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生肖文化 生肖文化

围歼战歼的意思_围歼适应什么生肖

tamoadmin 2024-06-19 人已围观

简介1.哪个历史人物比较冷血无情?2.著名的斯巴达勇士为什么会招致被围歼的结局?3.埃及围歼以色列190装甲旅之战的战役过程4.歼的组词大全(约50个) 歼的词语解释_歼是什么意思?1、亦作"方陈"。2、方形之军阵。古代阵法有方、圆、雁行、钩行等多种。3、指麻将牌局。四人对局、开局前、每人理十七或十八墩构成方形故称。4、数学中,指行数及列数皆相同的矩阵,即方块矩阵。战术中,可以指希腊方阵、罗马方阵(鱼

1.哪个历史人物比较冷血无情?

2.著名的斯巴达勇士为什么会招致被围歼的结局?

3.埃及围歼以色列190装甲旅之战的战役过程

4.歼的组词大全(约50个) 歼的词语解释_歼是什么意思?

围歼战歼的意思_围歼适应什么生肖

1、亦作"方陈"。

2、方形之军阵。古代阵法有方、圆、雁行、钩行等多种。

3、指麻将牌局。四人对局、开局前、每人理十七或十八墩构成方形故称。

4、数学中,指行数及列数皆相同的矩阵,即方块矩阵。战术中,可以指希腊方阵、罗马方阵(鱼鳞阵)。军事中,古希腊的马其顿方阵和美国海军的Mk15/16?方阵近迫武器系统。

扩展资料

数独的起源,则要追溯到18世纪的欧洲,据说普鲁士的腓(féi)特列大帝曾组成一支仪仗队。仪仗队共有36名军官,来自6支部队,每支部队中,上校、中校、少校、上尉、中尉、少尉各一名。

他希望这36名军官排成6×6的方阵,方阵的每一行,每一列的6名军官来自不同的部队并且军衔各不相同。后来,他去求教瑞士著名的大数学家欧拉。欧拉发现这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来自n个部队的n种军衔的n×n名军官,如果能排成一个正方形,每一行,每一列的n名军官来自不同的部队并且军衔各不相同,那么就称这个方阵叫正交拉丁方阵。

欧拉猜测在n=2,6,10,14,18,…

时,正交拉丁方阵不存在。然而到了上世纪60年代,人们用计算机造出了n=10的正交拉丁方阵,推翻了欧拉的猜测。现在已经知道,除了n=2,6以外,其余的正交拉丁方阵都存在,而且有多种构造的方法。

百度百科-方阵

哪个历史人物比较冷血无情?

老鼠

成语解释 意思是设伏兵于十面以围歼敌军。

成语出处 《前汉书平话》中卷:“会天下诸侯,困羽九重山前,信定十面埋伏。”

成语繁体 十靣埋伏

成语简拼 smmf

成语注音 ㄕㄧˊ ㄇㄧㄢˋ ㄇㄞˊ ㄈㄨˊ

常用程度 常用成语

感彩 中性成语

成语用法 偏正式;作谓语、定语;指设伏兵于十面以围歼敌军

成语结构 偏正式成语

产生年代 古代成语

近 义 词 四面楚歌

成语例子 李英儒《野火春风斗古城》第九章:“十面埋伏,我预先布置好啦。”

英语翻译 ambush on all sides

成语故事

楚汉相争时期,汉王刘邦重用淮阴人韩信,先后活捉魏王豹、赵王歇、燕王藏荼、齐王田广。他被刘邦封为齐王后率30万大军和彭越的军队会师,把项羽围困在垓下,他采取十面埋伏的战术,逼使项羽在乌江自刎,取得决定性的胜利

是否可以解决您的问题?

著名的斯巴达勇士为什么会招致被围歼的结局?

大——

阿道夫·,男(Adolf Hitler)(1889年4月20日下午18时30分—1945年4月30日下午3时30分),生于巴伐利亚和奥地利的边界城市布劳瑙(Braunau am Inn,林茨,莱茵河上的Braunau),卒于柏林。是德国国家社会主义工人党即纳粹党的总裁和德意志第三帝国的元首,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头号战犯。同时,他也是一个出色的演讲家、残酷的政治家和过于冒险的军事家,以及野心家、阴谋家。

早年梦想做画家而来到维也纳。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参加德军,是一名下士,获得了铁十字勋章。战争结束后偶然间接触法西斯主义并开始传播。早年曾因入狱,并在狱中写下《我的奋斗》一书,表达出他多方面的观点,如兼并奥地利,屠犹和独裁。1933年1月30日出任德国总理;通过“国会纵火案”打击异己党派(德国***)。1934年8月1日德国总统兴登堡病逝,兼任德国总统,并将总统与总理两个职务合二为一,称为元首,拥有无限的权力,并命令所有军队以及法官和政府官员向他宣誓效忠。作为元首,他成为国家政权的单独执掌者即,把军队和教会之外的所有政治社会机构都一体化。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兼任德国武装力量最高统帅。他执政期间的德国正式名称为大德意志帝国和德意志帝国,通常被称为纳粹德国、德意志第三帝国或德国。

在第三帝国初期阶段,他的某些经济措施一度使得德国经济走出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泥潭,轻松摆脱经济危机,也因此以及富有煽动性的群众运动而获得下层民众的支持。

不过在政治体制上,领导下的德国相对魏玛共和国时期是倾向于极端民族保守主义的。他和墨索里尼领导的意大利、东条英机领导的日本联盟结成轴心国,这直接导致第二次世界大战。德国军队在他的领导下干涉西班牙内战,扶持佛朗哥政权,并吞并奥地利、捷克斯洛伐克,入侵波兰、法国、英国、苏联等国家。

国内方面,他实行法西斯式的一党恐怖专政,仇视且排斥其它非纳粹政党和思想,包括共产主义运动,他建立的第一个集中营即为关押***之用,他还鼓吹民族优越,仇视其它民族。在国内建立冲锋队、党卫军、盖世太保等独立于国防军外的纳粹军事组织。在的领导下的第三帝国期间,实行种族灭绝政策,德国以及其占领国领土上大量建造死亡集中营,犹太人以及其他人种的遭到了大屠杀。根据粗略估计,期间总共有约600万犹太人、数千万其它人种因为的种族灭绝政策而被屠杀。 在军事占领期间用残酷的掠夺手段对待其他民族和国家。

撰写《我的奋斗》

[编辑本段]

的政变失败了,但他却从这次失败中为自己和自己的政党捞到了一笔宣传资本。由于首席法官在“国家主义”思想上与并无原则分歧,因此最后只对判处了最轻的刑罚——监禁五年,表现好还可以酌情减刑。其实只服了8个月的徒刑就被赦免了,而且未被驱逐出境。就是在这仅8个月的期间,他也倍受优待:除了获准享用特别饭食,还让他住在有两扇窗户、阳光充足,很为舒适的单间牢房里。他可以自由通信,自由接待来访亲友,生日时可以接受亲友的花环和祝贺,此外还享有携带秘书、到户外散步和做体操的特权。中午他则在墙上挂着一面万字旗的休息室进餐,这时他就口若悬河地大讲特讲。所以当在这所看守监狱(这种监狱中的名誉不受影响)中“”结束时,狱中的大多数工作人员都变成了忠实笃信的纳粹主义分子。

在监狱呆的这8个月,向自愿追随他来监狱的鲁道夫·赫斯口述了他的著作——《我的奋斗》第一卷(第二卷于两年后出笼)。这部著作既不是一本回忆录,也不是一部体现世界观的作品,实际上它是一个集国家主义、帝国主义、种族主义、反犹主义和反对民主主义思潮于一体的大综合。反犹主义是贯穿该书的一条主线。他认为犹太人和斯拉夫人是劣等民族,雅利安人是优等人种,因此它有权征服和统治其他民族。该书的另一思想是鼓吹复仇主义。声言必须撕毁凡尔赛和约,必须同德国人民的“不共戴天的死敌,——法国算账。他声言,和约所加给德国的耻辱和仇恨己深深地印入六千万男女的心坎,变成了一片弥漫的火焰。宣传对外扩张是该书的又一主题。夺取生存空间,扩充领土,征服世界。他宣称”将把目光投向东方的那个国家”,“不能用和平方法取得的东西,就用拳头来夺取。”还在书中攻击议会民主制度,宣传专制独裁统治,反对马克思主义,宣扬法西斯的理论。《我的奋斗》一书被看作是法西斯的理论和行动的纲领,是纳粹党的圣经。它为涂上了一层迷人的色彩,迎合了当时广泛存在于德国的愤懑情绪,因而在纳粹政权时期它发行量很大,流传极广。

1944年7月20日,在逃过“狼穴”炸弹暗杀后,又回到柏林,住进总理府下面的地下避弹室中,并在戈培尔等几个亲信和爱娃·布劳恩的陪伴下,在充斥着绝望和幻想的阴森可怖的气氛中指挥战争,躲在地下室中的他经常四肢颤抖、目光呆滞、面色惨白,说起话来有气无力。即便到了这个时候,还抱着战争很快即将发生一个转折的希望。然而现实是无情的,盟军推进的速度越来越快,摆脱困境的幻想完全破灭,于是在1945年3月19日下令毁灭一切“德国国内军事、交通、通讯、工业和供应设施以及敌人为继续作战以某种方式立即或在不久的将来能够利用的东西”。当被要求执行命令的施佩尔提出异议时,仍高喊:“如果战争打输了,人民也就完了。……因为人民已被证明是软弱的,而未来只会属于更加强大的东方人。这场战争结束之后,剩下来的反正只是劣等人,因为优秀分子已经阵亡了。” 1945年4月12日,美国总统罗斯福逝世。得知此消息后,顿然又生出战争会出现转折的希望,而且这种充满希望的气氛一直持续至4月20日的生日那天。4月22日,柏林已被苏联红军包围了3/4,这时才大梦初醒,看清了面前的事实。他说道:“战争打败了……我将留在柏林,只要时刻一到,我就用手枪结束我的生命。”但同时他也痛骂国人:“武装部队抛弃了我,我的将军们全是草包,我的命令没有得到执行,一切全都完了……德国没能完成我给整个民族提出的任务。”4月27日,整个柏林完全被苏军包围起来。4月28日,的战时盟友意大利的墨索里尼被游击队抓获并被头朝下倒挂在米兰的一家汽车库顶上示众。同一天,又获悉,他的副手希姆莱企图同西方列强进行谈判;至此,完全泄了气,感到自己的末日已经来临。他开始口授他的政治遗嘱,但他仍然要痛骂犹太人,要求后继者“必须竭尽全力恪守种族法律,无情地抵抗世界各民族的毒害者国际犹太集团。” 1945年4月28日午夜,和他的爱娃·布劳恩正式结为夫妇。4月29日,苏联坦克向火车站附近的动物园推进。4月30日,苏军经过激战,终于攻占了国会大厦。此时的总理府已在炮火的射程之内。下午3点30分,和爱娃回到地下室的避弹房间,把手枪枪口对准自己的前额,开枪自杀。爱娃·布劳恩则与此同时吞下了毒药。两人的尸体被侍从用军毯包上,抬至总理府的花园里,按照的遗嘱,浇上汽油火化。幻想的“千秋帝国”和他一道死去,1945年5月8日夜,纳粹德国正式投降,德国战败。的骨灰并没有找到,一个似乎可信的解释是“被苏联打到花园里炮火把所有的痕迹都扫光了”,战后曾有仍在人间的传闻,但没有令人信服的证据。据说盟军在总理府的废墟中找到了尚未完全焚毁的尸体,据信那应该是稍后自杀的纳粹宣传部长戈培尔夫妇的尸体,曾经说过:“衡量一个男人有两种方法,一是看他娶什么样的女人,二是看他是什么死法。”这句话不仅是对于他本人的,也是对于他的预言家戈培尔的。 生前曾说:“我要让全世界记住我一千年!” 纳粹德国元帅瓦尔特·冯·勃劳希契说:“是德国的劫数,这是无法逃脱的” 纳粹德国驻波兰总督汉斯·弗朗克在纽伦堡被行刑前说:“一千年易过,德国的罪孽难消。” 最喜欢的音乐家是理查德·瓦格纳,最喜欢的歌剧是《罗恩格林》,他曾用歌剧里的名词做为任务名。如向西班牙内战佛朗哥叛军的运输行动“魔火”。

名言集锦

“我们的斗争只可能有两种结果:要么敌人踏着我们的尸体过去,要么我们踏着敌人的尸体过去。”

“如果有人说:你做梦吧!我只能回答他说:你这个笨蛋,如果我不是一个梦想者的话,我们今天会在哪里呢?我一直相信德国,你说我是一个做梦者;我一直坚信帝国的崛起,你说我是个傻子;我一直相信我能重新夺回权利,你说我疯了;我一直坚信贫穷会有尽头,你说那是乌托邦。谁是对的?你还是我?!我是对的,我一直会是!”

“一个民族正经历着动荡,我们,在被幸运之神垂青。”

“我们应该感到高兴,未来必将完全属于我们!”

“德国的明天就指望你们了,德国的青年们!”

“我们必须咬紧牙关,全力以赴去做一件事情;否则,我们将一事无成。”

“每一代都至少应该经历一场战争的洗礼。”

“我来完成耶稣基督未竟的事业。”

“他们得小心了,总有一天我们的忍耐到了尽头,那时候我们会让那些无耻的犹太人永远住嘴!!!”

“我不相信,那些以前在不断嘲笑我们的人,现在,他们还在笑!!!”

“你们必须跟着我庄严地宣誓:我们需要的是和平,我们需要的是献身于我们的事业。”

“弱者忘!”

“如果日耳曼民族不在强大到可以浴血保卫它自己的存在的话,它就应当灭亡。”

“如果我的民族在这场实验中失败了,我将不会为之哭泣,是他们自己选择了这样的结局。”

“超凡的思想是不会与凡夫俗子共存的。”

“我们已经设定了一个目标,并将为之努力奋斗,直到死亡!”

“只有那些疯狂的大众才是驯服的。”

“民众是盲目而愚蠢的”

“我通过循循善诱得到了一切”

“大众就像是个任我为所欲为的女人”

“妇女教育的不可动摇的目的就是养育子女。”

“女人的智力是完全无用的。”

“只有对我来说有用的条约才是有效的。”

“我们以前总是,将来也会继续对一切事冒险。”

“我总想战斗。”

“没有人可以夺走我们的荣誉。为了德国人民,我们必须战斗15—20年”

“我宁愿在50岁而不是在55或60岁发动战争。”

“时代呼唤战争而不是和平。”

“政治的最终目的是战争。”

“我们只能用武器来保卫和平。”

“有没有世界大战对我来说都一样。”

“只要还有一个德国人活下来,战争就将继续。” (元首一厢情愿了-沃评)

“我们的运动是反议会制的。”

“伟大的说谎者同时也是伟大的魔术师。”

“民众不思考就是政府的福气。”

“我的意志决定一切。”

“我们将要系统地,毫不留情地消灭敌人,连根带叶。”

“如果他们背叛国家的话,等待他们的只有死亡!”

''强者的独裁便成为最强者.''

1942年1月20日,臭名昭著的“旺湖会议”开始至二战反法西斯战争使纳粹德国的覆灭为止。这个阶段,纳粹德国反犹的核心是“最终解决”犹太人,形式是彻底的残暴、骇人听闻的残杀,实质就是最终实现灭绝犹太人。

1942 年1月2日,在纳粹秘密警察头子海德里希的主持下,召集了包括盖世太保头子缪勒在内的14个部门的高级官员,在旺湖(又译万湖)旁边的一座别墅里开会,研究布置大规模系统屠杀犹太人的计划,会议通过了“最终解决”的办法是把犹太人运到东方劳动,“其中大部分毫无疑问是将通过自然减少的方式消灭”,“对于最后留存的抵抗最强的那部分人,必须以相应的方式处置”。说穿了,“最终解决”的办法,一是把犹太人毒死或折磨致死,二是酷刑处死,一句话就是最终消灭。

“旺湖会议”后,纳粹德国全面实施了大规模灭绝犹太人的措施。根据当时负责搜捕和消灭犹太人的党卫队一级突击队长艾希曼1944年8月的一次谈话证实,那时死于灭绝营的人数有400多万,被用其他方式杀死的人数有200万。其中除了极少数其他民族的反法西斯人士外,绝大多数是犹太人。

追述历史,是为了说明问题。上述史实表明:①在独裁统治的12年多的时间里,他所推行的一系列反犹灭犹政策,都是旨在剥夺犹太人的生存权和发展权,直至肉体上灭绝他们。所有这些,只是形式和程度上的差异,而不存在实质性的区别。当一个人被剥夺了作为人的各项生存权利时,从肉体上消灭就只剩下时间的问题了。所以,完全可以这么说,的杀机贯穿了其反犹灭犹的逐渐升级的三个阶段之中。如果硬要加以区别的话,那么,第一阶段可谓是为杀机作各项准备;第二阶段则是显露杀机;第三阶段应该定性为全面实施杀机。“旺湖会议后,纳粹屠杀数百万犹太人只能看作是“最终解决”犹太人问题的最终一步。实际上,种族报复、种族仇杀早就开始了。②的杀机是针对灭绝整个犹太民族的,而对其他民族从未开启此杀机。这绝不是他的仁慈。这里面深藏着制造这个历史之谜的特定逻辑性,这就成了我们解开这个历史悬案的契机。

埃及围歼以色列190装甲旅之战的战役过程

公元前222年夏季,伯罗奔尼撒半岛南部城市塞拉西亚郊外。卡利科斯声嘶力竭地向且战且退的部下呼喊着。他的努力连同和号手发出的声音在嘈杂的战场上几乎一起无影无踪。作为著名的马其顿军事贵族,卡利科斯的家族为国王贡献了3个从军的儿子,其中两个参加了塞拉西亚会战。

亚历山大时期的“步行伙友”方阵部队,在行军时他们将萨里沙长矛拆为两截方便携带

而现在,作为一名方阵军官,指挥一个马其顿“白盾团”(Leucaspides)营队的卡利科斯,正在面临他最大的危机。由于斯巴达人给予的巨大压力,他的二百多名士兵裹挟在整个局部战线上的超过五千人之中,正在被数目不占优势的敌人居高临下一步步地逼退。他们所面对的是曾是斯巴达的奴隶“黑劳士”、现今被解放作为士兵的自由民阶级。后者抛弃了斯巴达人传统的2~3米长枪,换装了长度达到5~6米的萨里沙超长枪,同样以马其顿方阵的方式作战。于是卡利科斯和他最为根正苗红的马其顿方阵士兵们,正在被一群仿效他们的敌手逐渐打败。

考古发现的萨里沙长矛矛头实物

马其顿方阵这一作战形式的出现要追溯到腓力二世时期。这位马其顿的中兴之主曾经一度到希腊军事强邦底比斯充当人质。归国后深受底比斯军事思想影响的他把萨里沙长矛交给士兵们,以马其顿王国的自耕农为人力基础组建了方阵部队。相比希腊传统的重装步兵,这些士兵更加依靠集体的力量作战。

萨里沙长矛太长,即使山茱萸木制成的枪杆坚实耐用,士兵们还是发现平举的长矛由于自身的重量产生了弯曲。使用者甚至需要适度斜举长枪,才能够使枪尖处基本保持水平。同样士兵难以轻松地挥舞长矛,双手持矛才能勉强使萨里沙完成刺击的动作。由于腾不出手持盾,方阵长枪兵的盾牌尺寸较小(直径在60~70厘米左右),并且悬挂在脖子上,再利用挂绳和把手固定。在标准密度的方阵中,每隔90厘米就有一名方阵士兵,他们在战斗时侧身半蹲,左脚在前,双手持矛。而他们的盾牌则挂在脖子上,为了解放双手,盾牌采用了类似重装步兵盾牌的缩小版,用把手和绳索固定。

皮洛士,皮洛士时期的希腊化军队继承了对骑兵预备队的重视,但到塞拉西亚会战时期,由于骑兵的退化,更多战术角色被迫由步兵承担

马其顿式方阵拥有严密的组织架构,最大的单位是一两千人的方阵团(或者稍小的千人队),基干战术单元则是256人左右的方阵营队最基本的编制是被称为16人队或十人队的单位。马其顿方阵最标准的战斗队形采取16排纵深,因此一个16人队中的士兵刚好组成方阵中的一个纵列。以16排16列的方块阵形组成的方阵营队则是战场上最基干的、拥有独立指挥班子的战术单位,大量方阵营队横向排列组成马其顿方阵连贯绵密的战线。

塞拉西亚会战的发生距离马其顿方阵在战场上惊艳亮相已经过去了超过一个世纪。卡利科斯当然无心感叹和骄傲于这种作战方式传播四方,他的部队依旧在狼狈的后退。

塞拉西亚战场的地形大致划分为两个部分,战场的两翼分别是厄阿斯和奥林匹斯两座高地。两座山地之间存在狭长的谷地,在这块谷地中是一条关键的主干道路。出于阻止联军进入拉柯尼亚的企图,斯巴达军队在这里占领了防御阵地。卡利科斯的方阵营队就位于战场左翼的奥林匹斯山下。马其顿和亚该亚同盟组成的联军在战场的两个高地前开始了仰攻,与右翼进展的顺利不同,左翼的进攻开始后不久就被逐步击退。

塞拉西亚会战部署,塞拉西亚会战几乎是斯巴达恢复往日荣光的最后一次努力,此后斯巴达公民兵体系趋于崩溃

反击的斯巴达方阵冲下了高地,而马其顿人被赶到了攻击发起的平地上。指挥着这次反击的斯巴达国王克里奥米尼斯三世兴高采烈,在他看来,局势有望扭转。而卡利科斯依旧在尽全力试图阻止战线的后退。

随着从高地向下一鼓作气的冲劲消耗殆尽,斯巴达王和他的部队暂时停下脚步,重整方阵的队形。每个方阵营队左前方的军官和方阵团的督战官正在大呼小叫地命令部下整队。趁这一短暂的空隙,卡利科斯和其它马其顿军官得以重整混乱不堪的战线,准备重新发动攻击。

差不多在马其顿左翼的进攻回到原点时,塞拉西亚战场中部的谷地里,一场两军骑兵之间的战斗分出了胜负。人数多了一倍的马其顿-亚该亚联军骑兵击溃了斯巴达对手,把斯巴达两军切成两半。被孤立的斯巴达左翼在厄阿斯山上已经陷入包围,在不久之后即将全军覆没。这样的局面也促成了斯巴达右翼进攻的停止。卡利科斯并不知道,中央骑兵交战的过程中,他在马其顿骑兵中服役的哥哥莱森阵亡了。

处在战线左翼的马其顿国王安提柯三世一直关注着整个局势。在斯巴达仅剩的右翼冲到奥林匹斯山下进退不能时,他安排了针对他们的第二次进攻。完成重整的马其顿左翼方阵重新开始前进,而在中央和右翼得胜的部队转而攻击斯巴达人的侧后。在方阵团的旗手和号手发布信号后,卡利科斯和他的营队开始了第二轮进攻,两支马其顿式方阵之间的交战注定是漫长而血腥的。双方方阵互相靠近的过程中,两军都投入了雇佣军。这些轻步兵互相投射标枪,试图骚扰对方的队形和士气,并努力保护己方的重步兵。随后,双方的第一排方阵士兵进入攻击范围,起先攻击动作往往显得谨慎而缓慢。随着后排的士兵逐渐加入战斗,长矛和盾牌的碰撞声此起彼伏,双方的阵线也开始混乱起来。

从克里奥米尼斯的所处的位置并无法看到自己的部队遭到了来自侧后的攻击。但他可以清楚地发现远处厄阿斯山上的斯巴达守军已经彻底消失。这时他大概意识到了自己的结局。在他发动第一次反冲击之前,他已经看到厄阿斯山上的斯巴达左翼遭到包围。根据普鲁塔克的记载,当时国王向在那里左翼指挥作战的弟弟优克莱达斯遥呼,让他面对战败的现实,并鼓励他以斯巴达的传统勇敢地迎接死亡,用最后的奋战赢得荣誉和斯巴达人的歌颂。现在,这句话对他自己而言也适用。不断有箭矢从厄阿斯山上飞射下来,马其顿军队中的克里特弓箭手在那里占领了阵地。由于射击距离过远,这些箭支不足以穿透金属胸甲,但方阵部队中拥有这样保护的只有军官和少数几排老兵,更多的人身穿廉价的亚麻和皮革胸甲。

在萨里沙长枪的尾端配有用来配重或者固定于地面的蜥蜴锥。一旦长枪折断,利用这一端还能继续作战。对于许多习惯于古典重装步兵作战方式的斯巴达人来说,他们都更适应于反手持握较短的半截萨里沙长矛作战。一名斯巴达士兵的长矛在肉搏中折断了,他反过手来挥舞着长矛的后半截冲向卡利科斯,后者闪身躲过一记刺杀。蜥蜴锥的边缘稍稍划破了胸甲的亚麻覆层,但对内衬的金属板无可奈何。卡利科斯迅速用盾牌格开长矛,挥动手中的反曲剑,猛地劈向抢入怀中的对手。斯巴达人头顶的皮鲁斯锥形头盔挡不住这一击,他鲜血淋漓地倒在地上。

斯巴达盾牌纹饰,斯巴达人盾牌上的””代表斯巴达的另一名称拉栖地蒙,这一不起眼的细节代表体现了斯巴达在希腊城邦间处在军队组织正规化的前列:大部分希腊重装步兵在盾牌上涂上家徽,穿着配色各行其是,而斯巴达则较早统一了士兵的盾牌纹饰和装备式样

越来越多的斯巴达士兵倒下,很快装备最精良的前列士兵损失殆尽了。马其顿人涌入崩溃在即的斯巴达方阵。失去了严密阵形的方阵任人宰割,而马其顿和亚该亚同盟的中央和右翼从侧后的进军则让斯巴达人最后的抵抗意志崩塌。

几乎是一瞬间,卡利科斯当面的敌人在骚动中开始试图后退。当他怒吼着招呼部下前进时,一名倒地昏迷的斯巴达人苏醒过来,用匕首给了他致命的一击。对于马其顿和亚该亚同盟而言,这一天的会战是彻底胜利,两万人的敌军被彻底击败。6000名拥有各级公民权的斯巴达公民仅有包括国王克里奥米尼斯三世在内的两百人侥幸幸存下来。但对卡利科斯的家人而言光荣充满痛楚,这个军人贵族家族一天之内失去了两个儿子。

莱森和卡利科斯兄弟,1942年在雷夫卡地亚的考古行动中发掘了莱森和卡利科斯兄弟的墓穴,陪葬的武器、铠甲为我们还原了两兄弟战死于塞拉西亚会战时的装束,右为卡利科斯

塞拉西亚会战展示了公元前三世纪地中海世界中步兵作战的典型风貌,以及在这个时期飞速发展的步兵战术成果。尽管在兵力上存在巨大劣势,但斯巴达军队并非必败无疑。他们作为防御者提前占据了有利地形,根据实战情况的发展,这次战败更应当归咎于不佳的协同与战前计划。当会战开始时,马其顿-亚该亚联军在右翼的进攻事先进行了周密的安排。山脚下的马其顿方阵作为正面的主力进行对厄阿斯山的仰攻。在各方阵营队之间的缝隙,机动性良好的伊利里亚步兵充当纽带掩护方阵侧面。方阵背后则有克里特弓箭手抛射箭矢压制山顶的斯巴达守军。最后,来自阿卡尼亚的轻步兵绕到高地的侧面进行夹击。

当这次进攻开始时,在方阵周围掩护的部分伊利里亚部队进军过快暴露出了侧翼,使得斯巴达骑兵得以向他们进行冲击,但这样的企图被联军中部的骑兵、步兵混合部队所逐退。值得一提的是,中部的行动是由初出茅庐的亚该亚将军斐洛波门在未经允许下擅自实施的,由于勇于行事和准确的判断,他的抗命行为事后获得了称赞。

反观斯巴达军队,他们则缺乏军队各部分之间的配合和战前的详细预案。当厄阿斯山遭遇多面夹攻时,中央谷地的斯巴达骑兵一度抓到了出击的时机。但他们缺乏步兵的后援,逐渐被数量优势的敌军骑兵所压倒。在这段时间里,厄阿斯山上的斯巴达左翼坐拥大好战机,联军右翼各部行动脱节,他们本可趁此发动自上而下的冲击。可他们却熟视无睹,坐视联军包围两个侧翼。最终,斯巴达方阵只能在失去地势优势且被包围的情况下进行绝望的最后抵抗。右翼的斯巴达方阵进行了成功的冲击,并且一度击退了当面的马其顿方阵和雇佣军轻步兵。但这次在左翼动摇时发动的攻势没有其它局部友军的配合。尽管一度逐退敌军,却白白让自己处于前出而孤立的位置上,最终招致同样被围歼的结局。

常言道“读史可以使人明智,鉴以往可以知未来”。但历史的作用可能真的不是让我们遇见未来这么简单,读到深处的人一定明白,读史只不过让我们有更大的自由和能动性去创造未来。

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的田野,在高晓松的歌词里,我们除了体验了一把文艺情结,更重要的是追求内心的自由与情怀。诗歌为我们缔造了一个精神的乌托邦,而史哲让我们更清晰地认识现实,我们不仅要活在现在,更要活在未来。跟着这些经典,遵循着历史的足迹,一点点掀开面纱,还原真实的场景,感受时光的流逝,追逐着哲人的思想,一点点探究人类的精神世界,一天天遇到更智慧的自己。

歼的组词大全(约50个) 歼的词语解释_歼是什么意思?

1973年10月6日,苏伊士运河东岸以色列防御工事的沙垒后,8辆坦克静静地停在那里,车内空无一人,坦克手们或在战车旁闲聊,或利用赎罪日放假的空闲在洗衣服。此时,整个“巴列夫防线”上实际只有不足一个营的兵力。10月6日下午,埃及总统萨达特在国防部长兼总司令伊斯梅尔的陪同下,走进深埋沙漠下面的“10号作战指挥中心”,下达了作战指令。

14时整,战斗打响了。埃及军队隐蔽在运河西岸的2000余门火炮和“蛙-7”战术火箭一齐开火,集中射击以军巴列夫防线的支撑点、指挥所和雷场。与此同时,200架战机从低空飞过苏伊士运河,对西奈半岛的以军炮兵阵地、“霍克”地空导弹阵地、指挥所、雷达站以及机场后勤设施进行了地毯式的轰炸。炸弹卷起了一股股沙土,整个苏伊士运河两岸笼罩着一层层烟幕。

大量炮弹落在以军阵地上,防守“巴列夫防线”的以军士兵们慌忙钻入地堡和坦克中还击。一名士兵迅速报告长官,长官呵斥道:“有什么大惊小怪,这只是局部炮击事件。”以色列总理梅厄召集内阁紧急会议,还在讨论是否发动全国动员命令。整个以色列似乎都漫不经心。

然而,时间并没有给以色列机会。在弹幕和硝烟的掩护下,埃军第一批士兵开始渡河。这时,埃军的平开始射击。10多分钟后,4000多名登陆士兵分乘720只橡皮舟冲上了东岸,占领了各支撑点。在“10号指挥中心”,埃军指挥官听到前线频频传来捷报,一切轻而易举,一切又令人难以置信。

战前,苏联专家曾估计,埃军渡河作战第一天,就可能损失数万人和百分之三四十的空中力量,而实现的打击充其量只有30%。事实出乎专家们的预料,据埃及宣布,第一天埃军只付出牺牲148名士兵和损失5架飞机的代价,而“出击是百分之百的成功,实现了全部目标。”以色列军队参谋长巴列夫也承认,这是埃及进攻达成了突然性的结果。

面对突然袭击,以军仓促应战,出动空军对渡河埃军进行空袭,但却遭到埃军“萨姆”防空导弹的重创,被打下了27架。以色列空军司令佩莱德只好命令飞机禁止进入运河24公里以内的空域,以防更大的损失。

时任以军南部军区司令的戈南少将紧急召见防守苏伊士运河一线的师长曼德勒,命令道:“该到把装甲旅开往前线的时候了。”开战30分钟后,仓促上阵的曼德勒师的雷谢夫装甲旅来不及进行任何战斗侦察,就对渡河埃军发起了进攻。此时,已过河的第一批埃及军队占据有利地形,待以军坦克进入反坦克火箭筒射手200米处时,埃军突然开火,几乎弹无虚发。至日落前,雷谢夫旅损失坦克100余辆。10月7日晚,以色列南部军区司令部灯火通明,司令戈南、军区参谋长阿里、曼德勒师长、阿丹师长正在召开作战会议。会议最终达成一致,拟于10月8日进行有限反攻,以夺回主动。会议结束后,戈南下令,阿丹师于10月8日从正面沿运河桥头阵地实施侧翼攻击,后续部队沙龙师对伊斯梅利亚正面中部地区实施进攻。

8日上午8时,阿丹师首先以两个旅冒着埃军的密集炮火,由北向南实施攻击。至中午时分,阿丹突然发现,他的几个旅都没有按照命令前进,其主力没有到达埃军桥头堡阵地北侧,而是穿过阵地的正面,正好碰上了埃军部署的强点。 情况危急,为了挽回败局,阿丹不得不动用“手中的王牌”——第190装甲旅。该旅拥有120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美制M60坦克(直到20世纪90年代,M60坦克依然是美国国民警卫队的主战坦克。它拥有坚硬的装甲、狂野的速度、凶猛的火力以及先进的火控系统,性能远在许多国家军队的现役坦克之上),多次参加中东战争,所到之处攻无不克、战无不胜,且官兵精干、战斗经验丰富,是以色列军中公认的“王牌旅”。其旅长纳科更是一名身经百战的高级指挥官,他矮小精悍,以作战勇敢、擅长机动穿插闻名于以色列军队,但脾气暴躁,性格倔强,是以军有名的“炮筒”。

阿丹命令纳科旅以两个营向南前进至菲尔丹地区,与盖比会合,发起进攻。他采取的是以军惯用的“坦克游击战”。这种坦克战术是1957年巴列夫任装甲兵司令时发展起来的,在第三次中东战争中取得很大胜利。这就是所谓“用流动和渗透的运动来打击大量集结但静止的阿拉伯坦克队形”的战术。以军坦克作战,强调集中优势兵力,实施快速机动,大胆穿插迂回。这种实施调整突击的作战,不但对敌方精神威胁很大,而且在战术上可以达到出其不意和分割包围的目的。但快速往往要脱离其它兵种的支援,从而形成孤军深入、突出冒进,有遭敌围歼的危险。阿丹就犯了这个错误。

战前190旅驻扎在距菲尔丹约150公里的军事重镇阿里什。接到戈南司令官的命令后,旅长纳科急令部队以每小时45公里的速度向菲尔丹前进。坦克轰隆,一路沙土飞扬。南路,盖比旅沿维瓦路向菲尔丹前进,一路无阻;北路,离盖比2公里处,纳科旅沿一条平行道路疾驰进发。然而,纳科万万没想到,一张牢固的“捕捉网”正在悄悄张开。

埃军地下指挥部“10号指挥中心”,参谋长沙兹利此时已截获以军无线电通信,以色列出动了王牌装甲旅——190旅,将沿维瓦路北2公里线路挺进。这个重要情报使沙兹利为之一振,一个设伏打援、步兵打坦克的方案在他头脑中闪现。

这个任务立即下达给了埃军“王牌步兵师”——第2步兵师。这个师单兵配备的是无后坐力火箭炮RPG-7,以及一种名叫“萨格尔”的“手提箱”。这种“手提箱”是苏制的第一代有线制导反坦克导弹,可由单兵携带发射,平时将其分为两截放在宽30厘米、长60厘米的玻璃钢制的箱子里,以便于手提和背负。它全重只有24公斤,有效射程500~3000米,破甲厚度为400毫米。使用时,打开箱子,一半为导弹的发射座,另一半为操作台,把导弹的两截连接起来,安装在发射台上即可操纵发射。在发射时,这种导弹的飞行有如一个快速模型飞机,后面拖着一根细电线,一直连接着操纵导航装置。导弹有一个明亮的尾灯以资辨别,操纵人员可以凭目力用操纵杆装置使其对准目标。该导弹除步兵用途之外,还可以从一辆特别装置的装甲车上发射。这种导弹威力很大,是坦克的克星。

据第一批跨过运河的埃及军人阿布杜拉在开罗报纸《共和国周刊》撰文回忆,他的部队在10分钟内以这种导弹击毁了巴列夫防线上的8辆M60坦克。他说,“这些坦克开足了马力逃避我们的导弹。可是,它们只要在射程之内,我们就能击中它们的最弱地方。每一辆以色列坦克都挨了一枚埃及导弹。”

接到命令后,师长萨德并没有盲动,立即同作战部门研究了战场的地形地貌以及以军坦克的特点。纳科旅进攻线路是由坎塔拉地区向东南方向斜插,直逼苏伊士运河,企图从菲尔丹正东渡河深入埃军西岸腹地。以军虽然来势汹汹,但只是孤军作战,没有步兵的掩护,有利于集中火力进行围歼。萨德当即决定把伏击阵地选择在阿里什至菲尔丹公路两侧200~300米处,利用沙丘进行隐蔽,挖掘伏击阵地。萨德又令工兵在菲尔丹附近实施佯动作业,架设假桥梁,造成埃军后续部队准备渡河的假象。为了不使目标暴露过大,萨德还命令所有伏击部队只准携带单兵反坦克导弹、RPG-7火箭筒等轻便反坦克火器,按射程及进攻有利方向分层进行布防,并由30辆坦克组成预备队,以支援步兵作战。为充分发挥“萨格尔”反坦克导弹的威力,萨德亲自到战位检查武器装备配备情况、单兵掩体牢固性和隐蔽性以及攻击视角。在反坦克火器配备上,他要求部队反坦克火器与敌装甲目标对比系数达到10∶1,以保证火力上对敌坦克形成绝对优势。

在萨德的指挥下,一道有梯次、能多面进攻的“萨格尔”火网秘密形成了。

这时,以军坦克以每小时45公里的速度一路杀来,纳科旅长踌躇满志。这位一贯强调以坦克打坦克的以军指挥官,没想到这次要败在对方步兵的手上。

以色列先头部队已接近伏击区,看到的却是站着一动不动的埃及人。10余辆M60坦克的排气筒突地喷出黑烟,开足马力向埃及人冲去。最前方的M-60坦克昂起炮口,炮弹炸起朵朵沙尘,炮声在空旷的沙漠中震荡。

突然之间,天翻地动。一排导弹射向以军坦克,许多坦克被击中,冒出一股股浓烟。一位以军的坦克兵回忆道:“我们过去从来没有遇到过类似这样的东西。这些埃及人对于这种美制的M60坦克,精确地知道应该瞄准什么部位,几乎每辆坦克都受到致命的打击。”第一波冲锋的坦克尝到了“萨格尔”导弹的威力,顷刻间,30多辆美制M60坦克直接趴窝了。没有被击中的坦克里的士兵感到无比恐惧,爬出来赶快逃命。虽然坦克火力非常猛,但用它打步兵却是“高打蚊子”,派不上用场,特别是对这些采取“偷偷爬行”、近身攻击战术的埃及士兵来讲,更难发挥作用。

遭到猛烈袭击的纳科非常愤怒,下午2时,组织起了第二波冲击。凭借着美制坦克对沙漠作战的适应优势,他们很快穿越起伏的沙丘,直逼埃军前沿阵地。但密集的反坦克火箭再次把先头营阻拦在阵地前,纳科派出的10辆坦克被击中7辆,不知气馁的以色列人随即又派出10辆继续进行第三波攻击,然而这次也没有给他们带来好运,4辆坦克被直接击毁。纳科不得已请求上级火力支援。

此时,沙龙师计划挺进吉迪山隘地区,与埃及军队激战。15时,接到阿丹师损失惨重的报告,戈南不得不命令沙龙师停止南下,以部分兵力实施反攻,以减轻阿丹师的压力。阿丹似乎看到了一线希望,要求各旅继续坚持战斗,以待沙龙在15分钟内发起反攻,一决雌雄。

面对纳科的孤注一掷,有着丰富战斗经验的萨德并不恐慌。他及时调整兵力部署,将主力部队从原来阵地撤到距苏伊士运河800米的地域,组成2平方公里的伏击圈。同时,还派少部分单兵在以色列坦克必经之路上进行骚扰,但不作抵抗,一接触就佯装败退,诱使敌人继续前行,进入包围圈。

16时,纳科决定以剩下的坦克编成加强攻击营,由中校营长亚古里负责先头部队指挥,直插埃军腹地,仍按原计划直挺运河东岸,与沙龙师会合,从菲尔丹正东渡河进行反击。一路奔杀过来,纳科只遇到零星抵抗,埃军“怯战而逃”。

“离伏击区还有5000码!”

“离伏击区还有1000码!”

“已全部进入伏击区!”

前方观察哨一个接一个地传来以军坦克的位置,纳科旅长剩余的70余辆坦克如期越过伪装的步兵堑壕,进入了埃军精心布置的火力圈。断后小组从埋伏坑道跃出,迅速迂回到以军坦克后面,形成了合围之势。萨德师长一声令下:开火!

霎时,各种反坦克武器一齐开火,以正面射击、侧射和倒打等方式,对以军坦克进行了最猛烈的攻击。在同一时间、对同一目标至少发射了三四枚导弹,即使对近距离的敌坦克也要发射两枚火箭弹。密集的反坦克火网笼罩着190装甲旅,平均每3分钟就有250余枚“萨格尔”反坦克导弹击中以军坦克。只用了20多分钟就把以军“王牌旅”全歼在2平方公里的地域内。许多坦克被击中摧毁,指挥进攻的营长亚古里中校被震出了坦克,做了俘虏。旅长纳科在坦克中弹起火时爬了出来逃回去了。

此役,埃军除击毁、击伤以军92辆坦克外,还缴获了28辆完整无损的M60坦克。而指挥伏击有功的萨德准将很快就晋升为少将。20年来,埃及人第一次尝到了胜利的滋味。

但在随后的战斗中,埃及人由于战略上的保守,给了以色列军队喘息的机会,以色列人在总结初期战斗失利教训的基础上,重新调整了作战部署,坚决贯彻“先北后西、重点用兵”的方针,既强调机动作战,也重视必要的阵地防御。尤其是在吸取了190装甲旅被歼的惨痛教训,修正了“坦克中心论”的某些做法,在装甲部队中配属了必要的步兵和反坦克分队,改变了单一的坦克部队的编制。他们组织部队积极开展有力的反击,同时加强重点防御,牵制和削弱了埃及的兵力,在适当时机实施了大纵深的进攻,控制了战场的主动权。而就此次埃军围歼以色军190装甲旅的战斗而言,应当是一次成功的步兵打坦克之战。

歼的拼音 歼的解释 歼是什么意思

1、歼字的拼音是jiān ; 2、 歼字的解释:(动)歼灭:~敌五千|聚而~之。

精选部分歼组词的词语造句及词语的拼音和详细解释:

1、歼击机造句:再次,应用基于T-S模糊模型和自适应神经网络的跟踪控制方案,对歼击机在各种故障条件下进行了自修复控制的仿真研究。

解释:一种军用飞机,主要用来在空中歼灭敌机和其他空袭兵器。装有机关枪、机关炮和导弹等武器。速度快,上升迅速,操纵灵便。旧称驱逐机或战斗机。

2、歼击造句:据路透社报道,俄罗斯总统梅德韦杰夫28日在莫斯科郊外的库宾卡空军基地视察时,登上一家苏-34歼击轰炸机,亲身体验了半小时的空中飞行。

解释:攻击和歼灭:包围~敌军一个团。

3、歼灭造句:“猩猩种族灭绝”这一概念听起来有点不可思议,然而它是我们发现会对整个群落实施歼灭行为的仅有三种动物之一,另外两种动物是狼和人类。

解释:消灭(敌人);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敌人。

4、歼灭战造句:在板凳上观看了安菲尔德歼灭战后,兰达尔相信这支球队有能力继续前进并最终举起奖杯。

解释:消灭全部或大部敌人的战役或战斗。

5、围歼造句:从那儿,卡扎菲被带到苏尔特,在那儿他和他江河日下的军队以及铁杆支持者在导弹和炮火的围歼中挺过了令人绝望的两个月。

解释:包围起来歼灭。

有关歼字组词的词语列表 歼的组词 歼怎么组词 歼的多音字组词 歼字组词

就歼、攻歼、齿歼、痛歼、围歼、凶歼、殄歼、歼扑、歼殒、歼夺、歼殄、全歼、克歼、聚歼、歼殛、歼击、歼亡、歼戮、歼伤、歼良、歼除、歼毙、歼夷、歼荡、歼覆、歼残、歼灭、雕歼、追歼、歼击机、歼灭战、分歼战、聚而歼之、歼一警百

文章标签: # 坦克 # 方阵 # 斯巴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