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生肖配对 生肖配对
雍正王朝解读十二生肖视频_雍正王朝解读十二生肖
tamoadmin 2024-06-08 人已围观
简介1.《雍正王朝》邬思道建议四阿哥保举废太子复出,有何阴谋?2.有人说《雍正王朝》比《康熙王朝》更经典,这是为什么?3.《雍正王朝》张道士测字,其实是康熙下的一盘棋,并非八阿哥所为4.《雍正王朝》开机前一小时,张丰毅突然不演了,结果如何?5.《雍正王朝》为什么四阿哥自己不懂带兵也不想让亲弟弟当大将军?6.雍正王朝中太子谋反,如果能悬崖勒马,康熙帝还会废掉他吗?康熙是十分不愿意看到儿子胤祥被带走,所以
1.《雍正王朝》邬思道建议四阿哥保举废太子复出,有何阴谋?
2.有人说《雍正王朝》比《康熙王朝》更经典,这是为什么?
3.《雍正王朝》张道士测字,其实是康熙下的一盘棋,并非八阿哥所为
4.《雍正王朝》开机前一小时,张丰毅突然不演了,结果如何?
5.《雍正王朝》为什么四阿哥自己不懂带兵也不想让亲弟弟当大将军?
6.雍正王朝中太子谋反,如果能悬崖勒马,康熙帝还会废掉他吗?
康熙是十分不愿意看到儿子胤祥被带走,所以他先摘掉了帽子,表明先把胤祥拿下,随后又缓缓带上帽子,表明胤祥还是会被放出来的,这两个动作都显示出了康熙对儿子胤祥的良苦用心。
胤祥的母亲是康熙宠爱的纯元皇后,胤祥是康熙第十三个儿子,康熙非常喜欢胤祥这个儿子,在胤祥年幼时经常带着胤祥四处游玩,所以康熙要圈禁胤祥时内心是很复杂的,他先将帽子摘下又缓缓带上。
康熙打算圈禁胤祥的原因也是非常无奈,因为他的第四个儿子胤禛犯了错误,胤禛让胤祥去杀郑春华这个人,胤祥同意了。胤祥是一个非常忠心而且有感情的人,这也是康熙非常喜欢他的原因之一。
胤祥是为了帮助胤禛,所以答应了这件事情,他其实可以拒绝的,康熙也明白这一点,所以后面处罚胤祥的时候康熙非常不忍心,这才有了摘帽子的举动,表明了木已成舟只能先把胤祥拿下。
当时的康熙已经心里做好了打算,让第四个儿子胤禛来继承自己的皇位,而胤祥是胤禛最好的伙伴。康熙也有心让胤祥以后安心地去辅佐胤禛,做什么事情都安排他们两个一起处理。
其实康熙圈禁胤祥也是为了他好,是为了保护他,保护了胤祥就是保护了自己的继承人胤禛,所以康熙又缓缓把帽子带上,表明胤祥被圈禁只是一时之计,很快胤祥就会被放出来,康熙的良苦用心可见一斑。
《雍正王朝》邬思道建议四阿哥保举废太子复出,有何阴谋?
这部《雍正王朝》,这次央八重播才初见,简直惊艳!你看,格式都不适合现在的电视机了,两边都有黑边,可是有什么关系?剧本好,演员好!尤其焦晃老师演的康熙,把一个深不可测又不乏人性的帝王塑造得有血有肉,非常打动人,这是演员的功力,也是剧本的功力。
看雍正王朝是在看帝王将相政斗权谋 ,看朝堂诡谲,看世间百态。看一众戏骨前辈飙戏过瘾。
唐国强老师那个外表不苟言笑冷硬严肃的老男人胤禛,把小姑娘乔引娣给宠上了天 。对着她高冷深沉的胤禛也会吃醋别扭傲娇也会像小孩儿一样笑得毫无防备。
我的妈惹四爷太宠了吧 撩妹套路玩的炉火纯青!乔引娣这种生嫩青涩的小姑娘在胤禛强取豪夺,又温柔呵护,步步为营势在必得的手段下简直毫无抵抗力。 可以当做现实版的千山如误了!谁又会不喜欢一个心机深沉大权在握睥睨天下成熟英俊强大又能把女人宠上天的老男人呢。这一把经典狗粮也是一大看点啊!
有人说《雍正王朝》比《康熙王朝》更经典,这是为什么?
这正是邬思道的高明之处,邬思道是四阿哥的胤禛的谋士,按照剧照所讲的,胤禛就是他一手推上皇帝之位的,可以说胤禛能够成为雍正皇帝,邬思道功不可没。也有人解读说,邬思道是雍正的阴暗面,不管怎么说按照剧中的说法,正是有了邬思道,四阿哥才算无遗策,最终荣登大宝,成为皇帝。
在剧中邬思道的任何举动都是有深意的,比如在保举废太子的事情上,废太子就是太子胤礽,他历史上可以大名鼎鼎,曾经被康熙给废三次,不过这毕竟是康熙最看重儿子,废了也曾经复立两次,可见康熙对他的疼爱,曾经有一次,康熙就试探群臣一下,很多人保举八阿哥为太子,这一次也让康熙看到了八阿哥在朝中的势力,也断绝了八阿哥的上升之路,因为一个拉帮结派的人是不能当好皇帝的,在这一次推举中,四阿哥胤禛却一反常态推荐废太子胤礽,当然了推荐胤礽的还有康熙本人,可以说这一次四阿哥又一次胜了,可那么邬思道让胤禛保举废太子,其实表面上是不争,但是实质上是大争,以退为进!
邬思道绝对算准了康熙的心思,康熙这一次不是真心的让人推荐太子,而是看看朝中的局势,甚至是看看自己的儿子们的势力,这一点从康熙自己推荐了胤礽就可以看出来康熙的心思了。
胤禛推荐了胤礽,此举在向康熙表示,我对皇帝位没有兴趣,我所作的都是出自于公心,而且还兼顾亲情,我没有跟朝中的大臣拉帮结派,我是一个孤臣,这样的人你可以放心。
其实康熙也明白,四阿哥胤禛这么多年以来做了不少的事情,全部得罪人的活计,也就是说胤禛全部都是在公事公办,当时的大清王朝需要这样的人。
还有就是胤禛推荐废太子和当时朝中大多数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身为老四推之前的二哥,这一点让康熙看到了亲情。为国家推荐储君,没有随大流,只是坚守自己的本心,反观其他阿哥和大臣们基本上都是推荐的老八,康熙不糊涂。
在这里胤禛表现出来的就是不争,其实在他不争的时候,他想要的东西都送到了他的手里,康熙需要一个能接替他位置,却又能稳定住国家的人。
所以说邬思道高明,他总能猜透康熙老爷子的心思,然后采取最适合的策略,而胤禛当时也确实对邬思道言听计从,其结果是他胜利了。
其实这部剧你说是历史剧倒不如说是权谋剧,特别是千本部分,完全就是权谋,一个不经意间的片段那都是权谋。
《雍正王朝》张道士测字,其实是康熙下的一盘棋,并非八阿哥所为
如果是落霞三部曲里的《康熙大帝》,自然远超《雍正皇帝》,写后者时,二月河先生己有些功力不及了。
二者均号称 历史 小说,也尽力查阅了 历史 资料,但仍然是过于美化了皇帝,他们的血腥对待汉族人民和大规模的"文字狱"都没有反映。
但从题目的《康熙王朝》和《雍正王朝》看来指的是电视剧。那么《康熙王朝》确实不如《雍正王朝》。因为前者的编剧为了争取观众,把一部正剧拍成了半戏说的 历史 剧,姑且不说孝庄太后是死后的溢号,而剧中人却一口一个"我孝庄",活人知道自己死后叫什么,就很可笑。单说把一部政治斗争戏增加了许多不合理的儿女情长就是大失败。
贵妃远行几省省亲,公主挑逗官员,太后让贵妃干政,母女俩在战场上想组拦两国战争,在野地里与宝日龙梅野合,把康熙的后宫弄成个现代人的舞台。
康熙本人只要挑对了人就无往不胜,一个姚启圣,就搞定了台湾,一个周培公,就平定了叛乱,堂堂帝王需靠大吼大叫,反复无常表示自己的帝王心术,与原著相差甚远。
而《雍正王朝》中康熙的英明睿智,在不动声色中解决难题,雍正的勇于改革,肃清贪腐之心,和犯错误后的自我批准,对政敌的狠辣,都演的很出色。
缺点是年秋月和乔引娣两个人物与雍正的感情纠葛。
有评论认为,《雍正王朝》和《琅琊榜》《走向共和》《大明王朝1566》等是精彩而又深刻的 历史 谋略剧,《雍正王朝》比《康熙王朝》更经典,至少从以下几个方面可以看出来:
第一,电视剧《雍正王朝》的故事对原本流行的 历史 评价有所突破,对于雍正作了比较客观的评价;而《康熙王朝》里对康熙却过分渲染其丰功伟绩,似乎他生来就是帝王,而成为帝王就啥事都能干好,其他大臣都是多余的。
《雍正王朝》的前一部分讲“九子夺嫡”的故事,非常精彩,剧情跌宕起伏,伏线很多,扑朔迷离,常常出乎人意料之外。剧中每个人物都有参与斗争的特殊方式,多数人是心机很深,心思难测,从康熙帝到雍亲王,从八爷胤禩到老臣张廷玉,从十四爷胤禵到雍正的儿子弘时,从隆科多的六叔佟国维到雍正的师爷邬思道,没有一个是低智商的,而都是满肚子计谋,在朝廷政治舞台上都不是省油的灯,就连高高在上的康熙,也得思虑再三、小心翼翼,他不像《康熙王朝》中的康熙,潇洒放肆,举重若轻,傲视群臣,不可一世。《雍正王朝》中的康熙也有诸多难处,也需要老谋深算,有时也会举步维艰。《雍正王朝》的剧情发展扑朔迷离,充分体现了朝局斗争中的智谋和引人入胜的魅力,让观众很喜欢看。在《雍正王朝》的后半部,不仅延续了前半部智谋斗争的故事魅力,而且,还阐述了雍正所面临的改革难题,所遇的经济困境,所碰到的狡黠对手,以及难缠的众臣,此外,还表现了雍正勤政、细心、尽责,但又心机极深、手段毒辣等特点,这使雍正这一形象和他所表现的故事主题很有立体感,很有吸引力。
康熙(剧照)
而《康熙王朝》剧中却着力表现康熙皇帝一生的丰功伟绩,这样的主题定调就把剧中的情节简单化了,同时,也使其他的配角成了多余的陪衬。加上陈道明比较夸张的表演,这使得康熙帝这一形象从剧情中浮起来,浮得太高了,于是,就很虚,虚得让观众感到太假了。康熙帝潇洒风流,无所不能,只需他弹指一挥,再难的事也可以轻轻搞定。年轻时便有超乎常人的阴险狡诈,怀疑所有大臣,宫廷中杀鳌拜之后,宫内一片混乱,他谁都怀疑,不敢开门,处处提防,一点儿也不像是十三岁的少年,这把康熙的“谋略”拔得太高了。剧情是为了表现康熙作为一代帝王的雄才大略,但是,这雄才大略似乎不是真实斗争和现实征战中形成的,而是作者“安”给康熙的,让观众看了觉得全是虚假的。康熙的对手都不堪一击。原本康熙的经历是很有故事的,可以写得很好,如擒鳌拜、灭“三藩”、收台湾、亲征葛尔丹、平息朱三太子造反,还有“九子夺嫡”等,剧情可以是很有味道的,可以,电视剧过分突出康熙,使得这一部剧变得比较乏味。与《雍正王朝》相比,是有相当的差距的。
第二,《雍正王朝》比《康熙王朝》在人物的塑造上更有立体感,更丰满,更耐看。
比如,老戏骨焦晃饰演康熙,堪称一绝,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可以说是难以超越;唐国强饰演雍正也很棒,内心世界、动作表情都表现得很到位,他的台词、手势、眼神等都集中到表演上了,很耐看;杜雨露饰演的张廷玉也堪称经典,他把三朝老臣的稳重、智谋、谨慎、老辣非常巧妙地融为一体,让观众看了觉得很有内涵;王绘春饰演的八爷胤禩,人缘好,城府深,为人毒,善用谋,把一个权谋皇子活脱脱地演精彩了;此外,还有王辉饰演的十三爷胤祥,光明磊落、很讲义气、雷厉风行、很有气势,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与之相比,《康熙王朝》的多数配角都不太让人喜欢,很难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主角陈道明、斯琴高娃分别饰演康熙和孝庄皇太后,算是演得很精彩,可是,由于剧本把这两个人写得超级能干,过度夸张,使得人物形象扁平化,即便是陈道明这样的很有表演天才的演员,也很难把康熙演出精彩来。康熙太能了,好像所有演员所有场景都是围绕他而特设的,这不是电视剧,而是漫画,画出了康熙高大全的形象。孝庄也类似,全是优点,没有缺点,只要是她做的,一定是聪明之举,而别人在她面前,黯淡无光。
康熙(剧照)
第三,《康熙王朝》的可预料的套路太明显了。 遇到危急,总有能力强的人出来拯救,就像《西游记》里的孙悟空,先是吹个大牛,说俺老孙几百年前大闹天宫什么的,然后耍出他的七十二变和如意金箍棒,可是,往往都打不赢妖怪,于是,就找到了能救他的观音菩萨,一切难题也就都解决了。在《康熙王朝》中,当康熙得了天花,病魔缠身,快要绝望时,出现了送来草药的苏麻喇姑,问题解决了;鳌拜飞扬跋扈,孝庄、康熙,这一老一少,似乎很无奈,可此时装病的太国丈索尼出场了,问题又解决了;班布尔使阴损,于是,有了忠直的铁丐吴六一帮康熙治他;索额图、明珠弄权朝中,出现了耿直而又很有才的文人李光地,分揽了他们的权力;吴三桂嚣张,冒出了一个周培公,又出来个死硬的朱国治,问题也解决了;台湾与大陆隔着大海,清兵不熟水性,于是,有了个姚启圣和施琅等等。康熙遇到难题时,老是有如神助,总有能人能把他把难题给解决了。康熙遇难,有各种各样的“观音菩萨”,总有神能助。这样的故事情节,把观众当成是阿斗了吗?
相反,《雍正王朝》却不是那么简单地解决难题,故事常常一环扣一环,一个悬念叠着另一个悬念,意味深长。 而且,人物形象都在发生变化,变得让观众出乎意料,原本很听四爷的话的年羹尧,变得飞扬跋扈;原本是雍正最信任的九门提督隆科多,在雍正登基后竟然反水了;原本江湖气十足的李卫,成了威权显赫的两江总督、封疆大吏;生龙活虎、气派十足的十三爷变得病病歪歪的;智谋超群的邬先生,不得不请求“半隐”,离开雍正帝……。剧情的发展充满了管线、悬念、陷阱和计谋,让观众觉得看得很过瘾。
雍正(剧照)
此外,《雍正王朝》比较正视 历史 事实,不像《康熙王朝》那样粉饰现实。《雍正王朝》揭露了康熙晚年无力管理朝局,吏治颓废,赋税加重,国库亏空,百姓贫苦,已经很难维持下去了,这一对于现实的描绘比《康熙王朝》更具有真实性。康熙之后,只有雍正能铁腕挽狂澜,雍正登基有他帝王的残酷的一面,大肆的诛杀大臣,兴文字狱,搞“密折”制,利用特勤人员监督高官,清除威胁到他皇位的八爷、十四爷等,但是,却又真实地表现了他勤政爱民、刷新吏治、推行改革、反对贪污、振兴经济、强化中央管理的诸多政绩,这就让观众感到,雍正这个帝王有好有坏,复杂而真实,很有立体感,是很值得欣赏的一位剧中人物形象。
都还行,个人更喜欢《康熙王朝》!
《雍正王朝》和《康熙王朝》是我国家喻户晓的两部 历史 大剧,都曾经在中央电视台播出过,也是老百姓口中热议的话题,那么《雍正王朝》和《康熙王朝》两部电视剧哪一部更加经典呢?
先来看一看电视剧《雍正王朝》吧,雍正王朝主要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九龙夺嫡,一部分是雍正继位之后的事情。其中以九龙夺嫡最为精彩,剧情跌宕起伏,令人捉摸不定,剧中每个人都是充满了心机,没有哪个人是属于低智商的,哪怕是至高无上的康熙,做起事来也是瞻前顾后,小心翼翼,再怎么老谋深算也显得举步维艰。朝中的局势扑朔迷离,显示了一代帝王面对百官和诸位皇子,在错综复杂的朝堂之中费尽心机拨云见雾的真实处境。对手越是强大,越能表现出这位千古一帝的能力与胆魄。而剧中演员对每一个动作表情的拿捏也非常到位,可以说是我国 历史 剧的一部巅峰吧。
而《康熙王朝》这边就不同了,剧中着力表现的是康熙皇帝一生的丰功伟绩,因此显得康熙做事往往举重若轻,无论什么艰难困苦,康熙只弹指一挥轻轻搞定。虽然说表现出了康熙作为一代帝王的雄才大略,但是看上去却很假,仿佛康熙的对手都是弱鸡,谈笑间就灰飞烟灭。而且由于剧情牵扯太多,从康熙如何继位到擒鳌拜、灭三番、收台湾、亲政葛尔丹,还包括了朱三太子造反,后宫两位贵妃的争斗,大阿哥和太子的夺嫡,总之叙述的事情太多,导致没有一件事讲得详细,都是模模糊糊的,看起来很空洞。只有收复台湾那一段,李光地、姚启圣、施琅三个人窝在福建里商量如何收台和揣测皇帝心思感觉有味道。而剧中台词也是令人吐槽不断,一口一个我孝庄孝庄的,全程都是咆哮式演技,也是醉了。
总的来说,《雍正王朝》比《康熙王朝》经典,而且经典许多,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里面的各个人设,没有谁是傻子,这才有了扑朔迷离、高潮迭起的剧情吸引观众,这一点与《大明王朝1566》一样,这样才更像是一部贴合现实的作品。
雍正王朝演的像,康熙王朝像演的。
雍正王朝讲的是一个帝王,从太子都皇帝不是,到成为皇帝的过程,再到作为皇帝励精图治,鞠躬尽瘁的结局。
这就像一个草根,发奋图强,不放过任何一个机会,最后创业成功,并在企业发展过程中展现出领导能力,统帅能力。这样的题材更接近大众心里,谁不想当官,谁不想成功,至少雍正的成功是靠自己靠计谋打拼出来的。符合大众对自己或者对儿女期望心里。
康熙王朝更像一个官二代或者富二代,顺利接班以后,不断扩张企业,发展壮大的过程。大众看来更多的是羡慕嫉妒恨。不给百姓任何期望和期许。像个英雄的故事,像个童话故事。
因此雍正王朝更容易被接受。
雍正王朝基本是按照二月河老师的小说改编来的,很多政治博弈的细节,没有 社会 阅历的年轻人是看不明白的,有些细节十几年后才理解其中的深意。至于康熙王朝,更接近与戏说。
无论是深度,还是制作或是细节等方面康熙王朝都不如雍正王朝。
吏治永远是 历史 正剧里最深刻的主题。
拿《康》《雍》两剧中都出现过的怒斥群臣戏来比较一下。这两出戏在两部作品中的定位类似、内容也类似,都是依法处置亲信后的训话以及自我检讨。因此非常具有代表性。
雍正认为除了奏折里的场面话:从天理、人情考虑要免诺敏、张廷璐死罪,群臣还有以下实际原因:
1、保全朝廷颜面。
这里的朝廷不是虚指,而是隆科多、张廷玉、廉亲王三大军机处重臣。
罪臣张廷璐是张廷玉(雍正心腹)的弟弟,却是廉亲王(雍正死敌)举荐,举荐诺敏的隆科多则是雍正提拔的主干。雍正要杀此二人无疑要跟军机大臣生隙。而群臣立主保此二人则可以卖三位重臣人情。对此,雍正对三人说:这样的人情你们还不起。(暗指外官勾结内朝)
2、各省督抚力保诺敏,实际上是要让山西亏空一案不了了之,然后朝廷追查各省亏空一事也就只能半途而废。各官保了诺敏就是保自己,揭示出出官僚机构官官相护的内在逻辑。
最后,雍正反省了自己用人不察(张廷璐与诺敏实际上都是雍正的人),错误表彰了诺敏,表示自己不会文过饰非。所谓保全朝廷的颜面也就无从谈起。(我的脸都不要了,你们还要面子?)
《康熙王朝》里网络改编无数的流传经典
皇亲国戚犯法,康熙自我检讨
贬斥朝廷群臣,上行下效导致国家衰败
对比一下两段论述,可知两剧高低:
1、从对象上,《康》中论述的对象是皇帝与官员,或者放大一点是皇室与官僚之间的关系,最后升华到天下。《雍》中则有皇帝、朝廷重臣、地方大员三个点,背后的关系涉及皇权与相权(军机处)、地方与中央、中央派系间的多重利益关系。
2、事理逻辑上。
《康》中主要是由点及面论述朝廷与天下的关系,突出的是康熙的情怀与理念,有一种慷慨激昂的畅快与感动。
同样四五分钟的《雍》中的朝廷斗争则复杂得多,表面上雍正高高在上,但不得不面对:
这些套路在现代官场、职场也比比皆是,《》中的几句话便全部表现出来,给人是无可奈何的沉重压抑感。
在后面还发生了满朝群臣以酷吏为名弹劾田文镜,实则是为抵制雍正的“一体当差一体纳粮”的新政,可谓是消极抵制的千古套路典型。如果强悍如田文镜都在如此压力下无法完成改革,那么无论雍正如何英明,各地推行的新政也将寸步难行。
最后,雍正推行改革与整顿吏治的艰苦努力都成为大反派八阿哥廉亲王煽动群臣逼宫、推翻雍正皇权的借口,成为剧中朝廷危机爆发的高潮。一步一个深坑、举手皆是掣肘,《雍正王朝》里对于皇权与官僚体系的关系以及官僚体制弊病做了最深刻的解读。
如果绝大多数影视作品里一呼百应的皇帝基本属于粗糙简笔涂鸦的话:
《康熙王朝》则属于歌颂类的人物传奇,伟光正的人物背后是充满象征性背景的浪漫主义水彩画。《雍正王朝》则可以说就是一副细腻描绘封建王朝官僚百态的现实主义油画。
同样水准的 历史 剧大概只有《大明王朝1566 》,以同样不拘一格、特立独行海瑞与嘉靖两人角度来深刻阐释明王朝病入膏肓的体制问题,兼具浪漫主义情怀与现实主义的批判。
雍正王朝对雍正刻画的很乐观,褒贬都有,符合 历史 人物事实,而康熙王朝呢?一个劲的夸康熙,却不讲康熙的“过”,没有康熙的过哪来雍正的功呢?康熙的功就是拓宽了领土,但是说实话老百姓的日子并不好过,贪污横行,问题很严重,可惜康熙没有管好,老百姓的日子很难过
《雍正王朝》开机前一小时,张丰毅突然不演了,结果如何?
在《雍正王朝》里面,太子胤礽被人陷害,平白无故落了个起兵谋反的罪名,再加上其一贯的表现令康熙不满,最终让康熙下定决心废黜太子,引得众位觊觎皇位的阿哥们,一个个摩拳擦掌,跃跃欲试,其中以八阿哥胤禩表现最为活跃,甚至在八爷府还上演了江湖术士张道长「 ”看相测字知天意”的一出好戏,但这场戏的导演到底是八爷党还是另有其人呢? 太子胤礽被废之后,康熙下令在京四品以上、地方二品以上官员皆有「 ”择贤举荐”的权利,八阿哥胤禩一直有「 ”八贤王”的美誉,党羽甚多,康熙这条旨意对他也是最为有利的,所以八爷党此时显得格外兴奋。 为了掩人耳目,以示自己的正直之心,八阿哥胤禩此时闭门谢客,把一些前来「 ”战队”的官员拒之门外,当然比较明智,但此时九阿哥却带着一位山外高人及时出场,通过八阿哥胤禩乳名中的「 ”美”,测出了「 ”八王大,八大王”的说法,意指八阿哥胤禩继承大统乃是天命所归。 张道长随后被八阿哥胤禩以「 ”妖言惑众,几近悖逆”为由,交由康熙处理,根据很多人的分析来看,所有的一切都是八爷党演的一出好戏: 为争夺皇储造势 古代都讲究师出有名,民意在很大程度上能影响康熙对于继承人的选择,一向有「 ”八贤王”美誉的八阿哥胤禩,在博得了众多内阁大臣们的认可之后,再合乎时宜的搞出这么一个由头,尤其是这种奇闻异事的传说,在民间流传速度更快,能在最短时间内,在民间树立自己的威望,为自己增添夺嫡筹码。 投石问路 在继承人的问题上,康熙握有最后的决定权,而偏偏此时康熙没有释放出任何态度,难以揣测,对於志在必得的八阿哥胤禩来说,当然也有些着急,于是才借助这件事一试究竟,看看康熙如何表态。 塑造自己没有夺嫡之心的良好形象 张道长当着众官员的一番说辞,如果传到康熙耳朵里,那对于八阿哥胤禩来说,无疑会是一种不利因素,可八阿哥胤禩亲自把张道长交由康熙定罪,事情的态势就立马不同了,这样一来,八阿哥胤禩就变得堂堂正正,成功掩饰了夺嫡之心,大大提升了自己在康熙心目中的形象。 也正是基于上面所提到的这三点,不少人都认为张道长测字是八爷党自导自演的一出戏,但在这里,我却觉得幕后的真正导演其实是康熙,而不是八爷党。 康熙作为一位文功武治的圣主明君,除鳌拜、灭三藩、平叛噶尔丹等,其政治智慧和精明程度皆可见一斑,在对待继承人的选择问题上,自然也有不寻常的手段,太子被废黜的真实原因,最主要还是因为其才能不足,康熙肯定不会把自己一手打造出来的江山,交给一个庸才来打理。 所以太子经过多年的历练之后,远没有达到康熙心目中继承人的标准,这才被废黜,而此时康熙对众多儿子的人品能力也一直在暗中观察,皇子们的一举一动自然逃不开他的眼睛,八阿哥胤禩党羽甚多,被称为「 ”八贤王”,康熙对这点肯定也很清楚,所以八爷党被康熙「 ”重点照顾”自然也是顺理成章的事,他也一直想看看,众多皇子里面,是不是还有哪些自己所不知道的事,于是就来了一招引蛇出洞、欲擒故纵,一来试探八阿哥胤禩的态度,二来看看其他官员和皇子们的反应。 从下面这几点分析,我们完全可以得出这个套路并非是八爷党自己所为: 把自己放到火上烤 枪打出头鸟,即使八阿哥胤禩周围的人能力并不算绝对出色,但也绝不是一群酒囊饭袋,真要是自导自演这么一出戏,那不管你怎么再自证清白也是枉然,秃子头上的跳蚤,明白的事,摆明了就是为自己大造声势,在这个关键的节骨眼,用如此没有城府的计策,这也太有些幼稚了,完全是把自己放到火上烤的架势,让满朝文武全都盯着自己? 乳名测字站不住脚 张道长能得出「 ”八王大,大八王”的说法,是因为八阿哥胤禩乳名里有个「 ”美”字,如此简单的拆分开来,能瞒骗文武大臣和皇上吗,邬思道简单的再测了一下这个字,反而成了「 ”大王八”,其实就算不是邬思道这样的人物,普通会写字的人按照张道长这个逻辑方式,都不难测出这个结果,如此拙劣的手法,肯定也不会是八爷党他们自己所做出来的,那岂不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康熙的一盘棋 其实早在八阿哥胤禩用圣旨哄骗肖国兴的时候,康熙的一句「 ”其心当诛”,就已经彻底否定了八阿哥,康熙晚年对于权力的控制欲是非常强的,他对结党营私深恶痛绝,决不允许自身的权利受到威胁和挑战,这次借着选太子之名,正好是扳倒八爷党的良机,一来避免八爷党实力威胁自身地位,二来为新太子扫除障碍,但众多官员都是官场老手,一开始时都在互相观望,并没有急于押宝,按照佟国维的话就是「 ”先看看再说”。 所以这时候需要一根导火索来打破僵局,借此引出各方势力,于是康熙就导演了这么一出戏,自己又对这件事模棱两可,不予深究,这无疑在传达一种态度:自己有意八阿哥胤禩。 于是众多官员纷纷上奏举荐八阿哥胤禩,就连佟国维这只老狐狸都坐不住了,选择了站队到八爷党一边,只可惜这些人终究只是康熙手中的棋子,无论从城府、计谋到权利影响力,八爷党终究无法跟康熙相比,最终的失败早已成为定局。 这场戏就连四阿哥胤禛都瞒过去了,却没能瞒过邬思道,这里不得不感叹一下邬思道的心智计谋。 以独特的视角解读《雍正王朝》,我会给大家带来更多新鲜精彩的观点,希望和大家一起探讨,欢迎关注。
《雍正王朝》为什么四阿哥自己不懂带兵也不想让亲弟弟当大将军?
1997年,雍正王朝开机在即,哪料主角张丰毅却撂了挑子:“导演,对不起,我不演了,陈凯歌找我去演荆轲”,气的导演胡玫直想骂人。?
本是雍正王朝男主当初,二月河的小说雍正王朝大火,吸引了不少制片人想把它搬上银幕,而机缘巧合下,版权最终花落央视。为保证品质,一开始电视台便找了张艺谋、陈凯歌等已有了代表作的导演,可他们手头上都有在拍的**,便拒绝了。这时,女导演胡玫却主动请缨:“让我拍吧,我读懂了雍正”!可制片人不大情愿,因为圈里一向流行着“女人拍不了历史剧”的说法,他不想冒险。
胡玫见状,就花了十分钟,把自己对这部剧的理解和感情一一赘述,她的自信和透彻解读让制片人大受感动,当即拍板:“雍正王朝交给你了!”就这样,胡玫顶着巨大的压力,仅仅拿着2千多万的投资筹拍雍正王朝,但她信心十足,她甚至已经和张丰毅谈好由他主演“雍正”一角了。可谁曾想,就在签约前一个小时,张丰毅出尔反尔,跑去出演陈凯歌的荆轲刺秦王,气得胡玫满心怒火却也无可奈何,谁让自己实力财力都不如别人呢?
却在签约前1小时变卦庆幸的是,定下出演“八王爷”的唐国强毛遂自荐了:“我本就想演雍正,台词都背好了”,说完还一口气把近千字的台词念了出来,还现场写起了雍正书法,震惊了全场。?胡玫当即拍板:雍正就是你了!为了演好雍正,唐国强不仅台词、细节都反复琢磨,还开始减肥让自己更贴近老年雍正的角色。
这让人不得不感叹,机会果然是留给有准备的人,好剧也不惧换角!次年,雍正王朝开播引起巨大轰动,凭借制作之精良、演员演技之在线,以及传递的艺术价值大受观众喜爱,收视率高达16.7%,豆瓣评分9.0,成为历史正剧的标杆,即便放到现在,也是一等一的好剧。可反观张丰毅选择的荆轲刺秦王,投资了7千多万,却口碑和票房皆扑街,亏得血本无归,连巩俐、李雪健都带不动。
因此成就了唐国强张丰毅诠释的“荆轲”也被观众所诟病,造型不忍直视,两部剧天差地别的成绩,不知道他是否曾后悔放弃“雍正”呢?反正我是觉得雍正王朝很厉害,随便一个演员都演技杠杠的,剧情也很赞,妥妥的一部权术教科书,细节也很到位,每个角色的命运也都牵动着观众的心,是值得一看的经典好剧。
雍正王朝中太子谋反,如果能悬崖勒马,康熙帝还会废掉他吗?
都说千军易得,一将难求,一个优秀的管理者应该具备那些素质?优秀的思想品格,独特的领导方式,良好的心理素质?这些都与自身的眼光与气度息息相关。作为管理者最重要的两个任务就是决策和用人,而决策和用人则考验着一个人的视野格局和气度胸怀。
前几年网上流行一个段子,说一个女孩弹着钢琴,把新买的iPhone6放在钢琴上,她同学看到后说,不就是买个新款苹果手机吗?放这么显眼的位置这么高调?女孩笑了笑说:“我弹着80万的钢琴,你却只看到一个6000块钱的手机。”
这个段子虽然短暂,但却透露着人生的哲理,人生之中总会遇到各种非常关键的时刻,正是考验自己格局和胸怀的时候,那么四阿哥又是怎么做的呢?为什么四阿哥自己不懂带兵打仗也不想让亲弟弟(十四阿哥)当大将军呢?
在面对举荐谁出任西北大将军这件事情上,四阿哥一开始有些心浮气躁甚至有些自己的小九九,但在邬先生的一番指点之下,才意识到自己的格局和胸怀还不够,为什么呢?今天我们来探讨一下什么是格局?什么是胸怀?
所谓格局:格是对认知范围内事物认知的程度,局是指认知范围内所做事情以及事情的结果,合起来称之为格局。不同的人,对事物的认知范围不一样,所以说不同的人,格局不一样。
四阿哥一开始想着推荐自己的铁哥们十三阿哥,不是说十三阿哥能力不行,邬先生首先就点明了,四阿哥对这件事情的背后分析认知不到位,是存在偏差的,也可以说对十三阿哥出任大将军的后果分析不到位,这也显示出一开始四阿哥意气用事,考虑不周只是表象,最关键的还是格局不够大,需要更大一点。
所谓胸怀:胸怀,指一个人的胸襟、气度,是管理者非常重要的素质。
一个真正的高手:
既要能容人之长,允许他人在某些方面比自己强;,不妒忌别人的长处和成功,不嫉贤妒能。《史记?高祖本纪》中记载了刘邦在总结楚汉相争夺取天下的经验时说:“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扶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人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
还要能容人之过,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在工作中,只要不墨守成规,希望开拓,难免就会犯错。如果总盯着下属的短处和过错,就可能束缚下属的手脚,弱化了任的开创精神和工作士气。重庆力帆集团的创始人尹明善有一句经典名言,“鼓励成功,宽容失败”,正是这种胸怀才有力帆公司的产品创新、营销创新、模式创新等等,从1992年创立时的20万元资产,二十多年增长了1000多倍。
听完邬先生一席话之后,四阿哥大彻大悟,终于不再坚持之前的观点,而是举荐自己虽然很不喜欢的十四弟出任大将军。
解读经典影视著作,学习经验教训,传播分享智慧!如果您觉得这篇文章对您有所启发或帮助,期待您的精彩点评,请转发分享给您的朋友,谢谢!
在《雍正王朝》中,太子胤礽简直就是愚蠢的存在,上搞不定皇上,下干不过兄弟,最终经历两立两废后,被永久圈禁。
而最终导致他被废的原因是谋反,所谓谋反大罪,罪不可赦!
而他之所以要谋反,就是因为自己跟任伯安的书信落到了康熙帝手中,而康熙帝发明诏回京,要找太子胤礽兴师问罪。
那么我们不妨做一个设想,假如太子胤礽没有谋反呢,他还会不会被康熙帝废掉呢?
一、
太子胤礽能不能保位,关键不在于他,而在于康熙帝:
可以说康熙帝最开始那是相当的信任太子,即使开篇朝堂之上,因为国库空虚谴责太子的时候,也把其他阿哥带上了:
“玄烨把国事交给太子……还有你们这些阿哥们协同办理,现在弄成这个样子,我们还谁都不知道!”
面对老四胤禛赈灾顺利,太子胤礽也是明朝暗讽,说他不够仁德,由于当着三位上书房大臣的面说的。所以康熙帝不得不转移话题,讲到沙琪玛好吃,硬给岔开了话题。
老四胤禛的儿子弘时病了,也是康熙帝提醒太子胤礽要去关心一下兄弟们。结果这太子左耳朵进右耳朵出,反而是老八胤禩没有嘱咐,自行前往探望,还守了一夜。
甚至于,太子胤礽为了补上自己欠的户部欠款,不惜卖官,康熙帝知道后也不过是摇摇头,咬咬牙也默许了。
康熙帝第一次对太子胤礽失望,就是在追缴户部欠款这件事上,他问太子:
“朕不明白,欠债还钱,这么简单的一件事,干起来就这么难办?居然还有人以死抗争,我大清的官员都穷到这份上了?”
结果太子胤礽就理解成了这个账不能再追下去了,于是他又开始打老四胤禛的小报告:
“皇阿玛圣明……要说弄到今儿这个局面,只怪四弟做事太操切了,再加上他举荐的那个田文镜……”
二、
大家注意,这时候的康熙帝是十分厌烦的:
“你是太子,底下人做得不对,你说说嘛。”
这句话要好好地理解一下,可不是说让太子胤礽去管老四胤禛哦,而是去管一下阻碍田文镜的,阻碍老四胤禛追欠款的人。
大家想一下,康熙帝为了让老四胤禛追缴户部欠款,已经死了一个魏东亭。不要以为魏东亭是老四胤禛逼死的,实际上就是康熙帝默许他死的,这个问题我们之前分析过。
另外那些老臣康熙帝也掏出自己内库银子替他们还了,老三胤祉也替还了,只要再搞定那个老十,追缴户部欠款的事就成了。
可惜太子胤礽理解错了康熙帝的话,跑过去阻止了老四胤禛继续追缴欠款:
“这件事情本来我是不管的,这么一件简单的差事,朝廷派了一位郡王,应该是完全能够办得好的,可事情发展到了这个地步,我就不得不管了……”
关键是缓期交欠款这条命令是谁下的?
可不是康熙帝哦,而是太子胤礽:
“当然,我还没有向皇上请奏,我相信,以皇上的圣明一定会恩准!”
是的,康熙帝此时还是宠爱太子胤礽的,虽然他的表现让老四胤禛功亏一篑,让这个差事彻底破产。但他还是默许了太子胤礽的行为,同时还把老四胤禛敲打一番,批评他一向以精明自诩,却漏掉了三条大鱼。
而对太子胤礽的失望之意也跃然脸上:
“这就是我大清将来的皇帝吗?”
三、
等到了刑部冤案的时候,康熙帝更是失望透顶,再加上佟国维那一番投鼠忌器的描述:
“臣担心一层一层彻查下去,会牵扯到朝廷的根本,投鼠忌器又将无功而返。”
康熙帝自然知道佟国维所言的寓意,但是被将在了这里,不得不表态,无论查到谁,绝不姑息!
但事后,康熙帝就有点后悔了,毕竟是当了几十年,培养了几十年的太子啊,所以他心里更愿意让老四胤禛来审案,谁知道被老四胤禛玩了一招冰火两重天,风寒了。
后来老八胤禩把肖国兴口供连夜提交给康熙帝,康熙帝是迷茫的,是不知所措的,无奈之下找到了张廷玉。张廷玉何等聪明,一把火把奏折烧了,康熙帝自己都拿不定主意干掉太子胤礽,我何必去惹这个骚:
“臣并不知道有这么个奏折。”
康熙帝最终决定还是保住太子胤礽,但是太子胤礽确实是病了,同时病了的还有老八胤禩,那些虎视眈眈盯着太子位的人:
“你说你的儿子病很难好了,我看是我的儿子他的病也是很难好了!”
直到热河狩猎,康熙帝一直以太子病了为由,不让他出来见蒙古王公,并让老八胤禩接替自己招待贵客。由此可见,他此时已经心生替换太子胤礽的想法,只是还没有到达临界点。
随后便是鹿园事件,再到八大山庄被围事件了,实际上张廷玉已经告诉康熙帝,调兵手谕是假的,但是康熙帝还是废掉了太子胤礽。
四、
这次废掉太子,是不是康熙帝真心的呢?
是的,确实是康熙帝真心的,为了防止太子的老师一时接受不了,他在京城门口还把王掞拉上了车。但是朝堂之上,太子老师王掞还是将了康熙帝一军,这是他万万没想到的事:
“臣以为太子虽有错,错不在太子一人;太子虽有过,过不至于废黜……时至今日,将所有过失归于太子一身,这是不教而诛!”
如果当天不是张廷玉聪明,及时提醒了康熙帝,很可能他就中了王掞的计谋了,最终不过是把王掞打回家,让他子女好好看着他了事。
因为康熙帝太过爱惜自己的羽毛,太多爱惜自己的名声,所以王掞的话也深深烙在他的心里。再加上举荐新太子一事上,并没有达到他满意的效果,反而注意到这个皇子们的拉帮结伙,以及无所不用其极。
于是复立了太子胤礽,当然并不是再给他机会,而是让他再当当挡箭牌,以保他心目中的储君顺利即位。
所以,他当时对王掞是这样说的:
“朕只要将来,人家不骂朕是不教而诛的无道昏君,就心满意足了。”
也就是说,他复立太子胤礽,仅仅因为担心自己的名声会受到影响,毕竟八大山庄被围事件,确实不是太子胤礽一手策划的。
但是康熙帝甘心吗?
五、
他当然不甘心啊,既然不甘心,那么他就得想办法再次废掉太子胤礽。
在再次废掉太子胤礽之前,他做了几件事:
首先就是分裂了八爷党势力,把老十四胤禵单独拎出来,让他到兵部管事。老四胤禛升职成领侍卫大臣,可以自由出入康熙帝寝室,从弘历骑着他的脖子写字那一幕就可以看出。同时老十三胤祥也掌管刑部,为后来太子胤礽的落马做好了铺垫。
既然复立了太子胤礽,本应该继续巩固他的权力,而康熙帝适得其反,偏偏再次给他分了权。
做完这一切之后,康熙帝选择了再次南巡,不要以为他真的是巡视国家去了,实际上就是等着太子胤礽出错,以便干掉他。
于是就有了后面一系列的事情,甚至于年羹尧血洗江夏镇,他会不知道?
别忘了年羹尧血洗江夏镇之前见了谁?没错,张廷玉,而张廷玉就跟在康熙帝身边,年羹尧来拜见了自己,随后就发生了江夏镇血案,这里面没有关联,谁信?
直到后来老十四胤禵寄来了太子胤礽跟任伯安往来的书信,康熙帝说了什么,他说的是:
“看起来胤禵也学会用心思了!”
这正是康熙帝缺什么,老十四胤禵就送来了什么,有了这封书信,康熙帝就有信心逼反太子胤礽。但是他还是得撇清自己的关系,表明自己是无辜的,所以他才问张廷玉:
“如果朕再次废了太子,那么千秋万代之后,史书会怎么评述?”
等得到张廷玉默许的态度后,康熙帝大悦,连下两道密诏。让老四和老十四暗中监视京内和京外的军队动向,同时自己下明诏回京路线和时间,剩下的就等太子胤礽上钩了:
“那么列祖列宗在前,千秋史册在后,就都怨不得朕了。”
所以,太子胤礽反也罢,不反也罢,是逃不过再次被废这个结果的。而康熙帝想废掉他,也不是一天两天了,只不过一直没有找到合适的理由罢了。
就算这次绕过了太子胤礽,那么后面有怎样的圈套等着他,还不知道呢……
所以说,太子胤礽,做到这个份上,憋屈啊,难怪他自己也哀叹:
“古今天下,岂有四十年之太子乎?”
我叫杨角风,换种视角看《雍正王朝》,你会发现不一样的乐趣,更多精彩解读内容,欢迎查看专栏,喜欢就关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