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生肖配对 生肖配对

文武重臣形容什么生肖呢_文武重臣形容什么生肖

tamoadmin 2024-06-16 人已围观

简介1.第四个字牙成语有哪些2.乾隆在寿诞时写下什么,文武大臣纷纷叫好,和中堂却心慌意乱?3.含有“南北”的成语有哪些?4.苻坚最信任的三位将领?5.堪比和珅的晚清重臣奕劻有多贪?文武百官的意思是泛指所有官员。读音:[wén,wǔ,bǎi,guān]基本释义和出处:作定语,状语;泛指古代当朝的所有官员,所谓文武一词主要为划分的维度;而百官指的就是数量很多的意思。出自《三国演义·第九六回》。引证解释:泛

1.第四个字牙成语有哪些

2.乾隆在寿诞时写下什么,文武大臣纷纷叫好,和中堂却心慌意乱?

3.含有“南北”的成语有哪些?

4.苻坚最信任的三位将领?

5.堪比和珅的晚清重臣奕劻有多贪?

文武重臣形容什么生肖呢_文武重臣形容什么生肖

文武百官的意思是泛指所有官员。

读音:

[wén,wǔ,bǎi,guān]

基本释义和出处:

作定语,状语;泛指古代当朝的所有官员,所谓文武一词主要为划分的维度;而百官指的就是数量很多的意思。出自《三国演义·第九六回》。

引证解释:

泛指所有官员。

《三国演义.第九六回》:授以白旄黄钺,文武百官,皆听约束。

近义词:北门南牙。

解释:北门:指羽林诸将;南牙:指宰相。指文武重臣。

出处:宋朝司马光《资治通鉴 唐纪中宗神龙元年》:“北门南牙,同心协力。”

例句:

1、皇帝一发怒,文武百官都跪了下来。

2、文武百官个个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3、文武百官,默默点首,莫敢谁何,俱箝口而回。

4、文武百官默默点首,莫敢谁何,俱钳口而回。

5、文武百官默默点首,莫敢谁何,俱闭口而回。

6、曹操而又很少在宫中,文武百官对王允是惟命是从。

7、明孝宗即位之后立即逮捕了两人,使文武百官弹冠相庆。

8、每天早晨,文武百官上朝时,就从这块“龙鳌石”的两旁经过。

9、有一天,国王和很多文武百官一起坐龙船出海游玩。

10、城门楼下,凌风文武百官跪倒在地,彩旗飘展,鼓乐齐鸣。

11、侍卫内大臣和文武百官列队,一个个到他面前宣誓效忠。

12、当仪式开始后,所有的文武百官都要跪在地上扮演三拜九叩。

13、西岐万民牵羊担酒,户户焚香,氤氲拂道;文武百官与各位公子,各穿大红吉服。

14、当然,纠劾地方文武百官,惩治腐败和犯罪,才是巡按御史的中心工作。

15、广东省自巡抚以下的文武百官,见提督大人对查伊璜如此恭敬,无不暗暗称异。

第四个字牙成语有哪些

面对宦官王振把持朝政,杨荣是怎么做的?

古代有很多著名的人物,这些人物也颇受争议,其中杨荣的一生是经历过人生百态,也是人们议论的对象。那么面对宦官王振把持朝政,杨荣是怎么做的?

杨荣、杨士奇和杨溥是大明王朝前期的三位举足轻重的内阁重臣,在永乐、洪熙、宣德、正统四朝中都保持有较大的影响力和威望,他们被后世的人称为三杨。

三杨说是说四朝重臣,但他们的影响力和作用主要集中在永乐、洪熙、宣德前三朝,到了正统朝的时候,他们三人都已经年老体衰,对于很多朝政大事都已经力不从心,尤其是随着英宗皇帝朱祁镇逐渐宠信宦官王振,他在朝中狐假虎威,各种作威作福,杨士奇、杨荣、杨溥这三位德高望重的大臣都被其所压制。

有一次,王振特意跑来对杨士奇等人表示:“当今朝廷内的诸多大小事务,都仰赖你们三位老臣在尽忠职守地处理着。但如今你们三个人年纪已经不小了,不知道日后有什么打算呢?”

杨士奇等人心里清楚,这是宦官王振明摆着要将他们三人赶出朝堂了。杨士奇不肯就这样妥协,针尖对麦芒地表示:“我们这几个老臣都已经准备好要竭诚报国了,准备效仿蜀汉时期的诸葛亮那般,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然而对此,杨荣却直接拆了杨士奇的台,表示:“你可千万不要这么说,我们三个都已经老了,无法再继续为朝廷效力了,我们自己应该要认清楚这个事实,顶多只能推荐一些贤良的后辈,以此来报答朝廷无上的恩情。”

听到这三杨愿意主动退下朝堂,王振十分高兴,能够不同他们撕破脸还是比较不错的,所以等到第二天杨荣上书所举荐的几个人才,曹鼐、苗衷、陈循、高谷等人,王振都十分爽快地同意去重用这些人,只要能够换来三杨的退场,怎么样都是值得的。

然而杨士奇在当天过后,跑来同杨荣诉苦,指责他不应该去说那些话语的。对此,杨荣解释称:

“那个王振已经十分讨厌我们了,如今朝政被他所把持,即便我们三杨联手也未必能够将其扳倒。所以在这样的一个既定事实下,倒不如我们主动退场,提携一些后辈上去,这些人至少是同我们一条心的,是愿意为国家而效力的。要不然,如果由王振来提携的话,到时候满朝文武都会是他的爪牙,这样一来情况就更加危险了。”

杨士奇听完后,被杨荣的理论给说服了,衷心地佩服他真的很具有远见卓识。

乾隆在寿诞时写下什么,文武大臣纷纷叫好,和中堂却心慌意乱?

北门南牙 北门:指羽林诸将;南牙:指宰相。指文武重臣。

钩爪锯牙 指鸟兽尖曲、锋利的爪、牙。比喻人的凶恶残暴。也比喻武装军队。

虎口拔牙 比喻做十分危险的事情。

佶屈聱牙 佶屈:曲折;聱牙:不顺口。指文章读起来不顺口。

诘屈聱牙 诘屈:同“佶屈”,曲折,引申为不顺畅;聱牙:读起来拗口、别扭。形容文字晦涩艰深,难懂难读。

利齿伶牙 伶:通“灵”,灵活,乖巧。能说会道。

青面獠牙 青面:脸上泛着青色;獠牙:露在外面的长牙。旧时神怪故事中形容凶神恶鬼的面貌。现形容人面貌极其凶恶。

拨嘴撩牙 指挑拨是非。

戴发含牙 长着头发和牙齿。指人。

诘曲聱牙 形容文句艰涩,不通顺畅达。

诘诎聱牙 形容文句艰涩,不通顺畅达。同“诘曲聱牙”。

诘屈謷牙 形容文句艰涩,不通顺畅达。同“诘曲聱牙”。

金口玉牙 金、玉:比喻珍贵。指皇帝是金口玉牙,说什么是什么,不能更改。现比喻说一不二。

强嘴硬牙 指能说会道。

课嘴撩牙 搬唇弄舌。课,用同“嗑”。

利齿能牙 口齿伶俐,能说会道。

俐齿伶牙 指能说会道。

雀角鼠牙 雀、鼠:比喻者。原意是因为者的欺凌而引起争讼。后比喻打官司的事。

鼠雀之牙 指争讼之事。

铁面枪牙 比喻坚忍不拔,刻苦自励。

铁嘴钢牙 比喻能言善辩。

舞爪张牙 原形容猛兽的凶相,后常用来比喻猖狂凶恶的样子。

以牙还牙 用牙咬来对付牙咬。比喻针锋相对地进行回击。

泽吻磨牙 犹言龇牙咧嘴。凶残的样子。

含有“南北”的成语有哪些?

乾隆在寿诞时写下?禅?字,文武大臣纷纷叫好,和中堂却心慌意乱。这个字是一个多音字,众多大臣都以为乾隆写的这个字是佛教中的?禅?,当时的乾隆已经83岁了,大家都以为乾隆活了这么多年领悟了人生的真谛,开始一心向佛,达到了和凡夫俗子不一样的境界。但是只有和珅看出了乾隆写这个字的用意,这不是佛教中的?禅?,而是禅位的?禅?。 乾隆这一生最敬佩的人就是康熙,他在登基称帝的时候就说过自己在位的时间不会超过康熙在位的时间。

康熙在位的时间是60年左右。乾隆在位的时间已经和康熙很接近了,乾隆号称?十全老人?,文治武功都落后康熙,自己也是会信守自己的承诺,找一个是当地时机退位让贤。

乾隆是和珅最大的政治靠山。乾隆在位一天,和珅就能保证自己大权独揽,保证自己荣华富贵。如果乾隆不在管理国家事务,那么和珅将会失去自己政治上的最大靠山。而且乾隆看中的接班人嘉庆和自己素来不合,如果乾隆下台,嘉庆势必会对和珅动手,和珅前面积累的所有政治优势都会随着乾隆的下台而消失。

一朝天子一朝臣,和珅作为前朝的重臣,在面对新的君主必然不会有好果子吃。和珅也做了很多贪赃枉法的事情,如果不是乾隆护着他,恐怕他早就在清朝官场中混下去了。在官场上这么多年,和珅也树立了不少的政治对手,他们都巴不得早点看到和珅倒台,嘉庆也没有让和珅失望,乾隆去世之后就扳倒了他。

苻坚最信任的三位将领?

1.南征北战[ nán zhēng běi zhàn ]

形容转战南北,经历了许多战斗。

2.南船北马[ nán chuán běi mǎ ]

南方人善于驾船,北方人善于骑马。指各人均有所长;指南北交汇之地,南人北上改骑马,北人南下改乘船。

3.南枝北枝[ nán zhī běi zhī ]

南枝向暖,北枝受寒。 比喻彼此处境的苦乐不同。

4.走南闯北[ zǒu nán chuǎng běi ]

指走过南方北方不少地方。也泛指闯荡。

5.雪北香南[ xuě běi xiāng nán ]

多雪的北方和花木飘香的南方。

6.指南攻北 zhǐ nán gōng běi ]

犹声东击西。

7.南橘北枳[ nán jú běi zhǐ ]

枳:落叶灌木,味苦酸,球形。也叫枸橘。南方之橘移植淮河之北就会变成枳。比喻同一物种因环境条件不同而发生变异。

8.北门南牙[ běi mén nán yá ]

北门:指羽林诸将;南牙:指宰相。 指文武重臣。

9.南航北骑 [nán háng běi qí ]

形容乘舟骑马,南北奔走。

10.南鹞北鹰[nán yào běi yīng ]

鹞、鹰:两种猛禽。在南为鹞子,在北为老鹰。比喻性格严峻的人。

11.南人北相 nán rén běi xiāng ]

用来形容一个人机动灵便,却又不缺乏稳成持重。

12.南贩北贾[ nán fàn běi gǔ ]

为了谋生而到处奔走。

13.南箕北斗[ nán jī běi dǒu ]

箕:星宿名,形状象簸箕;斗:星宿名,形状象酒斗。比喻徒有虚名而无实用。

14.南腔北调[ nán qiāng běi diào ]

原指戏曲的南北腔调。现形容说话口音不纯,搀杂着方言。

15.面北眉南[ miàn běi méi nán ]

指脸面相背,互不理睬。形容相处不合,各不照面。

堪比和珅的晚清重臣奕劻有多贪?

苻坚最信任的三位将领,却起兵叛乱,将前秦王朝推翻?

383年,前秦大军兵败淝水,天王苻坚中箭负伤,逃回长安。就在苻坚准备重整旗鼓之时,他最信任的四位将领却先后起兵叛乱,将前秦王朝推入覆灭的深渊。这三位将领都不是苻坚的嫡系,有的甚至是亡国之余,但苻坚不计前嫌,对他们信任有加。然而,这三个人却以德报怨,起兵对抗苻坚。那么,这三个前秦叛将都是谁呢?

一、后燕慕容垂

慕容垂是前燕的宗室,在与东晋作战的过程中,击败了桓温,但也遭到了朝中权贵的嫉妒。当时的前燕太后可朱浑氏与重臣慕容评勾结,排挤、陷害慕容垂。万般无奈之下,慕容垂背弃了自己的国家,投奔到了前秦。当时,王猛认为慕容垂终究会是个祸害,力劝苻坚将其除掉,但苻坚不为所动,对慕容垂信任有加,还加封他为冠军将军、宾都侯。

382年,苻坚准备征讨东晋,但遭到了满朝文武的反对,可是慕容垂却鼓动道:“若从朝众之言,岂有混壹之功乎!”苻坚大喜,当即说道:“与吾共定天下者,独卿而已。”384年,慕容垂正式起兵叛乱,并在两年后称帝,建立了后燕政权。前秦使者厉声斥责慕容垂,说他忘恩负义。慕容垂十分惭愧,默然不语,也没有加害使者。396年,七十岁的慕容垂病死。

二、西燕慕容冲

370年,王猛率领前秦军队灭掉了前燕政权,之后前燕宗室被迁到了长安,其中就包括慕容冲。他是前燕皇帝慕容儁的儿子,慕容垂是他的叔父。慕容冲相貌俊美,是个美男子,前燕被灭时,他只有十几岁。苻坚不仅喜欢慕容冲的姐姐清河公主,还将慕容冲也纳入后宫。当时长安城传出了一首童谣,“一雌复一雄,双飞入紫宫”。

慕容冲与苻坚的更为亲近,但是慕容冲也造反了。当得知慕容垂在河北起兵的消息后,身为平阳太守的慕容冲也举兵叛乱,并且被兄长慕容泓封为皇太弟。384年九月,慕容冲率兵围攻长安,苻坚派人赠送锦袍,还想以昔日之情来打动慕容冲,“朕于卿恩分如何,而于一朝忽为此变”。慕容冲不为所动,率军猛攻长安。386年,慕容冲被部下所杀。

三、后秦姚苌

姚苌是羌人首领姚弋仲第二十四子,他早年间跟随兄长姚襄对抗前秦。357年,姚苌兵败被俘,前秦不计前嫌,非但没有杀他,还委以官职。苻坚即位后,姚苌更是得到了重用。383年,苻坚调集重兵,征讨东晋,姚苌被任命为龙骧将军、都督、梁二州诸军事。苻坚还对姚苌说道:“昔朕以龙骧建业,未尝轻以授人,卿其勉之!”

淝水之战后,各地纷纷叛乱,姚苌见时机已到,也举兵反叛。姚苌建立了后秦政权,与苻坚展开了激烈的斗争,并最终擒杀了苻坚。之后,姚苌又与前秦的皇帝苻登作战。394年,姚苌病死,终年六十四岁。苻坚过于相信这些降将,却不肯采纳弟弟、儿子们的建议,最终导致自己国破家亡。

说起来奕劻啊,可能很多人的印象不是很深刻,但是提到和珅,估计是家喻户晓。今天要提到的奕劻在一项专业特长上,就能与大名鼎鼎的和珅一较高下。那就是一个字:贪。

二人在敛财手段和技巧上可谓是平分秋色、难分伯仲。据统计,奕劻最终受贿折合白银一亿两以上,要知道当时的大清一年的总收入也不过才8000万两而已。作为晚清支柱、清廷的铁帽子王、首任内阁总理大臣奕劻贪腐银两总数虽不及和珅,但是和珅贪在太平盛世,国有余粮,而奕劻在风雨乱世中还能敛亿万之财,比起和珅也的确不落下风。

在晚清的政治舞台上,这位庆亲王可是一位极其活跃的人物,他先是领班的军机大臣,后来军机处被废之后,他又一跃成为了领导内阁的首位总理大臣。而且,他还是大清最后一位铁帽子王(整个大清统共就12位,意思是无论承袭多少代,爵位都不降),这种莫大的殊荣让他得以在整个世界舞台上都有一席之地。

在晚清政坛上主张?维稳第一?,所以像奕劻这样的大臣就有可用武之地。但是这位?国务活动者?闻名于世的方法却是独辟蹊径?疯狂敛财。他在任期间敛财的一个相当重要的手段就是卖官。

当时的庆亲王府邸甚至被人称作是?老庆记公司?,因为大家都知道带着钱进了这王府,出门儿那就是个官。而且按照官位大小,所花费的银子也是有多有少。彼时杨士骧想要山东巡抚的位子,就给庆亲王送了十万两白银打点,才顺利当上。还有不计其数的朝臣为了更高的乌纱帽重金贿赂过奕劻。

在贿赂奕劻的朝臣中,袁世凯应当是最卖力的一个。在晚清的最后十年里,这对庆袁组合几乎掌握朝廷的军政大权。北洋的政治框架也就是在那时候形成的,虽然在1909年,袁世凯被迫下台,但是整个北洋集团长期的耕耘已经为其在军事上的垄断地位,打下了牢不可破的基础。这也是为什么后来袁世凯能重新启用,并且胁迫清帝退位,自己当上大总统的原因之一。

袁世凯很能审时度势。1903年领班军机大臣荣禄病重,袁世凯预料奕劻将会接任这一职务。所以他当即让杨士琦持10万两白银相赠,如此一来这关系就算是定下了。等到奕劻正式履新之后,袁世凯是月有月规,节有节规,年有年规。总之就是银子不断,贿赂不停。而且王府的一些事宜,比如说福晋生日,儿女成婚之类的,皆是袁世凯出钱打点。

刘厚生作为当时的知情人曾经说:?弄到后来,庆王遇到重要事件,及简放外省督抚藩臬,必先就商于袁世凯,表面上请他保举人才,实际上就是银子在那里说话而已。?

1908年,庆亲王70大寿,这是官员们争先用银子攀附的一个好时机。当时前往庆王府送礼的人络绎不绝,几乎把王府门前的街道都排满了。为了不给人留下口舌,奕劻表面上声称不收丝毫贺礼,但是私下里命令属下将送礼者按照礼物贵重分为四级。最后整个寿辰下来,庆亲王共得白银50多万两,各种礼物合计超百万两。

到了1911年,按照后来的眼光看,当时的大清几乎只剩最后一口气了,但是这位庆亲王还在忙碌着把钱装进自己的腰包。当时邮传部尚书一职空缺,奕劻便特意传出消息,明码标价30万两。当时盛宣怀想要买这个职位,奕劻知道他家大业大,就想着能多捞一点,他说:?别人三十万可以,你就非六十万两不可?。

盛宣怀也不愿意当冤大头啊,他就四处找人说清、砍价,最后在不断的斡旋中,他还是以30万两拿下了这顶乌纱帽。而且,奕劻要求只要现金,不能用其他东西物件抵押,所以这30万两送到庆亲王府都是白花花的银子。

据《光宣小记》中记载,武昌起义后,四川原总督锡良自告奋勇希望率兵督陕,然而奕劻索要钱财习惯了。一张口就是八万两白银,锡良闻之大怒:?平生不以一钱买官,况此时乎??

在最后的清帝退位中,奕劻也算是一个重要的推手。在1912年1月17日的一次御前会议,奕劻主张自行退位,其他王公大臣诸如溥伟、载泽等都坚决表示反对。有些坚决拥护清王朝的大臣甚至前往庆王府围攻奕劻,但是他仍然坚持不改主意。他说:?革命军队已有五万之众,我军前敌将士皆无战意。?

不容忽视的一个历史细节是,当时的袁世凯已经打定决心南北议和,并且要让清帝退位。为了达成目的,就花了300万两白银让奕劻逼迫清帝退位。堂堂一代亲王,为了几百万两白银,甚至连自己家的江山也愿意拱手让人,昏聩贪财至此,已是无可救药。

要说满朝文武没有人对奕劻的所作所为而感到愤恨,那是不可能的。从甲午海战之后就已经有人陆续弹劾奕劻了。

海战期间的奕劻是慈禧太后寿宴的总指挥,所以经他手上的银子不计其数。他还从自己掌管的海军衙门中悄悄地为慈禧太后敛财,这一点让慈禧十分欢喜。

当时海关税务司赫德在一封函件中就曾经提到过每年批复给海军衙门的钱,应当还剩余几千万两,结果却是衙门空缺,一个子儿也不剩。用他的话说?都拿给慈禧太后任意支用去满足她那些无谓的靡费了!?那么是谁将这个钱拿给慈禧用的?结果当然也是一目了然。

甲午过后没多久,就有大臣弹劾庆亲王,说?自该王总理海军事务,一味敷衍,毫无整顿?而且,在弹劾中还怀疑海军衙门凭空消失的千万两白银与庆亲王有关联。但是就是这样一份让人惊掉下巴的奏章,却没有对庆亲王的政治生涯有些许影响。

1904年,御史蒋式上奏揭发奕劻的贪污行径:?臣风闻上年十一月,庆亲王奕劻将私产一百二十万两白银送往东交民巷英商汇丰银行收存。奕劻自任军机大臣以来,细大不捐,门庭若市,是以其父子起居饮食、车马衣服异常挥霍,尚能储蓄巨款。?

可怜这位御史冒着丢乌纱帽的风险去弹劾一位当朝重臣,最后换来的结果却是不了了之。后来的又出现一位御史名叫赵启霖,他弹劾奕劻的儿子,更是得到了?查无实据?的结果,自己也惨遭罢官。好在,后来又真相大白,这位御史才得以官复原职。

那为何奕劻能够在次次的致命的弹劾中全身而退呢?我想主要还是因为奕劻能够得到慈禧的信任。奕劻虽然贪得无厌,但总算是在朝政方面起到一些作用。当时有人形容奕劻做事,作风沉稳,滴水不漏。慈禧本人评价:?荣辱乎焉,皆在圣意?。由此可见,此人虽然贪得无厌,但并非无能等闲之辈。

八国联军侵华后,就是他与李鸿章联手和洋人谈判才签下了《辛丑条约》,对慈禧来说,这已经为她立下了汗马功劳。

慈禧对奕劻的贪腐是心知肚明的,她只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罢了。她说:?奕劻藉朝廷势,网取金钱,是诚负我。今我夺奕劻为以畀他人,他人遂足信哉??在慈禧眼里如果连满清贵族都不能让她信任的话,那么满朝文武皆是不可用之人。这或许就是清王朝的可悲、可恨之处。

1917年,也即是辛亥革命爆发的第六个年头,这位在晚清政治舞台上叱咤风云的庆亲王在天津走完了他的一生。按照惯例,庆王府向当时蛰居在紫禁城的溥仪索要谥号,所以停尸不殓,等待被废皇帝的最终评价。

有人向溥仪建议:?哲?,意思是有知人之明。12岁的溥仪一口否定,直接抛出来四个谥号:?谬、丑、幽、厉?。这四个字可是不得了,历史上得此谥号的全是昏庸残暴之君。溥仪这样的态度,便可以看出这位废帝对庆亲王是多么的厌恶。

溥仪的父亲和其他一众王公贵族,都去劝溥仪,因为毕竟同为宗室,不如网开一面,给奕劻留一个不被唾弃的身后之名。溥仪最后赐谥号?密?。密者,?追悔前过?之意。虽然已经网开一面,但是这仍然是清代所有亲王中最差的一个谥号。

溥仪骂他,?受袁世凯的钱,劝太后让国,大清二百多年的天下断送在奕劻手里!?蔡东番说他是清室罪臣,袁氏功人。总之,还有无数的人在议论他的功过是非,荣辱得失。

1917年 下半年 12岁的溥仪正好赶上张勋复辟

奕劻再也看不到世人给他的评价了,但是我们看得到。正如李世民所说:?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总觉得从大清覆灭和庆亲王奕劻身上,我们应该学到点什么。

文章标签: # 10px # 0px # 乾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