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生肖配对 生肖配对

楚国有狂夫翻译_楚国有狂夫是什么生肖

tamoadmin 2024-07-24 人已围观

简介1.楚狂接舆的有关诗句2.“长恨人心不如水,等闲平地起波澜”什么意思?3.狂夫的拼音狐狂夫的拼音是什么4.赢渠梁和商鞅什么关系5.《杜甫诗选 狂夫》(杜甫)全文翻译注释赏析6.杜甫的《狂夫》这首诗的题目有哪些?1. 剧在文言文阅读中有什么意思 jù ①厉害;严重。《世说新语·自新》:“义兴人谓三横,而处尤剧。” ②迅速。扬雄《剧秦美新》:“二世而亡,何其剧与。” ③险峻。《三国志·吴书·

1.楚狂接舆的有关诗句

2.“长恨人心不如水,等闲平地起波澜”什么意思?

3.狂夫的拼音狐狂夫的拼音是什么

4.赢渠梁和商鞅什么关系

5.《杜甫诗选 狂夫》(杜甫)全文翻译注释赏析

6.杜甫的《狂夫》这首诗的题目有哪些?

楚国有狂夫翻译_楚国有狂夫是什么生肖

1. 剧在文言文阅读中有什么意思

①厉害;严重。《世说新语·自新》:“义兴人谓三横,而处尤剧。”

②迅速。扬雄《剧秦美新》:“二世而亡,何其剧与。”

③险峻。《三国志·吴书·吕范传》:“数讨山贼,诸深恶剧地所击皆破。”

④艰难;困苦。陆机《苦寒行》:“剧哉行役人,慊慊恒苦寒。”

⑤多。《荀子·非十二子》:“犹然而材剧志大,闻见杂博。”

⑥巨大。《新唐书·隐太子建成传》:“秦王数平剧寇,功冠天下。”

⑦超过。王维《洛阳女儿行》:“狂夫富贵在青春,意气骄奢剧季伦。”

⑧游戏;嬉戏。李白《长干行》:“妾发初复额,折花门前剧。”

⑨激烈地;激切地。朱熹《答吕伯恭书》:“他日或约与俱谐见,相与剧论。”

⑩流畅地;痛快地。《汉书·扬雄传上》:“口吃,不能剧谈。”

⑾杂技;杂耍。《聊斋志异·偷桃》:“其人应命方兴,问作何剧。”

⑿戏剧。陶宗义《南村辍耕录》:“金有院本、杂剧、诸宫调。”

2. “剧”在古文中的意思是什么

剧 jù1. 繁多;繁忙。

例:《商君书?算地》:「不观时俗,不察国本,则其法立而民乱,事剧而功寡。」2. 指繁重的职务。

例:唐孟浩然《赠萧少府》诗:「处腴能不润,居剧体常闲。」3. 艰难。

例:三国魏曹植《梁甫行》:「剧哉边海民,寄身于草野。」4. 巨,大。

例:唐韩愈《衢州徐偃王庙碑》:「州无怪风剧雨,民不夭厉,谷果完实。」5. 极,甚。

例:南朝陈徐陵《长相思》诗之一:「愁来瘦转剧,衣带自然宽。」6. 急促;疾速。

例:《文选?扬雄〈剧秦美新〉》:「二世而亡,何其剧与!」7. 激烈;猛烈。例:《陈书?袁宪传》:「及宪试,争起剧难。

宪随问抗答,剖析如流。」8. 交通要冲。

例:唐卢照邻《长安古意》诗:「南陌北堂连北里,五剧三条控三市。」9. 游戏,嬉闹。

例:晋左思《娇女》诗:「玩弄眉颊间,剧兼机杼役。」10. 杂戏;戏剧。

例:唐李德裕《奉宣令更商量奏来者》:「杂剧丈夫两人。」11. 相当于折,断。

例:北周庾信《行雨山铭》:「天丝剧藕,蝶粉生尘。」12. *** 。

13. 古地名。14. 姓。

参考资料 古文百科.古文[引用时间2018-1-14]。

3. 这文言文是什么意思

此段为方鸿渐写给父亲的家信。

译为:最近我比较容易被身边的事物所感染自己的情绪(多愁善感),喜欢一个人独处,感觉就像秋季一样,萧条却让我喜爱。每次拿着镜子看镜中的自己,精神消弭脸庞又瘦了一圈,人的清瘦之相并不是长寿的标志。我害怕我的身体会这下不好下去,周女士会因为这样贻误终身。希望您体谅一下我的现状情形,帮助我把这个结解开,千万不要小不忍而乱大谋,造成今生的悔恨。

我不惜花那么多的钱,让你去千里之外读书(笈:书箱),你埋头读书的都没有时间,还有时间照镜子?你不是妇人女子,为什么要用镜子?只有梨园(梨园:指戏子等)的学子,作为一个男人才会对着镜子看自己的身段,让世间的人耻笑。我不指望你天天在我的身边,而你自己却染上不好的习惯,真让人不敢相信,让人憎恨!

4. 方是什么意思文言文

1、旁边, “所谓,在水一方。”《诗经》

2、四方,周边,边境。 “文加殊俗,武扬方表”。《后汉书》

3、方形,与“圆”相对。 “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孟子》

引申为 正直, “是以圣人方而不割”。《老子》

4、地方,区域。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论语》

5、博大,周遍。“方施天下”。《墨子》

6、并排,“方舟而济于河”。《庄子》

7、相当,相等。 “昔韩信破历下而开基,今将军攻祝阿以发迹,此皆齐之西界,共足相方。”《后汉书》

8、比拟,比方。 “论功则汤武不足方,语德则尧舜未为远。”魏征

成语有“不可方物”

9、大地 “戴圆履方”。《淮南子》

10、处方,药方。“譬犹医之治病也,有方,笃剧犹治;无方,才微不愈。”《论衡》

11.、方向,方位。 “日出月诸,出自东方。”《诗经》

12、常规,常法。 “且操善用兵,变化无方。”《后汉书》

13、法度,准则。 “如此天下知方,而狱无怨滥矣。”《后汉书》

14 、道义,道理。 “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论语》

15、方法,办法。 “圣人设教,各有其方,知人情性不能齐也。” 《明德马皇后纪》

16、当,正当。 “方此时也,尧安在?”《韩非子》

17、将,将要。 “方欲渡河入关。”《史记 高祖本纪》

18、方才,刚刚。 “光武初,方平诸夏,未遑外事。”《后汉书》

5. 文言文解释

越车

越无车,有游者得车于晋楚之郊,辐①朽而轮败,輗②折而辕毁,无所可用。然以其乡之未尝有也,舟载以归,而夸诸人。观者闻其夸而信之,以为车固若是,效而为之者相属。他日,晋楚之人见而笑其拙。越人以为绐③己,不顾。及寇兵侵其境,越率敝车御之。车坏,大败,终不知其车也。

学者之患亦然。

(选自明·方孝孺《逊志斋集》)

注释

①辐:连结车辋和车毂(gǔ)的直条。②輗(ní)古代大车车辕前端与车衡相衔接的部分。辕:车前驾牲畜的两根直木。③绐(dài):欺骗。

译文

越国没有车,有一个旅游的越人在晋国和楚国的交接处的郊外弄到一辆车,车轴腐朽并且车轮破败,车辕已经被毁坏了,已经没办法再用了。但是因为他的家乡不曾有过车,他就用船运回到家,并向乡人夸耀他得到的破车。看到的人相信了那个越人的话,乡人以为车本来就像这样,一个接着一个地效仿制造这种破车。后来,晋楚一带的人看见这种破车就笑他们笨拙,越人认为晋楚人欺骗自己,就不予理睬。等到敌军侵略他们的国境,越人带着破车去来抵御侵略者。结果,车都坏了,大败,但越人始终不知道真正的车是怎么造的。

学习的人要担心的也是这种情况啊。

阅读训练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辐朽而轮败

(2)以为车固若是

(3)效而为之者相属

(4)越人以为绐己,不顾

2.下列各句中与其他三句“诸”的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舟载以归,而夸诸人

B.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C.盍去诸

D. 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舟载以归,而夸诸人

(2)及寇兵侵其境,越率敝车御之。

4.文章第二段的作用是什么?

5.读了这则故事后,你从越人身上吸取了哪些教训?

参考答案

1.(1)坏,毁坏 (2)这样 (3)模仿,仿效 (4)理睬

2.C(C:代词,其余为兼词“之于”)

3.(1)他就用船运回到家,并向乡人夸耀他得到的破车。

(2)等到敌军侵略他们的国境,越人带着破车去来抵御侵略者。

4.引起读者注意,解释文中故事的寓意。

5.(1)不要不懂装懂,胡乱吹嘘。

(2)不要自以为是。

(3)不要轻信,不能盲目模仿。

(4)不能凭主观判断事物,应认识事物的本质。

(5)要听从劝告,接受正确的建议。

(写出任意一点即可)

6. 说在古文中是什么意思

◎ 说说 shuì 〈动〉(1) 说服;劝说 [try to persuade]义兴人谓为三横,而 处尤剧。

或说 处杀虎斩蛟,实冀三横唯余其一。——《世说新语·自新》鲰生说我曰:“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

——《史记·项羽本纪》公子患之,数请魏王,及宾客辩士说王万端。——《史记·魏公子列传》(2) 又如:游说;说士(游说的人);说客(游说之士);说项(本意为称道人善,后引申凡替人游说,阐说人情都可称“说项”);说难(指用言语说服他人并不容易);说城(劝说举城投降);说导(劝说开导);说辞(游说的话);说谏(劝说进谏);说调(怂恿,撺掇)(3) 休憩;止息。

通“税” [unharness;rest]。如:说卫(军队扎营休息时担任警卫)(4) 另见 shuō;yuè常用词组◎ 说客 shuìkè(1) [persuasive talker]∶劝说别人接受某种主张的人(今多含贬义)(2) [person sent to win *** . over]∶替别人游说的人子翼良苦。

远涉江湖,为 曹氏作说客耶?——《三国演义》基本词义◎ 说说 shuō 〈动〉(1) (形声。从言,兑( duì)声。

本义:用言语解说,开导,说明)(2) 同本义 [explain;speak;talk;say]说,释也,一曰谈说也。——《说文》说所以明也。

——《墨子·经上》子墨子起,再拜曰:“请说之。吾在北方闻子为梯,将以攻宋。

宋何罪之有?”——《墨子·公输》勾践说于国人。——《国语·越语》。

注:“解也。”佐下军以说焉。

——《左传·昭公九年》。注:“自解说。”

是欲以我为说于匈奴也。——《汉书·王莽传》(3) 又如:说卦(“易传”篇名。

解说八卦性质、变化和象征);说经(讲说经书或演述佛经故事);说事(说明,事实);说梦(说明梦中所见之事);说戒(佛教在每月月半、月底说解戒律);说委(说明原委);说到家(解释得清清楚楚);说义(解说义理);说解(说明解释);说家(注家或评论家);说法台(佛教讲道的高台)(4) 谈说,讲说 [speak;talk;say]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晋· 陶渊明《桃花源记》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白居易《琵琶行》汝来床前,为说稗官野史可喜可愕之事,聊资一欢。

——清· 袁枚《祭妹文》(5) 又如:说不了(话未说完);说不的(说不得;说不定,无法肯定);说兵机(空谈;夸口);说古(吹嘘;吹牛);说发(说动);说杀(说绝了;没有挽回余地);说述(叙述;诉说);说大口(说大话);说方便(说好话);说分上(讲人情);说平话(说评书);说舌头(说长道短;搬弄是非);说风情(讲男女相爱弄情的话)(6) 告知;告诉 [inform;tell;let know]夫差将死,使人说于 子胥。——《国语·吴语》(7) 评议;谈论 [ment on;discuss;talk about]说,论也。

——《广雅·释诂二》游于说。——《礼记·少仪》。

疏:“谓论说。”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宋· 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8) 又如:说是非(评说事理的是非);说谈(谈论);说议(议论);说结(商量妥当);说票(绑匪向事主谈判赎票事项)(9) 劝告;责备 [advise;scold]六曰说。——《周礼·太祝》。

注:“以辞责之。”虽户说以眇论,终不能化。

——《史记·货殖列传序》(10) 又如:说发(说动);说和(劝说使和解);说泛(说动);说化(劝说使感化);说不上去(不听劝告);他父亲说了他一顿(11) 介绍,旧时指说合 [introduce]。如:说媳妇儿(说亲);说媒红(给媒人的彩礼)(12) 以为 [believe]。

如:当初只说要选个美人,谁想娶了这丑八怪词性变化◎ 说说 shuō 〈名〉(1) 学说;观点;言论 [theory;teachings;viewpoint]然是说,余尤疑之。——宋· 苏轼《石钟山记》神仙之说,所谓为蛇画足。

——清· 全祖望《梅花岭记》说秦王书十上而说不行。——《战国策·秦策一》(2) 又如:又一说;著书立说;异说;邪说(3) 古代墨家逻辑的名词,指推理 [inference]论求群言之比,以名举实,以辞抒意,以说出故。

——《墨子·小取》(4) 指说书 [storytelling]子之说,能使人慷慨涕泣矣。——清· 黄宗羲《柳敬亭传》(5) 一种文体,通过发表议论或记述事物来说明某个道理。

如《爱莲说》、《捕蛇者说》(6) 另见 shuì;yuè。

7. 讲论的意思是什么文言文

讲论在文言文中的意思有两种,分别为讲谈论议和说长道短、议论。

1、表示讲谈论议

东汉·班固《汉书·公孙弘卜式等传赞》:“孝宣承统,纂修洪业。亦讲论六艺,招选茂异。”

译文:汉宣帝继承大统,继续治理汉朝的大业,也讲述宣扬儒家六经的思想,招选优秀特异的人材。

2、表示说长道短、议论

明·刘兑《娇红记》:“外人讲论,事有两难,怎么是好?”

译文:外面的人议论纷纷,事情进退两难,怎么办才好?

扩展资料

讲论在其他文言文的应用及译文:

1、南北朝·刘义庆《咏雪》:“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谢安在寒冷的雪天举行家庭聚会,给子侄辈的人讲解诗文。

2、明·王鏊的《亲政篇》:“孝宗晚年,深感有慨于斯,屡召大臣于便殿,讲论天下事。”

译文:孝宗晚年,在之方面深有感慨。他屡次在便殿召见大臣,谈论天下的事情。

3、北宋·司马光《资治通鉴·汉纪·汉纪十六》:“胜贤其言,遂授之。系再更冬,讲论不怠。”

译文:夏侯胜赞赏他的话,便给他讲授《尚书》。在狱中经历了两个冬天,一直不倦地讲解经论。

楚狂接舆的有关诗句

1、《暮江吟》唐·白居易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译文:一道残阳渐沉江中,半江碧绿半江艳红。最可爱的是那九月初三之夜,亮似珍珠郎朗新月形如弯弓。

2、《和裴迪登蜀州东亭送客逢早梅相忆见寄》唐·杜甫

东阁官梅动诗兴,还如何逊在扬州。

此时对雪遥相忆,送客逢春可自由。

幸不折来伤岁暮,若为看去乱乡愁。

江边一树垂垂发,朝夕催人自白头。

译文:蜀州东亭,盛放官梅,你勃发诗兴,写出动人的诗篇,就像当年咏梅扬州的何逊。此时面对雪景,自然遥遥相思,何况赶上送别客人,恰逢腊梅迎春,不由想起故人。幸亏没有寄来折梅,以免勾起我岁末伤情;赏阅折梅,怎堪那乡愁缭乱,思绪纷纷。这里的江边,也有一棵梅花,渐趋吐蕊,朝朝暮暮,催得我白发丝丝,繁霜染鬓。

3、《浪淘沙·其五》唐·刘禹锡

濯锦江边两岸花,春风吹浪正淘沙。

女郎剪下鸳鸯锦,将向中流匹晚霞。

译文:濯锦江边两岸开满了鲜花,春风吹拂着水面,波浪正冲刷着沙砾。女郎剪下一段鸳鸯锦,投向濯锦江中流与晚霞相比美。

4、《浪淘沙·其四》唐·刘禹锡

鹦鹉洲头浪飐沙,青楼春望日将斜。

衔泥燕子争归舍,独自狂夫不忆家。

译文:鹦鹉洲头波浪卷着泥沙,青楼上**凝望春光,直到夕阳西下。衔泥的燕子都争着回巢,只有那冤家就一点也不想家。

5、《秋宿湘江遇雨》宋·谭用之

江上阴云锁梦魂,江边深夜舞刘琨。

秋风万里芙蓉国,暮雨千家薜荔村。

乡思不堪悲橘柚,旅游谁肯重王孙。

渔人相见不相问,长笛一声归岛门。

译文:湘江上阴云笼罩,使人心情郁闷。深夜里徘徊江岸,想起刘琨的远大抱负。秋风吹动,万里芙蓉花摇曳生姿。暮雨洗尘,千村的薜荔枝苍翠可爱。乡思难耐,看见橘柚更令人悲叹。羁旅他乡,如被弃的山野之人无人看重。就是打鱼人和我相见,也不与我说一句话。自管吹着长笛回岛去了。

“长恨人心不如水,等闲平地起波澜”什么意思?

作者 诗题 诗句 储光羲 同王十三维偶然作十首 狂歌问夫子,夫子莫能陈。 元孚 送李四校书 莫学楚狂隳姓字,知音还有子期听。 吴融 宝灵县西测津 高歌一曲垂鞭去,尽日无人识楚狂。 吴融 萧县道中 楚客早闻歌凤德,刘琨休更舞鸡声。 周贺 寺居寄杨侍御 还知谢客名先重,肯为诗篇问楚狂。 孟浩然 山中逢道士云公 既笑接舆狂,仍怜孔丘厄。 戴叔伦 答崔载华 偷归瓮间卧,逢个楚狂来。 李商隐 赠送前刘五经映三十四韵 泣麟犹委吏,歌凤更佯狂。 李白 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 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 李端 宿荐福寺东池有怀故园因寄元校书 从来叔夜懒,非是接舆狂。 李群玉 吾道 凤兮衰已尽,犬也吠何繁。 李隆基 经邹鲁祭孔子而叹之 叹凤嗟身否,伤麟怨道穷。 李颀 杂兴 济水自清河自浊,周公大圣接舆狂。 杜甫 赠王二十四侍御契四十韵 接舆还入楚,王粲不归秦。 权德舆 题邵端公林亭 更置盈尊酒,时时醉楚狂。 王维 偶然作六首 楚国有狂夫,茫然无心想。散发不冠带,行歌南陌上。孔丘与之言,仁义莫能奖。 王维 与胡居士皆病寄此诗兼示学人二首 植福祠迦叶,求仁笑孔丘。 王维 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 皎然 因游支硎寺寄邢端公 得道殊秦佚,隳名似楚狂。 皎然 奉酬袁使君西楼钱秦山人与昼同赴李侍御招三韵 治书招远意,知共楚狂行。 卢照邻 山行寄刘李二参军 狂歌欲叹凤,失路反占龟。 窦庠 酬谢韦卿二十五兄俯赠辄敢书情 荆山璞在终应识,楚国人知不是狂。 钱起 早夏 楚狂身世恨情多,似病如忧正是魔。 陈子昂 感遇诗三十八首之三 念与楚狂子,悠悠白云期。 陈子昂 酬李参军崇嗣旅馆见赠 凤歌空有问,龙性讵能驯。 韦庄 和郑拾遗秋日感事一百韵 世随渔父醉,身效接舆狂。 韦庄 鄠杜旧居二首 归来满把如渑酒,何用伤时叹凤兮。 韩偓 答友人见寄酒 淋漓满襟袖,更发楚狂歌。 韩偓 赠湖南李思齐处士 燕侠冰霜难狎近,楚狂锋刃触凡愚。 韩愈 芍药歌 花前醉倒歌者谁,楚狂小子韩退之。 顾况 寻僧二首之二 莫怪狂人游楚国,莲花只在淤泥生。 顾况 赠韦清将军 接舆亦是狂歌者,更就将军乞一声。 鲍溶 寓兴 鲁圣虚泣鳞,楚狂浪歌凤。

狂夫的拼音狐狂夫的拼音是什么

1.意思:

是指内心的起伏,水是平静的,它不会随意地起波澜。而人心却难到遇料,它会因一件事,甚至一句话,而愤起感慨。

2.出自:《竹枝词九首》

3.作者:刘禹锡(唐代)

4.原文:

白帝城头春草生,白盐山下蜀江清。

南人上来歌一曲,北人莫上动乡情。

山桃红花满上头,蜀江春水拍山流。

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侬愁。

江上朱楼新雨晴,瀼西春水縠文生。

桥东桥西好杨柳,人来人去唱歌行。

日出三竿春雾消,江头蜀客驻兰桡。

凭寄狂夫书一纸,信在成都万里桥。

两岸山花似雪开,家家春酒满银杯。

昭君坊中多女伴,永安宫外踏青来。

城西门前滟滪堆,年年波浪不能摧。

懊恼人心不如石,少时东去复西来。

瞿塘嘈嘈十二滩,此中道路古来难。

长恨人心不如水,等闲平地起波澜。

巫峡苍苍烟雨时,清猿啼在最高枝。

个里愁人肠自断,由来不是此声悲。

山上层层桃李花,云间烟火是人家。

银钏金钗来负水,长刀短笠去烧畲。

是《竹枝词九首》的第七首.诗从瞿塘峡的艰险借景起兴,引出对世态人情的感慨.

瞿塘峡是长江三峡之一,两岸连山,水流急湍,形势最为险要,古有“瞿塘天下险”之称.峡中尤多礁石险滩,峡口有“滟滪堆”,就是一巨大石滩.“瞿塘嘈嘈十二滩,人言道路古来难”,就描绘出瞿塘峡的这种险阻形势.“嘈嘈”,流水下滩发出的嘈杂声.“十二滩”,并非确数,犹言险滩之多,其险绝情况也就可以想见了.

面临着惊涛拍岸、险阻重重的瞿塘峡,诗人不禁由江峡之险联想到当时的世态人情:“常恨人心不如水,等闲平地起波澜,瞿塘峡之所以险,是因为水中有道道险滩,而人间世道“等闲平地”也会起波澜,岂不令人防不胜防?真是“人心”比瞿塘峡水还要凶险.这是诗人发自内心的感慨之言.刘禹锡参加永贞改革失败以后,屡受小人诬陷,权贵打击,两次被放逐,达二十三年之久.痛苦的遭遇,使他深感世路维艰,凶险异常,故有此愤世嫉俗之言.长恨,显示出长期埋在诗人心中的,对那些惯于兴风作浪、无事生非、陷害无辜的无耻之徒的无比忿恨.说瞿塘之险用“人言”提起,意为尽人皆知;叹人心之险则用“长恨”领出,主语是诗人自己,点出自己在现实的经历和体察中悟出的人情世态,并且明确表示了自己对它的态度.两句之间有转折,也有深入,以瞿塘喻人心之险,在人之言与我之恨之间过渡,命意精警,比喻巧妙,使抽象的道理具体化,从而给人以深刻的感受.

赢渠梁和商鞅什么关系

狂夫的读音是:kuángfū。

狂夫的拼音是:kuángfū。注音是:ㄎㄨㄤ_ㄈㄨ。结构是:狂(左右结构)夫(独体结构)。

狂夫的具体解释是什么呢,我们通过以下几个方面为您介绍:

一、词语解释点此查看详细内容

无知妄为的人。用作谦词。放荡不羁的人。指悖逆胡为者。患者。古代妇人自称其夫的谦词。古代掌驱疫和墓葬时驱鬼的人。

二、引证解释

⒈无知妄为的人。引《诗·齐风·东方未明》:“折柳樊圃,狂夫瞿瞿。”《史记·淮阴侯列传》:“故曰:‘狂夫之言,圣人择焉。’”《京本通俗·拗相公饮恨半山堂》:“何物狂夫,敢毁谤朝政如此?”⒉用作谦词。引《后汉书·李固传》:“固狂夫下愚,不达大体,窃感古人一饭之报,况受顾遇而容不尽乎!”⒊放荡不羁的人。引《后汉书·独行传·谯玄》:“忽有醉酒狂夫,分争道路,既无尊严之仪,岂识上下之别。”唐杜甫《狂夫》诗:“欲填沟壑惟疏放,自笑狂夫老更狂。”清孙枝蔚《延令书怀二十二韵》:“小子哀穷叟,狂夫藐达官。”⒋指悖逆胡为者。引《墨子·非攻下》:“武王乃攻狂夫,反商之周。”《汉书·息夫躬传》:“如使狂夫__於东崖,匈奴饮马於渭水,边竟雷动,四野风起,京师虽有武_精兵,未有能窥左足而先应者也。”⒌古代妇人自称其夫的谦词。引汉刘向《列女传·楚野辩女》:“大夫曰:‘盍从我於郑乎?’对曰:‘既有狂夫昭氏在内矣。’遂去。”唐李白《捣衣篇》:“玉手开缄长_息,狂夫犹戍交河北。”元边鲁《和西湖竹枝词》:“狂夫归来未有信,蝴蝶作团飞上城。”⒍患者。引晋崔豹《古今注·音乐》:“有一白首狂夫,被_提壶,乱流而渡。”⒎古代掌驱疫和墓葬时驱鬼的人。引《周礼·夏官·序官》:“方相氏,狂夫四人。”《国语·晋语一》:“且是衣也,狂夫阻之衣也。”韦昭注:“狂夫,方相氏之士也。”

三、国语词典

行为狂放,不拘小节的人。

四、网络解释

狂夫(杜甫七言律诗)《狂夫》是唐代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首联写居住环境,在饱经丧乱后有一安身立命之地,心情舒展旷放。颔联写浣花溪的美丽景色,与颈联写自己靠人接济,一旦故人音信断绝,一家人就不免挨饿的凄凉境况形成鲜明对比,在几乎快饿死的情况下,却还在兴致勃勃地赞美美丽的自然风光,更显狂态。尾联写出这种饱经患难,却从没有被生活的磨难压倒,始终用一种倔强的态度来对待生活的打击,表明了“狂夫”二字的深刻含义。这首诗以“狂夫”这一形象将赏心悦目之景和可悲可叹之事统一起来,在艺术上是服从内容需要,是十分成功的。狂夫(汉语词汇)狂夫,指狂妄无知的人,以及古代妇女对自己丈夫的谦称。见《诗·齐风·东方未明》:“折柳樊圃,狂夫瞿瞿。”

关于狂夫的诗词

《笔溪·张生古狂夫》《偶然作·楚国有狂夫》《狂夫·大妻唱舜歌》

关于狂夫的诗句

自笑狂夫老更狂自笑狂夫老更狂狂夫老更狂

关于狂夫的成语

举国若狂狂风怒号张狂妄行狂三诈四狂吠狴犴狂轰滥炸狂奴故态狂蜂浪蝶解发佯狂狂瞽之言

关于狂夫的词语

狂轰滥炸力挽狂澜狂吠狴犴蜂狂蝶乱欢喜若狂狂瞽之言举国若狂解发佯狂狂风暴雨狂蜂浪蝶

点此查看更多关于狂夫的详细信息

《杜甫诗选 狂夫》(杜甫)全文翻译注释赏析

君臣关系,是中国历史上名臣贤臣的典范

如今你随便走到那个地方,都能看得招聘广告。在那个越来越遥远的战国时代,第一个发这种东西的人,是一个二十一岁的青年。他叫渠梁。国籍:秦。工作单位:秦国国府。工作职务:国君。再过二十四年,他有了自己的谥号,人们称他作“秦孝公”!他发的招聘广告叫做《求贤令》,内容也跟今天千篇一律的招聘启事大不相同。我每读一次,都会莫名振奋。

“昔我缪公自岐雍之间,修德行武,东平晋乱,以河为界,西霸戎翟,广地潜力,天子致伯,诸侯毕贺,为后世开业,甚光美。会往者厉、躁、简公、出子之不宁,国家内忧,未遑外事,三晋攻夺我先君河西地,诸侯卑秦,丑莫大焉。献公即位,镇抚边境,徙治栎阳,且欲东伐,复缪公之故地,修缪公之政令。寡人思念先君之意,常痛于心。宾客群臣有能出奇计强秦者,吾且尊官,与之分土。”

竹简笨重,布帛精贵,这大概是古人言辞简约的客观原因。这篇文告的信息量很大。先说春秋五霸秦穆公当年的功业以及在国际上的地位,再说后来历代先祖把国家搞得内忧外患,然后父亲秦献公即位以后立志收复失地、恢复国际地位。自己继承了这个遗志,希望找到能出奇谋妙计强秦的人,我不仅给他做尊贵的高官,还要分封土地与功臣共治秦国。秦孝公对本国历史与现实的评价很客观。没有抹杀祖先的功绩,也没有掩盖前人的过失,发扬秦国先辈的优良传统,也如实改正其不足。不像现在某些人,自己拉屎不出还要怪罪两千年前的土地太硬。唉,吐槽完毕,回到正题。

姜太公怎么说的?钓丝粗长,鱼饵丰盛,大鱼就会来吃。但秦氏集团多年,又加上秦献公时期老打仗,贫穷落后,底子很薄。秦孝公何尝不想用粗丝香饵钓大鱼,可是他能拿得出手的东西并不多。于是他许诺“尊官分土”,与人才一起做大蛋糕,然后一起分享。尽管他发明了《求贤令》这种新颖的求贤方式,但能引得多少愿者上钩,估计他自己心里也打鼓。因为,除了一腔真诚,他什么也拿不出来……庄子说:“真者,精诚之志也。不精不诚,不能动人。”(《庄子?渔父》)说来也怪。当年齐桓公派八十游士到处宣传移民,就没想过用文书的方式。由此可见,秦孝公具有求实创新的作风。被梁惠王无视的卫鞅,看到了这则招聘广告,启程去了当时布衣士人们不大愿去的秦国。因为他也是个务实并且喜欢创新的人。

据《史记》载,卫鞅入秦后,找到了秦孝公的宠臣景监。景监认定他是个人才,于是向孝公举荐他。第一次面试效果很糟。秦孝公听得打瞌睡。景监过后挨领导一顿批,说是举荐的人不咋样。但景监还是推荐卫鞅。第二次面试,秦孝公稍微听进去了一点,但是兴趣不大。后来又进行了第三次面试,孝公给了个评语是:这人有学问,可以聊聊天。到了第四次面试,两人交谈了好几天都没睡觉。据卫鞅自己解释:他第一次说帝道,第二次是王道,第三次是霸道。秦孝公觉得帝王之道太久了,作为贤君应该当世成功,怎能等到数十百年以后成帝王?所以最后一次说的是强国之术。秦孝公果然兴趣浓厚。最后,司马迁在《史记》中借卫鞅之口说:“然亦难以比德于殷周矣。”他是在含蓄地批评秦孝公急功近利、境界不高。就实而论,太史公未免有春秋笔法之嫌。因为,按照商鞅的历史观,三代不同礼而王,五霸不同法而霸。前代的成功经验应当肯定,但不能生搬硬套。每代人都是创造者,与时俱进才是圣王之道。管仲、李悝、吴起和后来的韩非也有同样的观点。司马迁把儒家的理念硬塞进法家士人的头脑,这个貌似有点滥用编辑权。

历史雄辩地证明,秦孝公是秦国百年帝业真正的开创者。硬把他的务实说成是急功近利,我看说这话的人恐怕也是自命德高。其实商鞅三说秦孝公就是一个双选过程。商鞅本心就是想变法,而不是搞什么儒家王道。他要确定秦孝公是不是一个像魏文侯、楚悼王那样的变法之君。因为变法是得罪人的事情。后世宋朝的范仲淹、王安石先后搞过改革,但宋仁宗和宋神宗扛不住反对派压力,就半途而废了。特别是宋仁宗,新政稍微有一点成绩,就没有改革图强的热情了。而同时期的齐威王,只是整肃吏治,强化了舆论监督制度,对现有体制没多少改变。商鞅的目标与吴起是一样的,创建一个新的社会利益分配机制。这必然会激起强烈的反对。搞不好自己跟吴起一样功败垂成。所以,他要确认三点:第一,秦孝公是否会纳他的变法方案?第二,秦孝公对变法的热情能持续多久?第三,秦孝公有没有扛住一切反对压力的勇气?这三条只要有一个不达标,那彻底变法就是个空想。商鞅愿意来这个一穷二白前途未卜的西陲弱国创业,就是看到秦孝公在《求贤令》里那股子不同凡响的领导者气概。然则,做大事必需慎重,商鞅三次试探,也是在赌运气。如双选失败,他还能去哪里施展变法的抱负呢?这个无从设,因为秦孝公就是老天送给他的一份大礼。

那时商鞅多少岁未知,秦孝公是二十一岁。放在今天本科还没毕业。这不是青春偶像剧,两位主角都是冷静如冰的实力派青年。秦献公曾经流亡魏国,亲眼目睹过魏国的富强。秦孝公没出国记录,但应该也听他父亲讲过魏文侯老爷爷变法尊贤的故事。当然,献公讲得最多的,还是先祖秦穆公的故事——“昔穆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奚于宛,迎蹇叔于宋,来丕豹、公孙支于晋。此五子者,不产于秦,而穆公用之,并国二十,遂霸西戎。”(《谏逐客书》)孔夫子虽然对秦国印象很坏,但对秦穆公评价挺高。《史记?孔子世家》:“齐景公与晏婴来适鲁,景公问孔子曰:‘昔秦穆公国小处辟,其霸何也?’对曰:‘秦,国虽小,其志大;处虽辟,行 中正。身举五羖,爵之大夫,起累绁之中,与语三日,授之以政。以此取之,虽王可也,其霸小矣。’”孔子说的是秦穆公用五张羊皮换回大贤臣百里奚的典故。百里奚沦为楚国奴隶,秦穆公把他赎回来了,经过交谈,让他去总理国政。秦国只用一个奴隶的价位购买了一位贤相,这大概是历史上最划算的一笔人才转会交易。

竞争对手和自家祖宗都凭借开明的人才政策获得成功,这大大启发了秦孝公。但他对先祖殉葬功臣也有微词,父亲献公废除人殉也是这个原因。秦国因穆公重用人才而强大,也因穆公毁灭人才而衰败,这是一个非常沉痛的教训!厚待功臣应该善始善终,不然以后天下的人才就不愿意来秦国了,秦孝公这么想的,也这么做了。《求贤令》上的“尊官分土”,就是他明码标价的庄严承诺。我不知道在卫鞅来之前,他接待过多少入秦的山东士子。不管景监是不是宠臣,他求贤的急迫,不亚于周公捉发吐哺。但这位秦国第一杰出青年是个深沉多思之人。他老爹秦献公比他还血气方刚,从魏国回来后,把国都迁到离前线不远的栎阳,执着地带着大军攻打河西失地(幸好那时吴起已经离开魏国,不然秦献公就难过了)。秦孝公一上台就停止了对魏用兵。他很清楚,魏国虽然败了几仗,但国力军力仍是天下最强。现在魏惠王把精力放在中原战场,万一他哪天醒过神来,重拾魏文侯、魏武侯以征服秦国为主的战略,那将是灭顶之灾。所以,他冷静地制止了朝野几十年里狂热的复仇情绪,思考如何才能发展国力。他在广发求贤广告的同时,推行了“布惠,振孤寡,招战士,明功赏”的新政。给秦国人民实惠,救济孤寡,招募战士,按之前的战功奖赏官兵。参照管仲设计的霸业规划,秦孝公的做法是对路的。为了能安心休养生息,他“东围陕城,西斩戎之獂王”,此后休兵八年。这样一位持重深思而心胸宽广的领导者,正是商鞅所需要的。

司马迁借商鞅之口说,秦孝公这年轻仔悟性不好,听不懂帝王之道,所以时不时打瞌睡。这个……依我看秦孝公当时是这样想的——卫鞅侃侃而谈帝道,秦孝公也许听过,也许没听过,但他知道魏文侯变法不是这样的。第二次卫鞅高谈阔论王道,无非就是周公礼治、儒家仁政那一套。其中的爱民、惠民、救济孤寡的主张,秦孝公新政正在推行中。稍微有一点共同语言了,但光有这些也不新鲜,我要的是别人没有的新办法。第三次卫鞅谈霸道,就是管子那一套。当年晋文公、秦穆公也走了大国霸业路线。秦献公的目标是恢复穆公时期的疆域,重修穆公的政令。秦孝公也以此为志向,自然很有兴趣。但他总觉得穆公政令和魏文侯变法好像还不是一回事。于是他“善之而未用也”,卫鞅博学多识,可以给自己讲讲天下的情况。至始至终,秦孝公想要的就是重演魏文侯求贤变法雄视天下那一幕。而卫鞅三次讲来讲去,都不是魏国强大的核心机密。客从魏国来,当知魏国事。我老爹可是在魏国待过很多年的,人家魏国搞那一套跟你三次讲的都不一样。前人的东西固然有价值,但学习当今天下最强者的成功经验,更有实际意义和可操作性。经过三次相互试探后,卫鞅抛出了真货(强国之术):魏国变法不是最彻底的,现在就暴露了很多弊端,我有更彻底的解决方案!秦孝公一听就来精神了,跟他谈了几天几夜,听了所有细节,也问了许多问题。皇天不负有心人,与我渠梁共同创业的就是你卫鞅啦!一对中国历史上绝版的君臣组合,就这样诞生了——

和咱们之前讲得种种故事不一样。卫鞅并没有马上被秦孝公提拔为秦氏集团CEO。根据《史记?秦本纪》记载,卫鞅与秦孝公的历史性会面是在孝公元年,孝公二年唯一的大事是周天子送来祭肉表示慰问(天子致胙)。卫鞅真正开始变法是在孝公三年,而且变法前还有一场治国方略大讨论。一起回顾一下,周文王在渭水边上遇到姜太公是直接拉走上任,齐桓公跟管仲谈话后马上授予丞相职务,楚悼王“素闻(吴)起贤,至则相楚”,《墨子》还把“急贤亲士”作为全书的开头。秦孝公雪藏了卫鞅一年,他好像一点都不急啊!但是也没听说卫鞅有啥抱怨。不然按照他的脾气,早就不合而去了。这是怎么回事?在看完《商君书》以后,我大概知道是怎么回事了。《商君书》第一篇是《更法》,记录了秦国关于变不变法的廷议,会议结果是决定变法,然后马上出了一道《垦草令》。《垦草》恰是该书第二篇,记录了二十条鼓励农耕的法律,内容非常细致,涉及了秦国社会的方方面面。这反映出商鞅过人的政治洞察力与对策能力。他为何这样熟悉秦国的国情?依在下愚见,商鞅在孝公二年里一直来搞调研并草拟新法,用的应该就是管仲的五步调研法——“观国政,料事务,察民俗,本治乱之所生,知得失之所在。”而秦孝公在不动声色地准备那场关于变法的中央高层会议。

讲到这,我又忍不住拖魏惠王出来批一批。人家公叔老丞相亲自推荐的人,你就算觉得不靠谱,起码也面试一下嘛。没亲自验证真伪就直接把人PASS掉,活该你遭弃将报复。你还好意思到处拿公叔痤的肺腑之言当笑话讲。你怎么就不想想,老公叔阅历比你还丰富,他会在临终前随便说一个年轻仔有治国大才吗?看看人家秦孝公,才二十出头的热血青年。他都能再三给人展现辩才的机会,而且不听大空话,只听实实在在的内容。你说卫鞅太年轻,没政治经验,不能冒险使用。可秦孝公决定要用人了,先给一年时间让卫鞅去调研准备,后来还让他会议上与大臣公开辩论,通过了才委以重任。二十郎当岁的年轻仔,用人做事居然比你魏惠王还老到沉稳!真可谓: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秦孝公开创了秦国求实求治的政治传统,他的后人秦始皇听了韩国间谍郑国(当时最优秀的水利专家)的自我辩护后,又继续重用他主持郑国渠工程。魏惠王则扭曲了魏文侯的优良传统,开启了魏国喜好形式主义的浮夸风气。从此,两国的命运轨迹趋于直线。不过,秦国是箭头向上,魏国是箭头向下。

还是说回那场朝会吧。秦孝公一上来就说:守好江山是我国君的使命,制定法律政策是你们大臣的职责;我想变法,但是怕天下人议论。卫鞅和秦国保守派大臣甘龙、杜挚由此展开激烈的讨论。最终孝公认同卫鞅的看法,宣布:“善。吾闻穷巷多怪,曲学多辨。愚者之笑,智者哀焉;狂夫之乐,贤者忧焉。拘世以议,寡人不之疑矣。”(《商君书?更法第一》)秦国第一阶段变法就这样拍板了。秦孝公真的怕人议论吗?对于这个问题,我们可以对比一下晚些时候的赵武灵王。赵武灵王私下对大臣肥义说:我想推行胡服骑射,但怕世人笑我。肥义引经据典,跟卫鞅的套路如出一辙。赵武灵王最后很豪迈地说:“吾不疑胡服也,吾恐天下笑我也。狂夫之乐,智者哀焉;愚者所笑,贤者察焉。世有顺我者,胡服之功未可知也。虽驱世以笑我,胡地中山吾必有之。”(《史记?赵世家》)两位以变法强国著称的明君都来这一手,那就很微妙了。越是心有定见的人,越喜欢问别人这种问题。他们所谓的怕议论,其实是想知道团队里诸君们是啥态度。支持的能不能坚决执行,中立的能不能认真配合,反对的经过统一意见以后能不能共同努力。特别是主要负责人,你有没有力排众议的说服力与胆识。这是秦孝公对卫鞅的最后一次考验,也是为变法制造舆论,疏导阻力。呃,有点墨家尚同的味道,先统一意见,然后再从上到下坚决执行。卫鞅果然没让他失望,于是他下令任命卫鞅为左庶长,主持变法大计。

从商鞅做左庶长执政开始,秦孝公仿佛从史书上消失了一样。徙木立信是商鞅自行策划并实施的。秦国法制建设、经济政治改革统统都是商鞅主持,甚至几次对外战争也是商鞅带的兵。据说刚推行新法时,秦民跑到国都栎阳上访说新法不便的有上千人,秦孝公没露面;太子犯法,太子傅公子虔和公孙贾被追究连带责任,秦孝公也没露面;据说商鞅一次处罚罪犯,杀了七百人,血染渭水,秦孝公还是没露面;变法十年,秦民感受到了新法的好处,当初说新法不便的人跑来说新法很好,结果商鞅说“此皆乱化之民也”,把他们强行迁徙到了边城,秦孝公依然没露面。商鞅完全把持朝政,秦孝公简直像被架空了一样。有这样的先例么?有,管仲不也是这样大权在握么!秦孝公和齐桓公一样,用的是委托式管理。安排好人事以后,就放权让部下自主决策,自己只抓大方向。但是,管仲新政称善,商鞅变法处处得罪人。朝野的反对意见绝不会少,特别是宗室贵戚非常怨恨商鞅。后来有人对新即位秦惠王说:秦国百姓只知商君法,不知国君令。这样的话,恐怕秦孝公生前也听过很多次。但是秦孝公一概不理,如同楚悼王对待吴起那样,对商鞅信任有加。终孝公之世,变法派官员一直实权在握,所有反对变法的势力都被压得动惮不得。

不少人说六国变法不彻底是因为守旧势力过于强大,秦国成功是因为世族远不如六国强势。窃以为:说这话的人只知其一,而不知其二。六国的主要变法阻力是世卿大夫家族,特别是楚国。而秦国的卿大夫家族较弱,对变法威胁最大的是宗室贵族。总体来看,秦国世族力量是相对较弱,但也绝不是好惹的。秦孝公在《求贤令》里批评的那段混乱期,恰恰是宗室频繁兵变所导致的。秦躁公死后,其弟秦怀公上台四年,就被庶长晁与大臣逼得自杀。众臣又立了秦怀公的孙子秦灵公。秦灵公死后,秦献公年纪小,被自己的叔公秦简公夺权。接下来依次是秦惠公、秦出子即位。秦出子即位二年,庶长改杀出子及其母,把他们的尸体丢到河里,拥立了流亡在外多年的秦献公。你看,秦国世族虽然不如六国势力庞大,但一不高兴了就搞。所以说,秦孝公二十一岁即位能镇住世族并不是简单的事。特别是秦国新法剥夺了宗室贵族的世袭特权,这就更影响稳定团结了。然而,史书上没记载秦孝公用什么办法安定朝局,但他在位二十四年里,没有谁敢掀风作浪公然阻挠变法。秦昭王时有季君之乱和蜀侯之乱,秦王政时有嫪毐之乱和成蛟之乱。这两位都是有名的铁腕君主,尚且有人敢造次。而秦孝公沉默着,反对派也只能隐忍到他死后才蹦跶。这种不动声色定大局的本事,才真叫深不可测。

秦孝公除了坐镇朝局外,也时刻留意着国际形势变化。孝公十年,秦孝公升商鞅为大良造,派他领军包围安邑,魏国被迫投降(可能当时魏军主力在别处,首都空虚,不然不会那么轻易投降)。十二年,秦孝公迁都咸阳,并继续支持商鞅开展第二阶段变法。十四年,秦国初为赋(史学家有田赋、军赋、人头税三种解释,这个诸位自己甄别)。十九年,天子致伯。二十年,诸侯毕贺。秦使公子少官率师会诸侯逢泽,朝天子。至此,秦孝公实现了恢复秦穆公时国际地位的梦想,甚至还有所超过。秦献公收复河西的愿望也实现了一半。《魏世家》称:“秦用商君,东地至河。”不过,秦国又跟魏国进行了几次拉锯战,才在秦惠王时期彻底收回这块战略要地。此外,《楚世家》称商鞅打过楚国,但《秦本纪》无记载。总之,君臣两人就这样精诚合作,一步一个脚印地把秦国带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

秦孝公是罕见的能同时满足几种不同君道的王者。商鞅法政强调“任法去私,言不中法,不听;行不中法,不高;事不中法,不为”;黄老道家强调垂拱无为,君主不必亲力亲为、而是发挥大臣的作用;墨子倡导亲贤急士;荀子说“君道者,能群也。善生养人,善班治人,善显设人,善藩饰人”。这些标准,秦孝公无一不符。商鞅是的,有这样的领导做后盾,他才能把变法理想化为现实。秦孝公也是的,他得到的是彻底改变历史趋势的商鞅。但魏惠王在一个方面比他们两人都——活得更久!秦孝公在位第二十四年就逝世了,商鞅不久也被守旧派诬告,被新君秦惠文王车裂。这个新君就是当年犯法被处罚的太子。《史记》里商鞅出逃、起兵反抗仿佛一部剧情片。而《战国策》记载简明多了:“孝公已死,惠王代后,莅政有顷,商君告归。人说惠王曰:“大臣太重者国危,左右太亲者深危。今秦妇人婴儿皆言商君之法,莫言大王之法。是商君反为主,大王更为臣也。且夫商君,固大王仇雠也,愿大王图之。”商君归还,惠王车裂之。”商鞅的结局跟伍子胥一样惨,但比吴起又多了。楚悼王死时,吴起还没完成变法。秦孝公死时,商鞅已经圆满完成了最彻底的变法。而且他的法传得很久,不像管仲死后新政也逐渐解体。

《战国策?秦策?卫鞅亡魏入秦》记载了一个令人感伤的信息:“孝公行之八年,疾且不起,欲传商君,辞不受。”秦孝公在临终前一度打算传位给商鞅,但商鞅当然不肯接受了。刘备在白帝城托孤诸葛亮是转载,秦孝公这个才是原创。这对绝版功臣的感情之深,丝毫不亚于刘备与孔明。当然,人们对此看法各异。更多人认为这是一种权谋试探。甚至有人认为,秦孝公就是用这个办法暗示秦惠王杀商鞅。也许,我们习惯了用复杂的眼光看世界,少了些先秦人纯粹的本色。是否试探,我也不敢一口咬定是或者不是。但暗示儿子杀功臣,这个太说笑了。

一代明君唐太宗李世民怕唐高宗驾驭不了大将李世绩,找了个借口把这位老战友打入大牢。唐高宗不解,李世民说等我归西后,你把他无罪释放,他就会对你感恩戴德誓死效忠。为父这是替你背黑锅啊。布衣天子明太祖朱元璋大杀功臣,太子朱标提反对意见。老朱丢了一个荆条对小朱说:帮你把荆条上的刺都拔光了,你就能拿这跟棍了。看到没有?只有老爸帮儿子铲除威胁的,哪有叫儿子替自己背杀功臣的恶名的!所以说,秦孝公真想除掉商鞅,他会自己动手,而且不留痕迹。别忘了,他能不动声色地镇住所有反对派,必然有极为高明的政治手腕。

也许我的判断不对,但直到目前我仍认为:秦孝公传位商鞅是真诚的。秦孝公发《求贤令》时说过要与功臣“尊官分土”的。他做到了。商鞅被封为商君(最高爵位),得到於、商十五邑。秦孝公最忌讳的不是功臣,而是杀功臣。朴实的秦人做了《秦风?黄鸟》,委婉地批评秦穆公殉葬功臣。秦孝公深以为鉴,唯恐秦国再陷入穆公之后的混乱,又怎么会去杀功臣呢?况且,秦孝公是个极有主见的人。他有驾驭顶尖人才的自信,所以他始终信任商鞅,不为任何非议所动摇。魏文侯求贤若渴,还留下了猜忌名将乐羊的污点。秦孝公和楚悼王一样,没有留下任何猜忌变法大臣的不良记录。这就足以说明问题。像商鞅这样不给自己留后路的强硬分子,真心不讨人喜欢,很难交到朋友。这么显而易见的道理,你能想到的,秦孝公自然也能想到。试问:天下间除了他秦孝公,谁还能用商鞅?谁还敢用商鞅?谁还能让完美主义者商鞅愿意效劳?秦孝公明白这点,所以他用不着忌惮商鞅。商鞅也明白这点,自己无论去哪里,都再也遇不到孝公这样的完美领导了。青山不在,松柏何存?

变法之臣的生命想要保全,除非变法之君比他们死得晚。可惜,秦孝公才四十五就没了,比他更老的魏惠王却能继续在孟夫子面前装敬贤。没办法,老天就是这么安排的。秦孝公临终前最怕两点:一是老对手魏惠王和新即位的楚威王趁机找秦国麻烦(秦惠王上台的年纪还不满二十),二是有犯法前科的秦惠王可能在他死后搞复辟。所以,他想让商鞅盯着。当然,他传位的真实意图应该是——让商鞅当摄政王,效法伊尹、周公辅佐幼王的先例,等幼王长到了再还政。我之前讲过,这个年代已经没法玩禅让制了。绝版变法君臣组合,多年的知己战友,虽非刎颈之交,命,却是连在一起的。正如楚悼王死后,吴起马上就中箭;秦孝公死后,商鞅也很快被车裂。一个走了,另一个的人生也再无意义。兄弟们,前后脚,走起……

杜甫的《狂夫》这首诗的题目有哪些?

杜甫诗选 狂夫 杜甫 系列:杜甫诗选|杜甫诗集 杜甫诗选 狂夫

原文 万里桥西一草堂1,百花潭水即沧浪2。 风含翠筱娟娟净,雨裛红蕖冉冉香3。 厚禄故人书断绝4,恒饥稚子色凄凉5。 欲填沟壑惟疏放6,自笑狂夫老更狂。

注释 1万里桥:在成都南门外,是当年诸葛亮送费讳出使东吴的地方。杜甫的草堂就在万里桥的西面。 2百花潭:在浣花溪南,杜甫草堂在其北。沧浪,指汉水支流沧浪江,古代以水清澈闻名。传说孔子到楚国,听到一个小孩在唱:「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 3翠筱:翠绿细小的竹子。娟娟净:秀美光洁之态。裛:滋润。红蕖:粉红色的荷花。娟娟:美好的样子。冉冉:婉弱的样子。 4这句是说既然是老朋友,又身处高官,但是却连信也没有写,世风可见。厚禄故人,指做大官的朋友。书断绝,断了书信来往。 5这句话是说经常的挨饿,使得自己幼子的脸色也不好了,那么全家的情况就更加可想而知。恒饥:长时间挨饿。色凄凉:形容可怜的样子。 6这句是说尽管全家眼看就要饿死,还是一味疏放,不能改其故态,仰面向人。欲:将然未然之词。填沟壑:把尸体扔到山沟里去,这里指穷困潦倒而死。疏放:疏远仕途,狂放不羁。

译文 万里桥的西面盖起一座幽雅的草堂,百花潭的流水好像碧波荡漾的沧浪。轻风吹拂绿竹却是那般秀美洁净,细雨滋润红荷远远溢出阵阵的清香。官高禄厚的朋友个个书信断绝,受饥挨饿的孩子神色显得十分凄凉。我是个将要转死沟壑的人,天生的性格一向疏放。自己说笑自己,狂夫老了反而更加傲狂。

赏析 这首诗作于上元元年(760)夏天。诗的前四句细腻地描写了幽美宜人的草堂环境,显示出人在自然中心灵的清静和愉悦。五、六句掉转笔锋,用凄凉的情调写出生活的艰难清苦和世态炎凉,七、八句表明自己疏远仕途,狂放自适的心境。

诗——狂夫  作者:杜甫

万里桥西一草堂1,百花潭水即沧浪2。

风含翠筱娟娟净3,雨浥红蕖冉冉香4。

厚禄故人书断绝5,恒饥稚子色凄凉6。

欲填沟壑唯疏放7,自笑狂夫老更狂8。

点击此处查看/隐藏全部注释

1.万里桥:在成都南门外,是当年诸葛亮送费讳出使东吴的地方。杜甫的草堂就在万里桥的西面。

2.百花潭:在浣花溪南,杜甫草堂在其北。沧浪:指汉水支流沧浪江,古代以水清澈闻名。传说孔子到楚国,听到一个小孩在唱:"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

3.筱:细小的竹子。娟娟净,秀美光洁之态。

4.浥:滋润。红蕖,粉红色的荷花。冉冉香,阵阵清香。

5.厚禄故人:指做大官在朋友。书断绝,断了书信来往。

6.恒饥:长时间挨饿。

7.填沟壑:把尸体扔到山沟里去。这里指穷困潦倒而死。疏放:疏远仕途,狂放不羁。

8.狂夫:自称狂夫是自我解嘲之意,也有不屈品节,乐道安贫之意。

这首诗与上一首同作于上元元年(760)夏天。诗的前四句细腻地描写了幽美宜人的草堂环境,显示出人在自然中心灵的清静和愉悦。五六句调转笔锋,用凄凉的情调写出生活的艰难清苦和世态炎凉,七八句表明自己疏远仕途,狂放自适的心境。

《瀛奎律髓》云:"老杜七言律诗一百五十余首,求其郊野闲适如此者仅三篇(按:指《江村》、《南邻》、《狂夫》)。而此之第三篇后四句,亦未免叹贵交之绝,怜贫稚之饥。"杜诗常自道贫寒,略乏超然之致。然此诗五六句虽略嫌过实,却与七八句之狂放形成对比,突现老杜之傲骨嶙峋,此正杜诗"沉郁顿挫"之处

文章标签: # 秦孝公 # 狂夫 # 商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