讯后,忙命廖化增援姜维;派张翼和董厥到阳平关防守钟会军。9月,魏军正式全面发动攻势,刘禅却不等援军到达,就命汉中的蜀军撤退,令魏国东路军长驱直进。钟会遂亲自带兵攻阳平关,再派李辅攻乐城的王含、荀恺攻汉城的蒋斌、刘钦由子午谷出与主力会师。阳平关守将傅佥想开门迎敌,可是部将蒋舒却建议坚守阳平关,傅佥不听。蒋舒因而投降,傅佥愤而战死。魏军进占阳平关后,乐城与汉城也不攻自破,东路军继续长驱直入,直逼剑阁。 西路军也同时展开攻势,邓艾命王颀、牵弘、杨趋分别从东、西、北三面进攻沓中,不过姜维因获悉魏军已进入汉中的消息,担心阳安关失守,剑阁孤危,便不作抵抗,且战且退,希望尽快赶到剑阁援助。但中路军已从祁山进达阴平之桥头,切断了姜维的退路。姜维为引开魏军,便率军从孔函谷绕到诸葛绪后方,诈称攻击。诸葛绪怕自己的后路反被切断,慌忙后退三十里,姜维趁机立即回头越过桥头。当诸葛绪察觉自己上当时,蜀军已远远离去,追赶不及。姜维从桥头至阴平,一路向南撤,途中与正在北上的廖化、张翼、董厥等蜀国援军会合。当时阳平关丢失,蜀军惟有退守剑阁,抵抗魏军。 邓艾率军抵达阴平,他挑选精兵,想与诸葛绪联合经江油避开剑阁,直取成都。但诸葛绪以自己只受命攻击姜维,不可自作主张为由,拒绝邓艾联军之议,率军东去,与钟会军会合。不过,钟会为扩大军权,密告诸葛绪畏懦不前,结果诸葛绪反被征还治罪,其部归属钟会。 蜀国地图
钟会率军进向剑阁,剑阁地形险峻,道小谷深,易守难攻,姜维利用这种有利于防守的地形,在此列营守险,而刘禅也派人向东吴求救,吴国派出丁封、孙异等救蜀。钟会屡攻不下,但剑阁又是通往成都的主要通道,不能放弃,加上魏军粮食不继,军心开始动摇,众人都担心前功尽废。 此时,邓艾认为该“攻其无备,出其不意。”,向钟会建议从阴平抄小道到达涪城,这样姜维若从剑阁来援,则可取剑阁,若蜀军不来救,便可切断姜维后路,也可直接威胁成都。这条计策被接纳,并由决定由邓艾执行。邓艾以三万多的人马从阴平出发,沿途高山险阻,人迹罕至,十分艰难,不过也因如此,蜀国没有在此设防。10月,邓艾率军自阴平小道,走了七百多公里的了无人烟之地,一路凿山造桥,面对不能开道、绝险之地,邓艾会身先士卒,以毡自裹,顺著斜坡而下,攀木缘崖,一路鱼贯而进。魏军终于通过了阴平险道,到达江油。蜀江油守将马邈见魏军突然出现,不战而降,邓艾率魏军乘胜进攻涪城。 江油失守后,刘禅派诸葛瞻阻击邓艾,诸葛瞻督军到涪城并遇魏军发生战斗,邓艾大败诸葛瞻前锋,诸葛瞻被迫退守绵竹。邓艾遣使致书诸葛瞻劝降说:“若降者必表为琅玡王。”,诸葛瞻怒斩使者。邓艾立即派其子邓忠及师纂等,从左右两面进攻蜀军。魏军失利,邓艾大怒,扬言要斩邓忠、师纂,命二人再战以将功补过。结果二人大破蜀军,斩杀诸葛瞻及张遵等人,魏军进占绵竹,并立即进军成都。 当时蜀国兵多在剑阁,而成都兵少。当蜀君臣闻魏军到来时,皆不知所措。有人建议先逃向南中地区,也有人建议东投孙吴,其中谯周则力主降魏,群臣多附和这提议。11月,刘禅接受谯周意见,开城降魏,魏军占领成都,同时遣使令姜维等投降,蜀汉正式灭亡。 而在坚守剑阁的姜维,先闻诸葛瞻兵败,但未知刘禅确切消息,恐腹背受敌,便引军东入巴中。钟会率魏军进驻涪城,另派胡烈、田续、庞会等追赶姜维。姜维再退到郪县,得知真实情形后,便率廖化、张翼、董厥等人投于钟会军。 廖化
廖化(大约公元190年?—公元264年),襄阳人,字元俭,本名淳,早年投靠刘备,曾经在关羽的手下作过主簿,一直跟随关羽镇守荆州。关羽被杀后,荆州落入东吴之手,廖化不得已投降了东吴。后来,廖化做出了一个同关羽一样千里走单骑的的精彩故事:廖化忠心于刘备,一心重回刘备身边,想出了诈死的计策,居然还计谋得逞,并骗过了所有的人,带上自己的母亲躲开吴兵的追捕,日夜兼程,赶往益州,终于在秭归遇上了东征伐吴的先主刘备。刘备见到廖化后非常高兴。立刻任命廖化为宜都太守。 《三国志·廖化传》记载:“廖化字元俭,本名淳,襄阳人也。为前将军关羽主簿,羽败,属吴。思归先主,乃诈死。时人谓为信然,因携持老母昼夜西行。会先主东征。遇于秭归。先主大悦,以化为宜都太守。先主薨,为丞相参军,后为督广武,稍迁至右车骑将军,节,领并州刺史,封中乡侯,以果烈称。官位与张翼齐,而在宗预之右。咸熙元年春,化、预俱内徙洛阳,道病卒。” 这年九月,魏军三路大军发起进攻。在东南,钟会的主力部队三路齐进,而这时刘禅却不等援军到达就敕汉中各据点的蜀军撤退,魏军在没遇抵抗的情况下,迅速进入汉中,并随即进逼阳安关。蜀阳安守将傅全,坚守苦战,旋因部将蒋舒开城出降,傅佥格斗而死。魏军进占阳安关后,又长驱直入,进逼剑阁(今四川剑阁县西),威胁蜀都城成都(今四川成都)。 诸葛绪
与此同时,邓艾率领的西路魏军也展开攻势,使天水太守王颀、陇西太守牵弘、金城太守杨趋分别从东、西、北三面进攻沓中的姜维。姜维获悉魏军进入汉中的消息,就虑及阳安关有可能丢失,剑阁孤危,遂引兵且战且退,企图移向剑阁。但是诸葛绪率领的中路魏军已从祁山进达阴平之桥头,切断了姜维的退路。姜维为调开桥头魏军,乃引军从孔函谷(今甘肃武都县西南)绕到诸葛绪后侧,攻击魏军。诸葛绪深怕自己的后路反被切断,忙命魏军后退15公里。姜维趁机立即回头越过桥头。当诸葛绪觉察自己上当时,蜀军已远远离去,追赶不及了。姜维从桥头至阴平,续向南撤退,途中与正在北上的廖化、张翼、董厥等蜀国援军会合,时已获悉阳安关口丢失,遂退守剑阁。 不久,邓艾率军抵达阴平,他挑选精兵,欲与诸葛绪联合由江油(今四川江油北),避开剑阁,直取成都。诸葛绪以邀击姜维为己任,拒绝邓艾联军之议,率军东去,与钟会军会合。钟会为扩大军权,密告诸葛绪畏懦不前,结果诸葛绪被征还治罪,其部归属钟会。 随后,钟会率军进向剑阁。剑阁在今四川剑阁县西有相连的小剑山和大剑山,地形险峻,道小谷深,易守难攻,但又是通往成都的通道。姜维利用这种有利于防守的地形,在此“列营守险”。钟会屡攻不下,不久魏军因粮食不继,军心动摇,遂有退军之议。 魏军伐蜀之战,曾一度顺利进展,并切断了蜀军主帅姜维的退路,灭蜀之举,指日可成。但由于诸葛绪的失策中计,姜维顺利通过桥头,凭险守剑阁,阻挡了魏军的攻势,使之面临粮尽退军、前功尽废的情形。 刘备之子刘禅
在这个关键时刻,邓艾提出了一条奇策,建议“从阴平由邪径(小道)经汉德阳亭(今四川剑阁西北)趣涪(涪,在今四川绵阳东),出剑阁西百里,去成都300余里,奇兵冲其腹心,剑阁之守(指蜀军)必还,则(钟)会方轨(两车并行)而进;剑阁之军不还,则应涪之兵寡矣。……今掩其空虚,破之必矣。”邓艾献策的要点是,魏军从阴平绕小道攻涪,这样姜维若从剑阁来援,则剑阁势孤易破,若蜀军不援涪,魏军破涪,切断姜维后路,并可直指成都。这条计策被接纳了,并由邓艾执行。 从阴平到涪,高山险阻,人迹罕至,十分艰难,不过也因此之故,蜀国没在此设防。这年十月,邓艾率军自阴平道,行无人之地300多公里,一路凿山通道,造作桥阁。时“山高谷深,至为艰险。又粮运将匮,频于危殆。”面对困难,邓艾身先士卒,遇到绝险处,“以毡自裹,推转而下,将士皆攀木缘崖,鱼贯而进。”在克服了这些难以想象的困难之后,魏军终于通过了阴平险道,到达江油。蜀江油守将马邈见魏军奇迹般出现,大惊失色,不战而降。邓艾率魏军乘胜进攻涪城。 江油失守后,刘禅派诸葛亮之子诸葛瞻阻击邓艾。诸葛瞻督诸军至涪城停住。及战,魏军破蜀军前锋,诸葛瞻被迫退守绵竹(今四川绵竹),列阵待艾。邓艾遣使致书诸葛瞻劝降说:“若降者必表为琅玡王。”诸葛瞻怒斩使者。邓艾即遣其子邓忠及司马师纂等,从左右两面进攻蜀军。魏军失利,邓艾大怒曰:“存亡之分,在此一举,何不可之有?”扬言欲斩邓忠、师纂,命之再战。二将急忙重新上阵,结果大破蜀军,临阵斩诸葛瞻及蜀尚书张遵等人。就这样,魏军进占绵竹,并立即进军成都。 蜀国的兵力多在剑阁,成都兵少,实际上无防守可言,蜀君臣闻魏军到来,慌作一团,不知所措。有人建议后主逃向南中地区(今四川南部及云、贵部分地区),但那里情况复杂,能否站稳没有把握。有人建议东投孙吴,但孙吴也日益衰弱,自身难保。光禄大夫谯周力主降魏,群臣多附和之。这年十一月,刘掸接受谯周意见,开城降魏,同时遣使令姜维等投降。魏军占领成都。 坚守剑阁的姜维,先闻诸葛瞻兵败,但未知后主确切消息,恐腹背受敌,乃引军东入巴中(今四川巴中)。钟会率魏军进至涪城,遣将追赶姜维。姜维退到都(今四川广福)。旋接后主赖令,姜维乃率廖化、张翼、董厥等人,投戈放甲于钟会军前。 魏灭蜀之战结束。
邓艾身为灭蜀的第一功臣 最后为什么会被司马昭满门抄斩
个人资料 生卒246 年2月— 26311月(19岁) 终属 蜀 籍贯 徐州琅邪阳都[今山东沂水县南] 家族资料: 父亲 诸葛瞻 兄弟姐妹 诸葛京 诸葛质 曾效力过的势力 蜀 仇人 钟会 邓艾 历史概况 蜀汉之将,为诸葛亮之孙,诸葛瞻的长子。邓艾带兵由江油南下时,随父诸葛瞻迎战敌军于绵竹,中伏大败,与父俱殁。 演义概况 蜀汉之将,为诸葛亮之孙,诸葛瞻的长子;诸葛尚精通武艺,邓艾带兵由江油南下时,身为蜀汉军先锋随父诸葛瞻迎战,曾两番冲锋陷阵,勇创敌军,曾独自奋力杀退邓忠、师纂二将,后其父中伏自刎而亡,尚率军血战,寡不敌众而亡。 琅琊阳都(今山东沂南县)人,字号不详。生年延熙七年(公元244年),卒年炎兴元年(公元263年),诸葛亮之孙。 诸葛尚博览兵书,多习武艺,炎兴元年(公元263年)出任先锋抗拒魏国大将邓艾,与其父诸葛瞻同战死于绵竹,时年十九岁。 诸葛尚(247—263年),诸葛瞻之长子。公元263年,与父诸葛瞻同战死于四川绵竹。 (《三国志·诸葛亮传》)
大非川之战薛仁贵为何惨败
很多人都不了解邓艾被满门抄斩的事情,接下来跟着我一起欣赏。
奈何躁愤,自毁功庸,入此槛车,还为邓艾,深可痛惜,谁肯愍之!——孟知祥
三国时期最让人熟识的可能是张飞关羽吕布这些勇猛的武将。其实他们处在前三国时代,而后三国时代也十分精彩。在后三国时代,司马家族已经掌握了魏国大权,三国之中数魏国实力最强,也可以说司马家实力最强。蜀吴等国逐渐走向衰弱,邓艾就是在这一背景下登上历史舞台。他主要的功绩,就是在魏国西北地区抵挡了蜀国的北伐成为灭蜀的第一大功臣,后来却被司马昭满门抄斩。
放牛娃也有大志向
邓艾出身新野,最初时他家是新野地区有名望的大家族,在邓艾很小的时候,父亲就离世了,父亲离世之后,便与母亲两人相依为命。但是在那个时候是社会朝局动荡不安,经常发生各种战争的年代。由于新野是属于中原内陆地区,被各国惦记,所以两人日子过得极其艰难。
虽然母子两人日子过得艰难,但邓艾的母亲从小就让邓艾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因为她知道只有一个人拥有丰富的学识才能在这混乱的年代的以生存,也正是这良好的教育,对他未来的一生产生了重大影响。
公元208年,由于受到战争的影响,邓艾和母亲就被强行迁移到汝南。由于当时他年纪还很小做不了屯田民,刚到汝南时,他便当起了放牛娃。但他并不甘心成为一个放牛娃,从小便有大志向,便准备通过努力奋斗来改变自己如今的处境。本来他可以担任更高的职位,但是因为从小便有口吃的毛病被推举为看守粮草的小吏。
并水东下,大兴水田
就这样过了20年,后来总算也当上了重要官职帮助管理屯田,有一次他上洛阳去报告最近的屯田情况时遇见了司马懿。司马懿和邓艾交谈,发现他对于军屯制度有着独特的观点,立马派遣他前往淮南管理屯田工作。后来邓艾在魏国东南地区兴修水利用来灌溉和运送粮草。并且跟司马懿提议在淮南大地区实行大规模的军屯,有了大量的粮食,进攻东吴就不成问题。
司马懿听到之后非常支持他这一想法,并且当即纳并实施。几年之后,淮南附近的军屯,得到了飞速发展。也正是因为如此,使得当时东南防御的力量增强了很多。而这一些都是因为邓艾的提议才造就了如今繁荣富庶的场景。
著绩于朝
公元243年,邓艾因为后勤保障得力,被司马懿派遣为南安太守,主要对抗当时不断北伐的蜀国。而当时由蜀国进攻雍州,为了守住雍州邓艾出谋献计,利用了自己在军事方面的才能,占领了洮城,使得蜀军兵败。邓艾也因为这次战争的胜利被封为关内侯。从此便开始在军事领域大展身手。
此后邓艾便开始成为司马家族手中的一把利刃。公元256年,蜀国大将军姜维与当时郑西将军胡济约定好了一起进攻魏国。由于在这场战争中邓艾在战争前就分析敌方作战方式,又在战争中随机应变,使得他从战争开始到战争结束,始终都掌握着这场战争的主动权。邓艾在这场战争的成功,也为后世在防御作战方面留下了宝贵经验。
公元263年蜀国国力衰弱,司马昭认为机会来了,派遣钟会邓艾出击蜀国。邓艾奋战了几个月之后,终于大破蜀军,蜀军全线崩溃。当时蜀国的统治者刘禅便率领着太子朝臣众人,投降于邓艾。邓艾接受了他们的投降,并且并没有深究,而是宽恕了他们。进入成都之后没有发生抢掠的事情,而是安抚城中百姓,这一做法让邓艾受到了当地人的拥护。
功不见禄,身更不保
可以说邓艾在灭亡蜀国做出了极大贡献。后来邓艾便以天子的名义加封蜀国旧臣以及刘禅。甚至命令手下修建高台,用来宣扬自己的功绩。甚至还经常在蜀国众大臣面前夸耀自己建立了如此大功而倍感骄傲。而他这一做法也引得很多有才识之人在背地里嘲笑他。
邓艾因为战功受到了魏国皇帝的褒奖,并封为太尉。邓艾后来还上书给司马昭提出自己对如今的局势看法和措施。这些建议和措施都是具有远见,并且在灭吴国上有很大作用。但是由于他的骄傲自满引得钟会对其嫉妒,很快就把这一情形报告司马昭。
司马昭知道之后,便让监军告诫邓艾这种事情不应该马上实行,而是先上报。但邓艾回答道时敌人已经投降,如果等待朝廷的命令的话,来往需要很多时日。甚至还引用了《春秋》《孙子兵法》中的话语来告诉司马昭自己这些做法都是在为国家的发展而考虑。
但钟会看到邓艾因为这个战功而使他如此骄傲自满,便向司马昭诬告邓艾以天子的命令擅自承制拜官,这是有谋反的苗头。司马昭本人疑心重,看到钟会如此说便派监军卫瓘去逮捕邓艾父子押送洛阳,最后邓艾在成都被抓,邓艾被抓时仰天长叹自己是忠臣,没想到竟然会走到如今这一地步。
邓艾知道到自己将要面对的情形,也就没有反抗。其实真正有谋逆之心的人,其实是钟会,他最忌惮的人就是邓艾。所以邓艾被押后,钟会就利用手下的20多万大军,开始密谋反叛。但最终被司马昭所察觉并拿下。
最后由监军卫瓘收拾稳定局势,因为他也参与了诬告邓艾这件事,就派自己手下去绵竹追杀邓艾父子。甚至将邓艾在洛阳的剩余的孩子全部诛杀,而家中女眷和年幼孙子被发配到西域。后来晋王朝取代了魏朝,很多人就上书给司马炎,替邓艾感到不平。直到公元273年,司马炎才下诏书为邓艾 *** 。
有人曾说过,如果司马家有邓艾这一朝大将,真正统领全国起码可提前很多年。邓艾在军事战略中有极佳的头脑。在偷渡阴平战役中被记录为军事史上著名的杰作。但是邓艾虽然擅长领军作战却不擅长自保。因为居功自傲引发灭族之危,实在遗憾。
邓艾这人怎么样
大非川之战薛仁贵为何惨败
代将领看重什么?那无非就是带领将士们打赢一场场的胜仗,将领也可以借此得到帝王的赏识,但是将领如果打了败仗,这个时候也要面对来自各个方面的压力,有的时候还会遭到清算。
对薛仁贵来说,大非川之战无非是他人生的一大耻辱,而对于这场战役的惨败,薛仁贵的解释却让李世民感到非常的失望,因为他将战败归结于星象。
即便是现代人读到这部分历史,也会对此感到不解,毕竟薛仁贵是有勇有谋的将领,在吃败仗的时候不应该首当其冲承担自己的责任吗,为什么这个时候的他却用星象给自己找理由,不仅让自己输得更加没有光彩,也让李世民对他有了改观。
而对于薛仁贵来说,所谓的托词绝非托词,他在借用星象解释大非川之战的失败之时,其实是因为他早已心寒。
这一场战役发生在公元670年,当时唐高宗派薛仁贵和吐蕃展开战斗,唐高宗对薛仁贵寄予厚望,薛仁贵带领着十万大军很快就奔赴到青海的大非川。
只不过,吐蕃很快就让的军队受到了重挫,更加重要的是,吐蕃军队人数超过了四十万,而薛仁贵这一方只有十万大军。
其实作战人数上的差距并不影响战况,毕竟的士兵训练有素,而吐蕃虽然四十多万士兵,但如果要比较战斗力,吐蕃未必就占优势。
但是当时军队所面临的挑战确实多方面的,第一就是环境上的生疏,在大非川之战中,吐蕃对于当地的地形更加了解,而军队需要一段适应和了解的时间,这样在作战初期就会比较不占优势。
第二唐军想要持续作战,粮草就是关键,而当时的粮草供应情况并不好,这也是让薛仁贵感到十分担忧的重要方面,将士们没有足够的吃食,哪里来的力气作战呢。
第三将士们无法适应高原作战,很多士兵因为高原反应而感到十分辛苦。
就这样,后来薛仁贵所率领的十万大军几乎没有多少生还。而面对这样的惨败,薛仁贵心中的悲愤自不必说,而对于李世民来说,因为薛仁贵的这一败仗,让自己颜面无光,的这次惨败被李世民看做是耻辱,所以对于薛仁贵,李世民感到失望至极。
在面对李世民的时候,薛仁贵却说自己早已预料出这场战役会以失败而告终,薛仁贵的理由就是星象。
那么当时究竟是什么星象让薛仁贵感到如此不利呢?那就是古人很看重的岁星。
其实岁星就是今天我们所说的木星,在古时候有一种星象叫做降娄,这种星象其实就是说岁星偏离了原本的位置。
按照古人的说法,一旦出现这样的星象,就表示会出现凶相,而且不利于在西方展开战事。
而大非川之战其实就是在西方,所以薛仁贵才会如此笃定大非川之战一定会失败。
当然对于现代人来说,星象已经不再神秘,谁都不会用星象来为自己找借口。对于当时的李世民来说,虽然他也是受到封建迷信思想所影响,可是他作为帝王,根本就不认可这样的说法。
李世民本来已经对于大非川之战的失败感到十分失望,而此时的薛仁贵却用这样不负责的态度来给自己找托词,让李世民对薛仁贵的看法更加不好,甚至会怀疑自己的当初的眼光。
薛仁贵之所以会发迹,其实就是因为李世民慧眼识珠,是他发现了薛仁贵这个不可多得的人才,所以不仅对他十分信赖,也将很多重要的战事交由他。
这对君臣关系算是和谐又互相依赖,可是对于将士来说,失败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给自己的失败找借口,而这就是李世民对薛仁贵感到失望的原因。
可是李世民却不知道,在薛仁贵的心中,他早已对自己的前途感到迷惘和心寒。
薛仁贵的星象说法虽然看似是在给自己找借口,其实他只是希望用这样一个说法来道出自己不能说出来的委屈。
那么,究竟薛仁贵有什么难言之隐呢?
想要知道薛仁贵的遭遇,就要先了解这个星象背后的故事,其实降娄在三国时期就出现过,当时邓艾虽然没有打败仗,可是后来却因为遭到迫害而死。
更加离奇的是,邓艾为人很正直,却没有人站出来打抱不平,而陷害他的人后来还当了大官。而邓艾之所以会遭到如此不公平的对待,就是因为邓艾的出身。
邓艾本是穷苦人家出生的孩子,后来他可以得到重用,完全是依靠自己的本事,可是在邓艾的官运越来越好的时候,却有很多人感到眼红,这些人就是贵族之后。
邓艾在步步高升之时,其实就是抢了本来应该属于他们的位置,所以他们自然会联起手来迫害邓艾。而薛仁贵之所以会提到星象,其实就是在暗喻自己的处境和当时的邓艾没有什么两样,也暗指战役失败的真正原因。
薛仁贵是由李世民一手提拔起来的,他能依靠的人只有皇帝,在朝堂上他没有其他贵人,甚至其他人都是薛仁贵的敌人。
对此薛仁贵自然心中有数,在薛仁贵越来越受到重视的同时,他的敌人也开始增加,他们对于薛仁贵的戒心和敌意也在日渐加重。
所以薛仁贵在官场上和其他官员之间的关系并不好,还处处受到排挤,在大非川之战中,薛仁贵再次遇到了这一情况。
当时薛仁贵所率领的军队中有一个佳作郭待封的副将,他的父亲是唐朝的开国大将,所以郭待封仗着老子的权势,在朝廷上十分威风,他给薛仁贵打下手自然心中不满。
在打仗途中,郭待封一直在和薛仁贵唱反调,薛仁贵让他速战速决他就是拖延,而且辎重粮草也没能及时运到。
此时的薛仁贵正在前方作战,虽然对于当时的薛仁贵来说已经没有心力去顾及这些事,但是凭借平时对郭待封的了解,以及自己当时受到排挤的状况,他也想到了郭待封会在这个时候给自己使绊子。
但是这样的理由薛仁贵不能说出口,即便说出来也无人能理解,所以他只能用星象来道出自己的苦衷。
大非川之战真正失败的原因,绝非薛仁贵的无能,而是他的无力。
看历史远比看更为有趣,因为历史就是一个有着无尽谜题的长卷,更何况还可以从中学到许多的知识。
周泰没有单挑战绩,为何排在魏延张绣文丑颜良邓艾姜维6人前面呢?
邓艾(195年-264年[1]),字士载,义阳棘阳(今河南新野)人,三国时曹魏後期名将。本名邓范,字士则,後因与同乡人同名而改名。邓艾多年在曹魏西边战线防备蜀汉姜维,後来偷渡阴平,逼使蜀帝刘禅投降,建立灭蜀奇功,获封太尉。可是战后被锺会联合监军卫瓘诬陷,邓艾帐下军官打算营救邓艾,卫瓘怕受邓艾报复,便遣田续先行杀死邓艾,其子邓忠亦同殉此难。
地形趣味[编辑]
关於邓艾之家世已不可考,《三国志》只记载邓艾早年丧父,家境贫寒,长期居於今河南省境内。邓艾自小已有口吃毛病;曾於汝南(今河南上蔡)牧牛一时。12岁随母迁居颍川时,见到已故太丘长陈寔碑文上写著「文为世范、行为士则」,便自行取名为邓范,字士则。後来有一个族人跟他同名,遂改为邓艾。
邓艾早年凭其才学获举荐为典农都尉(相当於县)学士,然而因为口吃未能迁升,因而就任与农业相关的稻田守丛吏草一职。邓艾酷爱军事,每到高山大泽,定必测量绘制地形,规划扎营布防。时人常取笑邓艾,然邓艾并不在意。
积粮垦荒[编辑]
邓艾在地方度过十数年,偶然下遇上太尉司马懿。司马懿赏识邓艾之才干,决定提拔邓艾,任他为太尉府之掾属;後升任尚书郎。
由正始元年(240年)起,魏国准备在淮河两岸展开大规模屯田,以积备军粮。邓艾获派往视察,及後还著《济河论》以阐明具体方案。他认为:「昔破黄巾,因为屯田,积谷于许都以制四方。今三隅已定,事在淮南,每大军征举,运兵过半,功费巨亿,以为大役。陈、蔡之间,土下田良,可省许昌左右诸稻田,并水东下。令淮北屯二万人,淮南三万人,十二分休,常有四万人,且田且守。水丰常收三倍于西,计除众费,岁完五百万斛以为军资。六七年间,可积三千万斛于淮上,此则十万之众五年食也。以此乘吴,无往而不克矣。」
司马懿对此非常满意,决定纳施行,由黄河引水注入两淮,并在两淮每五里设一军屯营,每营六十人,为稳定东南形势,提供坚实的后勤保障。
251年司马懿去世,由长子司马师继承父职。邓艾先任汝南太守,後又任兖州刺史,加振威将军。邓艾每到一处就屯田垦荒,「艾所在,荒野开辟,军民并丰」
曲城之战[编辑]
249年秋,蜀国姜维出师进攻雍州(今陕西关中及甘肃东部),欲拉拢羌胡归蜀。司马昭派郭淮、陈泰统兵抵御,邓艾也参与其中。邓艾进围曲城(今甘肃岷县东百里),切断交通及水源,曲城蜀军困窘不堪。姜维迅速撤回。魏国把邓艾留守白水(今甘肃白龙江)北岸屯兵,以防蜀军反攻。不久姜维派廖化率兵复返,在白水南岸扎营,与邓艾对峙。邓艾分析姜维在派廖化驻守白水南岸时,欲从北面洮城(今甘肃临潭西南)偷袭。邓艾乃即时抢占洮城。後姜维果然率兵攻洮城,见邓艾抢先一步,只好撒军,魏兵得以不败。邓艾因此功被赐爵关内侯。
狄道之战[编辑]
255年司马师病危,蜀国姜维乘机派数万人伐魏,进攻陇西,向狄道(今甘肃临洮)进军。魏将陈泰死命抵抗,仍被姜维成功包围狄道。司马昭命邓艾出任安西将军,跟陈泰等并力抗蜀。陈泰与邓艾军会合後,分三路进至陇西,避开蜀军,出其不意地绕过高城岭(今甘肃渭源西北),进至狄道东南山上,燃火击鼓与城内联络,守军见援军至,士气大振。姜维即督军沿山进攻,被魏军击退。这时陈泰扬言截断蜀军退路,姜维遂撤军退走钟堤(今甘肃临洮南)。
段谷之战[编辑]
255年姜维伐魏失败,退守锺提。邓艾认为姜维会再次来犯,所以加紧防备。256年,六月,姜维与蜀将胡济约定在上邽(今甘肃天水)会合。姜维率先出兵祁山,邓艾有备,乃改从董亭(今甘肃武山南)攻南安(今甘肃陇西东南)。邓艾军抢占武城山(今甘肃武山西南)据险拒守。姜维见地利已失,强攻难克,於是夜渡渭水东进,沿山进取上邽。两军战於段谷(今甘肃天水西南)。胡济失期未至,蜀军交战不利,死伤甚众。魏国因此封邓艾为镇西将军、都督陇右诸军事,进封邓侯,分五百户,封子邓忠为亭侯。
不战而胜[编辑]
257年魏将诸葛诞联合东吴在淮南起兵反司马昭。司马昭调关中兵力东下讨伐诸葛诞。姜维乘机攻魏秦川(渭水流域)。当时魏在长城(今陕西周至南)积存大量军粮,但防守薄弱。邓艾与魏将司马望恐姜维袭夺长城,立即合军据守。姜维军进至芒水(今陕西周至黑水),依山为营。司马望、邓艾军近水筑寨。蜀军多次挑战,魏军坚守不出,两军长期对峙。次年(258年)诸葛诞败亡,姜维闻讯,只得引军而还。邓艾不战而胜,因而再升任征西将军,前后共增食邑六千六百户。
262年姜维再起兵伐魏,攻入洮阳境。邓艾抓住姜维悬师远征,战线长,给养困难,难以持久的弱点,抢占有利地势,在洮阳以东的侯和(今卓尼东北)设阵,以逸待劳,阻击蜀军。双方激战後,邓艾发起反击,蜀军大败,损失严重。
偷渡阴平[编辑]
263年秋,大将军司马昭策划大举伐汉,命邓艾率三万余人纠缠屯田沓中的姜维,雍州刺史诸葛绪率三万余人断其归路,钟会统十余万众进攻汉中,廷尉卫瓘监军。钟会攻破汉中,姜维退守剑阁,相持不下。十月,邓艾挑选精锐,从阴平小路无人之地隐蔽前进。山高谷深,粮食将尽,在生死存亡的紧急关头,邓艾用毛毡裹住自己,翻滚着下山,于是将士们也都攀缘山崖树木,鱼贯而进。奇兵出现在江油,蜀汉守将马邈投降。邓艾率军迅速攻破涪陵及绵竹,蜀汉卫将军诸葛瞻战死。不久,刘禅投降,蜀汉灭亡。
功高自傲[编辑]
伐蜀胜利之後,邓艾擅自拜刘禅为骠骑将军,恢复其它蜀国官员的职位,重操旧职[2]。他曾对蜀国的官员说:“诸位因为有我,所以才有今天。如果是吴汉的人,你们早已灭亡。”又说:“姜维只不过一时的英雄而已,与我相遇,所以穷途末路。”向来与钟会不睦,钟会藉此向司马昭诬称邓艾谋反,而邓艾在处置投降的蜀汉君臣时没有遵从司马昭的指示,也加深了司马昭的疑忌,遂命钟会收捕邓艾送长安。钟会谋反失败被诛後,邓艾部将欲追还邓艾,卫瓘为了自身安危,派遣田续杀死邓艾、邓忠父子。邓艾在洛阳的诸子也被杀。泰始九年(273年),朝廷才恢复邓艾的名节,并拔擢其孙邓朗为郎中。
轶事[编辑]
邓艾出兵蜀汉前,曾梦见自己席坐於山上,眺望著流水,於是找来殄虏将爰邵,问梦境的暗示。爰邵以「即使能取胜蜀汉,恐怕将军也难以返国」相告,後来果然一如所料。
《世说新语·言语篇》中有一则关於邓艾机敏的故事,记曰邓艾有口吃,每次说话提到自己时老是「艾、艾」连呼,司马昭故意戏弄他,便问:「你老是『艾、艾』,究竟有几个『艾』啊?」邓艾回答:「所谓『凤兮凤兮』,还是只有一凤而已。」
唐代李翰所撰《蒙求》中有「邓艾大志」一语。
宋代欧阳修、宋祁等撰写的《新唐书·卷十五·志第五·礼乐五·吉礼五》中提到,唐代时礼仪使颜真卿曾经向唐德宗建议,追封古代名将六十四人,并为他们设庙享奠,当中就包括「魏太尉邓艾」。同时代被列入庙享名单的只有关羽、张飞、张辽、周瑜、吕蒙、陆逊、陆抗而已。
同样,元代脱脱等撰写的《宋史·卷一零五·志第五十八·礼八·吉礼八》提及宋代宣和五年时,皇室依照唐代惯例,为古代名将设庙,七十二位名将中亦包括邓艾。
评价[编辑]
陈寿:「邓艾矫然强壮,立功立事,然闇於防患,咎败旋至,岂远知乎诸葛恪而不能近自见,此盖古人所谓目论者也。」(《三国志·王毌丘诸葛邓锺传》)
魏国诏:「逆贼姜维连年狡黠,民夷骚动,西土不宁。艾筹画有方,忠勇奋发,斩将十数,馘首千计;国威震於巴、蜀,武声扬於江、岷。」(《三国志·王毌丘诸葛邓锺传》)
又诏:「艾曜威奋武,深入虏庭,斩将搴旗,枭其鲸鲵,使僭号之主,稽首系颈,历世逋诛,一朝而平。兵不逾时,战不终日,云彻席卷,汤定巴蜀。虽白起破强楚,韩信克劲赵,吴汉禽子阳,亚夫灭七国,计功论美,不足比勋也。」(《三国志·王毌丘诸葛邓锺传》)
晋室诏:「征西将军邓艾,矜功失节,实应大辟。然被书之日,罢遣人众,束手受罪,比於求生遂为恶者,诚复不同。」(《三国志·王毌丘诸葛邓锺传》)
段灼:「艾心怀至忠而荷反逆之名,平定巴蜀而受夷灭之诛,臣窃悼之。惜哉,言艾之反也!艾性刚急,轻犯雅俗,不能协同朋类,故莫肯理之……昔姜维有断陇右之志,艾脩治备守,积谷强兵。值岁凶旱,艾为区种,身被乌衣,手执耒耜,以率将士。上下相感,莫不尽力。艾持节守边,所统万数,而不难仆虏之劳,士民之役,非执节忠勤,孰能若此?故落门、段谷之战,以少击多,摧破强贼。先帝知其可任,委艾庙胜,授以长策。艾受命忘身,束马县车,自投死地,勇气陵云,士众乘势,使刘禅君臣面缚,叉手屈膝。艾功名以成,当书之竹帛,传祚万世。七十老公,反欲何求!艾诚恃养育之恩,心不自疑,矫命承制,权安社稷;虽违常科,有合古义,原心定罪,本在可论……忠而受诛,信而见疑,头县马巿,诸子并斩,见之者垂泣,闻之者叹息……今天下民人为艾悼心痛恨,亦犹是也。」(《三国志·王毌丘诸葛邓锺传》)
唐彬:「邓艾忌克诡狭,矜能负才,顺从者谓为见事,直言者谓之触迕。虽长史司马,参佐牙门,答对失指,辄见骂辱。处身无礼,大失人心。又好施行事役,数劳众力。陇右甚患苦之,喜闻其祸,不肯为用。」(《晋书·唐彬传》)
「昔邓艾不赖蔡河漕运,故能并水东下,大兴水田。」(《宋史·河渠志》)
「亚夫则死於狱吏,邓艾则追於槛车……凡此名将,悉皆人雄,苟欲指瑕,谁当无累,或从澄汰,尽可弃捐。」(《宋史·梁周瀚传》)
尉元:「进无邓艾一举之功,退无羊祜保境之略。」(《魏书·尉元传》)
成淹:「至如邓艾怀忠,矫命宁国,赤心皎然,幽显同见,而横受屠戮,良可悲哀。」(《魏书·慕容白曜传》)
魏靖:「傥使平反者数人,众共详覆来俊臣等所推大狱,庶邓艾获申於今日,孝妇不滥於昔时,恩涣一流,天下幸甚。」(《旧唐书·刑法志》)
李士谦:「邓艾为牛。」(《北史·李士谦传》)
孟知祥:「奈何躁愤,自毁功庸,入此槛车,还为邓艾,深可痛惜,谁肯愍之!」(《旧五代史·唐书·康延孝传》)
宋代欧阳修、宋祁等撰写的《新唐书?卷十五?志第五?礼乐五?吉礼五》中提到,唐代时礼仪使颜真卿曾经向皇室建议,追封古代名将六十四人,并为他们设庙享奠,当中就包括「魏太尉邓艾」。同时代被列入庙享名单的只有张辽、关羽、张飞、周瑜、吕蒙、陆逊、陆抗、羊祜、王濬而已。
项忠:「昔马援薏苡蒙谤,邓艾槛车被徵。功不见录,身更不保。」(《明史·项忠传》)
陈亮:「又二百馀年,遂为三国交据之地,诸葛亮由此起辅先主,荆楚之士从之如云,而汉氏赖以复存於蜀;周瑜、鲁肃、吕蒙、陆逊、陆抗、邓艾、羊祜皆以其地显名。」(《宋史?陈亮传》)
为什么会说诸葛尚是蜀汉后期不可多得的虎将?
三国名将很多,如著名的24名将:一吕二赵三典韦,四关五马六张飞,黄许孙太两夏侯,二张徐庞甘周魏,神枪张绣与文颜,打末邓艾与姜维!
这些都是当时一等一的猛将,冲锋陷阵,多立功劳。但细心的朋友会发现,作为三国之一的东吴,猛将却很少。因为蜀国有五虎上将,曹魏有典韦,许褚以及五子良将,八虎骑等人,而东吴的猛将有名的不多,但三分天下有其一的孙权手下必定也是名将辈出,而不起眼的周泰就是东吴难得的一员虎将。
周泰到底有多厉害,没有单挑战绩,为何排在魏延、张绣、文丑、颜良、邓艾、姜维6人前面?
作为江东的宿将,周泰在孙策攻打江东的时候,与同郡蒋钦加入孙策的军队,跟随孙策左右渡江与刘繇交战,所向皆破,数有战功。而让周泰名扬天下的就是两次救助孙权,在危急时刻,周泰拼死杀敌,在万军从中救出孙权,可谓虎将。
第一次是宣城之战。由于孙策领兵在外,而宣城只有孙权和周泰镇守,数万山贼从四面杀来。众人无法抵挡,眼看山贼的兵器都要斩杀孙权了,周泰一把抱起还是未成年的孙权,让孙权上马而逃。数十人杀向周泰,周泰砍杀数人,众将在周泰的带领下,奋勇杀敌,才将这些山贼击退。周泰由于过于拼命,身中十二枪,伤势很重。
原著中写道:却说孙权与周泰守宣城,忽山贼窃发,四面杀至。时值更深,不及抵敌,泰抱权上马。数十贼众,用刀来砍。泰赤体步行,提刀杀贼,砍杀十余人。随后一贼跃马挺枪直取周泰,被泰扯住枪,拖下马来,夺了枪马,杀条血路。救出孙权。
周泰在这危难关头,发挥不怕死的作风,杀退敌军,保护了孙权。而以一人之力,杀退数十人,带领众人击退山贼。这样的勇猛可以与典韦守护辕门,保护曹操后退相媲美。只是周泰面对的是一般的乌合之众,不像典韦那样对抗张绣的正规军罢了。
周泰一战成名,众人皆知。甚至在关羽刮骨疗毒时,都问华佗是不是“昔日医东吴周泰者乎”可见周泰英勇杀敌,负伤在身的事情天下皆知。
第二次是濡须之战,孙权的处境可谓更加的凶险。
公元213年,曹操率领大军,兵分五路攻打濡须口。曹魏名将张辽,李典,徐晃,庞德等人率领人马,浩浩荡荡杀奔濡须。东吴众将连忙率军与曹军交战。由于曹军势大,孙权亲自带兵与周泰前来增援。张辽,徐晃见孙权来到,于是两路杀出,将孙权围在当中。曹操也命大将许褚,率军杀入,将孙权之兵冲为两段,不能相救。可见曹军这次是真急了,势必将孙权杀死,以报赤壁之仇。
在此危急时刻,周泰挺身杀入寻找孙权。周泰在前,孙权在后,杀出重围。而周泰回身一看,却找不到孙权了,由于曹军太多,孙权又陷入重围。周泰于是又杀了进去,这次曹军拉弓射箭,周泰让孙权在前,自己在后,左右掩护遮挡孙权,身中数枪,才救出孙权。孙权说道:“幸亏周泰三番冲杀,才把我救出重围,而徐盛还在敌军包围之中,怎么办啊?”
周泰此时虽然已身受重伤,但仍挺枪再战,翻身杀入重围,救出了徐盛。周泰杀入曹军,两次三番救助孙权,不顾性命身中数枪,此时已经是立了大功。仍然翻身杀入重围,救徐盛而出,确实难得。如此勇猛无畏,与许褚渭水之战,救助曹操不相上下。
见多次不能取胜,于是与江东媾和。曹操命张辽等人镇守合肥,自率大军回北方。孙权命周泰,蒋钦等人驻守濡须口,然后回兵秣陵。自此曹操多次率军南征天下以失败终结。
以上两次战役,周泰都舍生忘死,救助孙权,可谓勇猛。但周泰在三国中的表现还有很多,如在南郡之战中,周泰“十余合”击败曹仁,在夷陵之战中,蛮王沙摩柯,正逢周泰,“战二十余合”被周泰所斩。
综上周泰多次舍身救主,而又能数败敌军大将。冲锋陷阵,与敌军作战,周泰能力确实可见一斑。由于周泰智谋不是很高,通常作为孙权的护卫,所以可称为江东版的许褚。如此猛将,虽然没有单挑战绩,列为24名将也是实至名归!尤其与张辽,甘宁等同列已经算是排低了,所以说排在颜良、文丑6人之前更是无可置疑的。
姜维得诸葛亮的真传姜维为什么斗不过邓艾
蜀汉后期,魏延死后,大将之中,只有姜维、王平、马岱和廖化了,其余的诸如张翼、吴懿、马忠和张嶷等人,但都显得单薄了。而诸葛亮的孙子诸葛尚,一人打败师篡、邓忠,武力非凡,是蜀汉后期吗一员不可多得的虎将,他的武力和谁相当?师篡和邓忠,是魏国大将,特别是邓忠,他是邓艾的儿子,武艺不低,而诸葛亮的孙子诸葛尚,居然一个人打败了师篡和邓忠,这在蜀汉后期,简直是一枝独秀。
当时,邓艾率一支偏师,偷度阴平,刘禅慌忙让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率兵抵挡邓艾,诸葛瞻和邓艾在绵竹战场对阵。诸葛瞻让其子诸葛尚为先锋,诸葛尚击败师纂和邓忠。《三国演义》第一百一十七回:艾闻之,谓师纂、邓忠曰:"成败之机,在此一举。汝二人再不取胜,必当斩首!"师、邓二人又引一万兵来战。诸葛尚匹马单枪,抖擞精神,战退二人。诸葛瞻指挥两掖兵冲出,直撞入魏阵中,左冲右突,往来杀有数十番,魏兵大败,死者不计其数。师纂、邓忠中伤而逃。
诸葛尚匹马单枪,战退二人,这也就是说,师纂、邓忠两个人一起上,都不是诸葛尚的对手,诸葛尚小小年纪,武艺了得,少年英雄。后来,邓艾想劝降诸葛瞻,保诸葛瞻可以当琅琊王,诸葛瞻怒斩邓艾使者,誓要决一死战。邓艾围困绵竹,救兵一直没来,诸葛瞻有些沉不住气了,让张飞的孙子张遵守城,自己出城迎战,结果中了邓艾的埋伏,诸葛瞻被魏兵包围,中箭落马之后,拔剑自刎。诸葛尚在城上看见其父诸葛瞻战死,于是,披挂上马,也战死沙场。?
《三国演义》第一百一十七回:诸葛瞻见救兵不至,谓众将曰:"久守非良图。"遂留子尚与尚书张遵守城,瞻自披挂上马,引三军大开三门杀出。邓艾见兵出,便撤兵退。瞻奋力追杀,忽然一声炮响,四面兵合,把瞻困在垓心。瞻引兵左冲右突,杀死数百人。艾令众军放箭射之,蜀兵四散。瞻中箭落马,乃大呼曰:"吾力竭矣,当以一死报国!"遂拔剑自刎而死。其子诸葛尚在城上,见父死于军中,勃然大怒,遂披挂上马。张遵谏曰:"小将军勿得轻出。"尚叹曰:"吾父子祖孙,荷国厚恩,今父既死于敌,我何用生为!"遂策马杀出,死于阵中。?
诸葛亮的儿子和孙子都为国捐躯,死的非常壮烈。诸葛瞻之死,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他没有早点占据险要位置,也没有坚守,而想凭匹夫之勇,和邓艾军野战,诸葛瞻太糊涂了,如果他能坚守,也许还能拖垮邓艾军,等到姜维回军救援,再两下夹击,邓艾军就会被包了饺子。可惜,诸葛瞻没有什么军事才能,比他父亲诸葛亮差远了。而诸葛瞻的儿子诸葛尚,这么优秀的一员虎将,一人打败师纂和邓忠,武力至少不在王平之下,应和马岱相当。
姜维深得诸葛亮的真传 姜维为什么斗不过邓艾
公元234年8月,诸葛亮在北伐途中与世长辞,这对于蜀国来说无疑是致命的。因为诸葛亮就相当于这个国家的主心骨,但幸好诸葛亮还留下了遗嘱,把蒋琬,董允,费祎等人推荐给刘禅。
没错,当时的姜维还不够格,并不是像大家印象里的那样,诸葛亮一死,姜维就继承了他的北伐大业。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如果不是费祎被魏国降将刺死,姜维恐怕没有北伐的机会了。
公元253年初,蜀国执政者费祎被魏国降将刺死,这时候52岁的姜维终于苦尽甘来,得以继续诸葛亮的北伐大业了。同年三月,姜维率领数万蜀国精锐石营与吴太傅形成战略联盟,一举包围了南安城。
但无奈碰到了陈泰这个会打仗的智将,蜀军所带粮草又不多,姜维只好灰溜溜的回来了。公元254年,曹魏内部发生了李丰、夏侯玄事变。姜维抓住时机,率领蜀国精锐进攻襄武,并擒杀了魏将徐质。还将河关、临洮、狄道这三个县的民众迁入至蜀中,以补充蜀国人口。
公元255年,曹魏大将军司马师病重,姜维抓住机会向狄道进军,并在洮西打败王经,斩杀魏军近万余,大获全胜也。但这场大胜却引发出了曹魏的另一位大将,此人便是姜维的宿敌邓艾。
邓艾为了挽救颓势,于是与陈泰合军,直插狄道东南部。姜维没有办法,只好退守钟堤。这个对于蜀国来说,千载难逢的机会,被邓艾给亲手破灭。公元256年,不服输的姜维再次出兵征伐邓艾,但由于胡济失期,再次大败。公元262年,姜维再次出兵洮阳,可还是败于邓艾之手。
公元263年,司马昭发动了伐蜀战役,并任命钟会邓艾为大将,而此时的蜀汉能征善战之将除了姜维以外,竟然只有一个廖化了。钟会成功牵制住了姜维,而邓艾则是直插后方,最后刘禅出城投降,蜀汉宣告灭亡。
廖化在前往洛阳的路上,深深的叹了一口气,说道,“智不出敌,而力少于寇,用之无厌,何以能立?”意思就是,姜维的计谋并没有比邓艾、钟会高深,但兵力少于他们,还连年过度征战,又怎么不会失败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