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生肖配对 生肖配对

太守官服是什么生肖_太守属官

tamoadmin 2024-07-21 人已围观

简介1.水浒传中第65回的回目是什么2.让史进和鲁智深去行刺太守的是谁?最后这个人上梁山了吗?3.包拯应该穿什么官服4.《明永陵》史进和鲁为他刺杀太守可惜他没上梁山!5.东汉末年的军阀之一北海太守孔融是让梨的那个孔融吗?6.清朝皇帝下的文武官官名有哪些?官服上都绣些什么?陶渊明,字元亮,别号五柳先生,晚年更名潜,谥号“靖节”。先从政后从文的陶渊明,以“不为五斗米折腰”著称于世,后开创田园题材诗赋而享誉

1.水浒传中第65回的回目是什么

2.让史进和鲁智深去行刺太守的是谁?最后这个人上梁山了吗?

3.包拯应该穿什么官服

4.《明永陵》史进和鲁为他刺杀太守可惜他没上梁山!

5.东汉末年的军阀之一北海太守孔融是让梨的那个孔融吗?

6.清朝皇帝下的文武官官名有哪些?官服上都绣些什么?

太守官服是什么生肖_太守属官

陶渊明,字元亮,别号五柳先生,晚年更名潜,谥号“靖节”。

先从政后从文的陶渊明,以“不为五斗米折腰”著称于世,后开创田园题材诗赋而享誉华夏千年,是归隐才子的杰出代表,为世人创造了一个“世外桃源”,在中国文学史上独树一帜,特点鲜明,乃好饮酒者的鼻祖,独爱菊之第一人,可书可讲的颇多。

陶渊明自号五柳先生,东晋末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浔阳柴桑人。其代表作《饮酒》《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等流传不衰,且历久而弥新。

陶渊明出身官宦之家,他的曾祖父是东晋赫赫有名的大司马。年轻时的陶渊明志存高远,有“大济于苍生”之愿,但是终其一生,他的满腔热血、一腔抱负也没有实现。陶渊明性格耿直,为官清廉,不愿、也不会攀附权贵,不喜欢、也不适应黑暗的官场和当时的现实社会。

一度过着时隐时仕生活的陶渊明,在四十一岁时最后一次做官,出任彭泽县令。但是他当彭泽县令不过八十多天,就决定彻底离开官场了。

一个爱好读书、不慕名利、率真自然、崇尚真善美的才子,与污浊阴暗、尔虞我诈、瞒上欺下、弄虚作的环境与贪官是无法融合的,道不同不相为谋。所以,陶先生看清了那一切,走得决然,不曾回头看一眼。

扩展资料

轶事典故——不为五斗米折腰

陶渊明为了养家糊口,来到离家乡不远的彭泽当县令。在那年冬天,郡的太守派出一名督邮,到彭泽县来督察。督邮,品位很低,却有些权势,在太守面前说话好坏就凭他那张嘴。

这次派来的督邮,是个粗俗而又傲慢的人,他一到彭泽的旅舍,就差县吏去叫县令来见他。 陶渊明平时蔑视功名富贵,不肯趋炎附势,对这种借上司名义发号施令的人很瞧不起,但也不得不去见一见,于是他马上动身。

不料县吏拦住陶渊明说:“大人,参见督邮要穿官服,并且束上大带,不然有失体统,督邮要乘机大做文章,会对大人不利的!”这一下,陶渊明再也忍受不下去了。

他长叹一声,道:“我不能为五斗米向乡里小人折腰!”说罢,索性取出官印,把它封好,并且马上写了一封辞职信,随即离开只当了八十多天县令的彭泽。

百度百科-陶渊明

水浒传中第65回的回目是什么

1. “给”字开头的四字成语有哪些

给事黄门

释义:古代官名。

成语以“给”开头的就这一个官名。成语中有“给”字的就多一些了。

1、家给人足 [jiā jǐ rén zú]

释义: 家家衣食充裕,生活富足。

出处:《淮南子·本经训》:“衣食有余;家给人足”。

2、利口辩给[ lì kǒu biàn jǐ ]

释义:形容能言善辩。

出 处:《史记·张释之列传》:“夫绛侯、东阳侯称为长者,此两人言事曾不能出口,岂效此啬夫喋喋利口捷给哉。”

3、利口捷给[ lì kǒu jié jǐ ]

释义:能说会道、言辞敏捷、善于应对。

出 处:司马迁《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夫绛侯、东阳侯称为长者,此两人言事曾不能出口,岂敩此啬夫谍谍利口捷给哉。”

4、自给自足[ zì jǐ zì zú ]

释义: 依靠自己的生产,满足自己的需要。

出 处:《列子·黄帝》:“不施不惠;而物自足。”

5、酬功给效[ chóu gōng gěi xiào ]

释义: 指赏赐有功劳者。

出 处:《敦煌变文集·伍子胥变文》:“子胥随帝部卒入城,检纳干戈,酬功给效。”

2. 不常见的四字成语加意思和出处

不为五斗米折腰”这则成语的意思是用来比喻有骨气、清高。

这个成语来源于《晋书陶潜传》,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

陶渊明又名陶潜,是我国最早的田园诗人。他所以能创作出许多以自然景物和农村生活为题材的作品,与他的经历和处境有着密切的关系。

公元405年秋,他为了养家糊口,来到离家乡不远的彭泽当县令。这年冬天,郡的太守派出一名督邮,到彭泽县来督察。督邮,品位很低,却有些权势,在太守面前说话好歹就凭他那张嘴。这次派来的督邮,是个粗俗而又傲慢的人,他一到彭泽的旅舍,就差县吏去叫县令来见他。陶渊明平时蔑视功名富贵,不肯趋炎附势,对这种借上司名义发号施令的人很瞧不起,但也不得不去见一见,于是他马上动身。

不料县吏拦住陶渊明说:“大人,参见督邮要穿官服,并且束上大带,不然有失体统,督邮要乘机大做文章,会对大人不利的!”

这一下,陶渊明再也忍受不下去了。他长叹一声,道:“我不能为五斗米向乡里小人折腰!”

说罢,索性取出官印,把它封好,并且马上写了一封辞职信,随即离开只当了八十多天县令的彭泽

---------------------------------------------------------------------

以上资料来源于查字典作文网

3. 不常见的四字成语加意思和出处

不为五斗米折腰”这则成语的意思是用来比喻有骨气、清高。

这个成语来源于《晋书陶潜传》,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 陶渊明又名陶潜,是我国最早的田园诗人。

他所以能创作出许多以自然景物和农村生活为题材的作品,与他的经历和处境有着密切的关系。 公元405年秋,他为了养家糊口,来到离家乡不远的彭泽当县令。

这年冬天,郡的太守派出一名督邮,到彭泽县来督察。督邮,品位很低,却有些权势,在太守面前说话好歹就凭他那张嘴。

这次派来的督邮,是个粗俗而又傲慢的人,他一到彭泽的旅舍,就差县吏去叫县令来见他。陶渊明平时蔑视功名富贵,不肯趋炎附势,对这种借上司名义发号施令的人很瞧不起,但也不得不去见一见,于是他马上动身。

不料县吏拦住陶渊明说:“大人,参见督邮要穿官服,并且束上大带,不然有失体统,督邮要乘机大做文章,会对大人不利的!” 这一下,陶渊明再也忍受不下去了。他长叹一声,道:“我不能为五斗米向乡里小人折腰!” 说罢,索性取出官印,把它封好,并且马上写了一封辞职信,随即离开只当了八十多天县令的彭泽---------------------------------------------------------------------以上资料来源于查字典作文网。

4. “给”字开头的成语

“给”字开头的成语只有一个:

一、给事黄门

官名。秦置,西汉沿置,与黄门侍郎同在黄门之内供职,故名。东汉将两官合并,名为给事黄门侍郎。简称“给事黄门”。

1、给作动词的意思:使对方得到或遭受到。

2、给作介词的意思:

(1) 表示对象、目的,相当于“为”、“替”。

(2) 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或表示被动语态,相当于“被”。

(3) 表示方向,相当于“朝”、“对”、“向”。

扩展资料:

成语中有“给”字。

一、利口捷给

释义:能说会道、言辞敏捷、善于应对。

出处:司马迁《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夫绛侯、东阳侯称为长者,此两人言事曾不能出口,岂敩此啬夫谍谍利口捷给哉。”

二、自给自足

释义: 依靠自己的生产,满足自己的需要。

出处:《列子·黄帝》:“不施不惠;而物自足。”

三、救过不给

解释: 犹救过不赡。补救过失都来不及。

出处: 《史记·李斯列传》:“群臣百姓救过不给,何变之敢图?”白话译文:《史记·李斯列传》:“群臣百姓补救过失都来不及。怎么会改变主意占为己有呢?”

举例造句: 时会计法严,钱粮完欠,每项各限十分定考成,条例繁赜,有司救过不给。

四、呼不给吸

意思:形容吓得来不及喘气。

出处:《淮南子·兵略训》:“眯不给抚,呼不给吸。”

五、酬功给效

解释:指赏赐有功劳者。

出处:《敦煌变文集·伍子胥变文》:“子胥随帝部卒入城,检纳干戈,酬功给效。”

百度百科-给事黄门

百度百科-呼不给吸

百度百科-救过不给

百度百科-自给自足

百度百科-利口捷给

百度百科-酬功给效

百度百科-给

5. 含“不”的四字词语有哪些

共有2372个,其中4字成语1958个: 哀而不伤、爱不忍释、爱不释手、暧昧不明、安不忘危 按兵不动、按兵不举、按捺不住、暗室不欺、敖不可长 傲不可长、傲慢不逊、把持不定、白黑不分、白首不渝 白头不终、百不当一、百不获一、百不失一、百不一存 百不一贷、百不一遇、百读不厌、百年不遇、百世不磨 百世不易、百思不解、百战不殆、百折不摧、百折不回 百折不挠、百折不屈、百折不移、百足不僵、败不旋踵 半痴不颠、半筹不纳、半低不高、半懂不懂、半间不界 半面不忘、半三不四、半身不遂、半生不熟、半死不活 半文不白、半新不旧、半信不信、宝刀不老、报应不爽 抱打不平、抱负不凡、卑不足道、悲不自胜、备而不用 逼不得已、匕鬯不惊、比年不登、比岁不登、比众不同 鄙夷不屑、鄙于不屑、必不得已、必不挠北、闭口不言 闭门不出、闭门不纳、敝盖不弃、敝帷不弃、避而不谈 边尘不惊、鞭不及腹、鞭长不及、变动不居、变化不测 变化不穷、变幻不测、变生不测、表里不一、冰炭不投 兵不接刃、兵不污刃、兵不雪刃、兵不血刃、兵不厌权 兵不厌诈、兵不由将、并存不悖、并行不悖、博而不精 不安其室、不安于室、不安于位、不按君臣、不拔一毛 不拔之志、不白之冤、不败之地、不卑不亢、不辟斧钺 不避斧钺、不避艰险、不避水火、不避汤火、不便水土 不辨菽麦、不辨菽粟、不辨真伪、不辩菽麦、不步人脚 不测之祸、不测之忧、不测之罪、不茶不饭、不差毫发 不差毫厘、不差累黍、不差上下、不臣之心、不成三瓦 不成体统、不逞之徒、不痴不聋、不齿于人、不耻下问 不耻最后、不啻天渊、不偢不倸、不瞅不睬、不出所料 不揣冒昧、不辞而别、不辞劳苦、不次之迁、不次之位 不存不济、不存芥蒂、不打自招、不待蓍龟、不当不正 不当人子、不得不尔、不得而知、不得开交、不得其死 不得其所、不得人心、不得善终、不得违误、不得要领 不登大雅、不懂装懂、不动声色、不断如带、不恶而严 不二法门、不乏其人、不乏先例、不法常可、不悱不发 不废江河、不费之惠、不分彼此、不分伯仲、不分青白 不分胜负、不分轩轾、不分玉石、不分皂白、不分畛域 不愤不启、不丰不俭、不丰不杀、不伏烧埋、不服水土 不负众望、不复堪命、不改其乐、不干不净、不甘雌伏 不甘后人、不甘寂寞、不甘示弱、不尴不尬、不敢高攀 不敢告劳、不敢苟同、不敢后人、不敢掠美、不敢旁骛 不敢问津、不敢造次、不敢自专、不根之论、不根之谈 不攻自破、不共戴天、不苟言笑、不古不今、不瞽不聋 不顾大局、不顾前后、不顾死活、不顾一切、不关紧要 不关痛痒、不管不顾、不管一二、不龟手药、不轨之徒 不过尔尔、不寒而栗、不好意思、不合时宜、不哼不哈 不护细行、不怀好意、不欢而散、不慌不忙、不遑枚举 不遑宁处、不遑宁息、不遑启处、不遑暇食、不讳之朝 不讳之路、不讳之门、不惑之年、不饥不寒、不羁之才 不羁之民、不及之法、不即不离、不急之务、不疾不徐 不计其数、不记前仇、不加思索、不思索、不稼不穑 不间不界、不见经传、不见天日、不骄不躁、不教而杀 不教而诛、不教之教、不解之仇、不解之缘、不今不古 不矜不伐、不矜细行、不紧不慢、不近道理、不近人情 不进则退、不禁不由、不经世故、不经之说、不经之谈 不经之语、不胫而走、不揪不、不揪不、不揪不睬 不咎既往、不拘细节、不拘细行、不拘小节、不拘形迹 不拘一格、不绝如带、不绝如发、不绝如缕、不绝如线 不绝若线、不绝于耳、不觉技痒、不刊之典、不刊之论 不刊之书、不刊之说、不堪回首、不堪其忧、不堪入耳 不堪入目、不堪设想、不堪言状、不堪一击、不堪造就 不亢不卑、不抗不卑、不可动摇、不可端倪、不可多得 不可告人、不可教训、不可究诘、不可救疗、不可救药 不可开交、不可揆度、不可理喻、不可枚举、不可名状 不可摸捉、不可磨灭、不可奈何、不可偏废、不可企及 不可胜道、不可胜计、不可胜记、不可胜纪、不可胜举 不可胜数、不可胜算、不可胜言、不可收拾、不可思议 不可 *** 、不可乡迩、不可向迩、不可言传、不可言宣 不可言喻、不可言状、不可一世、不可移易、不可逾越 不可造次、不可终日、不可捉摸、不愧下学、不愧不作 不愧不怍、不愧屋漏、不愧下学、不郎不秀、不稂不莠 不劳而成、不劳而获、不冷不热、不立文字、不凉不酸 不了不当、不了而了、不了了之、不劣方头、不磷不缁 不吝赐教、不吝指教、不吝珠玉、不留余地、不露锋芒 不露锋铓、不露圭角、不露神色、不露声色、不露形色 不伦不类、不落边际、不落窠臼、不落俗套、不蔓不支 不蔓不枝、不忙不暴、不毛之地、不名一格、不名一钱 不名一文、不明不白、不谋而合、不谋而同、不谋同辞 不牧之地、不奈之何、不挠不屈、不挠不折、不能自拔 不能自已、不念旧恶、不宁唯是、不偏不党、不偏不倚 不平则鸣、不破不立、不期而会、不期而然、不期而同 不期而遇、不期修古、不欺暗室、不欺暗室、不欺屋漏 不弃草昧、不迁之庙、不切实际、不勤而获、不擒二毛 不轻然诺、不情之请、不求甚解、不求闻达、不屈不挠 不染一尘、不仁不义、不忍卒读、不日不。

6. 四个字的词语不一定是成语,什么是成语

成语(chengyu,idioms),是我国汉字语言词汇中一部分定型的词组或短句,其形式以四字居多,也有一些三字和多字的。

成语有固定的结构形式和固定的说法,表示一定的意义,在语句中是作为一个整体来应用的。成语是约定俗成的四字结构,字面不能随意更换,具有结构的凝固性。

成语有很大一部分是从古代相承沿用下来的,在用词方面往往不同于现代汉语它代表了一个故事或者典故。 成语又是一种现成的话,大都出自书面,属于文语性质的,跟习用语、谚语相近,但是也略有区别。

成语在语言表达中有生动简洁、形象鲜明的作用。

7. "不什么而什么"的四字成语有哪些

1.不约而同

2.不告而别

3.不慌而逃

4. 不得而知

5.不教而诛

6.不期而然

7.不药而愈

8.不寒而栗

9.不辞而别

10.不勤而获

11.不期而同

12.不期而会

13.不劳而获

14.不期而遇

15.不翼而飞

16.不欢而散

17.不谋而同

18.不壹而足

19.不言而信

20.不战而溃

1.不得而知 bù dé ér zhī

成语解释:得:能够。无从知道。(查看不得而知的意思)

成语结构:偏正式成语成语年代:古代成语成语程度:常用成语成语色彩:中性成语

2. 不劳而食 bù láo ér shí

成语解释:食:吃。自己不劳动而占有别人的劳动成果(查看不劳而食的意思)

成语结构:偏正式成语成语年代:当代成语成语程度:一般成语成语色彩:中性成语

3. 不期而遇 bù qī ér yù

成语解释:期:约定时日;遇:相逢;会面。事先没有约定而意外地相逢。也作“不期而会”。(查看不期而遇的意思)

成语结构:偏正式成语成语年代:古代成语成语程度:常用成语成语色彩:中性成语

4. 不寒而栗 bù hán ér lì

成语解释:寒:寒冷;栗:发抖。不是因为寒冷而发抖。形容恐惧到了极点。(查看不寒而栗的意思)

成语结构:紧缩式成语成语年代:古代成语成语程度:常用成语成语色彩:中性成语

5.不令而信 bù lìng ér xìn

成语解释:令:命令;信:信服。不用三令五申能使之遵守服从(查看不令而信的意思)

成语结构:偏正式成语成语年代:古代成语成语程度:一般成语成语色彩:中性成语

6.不勤而获 bù qín ér huò

成语解释:指不劳而获。(查看不勤而获的意思)

成语结构:偏正式成语成语年代:古代成语成语程度:一般成语成语色彩:中性成语

7. 不辞而别 bù cí ér bié

成语解释:辞:告辞;别:离别。没有打招呼;就离开了;或悄悄地溜走了。也作“不辞而行”、“不告而别”。(查看不辞而别的意思)

成语结构:偏正式成语成语年

让史进和鲁智深去行刺太守的是谁?最后这个人上梁山了吗?

第65回 托塔天王梦中显圣 浪里白条水上报冤

梁中书坚守不出,宋江礼待索超,索超归顺梁山。宋江染病,张顺要到建康府请安道全来医治,在扬子江船上被张旺投入水中,盗去盘缠。

张顺咬断绳索,在王定六帮助下到建康府,杀了烟花,逼安道全上山。又在扬子江船中把张旺扔下去,说服王定六上梁山。戴宗使神行法接安道全上山,医好宋江疾病。吴用要在春秋时节打下北京,救取卢俊义并石秀。

2、第66回 时迁火烧翠云楼 吴用智取大名府

吴用要在元宵节时,先于北京城中埋伏,里应外合,破城救人。吴用又告诉宋江东京蔡太师力主招安之意。梁山泊宋江守寨,吴用引八路人马进驻城下。时迁在北京翠云楼放火,城中大乱,梁中书四个城门冲不出去。后从南门夺路而走。城内柴进救出卢俊义、石秀,捉了李固和贾氏。

3、第67回 宋江赏马步三军 关胜降水火二将

宋江要让卢员外坐前位,武松、李逵亦不乐,吴用说:“尔后有功却再让位。”宋江方允,并犒赏三军。赵鼎主张招安,蔡京主张剿捕。天子革赵鼎之官,蔡京举荐单廷珪和魏定国剿捕梁山好汉。关胜得到宋江允许,擒单廷单廷珪和魏定国。

关胜用大刀使单廷珪落马,单愿降。魏定国使神火打败关胜,城里却被李逵放火烧了,不敢回城。关胜围城,单廷珪、关胜说魏定国降了梁山泊。

4、第68回 宋公明夜打曾头市 卢俊义活捉史文恭

曾头市郁保四拦梁山好马二百余匹,宋江要与之战,想叫卢俊义为前部先锋,夺得战功,便让尊位,吴用则反其意,只叫卢俊义去平川埋伏。宋江与曾家军对阵,各有胜负。 吴用施计,大败曾家军,活捉史文恭,将其剖腹剜心,享祭晁盖。宋江让卢俊义坐尊位,吴用等不同意。

5、第69回 东平府误陷九纹龙 宋公明义释双枪将

宋江与众头领打东平府,卢俊义与众头领打东昌府。宋江到东平府前,先差郁保四、王定六给董平下战书,董平打了来使,激怒宋江,派史进与旧相识李瑞立相见,被李瑞兰父亲告于程太守,史进被下死牢。吴用用计,要宋江打汶上县,宋江围城,董平出战,中计被俘。董平投降宋江,引兵入城,夺得程太守女儿。

6、第70回 没羽箭飞石打英雄 宋公明弃粮擒壮士

卢员外攻打东昌府,因遇没羽箭张清,吃了败仗。宋江前去助战,被张清用石子打中一十五员大将。 吴用教用粮草车子和船只赚张清出城劫粮,张清去抢水中船上粮食时被水军头领擒拿。吴用又使人打进东昌府内。张清被宋江义气所动,愿降。又荐兽医皇甫瑞上山。

扩展资料

《水浒传》书名由来

“水浒”出自《诗经·大雅·緜》中“古公亶父,来朝走马,率西水浒,至于岐下”一句。但至于这个书名的确切含义,一直存在异议。一种说法是:作者施耐庵由于厌恶尔虞我诈的官场,仅供职两年,便辞官回到老家,一面教书,一面写《江湖豪客传》。书写完后,施耐庵觉得书名欠佳。

当时还是施耐庵学生的罗贯中建议书名为《水浒传》,施耐庵一听,高兴得连声说:“好,好!这个书名太好了!‘水浒’,即水边的意思,有‘在野’的含义,且合《诗经》里‘古公檀父,来朝走马,率西水浒,至于岐下’的典故,妙哉!”于是将《江湖豪客传》正式改名为《水浒传》。

《水浒传》国际评价

美国作家赛珍珠的诺贝尔奖获奖演说《中国》,以中国古代的发展史作为主要内容,其中有较大的篇幅介绍了《水浒传》的创作、演变及流传过程。她评价《水浒传》是“中国生活伟大的社会文献”。

阿根廷作家博尔赫斯曾专门撰文对《水浒传》进行过点评,他认为《水浒传》的情节有“史诗般的广阔”,并认为其与西班牙17世纪的“流浪汉”有异曲同工之妙。

法国作家、2008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勒·克莱齐奥,曾自称很早就读过《水浒传》,他认为《水浒传》“记录了那个遥远年代人的基本生存状态”。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水浒传

推荐于 2019-11-02

TA的回答是否帮助到你了?

能够帮助到你是知道答主们最快乐的事啦!

有帮助,为TA点赞

无帮助,看其他答案

查看全部5个回答

水浒q传全新版本,小7平台下载送首充VIP礼包!

关注水浒的人都在看

小7平台提供水浒q传,水浒q传平台全新上线,登入领取首充VIP和丰厚道具礼包!

深圳尚米网络技术有..广告

水浒传电玩下载下载,手机版水浒传电玩下载

移动版水浒传电玩下载,下载即玩,炫酷来袭,玩的刺激,经典水浒传电玩下载,体验非一般的惊喜!

洛阳大志网络科技有..广告

3条评论

写个评论,走个心~

xyc张倩2

抄的吧?

okhomwang1

有些像抄的

查看全部3条评论

— 你看完啦,以下内容更有趣 —

水浒传第65—74回内容概括

1、第65回:托塔天王梦中显圣,浪里白跳水上报冤 梁中书坚守不出,宋江礼待索超,索超归顺梁山。宋江染病,张顺要到建康府请安道全来医治,在扬子江船上被张旺投入水中,盗去盘缠。张顺咬断绳索,在王定六帮助下到建康府,杀了烟花,逼安道全上山。 又在扬子江船中把张旺扔下去,说服王定六上梁山。戴宗使神行法接安道全上山,医好宋江疾病。吴用要在春秋时节打下北京,救取卢俊义并石秀。 2、第66回:时迁火烧翠云楼,吴用智取大名府 吴用要在元宵节时,先于北京城中埋伏,里应外合,破城救人。吴用又告诉宋江东京蔡太师力主招安之意。 北京城元宵放灯。梁山泊宋江守寨,吴用引八路人马进驻城下。 时迁在北京翠云楼放火,城中大乱,梁中书四个城门冲不出去。后从南门夺路而走。城内柴进救出卢俊义、石秀,捉了李固,贾氏。 3、第67回:宋江赏马步三军,关胜降水火二将 宋江要让卢员外坐前位,卢不允,武松、李逵亦不乐,吴用说:“尔后有功却再让位。”宋江方允,并犒赏三军。谏议大夫赵鼎主张招安,蔡京主张剿捕。天子革赵鼎之官,蔡京举荐单廷王+圭魏定国剿捕梁山好汉。 关胜得到宋江允许,同宣赞、郝思文一起,要擒单廷王、魏定国。 关胜用大刀使单廷王落马,单愿降。魏定国使神火打败关胜,城里却被李逵放火烧了,不敢回城,于中陵县屯住。关胜围城,单廷王、关胜说魏定国降了梁山泊。 4、第68回:宋公明夜打曾头市,卢俊义活捉史文恭 曾头市郁保四拦梁山好马二百余匹,宋江要与之战,想叫卢俊义为前部先锋,夺得战功,便让尊位,吴用则反其意,只叫卢俊义去平川埋伏。 宋江与曾家军对阵,五次交锋,各有胜负。 吴用施计,大败曾家军,活捉史文恭。忠义堂上,将史文恭剖腹剜心,享祭晁盖。宋江让卢俊义坐尊位,吴用等不同意。 5、第69回:东平府误陷九纹龙,宋公明义释双枪将 宋江与众头领打东平府,卢俊义与众头领打东昌府。宋江到东平府前,先差郁保四、王定六给董平下战书,董平打了来使,激怒宋江,派史进与旧相识李瑞立相见,被李瑞兰父亲告于程太守,史进被下死牢。 吴用跑来用计,要宋江打汶上县,宋江围城,董平出战,中计被俘。董平因婚事与程、太守不和,投降宋江,引兵入城,夺得程太守女儿。 6、第70回:没羽箭飞石打英雄,宋公明弃粮擒壮士 卢员外攻打东昌府,因遇没羽箭张清,吃了败仗。宋江前去助战,被张清用石子打中一十五员大将。 吴用教用粮草车子和船只赚张清出城劫粮,张清去抢水中船上粮食时被水军头领擒拿。吴用又使人打进东昌府内。 张清被宋江义气所动,愿降。又荐兽医皇甫瑞上山。 7、第71回:义堂石碣受天文,梁山泊英雄排座次 卢俊义上山后,宋江欲让位于他,但众头领却都反对,宋江只得作罢,遂将晁盖的誓箭与卢俊义各执其半,言明谁捉得史文恭谁即为梁山之主。李逵背着宋江,独自下山往曾头市,途中结识“没面目”焦挺。 李逵欲先捉史文恭,以保宋江的寨主之位。在曾头市寨门前,史文恭命曾涂将李逵拿进寨来。李逵被史文恭一箭射中脚踝被焦挺所救。 后梁山大军赶到,花荣射杀曾家长子曾涂。史文恭跨夜照玉狮子马迎战,秦明中枪落马,林冲、花荣杀出救下秦明。林冲枪挑曾索。 双方混战后,曾家二子死去,曾太公懊悔不已,与梁山讲和,宋江要曾家交出史文恭否则誓不罢休。时迁扮作小贩,探明路上陷阱,并设下标记,梁山大军随之潜行夜袭,史文恭与曾家兄弟仓促上阵。 曾密被鲁智深禅杖打死。武松等人杀进了曾家府抬头一看曾长官已自缢而死。史文恭射杀曾魁,逃出重围,在路上遇埋伏的卢俊义,终被卢生擒活捉。 梁山大胜而归,以史文恭人头祭奠晁盖,宋江正式坐了首位,头领亦排次序,改聚义厅为忠义堂。 8、第72回:柴进簪花入禁院,李逵元夜闹东京 一转眼到了除夕,大家在忠义堂摆宴畅饮。宋江乘兴作词一首。但当乐和唱到「愿天王降诏早诏安,心方足」时,武松首先发难,使热烈气氛大变。 宴后,宋江把武松、鲁智深、林冲、李逵、阮氏兄弟等叫到自己屋内,讲明心意,众好汉闹得不欢而散。宋江往东京拜见宿太尉,惜宿已被革职。 宋江求计,宿让其去御香楼见与皇上有染的李师师,或许能遇上皇上,讨得一纸诏书。宋江带燕青去见李师师,但李师师已上街赏灯。 宋江等人会李师师,李师师答应尽力帮忙,正好皇上从地道潜入,李师师忙去迎驾,宋江静候消息。 李逵从柴进口中得知宋江去了御香楼,大为恼火,杀奔御香楼,与御林军杀在一处,宋江燕青大惊,出来与柴进、李俊等会合,众好汉护着宋江边杀边退。 高俅得知惊了圣驾,忙调兵遣将,捉拿梁山强盗。元宵夜闹东京,震怒皇上徽宗,徽宗责令高俅尽快剿灭梁山贼寇。 9、第73回:黑旋风乔捉鬼,梁山泊双献头 李逵和燕青来到狄太公家投宿,李逵打扮怪异,太公以为异人,请李逵捉鬼,李逵发现作祟的是狄太公女儿和奸夫王小二于是杀了他们。 是夜入刘太公庄上,半夜听到刘太公夫妻哭泣,一问,刘太公说他女儿被宋江抢去了,李逵大怒到忠义堂扯了杏黄旗,与宋江以头相赌。 宋江到刘太公庄对证,发现有人冒充,李逵惭愧万分,燕青让李逵负荆请罪,宋江让李逵去找宋江,李逵和燕青下山,夜宿古庙,发现强盗抢劫,得知牛头山有强盗且经常冒充梁山打劫,于是杀光了满山强贼,正好发现刘女将她救下,回山告知宋江,宋江大喜设宴与李逵燕青作贺。 10、第74回:燕青智扑擎天柱,李逵寿张乔坐衙 燕青与李逵返回梁山路过寿张县在酒店里李逵央求燕青先回去,向宋大哥讨一纸赦书来。次日,燕青返回梁山。李逵独自上街,从老人口中得知,寿张县令是个糊涂官,百姓怨声载道。 李逵找到县衙,正遇衙役驱赶老妇,李逵痛打衙役随后扶老妇人走进大堂,叫来县令一问,果然是徇私枉法,李逵穿了县令的官服,重审老妇人一案,结果水落石出,此事传扬出去,告状百姓越来越多。 最后刘老汉状告梁山宋江,抢其女儿做押寨夫人。李逵大怒,骑马返回梁山找宋江算帐。在忠义堂前李逵挥板斧砍倒杏黄大旗宋江令人将李逵拿下。 李逵道出因由,宋江答应下山对质。刘老汉仔细辩认,只是摇头,宋江离去,李逵发呆,只得回梁山向宋江请罪,宋江列数李逵上山以来所犯之罪,李逵一一认帐,宋江为严明军纪,下令处斩。 寿张县刘老汉等百姓给宋江送来万民伞,一齐跪倒为李逵求情,李逵终被赦免。

32赞·2,562浏览2019-05-08

水浒传70回-100回概括

●第七十回 没羽箭飞石打英雄 宋公明弃粮擒壮士 卢员外攻打东昌府,因遇没羽箭张清,吃了败仗。宋江前去助战,被张清用石子打中一十五员大将。 吴用教用粮草车子和船只赚张清出城劫粮,张清去抢水中船上粮食时被水军头领擒拿。吴用又使人打进东昌府内。 张清被宋江义气所动,愿降。又荐兽医皇甫瑞上山。 ●第七十一回 忠义堂石碣受天文 梁山泊英雄排座次 忠义堂上做醮七日,每日三朝,恳求上苍,拜求报应。石碣天书,替天行道,忠义双全;一百0八人排座次,对天盟誓。 宋江在菊花会上酒醉赋词,盼望招安。 武松、李逵大闹菊花会,反对招安,宋江欲斩李逵,众人劝阻,监之,宋江酒醒,悲念李逵,并说服武松、鲁智深,要去招安。 宋东要私去东京观灯。 ●第七十二回 柴进簪花入禁苑 李逵元宵闹东京 宋江、柴进扮做闲凉官,同戴宗、李逵、燕青来到李师师家,给钱,与之饮酒,李逵不满而骂。宋江欲让李师师启奏皇上,李师师不懂;适逢此时皇上来了,宋江等三人商议要就此告一道招安赦书,未商量妥,李逵用交椅打倒杨太尉,用火烧李师师家。宋江等先自出城,吴用派人接了。李逵、燕青还在城内。 ●第七十三回 黑旋风乔捉鬼 梁山泊双献头 李逵替狄太公捉鬼,杀了狄太公女儿和奸夫王小二。刘太公说他十八岁的女儿被宋江抢去了,李逵到忠义堂扯了杏黄旗,与宋江以头相赌。经对证后不是宋江,李逵负荆请罪,去牛头山杀了强贼,救了刘女,回山。 ●第七十四回 燕青智扑擎天柱 李逵寿张乔坐衙 燕青往太安州和擎天柱任原相扑,使鹁鸽旋,把任原撺下献台。住原徒弟起哄,李逵动怒相打,卢俊义等接燕青回山,不见李逵,派人去寻。 李逵到寿张县县衙,装做县官判案,放了打人的人,枷了吃打的人。又去学堂吓跑教师,吓哭学生。被穆弘拖回。 天子听了御史大夫崔靖的启奏,差陈宗善太尉去梁山泊招安,以拒辽兵。 ●第七十五回 活阎罗倒船偷御酒 黑旋风扯诏骂饮差 陈宗善领着东京蔡京派来的张干办,高俅派来的李虞候,带十瓶御酒,来到济州,太守张叔夜力主办成招安一事。 梁山泊内,宋江力主招安,以为此方算得“正果。”吴用等对招安持怀疑态度。阮小七用十瓶村醪水白酒掉掉了御酒送上滩去。肖让读诏。诏中要宋江领人去东京免罪。李逵从梁上跳下来,扯碎诏书,揪打陈太尉,被宋江,卢俊义抱住。宋江打开御酒,尽是村醪白酒,众人骇然。宋江、卢俊义送走太尉,吴用主张先打后商量。皇帝派东厅枢密使童贯为大元帅,前往征剿梁山泊。 ●第七十六回 吴加亮布四头五方旗 宋公明排九宫八卦阵 高、杨二太尉送童贯出征。来到济洲,太守张叔夜劝其用计,不可轻敌,被童贯大骂一顿。 一赢童贯。 ●第七十七回 梁山泊十面埋伏 宋公明两赢童贯 二赢童贯。宋江不教伤害童贯,又放了[]美,让回去报告,以求招安。 ●第七十八回 十节度议取梁山泊 宋公明一败高太尉 宋戴宗,刘唐去东京打探消息。 高俅向皇上隐瞒宋江希望招安一事,亲领十节度,水陆征剿。吴用使董平、张清在凤尾坡拦路打了王文得。第一次交战,林冲与王焕不分胜负,呼延灼打死节度使荆忠,项元镇箭射董平。水路刘梦龙逃走,党世雄被捉。 这十节度使,旧日都是绿林丛中出身,后来受了招安。 ●第八十回 张顺凿漏海鳅船 宋江三败高太尉 高俅移改诏书,吴用识破诡计,众头领大战一场而归。 高俅听从叶春之计,造海鳅船。张顺等凿漏海鳅船,高俅落水,宋江对高俅以礼相待,尽述委屈之情,表示招安之意。酒醉,高俅与燕青相扑,高俅出丑。萧让、乐和承高俅进京见天子,以求招安,高俅留闻焕章于梁山为信。 ●第八十一回 燕青月夜遇道君 戴宗定计出乐和 吴用对高俅不信任,对招安不抱希望。宋戴宗、燕青带上闻焕章给宿元景太尉的书信,前往东京(开封)。燕青来李师师家歇宿,天子私行*馆,李师师荐燕青面见天子,燕青备说两次招安经过,天子方知受了童贯与高俅之蒙蔽。燕青持闻焕章书信见宿元景,宿元景收礼在心。燕青、戴宗于半夜四更救乐和、萧让出高俅花园。 ●第八十二回 梁山泊分金大买市 宋公明全伙受招安 天子女临朝,大骂童贯、高俅,夸奖宋江。宿元景招安来到济州。宋江等众头领迎接宿元景上山,饮酒作乐相庆。梁山泊买市十日,宋江要起送各家老小还乡,吴用劝阻,让招安事成再送不迟。宋江率领众多人马,经济州到东京,红旗上写“顺天”、“护国”等字样。宋江等接受天子检阅。皇上于文德殿接见众义士。又有人要一百零八人分散归回本地。童贯要赚众将入城剿灭,天子不决。宿太尉大骂奸臣,启奏天子。 ●第八十三回 宋公明奉诏破大辽 陈桥驿滴泪斩小卒 宿元景要宋江等去破辽,功成封官,天子大喜,大骂童贯等。宋东、吴用回山寨,焚化晁盖灵牌,遣送各老小还乡。天子赐宋江诸军一人酒一瓶,肉一斤。朝廷官员从中,酒扣半瓶,肉扣半斤。军校发现,杀死厢官,宋江滴泪斩杀军校。在密云县与番兵交战,连胜两阵。吴用用计,水陆并用,打破檀州。 ●第八十四回 宋公明兵打蓟州城 卢俊义大战玉田县 宋江得檀州后,攻打蓟州,先使石秀,时迁于城内放火,宋江在外加紧攻城,番将弃城而逃,宋江进驻蓟州。 ●第八十五回 宋公明夜渡益津关 吴学究智取文安县 辽国郎主派欧阳侍郎来蓟州招安,吴用有背宋归辽之心,宋江以忠义为重,不愿背负朝廷,宁愿青史留名,吴用只好同意。 辽国使者欧阳侍郎又来招安,宋江佯为同意,里应外合,打开霸州,卢俊义回守蓟州。 ●第八十六回 宋公明大战独鹿山 卢俊义兵陷青石峪 宋江、卢俊义不听吴用、朱武之言,深入幽州,卢俊义被困青石峪。宋江领兵打进青石峪,解救了卢俊义,杀了辽统帅贺统军,得幽州。 ●第八十七回 宋公明大战幽州 呼延灼力擒番将 宋江听吴用计,于幽州城外摆成九宫八卦阵,兀颜小将要破八卦阵,被呼延灼活捉。李金吾欲救之,被秦明打死。兀颜统军率琼、寇二将出战,琼将军被花荣射中,被史进打死。寇将军被孙立打死。 ●第八十八回 颜统军阵列混天象 宋公明梦授玄女法 兀颜统军摆太乙混天象阵,宋江兵败。二次交锋,李逵被捉。吴用施计,用兀颜小将军对换李逵。吴用要守等番军杀来再战,宋江听呼延灼之言,领兵杀去大败而回。 御前八十万禁军枪棒教头王文斌给宋江军兵送“御赐衣袄”,愿破辽兵混天阵势,不想被辽将砍死马下。 九天玄女授以相生相克之理,教以破辽军的阵法。 ●第八十九回 宋公明破阵成功 宿太尉颁恩降诏 宋江破混天象阵,打死兀颜统军。兵至燕京,辽主投降。辽国丞相褚坚贿赂四大奸臣,启奏天子,让宋江罢兵,存辽国以做屏障。 宋江回京。所取檀州、蓟州、霸州、幽州依旧归还。 ●第九十回 五台山宋江参禅 双林镇燕青遇故 宋江等于文德殿前朝见天子,天子欲封,蔡京、童贯故意拖延。戴宗、石秀出陈桥驿闲玩在酒店吃酒时,听一公人说河北田虎作乱。 ●第九十一回 宋公明兵渡黄河 卢俊义赚城黑夜 宋江奏过天子,要求征剿田虑。天子宣入之朝,封宋江为平北正先锋。宋江率兵来卫州屯扎。卢俊义夺得陵川,杀死董澄、沈骥,活捉耿恭,又使耿恭扮做陵川逃军,至高平城内,与卢俊义里应外合,破了高平。宋江从吴用之计,攻打盖州。 ●第九十二回 振军威小李广神箭 打盖郡智多星密筹 宋江统领五路军马,攻打盖州不下,向降将耿恭了解城中情况,杀退了晋宁来的援兵。派石秀、时迁偷偷入城,扮做北军,放火烧了草料场和神祠。解珍、解宝趁机入城,里应外合夺了盖州,守将钮文忠带兵逃走。 ●第九十三回 李逵梦闹天池 宋江兵分两路 宋江于宣和五年元旦在盖州与众兄弟饮酒赏雪。李逵于睡梦中到天池岭山林打抱不平,老夫妇要把女儿许与他,他不要。走到文德殿,皇帝封他做值殿将军,杀了蔡京、童贯、杨戬,高俅四个贼子。又遇老母,背往宋江城中。李逵与众兄弟俱述梦中之事,众兄弟齐称快当。 ●第九十四回 关胜义降三将 李逵莽陷众人 宋江东路,卢俊义西路,宋江执杯对卢俊义说:“生擒田虎,报效朝廷,同享富贵。”宋江经过李逵梦中所见的天池岭,来到壶关。两次交锋取胜。唐斌与宋江献城投降,事成,壶关破。 宋江兵攻昭德。田虎手下乔道清做起妖法,李逵、新降将唐斌插翅难飞。 ●第九十五回 宋公明忠感后土 乔道清术败宋兵 唐斌、李逵被活捉,耿恭逃回。宋江不听吴用劝告,往救李逵,被乔道清打得大败。前临大江,后有追兵,欲要自刎,却被土神所变的奇异之人所救。 攀瑞两使法术,斗不守乔道清,圣水将军单廷王+圭,神火将军魏定国均被乔道清打败。 ●第九十六回 幻魔君术窘五龙山 入云龙兵围百谷岭 公孙胜斗败乔道清,宋江等为防其入城固守,追至五龙山,与之相斗大败乔道清,乔道清欲进昭德之城而不得,逃至百谷岭神农庙中。 ●第九十七回 陈[]谏官升安抚 琼英处女做先锋 城中将士放出被俘宋将,向宋江投降。 卢俊义攻克晋宁城,义释孙安。孙辽与乔道清同乡,往百谷岭神农庙,说了罗“遇德魔降”的法语,说了公孙胜要点化他归正道的用心,乔道清愿意投降,并拜公孙胜为师。 戴宗往东京报捷,宿太尉奏过天子,陈[]亲临河北监战。 田虎处,邬梨国舅愿往出征,并荐小女琼英为前部先锋,田虎封为郡主。 ●第九十八回 张清缘配琼英 吴用计鸩邬梨 琼英本非邬梨女,其母因不愿给田虎作压寨夫人而跳下高冈撞死。琼英早欲为母报仇。 邬梨被孙安手中军士冷箭身中脖项。这一阵丢失鲁智深。叶清以求医为名,来宋江寨中说明琼英身世,吴用将计就计,派张清、安道全、叶清同往北军,给邬梨看病,取得信任,以做内应。张清名全羽,与琼英结婚,鸩死邬梨。 ●第九十九回 解脱缘缠井 混江龙水灌太原城 在汾阳城东郭,戴宗正追的马灵,被鲁智深打翻,鲁智深先前自襄垣城外跌入缘缠井,后被一道人指与路径,方得出井。三人来到汾阳,马灵投降,卢俊义计议征进。 田虎离威胜城望邬国舅处来。李俊趁连日大雨引智伯渠及晋水,灌浸太原城。 ●第一百回 张清琼英双建功 陈[]宋江同奏捷 叶清、张清、琼英于襄垣城外计捉田虎。 琼英作保护田虎进威胜城,又遇张清助战,卢俊义领兵来到,踏平威胜城。宋江进驻。 《水浒传》是一部长篇英雄,是中国古代长篇的代表作之一,是以宋江起义故事为线索创作出来的。宋江起义发生在北宋徽宗时期,《宋史》的《徽宗本纪》、《侯蒙传》、《张叔夜传》等都有记载。 《水浒传》是宋江起义故事在民间长期流传基础上产生出来的,吸收了民间文学的营养。 《水浒传》是我国人民最喜爱的古典长篇白话之一。它产生于明代,是在宋、元以来有关水浒的故事、话本、戏曲的基础上,由作者加工整理、创作而成的。全书以宋江领导的农民起义为主要题材,艺术地再现了中国古代人民反抗压迫、英勇斗争的悲壮画卷。 作品充分暴露了封建统治阶级的腐朽和残暴,揭露了当时尖锐对立的社会矛盾和“”的残酷现实,成功地塑造了鲁智深、李逵、武松、林冲、阮小七等一批英雄人物。故事情节曲折,语言生动,人物性格鲜明,具有高度的艺术成就。但作品歌颂、美化宋江,鼓吹“忠义”和“替天行道”,表现出严重的思想局限。

234赞·29,041浏览2019-09-09

求水浒传61~70回的概括

第六十一回吴用智赚卢俊义,张顺夜闹渡 吴用和李逵同往北京说卢俊义上山。吴用给卢俊义算卦,百日之内,尸首异处。说去东南千里之外可避此难,并留四句歌给卢。 卢俊义家留燕青,身带李固要去山东太安州避难烧香观景,中途经过梁山泊,被众好汉轮番相斗,逃至李俊船上,被三阮,张顺等翻船落水。 第六十二回 放冷箭燕青救主,劫法场石秀跳楼 卢俊义被张顺擒拿,宋江带头领动着鼓乐迎接,要卢俊义上山坐第一把交椅,卢不肯。众头领轮留请客,卢俊义住了两个多月。 李固与卢俊义娘子结婚,并到官司告发。卢俊义回城,被李固设伏绑送梁中书前。屈打成招,下入死牢。燕青讨饭给主人吃。 柴进和戴宗买通两院节级蔡福,卢俊义被脊杖二十,刺配三千里外沙门岛,李固收买防送公人董超、薛霸,卢俊义,卢俊义被燕青所救,要上梁山,中途被捉拿,燕青告知宋江;石秀奉宋江之命到北京打听卢员外消息适逢斩首卢员外,石秀从酒楼上跳将下去,吓跑蔡福、蔡庆,抢走卢俊义。 第六十三回 宋江兵打北京城,关胜议取梁山泊 卢俊义、石秀被擒,下于死牢,梁山泊好汉散发没头帖数十张,梁中书不敢卢员外及石秀。 第六十四回 呼延灼月夜赚关胜 ,宋公明雪天擒索超 吴用识破关胜围魏救赵之计,逐步退兵。花荣、林冲埋伏飞虎峪两边,打退追兵。宋江兵回梁山。 张横劫关胜之寨被俘。三阮、张顺救张横,阮小七中伏被俘。 呼延灼诈降,关胜不疑,夜晚偷营,关胜被擒。 忠义堂上,宋江重待关胜,关胜先欲就死,后为义气所感入伙,成了攻打北京的前部前锋。一交战便打败索超,吴用又故意输于索超一战,使他欢喜入城。吴用雪天掘下陷坑,引超超追来,被伏兵擒拿。 第六十五回 托塔天王梦中显圣,浪里白条水上报冤 梁中书坚守不出,宋江礼待索超,索超归顺梁山。宋江染病,张顺要到建康府请安道全来医治,在扬子江船上被张旺投入水中,盗去盘缠。 张顺咬断绳索,在王定六帮助下到建康府,杀了烟花,逼安道全上山。又在扬子江船中把张旺扔下去,说服王定六上梁山。戴宗使神行法接安道全上山,医好宋江疾病。吴用要在春秋时节打下北京,救取卢俊义并石秀。 第六十六回 时迁火烧翠云楼,吴用智取大名府 吴用要在元宵节时,先于北京城中埋伏,里应外合,破城救人。吴用又告诉宋江东京蔡太师力主招安之意。北京城元宵放灯。梁山泊宋江守寨,吴用引八路人马进驻城下。时迁在北京翠云楼放火,城中大乱,梁中书四个城门冲不出去。后从南门夺路而走。城内柴进救出卢俊义、石秀,捉了李固,贾氏。 第六十七回 宋江赏马步三军,关胜降水火二将 宋江要让卢员外坐前位,卢不允,武松、李逵亦不乐,吴用说:“尔后有功却再让位。”宋江方允,并犒赏三军。谏议大

包拯应该穿什么官服

闲来无事,继续说水浒。作为108将中,第一位出场的好汉,史进所作所为看起来并不像好汉,他因为学武,气死了老母亲;他曾去东平府的青楼,跟一个叫李瑞兰的女人玩得火热;史进还与少华山三位强盗朱武、陈达和杨春交好。

这样的人?算什么好汉?可史进还真算是好汉,冲一件事就能看出来。

史进跟朱武等人来往之后,被人告发,结果家业没了,自己也逃亡江湖。他想找师父王进,可惜没找到,后来只好去少华山落草为寇。

落草后不久,史进干了一件大事,可与鲁智深救金翠莲相比。

北京大名府有一位画匠叫王义,他曾经许愿,要去西岳华山金天圣帝庙内装画影壁。后来有了机会,他去还愿时,还带上了女儿玉娇枝一起。到达华州的时候,当地贺太守正巧也去了庙里,他看中了玉娇枝的美色,所以想娶她做妾。

妾的地位很低,不如妻,如果丈夫保护他还好,如果丈夫是个妻管严,那妾就惨了。甭管史书还是,妾被妻毒打虐待甚至打残打死的例子,都不在少数。贺太守以为凭自己的地位,再加上背后是蔡京撑腰,这种事易如反掌。可王义不肯,有能力的男人,谁愿意让自己女儿做妾呢?所以他拒绝了贺太守。

贺太守几次恳请,王义都不同意,他本来就是个为官贪滥,非理害民的人,此时恶向胆边生,找个理由,把王义打成罪犯,刺配到远恶军州了。王义被两个公人押送,路过少华山的时候,正好碰到史进,史进得知了这件事,于是他杀了两个公人,把王义救下了。他还把王义安置在山上,每天派人好好伺候他。

当然,王义女儿玉娇枝还在贺太守那儿呢,史进可没忘。史进干了一件特别令人拍案称赞的事,可能考虑少华山兵微将寡,所以他没有带兵大闹华州府,而是直接单枪匹马去刺杀贺太守。不过,史进武艺有限,又没有准备,暴露了行踪目的,所以被捉了。

史进虽然被捉,但这事儿干得敞亮。

鲁智深与史进关系一向很好,听说史进被捉,他担心史进被害,所以打算去救史进。武松、朱武力劝他不可冲动,鲁智深听不下去,也一个人去行刺贺太守。可惜他也着了贺太守的道儿,被几十个公人一拥而上,抓了起来。

史大官人把王义救在山上,将两个防送公人杀了,直去府里要剌贺太守;被人知觉,倒吃拿了,见监在牢里……贺太守正在后堂,把手一招,喝声“捉住这秃贼!”两边壁衣内走出三四十个做公的来,横拖倒拽,捉了鲁智深。——《水浒传》

直到武松向梁山求救,宋江才在吴用的计策下,堵住了上御香的宿太尉的路,借了宿太尉的仪仗、官服、御香等,扮为宿太尉等人,大闹华州府,杀了贺太守,救出了史进、鲁智深。

众人再去救玉娇枝时,她已经投井而死。陷身贼窝,宁死不从,玉娇枝很有骨气,这一点可能随他父亲王义。毕竟王义宁可被发配,也不肯把女儿嫁给贺太守做妾。女儿死后,王义没有上梁山,宋江给他盘缠后,他自投别处去了。

王义只是一画匠,却能引得史进、鲁智深、宋江等好汉出动,大闹华州府,可以说是“尊面不薄”了。其实,王义应该上梁山的,可以给108将画像,说不定招安后,还能跟宋徽宗这个艺术皇帝混。

《明永陵》史进和鲁为他刺杀太守可惜他没上梁山!

包拯(999-1062),相当于院司法部监狱管理局科员 安徽省天长县 39岁

院民政部事务司副司长 广东省肇庆市端州区区长 42岁

最高人民检察院办事处副处 45岁

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 院财政部部长助理 46岁

开封市(首都)交通局长 48岁

院文化部部长助理 建设部副部长 陕西省交通厅厅长49岁

院公安部副部长 财政部副部长 河北省交通厅厅长 50岁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副司长 国防部副部长 人大副委员长52岁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司长 河北省交通厅厅长 西北军区副司令员 54岁

扬州市 合肥 55岁

国防部副部长 池州市 57岁

监察部部长副部长 委员 南京市 开封市 58岁

人大副委员长 院代理副总理 达 60岁

中央办公厅秘书 院副总理 61岁

中央办公厅顾问 民政部副部长 院副总理 63岁

与共相对应的官职品级

部门

官职 品级 职掌

说明

(三师) 太师、太傅、太保 正一品

(三公)太尉、司徒、司空 正一品

(三孤)少师、少傅、少保 正一品

三师、三公本为亲王使相宰相之加官。惟徽宗时,蔡京为太师时,掌宰相实权。

(宰相) (宋初)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从一品 总理全国政事 以宋初为例,其他时代变化很多。(以下同)

参知政事 正二品 副相

枢密院 枢密使

(知院事) 从一品

正二品 专司“军国机务,兵防边备戎马之政令”,以及“侍卫诸班直内外禁兵,招募阅试迁补屯戌赏罚之事”

副使

(同知院事) 正二品

门下省 侍中 佐天子,审中外出纳之事。

门下侍郎 佐侍中

中书省 中书令 佐天子,宣奉天子命令

侍郎 佐令

尚书令 奉天子命而施政

尚书省 左、右仆射 佐令

左、右丞相 佐令

三司使 三司使 掌全国钱谷出纳,均衡财政收支

副使

翰 林

学士院

翰林学士 正三品 掌由皇帝直接发出的极端机密文件

翰林侍读学士 正三品

翰林侍讲学士 正七品

崇政殿说书 从七品

谏院 知谏院 掌规谏朝政缺失

六部

(吏、户、礼、兵、刑、工)

尚书

(各一人) 从二品 同唐之制 宋之六部、组织上属于尚书省。

侍郎

(各一、二人) 从三品

郎中 正六品

员外郎 从六品

御史台 御史大夫 从二品 专掌监察、执法 1.“大夫”为加官,不除人。“中丞”为实际上之台长。

2.宋仍于御史台设三院。

御史中丞 从三品 台长

侍御史

(台院) 从六品

殿中侍御史

(殿院) 正七品

监察御史

(察院) 从七品

(九卿)

(九寺) 卿

(各一人) 正四品

(或从四品) 宋之九卿:太常寺、宗正寺、光禄寺、卫尉寺、太仆寺、大理寺、鸿胪寺、司农寺、太府寺

少卿

(各一至二人) 从五品

(或正六品)

国子监 祭酒 从四品 掌教育行政

司业 正六品

国子博士 正八品

国子监丞 正八品

路 转运司:转运使、副使、判官 掌一路财赋、又兼管监察官司吏之事 南宋谓“漕司”

提刑司:提点刑狱公事 掌司法和刑狱 南宋谓“宪司”

提举常平司:提举常平茶盐公事 掌常平仓及贷放钱谷等事务 南宋谓“仓司”

提举学事司 掌所属州县学校和教育行政 徽宗设,不久废。以上各官谓之“监司”。

经略安抚司

经略安抚使 掌军事及民政 南宋谓“帅司”

府 知府事

(各一人)

(府尹) 开封尹

正三品 掌府之事 宋于首都、陪都及特要之地称“府”

(少尹) 开封少尹从六品

(判官)

(推官) 开封府均从六品

州 (判某州事)

(刺史) 从五品 掌州之治 宋不设“太守”,“刺史”乃虚衔。

判某州事

(权知某州军州事)

知州

(简称) 兼指挥军事

军监县 知某军事 戌兵驻县官,兼管军事 宋代之县,分为:

赤县:在京城内

畿县:京城外

望县:四千户以上

紧县:三千户以上

上县:二千户以上

中县:千户以上

中下县:不中千户

下县:五百户以下

知某监事

知县(县令) 赤县:正七品

畿县:正八品

其它:从八品 掌县之治

县丞

(小邑不置) 赤县:正八品

畿县:从八品

其它:从八品

主簿

(小邑不置者以尉兼) 赤县:从八品

畿县:正九品

其它:从九品

尉 赤县:从八品

畿县:正九品

其它:从九品 掌阅习弓手,戢奸禁暴,凡县不置主簿则尉兼之

每个级别的官职不同,官服也不同:

官服分颜色从唐朝开始:三品以上紫袍,佩金鱼袋;五品以上绯袍,佩银鱼袋;六品以下绿袍,无鱼袋。官吏有职务高而品级低的,仍按照原品服色。如任宰相而不到三品的,其官衔中必带“赐紫金鱼袋”的字样;州的长官刺吏,亦不拘品级,都穿绯袍。这种服色制度,到清代才完全废除,只在帽顶及补服上分别品级。清代官服原则上都是蓝色,只在庆典时可用绛色;外褂在平时都是红青色,素服时:改用黑色。

隋统一全国,一方面推行汉族已经形成的的服饰制度,另一方面也难以摆脱北族服饰形制的影响。隋炀帝制定了隋代官服制度,帝王将相各服其服。下令不准百姓服**衣裳,从此**也了皇帝专用的服色。唐代衣冠服饰承上启下,博众长,是中国古代服饰发展史上的重要时期。由于当时丝织业的发达,审美观念的独特,所以当时官服质地款式更加讲究,幞头形制富于变化,品色衣形成制度,胡服颇为流行,女服色彩艳丽。五代十国享祚日浅,服饰大体沿用唐代制度,但在首服上也略作变化。

宋代服装

宋朝建隆二年颁布了新的服饰制度。宋朝的官服仍分为祭服、朝服和常服三种。祭服维持唐朝的式样,但各种的等级略有降低。宋初朝服的式样仍与唐朝相同,仅将进贤冠的梁数做了改变,由二梁开始,直至五梁。元丰二年,宋神宗废除了隋唐以来依照官员品级确定冠绶的规定改由官员职位决定服饰,共分为七等冠绶。 从宋朝开始,官员穿朝服,必戴方心圆领。宋朝的常服继承了唐朝的衣式,靠颜色区别品级。宋朝官服中变化最大的是幞头。唐朝的软幞头在宋朝变成了硬胎硬脚的一种帽子,有了固定的形状。胎架用铁丝和竹篾制成,外面罩漆纱。官员最常戴的是直脚幞头。至于低级吏员和皂隶,服装较为简单,衣裾较短,衣袖较窄,戴的多是交脚幞头。

宋朝历史以平民化为主要趋势,服装也质朴平实,反映时代倾向。

宋代女子服装分三种:一为自皇后、贵妃至各级命妇所用的"公服",一为平民百姓所用的吉凶服称"礼服";一为日常所用的常服。

宋装继承唐装,女服仍以衫、襦、袄、背子、裙、袍、褂、深衣为主。绝大部分是直领对襟式,无带无扣,颈部外缘缝制着护领。服式用衣袖相连的裁剪方式。有的限于面料的幅宽,因而在衣片的背部或袖椿部分用接缝和贴边装饰。单夹衣有前身短后身长的式样,也有无袖的大背心式样。出土的衣服都在领边、袖边、大襟边、腰部和下摆部位分别镶边或绣有装饰图案,用印金、刺绣和彩绘工艺,饰以牡丹、山茶、梅花和百合等花卉。

宋代品官制度基本上沿袭前代,因此宫中的官服也与前代相仿,分为朝服、祭服、公服、戎服、丧服和时服。朝服是红衣红裳,内穿白色罗质中单,外系罗料大带,并有绯色罗料蔽膝,身挂锦绶、玉 、玉钏,下着白绫袜黑皮履。除这种朝服是统一样式外,官职的高低是以搭配的不同来区别的。主要是在有无禅衣(中单)和锦绶上的图案上作级别变化。穿朝服时必戴"进贤冠"(一种涂漆的梁冠帽),"貂蝉冠"(又名"笼巾",是以藤丝编成形,上面涂漆的冠帽),獬豸冠(属进贤冠一类)。

这样一对应就出来了。

东汉末年的军阀之一北海太守孔融是让梨的那个孔融吗?

史进和替他暗杀了太守,可惜他没有上梁山!接下来,和校易搜一起享受吧。

没事就继续说水浒。作为108位将军中的第一位英雄,史进看起来并不像英雄。他生老母亲的气,因为他学了武术。他去了东平府的妓院,和一个叫李瑞兰的女人玩。史进还和少华山的朱武、陈达、杨春三个强盗交上了朋友。

这样的人?什么样的英雄?但史进真的是英雄,一件事就能看出来。

史进与朱武等人交往后,被人举报。结果他丢了家当,逃到了江湖。他想找到王锦少爷,但是他找不到他。后来他不得不去少华山落草。

不久,史进做了一件大事,可以和救相提并论。

北京大明府有个画家叫王毅。他曾经许愿要去西岳华山的金田盛迪寺安装一个画屏。后来有机会,他去还愿的时候带着女儿余娇芝。到了化州,当地的何太守正好去庙里。他看中了玉娇芝的美貌,所以想娶她做妾。

妾的地位很低,不如妻。她老公保护得好,她老公怕老婆,那我小妾就惨了。无论史书还是,都有很多小妾被妻子殴打、虐待甚至残害、的例子。何太守以为凭他自己的地位,再加上蔡京的撑腰,这种事情简直易如反掌。但王毅不会。一个有本事的男人,谁想让自己的女儿做小妾?所以他拒绝了何太守。

何太守几次恳求,王益都不同意。他是一个贪婪的官员,没有设法伤害人民。这时候,他就萌生了邪念。他找了个理由把王毅变成了罪犯,把他送到了一个遥远的军事国家。王毅由两名工人护送。当他经过少华山时,碰巧遇到了史进。史进得知后,杀了两个工人,救了王一。他还把王益安置在山上,每天派人侍候。

当然,王一的女儿俞娇枝还在何太守的位置上。史进没有忘记。史进做了一件特别值得称道的事。他可能是考虑到少华山的士兵少之又少,所以没有带兵去化州大闹,而是一个人去刺杀何太守。但史进武功有限,毫无防备,暴露了行踪,因此被抓。

史进虽然被抓了,但是做得很出色。

卢与史进的关系一直很好。听说史进被抓,他担心史进会被杀,于是打算去救史进。和朱用武力劝他不要冲动,鲁听不进去,就独自去刺杀贺太守。不幸的是,他被太守拦住了去路,并被几十名工人逮捕。

史官在山上救了王益,杀了两个卫士,直奔府中祝贺太守。被察觉,我吃了它,发现它在监狱里.何太守在后院,拉着他的手喊:“抓住这个光头贼!”两边墙衣,三四十个公仆走了出来,拖着四处抓陆。——《水浒传》

直到宋武向梁山求助,宋江才在吴用的计策下,堵住了苏太尉通往御香的路,借走了苏太尉的仪仗礼服、官服、御香等。扮苏太尉等人,在华州府大吵大闹,杀了何太守,救了史进和陆。

当大家去救玉娇枝的时候,她已经投井自尽了。身陷贼窝,宁死不屈。余娇芝很有骨气,可能是效仿了父亲王毅的做法。毕竟王义宁愿被发配,也不愿把女儿嫁给何太守做妾。女儿死后,王毅没有上梁山。宋江给他赚了钱之后,就去了别处。

王逸只是一个画家,却能吸引史进、鲁、宋江等英雄在中国的州府大闹一场,可以说是“尊重面子”了。其实王毅应该上梁山,他可以给10个画像

清朝皇帝下的文武官官名有哪些?官服上都绣些什么?

首先回答你,就是他。

孔融

孔融,鲁国曲阜人,家学渊源,是孔子的二十世孙。他年少时曾让大梨给兄弟,自己取小梨,因此名垂千古,这也就是『孔融让梨』的故事了。早年加入讨伐董卓行列,后来为曹操办事,但因劝阻曹操攻打刘备而被处死。

为建安七子之首,文才甚丰。现存作品只有散文和诗。散文如《荐祢衡表》、《与曹公论盛孝章书》辞藻华丽,骈俪气息较多;《与曹操论禁酒书》则有诙谐意味。其《杂诗》第二首,以白描手法写丧子之痛,哀婉动人。

孔融(153~208),东汉文学家。字文举。鲁国(今山东曲阜)人。灵帝时,辟司徒杨赐府。中平初(185),举高第,为侍御史,与中丞不合,托病辞归。后辟司空府为僚属,拜中军候,迁虎贲中郎将。献帝初平元年(190),因忤董卓,转为议郎,出至黄巾军最盛的青州北海郡为相。兴平二年(195),刘备表荐他领青州刺史。建安元年(196),袁绍之子袁谭攻青州,孔融只身出奔,妻子被俘。曹操迁献帝都许昌,征孔融为将作大匠,迁少府。在许昌,不满曹操雄诈,多所乖忤,被奏免官。后复拜太中大夫,退居闲职,好士待客,座上客满,奖掖推荐,声望甚高。终为曹操所忌,枉状构罪,下狱弃市。

孔融是东汉末年一代名儒,继蔡邕为文章宗师,亦擅诗歌。魏文帝曹丕悬赏征募他的文章(《后汉书·孔融传》),誉为建安七子之首,叹为"扬(雄)、班(固)俦也"(《典论·论文》)。文章以议论为主,内容大抵为申张教化,宣扬仁政,荐贤举能,评论人物,多针对时政直抒己见,颇露锋芒,个性鲜明。在艺术上,文句整饬,辞典雅富赡,引古论今,比喻精妙,气势充沛。《荐祢衡疏》力荐青年才士祢衡,要求"令衡以褐衣召见",称赞祢衡"忠果正直,志怀霜雪,见善若惊,疾恶若仇",盛夸他"飞辩骋辞,溢气坌涌,解疑释结,临敌有余";《与曹公论盛孝章书》引经据典,反复论证,从人情友道、宰相惜贤等方面讽谕曹操解救被孙权围困的盛孝章,义不容辞;至于讽刺曹丕纳袁熙妻为妾,比喻为"武王伐纣,以妲己赐周公"(《与曹公书》);嘲弄曹操远征乌桓,可以把从前"肃慎氏不贡□矢,丁零盗苏武牛羊"一并查究;反对曹操禁酒,则发怪论说"尧非千钟,无以建太平;孔非百觚,无以堪上圣"(《难曹公表制酒》)等;都可见文如其人,以才气取胜。所以曹丕论其文"体气高妙,有过人者,然不能持论,理不胜词,以至乎杂以嘲戏"(《典论·论文》)。

孔融诗今存5首。《临终诗》抒泄忠悃孤愤之情:"谗邪害公正,浮云翳白日。靡辞无忠诚,华繁竟不实。"风格与无名氏古诗相近。题一作《折杨柳行》(《北堂书钞》)卷一百五十八),亦可见当时古诗与乐府五言往往相混。其六言诗 3首叙汉末董卓作乱及曹操迁许史事,为咏史一类,而语言通俗,叙史简明。此外,《古文苑》载有孔融《杂诗》2首,但《文选》李善注引屡作李陵诗,真伪莫定。而其诗亦近无名氏古诗一类,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系入《李陵录别诗》。

孔融著述,《隋书·经籍志》载《孔融集》9卷,已散佚。今存其集都是明、清人辑本,通行本有《汉魏六朝百三家集·孔少府集》 1卷。孔融文又见严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全后汉文》,其诗又见丁福保《全汉三国晋南北朝诗·全汉诗》和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汉诗》。

汉末大名士——孔融

“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

这是旧时为学童开蒙的基础教材《三字经》中的一段话,如今的青年人对它大约是陌生的。这里所说的四岁让梨的孩童就是东汉末年的大名士孔融。

孔融(153-208),字文举,汉末鲁国人,孔子的二十世孙。父亲孔宙,做过太山都尉。孔融少时成名,几次辞谢了州郡的辟举,于灵帝时“辟司徒杨赐府”(《后汉书·孔融传》,以下引文凡未另注明者均出此传),开始步入仕途。因出任北海(东汉郡国名,治所在今山东昌乐西)相颇有政声,时人又称他为“孔北海”。建安年间,孔融先后担任将作大匠、少府、太中大夫等职。这时曹操专权,他与曹操政治上颇有分歧,每多乖忤,终于在建安十三年(208)被曹操所杀。孔融生值汉室之乱,历经桓、灵、少、献四朝,一生“负其高气,志在靖难,而才疏意广,迄无成功”。终因书生气太足、锋芒太露而不见容于当权者。然而孔融生性耿介,扬善嫉恶,不仅名重当时,“海内英俊皆信服之”,而且很受后人称誉:“懔懔焉,皜皜焉,其与琨玉秋霜比质可也。”那么,这位汉末大名士的性格和为人究竟如何呢?

从神童到名士

《后汉书·本传》称孔融“幼有异才”。又据《融家传》记载,孔融兄弟七人,他排行第六。在他四岁时,每次兄弟们一起食梨,哥哥们都拿大的,他却总是拣小的。家中大人问他缘故,他回答说:“我小儿,法当取小者。”为此,他受到孔氏宗族的夸赞。十岁那一年,孔融随父亲来到首都洛阳,当时河南尹李膺名声极大,“士有被其容接者,名为登龙门”(《后汉书·李膺传》)。但是他“不妄接宾客”,不是当世名人和通家都不获接见。而孔融还是个孩子,却偏要见见李膺,他对李府守门者说:“我是李君通家子弟,请通报。”李膺请他进来后问他道:“高明(称对方的敬词)祖、父与仆有恩旧乎?”孔融答道:“然。先君孔子与君先人李老君同德比义而相师友,则融与君累世通家。”在座的人听了无不惊叹他小小年纪如此聪慧,是个“异童”(《世说新语·言语》注引《融别传》)。李膺也称赞他将来“必为伟器。”

三年后,父亲亡故,孔融居家守丧。他此时好学勤读,博涉该览,渐为州里所重。东汉桓灵之际,党锢之祸迭起,宦官把持朝政,蔽塞言路,打击异己,在朝野大肆搜捕诛杀正直之士。当时山阳张俭为中常侍(宦官首领)侯览所怨,被迫四处亡命。张俭因与孔融之兄孔褒有旧,逃避到孔家,恰巧孔褒外出,只有十六岁的孔融在家。张俭见他年少,起初不信任他,孔融说:“兄长虽然在外,难道我就不能为你做些什么吗?”于是把张俭藏在了家中。不料事情泄露,孔融与其兄孔褒一同被捕入狱,兄弟二人争死,郡县疑不能决,只好呈请上司处理,结果上面下诏问了孔褒之罪,孔融反倒因而声名显扬了。当时平原的陶丘洪、陈留的边让都是一时俊秀,孔融与二人齐名,成了当时的大名士。

孔融虽然是“大圣之后”,又在时事的年代成了名士,也曾自许大志,表示要济危靖难,匡扶汉室,但他却缺乏政治识见与匡济大才。在任北海相期间,他的主要政绩是在建立学校、表显儒术、荐举贤良、吊死问生等方面,至于说到用兵打仗,这位大名士可就出尽洋相了。他在北海曾多次被黄中起义军和哀绍的人马所围困,以至于“不能保障四境,弃郡而去”(《三国志·崔琰传》注引《春秋》)。一次他在都昌被黄巾军管亥部所困,多亏刘备派兵救援才解围而去。又一次在建安元年,袁绍之子袁谭率兵把孔融围在青州,一连数月,城内守兵只剩下百十来人,形势危在旦夕,而孔融却“凭几安坐,读书议论自若”(同前)。结果只落得“城坏众亡”,自己仅以身免,妻子儿女全都做了俘虏。一方面由于自视过高,议论不切实际,另一方面又因为所任非才,这样,在豪强纷争、群雄割据的东汉末年,孔融虽然“不肯碌碌如平居郡守”(同前),但终究是无所建树,充其量只能做个名士而已。

荐举贤良 诱益后进

孔融一方面高才倨傲,自以为“当时豪俊皆不能及”(《春秋》),另一方面也颇具知人之贤。他宽容好士,有谁当面指出他的缺点,他在背后便要称道这个人的优点;如果了解别人的才能而未加荐举,就认为是自己的过失;其余哪怕有一毫之善者,也无不受到他的礼遇。正因为如此,他历官期间,“荐达贤士,多所奖进”。在北海时,他先后荐举了彭璆、王修、邴原等人,又表请朝廷为当时著名大儒郑玄在故里高密特立“郑公乡”。孔融做太中大夫时,每日宾客盈门,他感慨地说:“坐上客常满,樽中酒不空,吾无忧矣。”

孔融这种“喜诱益后进”的作风是始终不渝的,晚年任职少府时,还向曹操竭力推荐吴国名士盛孝章。他在《论盛孝章书》中十分同情“困于孙氏”、“孤危愁苦”的老友,慨叹“海内知识,零落殆尽”。希望曹操能向贤士伸出援助之手,大有“残年哭知己”之感(谢翱《西台哭所思》)。建安元年,孔融结识了比自己小二十岁的祢衡。祢衡也是一位嵚崎磊落之士,他恃才刚傲,疾恶如仇,唯独与同他性格相投的孔融、杨修友善,而孔融也非常赏识祢衡的德才,上书给曹操称道他“淑质贞亮,英才卓荦。……忠果正直,志怀霜雪”(《荐祢衡表》)。但就是这样一位年轻的很有才华的建安作家,终于因为性格狂傲,不容于当世,而过早地招致了杀身之祸。祢衡的死,无疑是预示了孔融命运的结局。

跌荡放言 刚直见杀

东汉末年,时局动荡,社会思潮渐趋解放,儒家思想已经不能完全规范人们的行为准则了。孔融虽然身为圣裔,自幼习儒,但由于时代风气的影响,再加上他耿介豪纵的性格,其言论行为常有出格之处,也就是很自然的事了。孔融时常不穿官服,不戴头巾,便装出行。在孔融心中,所谓孝道也是不足守的,他甚至说:“父之于子,当有何亲?论其本意,实为情欲发耳。子之于母,亦复奚为?譬如物寄瓶中,出则离矣。”这种离经叛道的言论,谁能想到竟然出自他这位孔圣人的子孙之口呢?我们再联系到当时汉代统治者提倡“以孝治天下”,什么王祥卧冰、郭巨埋儿等无稽之谈不断见诸正史,那么,我们不得不佩服孔融的胆识了。

孔融是当时比较正直的士族代表人物之一,他刚直耿介,一生傲岸。早年刚刚踏入仕途,他就初露锋芒,纠举贪官,“陈对罪恶,言无阿挠。”董卓操纵朝廷废立时,他又每每忤卓之旨,结果由虎贲中郎将左迁为议郎。后来在许昌,孔融又常常发议论或写文章攻击嘲讽曹操的一些措施。太尉杨彪因与袁术有姻亲,曹操迁怒于彪,打算杀他。孔融知道后,顾不得穿朝服就急忙去见曹操,劝说他不要横杀无辜,以免失去天下人心。并且声称:“你如果杀了杨彪,我孔融明天就撩起衣服回家,再也不做官了。”(《三国志·崔琰传》注引《续汉书》)由于孔融的据理争辩,杨彪才得免一死。建安九年,曹操攻下邺城,其子曹丕纳袁绍儿媳甄氏为妻,孔融知道后写信给曹操说:“武王伐纣,以姐己赐周公。”曹操不明白这是对他们父子的讥刺,还问此事出何经典,孔融回答道:“以今度之,想当然耳。”当时连年用兵,又加上灾荒,军粮十分短缺,曹操为此下令禁酒,孔融又一连作书加以反对。对于孔融的一再与自己作梗,曹操是早怀嫉恨的,只因当时北方形势还不稳定,而孔融的名声又太大,不便对他怎样。到了建安十三年,北方局面已定,曹操在着手实施他的统一大业的前夕,为了排除内部干扰,开始对孔融下手了。他授意丞相军谋祭酒路粹诬告孔融“欲规(谋划)不轨”,又曾与祢衡“跌荡放言”。罪状就是孔融以前发表的关于父母子女关系的那段言论。这样,在建安十三年八月,孔融被弃市,妻子儿女同时遇害。

孔融的死固然很大原因是他自己造成的,但与曹操的妒贤害能也不无关系。今天为曹操翻案的人无不称道他的爱贤、求贤、用贤,然而同时也忽略了曹操有时不免心胸狭窄,妒忌贤才、扼杀贤才的另一面。曹操的诛戮孔融、杨修、崔琰、华佗,以及借刀杀祢衡,不都是最明显的例证吗?

“体气高妙”“杂以嘲戏”的文章

孔融不仅是个名士,也是个文学家,被曹丕列为“建安七子”之一(见《典论·论文》)。他死后,曹丕曾为他募集遗文共二十五篇。但这为数有限的遗文,后世又有所散佚,大多只是片断流传,其中诗歌仅存八首。就其传世的作品来看,他的散文胜于诗歌。曹丕在《典论·论文》中说:“孔融体气高妙,有过人者;然不能持论,理不胜辞,至于杂以嘲戏。及其所善,扬、班俦也。”在对他作出较高评价的同时,也指出了其不足之处。孔融散文的特色是以文笔的犀利诙谐见长的,前面提到过的孔融嘲讽曹操父子的书信可以略见一斑。他的两篇《难曹公表制禁酒书》也具有强烈的讽刺性。前篇历数古代哲王圣贤、文臣武将因酒成事,建立功业,得出“由是观之,酒何负于政哉”的结论。第二篇更是极尽讽刺揶揄之能事,曹操说酒可以亡国,非禁不可,孔融反唇相讥道:也有因妇人失天下的,何以不禁婚姻?临了干脆一针见血地揭出曹操的老底:“疑但惜谷耳,非以亡王为戒也。”孔融在文中强词夺理,反对禁酒是毫无道理的,只能借以显示他跌宕的性格和犀利的笔锋,这或许就是曹丕批评他“理不胜辞,至于杂以嘲戏”的原因吧。

孔融的散文除了以上特色之外,也不乏深沉委婉的风致,如前文提到的那篇有名的《论盛孝章书》。总起来看,他的散文讲究辞藻的华美和字句的对称,具有浓重的骈俪气息,这是孔融有别于同时其他作家的地方。同时人们指出他的文章“体气高妙”,“奋笔直书,以气运词”(刘师培《中古文学史讲义》),这又体现了建安时期文学创作的共同风尚。

与散文相比较,孔融的诗歌显得逊色。其《杂诗》第二首抒写幼子夭折的悲痛,哀婉动人,不失为当时抒情诗中较好的作品。

孔融诗歌中较有认识价值的是他的《临终诗》,诗中悲愤地揭露了“谗邪害公正,浮云翳白日”的社会现实,因为他被杀的罪名多半出于郗虑、路粹等人的深文周纳。在封建社会里,一切正直刚傲、不阿权贵的人士大约总免不了蒙冤遭害的不幸命运。“生存多所虑,长寝万事毕。”这声调固然是悲观绝望的,但它毕竟是孔融对黑暗现实发出的最后控诉。

清分九品,每品有正、从之分,共十八级。

正一品——(文)太师、太傅、太保、大学士。(武)领侍卫内大臣。

从一品——(文)少师、少傅、少保、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各总督、各部院尚书、都察院右都御史、左都御史。(武)将军、都统、提督。

正二品——(文)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各省总督、各部院左、右侍郎。(武)副都统,总兵。

从二品——(文)各省巡抚、内阁学士、翰林院掌院学士、各省布政使。(武)副将。

正三品——(文)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左副都御史、通政司通政使、大理寺卿、詹事府詹事、太常寺卿、顺天府府尹、奉天府府尹、各省按察使。(武)参将。

从三品——(文)光禄寺卿、太仆寺卿、各省盐运使。(武)游击。

正四品——(文)通政司副使、大理寺少卿、詹事府少詹事、太常寺少卿、鸿胪寺卿、太仆寺少卿、各省道员。(武)都司。

从四品——(文)翰林院侍读学士、侍讲学士、国子监祭酒、内阁侍读学士、各省知府。(武)城门领

正五品——(文)左右春坊左右庶子、光禄寺少卿、钦天监监正、六科给事中、各部院郎中、各府同知、直隶州知州。(武)守备。

从五品——(文)鸿胪寺少卿、各道监察御史、翰林院侍读、各部员外郎、各省知州。(武)守御所千总。

正六品——(文)国子监司业、内阁侍读、左右春坊左右中允、各部院主事、京府通判、京县知县、各省通判。(武)门千总、营千总。

从六品——(文)左右春坊左右赞善、翰林院修撰、光禄寺署正、直隶州州同、州同。(武)部千总。

正七品——(文)翰林院编修、各部院七品笔帖式、顺天府学教授、训导,京县县丞外县县长、各府学教授。(武)把总。

从七品——(文)翰林院检讨、中书科中书、内阁中书、国子监博士、直隶州州判、州判。(武)盛京游牧副尉。

正八品——(文)太医院御医、各部院八品笔帖式、外府经历、外县县丞、州学正、县教谕。(武)外委千总。

从八品——(文)翰林院典簿、府、州、县训导。(武)委署骁骑尉。

正九品——(文)各部院九品笔帖式、县主薄。(武)外委把总。

从九品——(文)翰林院侍诏、邢部司狱、州吏目、巡检。(武)额外外委。

未入流——(文)京、外县典史、驿丞、河泊所所官(武官未入流)。

官员的称呼大学士——中堂。

总 督——制军、大帅、制台、制宪或督宪。

巡 抚——中丞、抚军、抚台、抚院或部院。

提 督——军门或提台。

总 兵——军门、总镇或镇台。

副 将——协镇或协台。

吏部尚书——天官。

礼部尚书——大宗伯。

户部尚书——大司徒或大司农。

刑部尚书——大司寇。

兵部尚书——大司马。

工部尚书——大司空。

左都御史——总宪。

各部院左右侍郎——左堂或右堂,自称部堂。

布政使——藩台。

按察使——臬台。

学 政——学宪或学台。

道 员——观察或道台。

知 府——太守、府台、黄堂或太尊。

通 判——别驾。

知 州——州牧。

州 同——州驾。

知 县——父母或明府。

都察院御史——都老爷或侍御。

文章标签: # 宋江 # 成语 # 孔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