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生肖配对 生肖配对

魏晋什么年代_魏晋192年是什么生肖年

tamoadmin 2024-07-11 人已围观

简介1.公元三世纪是什么朝代2.王允是司徒官吗?负责什么?是大官吗?相当于现在的什么官?3.古罗马时期和中国的什么朝代是在同一时期知道吗4.从汉朝到魏晋时期历史300字5.东汉末年到三国时期的四大恶人都有谁?除了董卓另外三人是谁?6.求古代文学界名人的出生年月日,越多越好7.列举魏晋时期的文学成就.曹操(155年-220年3月15日),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三国中曹魏政权的奠基

1.公元三世纪是什么朝代

2.王允是司徒官吗?负责什么?是大官吗?相当于现在的什么官?

3.古罗马时期和中国的什么朝代是在同一时期知道吗

4.从汉朝到魏晋时期历史300字

5.东汉末年到三国时期的四大恶人都有谁?除了董卓另外三人是谁?

6.求古代文学界名人的出生年月日,越多越好

7.列举魏晋时期的文学成就.

魏晋什么年代_魏晋192年是什么生肖年

曹操(155年-220年3月15日),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三国中曹魏政权的奠基人。

曹操生平:

曹操(155-220):即魏武帝。三国时政治家、军事家、诗人。字孟德,小名阿瞒,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市)人。 初举孝廉,任洛阳北部尉,迁顿丘令。

后在镇压黄巾起义和讨伐懂卓的战争中,逐步扩充军事力量。初平三年(公元192年),为衮州牧,分化、诱降青州黄巾军的一部分,编为“青州兵”。

建安元年(196年),迎献帝都许(今河南许昌)。从此用其名义发号施令,先后削平吕布等割据势力。官渡之战大破河北割据势力袁绍后,逐渐统一了中国北部。

建安十三年,进位为丞相,率军南下,被孙权和刘备的联军击败于赤壁。封魏王。子曹丕称帝,追尊为武帝。

扩展资料

人物评价:

毛泽东对曹操持正面评价,他不仅有“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的诗句。

还在1954年公开赞扬曹操说:曹操是了不起的政治家、军事家,也是个了不起的诗人……曹操统一中国北方,创立魏国。那时黄河流域是中国的中心地区。

他改革了东汉的许多恶政,抑制豪强,发展生产,实行屯田制,还督促开荒,推行法治,提倡节俭,使遭受大破坏的社会开始稳定、恢复、发展。

这些难道不该肯定?难道不是了不起?说曹操是白脸奸臣,书上那么写,戏里这么演,老百姓这么说,那是封建正统观念所制造的冤案,还有那些士族,他们是封建文化的垄断者,他们写东西就是维护封建正统。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曹操·

公元三世纪是什么朝代

一、曹丕字子桓。

曹丕(187—226),字子桓,曹操的次子,三国时期魏朝的创建者。丕少时好弓马,诵诗、论。及长,熟读《五经》、《四书》、《史记》、《汉书》;诸子百家之言,无不毕览。他生于战乱年代,青年时便随军作战。建安16年(211年),任五官中郎将、副丞相。建安22年(217年),被曹操立为嗣。曹操死后,丕袭魏王、丞相。延康元年(220年),曹丕代汉称帝,为魏文帝,都洛阳。在位期间,平定边患。击退鲜卑,和匈奴、氐、羌等外夷修好,恢复汉朝在西域的建置。黄初七年(226年),曹丕病逝于洛阳,时年四十岁。庙号高祖(《资治通鉴》作世祖),谥号文皇帝,葬于首阳陵。

二、曹丕人物生平

1、早年经历

汉中平四年(187年)冬,曹丕生于谯。曹丕聪颖的天资和后天良好的教育成长环境,给予了他深厚的文学素养。年少成长的阶段,他广学博览“少诵诗、论、及长而备历《五经》、四部、《史》、《汉》、诸子百家之言,靡不毕览。”?为日后的文学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初平三年(192年),曹操认为时下兵荒马乱,教曹丕学射箭。曹丕六岁时学会了射箭,曹操又教曹丕骑马,曹丕八岁时学会。?曹丕十岁开始就随父亲征战南北,长时间的军旅生活锻炼了他强健的体魄,而且还丰富了他的见闻,为其诗篇创作积淀了大量的素材。随着他年龄与阅历的不断成长,艰苦生活环境带来的精神冲击,逐渐形成了他特有的沉郁性格气质。

建安二年(197年),曹丕随曹操南征张绣,张绣先降后反,曹操长子曹昂和侄儿曹安民遇害,年仅十岁的曹丕乘马逃脱。?建安九年(204年),曹丕随曹操攻破邺城,纳袁熙之妻甄氏。

建安十五年(210年),曹丕被司徒赵温举荐,曹操认为赵温举荐他的儿子,并不是因为他真实的才能,因此使侍中守光禄勋郗虑持节奉策免去赵温官职。

建安十六年(211年),任五官中郎将、副丞相。建安十八年(213年),曹操带着曹丕等人,回到亳州老家上拜坟墓。事毕,曹丕等乘马游观,经过东园,循着涡河,穿过高林,驻马书鞭,写下《临涡赋》。建安二十一年(216年),曹丕带着其子曹叡和东乡公主,随曹操东征孙权。

2、夺嫡之争

曹丕是曹操的次子,曹昂死后,曹操还曾打算传位给环夫人所生的曹冲。曹冲字仓舒,是个神童,五六岁时智力已经“有若成人”。“他不仅聪慧过人,并且天性仁厚爱人,常常为不慎犯了过失的设法解免,“赖以济宥者,前后数十”。为此,他深得曹操的宠爱。可惜天不福曹氏,这样一个宁馨儿却在十三岁时就得病夭折了。他死后,曹操曾对曹丕说:“此我之不幸,而汝曹之幸也。”曹丕后来也常对人说:“若使仓舒在,我亦无天下。”然而,多才多艺的曹丕之后又出了一个曹植,其风流文采竟然更胜乃兄,深受曹操宠爱。于是就发生了丕、植兄弟间的夺嫡之争。

曹操长期在立嗣上狐疑不决,难免不影响下属。时间一长,下属间渐渐形成了拥丕派和拥植派两个集团。拥丕派有桓阶、邢颐、吴质、贾诩等等,拥植派有丁廙、丁仪、杨修、孔桂、杨俊等等,各自结为党羽,设计谋,造舆论,尔虞我诈,互相倾轧。拥植派中的杨修是个智谋过人的奇士,又身为曹操的主簿,消息特别灵通,对曹植十分有利,在他出谋画策之下,曹植在这场争夺战中渐占优势,“几为太子者数矣”。?但因其“任性而行,不自雕励,饮酒不节。”而为曹操所不悦。建安二十二年(217年),曹丕运用各种计谋,在司马懿、吴质等大臣帮助下,在继承权的争夺中战胜了曹植,被立为魏王世子。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魏讽密谋攻打邺城,与之同谋的陈祎自首,曹丕率众平定,诛杀魏讽。

3、登基为帝

延康元年(220年)正月,曹操逝世于洛阳,曹丕从邺城至洛阳继承丞相位,称魏王,改建安二十五年为延康元年。初登高位手掌大权的曹丕,面对突而其来的权力交接,心理上不免有些激动和志满意得。面对从乃父手中接管下来的国家,深感完成乃父复兴国力和实现统一之遗志,将是他人生今后任重而道远的责任。

曹丕从东汉末年,纲纪紊乱的历史中吸取教训,迅速将权力集中在手,稳定政权局势。他深知只有加强巩固自己的集权,才能巩固自己的权利宝座的重要性。他一开始就从内部权利制衡中着手,迅速做出反应。他笼络和扶植自己的政治势力,重新分配在权利蛋糕上的占有份额,同时打击排除异己势力。二月,任命贾诩为太尉,华歆为相国,王朗为御史大夫。已卯,任命夏侯惇为大将军。濊貊、扶馀单于、焉耆、于阗王皆各遣使奉献。五月,册封投降的山贼郑甘、王照为列侯,又命苏则督军平定武威、酒泉和张掖的叛乱。七月,孙权遣使奉献,同月,命夏侯尚、徐晃与蜀将孟达里应外合,收复上庸三郡。武都氐王杨仆率种人内附,居汉阳郡。甲午,带着军队驻扎在谯,在邑东以酒食慰劳六军和谯郡父老。

十一月癸卯,下诏收敛、祭奠阵亡将士。乙卯,汉献帝禅让,曹丕三次上书辞让。?辛未,曹丕登受禅台称帝,改元黄初,改雒阳为洛阳,大赦天下。?黄初元年(220年)十一月癸酉,以河内郡山阳邑万户奉汉献帝为山阳公。

4、平胡征吴

曹丕对外一向主张征伐,渴望早日实现统一山河的志向。他积极折冲疆场,曾两次兴师伐吴。黄初二年(220年),吴国孙权攻击刘备,关羽败走麦城被杀,遂收荆襄之地。孙权害怕刘备报复首尾难顾,假意与魏曹丕修好“孙权遣使者奉章,并遣于禁等还。”曹丕遣“使太常邢贞持节拜权为大将军,封吴王,加九锡。”孙权假意称臣。刘备愤孙权之袭关羽,率诸军伐吴,孙权遣书请和,刘备盛怒不许。是年,攻破吴军巫口和姊归两处。

黄初三年(221年)正月,孙权给曹丕上书言说出兵迎敌,曹丕作《报吴王孙权书》鼓励其杀敌。二月,鄯善、龟兹、于阗王各遣使奉献。是后西域复通,置戊己校尉。三月,封曹叡为平原王,弟弟曹彰等11人皆为王。四月,封曹植为鄄城王。闰月,孙权破刘备于夷陵。当初曹丕听说刘备率军东下,与孙权交战,树栅连营七百余里,对群臣说:“刘备不懂兵法,哪有连营七百里抵抗敌人的!‘苞原隰险阻而为军者为敌所禽’,这是用兵的忌讳,孙权打败刘备的上书快到了。”过了七天,孙权击破刘备的文书送到。八月,蜀大将黄权率众降。九月庚子,立郭女王为皇后。随后孙权因解除了蜀国的威胁,孙权遣长子孙登入魏为质一事拖延再三,魏吴两国的联合也逐渐出现貌合神离的状况。同年十月,“孙权复叛。复郭州为荆州。帝自许昌南征,诸军兵并进,权临江拒守。”对于孙权的欺骗与背叛,曹丕十分恼怒,又下《伐吴诏》鼓励将士们曰:“南征进军,以围江陵,多获舟船。斩首执俘,降者盈路。牛酒日至。” 表示坚决要南征孙权之意。

曹丕自许昌南征,诸军兵并进,曹真、张郃、曹休等诸路大捷,击败孙盛、?大破吕范、?火烧诸葛瑾,?几乎攻下江陵,?孙权临江拒守,几条战线或溃或败,仅朱然获胜,曹丕胜利在望,却不料遇到疫疾,孙权乘机重新遣使纳贡,?双方言和,曹丕退兵。十一月辛未,命镇西将军曹真率诸将及州郡兵讨破叛胡治元多、封赏等,平定河西。过了十天,破胡告檄传到洛阳,曹丕非常高兴,大笑说:“我在帷幕之内运筹帷幄,诸将在万里之外奋勇作战,其相应若合符节。前后战克获虏,没有如此之多的。“

黄初四年(223年),曹仁、曹彰、贾诩先后去世。黄初五年(224年)四月,曹丕立太学,制五经课试之法,置春秋谷梁博士。

5、临江观兵

黄初六年(225年)二月,派遣使者从许昌到沛郡询问民间疾苦,救济贫困者。同年,并州刺史梁习大破鲜卑轲比能。

十月,曹丕行幸广陵故城,临江观兵,戎卒十余万,旌旗数百里。当年大寒,水道结冰,舟不得入江,乃引还。期间,经过雍丘,到曹植处所,与曹植见面,增其户五百。?十二月,曹丕一行从谯经过梁,派遣使者用太牢祭祀已故的汉朝太尉桥玄。

6、去世

黄初七年(226年)正月壬子,曹丕回到洛阳的宫殿。五月丙辰(6月28日)曹丕病重,诏令镇军大将军陈群、中军大将军曹真、征东大将军曹休、抚军大将军司马懿受领遗诏,共同辅佐嗣主曹叡。让后宫淑媛、昭仪已下的都各自归其家。五月十七日(6月29日),曹丕去世,时年四十岁,按其生前的文告,不树不坟,葬于首阳陵。

王允是司徒官吗?负责什么?是大官吗?相当于现在的什么官?

问题一:公元前3世纪到公元三世纪中国是什么朝代 东周的后半生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秦代(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7年)和汉代(公元前202―公元220年),三国时期(220年―280年),西晋(公元266年―316年),东晋(317年-420年)

问题二:公元三世纪前后是什么时间段? 三世纪指公元201年至公元300年这百年时期。

一、概况

在这个世纪中,中国和罗马分别由盛入衰,具体体现为国境外部的游牧民族的进入以及内部政治体制的动荡。在中国表现为东汉末年的乱世、三国分立,在罗马表现为皇帝的频繁更迭。这与世界范围内的游牧民族迁徙是密切相关的,并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中国、罗马甚至波斯的社会构成与国际环境,为未来两个世纪世界范围的变革埋下了种子。同时,在社会动荡之中,佛教与基督教分别在中国与罗马地区得到了传播,对世界未来的走向产生了深远影响。

三世纪末,中国与罗马基本恢复了社会秩序。在中国,西晋结束了魏蜀吴三国分立的时代。在罗马,戴克里先获得统治权,使罗马走出了“三世纪危机”。

二、事件

1、罗马三世纪危机(235年~284年)与中国三国时期(220年~280年)的主要政治

(1)背景

180年,罗马皇帝马可?奥勒留在军中病逝,其子康茂德即位,性行残暴,众叛亲离,最后在192年被近卫军长官列图斯和玛琪亚发动的宫廷政变下被自己的师傅摔跤手纳尔奇苏斯勒死在澡堂,安敦尼王朝灭亡。

184年,黄巾军起义席卷中国,董卓进京,废少帝刘辩,立陈留王刘协为帝,权倾朝野,最后在192年被大司徒王允和义女貂蝉设计的连环计下被自己的义子兼爱将吕布刺杀,东汉名存实亡。

(2)酝酿

192年康茂德被杀后,爆发了4年之久的皇位争夺战,公元193年,潘诺尼亚总督塞维鲁获胜,建立了塞维鲁王朝(公元193-235)。然而这个靠讨好军人而存在的王朝是短命的。尽管塞维鲁的儿子卡拉卡拉继位后,颁布了把罗马公民权授予帝国境内全体自由民的敕令,可仍然无助于统治的稳定。虽然经历塞维鲁妻妹茱莉亚米萨的不断努力维持,最后,这个王朝依然是在军人的哗变中灭亡了。

192年董卓被杀,李嘤挚刂屏顺廷。地方州郡长官在反董卓战争及后来的相互攻伐中逐渐壮大实力,形成了地方军阀。最后,曹操在官渡之战中击败了袁绍,最终统一了华北。208年曹操率军南征宿敌刘备以及江东的孙权。在刘备谋士诸葛亮与孙权重臣鲁肃的共同推动下,孙刘结成联盟。其后与曹操爆发了赤壁之战,曹军大败,退守北方。战后,刘备占据荆州后又夺取了益州,而孙权则攻取了刘备的荆州,自此三足鼎立的局面正式形成。

2、罗马三世纪危机时期与中国的三国时期

235年军队叛乱,塞维鲁外孙亚历山大塞维鲁被杀,塞维鲁王朝灭亡,罗马进入了三世纪危机时期。亚历山大塞维鲁死后,元老院和军队先后推举几任皇帝均为战死或被害。253年,瓦勒良和加里恩努斯即位,分别率两支大军在东部和西部对抗波斯人和日耳曼人,开启了分东西两部的先河。259年莱茵河地区将领波斯杜穆斯成立高卢帝国,267年东部的巴尔米拉也宣布独立,成立帕尔米拉帝国。奥勒良即位后将罗马重新统一。但随即帝国政治陷入一片混乱之中,先后多位皇帝死于非命,边境危机风起云涌。从235年至284年,罗马先后出过24个皇帝,但只有一位是病死的。帝国陷入严重的危机之中。农村枯竭,城市衰落,内战连绵,帝国 *** 全面瘫痪。戴克里先即位后于284年结束了三世纪危机,开启了四帝共治的时代。

220年,曹操之子曹丕废了汉献帝,自立为帝,国号“魏”,史称“曹魏”,东汉灭亡,历史进入了三国时期。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汉”。222年,孙权称吴王,229年孙权在建业称帝,国号“吴”,史称“东吴”。223年,刘备攻打孙权,在夷陵之战中被陆逊击败,崩于白帝,诸葛亮受命托孤,执掌蜀汉,再度与孙权联盟。228年,诸葛亮北伐曹魏之战开始,但最终逝于五丈原,未竟大业。24......>>

问题三:公元三世纪以前是指中国哪个朝代 公元三世纪,也就是公元300年以前,公元317年西晋统一三国,所以,在那之前,中国处于三国时期。再往前就是东汉、王莽新政、西汉和秦王朝。

问题四:公元前3世纪是中国哪个朝代 公元前三世纪应该是东周(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256年)、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至公元前221年、秦朝(公元前221年至公元前206年)、西汉初年(公元前202年至公元8年)

其中秦与西汉之间有五年的楚汉争霸。

如果说是朝代的话,严格上是三个朝代,东周、秦、西汉

望采纳,如果有不懂,欢迎追问

问题五:公元前3世纪到公元三世纪中国是什么朝代 战国,秦,汉,三国,魏晋

问题六:公元3-6世纪中国历史最终结局如何 公元3-6世纪的中国历史,被史学家通称为“魏晋南北朝”,从公元前3世纪,在此之后的400多年里,中国四分五裂为几个动荡不安的小国。公元6世纪,中国又一次实现了统一,进入隋朝

古罗马时期和中国的什么朝代是在同一时期知道吗

王允最大当过司徒。司徒在汉代为三公之一,也就是俗话说的“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了。

王允 137-192。字子师,太原祁(今属山西)人。出身官宦世家。初为郡吏。桓帝时任豫州刺史,参与镇压黄巾起义。献帝时为司徒,与吕布谋杀董卓。后被董卓部将李傕、郭汜所杀。——《后汉书》

司徒官名。250①相传殷朝辅政大臣之一。《礼记·曲礼下》:“天子之五官,曰司徒、司马、司空、司士、司寇,典司五众。”西周时为三公之一,亦作“司土”。《周礼·地官》有大司徒、小司徒等官。春秋战国置司徒,卿爵,职掌民众教化、土地管理、征发徒役。时又有大司徒、都司徒、御司徒、左司徒、右司徒等名。②西汉哀帝元寿二年(公元前1年)改丞相为大司徒,东汉光武帝建武二十七年(51年)改名司徒,与太尉、司空并为三公,分掌宰相职能,秩万石。开府辟僚属,有长史、诸曹掾属、令史等属官。本职掌民政,年终考课州郡长官,名义上名部太仆、大鸿胪、廷尉三卿,并参议大政,实际上权归尚书,三公上下行文,受成而已。东汉末罢,改置丞相。三国魏恢复三公制,改相国为司徒,管理民政,公务繁多,一品,其府属吏甚众。蜀、吴则与丞相并置,无实际职权。两晋沿魏制,与丞相通职,一般不并转。为名誉宰相,一品。亦常参录朝政,然权掌事务,政务仍归尚书,加录尚书事衔者得为真宰相。其府仍处理全国日常行政事务,考核地方官吏、督课州郡农桑,领全国名数户口簿籍,其他公府缺公则省,唯司徒府缺公亦常置,并增设左、右长史,左西曹掾属等僚佐。南朝或与丞相、相国并置,职掌依旧。南齐、陈丞相、相国皆为赠官,司徒则实授,或录尚书事。南朝宋为一品,南朝梁为十八班,南朝陈为一品、万石。北魏、北齐亦为一品。北魏初令州郡公文先上司徒府,后改上丞相府。隋朝名言上参议大政,其位多旷,遇有典礼,以他官摄行其事,如置,则坐于尚书都省,正一品。唐朝亦为大臣加官,正一品。晚唐五代用为藩镇加官,遂至冗滥。北宋初用为宰相、亲王、使相的加军民,其特拜者亦不预政事,宋徽宗政和二年(1112年)罢。辽朝为南面朝官,无实职,作为重臣、功臣加官。金朝亦置,正一品。元朝不常置。明朝废。③官员俗称。《宋史·职官八》:“太宗淳化元年令,供奉官以下不得呼‘司徒’。”④契丹(辽)北面官名,朝宫、御帐宫中皆置。原称“惕隐”(梯里已),掌部族事务。太宗会同元年(938年)升五院部、六院部梯里已为司徒,后诸部族、属官、诸纠中皆置。⑤户部尚书的俗称。

从汉朝到魏晋时期历史300字

古罗马帝国时期相当于中国的汉代至魏晋时期。二者是当时分列亚欧大陆两端的超级大国。

古罗马指从公元前9世纪初在意大利半岛(即亚平宁半岛)中部兴起的文明。

古罗马先后经历罗马王政时代(前753~前509年)、罗马共和国(前509~前 27年)、罗马帝国(前27~476年/1453年)三个阶段。

罗马帝国始于公元前27年,此时是中国西汉末期的河平二年,皇帝是汉成帝。

公元192年是东汉初平三年,为汉代最后一个皇帝汉献帝时期。

公元395年是东晋太元二十年,为晋孝武帝司马曜当政。

扩展资料:

古罗马介绍:

罗马城市建立的日期并不确定,传统认为是在公元前753年,这已经广泛地为考古发现所证实,尽管可能此前已经有一部分人早就居住在那里。

语言文化:

一直到中世纪晚期之前,几乎所有欧洲作家都使用罗马人的语言——拉丁语,而学者们对拉丁语的使用则一直持续到18世纪。在数百年乃至上千年的时间里,拉丁语一直是罗马天主教会所使用的唯一一种语言。

服饰文化:

古罗马时期女性主要穿“丝多拉”和“帕拉”。“托嘎”是古罗马时期男性普遍穿着的外袍,托嘎的作用与古希腊的“系玛申”相同,只是形状不同,呈半圆状。而且较大、较重、也较为复杂。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古罗马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中国历史朝代

东汉末年到三国时期的四大恶人都有谁?除了董卓另外三人是谁?

从汉朝到魏晋时期历史:

一、汉朝历史

汉朝(公元前206—公元220年),因国都的不同而分为西汉和东汉,西汉开国皇帝为刘邦,(今江苏沛县人)因国都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在东汉国都洛阳的西面,故称西汉。西汉共有14个帝王,包括吕后和昌邑王刘贺。所附的淮阳王刘玄,败降后被勒杀。 亦有以西汉与东汉的首都代指,合称两京。是继秦朝之后强盛的大一统帝国。汉代被称为“炎汉”。又因皇帝姓刘而称“刘汉”。前202年高祖刘邦建汉,定都长安。文景之治后,汉武帝进一步推动大一统事业。

公元九年,王莽篡夺政权,西汉结束。25年,刘秀称帝,建立东汉,定都洛阳。开创了光武中兴和明章之治,万国来朝。汉朝时期,许多人将汉朝和约略同时期欧洲的罗马帝国并列为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文明及强大帝国。其疆域鼎盛时期,正北至五原郡、朔方郡,南至日南郡,东至临屯郡,西至葱岭。西汉平帝时期(公元元年),全国人口达6000万左右。且文化的统一,为中华民族两千年的社会发展奠定了基础,为中华文明的延续和挺立千秋做出了巨大贡献。华夏族因此逐渐被称为“汉族”。220年曹丕篡汉,东汉灭亡。

国号:

汉朝分为西汉(前202年十二月-公元8年十一月)、东汉(25年六月-220年十一月)。汉高帝刘邦建立西汉,定都长安,又称前汉; 汉光武帝刘秀建立东汉,定都洛阳自称中汉,又称后汉; 汉昭烈帝刘备建立蜀汉,定都成都,自称季汉,又称西蜀;西汉与东汉合称两汉。汉朝是中国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汉族就是在这一时期得名。汉族由于文明程度较高,在中国各兄弟民族中一直处于主导地位,这是历史发展和自然形成的结果。汉以后历代的朝代名称虽有变换,但汉族作为中国主体民族的地位始终未变。

(一)西汉历史

1、开国

前209年,秦末,由于政令愈发严苛,而最终爆发陈胜、吴广“揭竿而起”的事件,先秦六国诸侯旧贵族也借此时机纷纷复国。公元前207年四月,楚国贵族后代项羽在巨鹿之战消灭秦军主力,而刘邦则入关推翻秦朝廷。其后,项羽尊楚怀王为“义帝”,并自行分封天下,封自己为“西楚霸王”,封刘邦为汉王。之后两股势力开始长达四年的楚汉战争。刘邦在萧何、韩信、张良等人的辅佐下,最终在垓下之战中击败项羽,于前202年正式称帝,立国号“汉”,西汉建国。

汉高祖刘邦登基后,采用叔孙通的建议,恢复礼法,设三公和九卿,任用萧何为丞相,采取与民休息、清静无为的黄老治术政策,鼓励生产,轻徭薄赋。在政治上,则先分封功臣韩信、臧荼、彭越、英布等为王,以及一些功臣为列侯。

称帝之后,异姓诸侯王势力坐大,因此汉初时刘邦对异姓王分别翦除,改封刘氏宗亲为王,仅有长沙王吴臣因势小不构成威胁,且忠心于中央而得以保留。刘邦在击败他最后一个对手英布后,与功臣刑白马立盟誓:“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击之”,史称“白马之誓”。汉初政府官员基本上由大大小的功臣充任,从而形成汉初“布衣卿相”的政治格局。

此时,由于秦末以来多年,国力虚弱,导致汉高祖刘邦在率领32万大军,企图收复秦末被匈奴占据的河套地区时,遭匈奴冒顿单于围困于白登七天七夜,刘邦被迫收买冒顿单于的妻子说服冒顿单于,才成功突围。从此以后,汉朝采用和亲政策,以婚姻和财宝换取和平。据史料记载,前后一共送去10位宗室之女,即冒顿单于于前200年、前192年、前176年所收到的3位公主,老上单于于前174年、前162年所收到的2位公主,军臣单于于前160年、前156年、前155年、前152年、前140年所收到的5位公主。

2、休养生息

刘邦登基后,采用叔孙通的建议,恢复礼法,设三公九卿,任萧何为丞相,采取与民休息、清静无为、休养生息的黄老政策,鼓励生产,轻徭薄赋。在政治上,则先分封功臣韩信、彭越、英布等为王,等到政权稳固,为了防止反叛和巩固皇权稳定则又以种种罪名取消他们的王爵,或贬或杀,改封刘氏宗亲为王,订立了“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击之” 的誓言。

此时,由于历经多年,国力孱弱。刘邦为了让百姓修养生息,谢绝战事。于是,汉朝初期并没有什么战事,百姓得以休养生息。

3、吕后专政

早在汉高祖十二年,吕雉利用计谋于长乐宫钟室将功臣韩信杀死,还灭其三族。汉高祖刘邦去世,太子刘盈继位,是为汉惠帝。汉惠帝时年16岁,大权尽为太后吕雉(吕后)掌握。因汉高祖刘邦在世时,刘邦之宠姬戚夫人曾想谋立己子赵王如意为太子,结果遭到吕后和功臣们的强烈抵制而未能成功。刘邦去世后,吕后即毒死赵王刘如意。刘如意死后,吕后使人挖去戚夫人的双眼、熏聋其耳、灌药致哑、断其手足,然后丢进茅房里,命名为“人彘”,意即“如猪之人”。对其他刘氏诸王也多加残害。又逼汉惠帝立自己年仅十岁的外甥女张嫣为后,史称“孝惠张皇后”。但张氏实在年纪太小,一直无法怀孕。吕后于便设计她假装怀孕,然后在强取宫人之子,即刘恭,并伪称为张皇后所生,又秘密处死那个宫人,于是刘恭被立为皇太子。汉惠帝因吕后的残暴而惊恐,数年后抑郁病逝。之后两少帝刘恭、刘弘先后继位。少帝逐渐成长,获悉他的生母已为吕后所杀,公然表示长大后将会报复吕后。吕太后盛怒之下,便将他监禁于永巷中,并对外宣称皇上生病,大臣均不得见。后来更废了少帝,并暗中诛杀。五月,立恒山王刘山为皇帝改名刘弘。吕后临朝称制,开汉代皇太后临朝称制之先河,且数为后世所效仿。

吕后称制,大封诸吕,并欲王诸吕,遭到时为右丞相的安国侯王陵坚决抵制。吕后曲升王陵为太傅,夺取实权。然后大封吕氏外戚为诸侯王和列侯。并且吕氏外戚亦掌控禁军,刘氏皇权遭到严重威胁。而朝中大臣多为随汉高祖的开国功臣,他们明里不敢反对吕后,但却已经开始为此准备。吕后临终时任命吕产为相国,先封吕禄为赵王,再任命他为上将军,独掌军权。而以陈平、周勃为首之功臣派亦做好准备,并与刘氏皇族联合。吕后一死,功臣派与皇族立即先发制人,发动政变,一举诛平吕氏外戚,废掉少帝刘弘,迎立汉高祖刘邦与薄氏之子代王刘恒为帝,是为汉文帝。吕后为了增加吕氏的筹码,将吕氏之女与汉宗室联姻,不仅拥有权力,也可以借此监视刘氏子孙的一举一动。

吕后掌权,惠帝七年,临朝称制八年,前后共15年。高层之权的夺权并没有影响到国家的大政方针。吕后仍能忠实执刘邦生所定的休养生息、恢复民力的政策。相国(或丞相)之人选一如刘邦生前安排。萧何去世后,曹参继任,举事无所更改,一遵萧何约,力行清静无为之政,史称萧规曹随。除此之外,吕后秉政,继续宽刑薄罚,如废除“三族罪”、“挟书律”等秦朝恶法。对外政策上亦能理性冷静处理,继续“和亲”政策,避免战争。这样,吕后时期,国家经济呈上升之势,国力亦有很大增强。史称:“孝惠皇帝、高祖之时,黎民得离战国之苦,君臣俱欲休息乎无为,故惠帝拱己,高后女主称制,政不出户,天下晏然。刑罚罕用,罪人是稀。民务稼穑,衣食滋殖。”

4、文景之治

汉文帝之皇后窦太后尊崇道家,因此汉景帝与窦氏宗族都必须学习道家学说。汉文帝和儿子汉景帝在位期间,继续采取黄老无为的手段,奉行“无为无不为”的方针,实行轻徭薄赋、力行节俭的与民休息政策,恩威并施,以弥补秦末民变和楚汉战争的多年带来的巨大破坏,使人民负担大大得到减轻。通常认为文景之治的主角是汉文帝与汉景帝。实际上,窦太后在文景之治时代所起的作用也是举足轻重的。《史记》卷三十《平准书》对文景之治作出了仔细的描述,当中提到两帝在位其间,并无重大事故,百姓人给家足。国库累积了上亿的铜钱,因为久而不用,串钱的绳子都烂了。粮仓里堆满谷子,由于太多放不下,而只能放在仓外,以致腐烂而不能食用。

汉文帝在位时,存在诸侯王国势力过大及匈奴入侵中国大陆等问题。汉文帝对待这些问题采取的是异常谨慎而且又有效的手法。对待诸侯王,文帝采取以德服人的态度,小错不纠,在中央弱势的时候成功的安抚住了各地蠢蠢欲动的诸侯,为后来景帝处理七国之乱造就了一批忠心耿耿的诸侯王和大臣。最重要的两个大动作是:安抚吴王,使得吴王在最年富力强的时候没有假借丧子之仇反叛;在齐王死后将齐国一分为七,既满足了齐王的儿子们称王的需求,为自己赢得了贤德之名,又消除了最大的一个诸侯国齐国。假如文帝的谨慎稳重的做法被一直持续下去,汉朝也就不会发生后来的七国之乱,诸侯王问题亦有希望能够和平解决。文帝二年(前178年)和十二年(前168年)分别两次“除田租税之半”,即是租率最终减为三十税一。文帝十三年,还全免田租。同时,对周边敌对国家也不轻易出兵,维持和平,以免耗损国力。这就是轻徭薄赋的政策。文帝生活也十分节俭,宫室内车骑衣服没有增添,衣不曳地,帷帐不施文绣,更下诏禁止郡国贡献奇珍异物。因此,国家的开支有所节制,贵族官僚不敢奢侈无度,从而减轻了人民的负担。这就是休养生息的政策。文帝时,缇萦上文帝,沉痛肉刑的弊端,并愿意代父赎罪,亦即后人熟悉的故事“缇萦救父”。文帝纳言废除肉刑,下诏废除了黥刑、劓刑、刖刑等刑罚,改用苔刑代替,并饶恕其父,可见汉文帝是宽容的一代贤君。

景帝即位不久,就采纳晁错的建议,削夺诸藩王的封地,引发各封国的担忧,而在汉景帝三年正月(公元前154年)爆发以“清君侧”为名义的“七国之乱”,汉景帝因此杀了晁错,以寄达到平息叛乱的目的。但是七国之乱并未因此缓和,景帝任用周亚夫出兵平叛,在三月即告弭平,各诸侯国的势力因此极大削弱。七国之乱以后,景帝开始专心打理朝政,据说景帝十分朴素,仁厚爱民。除了平定七国之乱以外,从来没有大规模用过兵,和匈奴的战争始终控制在一定的规模内,依然对匈奴采取和亲政策。

在与匈奴和南越国(南粤)保持和平的同时,也在积蓄国力,透过马复令等措施来积极备战;此一时期史称“文景之治”,是中国成为大一统帝国时代以来,第一次被传统历史学家赞誉的时期。

5、极盛时期

景帝驾崩后,其子刘彻即位,史称汉武帝。武帝在位期间(在位前141年—前87年),采取一系列改革措施,锐意进取,使得西汉的政治、经济及军事整合起来。

在政治上,武帝加强皇权,建立年号“建元”,始开中国以皇帝年号纪年的滥觞,采纳主父偃的建议,施行推恩令,削弱诸侯藩王的势力,从此,诸侯藩王的势力不再能够对中央朝廷构成威胁;后又以诸侯献上的黄金成色不纯为由,取消百余位列侯的爵位,即史书上所称的“酎金失侯”事件。经此二次事件后,中央集权得到大大的加强。文化上,废除孝武皇帝在位之前以“黄老学说、无为而治”的治国思想,积极治国;并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使儒家思想从此逐步成为中国历经二千年的“主流思想”。

对外关系上,积极对付西汉的最大外患—匈奴。在此期间,先后出现卫青、霍去病等杰出名将,经过武帝、昭帝、宣帝三朝数十年用兵后,终于打败匈奴单于,使其“漠南无王庭”;又吞灭南越国,征讨朝鲜,使汉朝成为当时的东亚霸主。外交上,两次派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丝绸之路,并先后以两位公主刘细君、刘解忧和亲西域大国乌孙,而达到离间西域和匈奴关系,进而联络西域的目的。

汉武帝晚年笃信巫术,听信江充谗言,导致发生著名的“巫蛊之祸”,戾太子刘据被迫杀江充而谋反,结果兵败而死,皇后卫子夫因此自杀。事后武帝也极为后悔,修建望思台以悼念太子。

西汉经过多年对外战争,文景之治的积蓄耗费殆尽,经济遭受巨大冲击,国力也出现衰退的局面。为此,在巫蛊之祸后,汉武帝利用远征军失利的时机发表著名的“轮台之诏”,不再奉行穷兵黩武的政策。为提振经济,武帝将铸币、盐铁收归中央管理,加强农业生产,实行和籴法,开凿白渠,并创立均输、平准政策,统购统销,干预物价,与民争利,加强国家在经济中扮演的角色,此一系列政策使汉朝得以避免步入衰败。

6、昭宣中兴

武帝去世后,钩弋夫人之子,年仅八岁的刘弗陵即位,是为汉昭帝。汉昭帝登基之初,由上官桀、金日磾和霍光三人共同辅政。但是在元凤元年(前80年),爆发元凤政变,上官桀被杀,霍光从此大权独揽。霍光延续武帝在位晚年的政策,对内休养生息,放宽盐铁专卖制度,提高儒生地位。昭帝死后,武帝孙昌邑王刘贺即位。他行为放纵,密谋排除霍光,但反被霍光所废。之后霍光又迎立刘病已即位,是为汉宣帝。本始元年(前73年),霍光还政于宣帝。地节二年(前68年),霍光去世。此后宣帝将霍氏集团一网打尽。但是,宣帝继续奉行霍光的治国路线,大力整顿吏治,劝民农桑,抑制兼并,降低国家在经济中的角色。这段时期,汉朝不仅内政清明,而且对于匈奴继续保持强势,在汉宣帝神爵二年(前60年)设立西域都护以加强对西域三十六国所处地区的联络与控制。经过昭宣二帝的休养生息,国家经济得以从武帝中期以来面临衰退的困境下的明显恢复,史称“昭宣中兴”。

7、王莽夺位

宣帝死后,汉元帝刘奭即位,西汉开始走向衰落。元帝“柔仁好儒”,对于社会秩序采取放纵态度,经常下令大赦免,导致盗贼遍地,土地兼并日益严重,也致使皇权旁落,外戚与宦官势力兴起。他死后,成帝刘骜即位,成帝好女色,先后宠爱许皇后、班婕妤和赵氏姐妹(赵飞燕、赵合德),赵氏姐妹曾是,不能生育,因而嫉恨其他可以生育的妃嫔与他们的子女,成帝与其他妃嫔的子女均为赵飞燕姐妹残害杀死,史称“燕啄皇孙”。由于“酒色侵骨”,成帝最后竟死在“温柔乡”之中。由于成帝不理朝政,为外戚王氏集团的兴起提供条件,皇太后王政君的家族权力急遽膨胀。成帝死后,由定陶王之子哀帝刘欣即位,哀帝有“断袖之癖”,终日与他宠信的董贤厮混相好,外戚王氏的权力一度受压抑。此时国家已是一片末世之象,民间“再受命”说法四起。元寿二年(前1年)八月,哀帝去世。太皇太后王政君派王莽接替董贤成为大司马,并迎接中山王刘衎即位,是为汉平帝,改元元始。但是,刘衎已沦为王莽的傀儡。五年后,王莽毒死仅14岁的平帝,并迎立太子刘婴即位,号“孺子”,自己担任“假皇帝”,9年1月,王莽逼迫孺子婴退位,废为定安公,建立新朝,西汉结束。

(二)东汉历史

1、光武中兴

新莽天凤五年(17年)绿林起义爆发,23年,王莽政权在赤眉、绿林民变下终于灭亡。同年2月,绿林军拥立汉宗室刘玄作皇帝,恢复汉的国号,年号更始。25年赤眉军立刘盆子为帝,随后击败绿林军,更始帝刘玄向赤眉军投降。通常刘玄被认为是西汉最后一位皇帝。

汉更始三年(25年)六月,原本服从更始帝的汉朝宗室刘秀在鄗县(今河北高邑东南)之南即皇帝位,是为光武帝,灭刘盆子,仍沿用汉的国号,以这一年为建武元年,定都雒阳,史称东汉。即位后,于37年终于消灭赤眉、隗嚣、公孙述等割据势力,统一全国。

汉光武帝废除王莽时的弊政,建武二年(26年),光武帝下令整顿吏治,设尚书六人分掌国家大事,进一步削弱三公(太尉、司徒、司空)的权力,加强中央集权;同时清查土地、新定税制、振兴农业,使人民生活逐步稳定下来;另外提倡儒术,建立太学,设置五经博士,与尊儒并行的便是表彰气节,因此士大夫争相以名节为目标,为淳美的政教,奠下基础;对匈奴等外部势力实行防御的策略,纵容姑息放弃西域,对外戚严加限制,史称光武中兴。但由于分封土地,也造成土地兼并情况日益严重,地方豪强势力兴起,为东汉的最终灭亡埋下隐患。

2、明章之治

汉明帝和汉章帝在位期间,东汉进入全盛时期,史称“明章之治”。期间,窦固以班超出使西域,班超在西域长驻三十多年,不仅善于使用武力威慑各国,更善于运用外交手段去联络距离较远的国家。但匈奴人亦同样在开展类似的行动,推翻各国亲汉的政权,再与新政权结盟。双方不断地反复攻防,一直到20年后,班超之子班勇才完全掌控西域。章和二年(88年)十月,车骑将军窦宪领军出塞,击破北匈奴,登燕然山,令班固作铭命,史称燕然勒石。二年后,永元三年(91年)窦宪派兵再次出击,出塞五千里进攻金微山,大破北匈奴单于主力,斩名王以下五千余人,俘虏北单于皇太后,北单于仓皇逃窜不知所终,从此扫除数百年来匈奴对汉朝北方边境的威胁,汉朝国势也再一次到达汉武帝时期的鼎盛;佛教也在此时传入中国。但是在章帝后期,外戚窦氏日益跋扈,揭开东汉后期外戚与宦官两股势力争斗的序曲。

3、外戚与宦官

88年,年仅卅一岁的汉章帝突然驾崩,时仅十岁的太子刘肇即位,是为汉和帝,他即位伊始,实际上朝政都由窦皇后操纵,国家政治日益腐败。窦氏的跋扈引发和帝的不满,不久年仅14岁的和帝就抓捕外戚窦宪,外戚势力开始衰弱,和帝信用宦官,从此东汉的政治沦为外戚和宦官两股势力的争斗。不过,和帝仍然在政事上非常勤奋,不失为英明之主。元兴元年冬十二月,年仅廿七岁的和帝病逝。出生仅百日的少子刘隆即位,是为殇帝。殇帝仅在位8个月就驾崩了。接替即位的是清河王刘庆之子安帝刘祜。他即位早期由太后邓绥临朝理政。邓太后勤俭节约,任用贤良,同时对自己家族的势力有所限制,却也对宦官势力纵容。建光元年(121年),邓太后逝世,安帝亲政,将邓氏家族诛杀殆尽。安帝依赖外戚宋氏和阎氏以及宦官的力量。听信奸臣,肆意无忌,朝政昏庸不堪,东汉快速衰败下去。延光四年三月,汉安帝在南巡途中死在叶城。外戚阎氏秘不发丧,拥立汉章帝之孙济北王刘寿之子刘懿,史称汉少帝,其在位仅200余日就病死。少帝死后,阎氏家族密谋再立傀儡,被中常侍孙程击破,阎氏家族被诛杀。孙程迎立济阴王刘保,是为汉顺帝。在顺帝执政早期,宦官势力膨胀,却引发社会各界的反弹。阳嘉元年(132年),贵人梁妠立为皇后,从此梁氏外戚势力开始崛起,梁妠的兄弟梁冀被任命为大将军。汉安二年(143年)八月,顺帝病死,太子刘炳即位,是为冲帝,即位是年仅2岁,由梁太后临朝执政。永嘉元年(145年)正月初六,刘炳驾崩,年仅三岁。正月廿五日,梁冀拥立刘缵即位,是为质帝。质帝非常聪颖,称梁冀为“跋扈将军”,结果不久质帝就被毒杀。

本初元年闰六月初七日,大将军梁冀拥立汉章帝之孙刘志即位,是为汉桓帝。桓帝年少,因此继续由梁太后临朝执政。桓帝即位之初,梁冀势力几无边界,他残害忠良,中饱私囊,无恶不作。桓帝对他暗中也颇为不满,延熹二年八月初十,桓帝派兵士包围梁宅,梁冀与妻子双双自杀,梁氏外戚势力土崩瓦解。宦官成为新的权力中心。单超、徐璜、具瑗、左悺、唐衡五人被封为县侯;单超食邑两万户,后又封为车骑将军,其他四人各一万户,世称五侯。五侯贪婪放纵,终致在延熹九年(166年)引发第一次党锢之祸。永康元年十二月廿八日(168年),汉桓帝驾崩。桓帝没有留下子嗣,由河间王刘开的曾孙刘宏继位,是为汉灵帝。灵帝即位之初,就引发以窦太后、窦武为首的外戚势力和以曹节、王甫为首的宦官势力的激烈权力斗争。永康元年九月初七,宦官发动政变,外戚势力被削弱。宦官则在永康二年(164年)制造第二次党锢之祸。而灵帝本人骄奢*逸,为填补财政公开卖官,朝败。

4、黄巾之乱与灭亡

数十年的政争以及天灾动摇了汉朝的民生,终于在184年爆发由太平道教主张角引发的黄巾之乱,黄巾军以“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号召数十万民众参与,虽然叛乱不久即告平定,但是东汉朝廷经此一役已实力大减。关键是中央朝廷为了尽快平叛,又将军政权力下放给各州的州牧。各地豪强从此开始慢慢拥兵自重,加以其原已具有强大经济实力,最终演变成东汉末年众豪强军阀割据一方、群雄逐鹿的局面。

汉灵帝死后,外戚大将军何进和宦官双双火并而亡,终于结束戚宦之争。但董卓掌权后,废少帝刘辩为弘农王,改立陈留王刘协,并且焚毁首都洛阳。董卓被吕布诛杀后,经过几年混战,出现把持朝廷的曹操、位于河北的袁绍、位于淮南的袁术、位于江东的孙策、位于荆州的刘表、位于益州的刘焉等势力。其中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架空汉室权力,消灭各路割据势力,并在官渡之战中消灭了最强大的敌人袁绍军队的主力,基本统一了中国北方。

汉献帝建安十三年,罢三公官,复置丞相,曹操任丞相,独揽大权。曹操挥军南征,却在赤壁之战中被孙权、刘备联军击败,曹操退回北主。不久刘备以荆州为根本,进占益州,曹刘孙三分天下之势开始形成。而在这段期间,汉献帝只是一个傀儡皇帝,真正实权掌握在曹操手中。曹操先是晋位为魏公,不久又晋位魏王。刘备亦晋位汉中王、益州牧,汉至此已名存实亡。

建安25年(220年)春正月庚子,曹操去世,其世子曹丕继任汉丞相,袭封魏王。同年十一月,曹丕迫汉献帝“禅让”帝位,东汉结束,汉朝国祚也正式告终,三国时代正式开始。而曹丕篡汉建立魏后,刘备随即在蜀地宣布继承汉朝法统,建立了沿用汉国号的政权,史称蜀汉。江东孙权虽向魏称臣,内政外交皆自主,几年后孙权亦称帝,国号吴。

二、魏晋历史

魏晋南北朝(222年—589年),又称三国两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只有37年大一统,而余下朝代替换很快并有多国并存的时代。这个时期从222年孙权称王到589年隋朝灭南朝陈而统一中国,共369年。可分为三国时期(以曹魏正统,蜀汉与孙吴并立)、西晋时期(与东晋合称晋朝)、东晋与十六国时期、南北朝时期(南朝与北朝对立时期,共150年)。另外位于江南,全部建都在建康(孙吴时为建业,即今天的南京)的孙吴、东晋、南朝的宋、齐、梁、陈等六个国家又统称为六朝。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政权更迭最频繁的时期。由于长期的封建割据和连绵不断的战争,使这一时期中国文化的发展受到特别严重的影响。其突出表现则是玄学的兴起、道教的勃兴及波斯、希腊文化的羼入。在从魏至隋的三百余年间,以及在三十余个大小王朝交替兴灭过程中,上述诸多新的文化因素互相影响,交相渗透的结果,使这一时期儒学的发展及孔子的形象和历史地位等问题也趋于复杂化。

求古代文学界名人的出生年月日,越多越好

魏晋时期,有一个叫李康的士人,写了一篇文章叫《运命论》,这篇文章是讨论国家与士人之间的关系,李康运用历史事件与人物,来证明自己的观点,其中有一句话是这样说的:

则善恶书於史册,毁誉流於千载。

意思是:那么将善恶都写在史册上,诋毁和赞誉也将流传千载。确实如此,历史人物在历史上所做的事,经过史书的记载,流传于千年之后,所以我们都知道历史人物做了哪些事,东汉末年到三国时期是一段黑暗的乱世,乱世之中,各种行为层出不穷,尤其是作恶行为。

如果要选出东汉末年到三国时期的四大恶人,你知道都有谁吗?

一、董卓

董卓这个人排在四大恶人之首,相信没人反对,因为董卓的恶是全方位的,而且针对任何人,史书上评价董卓是有史书记载以来,最坏的人,董卓有以下罪行:

1、无故废立皇帝,并毒杀废帝及太后

皇帝是一国之君,是天下的象征,岂容一个臣子凭借自己的喜好而废立?董卓仅凭自己喜欢刘协,就废除汉少帝刘辩,立刘协为帝,而且是个人独自决定的,并以武力强行废立。

废立皇帝之后,董卓为了断了大臣的念想,还把废除的皇帝刘辩给毒杀了,然后又毒杀了皇帝的母亲,也就是太后,这种行为超越了良知。

2、放纵士兵在京城及各地烧杀抢劫。

董卓控制京城后,就像土匪进了城一样,放纵自己手下的士兵在洛阳城内抢劫财物、奸*妇女,无恶不作,把洛阳城搞得乌烟瘴气,不仅仅是洛阳城,董卓的士兵到任何一地,都是抢劫一通。

比如在颍川郡阳城县,董卓手下的士兵遇到当地百姓在举行“二月社”的赶集活动,结果董卓手下的士兵一顿烧杀抢掠,把百姓杀了当成敌人获取战利品,并砍掉首级,把妇女财物全部抢走,这种事令人发指。

3、董卓残酷对待反对派、朝中大臣及俘虏

董卓掌控的朝廷,但凡有人反对他,就遭到打击,袁绍反对董卓废立皇帝,只能逃跑,后来关东联军讨伐董卓时,董卓杀死了袁绍的叔父,当朝太傅袁隗以及袁绍留在洛阳的所有族人,御史扰龙宗见董卓时,忘记解佩剑,被董卓所杀,洛阳令周晖从外地回来,一言不和也被董卓所杀。

至于行刺董卓的校尉伍孚则是当场被杀,董卓还杀了张温、周毖、伍琼等大臣,董卓肆意大臣,而且是随意的,除此之外,董卓残酷对待俘虏,董卓在一次宴会上,把数百名北地郡的降兵杀死,然后再割下舌头,砍掉手脚,挖掉双眼,放在锅里煮,而董卓本人在宴席上面不改色,其他人则吓得面如死灰,这就是董卓的行为。

4、董卓强行迁都,造成了极其严重的灾难

董卓从提出迁都,到从洛阳迁到长安结束为止,总共时间是2个月,也就是说完全没有准备时间,整个朝廷完全就是乱作一团,在从洛阳到长安的路上,有无数的人因为病痛而死,还有饿死的、累死的,被董卓手下杀死的,死的人不计其数。

在离开洛阳前,董卓手下把几百年都城的洛阳全部抢光,然后一把火给烧掉了,可惜了朝廷很多东西就这样毁在董卓手中,尤其是藏书、文史资料等,毁于一旦,对于文化上都是浩劫,可见董卓有多坏了。

5、罗织罪名,在长安城内任意夺财

董卓迁都长安后,任命了一个叫刘嚣的司隶校尉,刘嚣的职责就是罗织罪名、夺财,刘嚣设立了“为子不孝、为吏不清、为臣不忠、为弟不顺”的罪名,按自己的喜好来判罪,看人不顺眼就安一个罪名,然后夺财,搞得长安城怨声载道。

董卓从189年控制朝廷,到192年被吕布所杀,短短三年中,直接或间接死于董卓手上的人不计其数,所以引起了天下人的公愤,以袁绍为盟主的关东联军起兵讨伐董卓,最终董卓也因为树敌太多、失去所有人的民心,而被王允联合吕布所杀,说董卓是东汉末年到三国时期的排位第一的恶人没人会反对。

二、曹操

曹操的恶主要体现在屠城、杀降和杀名士上。本来曹操是一个政治家,按理说不应该做这些不利于政治稳定的事,但曹操偏偏这么做了,让人难以想象,也许这也是曹操不能统一天下的原因吧。

1、屠城

《三国志》关于曹操屠城的记录就有7次,规模比较大的是曹操因为父亲被杀,攻打徐州陶谦时,每攻下一个城池,就进行屠城,《后汉书》说曹操攻打徐州屠杀了数十万人,泗水为之不流,除此之外,曹操还曾经屠过雍丘、彭城、邺城、柳城。

夏侯渊屠过兴国与袍罕,曹仁屠过宛城,这都要算到曹操头上,明显是曹操不约束部将,或者默认屠城这种行为,这明显是不得民心的行为,难怪百姓看到曹操就要逃走,宁愿跟随刘备也不愿意投靠曹操,曹操这种行为简直就是恶人。

2、杀降

官渡之战,袁绍战败,袁绍手下有七八万投靠曹操,投降了就算是俘虏了,但是曹操居然把这八万人全杀了,不知道曹操出于什么目的,收编这些人让他们分散去屯田也好啊,干嘛要全杀了,这些人都是河北子弟,曹操将来要攻占河北的,这会导致百姓的怨恨,这就是恶人的行为。

3、杀名士

曹操还有个恶行,就是喜欢杀名士,只要得罪了自己,不管是谁,曹操都会杀了这个人,那么曹操到底杀了多少名士?

有边让、孔融、华佗、陈宫、许攸、崔琰、杨修、吕伯奢,还包括荀彧的死也与曹操有关,杀名士的行为让曹操被天下人骂,也被天下人视为恶人,曹操完全可以心胸宽广一样,即使名士冒犯了,把他们下监狱或者流放也行,或者贬官也行,干嘛一定要杀呢?这就失了民心,视作恶人。

曹操的三大恶行加在一起,杀死的无辜百姓算是最多了,只是董卓的恶是全方位的,曹操的恶主要体现在上,算起来董卓比曹操更恶,曹操只能屈居第二。

三、司马懿

司马懿这个城府极深,而且有鹰视狼顾之相,但为人却极其低调,善于隐藏自己,所以司马懿的恶一直被深深隐藏,其实他也算一大恶人,他的恶主要有两方面:

1、屠城

司马懿的屠城是在远征辽东公孙渊之战,司马懿打败了公孙渊,攻破了城池,然后下令把城池中所有十五岁以上的男子全部屠杀,这一次就屠杀了七千多人,并筑成京观,彰显自己的功绩,然后司马懿把公孙渊政权中公卿以下的官员一律斩首,杀死将军毕盛等二千多人,整个平定辽东之战,不算战争中杀的人,司马懿光屠杀就杀了一万多人。

司马懿这个屠杀手段并不比曹操差多少,而且司马懿的恶行隐藏得比较深,他屠杀起政治对手来,更是不择手段,残酷无比。

2、残杀政治对手

司马懿在高平陵政变中,以欺骗的手段迫使曹爽兄弟投降,然后又违背诺言,让人以谋反罪起诉曹爽,然后把曹爽整个家族以及曹爽手下的何晏、丁谧、邓飏、毕轨、李胜、桓范等人的三族全部诛杀,这些人都是大家族,光这一次就诛杀了五千多人。

除了曹爽之外,司马懿对付王凌也是极其残酷,凡是参与王凌一党反对司马懿的全部被诛杀三族,就连自首的人也不放过,还派人挖开王凌与令狐愚的坟墓,暴尸三天,还逼死了曹操的儿子楚王曹彪,这一次行动又杀了不少人。

司马懿不掌权则己,一掌权就是一个很可怕的人,曹爽对付司马懿没想过要,但是司马懿对付曹爽连三族的人都杀了,司马懿打破了当时政治的常规操作,政治失利可以下野,但司马懿直接要命,影响了后世的朝代,所以司马懿也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恶人。

几十年之后,晋明帝司马绍听大臣王导讲了司马懿的事迹后,羞愧得把脸伏在床上说道:如果像您说的那样,晋朝天下又怎能长久呢!连后世子孙都认为司马懿是个恶人,更何况别人呢?

四、袁绍

说袁绍是恶人,估计很多人都出乎意料,也不能理解吧,没关系,正面告诉你原因:

袁绍的恶行是:引发汉末外戚与宦官火拼和屠杀宦官。

袁绍这种恶人是文人式的恶人,因为他导致了汉末外戚与宦官的火拼,导致了天下大乱,就是袁绍引发的,东汉末年,汉灵帝去世后,大将军何进掌权,袁绍建议何进诛杀所有宦官,一个不留,何进听从了,但是何太后不同意。

于是袁绍又蛊惑何进召地方军进入洛阳,以逼迫何太后同意杀尽宦官,这是两个馊主意,第一个馊主意导致何进被杀,天下混乱,第二个馊主意导致董卓进京,控制朝廷,为害天下,要知道始作俑作就是这个袁绍,你说袁绍是不是恶人。

天下就是袁绍凭借一己之力搞乱的,宦官已经存在几千年了,有好人也有坏人,只需要杀掉几个为首的宦官就行了,干嘛要把所有宦官全杀了,你要把所有人全杀了,那宦官能不狗急跳墙地反抗吗?

宦官们在走投无路之下,假借太后之命召何进入宫,何进一进入皇宫,就被宦官所杀,何进一死,朝廷失去约束与控制,然后袁绍、袁术蛊惑何进部下一起率军部入皇宫,诛杀了所有宦官,无论男女老幼,只要见到没有长胡子的就当作宦官来杀,这一行为直接导致两千多人被杀。

这就是袁绍的行为,不是恶人是什么?这其中有很多人就是被冤杀的,等袁绍把宦官杀尽了,那边董卓率军入城了,控制了京城,迎来了董卓这个更大的恶人,罪魁祸首就是袁绍,所以说袁绍也是恶人,他是出乎意料的恶人。

列举魏晋时期的文学成就.

以下的问号“?”表示时间不确定,大约的意思。还有很多文人虽然有名,但是生年不详,所以我没有写。

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

屈原,前340?-前277?

孔子,前551-前479

孟子,前372-前289

张衡,78-139

曹操,155-220

曹丕,187-226

曹植,192-232

王粲。177-217

阮籍,210-263

左思,250?-305

陆机,261-303

潘岳,247-300

郭璞,276-324

王羲之,303-361

陶渊明,365-427

谢灵运,385-433

颜延之,384-456

,414-466

沈约,441-513

江淹,444-505

陶弘景,452-536

谢眺,464-499

刘义庆,403-444

庾信,513-581

隋唐五代

薛道衡,539-609

王绩,589-644

王勃,650-676

杨炯,650-693

卢照邻,634?-689

骆宾王,619-684?

杜审言,645?-708?

苏味道,648?-705?

宋之问,656?-712

贺知章,659-744

陈子昂,661-702

张九龄,678-740

王之涣,688-742

王维,701-761

孟浩然,689-740

李颀,690?-751?

王昌龄,698-757?

祖咏,699-746?

高适,700-765

岑参,约715-770

李白,701-762

崔颢,704?-754

刘长卿,709?-780?

杜甫,712-770

元结,719-772

李益,748-827

孟郊,751-814

韩愈,768-824

薛涛,770-832

刘禹锡,772-842

李绅,772-846

白居易,772-846

柳宗元,773-819

元缜,779-831

贾岛,779-843

李贺,790-816

杜牧,803-852

温庭筠,812-870?

李商隐,812-858

聂夷中,837-884?

韩渥,844-923

杜荀鹤,846-904

韦庄,836?-910

冯延巳,903-960

李煜,937-978

宋代

林和靖,967-1028

范仲淹,989-1052

柳永,987?1053?

张先,990-1078

晏殊,991-1055

梅尧臣,1002-1060

叶清臣,1003-1049

欧阳修,1007-1072

苏舜钦,1008-1048

曾巩,1079-1083

司马光,1019-1086

王安石,1021-1086

晏几道,1030?1106?

程颢,1032-1085

苏轼,1037-1101

秦观,1049-1100

贺铸,1052-1125

陈师道,1053-1101

晁补之,1053-1110

张耒,1054-1114

周邦彦,1056-1121

叶梦得,1077-1148

朱敦儒,1081-1159

吕本中,1084-1145

李清照,1084-1151?

曾几,1084-1166

陈与义,1090-1138

张元干,1091-1170?

岳飞,1103-1142

陆游,1125-1210

范成大,1126-1193

杨万里,1127-1206

朱熹,1130-1200

张孝祥,1132-1169

辛弃疾,1140-1207

陈亮,1143-1194

刘过,1154-1206

姜夔,1155-1221

赵师秀,1170?1219

刘克庄,1178-1269

吴文英,1212?1272?

刘辰翁,1232-1297

周密,1232-1298?

文天祥,1236-1282

金元明清

元好问,1190-1257

白朴,1226-1307

马致远,1250?-1324?

张养浩,1270-1329

王冕,1287-1359

刘基,1311-1375

杨基,1326-1378

高启,1336-1374

于谦,1398-1457

李东阳,1447-1516

唐伯虎,1470-1523

王磐,1470?1530

李梦阳,1473-1530

康海,1475-1540

梁辰鱼,1521?-1594

徐渭,1521-1593

王世贞,1526-1590

汤显祖,1550-1616

袁宏道,1568-1610

冯梦龙,1574-1646

陈子龙,1608-1647

钱谦益,1582-1664

吴伟业,1609-1671

黄宗羲,1610-1695

顾炎武,1613-1682

尤侗,1618-1704

叶燮,1627-1703

朱彝尊,1629-1709

王士祯,1634-1711

孔尚任,1648-1718

纳兰性德,1654-1685

厉鹗,1692-1752

郑燮,1693-1765

曹雪芹,1715?-1763?

袁枚,1716-1797

赵翼,1727-1814

张惠言,1761-1802

龚自珍,1792-1841

魏源,1794-1857

黄遵宪,1848-1905

康有为,1858-1927

,1873-1929

秋瑾,1875-1907

王国维,1877-1927

总算总结完了!

曹操(155~220年)是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同时也是建安文坛的领袖。

曹操的诗歌,现存二十余首,都是乐府诗。一部分诗反映了汉末战乱的现实和人民的深重苦难。《薤露行》写何进企图借用军阀力量消灭宦官,结果自己反而先被宦官消灭,并导致董卓来洛阳作乱。《蒿里行》写关东义军联合讨伐董卓及义军内部你争我夺的情形,诗末6句高度概括了生民百姓遭受的苦难,抒发了诗人伤乱忧时的情怀,被称为“汉末实录”。另一部分诗表现了作者的政治理想、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和积极进取的精神。《短歌行》充分表达了诗人求贤若渴的心情和统一天下的壮志。《观沧海》描绘了大海吞吐宇宙的博大气象,表现出诗人的宽阔襟怀。《龟虽寿》则抒发了老当益壮的壮志豪情。

曹操的诗歌,语言质朴自然,用乐府古题写时事,并继承了汉乐府“感于哀乐,缘事而发” 的创作精神,形成古直、悲凉。慷慨沉雄的诗歌风格。曹操用自己的诗文创作成功地影响了一代诗风,为建安文学的发展和繁荣作出了贡献。

曹植(192~232年),曹操的第三个儿子。他是建安时期最负盛名的作家,诗存八十余首,辞赋、散文四十余篇。

他的诗以曹丕称帝为界,分为前后两期。前期诗歌热烈歌唱自己的理想和抱负,表现出渴望建立功业的进取精神。《白马篇》塑造了一个武艺高强、战功显赫、忠贞爱国的游侠形象,寄托诗人慷慨激昂的豪情和对功业的渴望。《鰕鱼旦篇》中,诗人自比为鸿鹄,把“势利惟是谋”的小人比喻为“不知江海流”的鰕鱼旦,并立志成为“抚剑而雷音,猛气纵横浮” 的壮士,表现出超尘脱俗的非凡气概。后期诗歌,主要诉说自己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苦闷和遭受压抑迫害的悲愤。《赠白马王彪》写于223年,当时作者与曹彰、曹彪一同去洛阳朝会,曹彰暴卒,后来诗人与白马王曹彪返回封地时,监国使者规定二人不能结伴同行,诗人与曹彪被迫分手时写下此诗。诗歌痛斥了曹丕手下挑拨曹氏兄弟情义的佞臣,表达对曹彰的深切悼念,抒发诗人淤积在心头的悲愤之情。这首诗凝聚了诗人遭受政治重压而产生的以悲愤为基调的复杂感情,真切感人,是融叙事、写景、抒情为一体的著名抒情长篇。

曹植对诗歌的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他是第一位大力创作五言诗的文人,其诗歌体现了《诗经》“哀而不伤”的典雅、《楚辞》曲折迂回的表达、汉乐府反映现实的传统,大大提高了五言诗的艺术表现力。曹植的诗歌善用象征手法,如《野田黄雀行》用鹞和罗网喻恶势力,黄雀喻受苦者,少年喻反抗者,比喻生动而贴切。他的诗还讲究对偶、炼字和声色,如《公宴诗》“秋兰被长级,朱华冒绿池。潜鱼跃清波,好鸟鸣高枝”,对偶工整,选词精当,表现出深厚的语言素养。钟嵘《诗品》称其诗“骨气奇高,辞采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

曹植的辞赋、散文也很出色。《洛神赋》描写一个人神恋爱的悲剧,通过描绘对洛神的追求与幻灭过程,抒发作者政治上的失意和理想的破灭。想象丰富,词采富丽,体物写志,情意绵绵。

王粲(177—217年),在建安七子中成就最高。他的诗以《七哀诗》3首为代表。第一首描写192年董卓部将李榷、郭汜在长安作乱,诗人避难荆州途中的见闻。诗中用“白骨蔽平原”高度概括了战乱中生灵涂炭的惨景,以饥妇弃子的特写镜头揭露了无辜百姓的深重灾难。王浆诗感物兴怀,忧世悲己。

《登楼赋》是王莱滞留荆州登当阳城楼所写。作者从眼前的自然美景人手,抒写心中“虽信美而非吾士”的思乡之情,与在刘表手下不受重用的抑郁悲愤融为一体。《登楼赋》即景抒情,感人真切,是脸炙人口的抒情小赋。

蔡琰(生卒年不详),即蔡文姬。董卓乱中,她被胡人掳掠至南匈奴,嫁给胡人,滞留12年,生两子,后被曹操赎回,重嫁董祀。她的五言《悲愤诗》是一篇自传性质的长篇叙事诗,诗歌叙述了自己悲惨的经历,展现了汉末战乱中妇女的不幸遭遇。诗歌受汉乐府叙事诗的影响,通过细节描写,具体生动地描写各种场面和人物心态,真切感人,催人泪下。

阮籍(210~263年),生活在魏晋易代之际。曹魏后期统治者昏庸无能,司马氏掌权,大肆诛杀异己,文人命运与建安时大异。阮籍用酣饮和无所作为消极反抗,躲避迫害。在生活中,他佯狂放诞。在诗歌中,他用隐约曲折的表达方式倾泻他内心蕴藏的悲哀、苦恼和愤意,82首五言《咏怀诗》为其代表。这组诗非一时一地所作,表达了诗人一生对政治、对短暂人生、对污浊社会的复杂思想感情。第一首诗中,“徘徊将何见,忧思独伤心”可视为组诗的总纲。其中,有的诗感叹时光飞逝,人生短暂,如“朝阳不再盛,白日忽西幽。去此若俯仰,如何似九秋”(第32首)。有的诗感叹世事的反复、名利的烦恼,如“繁华有憔淬,堂上生荆杞”(第3首),“高名令志惑,重利使心忧。亲呢怀反侧,骨肉还相仇”(第72首)。有的诗对历史和现实发出沉重哀叹,如“萧管有遗音,梁王安在哉”(第31首)。有的诗表达对虚伪礼法的蔑视,如“外厉贞素谈,户内灭芬芳”(第67首)。有的则是对壮士豪情壮志的讴歌,如“壮士何慷慨,志欲威八荒”(第39首),等等。作者用咏怀手法充分抒情,开咏怀诗体之先河,对后世影响很大。

阮籍诗常借比兴、象征手法委婉曲折地表情达意,寄托怀抱。钟嵘《诗品》评价其诗歌特点是:“言在耳目之内,情寄八荒之表”,“厥旨渊放,归趣难求”。这也正代表了正始诗歌的艺术风貌。阮籍是建安以来第一个全力作五言诗的诗人,是五言诗发展史上一位重要的作家。

阮籍的辞赋多借题讥讽,辛辣尖刻。《猕猴赋》以猕猴喻人,酣畅淋漓地描绘了巧言伪诈的奸佞之徒的丑陋嘴脸;《大人先生传》将虚伪的礼法之士比喻为裤子里的虱子,生动巧妙地讽刺了礼法之士伪善欺世的丑态。

陆机(261—303年),太康文坛最著名的作家。陆机诗多拟古、赠答酬唱之作,内容为士大夫的一般感慨,但他的诗追求辞藻的繁富和对偶的工整,探索了语言艺术的形式美,是当时形式主义诗风的代表人物。

陆机的赋文成就较高,《吊魏武帝文》写得凄婉动人,《演连珠》表现了他运用骄偶文字的熟练技巧,《文赋》则是一篇富有文彩的文学理论著作,其“诗缘情而约靡” 的主张影响很大。

左思(250?—305?年),在崇尚繁得的西晋诗坛上卓尔不群,他继承发扬“建安风骨”的传统,诗歌借古讽今,表达了对当时社会现实的强烈不满。

左思曾以《三都赋》名震京都,“洛阳为之纸贵”,但确立他文学史上地位的是《咏史》诗8首。其主要内容是抨击当时社会对出身低微的人才的不公平现象,表现了诗人对门阀士族的蔑视和抗争。第二首写道:“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苗,以彼径寸茎,荫此百尺条。世胃蹑高位,英俊沉下僚。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诗中用松草为喻,形象地揭露了门阀社会对人才的压抑。而“被揭出阊阖,高步追许由;振衣千仞岗,濯足万里流”(第5首)表现出作者豪迈而悲壮的气概。左思《咏史》诗开拓了借咏史以抒怀的新路,对后世影响很大。

刘琨(270~317年)是西晋末年的爱国志士兼诗人,他和祖逖闻鸡起舞的故事,成为鼓励人们奋发有为的范例。刘琨诗现存仅3首,都是他后期保卫中原战斗生活的历史见证。《扶风歌》描写他赴任并州刺史并招募千余士兵,历尽艰辛到达任所晋阳的情况,披露诗人的爱国至诚和对前途的忧虑。《答卢谌》和《重赠卢谌》是其绝命诗,刘琨与石勒交战兵败,投奔幽州刺史段匹碑,后因事得罪段,遂陷缧绁而死。诗作激励卢谌为国立功的同时,也抒发了诗人自己山穷水尽、英雄失路的无限悲哀的感情。《重赠卢谌》中的名句“何意百炼钢,化为绕指柔”,令人掩卷鼻酸。刘琨诗感情深厚、悲壮刚健。元代元好问《论诗绝句》高度称赞他的诗歌,说“可惜并州刘越石,不教横槊建安中”,将刘琨与建安诗人相提并论,表明其诗可上追建安风骨。

郭璞(276~324年)是西、东晋更替之际的诗人。其诗以《游仙诗》14首为代表,他用华美而形象的文字,将隐士、神仙境界写得生动传神,如“临源挹清波,陵冈掇丹黄”(第1首)等。郭璞诗继承比兴寄托传统,借游仙抒怀,表达自己的苦闷失意之情。如第5首:“清源无增澜,安得运吞舟。硅漳虽特达,明月难暗投。”抒写人间黑暗,无法施展才华,自己又不愿明珠暗投、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情怀。因此,郭璞诗与当时盛行的玄言诗大异其趣,《诗品》评价为“文体相辉,彪炳可玩。始变永嘉平淡之体,故称中兴第一”。

陶渊明(365~427年)是东晋末期的著名诗人。他渴望在美好而自由的田园生活中保持高洁的人格,并用大量诗文出色地描绘了他归国田居的生活,生动记载了他回归自然的心路历程。他的作品和人品事迹,对后世文人和文学都产生了巨大影响。

陶渊明诗今存一百二十多首,辞赋、散文十多篇,最重要的是其田园诗、咏怀诗和咏史诗。诗人笔下的田园不仅仅是诗人安身立命之所,更是一个与黑暗现实、污浊官场相对立的理想境界。《归国田居》其一:“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诗人一方面把现实社会、官场比为“尘网”、“樊笼”,表达了诗人深恶痛绝的感情;另一方面细致描绘了田园的纯洁、幽美,流露出由衷的热爱。《桃花源诗并记》中,诗人描绘了一个理想的社会——“桃花源”,在这里,人人劳动,生活富裕,社会安宁。这是作者回归田园思想的升华,由个人的摆脱“樊笼”、得到解脱、追求个体的自由,变为追求全社会的自由、美好和幸福,这是一个了不起的变化,表达了作者至真至美的人生境界。

还有一些田园诗反映了诗人躬耕田野的劳动生活及其体验。《归园田居》其三:“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描写了一个披戴月色,从草木丛生的小径上荷锄归来的除草者的劳动形象。田间劳动,作为自食其力的隐士生活的一个重要部分,诗人肯定了它的价值和意义,并由衷喜爱它,正如《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所写:“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虽未量岁功,即事多所欣。” 田园诗的成功创作,拓宽了诗歌的表现领域,成为后世一个重要的诗歌题材。

另有一些诗歌表现了诗人守志不阿的人品:“芳菊开林耀,青松冠岩列;怀此贞秀姿,卓为霜下杰”(《和郭主簿》);“青松在东园,众草没其姿;凝霜珍异类,卓然见高枝”(《饮酒》其八)。凌霜盛开的菊花和经冬不凋的青松,正是诗人挺立不屈的人格的象征。咏怀诗则集中表现了诗人内心的矛盾苦闷;“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杂诗》二),“盛年不再来,一日难再晨”(《杂诗》一),让我们感受到诗人内心的不平静。咏史诗则展现了诗人性格中豪放慷慨的一面,《咏荆轲》热情歌颂了不惜生命、勇于除暴的壮士荆闽,《读山海经》第10首歌颂精卫和刑天虽死不屈的精神。

陶渊明的诗用极普通的“田家语”,描写贴近现实生活的内容,富有真情实感,达到一种将绚烂之极归于平淡的美的境界。这与当时的玄言诗风迥然有别。对此,苏武给予极高评价:“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

陶渊明的辞赋散文,也新颖别致。《五柳先生传》不足二百字,却写出了传主的爱好、生活态度及思想性情;《自祭文》为自己写祭奠文章,别具一格;《闲情赋》则用铺排手法,表现了男女之间的深厚感情,是一篇著名的爱情赋。

谢灵运(385~433年),是开创山水诗派的第一个著名诗人。其山水诗大多写在他出任永嘉太守之后。这些诗用语富丽精工,带着高门主人的闲散情调,描绘了永嘉、会稽、彭嘉湖等地的自然景色。“白云抱幽石,绿筱媚清涟”(《过始宁墅》),用拟人手法写山间美景;“野旷沙岸净,天高秋月明”(《初去郡》),写秋夜的旷远;“明月照积雪,朔风劲且哀”(《岁暮》),写冬夜的寒峭;而《登池上楼》中的“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因对初春景色的细腻描写而为人所传诵。

谢灵运诗的最大特点是有句无篇,过分雕琢,体现了《文心雕龙》所概括的山水诗的特点:“俪采百字之偶,争价一句之奇。情必极貌以写物,辞必穷力而追新。”他的诗开启了南朝一代新的诗风。

(414?一466年),现存诗歌二百多首,《拟行路难》18首是其代表作品。诗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对士族门阀制度的强烈不满和反抗,《拟行路难》其六写道:“对案不能食,拔剑击柱长叹息。丈夫生世会几时,安能蹀躞垂羽翼?”其情悲愤满怀,难以自抑。另一重要内容是反映边塞士卒的生活,如“疾风冲塞起,沙砾自飘扬。马毛缩如猬,角弓不可张”(《代出自蓟北门行》),描写边塞战地的艰苦酷寒景色,对唐代边塞诗有较大影响。另外,《代放歌行》、《代贫贱愁苦行》等诗篇反映了社会底层贫寒贤士受压抑的痛苦心情。诗内容丰富,感情奔放,呈现雄健豪放的特点。

对中国文学的独特贡献还在于他创造了以七言为主的歌行体。他以丰富的内容充实了这种来源于乐府的歌谣体,并用革新的精神改造它,变逐句用韵为隔句用韵,或自由换韵,为七言体诗的发展拓宽了道路,对后世影响很大。

谢眺(464—499年),南朝齐诗人。他的诗受谢灵运影响很大,刻画景物,细致逼真,有不少名句。如“天际识归舟,云中辨江树”(《之宣城郡出新林浦向板桥》),写远处疏淡的归帆江树;“鱼戏新荷动,鸟散余花落”(《游东田》)写鱼游鸟飞的初夏景物等。谢眺发展了山水诗,并形成自己的特色,完全摆脱了玄言诗的影响,写景与抒情彼此交融,增强了山水景色的艺术形象特色,从而形成清新流丽的诗歌风格。

谢眺是永明体的代表诗人,他的诗歌讲究四声音律,对仗工整。其中的一些短诗,如《王孙游》、《玉阶怨》等,音调和谐,情致含蓄,对五言绝句的形成和发展有影响。

庚信(513~581年),南北朝最后一位重要作家。他早年生活在江南,是梁代著名宫廷诗人。他早期的作品多属宫体诗,形式综艳,内容贫弱,多奉和、应酬之作。他后期诗文的风貌与其生活经历大有关系:554年,他奉梁元帝之命出使西魏,被扣留在长安做官。北周取代西魏之后,他继续担任北周官职。这时他的诗文内容和风格随之转变,《拟咏怀》27首及《哀江南赋》是其代表。内容多倾诉对故国的怀念,对坎坷人生的悲叹及屈仕敌国的痛苦。而长期的北方生活,又增加了他作品中辽阔苍凉的北国气息,如“流星夕照镜,烽火夜烧原”,“轻云飘马足,明月动引弰”(均见《拟咏怀》),诗风转变为苍凉悲壮、刚健深沉。

庚信的早期诗歌,受齐梁新体诗风影响,注重声律,讲究对仗,而某些诗篇甚至暗合唐代近体诗的平民,如七言《乌夜啼》。五言《晚秋诗》等,对唐人影响最为直接。他后期的文学创作,受北朝文学影响。妇熟的创作技巧与厚重的人生经历结合起来,使他的艺术造诣达到新的高度,杜甫《戏为六绝句》称其为“庚信文章老更成,凌云健笔意纵横”。

文章标签: # 曹操 # 董卓 # 曹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