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生肖配对 生肖配对

鄙视的文章_文章的鄙俗指什么生肖

tamoadmin 2024-06-19 人已围观

简介1.高中作文怎么写?2.简述先秦叙事散文的产生发展流变3.论北朝散文之特征4.鲁迅散文的特点概括 高中关于奉献的800字作文篇一 “爱是生命的火焰,没有它,一切变成了黑夜。”慈善之爱正如晨光中的水滴,晶莹璀璨,彰显着生命的博爱和人性的善良。  因为爱,流浪的人们才能重返家园;因为爱,疲惫的灵魂才能活力如初。在北京首钢体育馆里那驰骋赛场奋力拼杀的姚明,他正是这场慈善义赛的发起人,他将比赛的收入逾

1.高中作文怎么写?

2.简述先秦叙事散文的产生发展流变

3.论北朝散文之特征

4.鲁迅散文的特点概括

鄙视的文章_文章的鄙俗指什么生肖

高中关于奉献的800字作文篇一

“爱是生命的火焰,没有它,一切变成了黑夜。”慈善之爱正如晨光中的水滴,晶莹璀璨,彰显着生命的博爱和人性的善良。

 因为爱,流浪的人们才能重返家园;因为爱,疲惫的灵魂才能活力如初。在北京首钢体育馆里那驰骋赛场奋力拼杀的姚明,他正是这场慈善义赛的发起人,他将比赛的收入逾千万全部用于慈善。当国家危难之时,他奋勇当前捐巨款,拍公益广告,成立“姚基金”募捐善款,并且热衷环保事业。这位“东方小巨人”的心时时在为喜爱他的球迷而跳动,为普通民众而跳动,他所呈现的事成功者的良知,是体育明星的公益心。是回馈社会的慈善大爱。这慈善之爱就像那清雅的茉莉,长于心田,播散爱的希望。

 “爱之花开放的地方,生命便能欣欣向荣。”梵高这一句话道出了爱的真谛。慈善“疯子”陈光标,从高调宣布“*捐”到陷入媒体的集体质疑,从“中国首善”到被指责为“暴力慈善”,陈光标的慈善之路充斥着质疑和批判,面对网上和社会上铺天盖地的质疑,他始终没有忘记慈善的诺言。始终站在舆论的风口浪尖坚持他的慈善事业。他之所以置舆论和争议于不顾,关键的事他有一颗真正想做慈善的心,尽管他的行为有些高调,但他的心却是实实在在的。这慈善之爱正如山涧的清泉,孜孜不倦地给予希望。

 追求生命的图腾,激昂生命的斗志,让陷入困境的坚强,给遭遇挫折的人希望。霍英东先生为各地教育、医疗等方面捐赠巨资,造福了千万百姓;李嘉诚先生为灾区设立教育基金的高尚情操令人心生敬仰;邵逸夫先生为大陆教育创办“邵逸夫奖”,散尽千金济学子。“取财有道,还富于民”,他们不是守财奴,他们懂得财富的真正意义与价值,他们践行着兼济天下的慈善之道,为人们带来了无限的力量。这慈善之爱正如莲花成的精灵,乘着清幽风儿,送来莲花般的淡雅芬芳。

 人生是一趟苦旅,用爱的大伞撑起,装着我们共同的感动,盛着我们共同的欢笑。捧一缕阳光,让温暖的慈善之爱洒满世界的每一寸土地,让我们用爱拭去冷漠,用心温暖彼此,点亮人生。

高中关于奉献的800字作文篇二

清晨,可曾听到商贩的叫卖声?踏着早晨的清露,给出行的人送来一缕缕可口的清香。傍晚,可曾目视霓虹灯下忙碌的身影?踩着夜晚的喧嚣,送来一块块干净的草地。他们无私、认真、勤奋,伴随着时间的流逝,人心依旧,奉献长存。

 即使没有人们的喝彩,没有丰厚的奖金,总有一群人在坚守着自己的岗位,为人们奉献出属于自己最美的东西。校园中,早起的老师怀揣着所要教给学生们的知识,总是早早来到教室,督促着学生,当听到朗朗的读书声,便欣慰地笑了;大街上,推着满载食物的货车小贩,为人们献出自己早做好的的辛苦饭菜;商贩们看着行人们满意的眼神,不禁加快了手上的动作,嘴角边露出欣喜的微笑。

 坚守自己的工作,奉献自己一份心意的人,每天都觉得充实,快乐,不会抱怨什么。经常,我可以在杂志上、电视里看到一个个奉献者的故事,如工作在大山中的老计,巡视铁路的认真,向列车致敬的庄重,是什么让他这么做?

 那像大海一样澎湃的内心,点燃了奉献者的激情,没有,只有更好。重庆最美的哥李泽勇们,或许有妻子有女儿,也或者有父母,又是什么让他或她在生死关头,选择了更为高尚的一面,那只是一瞬间的决定,为何如此无悔,勇毅?

 这广阔的大地,并没有因一朵鲜花的盛开而遍地芳香,并没有因为一棵树的发芽长成而到处绿荫,可它们却明白,既然遍地与芳香无缘,与满地绿荫无份,增添属于自己最动人的色彩也义无反顾。大山中的老计,跳江救人的李泽勇,正是抱着这样的心情毫不退缩地面临生命的选择,他们毅然地从平凡奔向了伟大,让灵魂得以升华,为此而坚毅,无悔。

 潜藏在人群中的奉献者们,不是海滩边微不足道的沙粒,即使没有人发掘他的价值,人心依旧,奉献长存。他们的事迹,总会到处传颂,经久不衰。

 清晨,淡淡的曙光下,我听见商贩们叫卖的声音,遍大街都很温馨,我笑了;傍晚,淡淡的夕阳下,我看见霓虹灯下忙碌的身影,我懂了。奉献者正是在细小的事情中奉献着美好。

 愿像冬日的腊梅,像夏日的荷花吐露芬芳;虽时间流逝花开花落,人心依旧,奉献长存。让花之心驻留每个人的心间。

高中关于奉献的800字作文篇三

天使,顾名思义是上天派来的使者,它捧出爱心,温暖人间。有天使经过的地方总有欢乐和微笑。天使象征着美好——美好的心灵,美好的事物,美好的人间……因此,每个人都希望有天使降临在自己身边,为自己带来幸福和欢乐。但是,我们为什么不让自己也成为一个天使呢?为什么不用心灵将自己雕琢成一个不仅自己幸福快乐,而且能给别人带来欢乐、给世界带来希望的天使呢?

 洪战辉是一位天使。他自强不息,用一个小男孩稚嫩的肩膀扛起了社会道德标准,扛起了原本属于他和不属于他的责任。他把他那颗天使的爱心奉献给了与自己无亲无故的小女孩。他的事迹温暖了全社会,打湿了人们的眼眶,换来了感动的泪珠。当别人,当社会向他伸出援手时,他只是用淡淡的微笑婉拒了。洪战辉在用责任和奉献雕琢心中的天使的同时,将自己也雕琢成一个感动中国、感动人间的天使。

 其实,每个人都是一个雕刻家。作为一个成功的雕刻家,他不是用眼睛、用刻刀去雕琢一个凝固的、死板的偶像,而是用心、用整个灵魂去雕琢自己心中的天使。

 天使只是人们一种美好愿望的寄托,它不一定就是挥动着翅膀的活泼可爱的孩童,它不是一个凝固的、死板的偶像。每个人心中都存在一个不一样的天使。所以,当每个人雕琢出自己心中的天使时,就会发现天使与众不同,但这些天使都有一个共同之处——美好。那怎样才能雕琢出最美丽的天使呢?或许很多人会感到迷惑。其实这并不难,只要将自己心中一切美好的东西奉献给世界,你就一定能雕琢出世上最美丽的天使。天使总是从人的整体利益出发,从集体、国家的利益出发,坚持善良与正义,摒弃鄙俗与邪恶。作为一个青年,应该积极投入祖国建设。祖国西部正擂响着雄浑的开发战鼓,我们应该成为一名天使,去奉献西部,温暖西部的人民;祖国中部正吹响着崛起的号角,我们应该成为一名天使,奉献才华,温暖中原大地;祖国的东北部正奋力找回新生,我们应该成为一名天使,奉献智慧,带去希望,温暖冰天雪地的北国大地……祖国的建设永远不会停歇,我们的奉献就永远不会停歇,我们要朝着使我们的祖国越来越富强的目标迈进,用奉献雕琢心中的天使,用青春书写美好的未来。

 雕琢心中的天使,不一定要惊天动地的壮举;雕琢心中的天使,不一定要轰轰烈烈的誓言;雕琢心中的天使,不一定要亘古不变的守候。让我们用奉献雕琢心中的天使,让奉献将我们自己雕琢成最美的天使。

高中关于奉献的800字作文篇四

读了巴金爷爷写的信后,我沉思了很久。同样的都是人,为什么我还没能明白生命的意义?为什么我还示能让自己的生命开花结果?我终于寻思出了答案,那就是我没有努力过,没去尝试过。

 巴金爷爷说:“我终于明白生命的意义在于奉献而不在于享受。”我可以体会到巴金爷爷为了明白这句话付出了多少的努力,在这背后又有多少心酸。他写的文章里,简直就把自己写进去了,他谈论自己的亲历的事,和我们一起分享着巴金爷爷的亲身事迹。

 我敬佩他,喜欢他,他为我们伟大的祖国作出了多少贡献。他对我们的祖国有无限的爱,他为我们做出了一个好榜样。

 我一定要为我们的班级、社会、祖国争光,让我们的老师、父母永远以我为傲。

 我以前总是把那些名人看的是多么!可是他们就算在再高的地位上,也还是比不过巴金爷爷,因为他从来示炫耀自己,也不在乎自己是不是什么杰出人物,他只是把对祖国的感情用作品来。在我眼晨,巴金爷爷就是一位“杰出人物”,和巴金爷爷一样,我说的“杰出”并不是他有才华,而是他明白生命的意义,明白怎样使生命开花结果!如果是我们,我们能知道吗?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只能在家里做小皇帝,小公主,让家人伺候我们,我们有没有对自己生活的几年的家做一点贡献呢?没有,我们是在享受。我们只能坐在教室做作业,做好作业就出去玩,谁能知道在这同年风风雨雨的日子里,是谁最后一个离开教室呢?是老师。就算我们主动扫一下地,让老师歇一会儿,也好!可是,我们做了吗?当我们在快乐的玩耍时,谁又能想到已经疲惫不堪的老师呢?又是谁能留意老师的头上又多了几根银发呢?没有,我们只会给老师添麻烦,让本来事情就多的老师添加了一些烦恼。难道,我们就不会觉得愧对于父母,愧对于老师吗?

 让我们向巴金爷爷看齐,让我们付出一点努力,多做一些事情,为我们的家,我们的班级和社会做出一点贡献!

高中作文怎么写?

荷花这种植物,清纯自然,宁静雅致。古往今来,诗词文章、绘画、摄影等,描绘荷花的妙品佳作,随处可见。欣赏荷花,不仅能领略到大自然的神韵,还能生发许多美好的情感、得到许多物外之趣。

一、 活动目的

1、 培养审美情趣,提高欣赏自然美的能力。

2、 锻炼想象力。

3、 学习有关于“荷”的文学作品,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4、 通过搜集并整理资料、讨论、写作、绘画等形式,来丰富学生对“荷”的内涵的理解。

二、活动过程

1、 赏荷

(1) 打开本册教科书彩图第一页,欣赏荷塘、荷叶、荷花、莲蓬和莲藕组成的“彩莲图”。

(2) 在荷花盛开的季节,直接到公园或乡村的荷塘边去观察、欣赏荷花。

(3) 欣赏摄影专集《中国名花——荷花》(河南美术出版社)。

(4) 欣赏中央电视台制作的录象专题《荷花》。

说明:以上活动根据学校具体的教学条件来开展,不必面面俱到。其中活动(3)和(4)里的有关和录象可以到sjbyw.czedu.gov.cn上查阅、拷贝、下载。

2、 咏荷

(1) 欣赏语文教学软件里关于荷的音诗画朗诵,如王昌龄的《采莲曲》。

(2) 师生搜集关于荷花的诗词,选择喜爱的熟记。

参考诗词: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宋 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采莲曲 唐 王昌龄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乱如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荷诗 张华

荷生绿泉中,碧叶齐如规。 回风荡流雾,珠水逐条垂。照灼此金塘,藻曜君玉池。 不愁世赏绝,但畏盛明移。

咏芙蓉诗 萧纲

园花一蒂卷,交叶半心开。 影前光照耀,香里蝶徘徊。欣随玉露点,不逐秋风催。

古风 (其二十六) 唐 李 白

碧荷生幽泉,朝日艳且鲜。秋花冒绿水,密叶罗青烟。秀色粉绝世,馨香谁为传?坐看飞霜满,凋此红芳年。结根未得所,愿托华池边。

《夏日南亭怀辛大》 孟浩然

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 散发乘夕凉,开轩卧闲敞。 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 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 感此怀故人,中宵劳梦想。

南乡子·李珣

乘彩舫, 过莲塘, 棹歌惊起睡鸳鸯。 游女带香偎伴笑, 争窈窕, 兢折团荷遮晚照。

忆余杭·潘阆

长忆孤山, 山在湖心如黛簇, 僧房四面向湖开, 清棹去还来。

芰荷香喷连云阁, 阁上清声檐下铎。 别来尘土污人衣, 空役梦魂飞。

采桑子·欧阳修

荷花开后西湖好, 载酒来时, 不用旌旗, 前后红幢绿盖随。

画船撑入花深处, 香泛金卮, 烟雨微微, 一片笙歌醉里归。

阮郎归·初夏·苏东坡

绿槐高柳咽新蝉,薰风初入弦。 碧纱窗下洗沉烟,棋声惊昼眠。

微雨过,小荷翻,榴花开欲然。 玉盆纤手弄清泉,琼珠碎却圆。

苏幕遮·周邦彦

燎沈香, 消溽暑。 鸟雀呼晴, 侵晓窥檐语。 叶上初阳干宿雨。 水面清圆, 一一风荷举。

故乡遥, 何日去? 家住吴门, 久作长安旅。 五月渔郎相忆否? 小楫轻舟, 梦入芙蓉浦。

浣溪沙·张元干

山绕平湖波撼城, 湖光倒影浸山青, 水晶楼下欲三更。

雾柳暗时云度月, 露荷翻处水流萤, 萧萧散发到天明。

临江仙·叶梦得

不见跳鱼翻曲港, 湖边特地经过。 萧萧疏风乱雨荷。 微云吹尽散, 明月堕平波。

白酒一杯还径醉, 归来散发婆娑。 无人能唱采菱歌。 小轩枕簟,檐影挂星河。

(3) 举行以荷花为话题的诵诗会,有条件的可进行配乐、配画朗诵,可单人朗诵、二人朗诵或进行“合唱”型的朗诵等等,形式不拘一格。

(4) 借鉴唐诗、宋词方面的鉴赏词典对所朗诵的诗词进行评析。

说明: 其中活动(1)里的涉及到的声像文件可以到sjbyw.czedu.gov.cn上查阅、下载。活动(3)里有关于《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一诗的朗诵指导,请到该网页上的“教学素材”里下载。

3、 读荷、议荷

(1) 阅读《爱莲说》、《芙蕖》、《荷塘月色》、《荷花飘香北海夜》《爱藕说》、《我爱莲有实》等一组写荷的文章,探究一些问题。下面提供部分参考题:

①荷的介绍

②梅、兰、竹、菊、荷的品格

③荷的新价值

④《荷花飘香北海夜》《爱藕说》、《我爱莲有实》三文关于写“荷”的异同点。

(2) 阅读第209页“莲花与佛教”的片段,或到图书馆、上网查阅有关“莲花与佛教”的历史文化资料,参考题是“莲与佛教文化”。

(3) 到图书馆、网上了解荷文化的起源、发展;欣赏有关名人对荷的题词、名话。参考题有:

①荷文化的起源与发展

②荷与我们的生活

(如莲花建筑)

③名人与荷

4、 写荷、画荷

(1) 学习朱自清或其他作家的写法,从荷叶、荷花、莲藕中选取一两个作为继续描写的对象,写一篇咏荷的文章。

(2) 根据自己的观察、联想和思考,写一篇以荷喻理或咏荷抒情的文章。

(3) 根据所搜集的资料,写一篇介绍荷的文章。

(4) 出一期以“荷”为刊名的手抄报或电脑小报,自己进行设计、编辑。

(5) 搜集关于荷的美术作品,或自己描画荷花、莲藕或荷塘,也可以自配诗文,举办一个小型展览。

简述先秦叙事散文的产生发展流变

作为一个过来人,我感觉高中作文大多数是议论文,而议论文最大的要求就是你的思路一定要清晰。

我就大致讲一下思路和结构方面的要求。高中作文由于对你的要求提高,所以一般情况下最好要写议论文,可以彰显自己深度。对于材料作文,结构的要求是——破题(开门见山,讲清主题),分述(分要点,逐层递深,阐述自己观点),总结(另外秀一下自己文采),这个文章结构有着严格的规定,或许你会说这个太生硬,但没办法,这是一个黄金结构模式,你们老师以后估计也会和你们说的。

另外,也要多读书,文章不仅是要靠辞藻的话没,更关键的是要你的思想深度。名著可以加深你对问题的思考。

论北朝散文之特征

文学的起源应该可以追溯到文字产生之前,后人记录的不过是对过去的美丽幻想。我国最古老的文学便是始于诗歌。由于中国文字单音独体的特性,产生了奇偶得自然音韵。于是,讲究对偶的便形成了诗歌一派,好奇的则产生为散文一派。

在汉代以前所谓的散文,并不是纯文学上的散文,更多的是一些记事说理的实用文。

先秦散文是我国文学史上一段华美的乐章,使我国散文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虽是泱泱文学史上的开篇之作,尚许稍有不足,但时至今日,谁也不否认,先秦散文亦是我国文学史上一个举足轻重的里程碑。

先秦散文很多是密切为现实服务的产物,许多著作的目的性非常明确,不存在单纯为艺术而写作的文章,先秦散文总的来说可以分为先秦叙事散文和先秦诸子散文。而先秦散文的写作更多的是为了记载和总结历史上统治阶级的经验教训,以资借镜,指导当时的政治斗争。

这个时期的散文审美价值观一般来说没有得到作家的特别重视,以纯文学为创作目的的散文并没有出现。尽管先秦散文文、史、哲不分,历史性与文学性相结合,不少文学作品既是历史学还兼具文学色彩,但总体而言,仍重在记事。

以叙事精彩著称的《左传》被称为先秦散文“叙事之最”,标志着我国叙事散文的成熟。

《左传》以《春秋》为纲,增添了大量的历史史实和传说,描写了大量的人物,就其基本性质来说,是一部历史著作。作者在记录历史事实的基础上进行一定程度上的艺术加工,具有相当的文学价值。这种艺术加工还不能算是作者有意识的文学创作。

《左传》在记叙历史事件时,总是具体地展示其发展过程。作者通过铺垫,照应,追溯,插叙等手法,把有关事实巧妙的安排在一起,描绘了引人入胜的情节,生动逼真的细节和场面。

《左传》记史除了细致的描写战争场面,还深入揭示战争起因,酝酿过程及其后果。如“僖公二十八年”描写城濮之战,在行文中不断展示晋胜楚败的原因:晋文公伐怨报德,整饬军纪,遵守诺言,倾听臣下意见,上下齐心协力:而楚方则是君臣意见分歧,主帅子玉恃兵而骄,一意孤行,盲目进逼晋师。城濮之战的结果也写得很全面,不仅写了晋师大胜,晋文公确立了霸主地位,甚至还描写了战争的余波:楚子玉战败羞愧自杀,晋文公闻之大喜,回国后赏功罚罪,对战役进行总结,最后以君子之言赞扬了晋文公的霸业。

作为一部历史著作,引人入胜的重现历史就是终极宗旨!而《左传》完全可以做到这一点。所以,跟文学创作比起来,《左传》更能说是一部史学。

在《左传》中,可以看到若干有一定性格的人物,但《左传》没有在一个专门的篇章中描写一个人物的生平事迹,而是把人物融合于事件之中,在纪事中表现人物,用不同时间内所发生的许多不同事情以不同事件以不同的方式揭示着人物性格的各个方面。只有把同一个人物在不同时期的事迹联合起来才能得到一个完整的形象。

而以记人精彩著称的《战国策》里,人物的描写更为细致,性格更为鲜明。

《战国策》全书对战国时期社会各个阶层形形的人物都有鲜明生动的描写,尤其是一系列“士”的形象,更是写得栩栩如生,光彩照人。由于作者对这些人物心仪不已,颇为倾慕,甚至不惜脱离史实,以虚构和想象进行文学性描写。《战国策》中记录的不是史实,更多的是出于虚构和依托。如《齐策一》邹忌讽齐王纳谏,写邹忌看见徐公时“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细致地表现了邹忌的心理活动。而涉及心理活动的过程,接近人物的心理描写,显然得依靠自己的想象。

《战国策》对人物的描写不满足于平铺直叙,以波澜起伏的情节,个性化的言行,传神的形态和细节来突显人物,有意追求行文的奇特惊人。如《秦策一》中,苏秦落魄而归后的刺股和喟叹,荣归故里时的感慨,其家人前倨后恭的言行,都反映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性格特征。而对苏秦归来时“羸縢履蹻,负书担囊,形容枯槁,面目黧黑,状有愧色”的外貌神情描写,绵密细致,极为传神。

《战国策》的夸张虚构不合史著的要求,但却使叙事更加生动完整,更有利于塑造鲜明的人物形象,更具有文学韵味。

《战国策》在写人上,一方面继承了《国语》相对集中编排同一人物故事的方法,另一方面又有所发展,出现了一个人物的事迹有机的集中在一篇文章,为以人物为中心的纪传体的成立开创了先河。如《齐策四〉冯谖客孟尝君,写冯谖弹铗而歌,焚券义实,营造三窟的事迹,冯谖一生中重要的事迹尽在一篇中,充分展示了人物形象和性格。这类作品,显示了由《左传》编年体向《史记》纪传体的过渡。

《战国策》的文辞之胜,在语言艺术上的空前成功,是其文学成就的另一个重要方面。王觉曾题:“辩丽横肆,亦文辞之最”。铺张扬厉,气势纵横,可以说是《战国策》说辞的主要特色。

《左传》中也记载了很多文采斐然的辞令。春秋时期,社会盛行重礼尚文的风气,大夫进谏,行人应对,都讲究辞令之美。这些辞令的共同点就是委婉巧妙,典雅从容。

两种不同风格的说辞展现着不同的精彩。有学者指出:在陈说方式上,《左传》以理服人,《战国策》以声势夺人:在陈说内容上,《左传》持之有故,信而可征,《战国策》杜撰寓言,间杂鄙俚:在陈说态度上,《左传》言辞恳切,彬彬有礼,《战国策》强词夺理,巧言令色:在辞令风格上,《左传》平实典后,委婉蕴藉,《战国策》铺张扬厉,夸饰鄙俗。

毫无疑问,《战国策》的文学性比《左传》来得更深厚一点。尽管《左传》有的记事也有一些加工,但《左传》更多的是用一种史学家的眼观和身份来记录历史事实,它的宗旨是尽可能更多的接近历史,重现历史,让读者去了解历史事件而并非认识历史人物。而《战国策》重在刻画人物形象,可以看出《战国策》描写的历史事实实际上是在为突显人物服务的。其中为了突显某一人物的性格特征,作者不惜展开铺陈,并杜撰历史寓言来表现人物形象。所以,与《左传》相比,《战国策》更具有文学价值。

文学作为一种精神上的寄托,它不仅仅给读者提供素材,更多的让读者在阅读过程感受历史带给我们的反思与感慨,在读史中找到一种感情的升华。先秦文学慢慢的从史学向文学发展,是文学史发展的必然。尽管先秦散文只是我国灿烂文化的开端,但我们能看到从《左传》到《国语》到《战国策》文学韵味正在加深;尽管先秦叙事散文还不是很纯粹的文学,但谁也不能置疑那史诗般的绝唱在我国文学历史上无可取代的历史地位,谁也无法否认读先秦叙事散文带给我们源于文化,源于生命最初的感动与震撼!

鲁迅散文的特点概括

论北朝散文之特征

 本文提出北朝散文的总体特征,并侧重于其表现及其成因两个方面加以探讨。北朝散文与南朝散文相比,有着自己鲜明的总体特征。概括说来,有两个方面:第一,质朴刚健的艺术风格;第二,以政治功利为中心的实用性。这两大特征是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的。

 [关键词] 北朝散文;质朴刚健;实用性

 关于北朝散文的特征,一些文学史家对之虽有概括,但他们的观点基本上都脱胎于唐代魏征的说法,而且对形成这一特征的原因和表现缺乏探讨。本文提出北朝散文的总体特征,并侧重于其表现及其成因两个方面加以讨论。北朝散文与南朝散文相比,有着自己鲜明的总体特征。概括说来,有两个方面:第一,质朴刚健的艺术风格;第二,以政治功利为中心的实用性。

 一、质朴刚健的艺术风格

 关于北朝散文的文风,最早加以明确概括的是唐初的魏征。他比较南北朝文学最繁荣时期的南北文风差异曰:?暨永明、天监之际,太和、天保之间,洛阳、江左,文雅尤盛。于时作者,济阳江淹、吴郡沈约、乐安任昉、济阴温子升、河间邢子才、钜鹿魏伯起等,并学穷书圃,思极人文,缛彩郁于云霞,逸响振于金石。?然彼此好尚,互有异同。江左宫商发越,贵于清绮;河朔词义贞刚,重乎气质。气质则理胜其词,清绮则文过其意,理深者便于时用,文华者宜于咏歌,此其南北词人得失之大较也。?[1]魏征指出了这一时期北朝文学具有?词义贞刚,重乎气质?的特征,也就是质朴刚健的风格特色,这也适用于整个北朝散文。

 今天的许多研究者也表达了类似的看法。如郭预衡在《中国散文史》中得出结论说:?从散文来看,北朝尚质,亦甚明显,贞刚之气,时有可观。?[2]谭家健在《中国古代散文史稿》中对比南北散文风格之异时说:?北朝文章以散体为主,求实、尚质,风格刚健清新;与南朝文章崇骈、尚文,风格柔和绮靡有明显区别。?[3]王钟陵先生比较南北朝文学的优长说:?文学艺术的发展中往往存在着这样的情况:一个落后的民族的许多创作,往往并非一个远为先进的民族所能及得上。南朝在刻画描写、声律对偶等方面的精致,无疑是艺术上的进步,北朝文学在这方面远不及南朝,但它质朴浑厚的气韵又远超于这些小巧的精致之上。?[4]无疑,王先生实际上肯定了北朝质朴浑厚的文风。

 在北魏前期的一百年里,散文基本处于沉寂状态,散文语言总体说来质木少文,甚至谈不上文采。直到孝文帝迁都洛阳、实行汉化改革以后,帝王好尚文学,文士们向南朝学习创作技巧,追求审美化,散文发展才获得转机,但直到孝明帝时才出现?综采繁缛?之文。但北朝散文的文采、声律等形式,与南朝的精美化、雕琢化相比,还存在不小的差距。西魏时期和隋初的散文,由于西魏宇文泰、隋朝杨坚改革浮华文风,凿雕为朴,导致这两个阶段的文风重返质朴,艺术性在一定程度上有所减弱。就是在东魏北齐时期,在散文创作技巧上虽与南朝不相上下,但还比不上南朝文的精巧流转。因此,王锺陵先生指出:?南朝文风在讲究文字之美上是远超于北朝了。?[5]

 质朴刚健也表现在创作构思等技巧上,就拿赋作为例:?抒情言志较少依傍外物,而是直抒胸臆,在十六国和北朝赋中表现尤为显著?这是北朝文风直质朴实的表现,也反映了北朝赋的总体艺术水平不高。?[6]曹道衡指出:?北朝文人?在作品中往往能直率地表露自己的观点,很少使用隐晦曲折的手法。?[7]曹氏所论也是再说明北朝散文质朴刚健的文风。

 质朴刚健也表现在北朝散文的内容上。整个北朝散文反映的社会生活始终是积极进取健康向上的,很难发现像南朝那些纯粹?吟风雪,弄花草?,甚至?其意浅而繁,其文匿而彩,词尚轻险,情多哀思?[8]的作品,更没有低级的成分。即使有人偶尔为之,也会被指责而加以矫正,如北齐的王昕?好咏轻薄之篇?、隋初司马幼之?文表华艳?都被治罪。遑论那些以治国为宗旨的军国公文、宫廷诏诰以及大臣章表等应用文字,就是一些抒情文字和山水文字也充满贞刚之气。北朝山水文总是突出山水雄奇之壮美,而南方山水文则多表现山明水秀之优美;?南朝作家对山水的描绘没有停留在微观上,而是力求形成意境,以意境涵盖全篇;而北魏山水文由于初起,手法上还显得嫩稚,于山水的描写上偏重于客观描写,意境构成不足?[9]。就抒情文而言,北朝散文多感情真挚、感荡心灵之作,特别是那些书信散文如《为阎姬与子宇文护书》、《阎姬母书》,在形式上实无?文?可言,但千载之下读之,无不为其情真而折服。相反,?终南朝之世,并没有出现强烈地激动人心或者深刻地感染人心的作品,作家所追求和创造的,大抵是那种精致、华丽和轻柔之美?[10]。相对于北朝散文的质朴刚健,南朝散文显得浮靡而柔弱。

 形成北朝散文特有的文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文学、文化上的,也有民族风尚上的,又有地理上的等等。

 首先,北朝散文乃至整个北朝文学发展的基础极差,起点很低,几乎是在文学的沙漠上开始发展的。由于历史的原因,西晋末大批中原士人南渡,十六国时期连年干戈扰攘,致使北魏散文和一直向前发展的魏晋文学断裂开来,致使北朝失去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文学积累。而南朝则不同,上承魏晋深厚的文学积累,沿着魏晋以来重形式美的方向,踵事增华,变本加厉。

 第二,整个北朝的藏书很少,这使文士失去了丰富学识和借鉴前人创作经验以提高写作技巧的机会。《隋书》对整个北朝藏书情况统计说:?后魏始都燕、代,南略中原,粗收经史,未能全具。孝文徙都洛邑,借书于齐,秘府之中,稍以充实。暨于尔朱之乱,散落人间。后齐迁邺,颇更搜聚,迄于天统、武平,校写不辍。后周始基关右,外逼强邻,戎马生郊,日不暇给。保定之始,书止八千,后稍加增,方盈万卷。周武平齐,先封书府,所加旧本,才至五千。?[11]可见,北朝藏书的总数才达一万五千卷。而南人私人藏书往往上万,有的甚至比北朝藏书的总量还多。如沈约?好坟籍,聚书至二万卷,都下莫比?[12],任昉?于书无所不见,家虽贫,聚书至万余卷,率多异本?[13],王僧孺?好坟籍,聚书至万余卷,率多异本,与沈约、任昉家书埒?[14]。

 第三,北方昂扬向上、积极进取的民族精神以及与此相伴的崇尚朴素节俭的生活风尚也是形成质朴刚健文风的一个重要因素。一个人,乃至一个民族,如果她是积极向上日益强盛的,那么她的生活态度一般是勤奋节俭的;如果她是从繁荣走向衰落的,那么她的生活态度一般是享受的奢华的。北朝人大都尚俭节用,体现出积极向上的奋发精神。北朝由于多有战乱,致使经济远落后于南朝,又加之特有的?聚族而居?生活方式,要求北朝士人崇尚节俭又积极进取。《颜氏家训?治家》:?今北土风俗率能躬俭节用,以赡衣食。江南奢侈,多不逮焉。?[15]即使是位居最上层的统治者,他们绝大多数也以节俭为美,身体力行。而且北方的帝王多有励精图治、统一天下的宏远抱负,如北魏道武帝、太武帝和孝文帝,北齐的高欢、文襄帝以及北周宇文泰、周武帝,还有隋文帝等等,而在南朝却很难找到这类怀有宏图大志的帝王,相反,?统治集团很少有宏图远略,惟以保持一时的安定承平为治国的根本方针?[16],?士大夫们的奢侈*逸,大约也不是个别现象?[17]。仔细考察一下北朝的历史,我们不难发现,从北魏至隋朝,北朝经历着一个不断强大直至统一南北的过程,而南朝则是经历了一个不断被削弱被蚕食直至灭亡的过程。南北间不同的生活风尚和民族精神,产生了不同的审美取向,反映在作品中也就形成了不同的文风。

 第四,南北人的民族情愫刚柔不同,也会对文风产生影响。《颜氏家训?风操》:?别易会难,古人所重;江南饯送,下泣言离。?[18]?北间风俗,不屑此事,歧路言离,欢笑分首。?[19]北朝人的性格粗犷、豪放,和长期与少数族融合以及战乱频生的社会环境有关。刘大杰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中指出:?南方的情感是柔弱的,偏于个人的享乐,北方的情感是雄壮的。?[20]南人情感脆弱,北人情感则刚强,反映在文风上则南朝文柔弱,北朝文则刚健。

 第五,质朴的文风也受北朝的学风和宗教的影响。无论北朝的儒学,还是北朝的佛学和道教都有素朴、重实用的特点,与南朝重义理探寻的学风不同。《隋书?儒林传序》指出了南北学风的差异:?南北所治,章句好尚,互有不同?大抵南人约简,得其英华,北学深芜,穷其枝叶。?[21]这种学风的差异和南北朝玄学的发展不无关系。北朝几乎没有玄学,只有个别人感兴趣而已,如北魏末期的卢元明、北齐的杜弼、阳烈,终整个北朝都没能形成风气。而南朝则不同,南人继承了魏晋以来对玄理的好尚之风,以致对玄理的追求发展为士人高贵身份的象征,这样崇尚玄学便成了风靡南朝的社会风尚。许杭生在《魏晋玄学史》中指出:?北方的学风趋向朴实,带上了汉代经学的遗风。南朝则继承中朝清谈玄风,崇尚玄理之学。与之相应,南北朝的佛教文化也有着明显的不同:北方佛教重行业修行求取福田,如大规模的建寺造像和开凿佛教石窟等等;南方则较多地受玄谈的影响,侧重于探求佛教的玄理。?[22]汤用彤也指出北朝佛教重实用的特点说:?自孝文帝提倡义学以还,至宣武孝明之世,而译经讲论之事颇盛。然朝廷上下之奉佛,仍首在建功德求福田饶益。故造像立寺,穷土木之功,为北朝佛法之特征。?[23]南北道教也明显不同,?南方的道教徒不论其主张有多大的不同,但中心思想都是求个人的修炼成仙,长生不死,和治国平天下的儒家学说似很少直接联系?;而北朝?寇谦之则要辅佐?太平真君?,?兼修儒教?,两者显然不同?[24]。

 第六,北朝散文质朴刚健的风格与北方特有的地理环境也有一定关系。颜之推在其《颜氏家训?音辞》中曰:?南方水土和柔,其音清举而切诣,失在浮浅,其辞多鄙俗。北方山川深厚,其音沉浊而讹钝,得其质直,其辞多古语。?[25]北方特有的深厚的地理环境,一方面会影响特定的审美心理的形成,另一方面北方的风物经过作家审美观照后形成作品,也就表现出雄壮刚健的文风。

 二、以政治功利为中心的实用性

 北朝散文的另一特征是以政治功利为中心的实用性。?北方人对政治盛衰的关心则远远超过南方?[26],?北朝文以笔札之文为主,文士创作重视经史之文及军国实用文体?[27]。严可均所辑《全后魏文》共收录散文一千三百余篇,而纯文学的赋作包括存目在内约四十篇,还不到总数的3%(其中还有一部分歌功颂德一类的政治功利性的文字),其余绝大多数都是实用性的章表奏议书檄碑志颂启等文章。正如周建江所指出的:?贯穿北朝始终的关于对文章的看法是偏向于文章的实用性,即以表现儒家思想、研究儒家典籍的文章和军国文翰为文章之首。?[28]这些文章毫无疑问具有极强的实用性,甚至就连表现心性的赋作也不能例外。北魏后期,由于政治混乱、社会黑暗,便产生了一些反映黑暗的社会现实、表达作家不满情绪的赋作,如李骞的《述身赋》、《释情赋》、阳固的《演赜赋》,元顺的《蝇赋》等。北朝四部散体文著作,代表了北朝散文的最高成就,都具有很强的实用性,正如范文澜所指出的:?北朝重要著作多切实用。?[29]如郦道元的《水经注》本是地理著作,由于其描写山水相当出色,因而又是山水游记散文;杨炫之《洛阳伽蓝记》是记录北魏洛阳佛寺兴衰历史的史传散文;《魏书》本身就是史书,同时也是优秀的史传散文;颜之推《颜氏家训》是家诫类文字,是为教育子孙如何?安身立命?而作。北魏初中期、西魏以及隋初是北朝散文表现政治性、实用性最为突出的时期,占据了北朝历史的一大半的时间。北朝散文虽然随着南朝文风影响的加深,以及北朝作家审美意识的逐渐自觉,其审美化程度也随之提升,但始终没有忽视文章的实用价值。

 形成这一特征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北朝以儒学治天下,而儒学的精义在于经世致用,要求文学具有很强的政治功利性和实用性。正如前面在北朝散文发展的动因一节所述,儒学在北朝一直兴盛不衰,帝王们大多好尚儒学,士人们也多治经。《隋书?儒林传》指出了北朝儒学兴盛的情状:?暨夫太和之后,盛修文教,搢绅硕学,济济盈朝,缝掖巨儒,往往杰出,其雅诰奥义,宋及齐、梁不能尚也。?[30]赵翼指出:?六朝人虽以辞藻相尚,然北朝治经者,尚多专门名家。?[31]?北朝偏安窃据之国,亦知以经学为重。在上者既以此取士,士亦争务于此,以应上之求。故北朝经学较南朝稍胜,实上之人有以作兴之也。?[32]

 其次,北朝经济落后,不允许文士创作不切实际、不关现实的文章。由于北魏经济落后,以致百官无禄。例如,高允虽在朝廷为官,但?时百官无禄,允恒使诸子樵采自给?[33],至太和八年才准备颁禄。北朝这种艰苦的生存环境,?是不允许北方民族脱离生存的现实,作玄思冥想和浮光蹈世之举的客观基础?[34]。颇有见地地指出:?北地苦寒硗瘠,谋生不易,其民族销磨精神日力,以奔走衣食,维持社会,犹恐不给,无余裕以驰骛于玄妙之哲理。 故其学术思想,常务实际,切人事、贵力行、重经验,而修身齐家治国利群之道术,最发达焉。?[35]

 第三,北朝人在文学观念上,重视文学的实用性,反对不关实用、浮靡空洞的文风。颜之推对实用性的文字大加肯定,代表了北朝人重实用的文学观:?朝廷 *** ,军旅誓诰,敷显仁义,发明功德,牧民建国,施用多途。?[36]相反,他反对尚虚谈、重的文字,曰:?至于陶冶性灵,从容讽谏,入其滋味,亦乐事也。行有余力,则可习之。?[37]又曰:?士君子处世,贵能有益于物耳,不徒高谈虚论,左琴右书,以费人君禄位也。?[38]隋开皇四年,隋文帝杨坚改革文风,主张?公私文翰,并宜实录?[39]。接着,李谔又批评那些不关风教之文,说它们是?良由弃大圣之轨模,构无用以为用?[40],显然他们也是持政治功利性的实用文学观。

 北朝人虽然也重视审美,随着散文的发展,审美性不断增强,但一味追求形式、忽视内容的文章会遭到强烈反对。例如,北齐的王昕因咏南朝轻薄之篇而被文宣帝高洋免官。《北史?王宪传附昕传》:?帝愈怒,乃下诏曰:?(王昕)伪赏宾郎之味,好咏轻薄之篇。自谓模拟伧楚,曲尽风制。推此为长,余何足取。此而不绳,后将焉肃?在身官爵,宜从削夺。?[41]无独有偶,隋初的?泗州刺史司马幼之文表华艳,付所司治罪?[42]。

 第四,北朝人看重治国功业,而视文学为小道。实际上,一些上层贵族往往看不起文学,动辄以?刀笔?、?雕虫?、?小道?之类轻视意味的字眼对待文学之士。这种现象在南朝是绝少见的。北魏末,为胡太后父谥号一事引发一场辩论,颇有文才的袁翻受到轻视:?(张)普惠厉声诃(袁)翻曰:?礼有下卿上士,何止大夫与公!但今所行,以太加上,二名双举,不得非极。雕虫小艺,微或相许,至于此处,岂卿所及!?翻甚有惭色,默不复言。?[43]北齐文宣帝时,朝臣议《麟趾格》,太子少保李浑尝谓魏收曰:?雕虫小技,我不如卿;国典朝章,卿不如我。?[44]窦泰违反军令而败亡之后,高欢责问杜弼为什么不阻止窦泰,?弼对曰:?刀笔小生,唯文墨薄技,便宜之事,议所不及。?[45]又如《颜氏家训》载席毗嗤鄙文学事:?齐世有席毗者,清干之士,官至行台尚书,嗤鄙文学,嘲刘逖云:?君辈辞藻,譬若荣华,须臾之玩,非宏才也;岂比吾徒千丈松树,常有风霜,不可凋悴矣!?刘应之曰:?既有寒木,又发春华,何如也??席笑曰:?可哉!?[46]席毗意思是功业是第一位的,可流传千古,然后才是须臾之玩的文学。北周的李昶也持如此观点:?昶于太祖世已当枢要,兵马处分,专以委之,诏册文笔,皆昶所作也。及晋公护执政,委任如旧。昶常曰 :?文章之事,不足流于后世,经邦致治,庶及古人。?故所作文笔,了无稿草。唯留心政事而已。?[47]这样,北朝文学始终没有取得独立的地位,文学就只能成为政治的附庸而服务于政治。

 第五,北朝重?理?的文学观也是形成散文实用性的因素。北朝文重?理?,?理深者便于时用?[48]。北朝人常把?文?与?理?相对,或?辞?与?理?并举,?理?指文章的内容,?文?或?辞?指文章的形式。如:

 八月甲辰,(孝文帝)诏曰:?务令辞无烦华,理从简实。?[49]

 (宣武帝)诏曰:?辞理恳至,邈然难夺。?[50]

 (邢颖)中遇沈疴,赋诗以讯,忠显于辞,理出于韵[51]。

 (刘昶)自陈家国灭亡,蒙朝廷慈覆,辞理切至,声气激扬[52]?

 刘景安书规(崔)亮曰:?而朝廷贡才,止求其文,不取其理。?[53]

 (裴景融)虽才不称学,而缉缀无倦,文词泛滥,理会处寡[54]。

 孔璠等学官四十五人上书曰:?故处士赵郡李谧:?不苟言以违经,弗饰辞而背理。?[55]

 (献文帝)诏曰:?高丽奏请频烦,辞理俱诣。?[56]

 (孝文帝)曰:?朕躬览《尚书》之文,称?肆类上帝,禋于六宗?,文相连属,理似一事。?[57]

 (隋文帝)劳之曰:?我读卿判数遍,词理惬当,意所不能及也。?[58]

 (李谔)于是上书曰:?遂复遗理存异,寻虚逐微,竞一韵之奇,争一字之巧。?[59]

 《颜氏家训?文章》:?辞与理竞,辞胜而理伏;事与才争,事繁而才损。?[60]

 与北朝文重?理?相对,南朝文则重?情?,所以,南北所重不同,文风则异。

 其实,以上所论两大特征又是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的,后者决定前者,前者反映后者。

 总而言之,北朝散文表现出质朴刚健的艺术风格和以政治功利为中心的实用性的特征,和南朝散文重抒情尚词采的绮靡柔弱文风大异其趣。这主要是由南北之间文化上多方面的差异决定的。

 [参考文献]

 [1][8][11][21][30][39][40][42][唐]魏征。隋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3。 p1729?1730,p1730,p907?908,p1705?1706,

 p1705, p1545, p1545,p1545。

 [2]郭预衡。中国散文史(上册)[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p530。

 [3]谭家健。中国古代散文史稿[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6。 p270。

 [4] [5]王钟陵。中国中古诗歌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p531,p532。

 [6]程章灿。魏晋南北朝赋史[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2。 p322。

 [7][10][16][26]曹道衡,沈玉成。南北朝文学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1。 p351,p16,p16,p522。

 [9]周建江。北朝文学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 p110。

 [12][13][14][唐]李延寿。南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5。 p1412,p1455,p1462。

 []15[18][19][25][36][37][38][46][60][北齐]颜之推著,王利器集解。颜氏家训集解[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p55 ,p91,p91,p473,p221,p221,p290,p247,p249。

 [17][24]曹道衡。南朝文学与北朝文学研究[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9。p139,p233。

 [20]刘大杰。中国文学发展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3。 p245。

 [22]许杭生。魏晋玄学史[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p486。

 [23]汤用彤。汉魏晋南北朝佛教史[M]。上海:上海书店,1991。 p507?508。

 [27]黄金明。汉魏晋南北朝诔碑文研究[M]。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p362。

 [28]周建江。北朝文学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 p37。

 [29]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修订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1949。 p528。

 [31][32]赵翼。二十二史札记[M]。北京:中华书局,1963。p283,p285。

 [33][41][43][44][48][唐]李延寿。北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4。p1124,p884,p1694,p1206,p2782。

 [34]吴先宁。北朝文学研究[M]。台湾:文津出版社,1993。 p142。

 [35]。论中国学术思想史变迁之大势[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p19。

 [45][唐]李百药。北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2。 p347。

 [47][唐]令孤德棻。周书?李昶传[M]。北京:中华书局,1971。p687。

 [49][北齐]魏收。魏书?高祖纪[M]。北京:中华书局,1974。 p154。

 [50][北齐]魏收。魏书?献文六王列传[M]。北京:中华书局,1974。 p538。

 [51][北齐]魏收。魏书?高允列传[M]。北京:中华书局,1974。 p1083。

 [52][北齐]魏收。魏书?刘昶列传[M]。北京:中华书局,1974。 p1308。

 [53][北齐]魏收。魏书?崔亮列传[M]。北京:中华书局,1974。 p1479。

 [54][北齐]魏收。魏书?裴延俊列传[M]。北京:中华书局,1974。 p1534。

 [55][北齐]魏收。魏书?逸士列传[M]。北京:中华书局,1974。 p1938。

 [56][北齐]魏收。魏书?勿吉列传[M]。北京:中华书局,1974。 p2219。

 [57][北齐]魏收。魏书?礼志[M]。北京:中华书局,1974。 p2744。

 [58][唐]魏征。隋书?高构列传[M]。北京:中华书局,1973。p2617。

?

 [59][唐]魏征。隋书?李谔列传[M]。北京:中华书局,1973。p1544。

鲁迅文章特点

鲁迅的杂文是有极强烈的战斗性的,这种战斗性借助于深刻的思想内容和强烈的艺术魅力而表现出来,它是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通过具体材料的和谐统一。鲁迅说,杂文必须“生动,泼辣,有益,而且也能移人情。”①又说:杂文必须“是匕首,是投枪,能和读者一同杀出一条生存的血路的东西;但自然,它也能给人愉快和休息”②。鲁迅总是在首先强调杂文的思想性、战斗性的同时,也强调它的艺术感染力,强调它必须通过生活的形象和语言的魅力给读者以艺术的享受。自然,它给人的愉快和休息,决不是抚慰和麻痹,而“是休养,是劳作和战斗之前的准备”,它是统一于战斗也是为了战斗的。所以这跟艺术至上主义者强调的所谓艺术,存在着根本的区别。鲁迅对杂文提出了卓越的观点,这是他长期的创作实践的概括,他的全部杂文完美地体现了这些观点。下面,我们将着重分析鲁迅杂文的艺术特色和表现方法。

杂文是政论的一种艺术的表现,它要求一种逻辑力量。但鲁迅的杂文却具有高度的说服力,长篇的论证严密,短篇的一针见血,都能在有限的篇幅里,把道理说得清楚、充分、深刻。这是因为它总是在最要害的地方揭示问题的本质,表现出鲜明、肯定、无可反驳的逻辑力量。这是鲁迅杂文的一个首要的特征。

鲁迅杂文的论辩的过程,它的达到结论的过程,常常是集中力量揭露事物本身的内在矛盾,使问题得到异常彻底的解决。毛泽东同志说:“分析的方法就是辩证的方法。所谓分析,就是分析事物的矛盾。”①鲁迅正是擅长这种分析的高手,因此他的论辩就能制强敌于死命。如梁实秋曾经狡称自己不知道“主子是谁”,说他不是资本家的走狗。鲁迅从阶级论的思想出发,深刻地认识走狗行为的实质,是为整个阶级效劳的,而不是为个别的资本家,所以梁实秋不知“主子是谁”的哀鸣,正是一个可以抓取的要害。他一针见血地指出:“这正是‘资本家的走狗’的活写真。凡走狗,虽或为一个资本家所豢养,其实是属于所有的资本家的,所以他遇见所有的阔人都驯良,遇见所有的穷人都狂吠。……即使无人豢养,饿得精瘦,……但还是遇见所有的阔人都驯良,遇见所有的穷人都狂吠的,不过这时他就愈不明白谁是主子了。”梁实秋既然不知道“主子是谁”,那是属于“丧家的”“资本家的走狗”了。鲁迅思想的深刻性,还在于他发现梁实秋这条“文艺”走狗,在论战中已经理屈词穷,只能借国民党的暴力,以济其“文艺批评”之穷,所以,“就还得在‘走狗’之上,加上一个形容字:‘乏’。”②又如,有人曾比较“这一个学生或是那一个学生”和“此生或彼生”两个句子,证明文言简明“省力”,优于白话。鲁迅即以同一例子反驳说:此生或彼生“至少还可以有两种解释:一,这一个秀才或是那一个秀才(生员);二,这一世或是未来的别一世。”因此白话虽然用字较多,但意思准确,一看就清楚,“其省力为何如?”① 事物的矛盾是普遍存在的,有时它就是一种生活现象,为人们所耳闻目见,但不为人们所重视。鲁迅善于捕捉这种现象,加以点染、剖析,使它格外鲜明,引人注意。比方,有这么一种人,天天口里说着白话,运用自如,并不觉得鄙俗可笑,现在却以“白话鄙俚浅陋,不值识者一晒”为理由,来反对白话文。这本来就是一种矛盾的现象,鲁迅把它写出来,加以描绘,提高,立刻显出这种人的真面目:“现在的屠杀者”。因为他们不要现在,却抱住僵尸呻吟。有些人对国民党的不抵抗主义不置一词,却拼命在少年刊物上宣传岳飞、文天祥的故事。鲁迅抓住这个矛盾,尖锐地指出,这两位对于少年未免迂远一点,因为大敌正当头。“我疑心那些故事,原是为办给大人老爷们看的刊物而作的文字,不知怎么一来,却错登在少年读物上面了”②。并以“登错的文章”作为题目,有力地讽刺了这种现象。 矛盾的社会现象,有时并不集中在一个事物上,而是以分散的形式表现出来,很容易为人们所忽视,这就特别需要作家的集中和概括。鲁迅善于发现这种现象,从它们的对照中来揭露社会生活的矛盾。在《不知肉味和不知水味》里,他概括了两种对立的现象。一方面是统治者在宣扬孔教,演奏孔子听了“三月不知肉味”的韶乐,意在粉饰升平;另一方面则是干旱成灾,乡民争汲井水,有人竟遭殴毙。鲁迅抓住了这两种现象,对它进行了深刻的剖析:“闻韶,是一个世界,口渴,是一个世界。食肉而不知味,是一个世界,口渴而争水,又是一个世界。自然,这中间大有君子小人之分,但‘非小人,无以养君子’,到底还不可任凭他们互相打死,渴死的。”这就深刻地揭露了阶级压迫的残酷现实,有力地撕下了统治者粉饰升平的幕布。在前节提到的《新秋杂识(二)》里,鲁迅也抓住了当时社会不救活人救鬼魂,不救国土救月亮的怪现象,深刻地揭露产生这种矛盾的根源,是国民党派不准人民抗日救国。由于作者所抓取的是尖锐对立的现象,在表现方法上又特别强调它的对立面,这就赋予它以十分鲜明、强烈的逻辑力量,使读者感到由衷的信服。

揭露事物矛盾,是逻辑思维的重要任务,也是有关杂文说服力的关键问题。鲁迅在这方面的劳动是十分辛勤的,他揭露矛盾的方法多种多样,莫不随对象的不同而变化。对于一些隐秘而复杂的矛盾,他有时并不急于作出结论,而是经过细致的思考、分析、描述来达到结论;有时则用层层深入地解剖事物真象的方法,让读者从论辩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领会到一个结论,而自己并不在字面上明白写出。如《论秦理斋夫人事》一文,论述自杀者为什么自杀,就是后一种情况的例子。

鲁迅前期的杂文,具有朴素的辩证法。当他成为马克思主义者以后,情况就不同了。毛泽东同志说:“鲁迅后期的杂文最深刻有力,并没有片面性,就是因为这时候他学会了辩证法。”①这是鲁迅后期杂文精髓之所在。比如,关于旧形式的采用,这是一个曾经多次讨论过的问题,但却聚讼纷纭,莫衷一是。鲁迅是主张采用,主张推陈出新的。他说:“旧形式是采取,必有所删除,既有删除,必有所增益,这结果是新形式的出现,也就是变革。”这“恰如吃用牛羊,弃去蹄毛,留其精粹,以滋养及发达新的生体,决不因此就会‘类乎’牛羊的。”②这反对了两种片面性,即全盘否定和全盘照搬,而坚持了唯物辩证法——从新旧形式的对立统一中,来科学地阐明问题。上面举过的“此生或彼生”等例子,同样是辩证法的胜利,它有力地反驳了片面性的观点。

鲁迅的运用逻辑思维来揭露事物的矛盾时,经常通过艺术形象来表现。正像毛泽东同志所说的:他用那枝又泼辣,又幽默,又有力的笔,去画出了黑暗势力的鬼脸,他简直是一个高等画家。毛泽东同志在赞扬鲁迅杂文的战斗性的同时,也精确地指出它的形象性的特点。尽管他写的是一时一地的事情,画的是一人一物的面貌,但却具有普遍的意义,这是由于他“砭锢弊常取类型”,他所描绘的形象,不仅生动、鲜明,而且概括性强。这是鲁迅杂文的另一特色。

比起其他文学形式来,杂文的形象创造不是通过行动和对话来刻画完整的人物性格,它“所写的常是一鼻,一嘴,一毛”,它的方法是多样化的,可以利用比喻、故事,也可以根据对象特点直接描绘。鲁迅在这方面的笔力,就像名画师的速写,寥寥几笔,然而逼真,传神。他抓住对象特点描绘出来的形象,经常给予读者以永不磨灭的印象。例如他根据帮闲文人的行径,维妙维肖地勾画了二丑的嘴脸。这是一种扮演公子的拳师或清客的角色。“他有点上等人模样,……倚靠的是权门,凌蔑的是百姓,有谁被压迫了,他就来冷笑几声,畅快一下,有谁被陷害了,他又去吓唬一下,吆喝几声。不过他……一面又回过脸来,向台下的看客指出他公子的缺点,摇着头装起鬼脸道:你看这家伙,这回可要倒楣哩!”①鲁迅还深刻地指出,这最末的一手,是二丑的特色。这是一种勾魂摄魄的艺术,不仅鲜明、深刻,而且具有典型的意义。《爬和撞》描绘了这样的形象:人们在拚命地往上爬,然而爬的人多,拥挤不堪,于是就“撞”——投机冒险。撞好了,自己就发财显贵。撞不好,至多不过摔在地上,仍旧可以爬。这样,爬了来撞,撞不好再爬。鲁迅就是这样以活灵活现的形象,概括了当时一种重要的社会现象,概括了某些人的全部人生哲学和经历。他描绘“西崽相”,是“倚徙华洋之间,往来主奴之界”,刻画生在阶级社会里而要做超阶级的作家,是“用自己的手拔着头发,要离开地球一样”,都是形象逼真,语言凝炼而幽默。

鲁迅还经常运用书本或自己创造的故事来构成形象,表达思想。由于不是虚假的杜撰,而是从真实的生活感受出发,故事里渗透着个人深切的体验,所以莫不栩栩如生,发人深思。《立论》②里描写一个人家生了男孩,满月时请客,有人说这孩子将来是要发财、做官的,有人说这孩子将来是要死的。说要死的必然,说富贵的许谎。但说谎的得好报,说必然的遭打。这故事内容很简单,似乎是个笑话,它是这么生动、有趣,但却提出了一个严肃的问题:要“既不谎人,也不遭打”,该说些什么呢?这正是一个战斗的现实主义作家的隐痛,因为在自欺欺人的旧社会里,确实是难于说真话的。

运用譬喻等手法,造成鲜明的形象,用形象来说明问题,这是杂文的评论性所决定的。鲁迅的杂文有许多这类成功的范例。如对保存“国粹”的批判,他先解释“国粹”,必是一国独有,他国所无的事物了,但这未必就是好。接着就说:“譬如一个人,脸上长了一个瘤,额上肿出一颗疮,的确是与众不同,显出他特别的样子,可以算他的‘粹’。然而据我看来,还不如将这‘粹’割去了,同别人一样的好。”①有拟之于虫兽的,如叭儿狗,“虽然是狗,又很像猫,折中,公允,调和,平正之状可掬,悠悠然摆出别个无不偏激,惟独自己得了‘中庸之道’似的脸来。”②这个形象,由于它的高度概括性,已经走入生活,成为人们喜欢采用的普通名词。此外如把脱离社会培养的天才,比作离开泥土的一碟子绿豆芽,把封建社会比作僵尸等,都是富有表现力的确切的譬喻。

这种形象化手法,被用来表现复杂而深刻的思想,特别能够显示它的强大生命力,显示鲁迅的艺术创造性。在《朋友》里,作者为我们讲述这样两件事:小朋友最喜欢看变戏法,待到自己学会时,便索然无味;类似的情况是看**,等到明白了影片的制造法,知道千丈悬崖者,其实离地不过几尺,从此便不以**为神奇,处处留心它的破绽,自己感到无聊,反而后悔去看说明隐秘的书。这是十分平常、简单的事,作者让你思索它的含义,接着便把你引导去面向当时的一个生活真理:“暴露者揭发种种隐秘,自以为有益于人们,然而无聊的人,为消遣无聊计,是甘于受欺,并且安于自欺的,否则就更无聊赖。”这样一个道理,如果要用概念推理的办法来写,那真不知要说多少话,恐怕也难于说清楚,现在从生活出发,只写了那么两件事,互相印证说明,读者便完全给说服了。类似的例子还可以举出《灯下漫笔》。作者从钞票贬值折价换成现银,反而沾沾自喜的心情,一下子联想到人极容易变成奴隶,而且变了以后,还万分喜欢,从而反映了有关中国人民历史命运的一个大主题。这种表现方法平易近人,它使一个抽象深奥的思想,十分容易地为读者所接受。

文章标签: # 北朝 # 散文 # 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