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生肖配对 生肖配对

朱绂是属什么生肖_朱儁是什么意思?

tamoadmin 2024-06-05 人已围观

简介1.簋是什么意思2.唐朝著名的诗人除杜甫、杜牧之外,还有一位姓杜的,请问他是谁?3.子属于五行属什么,子属于五行中的什么4.绂是什么意思5.请问唐宋两朝的官制制度是怎样的对于韦姓,最常见的说法就是出自韩姓,相传西汉初年功臣韩信被吕后所杀,萧何暗中派人将韩信的儿子送往南粤躲避,韩信的儿子为了避仇,以“韩”字的半边“韦”作为姓氏世代相传下来。而另一种说法是出自彭姓。据有关文献所载,夏朝中兴少康当政时,

1.簋是什么意思

2.唐朝著名的诗人除杜甫、杜牧之外,还有一位姓杜的,请问他是谁?

3.子属于五行属什么,子属于五行中的什么

4.绂是什么意思

5.请问唐宋两朝的官制制度是怎样的

朱绂是属什么生肖_朱儁是什么意思?

对于韦姓,最常见的说法就是出自韩姓,相传西汉初年功臣韩信被吕后所杀,萧何暗中派人将韩信的儿子送往南粤躲避,韩信的儿子为了避仇,以“韩”字的半边“韦”作为姓氏世代相传下来。

而另一种说法是出自彭姓。据有关文献所载,夏朝中兴少康当政时,封大彭氏的别孙为涿韦,涿韦国又称韦国,商时称韦伯,周襄王时始失国,迁居彭城,子孙以国为姓,称韦氏。史称韦氏正宗。这就是河南韦氏。由此可见,四千多年前韦氏和彭氏同出一祖。

其实韦氏是一个典型的多民族、多源流姓氏。各个时期有不一样的说法:

汉代韦姓已是分布于河南、山东、陕西、山西、河北等地;三国两晋南北朝时,韦姓人除避战乱者有南迁情况外,大部于原籍繁衍生息,“京兆郡”即在此时产生了,成为以后韦姓分支的主要源头;

隋唐时期,韦姓的繁衍仍以“京兆郡”即陕西一带为盛,盛唐时韦姓名人如韦应物、韦庄皆出于“京兆”,另外,因韦姓显赫之家多居于陕西长安县,而设韦曲镇,可见唐朝韦姓的主要居住地为陕西,同时,江苏、四川、安徽等地有韦姓南迁于此;从五代十国到宋元明清漫长的历史发展中,韦姓人南迁者居多,但数量较之北方相比甚少,所以韦姓基本上是一个典型的北方姓氏。

韦姓的发源地当是今河南境内滑县的豕韦古国。韦氏属三皇五帝之首包羲风姓后裔!

簋是什么意思

拔去掉提手旁,加足=跋、加金=钹、加草=茇、加丝=绂、加水=_、加鬼=魃

一、跋

1、在山上行走:~山涉水。

2、一般写在书籍、文章、金石拓片等后面的短文,内容大多属于评介、鉴定、考释之类:~语。题~。本书的~写得很精彩。

二、钹

俗称镲。击乐器。铜制,圆形,中间隆起部分大,正中有孔,两片相击发声。形制大小不一。常用于吹打乐及戏曲、歌舞伴奏。

三、茇

1、草木的根。

2、在草舍住宿:“勿剪勿伐,召伯所~。”

3、拔除。

4、古同“跋”。

5、姓。

四、绂

1、古代系印章的丝绳。

2、同“黻”(fú)。

五、魃

旱魃,传说中指造成旱灾的鬼怪。

扩展资料

一、跋组词:跋涉、跋扈、题跋、跋文、序跋、跋语、出跋、跋援、跋浪、跋识、颠跋、边跋、画跋、驰跋

例:题跋[tíbá]?

写在书籍、字画等前后的文字。“题”指写在前面的,“跋”指写在后面的,总称题跋。内容多为品评、鉴赏、考订、记事等。

二、钹组词:门钹、铜钹、螺钹、水钹、铙钹、小钹、出钹、钹帽、铃钹、入钹、钹子、掷铙钹、鬼打钹

例:水钹[shuǐbó]?

铜制的打击乐器。形似铙钹而叶片较薄,中央突出部分较小,发音松散。常用于戏曲、曲艺及民间吹打乐中。又叫水钗、荷叶。

三、茇组词:茇茇、_茇、茇涉、茇葜、根茇、棠茇、禾茇、茇舍、藁茇、荜茇根

例:茇葜?[báqiā]?

茇葜为双子叶植物药百合科植物菝葜的根茎。

四、绂组词:印绂、缨绂、章绂、投绂、青绂、玺绂、朱绂、解绂、绂冕、绂麟、辞绂、簪绂、组绂、冠绂

例:章绂[zhāngfú]?

标志官品等级的彩色绶带等饰物。亦借指官爵。

五、魃组词:旱魃、暑魃、丹魃、_魃、炎魃、女魃、魃虐、虐魃、魃蜮、_魃

例:暑魃?[shǔbá]?

即旱魃。传说中引起旱灾的怪物。

唐朝著名的诗人除杜甫、杜牧之外,还有一位姓杜的,请问他是谁?

簋的意思:古代盛食物的器具。

拼音:guǐ。

部首:皿。

笔画:17。

簋是现代汉语规范二级字,最早见于商朝甲骨文时代,在六书中属于会意字。“簋”的基本含义为古代盛食物器具,圆口,双耳。

簋造句。

1、图示的青铜时代双系硬陶簋,在大屿山万角咀遗址出土。

2、朱古力亶簋皜容器坐热水至溶,淋在饼面,洒上杏仁条作装饰。

3、簋街上最初的餐馆之一,这是吃“麻小”(簋街“麻辣对虾”的别名)的好地方。

4、由于班簋不知何时何地出土,长期以来,学者对班簋及虢城公其人所属时代的考释颇有争议。

5、簋街上最初的餐馆之一,这是吃“麻小”的好地方。嗜辣的人们可以一直吃到饱。

子属于五行属什么,子属于五行中的什么

唐朝著名的诗人除杜甫、杜牧之外,还有一位姓杜的,他是杜荀鹤。

1、在全唐诗中姓杜的诗人,除杜甫、杜牧之外有:杜光庭、杜俨、杜荀鹤、杜审言、杜頠。

2、其中杜荀鹤是晚唐诗人的代表之一。

晚唐五代诗感伤颓废的情调和藻饰繁缛的风气逐渐增浓。杜牧、李商隐的诗忧时悯乱,感叹身世,有"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之感。他们的七律和七绝在艺术技巧上有独特贡献。皮日休、杜荀鹤、陆龟蒙等人的诗,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唐末的社会动乱和阶级矛盾。五代诗坛冷落,是唐诗的尾声。

3、杜荀鹤(约846—约906),字彦之,自号九华山人。汉族,池州石埭(今安徽省石台县)人。他出身寒微,中年始中进士,仍未授官,乃返乡闲居。曾以诗颂朱温,后朱温取唐建梁,任以翰林学士,知制诰,故入《旧五代史·梁书》(《旧五代史·卷二十三·梁书第二十三·列传第十三》有其传)。

4、杜荀鹤才华横溢,仕途坎柯,终未酬志,而在诗坛却享有盛名,自成一家,擅长于宫词。因长期置身于九华山怀抱,吟咏九华山面貌的诗篇甚多,具有鲜明的时代色彩。

客居他乡写的《秋日怀九华旧居》流露出弃官归隐九华的心情和身在异地恋乡之苦。在《自江西归九华有感》、《题所居村舍》和《山中寡妇》等诗篇中揭露了社会政治昏暗,酷吏残忍、军阀混战,民不聊生,反映了人民的疾苦与呼声,是当时社会生活的真实写照。

扩展资料:

杜荀鹤的诗作:

1、《小松》唐代:杜荀鹤

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

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释义:

松树小的时候长在很深很深的草中,埋没看不出来,现在才发现已经长的比蓬蒿高出了许多。世上的人不认识这是将来可以高入云霄的树木,一直要等到它已经高入云霄了,才承认它的伟岸。

2、《题弟侄书堂》唐代:杜荀鹤

何事居穷道不穷,乱时还与静时同。家山虽在干戈地,弟侄常修礼乐风。

窗竹影摇书案上,野泉声入砚池中。少年辛苦终身事,莫向光阴惰寸功。

释义:

为什么处于穷困之境仍要注重修养,我还是与往常一样,尽管外面已经战乱纷纷。故乡虽然饱受战乱之苦,可是弟侄仍然在接受儒家思想的教化。窗外竹子的影子还在书桌上摇摆,远处泉水潺潺,流入砚池。年轻时候的努力是有益终身的大事,对着匆匆逝去的光阴,不要丝毫放松自己的努力。

3、《春宫怨》唐代:杜荀鹤

早被婵娟误,欲妆临镜慵。承恩不在貌,教妾若为容。?

风暖鸟声碎,日高花影重。年年越溪女,相忆采芙蓉。

释义:

早年我被容貌美丽所误,落入宫中;我懒得对镜梳妆打扮,是没有受宠。蒙恩受幸,其实不在于俏丽的容颜;到底为取悦谁,叫我梳妆修饰仪容。鸟儿啼声繁碎,是为有和暖的春风;正午艳阳高照,花影才会叠叠重重。我真想念,年年在越溪浣纱的女伴;欢歌笑语,自由自在地采撷着芙蓉。

4、《山中寡妇 / 时世行》唐代:杜荀鹤

夫因兵死守蓬茅,麻苎衣衫鬓发焦。桑柘废来犹纳税,田园荒后尚征苗。

时挑野菜和根煮,旋斫生柴带叶烧。任是深山更深处,也应无计避征徭。

释义:

丈夫死于战乱她独守茅屋受煎熬,身穿苎麻布衣衫鬓发干涩又枯焦。桑树柘树全废毁还要交纳蚕丝税,田园耕地已荒芜仍然征税叫青苗。时常外出挖野菜连着根须一起煮,随即四处砍生柴带着叶子一起烧。任凭你住在比深山更深的偏僻处,也没办法逃脱官府的赋税和兵徭。

5、《送人游吴》唐代:杜荀鹤

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古宫闲地少,水港小桥多。

夜市卖菱藕,春船载绮罗。遥知未眠月,乡思在渔歌。

释义:

你到姑苏时将会看到,那儿的人家房屋都临河建造。姑苏城中屋宇相连,没有什么空地;即使在河汊子上,也架满了小桥。夜市上充斥着卖菱藕的声音,河中的船上,满载着精美的丝织品。遥想远方的你,当月夜未眠之时,听到江上的渔歌声,定会触动你的思乡之情。

百度百科——全唐诗

百度百科——杜荀鹤

绂是什么意思

子属于五行属什么

从「」谈起,说说传统文化中的五行之色

《》中有“困于酒食,朱绂方来”、“黄裳元吉”、“白贲,无咎”、“龙战于野,其血玄黄”等句子,这些句子中的朱、黄、白、玄等,并不是指具体的颜色,而是抽象的五行之色。五行之色是一种具有象征意义的抽象色彩。具体地讲,春天属木,其色青,象征存满生机和活力的气色;夏天属火,其色朱,象征事物处于兴盛阶段的气色;长夏属土,万物致养后代,其色黄,象征下一代的新鲜之色;秋天属金,其色白,象征一种肃杀、萧条、没落的气色;冬天属水,其色玄,象征一种幽深、神秘、闭的气色。

青、朱、黄、白、玄作为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五行之色,与具体的色彩是不一样的,虽然有时与具体颜色有一定关系,但大多情况下不能按颜色理解,而是一种不能言表的抽象的气色,具有丰富的内涵意义和象征意义。不懂五行之色,就不会真正懂得中华传统文化。下面我们就逐次举例说明这个问题。

先说“青”。有人把“青”理解为黑色,如青石;还有人认为“青”就是绿色,如青草。那么我不禁要问,青年的“青”是什么颜色?准不能把青年说成是黑色年华的人或绿色年龄的人吧?所以用具体颜色根本解释不同,也不可能一会儿是黑,一会儿是绿。解释不同的原因,就是人们不懂“五行之色”的概念。“青”是一个纯表五行之色的汉字,五行属木,为东方之德,是春天的气色,代表春天的特征,为阳气发泄的状态,象征的是生机和活力,天象谓“青龙”。青石并不是黑色的石头,而是指质地、还没有被岁月侵蚀风化的顽石,如人在壮年一样结实。青草并不是指绿色的草,而是指还未结籽的嫩草。青年就是指处于壮年的充满活力的年轻人。

还有,青山就是草木,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山,虽然春天是绿色的,但秋天却层林尽染,色彩多样,不独是绿色了。青岛就是指具有生命活力的岛,山东青岛的得名一定与之有关。青云就是指正在升腾而具有活力的云,所谓“平步青云”。青丝一定是指年轻人的头发,衰老之人的头发就变白了。“脸色铁青”是指有一股冲动的怒气在里面,随时都可能发作出来。被打青了,那也是因为气血欲破肤而出而未出,有一股冲动的力量在里头,如果破肤而出了,那就是皮开肉绽一片红了,那就是五行属火不属木了。

再说“朱”。朱也是一个纯表五行之色的汉字,与“赤”义近。“朱”五行属火,为南方之色,代表夏天的特征,天象谓“朱雀”,象征事物兴盛时的气象。“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这里的“朱颜”就是指王朝兴盛时的气象。“朱门酒肉臭”这里的“朱门”就是指古代的旺族、兴盛。这样的人家钟鸣鼎食,酒肉飘香,故曰“酒肉臭”。朱芾,也称赤芾,指赤色蔽膝,借代华服,为古代大夫以上贵族所服。着朱芾者,出入堂,正是官运兴旺之时。朱绂,指系印的红色丝带,象征。佩朱绂者,执,主大事,正是官运亨通之时。,指鲜红的,象征人正在精力旺盛、面貌娇美之时。

接着再说“黄”。黄既可表具体颜色,也可表五行之色。“黄”表五行之色,指五行之中色。“黄”五行属土,其位在西南,为夏秋之间、四季之中,代表夏秋之间的季节特征,天象谓“勾陈”,夏秋之间,万物致养,繁衍後代。勾陈亦谓麒麟,《易冒》:“勾陈之象,实名麒麟,位居,权司戊日。盖仁兽而以土德为治。”《易·说卦传》曰:“坤,地也,万物皆致养焉”。坤为地,亦为母,为养育万物者也。後天八卦的坤位在西南,为夏秋之间,当其时也,正是植物结籽,群兽育崽之时。麒麟为之天象,正好解释了为什么有麒麟送子的。

“黄”表五行之色,大多与幼崽、小孩子的特征有关。黄口就是指幼兽或小孩子,黄毛丫头就是指小女孩。黄花闺女就是指像鲜花一样美丽的姑娘,指未出嫁之前的女孩。这里的“黄”不是指黄颜色,而是五行之色,表示一种的状态。所以解释“黄花”要看语境,或指的花,或指的花。《诗经·鲁颂·閟宫》:“黄发台背,寿胥与试。”·陶渊明《桃花源记》:“黄发垂髫(tiáo)并怡然自乐。”传统解释中,以为《诗经·鲁颂·閟宫》中的“黄发”与“台背”都是对老年人形象的描绘,于是把《桃花源记》中的“黄发垂髫”解释成老人与小孩,或许陶渊明自己也是这样认为的,这就大错特错了!实际上“黄发”与“垂髫”都是指小孩。《诗经》中的“黄发台背”是对长寿老人的描绘不假,但意思是背虽然已驼了,但头发却还象小孩子一样,这样才能描述出老人长寿的特征,这正如说“鹤发童颜”一样,头发虽然已经全白了,但颜面却还象儿童一样。如果把“黄发台背”解释成头发枯黄、脊背台驼,怎么能显示出长寿老人的特征?再者,枯黄的“黄”就成了纯表颜色了,而不是特指五行之色了。

再按着说“白”。白既可表具体颜色,也可特指五行之色。《易》以“巽为白”,这里的“白”就是指具体颜色。“白”表五行之色时属金,之色,代表秋季的特征,天象谓“白虎”,象征肃杀、收敛和衰落。“白色”就是指一种肃杀、衰败的。“白匪”就是指放火的匪军。天象之“白虎”亦非白色之虎,而是指秋天之虎或显于西天的星象之虎。白描是指用简洁的线条或笔法勾勒而敛去一切渲染手法的一种绘画或写作手法。白吃白拿是指只管享用而敛去一切花费的。

唐?王之涣有诗云:“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这里的“白日”并不是指白色的太阳,而是特指西沉的落日。何以见得?勿论“白”是五行之色,仅一个“尽”字则可知矣。况如果是朝阳,就会冉冉升起,那这首诗就不会有后面两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了。这首诗描写的是日沉河归的没落景象,但却突出反映了 乐观向上,追求高远的心态。再举一例,唐?岑参有诗云:“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这里的“白草”,传统解释是西域牧草名,秋天变白色。实际上,北风卷地时,吹折的可不仅仅是白色的草。这里的“白”是五行之色,不是具体的颜色;“白草”并不是白色的草,也不是具体的草名,而是指秋天的草。诗的后一句交待得很清楚,“胡天八月即飞雪”,农历八月正是仲秋之月,所以白草就是泛指秋天的草。春天的青草质柔而不易吹折,而秋天的白草质刚而容易吹折。

最后说说“玄”。“玄”大概也是一种纯表五行之色的汉字。“玄”五行属水,为北方之色,代表冬季的特征,天象谓“玄武”,象征闭、隐伏、深邃和幽静。“玄武”是蛇缠龟的形象,龟的更大特点就是静,以甲裹自己,蛇亦善,常做蜷曲状,龟蛇合体就是象征闭守静。有人把“武”理解为“征伐”,大错特错也,“武”虽从戈,然从戈而止,不得已而用之也,善武者从不穷兵,而是而不露。《?三十六章》就说:“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武力是国之底牌,底牌现则其势穷矣。

玄机就是指而不露,不为人所知的奥妙。玄学就是幽深而不易被人了解的学问。玄孙就是指隔了好几代的後辈,辈份远了,就越来越难以了解了,关系也就象起来一样了。玄酒就是指冬天酿的酒,发酵期长,味道醇厚幽长。邵雍诗曰:“玄酒味方淡,大音声正希”。

《易?坤卦》上曰:“龙战于野,其血玄黄”,其《文言传》释曰:“阴疑于阳必战,为其嫌于无阳也,故称龙焉。夫玄黄者,天地之杂也,天玄而地黄。”据笔者《周易登堂》理论可知,《坤卦》是消息卦,其天时曰子,为仲冬之月,子正即为冬至日,五行属水,故其五行之色为“玄”。《坤卦》初下面潜隐的为一阳爻,这个阳爻和初六、六二组成震体,“震为龙”。《坤卦》组成一个大坤体,“坤为地”,《易》常引申为城邑。《坤卦》初六之下的阳爻居于城邑之外,城外曰郊,郊外曰野,这里取象为“野”。《坤卦》初六下面居于郊野的这条龙很快会息长出来,成为《复卦》初九。这样,《坤卦》上六就会被消去,其当然不甘心被消去,故与郊野的这条龙争斗,故曰“龙战于野”。“龙战于野”正是子时向丑时过渡,《坤卦》向《复卦》过渡的表象。子五行属水,其色玄;丑五行属土,其色黄。五行转换,玄与黄交杂,天地之气兼色,故曰“其血玄黄”。血者,气色也。

《?第五十一章》有云:“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这里的“玄德”就是闭、隐晦的五行之水德。“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的意思就是不因使之生就图谋占有之,不因有所作为就恃才傲物,也不因有所长就欲为主宰。这几句话无不体现清心寡欲的那种不争思想。“玄德”还是三国时期刘备名字中的字,刘备最善韬光养晦,礼贤下士,还真是字如其人。

总之,青、朱、黄、白、玄这五个汉字如果特表五行之色时,都具有特殊的内涵意义和象征意义,一定要与纯表颜色的汉字区分开来,不可混淆其意义。不懂得五行之色,就不会真正懂得中华传统文化,就会在许多传统文化问题上牵强附会,辞不达意。笔者提出的“五行之色”理论,是中华传统文化中客观存在的普遍现象,为正确解读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提供了正确的理论依据,必将为越来越多的人所认可。

( 为子夏故坛 )

(此处已添加圈子卡片,请到今日客户端查看)

以上就是与子属于五行属什么相关内容,是关于象征手法的分享。看完子属于五行中的什么后,希望这对大家有所帮助!

请问唐宋两朝的官制制度是怎样的

“绂”的基本含义为古代系印纽的丝绳,亦指官印。

“绂”,现代汉语规范二级字,普通话读音为fú,初见于传抄古文,在六书中属于形声字。从糸(mì),表示与线丝有关。

“绂”的基本含义为古代系印纽的丝绳,亦指官印,如印绂、玺绂,绂的颜色依官位品级而不同。

引申含义同“黻”,表示古代礼服上黑与青相间的花纹。缝于长衣之前。为祭服的服饰。周制帝王、诸侯及诸国的上卿皆着朱绂。

笔画顺序:撇折、撇折、提、横、撇、横撇/横钩、捺、点。笔画数:8笔。结构:左右结构、

组词解释

1、镂簋朱绂[lòu guǐ zhū fú]

用刻有花纹的簋和红色的帽带。镂,刻。簋,盛食物的器具。朱,用如动词,涂上红彩。绂,古代帽子的系带管仲镂簋朱绂。

2、绂冕[fú miǎn]

古时系官印的丝带及大夫以上的礼冠。引申为官服、礼服。

3、青绂[qīng fú]

青绶。佩系官印的青色丝带。

4、章绂[zhāng fú]

标志官品等级的彩色绶带等饰物。亦借指官爵。

5、朱绂[zhū fú]

古代礼服上的红色蔽膝。后多借指官服。

请参考以下详细资料,古代官员制度的变迁

官品

中华文化--中国古代官品制度

中国古代官制中存在着两类官职:一类具有实际行政职能,另一类则代表官僚的品位高下。秦汉以降,历代品位性等级的形态、来源,品位性官职的数量、类别纷繁复杂并且因时而异,其每一细微变化都可以折射出相关政治变迁,解析其中的原因可以显示出中国古代政治体制的一些重要特点。

秦汉官僚的头衔相当简洁,大多不过一官而已。像“大司马大将军领尚书事”这样的头衔是很希罕的。但汉以后就不同了,官僚的头衔叠床架屋,诸如“使持节侍中都督南徐兖北徐南兖青冀六州诸军事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录尚书事南徐州刺史竟陵□开国公”、“使持节特进侍中太尉公尚书令都督冀定沧瀛幽殷并肆云朔十州诸军事骠骑大将军左光禄大夫开府仪同三司并肆汾大行台仆射领六州九(大)酋长大都督散骑常侍御史中尉领领左右驸马都尉南赵郡开国公”之类官僚结衔,看得人眼花缭乱。

就算魏晋以后的官儿比秦汉能干,兼治十数职毕竟勉为其难。其实这成堆的官衔各有不同性质,并不一定都对应着一份差事,许多不过用来增添荣耀、加重资望及赋予待遇而已。例如“侍中”、“散骑常侍”就是加号,加之者得以佩貂珥蝉,神气多了。“特进”也是加衔,由此朝会时班次就可以进至三公之下了。加“开府仪同三司”则可开设府署、辟召掾属,享受和三公同等的礼仪。“骠骑大将军”并不是军职而是军阶,称“军阶”也只是因其名为武号而已,文官也常用“某某将军”标志位阶。散官“左光禄大夫”用于标志文官位阶,在北朝武职也能获得。此外上述头衔中还包括兼衔、爵号等等。这时官僚的业绩未必超迈秦汉,可资夸耀的官号却五光十色、琳琅满目了。

这样看来,中国古代的职类结构中至少存在着两类官职:一类承担兵刑钱谷、监察考选等等实际行政职能,另一类则主要用于安排官僚品位高下,属“品位性职类”。后一类官号的权责规定有时只是徒具其名,但它们却具有不容忽视的品位意义:用于增添资望、赋予待遇、确认品阶,以及提供起家官职或迁转阶梯,提供候选、储才或安排冗散之位。前面征举的长串官衔,其中有许多就是这类官号。当然,在职能性和品位性官职之间,也存在大量既有职能、又有很浓的品位色彩的官。

品位性官职进一步发展,就形成了散阶制,这在唐宋时期尤为突出。以唐制为例,其时文武散阶分别由文武散官构成。文武散阶都是29阶,分别以“大夫”、“郎”或“将军”、“校尉”等为名。粗通古代史的人都会知道,这些大夫、将军等已不再是官职了,只是标志等级的阶号,好像近代的军衔。散阶和职事官阶并不一致,为此还发展出了“行”、“守”等术语以规范之。在入仕之初,官员首先获得的是散阶;在任满解职的时候,散阶依然维系着官员品级;在授予职事官时,散阶高低是必须考虑的因素。曾有众多待遇从属于散阶,例如薪俸、给田免课、刑罚、班序、车舆、衣服等,此外还涉及致仕、封爵、置媵、营缮、丧葬、谥议等方面的待遇。北宋前期一度以“寄禄官”为阶官。唐宋的叙阶及进阶制度,繁复得让人眼晕。

现代文官等级制中,依据品位的分等和职位的分等,构成了两种不同类型。品位的分等是针对人员资历品级的分等,表现为跟人走的官阶;职位的分等则仅仅针对岗位权责确定报酬、划分等级,此外就别无官阶了。唐宋的“阶职分立制”,显属品位分等。

传统文官等级制乍一看来好像很简单:秦汉用“若干石”的禄秩,魏晋以降用九品官品,如此而已。其实不然。禄秩或九品仅仅是级差而已,透过“品位—职位”视角,我们能看到多得多的东西。阶官与职事官都用九品来标志高下,但对于前者,九品是个人的位阶;对于后者,九品是职位的等级,这是不能混为一谈的。于是第一,职位本身的高低构成了序列;第二,个人的官阶高低构成了又一序列。

如果由“品位”继续说下去,则还有第三,作为“品位”而被运用的各色官号、名位、加衔、兼职等等,事实也是等级制的重要部分,往往构成了或清晰、或模糊的序列,对应着不同地位待遇。进而还有第四,级差本身也可能用如品位。比如说吧,汉代的官僚待遇有一些逐渐与禄秩等级相应了,如六百石以上官有免役权、“先请”权,二千石以上官有任子权。比起权益只和具体职位挂钩的做法,待遇依品级而定则品位分等色彩就浓厚了一些。后代也有大量官僚特权以官品为差。清代的“加某品衔”、“加某品服俸”,等于是把官品本身用如品位了。此外还有第五,勋官、封爵的等级虽非官阶,但无疑也具有某种品位功能。

历代王朝中这些因素形形色色、错综交织,且不断发生着各种变异,呈现为不同格局。甲骨文和金文中一般情况是一人一官,那么也许有人就会用“早期特征”解释秦汉的官衔简炼。南北朝的官僚迁转,有时就能看到各种官衔的此升彼降:某人迁某官步子过大了,就略降其另一衔号以资微调,以更精确地确认这位官僚的品级。古人札记记述,元明的官衔有多达200多字的。传统的等级与职类安排的演进,不仅体现在职能分工的日益细密上,还体现在权益分配、品位设置的日益复杂化上。

不过若把品位的复杂化仅仅看成一个线性进程,也未尽然。比如说,不妨认为周代官员都拥有两个基本官称,司马、司寇、右师、大史什么的当然应该看成职事;而被后儒称为“内爵”的卿、大夫、士序列,看来就有从属个人的“品位”意味了。《周礼》对某官用中大夫、下大夫还是用上士、中士、下士,都有明确规定。在世卿世禄的贵族制下,“内爵”等级首先取决于宗法身份,各色礼遇权益大都附丽于爵级。这种独立于官职的“内爵”,可以视为中国古代最早的品位分等。

秦汉用“若干石”禄秩来标志官僚等级,而禄秩有一个突出特点,它很大程度上是附丽于职位的:居其职方有其秩,居其职则从其秩。做了太守你就是“二千石”,一旦解职,“二千石”就非你所有了。官员因故去职后朝廷并不为之保留既往官资,再仕之职低于原秩也不希罕。比如有位六百石县令,在辞官为父母服丧三年后,只谋到了一个百石的州从事。甚至三公的再仕官低于原职也不希罕。假如以前做过三公,那么做千石的尚书令时朝廷多少有些优待,可给予二千石的待遇,但仍达不到先前相当“万石”的级别;但如故官二千石者做了尚书令,就这点儿优待也没有了,只能依从新职的千石之秩。今人经常诟病职位能上不能下、级别能高不能低,秦汉却不是这样。这很有点职位分等的意思吧。也就是说,从先秦“内爵”到汉代禄秩,官制中的品位因素反倒一度趋于淡化。

论汉代官制:“从整个制度来看,与后世相比,冗官不多,而且每个官吏都担负非常具体的任务。……冗官少恐怕是官僚制发展的表现,但也是官僚制尚处于初期阶段的特点。”所谓“初期阶段的表现”,除了简单粗糙外还可做较积极的理解:官僚组织在初创时总是较为精干有效的;此后随时光推移,老化、腐化和贵族化因素便逐渐滋生积累,包括冗官充塞、品级繁复等等。秦汉等级管理的简单性中包含着草创的粗糙,但同时又是简炼明快、富有新生朝气的;唐宋入流、进阶、磨勘、改官的复杂程序当然含有制度的进化,但过分的繁文缛节、繁琐细密,也反映王朝已须为官僚的特权分配穷思殚虑,这部分事务畸形膨胀开来了。

唐宋的散阶制,上承魏晋南北朝的制度余绪。由于士族门阀政治东风送暖,魏晋以来官制中的品位因素百花争艳。秦汉的领兵武职“将军”,很快就虚衔化为军阶。各种冗官、名号、荣衔的滋生如雨后春笋。散官大夫在汉代只是没有固定职事,却经常承担临时差使,魏晋以下则几乎就是冗散或荣衔。汉代加官本来具有的职能意义,在此期也明显淡化。南北朝时形成了东西省体制,两省文武散官的主要功能是提供入仕初阶、迁转阶梯及用作加衔。此外秘书著作之官、东宫侍从及府官僚掾,也因优游无事、主要用于起家迁转而大为“品位化”了。在著名的九品中正制下,中正依门第而定品,士人在入仕之初甚至之前,就先已拥有了一种作为官资的“门品”了。相关的各种选例,包括清浊有别、士庶有别、文武有别、官吏有别,都具有强烈的品位性质。后代好些品位性设置,都是此期发展起来的,例如重文轻武之制、流内流外之制等等。唐代的文武散阶就来自南北朝的文散官和将军号,而且与东西省散官呈沿革关系。

由唐宋而明清时代,转折再度发生了。明代的散阶形似唐宋而实已变质:唐代是据门荫而授阶、据阶而授官,官职来自位阶,或说以“阶”为基准;明制却是据官而授阶的,有官职才有位阶,散阶通过入流和考满来授受,并依职事变动相应调整,如此而已。所以学者认为明代散阶仅是一种荣衔,不再有独立于官品。清代官员的等级待遇进一步向实际职务倾斜,散阶制继续淡化、简化,甚至混同于封赠,面目全非了。

由此可见,品位分等和品位性职类在历代并非直线前行,而是存在着起伏不平的波峰和波谷。周代的“内爵”可以视为最早的品位分等,汉代禄秩等级则显示了“附丽于职位”的鲜明特征;魏晋南北朝的“门品”等等制度,无疑是品位性安排和品位性官职的一个高峰,唐宋阶官承其余绪;明清时则又出现了向职位分等回归的趋势。

那些波峰和波谷不会无因而来,与各代官僚政治和官僚群体的性格变迁,肯定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就不能不涉及品位分等和职位分等的不同倾向性的问题了。学者认为,品位的分等是“以人为中心”的,它有助于保障官僚的稳定感,使其不致因职位变动而丧失“级别”;职位的分等则是“以事为中心”的,体现了相对科学性、民主性,保证了效率和同工同酬。早期历史文官制一般都呈品位分等,越传统的社会越重身份,而“身份”就是一种从属于个人的地位。例如,英国文官制的诞生较早,所以采用了品位分等之法、残留着贵族色彩,与富有现代性的美国文官制相当不同。

进而这两种分等就可以和官僚的“自利取向”或“服务取向”问题联系起来。在“服务取向”的情况下,官僚只有很小的自主性和拓展特权的天地,专制君王的铁腕迫使他们成为动员资源、统一国家和压制反抗的有效工具。而在“自利取向”情况下,官僚特权膨胀,拥有更大空间来牟取一己私利;官额膨胀而效率下降;官僚将官位仅仅视为薪俸之源,将之“私有化”甚至世袭化,并使自身“贵族化”了。我们假定:重身份、“以人为中心”的品位分等安排,与官僚的“自利取向”或“贵族化”倾向具有更大亲和性;重效率、“以事为中心”的职位之分等,则与官僚的“服务取向”呈内在契合关系。

由此来看历代官阶制变迁:周代官员的卿、大夫、士的品位性分等,与其时的封建贵族政治相为表里。战国急剧的官僚制化造成了身份制的断裂,秦汉强硬的皇权“以吏治天下”,或说以“吏”的形象为百官定性定位,相应地,禄秩等级便呈现出从属于职位的浓厚色彩。魏晋以降官僚阶层大为“士族化”了,与士族门阀政治相应,此期等级制中的品位因素在帝国时代名列前茅。唐宋发达的散阶制,一方面残留着上一时代的影响,叙阶时“一切以门荫结品”;同时“劳考进叙”之制又显示,它已回归于官僚政治范畴之内了。至如明清时代向职位分等的一定回归,与学者所云此期“专制皇权高度强化”、“官僚法律特权地位降低”,应该说直接相关。

对历代品位制变迁的如上叙述,只是个非常粗线条的勾勒;除了以上概括的5类品位安排之外,肯定还找得出更多的品位因素。历代品位性等级的形态、来源,品位性官职的数量、类别纷繁错综且因时而异,其每一细微变化都可以折射出相关政治变迁;解析其间因果,便可以显示中国古代政治体制的一些重要侧面。品位视角的官制研究,较之职能视角的官制研究,应该说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

九品中正制又称九品官人法。曹魏建立后由吏部尚书陈群提出。它的主要内容是,在各州郡选择「贤有识见」的官员任「中正」,查访评定州郡人士,将他们分成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九等,作为吏部授官的依据,实际上官员都从世家大族中选定,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情况。整个魏晋南北朝时期都以此制选官。

唐代的官僚等级制下 在职事官之外,存在着文散阶和武散阶序列,它们分别由文武散官构成,被称为“散位”、“本品”或“本阶”。文散官一共有29阶。开府仪同三司居从一品,特进居正二品;自从二品到从五品下的11号都以“大夫”为名,分别是光禄大夫、金紫光禄大夫、银青光禄大夫、正议大夫、通议大夫、太中大夫、中大夫、中散大夫、朝议大夫、朝请大夫、朝散大夫;自正六品上到从九品下,分别是朝议郎、承议郎、奉议郎、通直郎、朝请郎、宣德郎、朝散郎、宣义郎、给事郎、征事郎、承奉郎、承务郎、儒林郎、登仕郎、文林郎、将仕郎。武散官也是29阶。自从一品到正三品分别是骠骑大将军、辅国大将军、镇军大将军、冠军大将军;自从三品到从五品下分别为云麾将军、忠武将军、壮武将军、宣威将军、明威将军、定远将军、宁远将军、游骑将军、游击将军;正六品上到从九品下,上阶为校尉、下阶为副尉,分别是昭武校尉、昭武副尉、振威校尉、振武副尉、致果校尉、致果副尉、翊麾校尉、翊麾副尉、宣节校尉、宣节副尉、御侮校尉、御侮副尉、仁勇校尉、仁勇副尉、陪戎校尉、陪戎副尉。白居易《轻肥》有句:“朱绂皆大夫,紫绶或将军。”依照唐制,四品、五品官服绯衣,二品、三品官佩紫绶,“大夫”与“将军”都是就散阶而言的。

其官司之别,曰省、曰台、曰寺、曰监、曰卫、曰府,各统其属,以分职定位

清分九品,每品有正、从之分,共十八级。

正一品——(文)太师、太傅、太保、大学士。(武)领侍卫内大臣。

从一品——(文)少师、少傅、少保、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各总督、各部院尚书、都察院右都御史、左都御史。(武)将军、都统、提督。

正二品——(文)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各省总督、各部院左、右侍郎。(武)副都统,总兵。

从二品——(文)各省巡抚、内阁学士、翰林院掌院学士、各省布政使。(武)副将。

正三品——(文)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左副都御史、通政司通政使、大理寺卿、詹事府詹事、太常寺卿、顺天府府尹、奉天府府尹、各省按察使。(武)参将。

从三品——(文)光禄寺卿、太仆寺卿、各省盐运使。(武)游击。

正四品——(文)通政司副使、大理寺少卿、詹事府少詹事、太常寺少卿、鸿胪寺卿、太仆寺少卿、各省道员。(武)都司。

从四品——(文)翰林院侍读学士、侍讲学士、国子监祭酒、内阁侍读学士、各省知府。(武)城门领

正五品——(文)左右春坊左右庶子、光禄寺少卿、钦天监监正、六科给事中、各部院郎中、各府同知、直隶州知州。(武)守备。

从五品——(文)鸿胪寺少卿、各道监察御史、翰林院侍读、各部员外郎、各省知州。(武)守御所千总。

正六品——(文)国子监司业、内阁侍读、左右春坊左右中允、各部院主事、京府通判、京县知县、各省通判。(武)门千总、营千总。

从六品——(文)左右春坊左右赞善、翰林院修撰、光禄寺署正、直隶州州同、州同。(武)部千总。

正七品——(文)翰林院编修、各部院七品笔帖式、顺天府学教授、训导,京县县丞外县县长、各府学教授。(武)把总。

从七品——(文)翰林院检讨、中书科中书、内阁中书、国子监博士、直隶州州判、州判。(武)盛京游牧副尉。

正八品——(文)太医院御医、各部院八品笔帖式、外府经历、外县县丞、州学正、县教谕。(武)外委千总。

从八品——(文)翰林院典簿、府、州、县训导。(武)委署骁骑尉。

正九品——(文)各部院九品笔帖式、县主薄。(武)外委把总。

从九品——(文)翰林院侍诏、邢部司狱、州吏目、巡检。(武)额外外委。

未入流——(文)京、外县典史、驿丞、河泊所所官(武官未入流)。

这里的太师、太傅、太保……只是对大臣的一种荣誉加衔,或死后所赠。右都御史是总督的加衔;右副都御史是巡抚的加衔;总督和巡抚是地方最高长官,兼了都御史的头衔,就可以有弹劾权。这些都是空衔而不是实职。

正一品:正国级

文职京官:太师、太傅、太保、荣誉官职,相当于人大、政协之类的殿阁大学士政治局常委

文职外官:无

武职京官:领侍卫内大臣北京军区司令、掌銮仪卫事大臣中央机关事物局、安全局长

武职外官:无

从一品:正国级减

文职京官:少师、少傅、少保、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荣誉官职,相当于人大、政协之类的副职

协办大学士政治局委员、各部院尚书副总理兼部长、督察院左右督御史中纪委书记兼最高监察长

文职外官:无

武职京官:提督九门步军巡捕五营统领北京卫戍区司令兼北京市公安局长、内大臣

武职外官:将军八旗军大军区司令、都统八旗军首都及陪都军区司令、提督绿营军区司令

正二品:副国级

文职京官: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荣誉称号,相当于总工会主席、各部院左右侍郎国务委员兼副部长、内务府总管中央办公厅主任

文职外官:各省总督大区书记,如以前的东北局、华北局等

武职京官:左右翼前锋营统领中央警备团司令、八旗护军统领、銮仪使中央仪仗队

武职外官:副都统、总兵绿营集团军司令

从二品:部级

文职京官:内阁学士国务委员、翰林院掌院学士社科院院长

文职外官:巡抚省委书记、布政使司布政使省长

武职京官:散秩大臣

武职外官:副将

正三品:副部级

文职京官:督察院左右督御史中纪委副书记、宗人府丞、通政使司通政使信访办主任、大理寺卿最高法院院长、詹事府詹事、太常寺卿

文职外官:顺天府府尹北京市长、奉天府府尹直辖市长、按察使司按察使省纪委书记

武职京官:一等侍卫、火器营翼长、健锐营翼长、前锋参领、护军参领、

骁骑参领、王府长史军级军队领导

武职外官:城守尉、参将、指挥使

从三品:副部级减

文职京官:光禄寺卿、太仆寺卿

文职外官:都转盐运使司运使

武职京官:包衣护军参领、包衣骁骑参领、王府一等护卫

武职外官:游击、五旗参领、协领、宣慰使、指挥同知

正四品:厅级加

文职京官:通政使司副使中央信访办副主任、大理寺少卿最高法院副院长、詹事府少詹事、太常寺少卿、太仆寺少卿、鸿胪寺卿外交部长、督察院六科掌院给事中

京职外官:顺天府丞北京市副市长、奉天府丞直辖市副市长、各省守巡道员地委专区书记、

武职京官:二等侍卫、云麾使、副护军参领、副前锋参领、副骁骑参领、

太仆寺马厂驼厂总管、贝勒府司仪长、侍卫领班

武职外官:防守尉、佐领、都司、指挥佥事、宣慰使司同知

从四品:厅级

文职京官:内阁侍读学士、翰林院侍读学士、翰林院侍讲学士、国子监祭酒中央党校校长

文职外官:知府市委书记、土知府自治市市委书记、盐运使司运同

武职京官:城门领、包衣副护军参领、包衣副骁骑参领、包衣佐领、

四品典仪、二等护卫

武职外官:宣抚使、宣慰使司副使

正五品:厅级减

文职京官:左右春坊庶子、通政司参议、光禄寺少卿、给事中、

宗人府理事官、各部郎中各部司长、太医院院使首长医院院长

文职外官:同知、土同知、直隶州知州

武职京官:三等侍卫、治仪正、步军副尉、步军校、监守信礮官、分管佐领

武职外官:关口守御、防御、守备、宣慰使司佥事、宣抚使司同知、千户

从五品:副厅级加

文职京官:翰林院侍读、翰林院侍讲、鸿胪寺少卿、司经局洗马、

宗人府副理事、御使、各部员外郎

文职外官:各州知州直辖县书记、土知州、盐运司副使、盐课提举司提举

武职京官:四等侍卫、委署前锋参领、委署护军参领、委署鸟枪护军参领、

委署前锋侍卫、下五旗包衣参领、五品典仪、印物章京、

三等护卫

武职外官:守御所千总、河营协办守备、安抚使、招讨使、宣抚使司副使、

副千户

正六品:副厅级减

文职京官:内阁侍读、左右春坊中允、国子监司业、堂主事、主事、

都察院都事、经历、大理寺左右寺丞、宗人府经历、

太常寺满汉寺丞、钦天监监判、钦天监汉春夏中秋冬五官正、

神乐署署正、僧录司左右善事、道录司左右正一

文职外官:京府通判、京县知县、通判、土通判

武职京官:兰翎侍卫、整仪尉、亲军校、前锋校、护军校、鸟枪护军校、

骁骑校、委署步军校

武职外官:门千总、营千总、宣抚使司佥事、安抚使司同知、副招讨使、

长官使、长官、百户

从六品:县处级加

文职京官:左右春坊赞善、翰林院修撰、光禄寺署正、

钦天监满洲蒙古五官正、汉军秋官正、和声署正、

僧录司左右阐教、道录司左右演法

文职外官:布政司经历、理问、允判、直隶州州同、州同、土州同

武职京官:内务府六品兰翎长、六品典仪

武职外官:卫千总、安抚使司副使

正七品:县处级

文职京官:翰林院编修、大理寺左右评事、太常寺博士、国子监监丞、

内阁典籍、通政司经历、知事、太常寺典籍、太仆寺主薄、

部寺司库、兵马司副指挥、太常寺满洲读祝官、赞礼郎、

鸿胪寺满洲鸣赞

文职外官:京县县丞首都县副县长、顺天府满洲教授、训导、知县县委书记、按察司经历、教授

武职京官:城门史、太仆寺马厂协领

武职外官:把总、安抚使司佥事、长官司副长官

从七品:副处级

文职京官:翰林院检讨、銮仪卫经历、中书科中书、内阁中书、詹事府主薄、

光禄寺署丞、典薄、国子监博士、助教、钦天监灵台郎、

祀祭署奉祀、和声署署丞

京职外官:京府经历、布政司都事、盐运司经历、直隶州州判、州判、

土州判

武职京官:七品典仪

武职外官:盛京游牧副尉

正八品:科级

文职京官:司务、五经博士、国子监学正、学录、钦天监主薄、太医院御医、

太常寺协律郎、僧录司左右讲经、道录寺左右至灵

文职外官:布政司库大使、盐运司库大使、盐道库大使、盐课司大使、

盐引批验所大使、按察司知事、府经历、县丞、士县丞、

四氏学录、州学正、教谕

武职京官:无

武职外官:外委千总

从八品:副科级

文职京官:翰林院典薄、国子监典薄、鸿胪寺主薄、钦天监挚壶正、

祀祭署祀丞、神乐署署丞、僧录司左右觉义、道录司左右至义

文职外官:布政司照磨、盐运司知事、训导

武职京官:八品典仪、委署亲军校、委署前锋校、委署护军校、委署骁骑校

武职外官:无

正九品:股级

文职京官:礼部四译会同馆大使、钦天监监侯、司书、太常寺汉赞礼郎

文职外官:按察司照磨、府知事、同知知事、通判知事、县主薄

武职京官:各营兰翎长

武职外官:外委把总

从九品:副股级

文职京官:翰林院侍诏、满洲孔目、礼部四译会同官序班、国子监典籍、

鸿胪寺汉鸣赞、序班、刑部司狱、钦天监司晨、博士、

太医院吏目、太常寺司乐、工部司匠

文职外官;府厅照磨、州吏目、道库大使、宣课司大使、府税课司大使、

司府厅司狱、司府厅仓大使、巡检、土巡检

武职京官:太仆寺马厂委署协领

武职外官:额外外委

未入流:普通科员

文职京官:翰林院孔目、都察院库使、礼部铸印局大使、兵马司吏目、

崇文门副使

文职外官:典史、土典史、关大使、府检校、长官司吏目、茶引批验所大使、

盐茶大使、驿丞、土驿丞、河泊所所官、牐官、道县仓大使

武职京官:无

武职外官:百长、土舍、土目

文章标签: # 品位 # 五行 # 武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