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生肖配对 生肖配对

挺身而出据理争什么生肖_挺身而出意思是什么

tamoadmin 2024-06-18 人已围观

简介1.唐太宗贞观年间,皇子吴王李恪好打猎,损害当地田苗,御史柳范奏弹其非法2.李恪的资料3.男生的哪些行为能让女生毫无抵抗之力?4.毛逐自尊指谁5.职场中同事和你争功怎么办?6.怎样当好副校长 ? 一 毛字开头的四字成语 搜索《毛开头的成语》找到的。 毛手毛脚、 毛骨悚然、 毛举细故、 毛发为竖、 毛羽零落、 毛森骨立、 毛毛腾腾、 毛举缕析、 毛发尽竖、 毛遂自荐、 毛遂

1.唐太宗贞观年间,皇子吴王李恪好打猎,损害当地田苗,御史柳范奏弹其非法

2.李恪的资料

3.男生的哪些行为能让女生毫无抵抗之力?

4.毛逐自尊指谁

5.职场中同事和你争功怎么办?

6.怎样当好副校长 ?

挺身而出据理争什么生肖_挺身而出意思是什么

一 毛字开头的四字成语

搜索《毛开头的成语》找到的。

毛手毛脚、

毛骨悚然、

毛举细故、

毛发为竖、

毛羽零落、

毛森骨立、

毛毛腾腾、

毛举缕析、

毛发尽竖、

毛遂自荐、

毛遂堕井、

毛宝放龟、

毛发皆竖、

毛发之功、

毛发倒竖、

毛发丝粟、

毛羽鳞鬣

二 成语毛字开头的成语大全

毛发丝粟 比喻十分细小的事物。

毛发之功 形容极微小的功劳。

毛骨悚然 悚然:害怕的样子。汗毛竖起,脊梁骨发冷。形容十分恐惧。

毛举细务 烦琐地列举细小事情。

毛手毛脚 做事粗心,不细致。

毛遂自荐 毛遂自我推荐。比喻自告奋勇,自己推荐自己担任某项工作。

毛羽零落 比喻失去了帮手或亲近的人。

毛发不爽 犹毫发不爽。形容一点不差。

毛发倒竖 倒竖:尾端朝上直立。汗毛、头发都竖起来。①比喻怒不可遏。②形容很害怕,很紧张。亦作“毛发皆竖”、

毛发悚然 毛发竖起。极言惊骇、恐惧。亦作“毛发耸然”。

毛发耸然 毛发竖起。极言惊骇、恐惧。同“毛发悚然”。

毛骨耸然 形容极度恐惧与惊慌。

毛骨竦然 形容极度惊慌与恐惧。

毛举缕析 毛举:琐碎列举。缕:一条一条,详详细细。缕析:详细地分析。琐细列举,详细地剖析。

毛举细故 毛:琐碎;细故:小事。指烦琐地列举小事情,加以责难或攻击。

毛森骨立 森:阴森;立:竖立。阴森可怖,汗毛都竖了起来。

毛遂堕井 用为传闻不实之典。

毛羽未丰 比喻力量不足,条件还不成熟。

三 鸿字开头的成语有哪些

1、鸿爪雪泥

读音:hóngzhǎoxuění

类型:4字成语

出处:语出宋·苏轼《和子由渑池怀旧》:“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雪上偶然留爪印。”

白话释义:人的一生到处奔走想什么呢?应该像飞鸿踏在雪地吧。

解释:鸿爪雪泥的意思是比喻往事留下的痕迹。

2、鸿爪春泥

读音:hóngzhǎochūnní

类型:4字成语

出处:清·袁枚《随园诗话》卷一:“苕生乃寄余诗云:‘鸿爪春泥迹偶存,三生文字系精魂。’”

解释:鸿爪春泥的意思是比喻往事留下的痕迹。同“鸿爪雪泥”。

3、鸿爪留泥

读音:hóngzhǎoliúní

类型:4字成语

出处:清·查慎行《顾侠君庶常招饮晚翠阁》诗之二:“依稀宣北坊西角,鸿爪留泥我亦曾。”自注:“癸酉夏秋间,余寓居此巷。”

解释:鸿爪留泥的意思是比喻往事留下的痕迹。同“鸿爪雪泥”。

4、鸿章钜字

读音:hóngzhāngjùzì

类型:4字成语

出处:清·梅曾亮《复上汪尚书书》:“前由陈中书所递至赐书,伏读数过,鸿章钜字,光辉薄星辰,声气谐《韶》《濩》。”

解释:鸿章钜字的意思是犹鸿文。比喻巨着、大作。

5、鸿隐凤伏

读音:hóngyǐnfèngfú

类型:4字成语

出处:清·蒲松龄《贺章丘县周素心入泮序》:“尽当鸿隐凤伏,斥鷃得而笑之,而不知一朝奋迹,阊阖可叫而开不难也。”

解释:鸿隐凤伏的意思是比喻贤才不遇。

6、鸿鳦满纸

读音:hóngyǐmǎnzhǐ

类型:4字成语

解释:鸿鳦满纸的意思是形容书写潦草,随意涂抹。亦作“鸿乙满纸”。

7、鸿衣羽裳

读音:hóngyīyǔshang

类型:4字成语

出处: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河水二》:“岩堂之内,每时见神人往还矣,盖鸿衣羽裳之士,练精饵食之夫耳。”

解释:鸿衣羽裳的意思是以羽毛为衣裳。指神仙的衣着。

8、鸿业远图

读音:hóngyèyuǎntú

类型:4字成语

解释:鸿业远图的意思是鸿:大。宏伟的事业,远大的志向或谋划。

9、鸿雁哀鸣

读音:hóngyànāimíng

类型:4字成语

出处:《诗经·小雅·鸿雁》:“鸿雁于飞,哀鸣嗸嗸。”

解释:鸿雁哀鸣的意思是哀:悲哀。比喻流离失所的灾民生活凄惨。

10、鸿轩凤翥

读音:hóngxuānfèngzhù

类型:4字成语

出处:宋·范仲淹《滕公夫人刁氏墓志铭》:“而祠部君克承善志,鸿轩凤翥,有风采于朝廷。”

解释:鸿轩凤翥的意思是比喻举止高尚。

四 以毛字开头的成语是什么

以毛字开头的成语

毛手毛脚、毛骨悚然、毛举细故、毛发为竖、毛羽零落、毛森骨立、毛毛腾腾、毛举缕析、

毛发尽竖、毛遂自荐、毛遂堕井、毛宝放龟、毛发皆竖、毛发之功、毛发倒竖、

毛发丝粟、毛羽鳞鬣

五 毛字开头的成语

1、毛羽未丰

读音:áoyǔwèifēng

类型:4字成语

出处:西汉·刘向《战国策·秦策一》:“毛羽不丰满者,不可以高飞。”

解释:毛羽未丰的意思是比喻力量不足,条件还不成熟。

2、毛羽零落

读音:máoyǔlíngluò

类型:4字成语

出处:晋·孙楚《为石仲容与孙皓书》:“外失辅车唇齿之援,内有毛羽零落之渐。”

解释:毛羽零落的意思是比喻失去了帮手或亲近的人。

3、毛遂自荐

读音:máosuízìjiàn

类型:4字成语

出处:《史记·平原君列传》记载:秦军围攻赵国都城邯郸,平原君去楚国求救,门下食客毛遂自动请求一同前去。到了楚国,毛遂挺身而出,陈述利害,楚王才派兵去救赵国。

解释:毛遂自荐的意思是毛遂自我推荐。比喻自告奋勇,自己推荐自己担任某项工作。

4、毛遂堕井

读音:máosuíòjǐng

类型:4字成语

出处:《西京杂记》卷六:“赵有两毛遂……野人毛遂坠井而死,客以告平原君,平原君曰:‘嗟乎!天丧予矣。’既而知野人毛遂,非平原君客也。”

解释:毛遂堕井的意思是用为传闻不实之典。

5、毛手毛脚

读音:máoshǒumáojiǎo

类型:4字成语

解释:毛手毛脚的意思是做事粗心,不细致。

6、毛森骨立

读音:máosēngǔlì

类型:4字成语

出处:元·无名氏《桃花女》第二折:“是三更时分了,觉一阵风过,吹的我毛森骨立。”

解释:毛森骨立的意思是森:阴森;立:竖立。阴森可怖,汗毛都竖了起来。

7、毛举细务

读音:máojǔxìwù

类型:4字成语

出处:宋·陈亮《论励臣之道》:“而群臣邈焉不知所急,毛举细事以乱大谋。”

解释:毛举细务的意思是烦琐地列举细小事情。

8、毛举细故

读音:máojǔxìgù

类型:4字成语

出处:宋·张孝祥《论治体札子》:“治有大体,不当毛举细故;令在必行,不当徒为文具。”

解释:毛举细故的意思是毛:琐碎;细故:小事。指烦琐地列举小事情,加以责难或攻击。

9、毛举缕析

读音:máojǔlǚxī

类型:4字成语

解释:毛举缕析的意思是毛举:琐碎列举。缕:一条一条,详详细细。缕析:详细地分析。琐细列举,详细地剖析。

六 “角”字开头的成语有哪些

有:角立杰出、角巾私第、角力中原、角户分门、角巾东路

七 墨字开头的成语有哪些

成语词目

解释

墨迹未干

写字的墨迹还没有干。比喻协定或盟约刚刚签订不久(多版用于指责权对方违背诺言)。

墨守成规

墨守:战国时墨翟善于守城;成规:现成的或久已通行的规则、方法。指思想保守,守着老规矩不肯改变。

墨汁未干

写字的墨汁还没有干。比喻协定或盟约刚刚签订不久(多用于指责对方违背诺言)。

墨子泣丝

比喻人变好变坏,环境的影响关系很大。

墨守成法

指思想保守,守着老规矩不肯改变。同“墨守成规”。

八 “疵”字开头的四字成语有哪些

没有“疵”字开头的成语

含有“疵”字的成语有:饰垢掩疵、索垢寻疵、完美无疵、澡垢索疵、吹毛求疵、吹毛索疵、大醇小疵、披毛求疵等疵

读音:[cī]

解释:毛病:疵吝。疵病。吹毛求疵。

缺点或过失:疵瑕。疵咎。疵点。

诽谤,非议:疵物。疵毁。

九 面字开头的成语有哪些

面北眉南

谓脸面相背,互不理睬。形容相处不合,各不照面

面壁磨剑

《景德传灯录·南岳怀让禅师》:“开元中有沙门道一住传法院,常日坐禅……师乃取一剑,於彼庵前石上磨。一曰:‘师作什麽?’师曰:‘磨作镜。’一曰:‘磨剑岂能成镜邪?’(师曰):‘坐禅岂得作佛邪?’”后因以“面壁磨■”比喻事不能成功

面不改容

谓脸色不改变。形容遇到危难时,镇定自若

面不改色

见“面不改容”

面缚衔璧

两手反绑而面向前,口含碧玉以示不生。古人用以表示投降请罪

面缚舆榇

语本《左传·僖公六年》:“许男面缚衔璧,大夫衰经,士舆榇。”杜预注:“缚手于後,唯见其面……榇,棺也。将受死,故衰绖。”后因以“面缚舆榇”谓双手反绑,车载空棺,表示投降并自请极刑

面红耳赤

①语本《朱子语类》卷二九:“今人有些小利害,便至於头红耳赤;子文却三仕三已,略无喜愠。”后通作“面红耳赤”。形容因紧张、急躁、害羞等而脸上发红的样子。②借指争吵

面红耳热

见“面红耳赤”

面红颈赤

见“面红耳赤”

面红面赤

谓双方因争执而变脸

面红面绿

见“面红面赤”

面黄肌瘦

谓脸色发黄,身体瘦削。常形容病态

面谩腹诽

谓当面欺诳,心怀毁谤

面面皆到

见“面面俱到”

面面俱到

谓各方面都照顾到,十分周全。亦指虽照顾到各方面,但重点不突出

面面俱圆

同“面面俱到”

面面厮觑

见“面面相觑”

面面相睹

同“面面相觑”

面面相看

见“面面相觑”

面面相窥

同“面面相觑”

面面相觑

相视无言。形容因紧张或惊惧而束手无策之状

面面圆到

见“面面俱到”

面命耳提

同“耳提面命”

面目可憎

形容人的容貌使人厌恶

面目全非

①面孔变得完全不是原来的样子。②形容事物变化很大

面目一新

谓改变原样,呈供袱垛惶艹耗讹同番括现新貌

面朋口友

谓非真诚相交的朋友

面墙而立

指面对墙壁而立,一无所见。比喻不学习

面如傅粉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容止》:“何平叔美姿仪,面至白;魏明帝疑其傅粉。正夏月,与热汤脤。既啖,大汗出,以朱衣自拭,色转皎然。”后因以“面如傅粉”形容男子美貌

面如冠玉

《史记·陈丞相世家》:“绛侯、灌婴等咸谗陈平曰:‘平虽美丈夫,如冠玉耳,其中未必有也。’”比喻男子徒有其表。后多以“面如冠玉”形容男子的美貌

面如灰土

同“面如土色”

面如死灰

见“面若死灰”

面如土色

脸色如泥土一样。形容极端恐惧。亦形容病态

面若死灰

形容因心情极度沮丧或惊恐而脸色灰暗

面色如土

见“面如土色”

面是背非

当面赞成,背后反对

面是心非

谓表面上是一套,心底里又是一套,表里不一

面授机宜

谓当面布置应付局面的策略和办法

面无人色

①《史记·李将军列传》:“会日暮,吏士皆无人色,而广意气自如,益治军。”後以“面无人色”谓脸上没有血色。形容极度恐惧。②形容因饥饿、病痛而十分虚弱的样子

面引廷争

同“面折廷争”

面谀背毁

见“面誉背毁”

面誉背非

见“面誉背毁”

面誉背毁

谓当面称赞,背后诽谤

面折廷争

谓在朝廷上犯颜直谏,据理力争

面折廷诤

见“面折廷争”

面折庭争

见“面折廷争”

面争庭论

同“面折庭争”

十 毛的开头四个字成语

毛手毛脚、

毛骨悚然、

毛发耸然、

毛骨耸然、

毛举细故、

毛举细务、

毛森骨立内、

毛羽零落、

毛骨竦容然、

毛毛腾腾、

毛发为竖、

毛发尽竖、

毛遂自荐、

毛发不爽、

毛举缕析、

毛宝放龟、

毛发丝粟、

毛发皆竖、

毛遂堕井、

毛发之功、

毛发悚然、

毛羽未丰、

毛发倒竖、

毛羽鳞鬣

唐太宗贞观年间,皇子吴王李恪好打猎,损害当地田苗,御史柳范奏弹其非法

恪的官职为何会从都督降为了刺史?原因就要从贞观七年说起了。

贞观七年的时候李恪被授予了齐州都督的职位,并且这此没能再以年幼为由不之官了,《贞观政要·太子诸王定分第九》:“贞观七年,授吴王恪齐州都督。太宗谓侍臣曰:“父子之情,岂不欲常相见耶?但家国事殊,须出作藩屏。且令其早有定分,绝觊觎之心,我百年后,使其兄弟无危亡之患也。”所以贞观七年的时候李恪就去了自己的封地,从时间上来看,是唐太宗诸皇子中最早之藩的一个。

等到贞观十年的时候,李恪又改封为吴王,徙授潭州都督一职。原因就是其墓志铭上所说的:“春秋鼎盛,血气渐刚。傅相怀赐罢之忧,官司申切责之言。”想来是因为年岁渐长,荷尔蒙分泌,惹了祸了。不过李恪被授予潭州都督后还没有就任,就又改封为安州都督了。结果李恪又在安州犯了事,墓志铭上称其“天爵弥厚,逸情转纵。逞骛豊凌践稼穑”,《资治通鉴》上也说:“贞观十一年十月,安州都督吴王恪数出畋猎,颇损居人;侍御史柳范奏弹之。丁丑,恪坐免官,削户三百。”于是李恪的这个都督之位便丢了。

等到贞观十二年的时候,李恪又重新回到了安州,唐太宗还特地写信好好告诫了他一番,只可惜这时的安州已经降了级。《旧唐书·地理志》:“安州中都督府……十二年,罢都督府。天宝元年,改为安陆郡,依旧为都督府。”因为战略需要的调整,安州原先就安置得很勉强的都督府便被撤掉了,于是李恪的都督一职便降级为了刺史。

这样的落差对于李恪来说不能说是不大,因为这样的待遇在当时的众皇子中堪称是绝无仅有的一个。就连后来被赐死的李佑,至少在贞观十七年谋反前还保住了都督的头衔;而李恪的同胞弟弟李愔在封地胡作非为成那样,甚至被唐太宗斥责为“不如禽兽铁石”,也是在贞观十三年才被降为刺史的。

而且最令人不解的是,安州的都督府是没了,但别的地方总还有都督府吧。可为何李恪所在的安州降级后,唐太宗想到的不是将其改封到别的都督府去,而是就地将其任命为安州刺史?

等到贞观十七年时,唐太宗在立定李治为太子后又一度想过要改立李恪为太子。然而唐太宗的这想法就如昙花一样一现即逝,之后就像完全不曾有过这档子事一般,带着李治该做什么做什么,再没提及过李恪一次。而李恪的官职也就此定格在了安州刺史上,终贞观一朝再没有改封过,更不曾被重新擢为一州都督。

有的人甚至由此认为是唐太宗畏惧长孙无忌在朝中的势力,而不得不疏远李恪故意做给人看的。真不知道能够说出这样的话的人,究竟是从不看史书,只看NC电视剧与YY小说的纯史盲呢,还是明知史实如何却仍睁着眼睛说瞎话的“有心人”。

因为自贞观二年卸掉尚书右仆射的官职后,长孙无忌就只挂了个从一品的文散官头衔,即便是后来授予的司空、司徒,也都只是虚职,既不能参知政事也无实权。而贞观十九年的时候唐太宗亲自征辽,遂令长孙无忌摄了个侍中,结果也是唐太宗一班师回朝长孙无忌就立刻辞了职。至于褚遂良,更是一直到贞观十八年才开始正式参综朝政,贞观二十二年的时候才做到了中书令。何况最关键的问题是,长孙无忌与褚遂良即便是在高宗朝最如日中天的时候都不曾掌握过兵权,唐高宗想罢免他们只凭一纸诏书便办到了,而魄力更甚的唐太宗居然还需要看朝中大臣的脸色行事?

6、“正直”的下属

关于李恪的幕僚,目前唯一可考的是曾经担任过吴王长史一职的权万纪。

话说这权万纪也是个“人物”,因为敢于直言,所以从潮州刺史提拔为正四品下的朝廷京官。而身为持书侍御史,权万纪理当好好珍惜这得之不易的向上升迁的机会,继续发挥自己直言善谏的一面,结果却不然。根据《贞观政要》的记载,权万纪升职后,开始利用职务之便“告讦谮毁”——揭发别人的隐私、诬陷诽谤,甚至肆意弹劾别的大臣,惹得朝臣惶惶不安。

最后魏征实在是看不下去了,忍无可忍之下非常严肃地向唐太宗上奏说:“权万纪、李仁发并是小人,不识大体,以谮毁为是,告讦为直,凡所弹射,皆非有罪……附下罔上,多行无礼,以取强直之名。”一针见血地指出权万纪不过是个意图骗取直言敢谏之名的小人,认为唐太宗若是出于招揽敢于进言之人的目的,也大可不必将权万纪这样的人留在朝中,因为这样做只会有损自己的名声。

唐太宗听了之后,欣然采纳了魏征的建议。权万纪后来“奸状渐露”,被贬为了连州司马,史书上记载此消息一出,朝廷其他官员的反应是“咸相庆贺焉”,可见权万纪平日里的行径是有多么的卑劣与不得人心了。

这里可以顺带一提司马一职,这个职位在唐朝便是贬官的象征。唐朝在每个州都设置了司马一职,名义上为州郡佐官,实际上就是用来安排京城中那些被贬谪或是闲散的官员。

被贬出京后,权万纪就一直外放做官,正是在这期间,权万纪做了吴王李恪的长史。

虽然权万纪具体上任的时间已无从得知,不过既然能让《旧唐书》认为其“有正直节”,那么应当是贞观十二年前后,李恪在自己的封地屡屡犯事遭唐太宗训斥贬官削俸的这段时间。因为之后的李恪虽然对大唐无甚功劳,却也没再犯过什么错处而再被斥责——对比齐王李祐与蜀王李愔这种屡教不改的,已经是莫大的进步了。想必李恪能够老老实实地待在封地不再犯错,与权万纪最为擅长的“犯颜切谏”是密不可分的。也正因为权万纪在此时表现出了“有正直节”的样子,于是唐太宗又将他指派给了另一个喜欢在封地上屡屡犯事的皇子齐王李祐,意图将其“匡正之”。

然而事实证明,唐太宗终究还是太高看了权万纪。因为做了齐王长史后,权万纪外强中干的“纸老虎”本性再度暴露无遗。

根据《旧唐书》的记载,李祐在自己的封地“溺情群小,尤好弋猎”,又在其舅阴弘智——一个正七品下的尚乘直长的挑唆下,萌生了谋逆之心。而权万纪接任了李祐长史一职后,自然是兢兢业业,看到李祐胡来就犯言直谏,“骤谏不纳”后便把李祐平日里喜欢接触的那几个小人统统打发掉,结果李祐又将他们偷偷地找回来,还“狎暱逾甚”变本加厉。

而唐太宗见李祐不能悔过,“数以书责让”,权万纪见状唯恐自己也会被牵连受罚,于是主动上京向唐太宗信誓旦旦地保证李祐一定会改过。结果李祐认为只有自己被斥责了,对权万纪极为不满。而权万纪“性又褊隘”,只知道一味地严防死守,不准李祐这个不准李祐那个,惹得李祐大怒甚至想杀了他。不过权万纪事先得了风声,将意图谋杀自己的几个人全部关进牢里,并将此事上报给了朝廷,最后唐太宗令人将李祐与权万纪带回京城,权万纪奉诏先行,却被李祐在半路中射杀而死。

总的说来,权万纪表面上看起来为人挺正直的,然而正如魏征所一针见血指出的那样,实质上不过是个沽名钓誉之辈。

说其是“小人”也许还不够恰当,但半生庸碌、外强中干的确是权万纪的真实写照。因为能够直言进谏所以被诏进朝廷当官,结果又不能真正有贡献于朝廷,反而成天只知道诬陷诽谤别的大臣,就连房玄龄、张亮这样的肱骨之臣都被谗毁过。权万纪的所作所为绝非一位正直的人会有的。而被外放做官后,权万纪又不能妥善地处理好与李祐的关系,反而变相地让其恶行变本加厉。可见权万纪所谓的“有正直节”不过是表面功夫,“以取强直之名”方是其本质。

7、“显赫”的妻族

根据《大唐吴国妃杨氏之志》上的志文,杨妃于贞观五年嫁于蜀王李恪,其父是右卫副率慈汾二州刺史静公杨誉,祖父为隋直阁将军岷蔚抚豪道五州刺史邢国公杨(士)贵。

如此看来这位杨妃的出身也是不错的。然而根据《贞观政要》的记载,贞观七年的时候,杨妃的父亲杨誉居然干出了“在省竞婢”——在皇宫禁地追逐婢女这等极为失仪的事,被都官郎中薛仁方拘留审问后,杨誉之子竟然趁机诬陷薛仁方,一口咬定他是故意和皇亲国戚过不去。好在魏征挺身而出据理力争,薛仁方这才免于了被解职的危险。

正所谓是有其父必有其女,亲父兄的品行都如此了,可想而知杨妃的品性又能好到哪里去。

所以李恪贞观五年便成婚了,却一直等到贞观中期杨妃过世了,贞观二十年的时候才迎来了自己的头一个儿子,女儿信安县主也是贞观二十二年才出生的。想来杨妃不仅自己无法生育,还不让府中的妾室生。所以“英果”的吴王也只能等到杨妃过世了,续弦了萧妃,这才得以传承自己的香火。

再看李恪的继室萧妃,虽然没有史料能够证明这位萧氏就是出身兰陵的那个萧氏,但是即便李恪的这位萧妃出身再寻常至极,也要比杨妃强上太多了。

毕竟人家贤良淑德总是有的,萧妃进门后,李恪一举得了四个儿子和至少一个女儿就是最大的铁证。而且比起杨妃的父兄整天只知道打着蜀王妃的名号胡作非为,萧妃的家人至少没有因为恶劣行径而被史官记上一笔——不给吴王抹黑就已经是最大的争光了。

由此可见娶妻当娶贤是多么的重要!不然李恪作为堂堂一介吴王,怎么整天只能干出些打猎踩庄稼、和乳母的儿子这些显然有失皇子身份的事呢?所以李恪屡屡在自己的封地上犯错,也着实怨不得是他自己不争气,因为归根究底都是拜其妻杨妃及妻族的胡作非为所赐。

在家中缺乏“贤内助”帮衬的情况下,吴王就是再“英果”,也是有力无处使啊。

李恪的资料

说到吴王李恪,很多人会立马联想到电视剧中文韬武略的身姿,然而翻遍史书,能够找到的关于李恪的“政绩”唯有四条:

1、李恪改封吴王之前被罢官斥责——

《大唐故恪墓志铭并序》:(贞观)七年,还授都督齐淄青莒莱密七州诸军事齐州刺史。居鲁卫之亲,任侯伯之重,春秋鼎盛,血气渐刚,傅相怀赐罢之忧,宰司申切责之旨。……天爵弥厚,逸情转纵,逞骛豊淩践稼穑,扼青兕於云泽,褫文豹於平林。大马悠悠,掩旬弥晦。主相之奏,屡闲於丹陛;士师之请,频造於青蒲。

2、李恪改封吴王后而权万纪到任其长史之前被谴责——

《册府元龟◎宫臣部·正直》:权万纪为西韩州刺史。会吴王恪以骄纵被谴,拜万纪为长史。万纪厉其抗直,恪遂折节从之。

3、权万纪到任李恪长史之后的安州——

《唐会要卷第六十一御史台中弹劾》:贞观十一年。吴王恪好畋猎。损居人田苗。侍御史柳范奏弹之。

《新唐书列传第三十七 王韩苏薛王柳冯蒋》:(柳)范,贞观中为侍御史,时吴王恪好田猎,范弹治之。

《资治通鉴》:“贞观十一年十月,安州都督吴王恪数出畋猎,颇损居人;侍御史柳范奏弹之。丁丑,恪坐免官,削户三百。”

4、权万纪到任李恪长史之后的安州——

《新唐书·李恪列传》:“坐与乳媪子博簺,罢都督,削封户三百。”

这几件可都不是什么好事,不是李恪因为表现不好被唐太宗斥责,就是因为打猎踩坏了老百姓的庄稼而被朝官弹劾,并被罢免了都督的头衔,还削去食邑300户;或者是与乳母的儿子,再次被罢免都督的官职以及削户300(当时亲王实封只有800户)。

仅仅因为一点小错就导致都督的头衔几次被摘,李恪这样的遭遇在当时的诸皇子中堪称是绝无仅有的一个——就连后来被赐死的李佑,在贞观十七年谋反前还保住了都督的头衔;而李恪的同胞弟弟李愔在封地胡作非为成那样,即使是被唐太宗痛骂为“不如禽兽铁石”,好歹也是在贞观十三年才被降为刺史的。而李恪原本身为都督的时候,可以督安隋温沔复五州军事,但被贬为刺史后,就只能管辖安州这么一块地方了。

从贞观十二年起,李恪在安州刺史一职上一待就是十一年,即便是唐太宗去世后,李恪也只是被唐高宗任命为了梁州刺史。别的皇子都是风风光光地管理着好几州的封地,唯独李恪只能守着安州这一块封地度日如年,这样的惩罚对于李恪来说,不可谓是不重。

如此一来就很令人费解了:为什么身为大唐的一介吴王,李恪的所作所为不仅根本无法体现他的“英果”之处,反而如此的令人失望?

其实要追根究底,原因很简单。如果大家了解了李恪的第一任王妃杨氏是个什么样的人,那么对李恪的这些行为自然就很能理解了。

根据《大唐吴国妃杨氏之志》上的志文,杨妃于贞观五年嫁于蜀王李恪,其父是右卫副率慈汾二州刺史静公杨誉,祖父为隋直阁将军岷蔚抚豪道五州刺史邢国公杨(士)贵。

这么说来这位杨妃的出身也是不错的。然而根据《贞观政要》的记载,贞观七年的时候,杨妃的父亲杨誉居然干出了“在省竞婢”——在皇宫禁地追逐婢女这等极为失仪的事,被都官郎中薛仁方拘留审问后,杨誉之子竟然趁机诬陷薛仁方,一口咬定他是故意和皇亲国戚过不去。好在魏征挺身而出据理力争,薛仁方这才免于了被解职的危险。

正所谓是有其父必有其女,亲父兄的品行都如此了,可想而知杨妃的品性又能好到哪里去。

所以李恪贞观五年便成婚了,却一直等到杨妃过世了,贞观二十年的时候才迎来了自己的头一个儿子,女儿信安县主也是贞观二十二年才出生。想来杨妃不仅自己无法生育,还不让府中的妾室生。所以“英果”的吴王也只能等到杨妃过世了,续弦了萧妃,这才得以传承自己的香火。

再看李恪的继室萧妃,虽然没有史料说明这位萧氏的出身如何,但即便萧妃的家世再寻常至极,也要比杨妃强上太多了。

毕竟人家贤良淑德总是有的,萧妃进门后,李恪一举得了至少四个儿子和两个女儿就是最大的铁证。而且比起杨妃的父兄整天只知道打着蜀王妃的名号胡作非为,萧妃的家人至少没有因为恶劣行径而被史官记上一笔——不给吴王抹黑就已经是最大的争光了。

由此可见娶妻当娶贤是多么的重要!不然李恪作为堂堂一介吴王,怎么整天只能干出些打猎踩庄稼、和乳母的儿子这些显然有失皇子身份的事呢?所以李恪屡屡在自己的封地上犯错,也着实怨不得是他自己不争气,因为归根究底都是拜其妻杨妃及妻族的胡作非为所赐。

正所谓是妻贤夫祸少,家中缺乏贤内助帮衬的情况下,吴王就是再“英果”,也是有力无处使啊。

男生的哪些行为能让女生毫无抵抗之力?

简介:

李恪,是唐太宗李世民的第三子,其出身也颇有传奇色彩,其母杨妃乃是隋炀帝之女。如此说来,他与隋唐两朝皇室都有密切的血缘关系,称天潢贵胄没有任何问题。但是他一生的命运确是不幸的,因为毕竟不是嫡出,再加上其隋朝宗室身份,想在激烈的宫廷权力斗争中安身立命谈何容易。

据史料记载:从《新唐书》的“恪又有文武才,太宗常称其类己。既名望素高,甚为物情所向”和《旧唐书》的帝曰:“公岂以非己甥邪?且儿英果类我,若保护舅氏,未可知。”可以明显看出,李世民对于这个宝贝儿子还是赞赏有加的。在李世民的儿子中,李恪是最像唐太宗的,也最有文韬武略,且在大臣、百姓中威望最高。

由于李承乾、李泰等太宗诸子为了争夺太子的名分而两败俱伤,此时李世民曾想立李恪为太子,但遭到了大臣长孙无忌的反对,最后在长孙无忌的周旋下,太子的名分最终落在了名不见经传的晋王李治身上,这对于当雄心勃勃的李恪来说,不能不说是一个打击。

因此有了太宗赐恪书的以下一段对话:

“吾以君临兆庶,表正万邦。汝地居茂亲,寄惟籓屏,勉思桥梓之道,善侔间、平之德。以义制事,以礼制心,三风十愆,不可不慎。如此则克固盘石,永保维城。外为君臣之忠,内有父子之孝,宜自励志,以勖日新。汝方违膝下,凄恋何已,欲遗汝珍玩,恐益骄奢。故诫此一言,以为庭训。”

这段话似是劝告,更像是警告。至于当时的太宗皇帝的心理,外人不得而知,但是可以看的出,他对于自己的亲生儿子还是有一定的怜爱之心。而编剧就凭这句话而把李恪写的如此不堪让我等不能接受。

由于李恪有隋朝宗室的这一层特殊身份,其难以被朝臣们接受。想想也是,在当时那个封建礼法至上的时代,文武朝臣们当年跟随李渊父子历经生死打下来的江山,又怎能让唐朝的皇帝宝座重新回到隋炀帝一支?

至于当时的国舅长孙无忌,更是视其为眼中钉,假如不是他当时强烈反对李恪当太子,恐怕唐朝的历史都要改写。

等到李治登基,长孙无忌掌权,后来的事态发展就越来越朝着不利于李恪的形势发展,后来其凭借手中的权势,先谋立太子李忠,后又相继冤杀了吴王李恪以及江夏王李道宗。

史载:永徽四年二月初二,李恪在长安自尽,年约三十四岁。

至此,长孙无忌由此扫清了独揽朝政的一切障碍。至于后来武则天当权后,如法炮制,陷害国舅长孙无忌谋反,那是后话,不再细说。

唐朝的宫廷可谓是血雨腥风,只要和权力沾上点关系,很少有人能全身而退。

史书记载:

《新唐书》

郁林王恪,始王长沙,俄进封汉。贞观二年徙蜀,与越、燕二王同封。不之国,久乃为齐州都督。帝谓左右曰:’吾于恪岂不欲常见之?但令早有定分,使外作籓屏,吾百岁后,庶兄弟无危亡忧。”十年,改王吴,与魏、齐、蜀、蒋、越、纪六王同徙封。授安州都督。帝赐书曰:“汝惟茂亲,勉思所以籓王室,以义制事,以礼制心。外之为君臣,内之为父子,今当去膝下,不遗汝珍,而遗汝以言,其念之哉!”坐与乳媪子博塞,罢都督,削封户三百。高宗即位,拜司空、梁州都督。恪善骑射,有文武才。其母隋炀帝女,地亲望高,中外所向。帝初以晋王为太子,又欲立恪,长孙无忌固争,帝曰:“公岂以非己甥邪?且儿英果类我,若保护舅氏,未可知。”无忌曰:“晋王仁厚,守文之良主,且举棋不定则败,况储位乎?”帝乃止。故无忌常恶之。永徽中,房遗爱谋反,因遂诛恪,以绝天下望。临刑呼曰:“社稷有灵,无忌且族灭!”四子,仁、玮、琨、璄并流岭表。显庆五年,追王郁林,为立庙,以河间王孝恭孙荣为郁林县侯以嗣。神龙初,赠司空,备礼改葬。光宅中,仁遇赦还,适会荣以罪斥,故得袭郁林县男,历岳州别驾,爵郡公。尝使江左,州人遗以金,拒不内。武后遣使者劳曰:“儿,吾家千里驹。”更名千里。自天授后,宗室贤者多株剪,唯千里诡躁不情,数进符瑞诸异物,得免。中宗反正,改王成纪。未几,进王成。节愍太子诛武三思,千里与其子天水王禧率数十人斩右延明门以入。太子败,诛死,籍其家,改氏“蝮”。睿宗立,诏还氏及官爵。玮蚤卒,中宗追封朗陵王。子礻玄,出继蜀王愔。开元中,以傍继国改封广汉郡王,迁太仆卿同正员,薨。

《旧唐书》

吴王恪,太宗第三子也。武德三年,封蜀王,授益州大都督,以年幼不之官。十年,又徙封吴王。十二年,累授安州都督。及将赴职,太宗书诫之曰:“吾以君临兆庶,表正万邦。汝地居茂亲,寄惟籓屏,勉思桥梓之道,善侔间、平之德。以义制事,以礼制心,三风十愆,不可不慎。如此则克固盘石,永保维城。外为君臣之忠,内有父子之孝,宜自励志,以勖日新。汝方违膝下,凄恋何已,欲遗汝珍玩,恐益骄奢。故诫此一言,以为庭训。”高宗即位,拜司空、梁州都督。恪母,隋炀帝女也。恪又有文武才,太宗常称其类己。既名望素高,甚为物情所向。长孙无忌既辅立高宗,深所忌嫉。永徽中,会房遗爱谋反,遂因事诛恪,以绝众望,海内冤之。有子四人:仁、玮、琨、璄,并流于岭表。

寻追封恪为郁林王,并为立庙。又封仁为郁林县侯。永昌元年,授襄州刺史。不知州事,后改名千里。天授后,历唐、庐、许、卫、蒲五州刺史。时皇室诸王有德望者,必见诛戮,惟千里褊躁无才,复数进献符瑞事,故则天朝竟免祸。长安三年,充岭南安抚讨击使,历迁右金吾将军。中兴初,进封成王,拜左金吾大将军,兼领益州大都督,又追赠其父为司空。三年,又领广州大都督、五府经略安抚大使。节愍太子诛武三思,千里与其子天水王禧率左右数十人斫右延明门,将杀三思党与宗楚客、纪处讷等。及太子兵败,千里与禧等坐诛,仍籍没其家,改姓蝮氏。睿宗即位,诏曰:“故左金吾卫大将军成王千里,保国安人,克成忠义,愿除凶丑,翻陷诛夷。永言沦没,良深痛悼。宜复旧班,用加新宠,可还旧官。”又令复姓。

后世评价:

李恪英物,李治朽物,知子莫若父。然卒听长孙无忌之言,可谓聪明一世,懵懂一时。——毛泽东

《新唐书》600多字专门写李恪,很大篇幅是说他“封官的经历”:先是“长沙王”,后来又封“汉王”,没多久,又叫“蜀王”,然后是“吴王”,最后死了,还被改封“郁林王”,一生大部分时候是在京城外地转,也所谓“王运多舛”。为什么会这样呢,李世民对臣子们说出了实话,“不是我不想常常见到李恪在身旁,但太子皇位早已有主了,让他在外地当官,这样即使我死后,他们兄弟间也不会自相残杀。”(帝谓左右曰:“吾于恪岂不欲常见之?但令早有定分,使外作籓屏,吾百岁后,庶兄弟无危亡忧。”)

这话里看出了李世民是比较喜欢李恪的,甚至一度认为他很像他自己,是心目中比较完美的接班人,《旧唐书》说“恪又有文武才,太宗常称其类己。既名望素高,甚为物情所向”;《新唐书》里不仅认为“恪善骑射,有文武才”,也记载了李世民对长孙无忌说的话,“公岂以非己甥邪?且儿英果类我,若保护舅氏,未可知。”(你长孙无忌是不是不把李恪当作你外甥,其实李恪英武果敢很像我啊,将来说不定也能像对待亲舅舅一样对待你,保护你的。)

但这番话并没有打动长孙无忌,李世民最终也没有选择李恪作为自己的接班人,而是让他的嫡子,也是长孙无忌的亲外甥——长孙皇后生的李治当了皇帝,这注定了李恪后来的悲剧所在。

李世民临死前,长孙无忌成为托孤大臣,自然对他的亲外甥——高宗李治格外关照。关照的一个具体行动,就是帮李治镇压反叛、清除异己。李治当皇帝的第四年,房玄龄的儿子房遗爱和总给他戴绿帽子的老婆,也是李世民真正最宠爱的女儿——高阳公主试图谋反被朝廷察觉,长孙无忌借题发挥(叫“因遂诛恪”),不仅杀了房遗爱、高阳等几个人,顺带着荆王李元景和“时任”吴王的李恪也一并干掉了,“以绝天下望”(就是让那些希望李恪当皇帝的人彻底死了这份心)。李恪当然不服气啊,“临刑呼曰,‘社稷有灵,无忌且族灭!’”意思是诅咒长孙无忌不得好死,全家死光光。后来这话果然应验了,长孙无忌因当初阻止李治立武则天为皇后,结果事后被武则天逼得上吊自杀,还好家族成员只是流放边疆,没有灭族而已。

这史书上除了说李恪的优点和不幸遭遇外,有没讲他的坏处或者说真正想篡位的野心呢?也有,《新唐书》载,李世民曾经给李恪写过信,告诫他要遵循礼制、守本分,不要胡思乱想。(“汝惟茂亲,勉思所以籓王室,以义制事,以礼制心。外之为君臣,内之为父子,今当去膝下,不遗汝珍,而遗汝以言,其念之哉”),这说明李恪确实曾经表露过想当皇太子,继承皇位的端倪。相比懦弱无能的李治,文武双全又很得父皇欣赏的李恪有这样的念头并不奇怪,怪就怪他没有一个像长孙无忌那样的好舅舅罢了。

至于有些朋友考证出五代十国时南唐的建立者李昪(就是大词人、南唐后主李煜他爹)就是李恪的几世孙,并追尊李恪为“定宗孝静皇帝”,终于一圆李恪的皇帝梦,这实在有些误会,因为李昪追认的这个祖宗是唐宪宗李纯的第四个儿子李恪,并不是李世民的儿子李恪。

吴王李恪是唐太宗李世民的第三个儿子,他的母亲是隋炀帝的女儿杨妃。 恪天然帝王的资质,又深得太宗的器重,仅仅是他的母亲是隋炀帝的爱女,他便只能与皇帝的宝座失之交臂。恪慢慢地对这一点看得很深也很透彻,所以他才能当机立断,决意清心寡欲,远离长安这权力的中心,在偏远的江南做他天高皇帝远的吴王。然而,最终,他还是被褥冤枉地连坐于房遗爱的谋反案件。

史书里描述恪是“甚为物情所向”的性情中人。

恪是宫廷里孕育出来的一个温文尔雅的伟岸的男人,他身上流淌着极尽奢欲的隋炀帝的血,他是天生的王孙贵族。他拥有最最非凡的气质。 他的唯一把柄是和他的妹妹,高阳公主过从甚密,最后这段情感的暧昧竟被长孙无忌专权的政治所利用,所以新、旧《唐书》都大大地为吴王李恪鸣不平,说长孙的诛戮李恪是“以绝天下望”,是“以绝众望,海内冤之”。

《李氏家谱》称这支李氏为唐太宗李世民第三子李恪之后,且附有李世民敕封李恪为吴王的水诰(诏书),并列有李恪自唐至民国末期的后世子孙46代,纲目清楚,演变迁徙代代有据。因此,谱中尊李恪为这一支李氏之始祖。

李恪何人?对历史无多大兴趣的人自然不甚了解。应该说,李恪是大唐一位极卓越的王子。

李世民共有十四子,《旧唐书.太宗诸子传》开列得清清楚楚:

长子:恒山王 李承乾;

次 子:楚王 李宽;

三 子:吴王 李恪!

四 子:濮王 李泰;

五 子:庶人 李佑;

六 子:蜀王 李愔;

七 子:蒋王 李恽;

八 子:越王 李贞;

九子:唐高宗 李治;

十 子:纪王 李慎;

十一子:江王 李嚣;

十二子:代王 李简;

十三子:赵王 李福;

十四子:曹王 李明

李世民这14位王子,系皇后及九位嫔妃所生。若论这些王子的母亲,则李恪母亲最尊。李恪母杨妃是隋朝末代君王杨广之女。杨妃与李世民共生二子,即三子吴王李恪、六子蜀王李 。也就是说,李恪继承了隋唐两代皇族血统。

按照封建传统,君王立太子,是立嫡不立庶。这样,有资格继承王位的,只能是李世民的正宫长孙皇后所生的李承乾、李泰、李治兄弟三人。因此长

子李承乾八岁即已被立为太子。但李承乾后来欲谋杀父王而“抢班夺权“,濮王李泰密谋夺太子位,兄弟二人双双败露,一废为庶人,一贬徙郧县。惟一有资格继承大统的便只有李治了,后来他果然继承李世民成为唐高宗。

但在当时,李世民知他为人怯懦,怕他挑不起大唐这副重担,便寄希望于他最钟爱的儿子—吴王李恪。

《旧唐书.太宗诸子传》记李恪:“司空、安州大部督吴王李恪母,随炀帝女也。恪又有文武才,太宗常其类已。即名望甚高,甚为物情所向……”《资治通鉴》所记与此相同,并综合评论说:“太宗诸子,吴王恪、濮王泰最贤,皆以才高辩悟 为长孙无忌忌嫉,离间父子,遽为豺狼……”

李世民认为李恪具文武才很像自己,并欲立他为太子。也因此,对李恪格外厚爱,在《旧唐书》、《贞观政要》、《资治通鉴》、《唐鉴》等典籍中记载颇多。摘其要者介绍如下:

贞观十年二月乙丑日,李世民将其六位弟弟,六位儿子在王位之外加封为各州部督后,将他可信赖的弟弟李亢景和寄予愿望的两个儿子李恪、李泰留下单独谈话:“……汝等位到藩王……当须自克励使善事日闻,勿欲纵肆情,自陷刑戮。”

不久,贞观十一年正月辛卯日,李世民又将李恪由潭州都督改派为安州都督。李恪将赴任时,李世民专写了一封语重心长,情深意切的信告诉他:“……汝宜自励志,以最日新,方远膝下,凄恋何已。欲遗汝珍玩,恐益骄奢,故诫此一言以为庭训。”

李恪尽管聪颖非常,但那皇子的骄恣和父亲的备加宠爱却使他这年冬季惹了祸:他频繁外出射猎,使安州百姓的禾稼很受了些损失。李世民知道后大怒,立即下令免去李恪官职,并削去食邑三百户!爱之切而责之重,李世民正国为对李恪寄予厚望,所以对他的过失也绝不姑息宽贷。李恪免职回京后,李世民于日理万面中找李恪单独作了一次语重心长的谈话:“父之爱子,人之常情,非待教训也。子能忠孝则善矣,若不遵诲诱,忘弃礼法,必自致刑戮。父虽爱子,将如之何?”

巍巍大唐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最繁华的国家,其疆域东至大海,西越巴尔卡什湖,南涉南海,北到兴安岭,辽阔之极

这么大的国家,该有多少大事亟待李世民处理?何况他共有十四子,又有多少“家事”需人决断。但他竟然能对一个庶出的李恪如此关注,挤出时间,父子促膝,动之以父子真情,晓之以治乱之理,申之以法不容情之规,娓娓道来,语重心长。他该对这个庶出却非常像自己的儿子寄予多重的期望啊!

假若李世民传位于李恪的构想得以实现,那么“贞观之治”后的大唐在李恪经营之下,必有鲜花着锦,烈火烹油之盛。可异,历史不能假设,怯懦的李治继承了大统,又为武则天所专权,使李唐王朝的子孙遭受了一场血雨腥风的浩劫。而李恪也因才高于世,名倾四海而被权臣、李治的舅父长孙无忌诬陷而杀。历史的长河在这里打个深深的漩涡!

李恪被冤杀后,从宗室、朝臣到民间都认为冤屈。迫于舆论压力,唐高宗封李恪为懋林王并为其立宗庙。他的四个儿子皇孙一样被流放岭南之外,但终因李恪属影响至大而未被加害,且后来封王加爵,有的历任五州刺史,有的历任六州刺史。李恪的孙子及曾孙辈也是代有名臣。

李恪家族之出类拔萃,另有两则史料可证:

一是《旧唐书.太宗诸子传》中,太宗十四子中惟李恪名下附注“子成王千里,孙信安王”,越王李贞名下附注“琅邪王冲,”其余十二皇子,即使继承李世民皇位的唐高宗李治名下都未注子孙及爵位。

二是李恪之孙李讳被封为信安王“居家严毅,善训,诸子皆有令名(美名),三子恒、峄、岘皆至达官(显赫官位)”。《旧唐书》作者后晋刘昫对人才辈出、名臣如云的大唐人物以苛记得眼光挑选写传上,居然为李恪的三位曾孙李恒、李峄、李岘分别立传。这为史书所罕见。

综合上述,可以说,李恪是大唐出类拔萃的栋梁之材;李恪的家族是大唐卓越优秀的家族。

毛逐自尊指谁

男生的很多行为都可以让女生毫无抵抗之力。比如说有一些文艺青年,特别是一些摇滚歌手弹吉他的时候,就可以让女生感到毫无抵抗之力,为他们的魅力所倾倒。

还有就是男生在足球上踢球的时候,在球场奋力奔跑,也是让女生无法抵抗,为之疯狂。所以说作为男生的我们,有很多行为是可以让女生毫无抵抗的。只要我们把握好机会,把自己的潜力发挥出来,足以让女生为之疯狂。

职场中同事和你争功怎么办?

是毛遂自荐吧

成语典故: 毛遂自荐

出处: 《史记·平原君列传》记载:秦军围攻赵国都城邯郸,平原君去楚国求救,门下食客毛遂自动请求一同前去。到了楚国,毛遂挺身而出,陈述利害,楚王才派兵去救赵国。

释义: 毛遂自我推荐。比喻自告奋勇,自己推荐自己担任某项工作。

朝歌渊源: 毛遂为卫国人。曾在赵国平原君门下为食客,自荐使楚救赵,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相传,毛遂在朝歌云梦山从师于鬼谷子先生,云梦山鬼谷祠旁,有毛遂庙,为游览瞻拜之胜地。

毛遂自荐:

毛遂战国晚期人,曾在赵国平原君门下为食客,赵孝成王九年(前257年)秦围赵都邯郸,平原君急赴楚国求救援兵,在门客中挑选二十名文武具备的随行人员。左挑右选得十九人,毛遂以囊锥自喻,说让自己处于囊中,早已脱颖而出了,并自荐同往。十九人谓其傻皆讥笑之。至楚国后,平原君与楚王谈判,日出而言,日终不决。众人无奈,毛遂展露才华,按剑而上,陈述利害,威言并加,使楚王答应派兵救赵,同意马上发兵救赵,并立即锸血为盟。众皆佩服至极,使赵重于九鼎大吕。“毛先生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遂待毛遂为上客。

毛遂出身贫寒,非官非宦,二千年来传颂至今,且被神话,实乃自荐爱国所致也。

毛遂为卫国人,故里在今新乡市原阳县西路庄村,现有毛遂自荐亭和石碑多通。相传,毛遂在云梦山从师于鬼谷子先生,淇县云梦山鬼谷祠旁,有毛遂庙,为游览瞻拜之胜地。

“毛遂自荐”这个成语即由此产生,用来比喻自告奋勇,自我推荐。

怎样当好副校长 ?

和人一起共事,有时候会出现个别人总是喜欢和你争功的情况。在遇到这种情况的时候怎么办呢?

1.平时讨论、工作的时候把过程记录下来

平时你们遇到讨论分工,讨论问题的时候,你主动担当一个会议记录人的角色,把会议记录保留好。在每一个阶段的工作完成后,及时向主管领导汇报,这样领导也就清楚你们之间的分工和各人担当的工作,他人也就无法把你的工作抢走了。我自己的习惯是写工作日记,什么时间、什么人、要做什么事,然后在阶段性工作完成的时候向主管领导汇报,因为字还可以我是直接通过微信发照片给领导的,领导也喜欢这样的方式。

2.与人为善,避免遭受敌视,让其它同事帮助你

平时跟同事相处的时候,要与人为善,多帮助同事。这样,在你遇到不平的待遇比如抢功这样的事情的时候,或许会有同事站出来维护你。毕竟人心都是肉长的,你对别人好别人多数也会对你好,看着你受欺负多数也会挺身而出维护你的。当然,如果这些人都被你的同事“收买”的情况那就没办法了。不过,这毕竟是小概率的事情。

3.看“功”的作用的大小来决定采取什么对策

如果这次配合只是你们无数个项目里的一个,没有太大的作用,那他争就争吧,自己吃一垫长一智,后续在协作的过程中多个心眼来维护自己的利益就好了;如果这次项目决定着你们的升迁,你就向主管领导把这次工作的具体分工,每人完成的事项简要进行汇报,由领导来决定。多数领导对下面的事情都心知肚明,真正属于你的功别人也不太容易争走,你没有必要太在意的。

4.大忌:当面进行争吵当面和同事争吵、辩解是大忌,因为这样一来会影响公司整体团队的气氛,领导很反感这样的事情。如果你们两人都当面争吵,最终的结果多数是两人都不落得好处。

目前,中小学实行的领导体制是“校长负责制”。有一定规模的学校一般都分别设有分管教学工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总务后勤工作的副校长。副校长该如何工作十分重要,因为副校长和校长能不能合作共事,关系到一个学校的领导班子能不能团结协调,标志着一个学校领导班子的整体管理水平。每个副校长如果能够尽职尽责地做好自己分管的工作,学校的各项工作就能顺利推进,这个学校就处于良性循环,否则,学校的某一方面工作就可能出现落后或停滞状态。在一定意义上说,副校长的工作是校长办学理念和治校方略的具体表达。副校长的角色能否演好是学校领导班子群体结构的重要标识,也是学校领导班子达到最佳组合、形成整体优势的主要因素。有的人将正职和副职比作一根绳上的蚂蚱,还有人把正职和副职的关系比作影视表演中的主角和配角。俗话说,“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红花还要绿叶配”,讲的都是副职和正职的合作配合是十分重要的。在中国历史上,毛泽东与周恩来之间的配合一直是受人称道的。在他们身上我们会发现,不仅仅是崇高的革命理想把他们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而且还有他们在才能和气质上的互补,才使他们的合作那样默契、完美、相得益彰。一、副校长要找准位置,不缺位,不越权副校长是校长的助手。许多有关副校长职责的文本中都明确地写着:“副校长协助校长分工负责领导管理学校的教学工作、思想政治工作、总务后勤工作。”副校长分管的某项工作是协助校长分管,所以副校长首先是找准自己的位置。现代社会是一个充满分工与合作的社会。分工就是每一个人都承担着一定的可能是互不相同的活动,合作就是把这些活动协调统一起来。分工与合作是无处不在无时没有的。分工不明确就会导致冲突,分工不合理就无法真正合作。在一个学校,校长是学校的法人代表,处于统领全局协调指挥的位置,对整个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都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而副校长是校长的助手,在委员会制下通过投票表决的方式与校长同享决策权(比如在校务委员会)。而校长负责制是一种行政首长负责制,副校长只有某种决策建议权。在学校的日常工作中,副校长担负着某一方面的直接指挥和协调任务。比如分管教学副校长就担负着全校教学工作的直接指挥和协调的任务,但这种指挥和协调是在校长领导下的,贯彻执行校长领导意图的指挥协调。必须明确教学副校长是协助校长分管教学工作。作为一个副校长首先必须弄清楚:自己是干什么的?应当干什么及怎么样去干?对于和校长可能发生矛盾的地方,一定要本着服从上级,有益工作的原则认真对待,在职权发生明显的交叉和重叠时,副校长应及时请求校长,通过协调讨论信息沟通等方式使校长和副校长权责进一步明确,从而保证学校领导班子的安定团结,各项工作能正常进行。有的副校长把自己分管的工作当成自己的“独立王国”。只有他才可以过问。比如有一个学校分管教学的副校长,教学方面的事务诸如教师任课安排、教师职称评定、教师业务考核、教学计划制定、教学改革、教科研课题选定等,都由他一人说了算。校长了解过问教学方面的工作他就不高兴,认为校长不信任他,不支持他的工作。结果这位副校长始终和校长搞不好关系,最后甚至发展到互相对立而被上级领导调出学校。当然,作为校长要充分发挥副校长的作用,在管理学校中坚持“可以越级调查研究不可越级指挥”的原则,并且要充分授权。让副校长放手大胆地工作。但是上述这位副校长的所作所为就不是校长放不放权的问题,而是没有摆对自己的位置。教师工作安排、职称评定涉及到教师的合理使用以及各年级教师队伍的合理结构,当然不是分管副校长能够决定的。教科研课题、教学改革方案的制订虽然是分管教学考虑的范畴,更是全校工作的大事,副校长应当主动向校长请示汇报,并积极提出自己的建议,协助校长从学校整体工作出发把这些工作搞好。如果离开校长的关注和决策,分管副校长单独处理这类事务显然是不当的。曾经任过美国总统的布什在处理正、副职关系方面有着高超的艺术。1974年布什竞选失败后,出任里根政府的副总统。上任后布什就认为总统与副总统之间建立在相互信任基础上的相互尊重,是一个副总统成功的最重要的条件。为了取得和保持总统的信任,布什曾给自己制定了五项必须遵守的基本原则。其中一项便是准确认识和掌握作为副总统的工作权限。里根就职后不久被枪击,正在得克萨斯州察访途中的布什立刻乘直升飞机赶回华盛顿。当时一位军官认为,先飞到附近的停机坪再驾车前往白宫会浪费很多时间,不如直接驾车前往白宫南草坪降落,这样就可以赶在电视新闻联播开始之前出现在电视屏幕上,向全国全世界宣布,副总统正在领导着美国。但是,布什坚决予以反对。他说:“只有总统才能在南草坪上着陆。”因为他知道自己作为副总统的权限,副总统应当用行动来遵守原则,决不能僭越自己的职权范围。这样,布什在里根手下当了8年副总统,积累了丰富的政治经验,也赢得了总统和共事者的赞誉并最终成为美国的第42位总统。这个案例说的就是副职要找准自己的位置。找准位置才会有作为。二、副校长要守岗尽责,在自己分管的工作中创出一流的业绩领导科学认为,辅助正职开展工作正是副职的职责所在,是其无法推卸和逃避的责任。在学校领导班子中,不论副校长分管什么工作,都是把校长的办学理念转变成全校师生的具体行动。校长考虑的是学校办学的大政方针,是“学校明天是什么?”副校长则应当贯彻校长的领导意图,落实“学校今天该干什么?怎么办?”有人批评时下的学校工作:“现在不缺的是各种各样的规划、方案,缺的是如何落实。”比如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各级教育行政部门都在讲要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学校就要回答:“怎么样办学,人民才会满意?”副校长就要在校长的领导下具体设计出一个学期办几件让家长学生满意的事。还要具体列出这几件事是什么、如何落实、谁来办、什么时候办到什么程度、如何去检查等等。比如说校长在学年工作计划中向全校提出:“新学年要进一步加强德育工作。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增强学校德育工作的实效性。”分管思想政治工作的副校长就不能也跟着校长空对空地说几句大话套话,而应该提出具体措施,分别就学段(初中、高中)、年级,上学期、下学期,每个月直至每个周提出安排意见。还要就全校及各年级围绕什么主题,组织那些活动;筹办哪些学生社团,谁去组织,有哪些要求;学校文化如何体现全校的中心教育内容,各年级如何针对学生年龄特征组织相关的校园文化活动;班主任、团队工作如何统筹安排等提出明确的要求。当然分管德育工作的副校长要把学校德育工作搞得有声有色,最主要的还是要非常熟悉学校的德育管理,有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有一位分管德育工作的优秀副校长,他曾创出多项省市范围的德育工作经验。他做过班主任,任过年级组长,当过学校政教处主任。他把近十几年从中央到省市县各级党委政府关于加强学校德育工作的文件按年度汇集成册。各地德育的经验和媒体的报道他也收集了很多。他说这是他搞好学校德育工作的“上方宝剑”。他非常熟悉全校的班主任,可以叫出全校大多数班班干部的名字,他和学校所有社团的骨干分子都是十分亲近的朋友。他说这些是他搞好学校德育工作的基础。他有个形象的比喻:搞好德育工作要靠“天”,这个“天”就是上级德育工作的方针政策;还要靠“地”,这个“地”就是学校的师生,特别是班主任。当然最终还得靠自己,就是自己努力地工作。其实这位副校长说的就是守岗尽责。这里不只是一般地坚守岗位履行职责,而是认真学习与自己分管工作相关的方针政策、先进的工作经验,研究自己分管工作的相关背景,了解过去怎么样,现在面临着什么样的形势,工作对象发生了哪些变化等等。努力掌握工作的基本规律,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副校长搞好自己分管的工作就是对校长最大的支持,就是对学校领导班子建设最大的贡献。三、副校长要能任劳更能任怨,为整个领导班子的协调配合不懈努力“任劳任怨”是一种修养,也是一种素质。在工作中不但要勤奋努力,还要从大局出发,从维护领导班子的团结出发,勇于承担责任。有一位副校长在总结自己的工作时说:“在工作中应该有推功揽过的精神,作为副校长,在学校工作出现问题时,首先要维护校长的形象和领导权威,勇于承担责任,在有成绩时,要首先肯定校长和其他领导以及大家的工作,绝不可反其道而行之。”这位副校长所说的“推功揽过的精神”其实就是在践行“任劳任怨”,工作自己多干点儿,责任自己多担点儿,功劳荣誉面前自己不伸手。有人把人文精神概括为三句话:“扎根于内心的修养;无须别人提醒的自觉;关爱他人的善良。”一个人如果具备了这样的人文精神,在工作中任劳任怨就一定是顺理成章的事了。“任劳任怨”的思想基础是对事业的忠诚与执着。一个视工作如生命的人在他面前是不存在辛劳和委屈的。学校是教育的专门机构,这里是青少年身心成长的地方。学校的一切工作都是为了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作为副校长当然应该忠诚于教育事业为教育事业鞠躬尽瘁。有了这种事业的神圣感、使命感、责任感,工作中受点累,或者因为不为人所理解而受到一些责难就都可以承受和宽容。宽容是一种美德,因为它表现了一个人的气量。它是化解人与人之间矛盾的一剂良药。关系大师有句格言:“金刚怒目,不如菩萨低眉”。当别人说了对不起你的话,做了对不起你的事,他一定会觉得心里有愧,诚惶诚恐,害怕一报还一报。这时你做个高姿态,不跟他一般见识,主动与其维护双方之间良好的关系。那么,只要是有良心的人,他心里就会感到愧疚。一个人如果能做到宽容大度,他就一定会有良好的人际关系,他的工作也就有了广泛的群众基础。说到“任劳任怨”学校分管总务后勤的副校长是最有亲身体会的。总务后勤工作是学校的保障系统。它可能不像教学工作那样受到领导的重视,但它却关乎到学校各项工作能否顺畅运行。许多事与师生的切身利益相关,来自师生中的很多抱怨实际是他们的诉求。所以总务副校长更要认真听取各方面的意见,以自己务实的作风和真心实意地为师生办实事的工作业绩树立良好的形象。总之,当副手是一种社会的分工,也是工作的积累和历练。在其位谋其政,担任了副校长的职务就要做好副校长的工作,用智慧和汗水书写自己的人生轨迹。 我任中学副校长九年,有人说,副校长好当,听鼓下锤,马首是瞻,校长叫怎样搞就怎样搞,不负主要责任,天塌下来有校长顶着;也有人说,副校长难当,事情做得多,硬板拍不了,上有校长,下有老师,夹缝求生。这些说法自有他的一些道理,但我都不以为然。 一、端正心态,摆正位置,融洽关系是前提 1、端正心态。当好副校长先要有一个平和的心态,既不能妄自尊大,高高在上,这样会脱离群众,孤立自己,不利于开展工作。但也不能妄自菲薄,看轻自己,认为是校长的助手,是配角,这样会失去自信,办事放不开手脚,也不利于工作。良好平和的心态能帮助你克服各种困难,信心十足,持之以恒搞好工作。 2、摆正位置。我常想既然设副校长的职位,就必定有其职责。我认为副校长是校长的助手和参谋,是校长和老师之间的桥梁和纽带。它服从于校长,它服务于教师,在职务上是配角,在工作上是主角,理应站在工作的第一线,冲锋在最前面,当好排头兵。我97年底担任副校长以来一直任初三毕业班语文、政治、历史等主课,所任学科中考成绩始终居本校同级同科前列,最好成绩为98年中考有效分全县第一名。自己的教学搞好只能算是一个好老师,作为业务干部还应该组织和带领全体教师都搞好各自的工作,搞好学校的工作。除此之外还应当为校长排忧解难,例如当校长和老师之间发生矛盾时,副校长应维护学校大局和稳定,巧妙化解(举例略)。当学校和外界发生矛盾时,应挺身而出,依法维护学校的利益,例如在方西河中学时孟家洼群众为土地问题与学校发生纠纷,我挺身而出,据理力争,为石生学校长排忧解难。 只有把自己的位置摆正了,关系和谐了,班子团结一心,工作才能顺利开展,因为团结才会有力量。当然,关系融洽并不是不讲原则的一团和气。班子成员之间应真诚相待,校长也不是完人圣人,他也有考虑不周或出错的时候,作为助手,应在适当的时间,适当的场合提出合理的建议或据理力争,当意见出现分歧时,个人可保留意见,无条件服从校长的安排。在和方双年校长、石生学校长、刘秋安校长共事的岁月里,我们正副职都能默契配合,愉快工作。和檀树中学方校长共事时间最长(20多年),至今仍相敬如宾。在方西河中学和七里镇中两度与石校长共事,他的领导艺术,管理能力,宽广胸怀使我受益菲浅,今天分开仍恋恋不舍。 二、良好的道德品质,过硬的业务能力,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是关键 无论是教师还是领导,都应有良好的道德修养,特别是领导,如果没有一个好品质,那么他所领导的班子也会受到影响,群众也不相信你,你就没有凝聚力,没有亲和力,脱离群众,工作也就难以开展。作为业务干部,除了要有良好的品质外,还应有过硬的业务能力,如果自己的业务水平太低,就不可能带领教师钻研业务,搞好教学和研究工作,别人也不服你。 所以工作二十六年来,我一直是边工作边学习,不断提高文化水平和业务水平,不断充实自己。师范毕业后参加专科函授,后来又参加本科进修,先使自己学历合格。学历合格不等于业务能力强,为了不断提高个人的业务水平,我是积极参加教研室等组织的教学研究活动,同时还多次外出求学。93年参加魏书生教学研讨会,99年参加黄冈市校长培训,考试合格,2000年又参加市校长研修班提高培训,成绩优秀。在平时工作中,我注意总结和积累教学经验,教学论文多次获奖,98年撰写的语文教改论文在全国有影响的杂志上公开发表。 作为一名中层干部,除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和较强的业务能力外,还应具备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有很多要好的同事评价我说什么都好,就是不擅长搞外交,我承认这一点,但我的想法是作为业务干部,就应沉下来,就应多在办公室教室奔忙,经常深入教师中讨论教学,深入课堂中听课。工作中要身先士卒,在做好自己的教学工作的基础上加强对全体教师的管理,工作应求真,不弄虚作假,应务实,不骄躁浮夸。我每次检查别人的备课作业,先把自己的给别人检查。我要求教师遵守课堂纪律,我从不迟到或旷课。我的想法是,我是一名干部,但先是教师。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是我团结广大教师,协助校长搞好工作的法宝。 三、严以律己,宽以待人,心胸宽阔,无私无畏是必要条件 我认为自己能和全体教师融洽相处,能和校长及其他中层干部团结一心,愉快工作,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严以律己,宽以待人。同事之间应相互尊重,干部应多关心教师,多体谅教师,教师有缺点应诚心帮助,同时还要理解、原谅、容纳有问题的教师,小肚鸡肠,遇事记仇,寻仇报复不会成为一名群众拥戴的好干部。俗话说:“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作为领导干部,一定要有宽大的胸怀,无私无畏,大胆工作,有道是,心底无私天地宽,无私才能无畏。不能秉公办事,私心杂念太浓的人也不是合格的好干部。

文章标签: # 李恪 # 工作 # 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