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生肖配对 生肖配对
澄噔映葭芦苇生肖_澄澄映葭苇是什么生肖
tamoadmin 2024-06-14 人已围观
简介1.《蒹葭》是怎样表现诗人对爱情执着追求和失意心绪的?2.关于水中芦苇的诗句3.蒹葭兮什么意思4.语文版九年级下册《关雎》《蒹葭》教学设计5.关于芦苇的诗句和美句6.蒹葭的翻译7.蒹葭苍苍 白露为霜 在诗歌中的作用。+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在艺术描写上有什么特点“古之写相思,未有过之《蒹葭》者。”相思之所谓者,望之而不可即,见之而不可求;虽辛劳而求之,终不可得也。于是幽幽情思,漾漾于文字之间。吾尝闻
1.《蒹葭》是怎样表现诗人对爱情执着追求和失意心绪的?
2.关于水中芦苇的诗句
3.蒹葭兮什么意思
4.语文版九年级下册《关雎》《蒹葭》教学设计
5.关于芦苇的诗句和美句
6.蒹葭的翻译
7.蒹葭苍苍 白露为霜 在诗歌中的作用。+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在艺术描写上有什么特点
“古之写相思,未有过之《蒹葭》者。”
相思之所谓者,望之而不可即,见之而不可求;虽辛劳而求之,终不可得也。于是幽幽情思,漾漾于文字之间。吾尝闻弦歌,弦止而余音在耳;今读《蒹葭》,文止而余情不散。
蒹葭者,芦苇也,飘零之物,随风而荡,却止于其根,若飘若止,若有若无。思绪无限,恍惚飘摇,而牵挂于根。根者,情也。相思莫不如是。露之为物,瞬息消亡。佛法云: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情之为物,虚幻而未形。庄子曰:乐出虚,蒸成菌。一理也。霜者,露所凝也。土气津液从地而生,薄以寒气则结为霜。求佳人而不可得,于是相思益甚,其情益坚。故曰“未晞”,“未已”。虽不可得而情不散,故终受其苦。求不得苦,爱别离苦!此相思之最苦者也!
情所系着,所谓伊人。然在水一方,终不知其所在。贾长江有诗云:“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夫悦之必求之,故虽不知其所踪,亦涉水而从之。曰“溯洄”,曰“溯游”,上下而求索也。且道路险阻弯曲,言求索之艰辛,真可谓“上穷碧落下黄泉”。然终于“两处茫茫皆不见”,所追逐者,不过幻影云雾,水月镜花,终不可得。
相思益至,如影在前,伸手触之,却遥不可及。“宛在水中央”一句,竟如断弦之音,铿锵而悠长。痴人耶?梦境耶?每读到此,不由喜《蒹葭》选自《诗经?国风?秦风》,大约是255年以前产生在秦地的一首民歌。
关于这首诗的内容,历来意见分歧。归纳起来,主要有下列三种说法:一是“刺襄公”说。《毛诗序》云:“蒹葭,刺襄公也。未能用周礼,将无以固其国焉。”今人苏东天在《诗经》辨义冲阐析说:“‘在水一方’的‘所谓伊人’(那个贤人),隐喻周王朝礼制。如果逆周礼而治国,那就‘道阻且长’、‘且脐’、‘且右’,意思是走不通、治不好的。如果顺从周礼,那就‘宛在水中央’、‘水中低’。‘水中让”,意思是治国有希望。”二是“招贤”说。姚际恒的《诗经通论》和方玉润的《诗经原始》都说这是一首招贤诗,“伊人”即“贤才”:“贤人隐居水滨,而人慕而思见之。”或谓:“征求逸隐不以其道,隐者避而不见。”三是“爱情”说。今人蓝菊有、杨任之、樊树云、高亭、吕恢文等均持“恋歌”说。如自恢文说:“这是一首恋歌,由于所追求的心上人可望而木可即,诗人陷入烦恼。说河水阻隔,是含蓄的隐喻。”
由于此诗之本事无从查实,诗中的“伊人”所指亦难征信,故而以上三说均难以最终定论。在这里,我们姑且先把它当作一首爱情诗来解读。
《蒹葭》属于秦风。周孝王时,秦之先祖非子受封于秦谷(今甘肃天水)。平王东迁时,秦襄公因出兵护送有功,又得到了岐山以西的大片封地。后来秦逐渐东徙,都于雍(今陕西兴平)。秦地包括现在陕西关中到甘肃东南部一带。秦风共十篇,大都是东周时代这个区域的民歌。
层次结构
此诗三章重叠,各章均可划分为四个层次:
首二句以蒹葭起兴,展现一幅河上秋色图:深秋清晨,秋水森森,芦苇苍苍,露水盈盈,晶莹似霜。这境界,是在清虚寂寥之中略带凄凉哀婉色彩,因而对诗中所抒写的执著追求、可望难即的爱情,起到了很好的气氛渲染和心境烘托作用。
三、四句展示诗的中心意象:抒情主人公在河畔徜徉,凝望追寻河对岸的“伊人”。这“伊人”是他日夜思念的意中人。“在水一方”是隔绝不通,意味着追求艰难,造成的是一种可望而不可即的境界。抒情主人公虽望穿秋水、执著追求,但“伊人’嘟飘渺阻隔。可望难即,故而诗句中荡漾着无可奈何的心绪和空虚怅惆的情致。
以下四句是并列的两个层次,分别是对在水一方、可望难即境界的两种不同情景的描述。“溯洞从之,道阻且长”,这是述写逆流追寻时的困境:艰难险阻无穷,征途漫漫无尽,示意终不可达也。“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这是描画顺流追寻时的幻象:行程处处顺畅,伊人时时宛在,然而终不可近也。既逆流,又顺流,百般追寻,执著之意可见;不是困境难达,就是幻象难近,终归不得,怅恫之情愈深。至此,伊人可望而不可即的情境得到了具体而充分的展现。
全诗三章,每章只换几个字,这不仅发挥了重章叠句、反复吟咏、一唱三叹的艺术效果,而且产生了将诗意不断推进的作用。从“白露为霜”到“白露末烯”再到“白露未已”,这是时间的推移,象征着抒情主人公凝望追寻时间之长;从“在水一方”,到“在水之泪”,再到“在水之浚”,从“宛在水中央”,到“宛在水中抵”,再到“宛在水中址”,这是地点的转换,象征着伊人的飘渺难寻;从“道阻且长”,到“道阻且济”,再到‘值阻且右”,则是反复渲染追寻过程的艰难,以凸现抒情主人公坚执不已的精神。重章叠句,层层推进,这是《诗经》冲的民歌常用的表现方法。
内容述评
如果把诗中的“伊人”认定为情人、恋人,那么,这首诗就是表现了抒情主人公对美好爱情的执著追求和追求不得的惆怅心情。精神是可贵的,感情是真挚的,但结果是渺茫的,处境是可悲的。
然而这首诗最有价值意义、最令人共鸣的东西,不是抒情主人公的追求和失落,而是他所创造的“在水一方”——可望难即这一具有普遍意义的艺术意境。好诗都能创造意境。意境是一种格局、一种结构,它具有含容一切具备相似格局、类同结构的异质事物的性能。“在水一方”的结构是:追寻者——河水——伊人。由于诗中的“伊人”没有具体所指,而河水的意义又在于阻隔,所以凡世间一切因受阻而难以达到的种种追求,都可以在这里发生同构共振和同情共鸣。
由此看来,我们不妨把《蒹葭》的诗意理解为一种象征,把“在水一方”看作是表达社会人生中一切可望难即情境的一个艺术范型。这里的“伊人”,可以是贤才、友人、情人,可以是功业、理想、前途,甚至可以是福地、圣境、仙界;这里的“河水”,可以是高山、深堑,可以是宗法、礼教,也可以是现实人生中可能遇到的其他任何障碍。只要有追求、有阻隔、有失落,就都是它的再现和表现天地。如此说来,古人把蒹葭解为劝人遵循周礼、招贤、怀人,今人把它视作爱情诗,乃至有人把它看作是上古之人的水神祭祖仪式,恐怕都有一定道理,似不宜固执其一而否决其他,因为它们都包蕴在“在水一方”的象征意义之中。
自然,当我们处在与“在水一方”类似的境遇时,应当欣赏的是它的锐意追求,而不是它的悲观失望。
这首诗以水、芦苇、霜、露等意象营造了一种朦胧、清新又神秘的意境。早晨的薄雾笼罩着一切,晶莹的露珠已凝成冰霜。一位羞涩的少女缓缓而行。诗中水的意象正代表了女性,体现出女性的美,而薄薄的雾就像是少女蒙上的纱。她一会出现在水边,一会又出现在水之洲。寻找不到,急切而又无奈的心情正如蚂蚁爬一般痒,又如刀绞一般痛。就象我们常说的“距离产生美感”,这种美感因距离变的朦胧,模糊,不清晰。主人公和伊人的身份、面目、空间位置都是模糊的,给人以雾里看花、若隐若现、朦胧缥缈之感。蒹葭、白露、伊人、秋水,越发显得难以捉摸,构成了一幅朦胧淡雅的水彩画。 诗的每章开头都采用了赋中见兴的笔法。通过对眼前真景的描写与赞叹,绘画出一个空灵缥缈的意境,笼罩全篇。诗人抓住秋色独有的特征,不惜用浓墨重彩反复进行描绘、渲染深秋空寂悲凉的氛围,以抒写诗人怅然若失而又热烈企慕友人的心境。诗每章的头两句都是以秋景起兴,引出正文。它既点明了季节与时间,又渲染了蒹苍露白的凄清气氛,烘托了人物怅惘的心情,达到了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艺术境地。“蒹葭”、“水”和“伊人”的形象交相辉映,浑然一体,用作起兴的事物与所要描绘的对象形成一个完整的艺术世界。开头写秋天水边芦苇丛生的景象,这正是“托象以明义”,具有“起情”的作用。因为芦苇丛生,又在天光水色的映照之下,必然会呈现出一种迷茫的境界,这就从一个侧面显示了诗的主人公心中的那个“朦胧的爱”的境界。 王夫之《姜斋诗话》说:“关情者景,自与情相为珀芥也。情景虽有在心在物之分。而景生情,情生景,哀乐之触,荣悴之迎,互藏其宅”,《蒹葭》这首诗就是把暮秋特有的景色与人物委婉惆怅的相思感情交铸在一起,从而渲染了全诗的气氛,创造的一个扑朔迷、情景交融的意境,正是“一切景语皆情语”的体现。总之,《蒹葭》诗的丰富美感,不论是从欣赏的角度,还是从创作的角度,颇值得我们重视和予以认真的探讨。
艺术特色
《蒹葭》是诗经中最优秀的篇章之一。它的主要特点,集中体现在事实虚化、意象空灵、整体象征这紧密相关的三个方面。
一、事实的虚化
一般说来,抒情诗的创作是导发于对具体事物的感触,因而在它的意境中,总可看到一些实实在在的人事场景。然而(蒙蒙)的作者却似乎故意把其中应有的主要人物事件都虚化了。追寻者是 什么人?他为什么而追寻?我们不知道;被追寻的“伊人”是什么 身份?为什么他那么难以得到?我们也不知道;以至于连他们是 男是女也无从确认。特别是“伊人”,音容体貌均无,一会儿在河的上游,一会儿在河的下游,一忽儿在水中央,一忽儿在水边草地,飘忽不定,来去渺茫,简直令人怀疑他是否真有实体存在。无疑,由于追寻者、特别是被追寻者的虚化,使整个追寻人物、追寻事件、追寻内容都变得虚幻愿陇起来;然而也正是由于这事实的虚化、膜犹,诗的意境才显得那么空灵而富有象征意味。
二、意象的空灵
实际上,诗中所描述的景象,并非目之所存的现实人事,而是一种心家。这种心象,也不是对曾经阅历过的某件真事的回忆,而是由许多类似事件、类似感受所综合、凝聚、虚化成的一种典型化的心理情境。这种心理情境的最大特点,是不粘不滞、空灵多蕴。“在水一方”,可望难即,就是这种空灵的心理情境的艺术显现。在这里,由于追寻者和被追寻者的虚化,那看来是真景物的河水、道路险阻,乃至逆流、顺流的追寻路线,以及伊人所在的“水中央”等诸种地点,也都成了虚拟的象征性意象。对它们均不可作何时何地、河山何水的深究,否则,伊人既在河的上游又在河的下游就自相矛盾,连两个人何以都不渡过河去也成了问题。《蒹葭》的成功,就在于诗人准确地抓住了人的心象,创造出似花非花、空灵蕴藉的心理情境,才使诗的意境呈现为整体性象征。
三、意境的整体象征
诗的象征,不是某词某句用了象征辞格或手法,而是意境的整体象征。“在水一方”,可望难即是人生常有的境遇,“溯徊从之,道阻且长”的困境和“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的幻境,也是人生常有的境遇;人们可能经常受到从追求的兴奋。到受阻的烦恼、再到失落的惆怅这一完整情感流的洗礼,更可能常常受到逆流奋战多痛苦或顺流而下空欢喜的情感冲击;读者可以从这里联想到爱情的境遇和唤起爱情的体验,也可以从这里联想到理想、事业、前途诸多方面的境遇和唤起诸多方面的人生体验。意境的整体象征,使嫌夜)真正具有了难以穷尽的人生哲理意味。王国维曾将这首诗与曼殊的〔蝶恋花〕“昨夜西风调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相提并论,认为它二“最得风人情致”,这显然是着眼于它的意境的人生象征意蕴。
事实的虚化、意象的空灵和意境的整体象征,是一个问题的三个层面。从事实虚化到意象空灵,再到整体象征,这大致上就是象征性诗歌意境的建构过程。
参考资料
异人异境,使人欲仙。(明?钟惺《诗经评点》)
此自是贤人隐居水滨,而人慕而思见之诗。“在水之循”,此一句已了,重加“溯徊”、“溯游”两番摹拟,所以写其深企愿见之状。于是于下一“在”字上加一“宛’牢,遂觉点睛欲飞,人神之笔。(清?姚际恒《诗经通论》)
细玩“所谓”二字,意中之人难向人说,而“在水一方”亦想像之词。若有一定之方,即是人迹可到,何以上下求之而不得哉?诗人之旨甚远,固执以求之抑又远矣。(清,黄中松《诗疑辨证》)
三章只一意,特换韵耳。其实首章已成绝唱。古人作诗,多一意化为三叠,所谓一唱三叹,佳者多有余音。(清?方玉润(诗经原始》)
诗境颇似象征主义,而含有神秘意味。(陈子展《诗经直解”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徊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帷》:“一方,难至矣。”按(汉广):“汉有游女,不可求思;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陈启源(毛诗稽古编?附录脱之曰:“夫悦之必求之,然惟可见而不可求,则慕悦益至。”二诗所赋,皆西洋浪漫主义所谓企慕(抚恤11汕t)之情境也。古罗马诗人桓吉尔名句云;“望对岸而伸手向往”,后世会心者以为善道可望难即、欲求不遂之致。德国古民歌咏好事多极障,每托兴放深水中阻。但丁《神曲减寓微旨放美人隔河而笑,相去三步,如阻沧海。近代诗家至云:“欢乐长在河之彼岸。”……(钱钟书惜锥编)》之,叹之,怨之,哭之!
《蒹葭》是怎样表现诗人对爱情执着追求和失意心绪的?
1. 关于秋天的芦苇的诗句
2. 秋天关于芦苇的诗句
关于秋天的芦苇的诗句 1.描写秋天的芦苇诗句
1. 芦苇 唐代:王贞白
高士想江湖,湖闲庭植芦。清风时有至,绿竹兴何殊。
嫩喜日光薄,疏忧雨点粗。惊蛙跳得过,斗雀袅如无。
未织巴篱护,几抬邛竹扶。惹烟轻弱柳,蘸水漱清蒲。
溉灌情偏重,琴樽赏不孤。穿花思钓叟,吹叶少羌雏。
寒色暮天映,秋声远籁俱。朗吟应有趣,潇洒十馀株。
2. 风雨晚泊 唐代:白居易
苦竹林边芦苇丛,停舟一望思无穷。青苔扑地连春雨,
白浪掀天尽日风。忽忽百年行欲半,茫茫万事坐成空。
此生飘荡何时定,一缕鸿毛天地中。
3. 送耿处士 唐代:贾岛
一瓶离别酒,未尽即言行。万水千山路,孤舟几月程。
川原秋色静,芦苇晚风鸣。迢递不归客,人传虚隐名。
4. 晚泊牛渚 唐代:刘禹锡
芦苇晚风起,秋江鳞甲生。残霞忽变色,游雁有馀声。
戍鼓音响绝,渔家灯火明。无人能咏史,独自月中行。
5. 江际 唐代:郑谷
杳杳渔舟破暝烟,疏疏芦苇旧江天。那堪流落逢摇落,
可得潸然是偶然。万顷白波迷宿鹭,一林黄叶送残蝉。
兵车未息年华促,早晚闲吟向浐川。
2.描写“秋天芦苇”的诗词有哪些
1、《南浦岁暮对酒送王十五归京》(唐 白居易)
腊后冰生覆湓水,夜来云暗失庐山。
风飘细雪落如米,索索萧萧芦苇间。
此地二年留我住,今朝一酌送君还。
相看渐老无过醉,聚散穷通总是闲。
2、《风雨晚泊》(唐 白居易)
苦竹林边芦苇丛,停舟一望思无穷。
青苔扑地连春雨,白浪掀天尽日风。
忽忽百年行欲半,茫茫万事坐成空。
此生飘荡何时定?一缕鸿毛天地中。
3、《晦日马镫曲稍次中流作》(唐 常建)
夜寒宿芦苇,晓色明西林。
初日在川上,便澄游子心。
秦天无纤翳,郊野浮春阴。
波静随钓鱼,舟小绿水深。
出浦见千里,旷然谐远寻。
扣船应渔父,因唱沧浪吟。
4、《太公哀晚遇》(唐 常建)
日出渭流白,文王畋猎时。
钓翁在芦苇,川泽无熊罴。
诏书起遗贤,匹马令致辞。
因称江海人,臣老筋力衰。
迟迟知天车,快快悟灵龟。
兵马更不猎,君臣皆共怡。
同车至咸阳,心影无磷缁。
四牡玉墀下,一言为帝师。
王侯拥朱门,轩盖曜长逵。
古来荣华人,遭遇谁知之。
落日悬桑榆,光景有顿亏。
倏忽天地人,虽贵将何为。
5、《西河》(宋 曹豳)
今日事。
何人弄得如此。
漫漫白骨蔽川原,恨何日已。
关河万里寂无烟,月明空照芦苇。
谩哀痛,无及矣。
无情莫问江水。
西风落日惨新亭,几人堕泪。
战和何者是良筹,扶危但看天意。
只今寂寞薮泽里。
岂无人,高卧闾里。
试问安危谁寄。
定相将,有诏催公起。
须信前书言犹未。
6、《南乡子》(宋 吴潜)
野思浩难收。
坐看鱼舟度远洲。
芦苇已雕荷已败,风飕。
桂子飘香八月头。
归计这回酬。
犹及家山一半秋。
虽则家山元是客,浮休。
有底欢娱有底愁。
7、《晚泊牛渚》(唐 刘禹锡)
芦苇晚风起,秋江鳞甲生。
残霞忽变色,游雁有馀声。
戍鼓音响绝,渔家灯火明。
无人能咏史,独自月中行。
8、《独树浦雨夜寄李六郎中》(唐 白居易)
忽忆两家同里巷,何曾一处不追随。
闲游预算分朝日,静语多同待漏时。
花下放狂冲黑饮,灯前起坐彻明棋。
可知风雨孤舟夜,芦苇丛中作此诗。
9、《江楼夜别》(唐 许浑)
离别奈情何,江楼凝艳歌。
蕙兰秋露重,芦苇夜风多。
深怨寄清瑟,远愁生翠蛾。
酒酣相顾起,明月棹寒波。
10、《夜泊永乐有怀》(唐 许浑)
莲渚愁红荡碧波,吴娃齐唱采莲歌。横塘一别已千里,芦苇萧萧风雨多。
3.关于秋天芦苇的诗句
江村即事
司空曙
钓罢归来不系船, 江村月落正堪眠.
纵然一夜风吹去, 只在芦花浅水边.
江村晚眺
戴复古
江头落日照平沙,潮退渔船阁岸斜.
白鸟一双临水立,见人惊起入芦花.
青溪主客歌
汪崇亮
野王手奏淮淝捷,门外归来有旌节.伸眉一笑紫髯秋,袖中犹挟柯亭月.
山阴主人载雪舟,掀篷系缆青溪头.平生耳热欠一识,若为牵挽行云留.
一声横玉西风里,芦花不动鸥飞起.马蹄依旧入青山,柳梢浸月天如水.
咏芦苇
余亚飞
浅水之中潮湿地,婀娜芦苇一丛丛;
迎风摇曳多姿态,质朴无华野趣浓.
4.秋天的芦苇的诗句
白居易 风雨晚泊
苦竹林边芦苇丛,停舟一望思无穷。
青苔扑地连春雨,白浪掀天尽日风。
忽忽百年行欲半,茫茫万事坐成空。
此生飘荡何时定,一缕鸿毛天地中。
刘禹锡 晚泊牛渚
芦苇晚风起,秋江鳞甲生。
残霞忽变色,游雁有馀声。
戍鼓音响绝,渔家灯火明。
无人能咏史,独自月中行。
贾岛 雨后宿刘司马池上
蓝溪秋漱玉,此地涨清澄。
芦苇声兼雨,芰荷香绕灯。
岸头秦古道,亭面汉荒陵。
静想泉根本,幽崖落几层。
5.描写秋天的芦苇诗句
芦苇 唐代:王贞白 高士想江湖,湖闲庭植芦。
清风时有至,绿竹兴何殊。 嫩喜日光薄,疏忧雨点粗。
惊蛙跳得过,斗雀袅如无。 未织巴篱护,几抬邛竹扶。
惹烟轻弱柳,蘸水漱清蒲。 溉灌情偏重,琴樽赏不孤。
穿花思钓叟,吹叶少羌雏。 寒色暮天映,秋声远籁俱。
朗吟应有趣,潇洒十馀株。风雨晚泊 唐代:白居易 苦竹林边芦苇丛,停舟一望思无穷。
青苔扑地连春雨, 白浪掀天尽日风。忽忽百年行欲半,茫茫万事坐成空。
此生飘荡何时定,一缕鸿毛天地中。送耿处士 唐代:贾岛 一瓶离别酒,未尽即言行。
万水千山路,孤舟几月程。 川原秋色静,芦苇晚风鸣。
迢递不归客,人传虚隐名。晚泊牛渚 唐代:刘禹锡 芦苇晚风起,秋江鳞甲生。
残霞忽变色,游雁有馀声。 戍鼓音响绝,渔家灯火明。
无人能咏史,独自月中行。江际 唐代:郑谷 杳杳渔舟破暝烟,疏疏芦苇旧江天。
那堪流落逢摇落, 可得潸然是偶然。万顷白波迷宿鹭,一林黄叶送残蝉。
兵车未息年华促,早晚闲吟向浐川。
6.形容秋季芦苇的诗句
江村即事
司空曙
钓罢归来不系船, 江村月落正堪眠.
纵然一夜风吹去, 只在芦花浅水边.
江村晚眺
戴复古
江头落日照平沙,潮退渔船阁岸斜.
白鸟一双临水立,见人惊起入芦花.
青溪主客歌
汪崇亮
野王手奏淮淝捷,门外归来有旌节.伸眉一笑紫髯秋,袖中犹挟柯亭月.
山阴主人载雪舟,掀篷系缆青溪头.平生耳热欠一识,若为牵挽行云留.
一声横玉西风里,芦花不动鸥飞起.马蹄依旧入青山,柳梢浸月天如水.
咏芦苇
余亚飞
浅水之中潮湿地,婀娜芦苇一丛丛;
迎风摇曳多姿态,质朴无华野趣浓.
7.秋天芦苇的诗词大全
1. 河儿清清的,水面上晃动着高楼大厦,已干枯的芦苇和刚刚抽出枝条的小树,高大的彩虹桥。
2. 我们加油骑,很快的就到了北门(靖淮门),骑到一个拐弯处,转过去,整片整片的芦苇展现在我们的眼前,那芦苇的苇絮就象成群的仙鹤的羽毛飘洒在半空中,周围还有很多的灰喜鹊在树枝上嬉笑、玩耍,看起来就象一幅很美的风景画。
3. 那里风景优美,一棵棵参天大树整整齐齐的排列在岸上,池中开放的荷花露出了可爱的笑脸,芦苇在风中摇摆,是个使人心旷神怡的好去处。
4. 近年来,家乡人开垦滩涂种粮食,把水塘河湾改造成鱼塘子养鱼,大片的芦苇地消失了,那芦花似海的景像不多见了。但家乡的芦苇还是一年又一年地花开花谢,牵动着我的遥远的记忆。我多想回家看看大运河畔、骆马湖边秀美宁静的水乡风光,再一次走近家乡的芦苇荡,闻一闻家乡芦苇的清香气息,听一听芦苇丛里的啾啾鸟鸣,欣赏那大片大片茂密的芦苇迎风招展的壮景。
5. 把它们带到遥远的地方……如此轻柔地拂过,芦苇花便开始颤动。不经意之间,花儿散开了,在火红的背景下,飞舞出了它们各自的旋律,就这样漫天飘散着。它们纷飞,如冬日的小雪,却比雪更优雅。它们纷飞,如迷你的小伞,却比小伞更可爱。它们纷飞,如秋天的落叶,却比落叶更轻巧。悠然的飘,自由的飘,随着风儿――飘入小溪,便作伴友同行。飘向天空,便作唯一的白云。飘回芦苇丛,便作白雪点缀。
秋天关于芦苇的诗句 1. 描写秋天的芦苇诗句
芦苇 唐代:王贞白 高士想江湖,湖闲庭植芦。
清风时有至,绿竹兴何殊。 嫩喜日光薄,疏忧雨点粗。
惊蛙跳得过,斗雀袅如无。 未织巴篱护,几抬邛竹扶。
惹烟轻弱柳,蘸水漱清蒲。 溉灌情偏重,琴樽赏不孤。
穿花思钓叟,吹叶少羌雏。 寒色暮天映,秋声远籁俱。
朗吟应有趣,潇洒十馀株。风雨晚泊 唐代:白居易 苦竹林边芦苇丛,停舟一望思无穷。
青苔扑地连春雨, 白浪掀天尽日风。忽忽百年行欲半,茫茫万事坐成空。
此生飘荡何时定,一缕鸿毛天地中。送耿处士 唐代:贾岛 一瓶离别酒,未尽即言行。
万水千山路,孤舟几月程。 川原秋色静,芦苇晚风鸣。
迢递不归客,人传虚隐名。晚泊牛渚 唐代:刘禹锡 芦苇晚风起,秋江鳞甲生。
残霞忽变色,游雁有馀声。 戍鼓音响绝,渔家灯火明。
无人能咏史,独自月中行。江际 唐代:郑谷 杳杳渔舟破暝烟,疏疏芦苇旧江天。
那堪流落逢摇落, 可得潸然是偶然。万顷白波迷宿鹭,一林黄叶送残蝉。
兵车未息年华促,早晚闲吟向浐川。
2. 描写芦苇的诗句
1、《与侯春时同年南池夜话》
作者:唐代许浑
芦苇暮修修,溪禽上钓舟。
露凉花敛夕,风静竹含秋。
译文:芦苇修长的身影伫立在暮色中,溪里的家禽纷纷上了渔船。傍晚露水透着凉意,花收敛了花瓣。风静止着,竹子透着秋天的气息。
2、《送耿处士》
作者:唐代贾岛
川原秋色静,芦苇晚风鸣。
译文:山川和草原在秋色下显得非常宁静,芦苇在晚风中欢乐的鸣唱。
3、《惠崇春江晚景》
作者:宋代苏轼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译文:竹林外两三枝桃花初放,鸭子在水中游戏,它们最先察觉了初春江水的回暖。河滩上已经满是蒌蒿,芦笋也开始抽芽,而河豚此时正要逆流而上,从大海回游到江河里来了。
4、《秋末入匡山船行八首》
作者:唐代贯休
芦苇深花里,渔歌一曲长。
人心虽忆越,帆态似浮湘。
译文:江上芦花深处传来打渔人悠扬的渔歌声,人心虽然还惦记着吴越之地,但船帆却已经毫不留恋地行驶在湘江之上了。
5、《行舟芦苇中》
作者:宋代:彭汝砺
芦苇萧萧吹晚风,画船长在雨声中。
浮生厌足江湖味,好在溪边旧钓筒。
译文:芦苇林吹来潇潇的晚风,船行在雨中的芦苇林中像画一样。此生已经厌倦了江湖上的事情,悠闲自得的在河边钓鱼。
6、《送浙东德师侍御罢府西归》
作者:唐代张贲
杨柳渐疏芦苇白,可怜斜日送君归。
释义:杨柳渐渐的落叶,芦苇也白了,傍晚残阳的时候就送你回去。
3. 描写“秋天芦苇”的诗词有哪些
1、《南浦岁暮对酒送王十五归京》(唐 白居易)
腊后冰生覆湓水,夜来云暗失庐山。
风飘细雪落如米,索索萧萧芦苇间。
此地二年留我住,今朝一酌送君还。
相看渐老无过醉,聚散穷通总是闲。
2、《风雨晚泊》(唐 白居易)
苦竹林边芦苇丛,停舟一望思无穷。
青苔扑地连春雨,白浪掀天尽日风。
忽忽百年行欲半,茫茫万事坐成空。
此生飘荡何时定?一缕鸿毛天地中。
3、《晦日马镫曲稍次中流作》(唐 常建)
夜寒宿芦苇,晓色明西林。
初日在川上,便澄游子心。
秦天无纤翳,郊野浮春阴。
波静随钓鱼,舟小绿水深。
出浦见千里,旷然谐远寻。
扣船应渔父,因唱沧浪吟。
4、《太公哀晚遇》(唐 常建)
日出渭流白,文王畋猎时。
钓翁在芦苇,川泽无熊罴。
诏书起遗贤,匹马令致辞。
因称江海人,臣老筋力衰。
迟迟知天车,快快悟灵龟。
兵马更不猎,君臣皆共怡。
同车至咸阳,心影无磷缁。
四牡玉墀下,一言为帝师。
王侯拥朱门,轩盖曜长逵。
古来荣华人,遭遇谁知之。
落日悬桑榆,光景有顿亏。
倏忽天地人,虽贵将何为。
5、《西河》(宋 曹豳)
今日事。
何人弄得如此。
漫漫白骨蔽川原,恨何日已。
关河万里寂无烟,月明空照芦苇。
谩哀痛,无及矣。
无情莫问江水。
西风落日惨新亭,几人堕泪。
战和何者是良筹,扶危但看天意。
只今寂寞薮泽里。
岂无人,高卧闾里。
试问安危谁寄。
定相将,有诏催公起。
须信前书言犹未。
6、《南乡子》(宋 吴潜)
野思浩难收。
坐看鱼舟度远洲。
芦苇已雕荷已败,风飕。
桂子飘香八月头。
归计这回酬。
犹及家山一半秋。
虽则家山元是客,浮休。
有底欢娱有底愁。
7、《晚泊牛渚》(唐 刘禹锡)
芦苇晚风起,秋江鳞甲生。
残霞忽变色,游雁有馀声。
戍鼓音响绝,渔家灯火明。
无人能咏史,独自月中行。
8、《独树浦雨夜寄李六郎中》(唐 白居易)
忽忆两家同里巷,何曾一处不追随。
闲游预算分朝日,静语多同待漏时。
花下放狂冲黑饮,灯前起坐彻明棋。
可知风雨孤舟夜,芦苇丛中作此诗。
9、《江楼夜别》(唐 许浑)
离别奈情何,江楼凝艳歌。
蕙兰秋露重,芦苇夜风多。
深怨寄清瑟,远愁生翠蛾。
酒酣相顾起,明月棹寒波。
10、《夜泊永乐有怀》(唐 许浑)
莲渚愁红荡碧波,吴娃齐唱采莲歌。横塘一别已千里,芦苇萧萧风雨多。
4. 形容秋天芦苇的诗词
1. 河儿清清的,水面上晃动着高楼大厦,已干枯的芦苇和刚刚抽出枝条的小树,高大的彩虹桥。
2. 我们加油骑,很快的就到了北门(靖淮门),骑到一个拐弯处,转过去,整片整片的芦苇展现在我们的眼前,那芦苇的苇絮就象成群的仙鹤的羽毛飘洒在半空中,周围还有很多的灰喜鹊在树枝上嬉笑、玩耍,看起来就象一幅很美的风景画。
3. 那里风景优美,一棵棵参天大树整整齐齐的排列在岸上,池中开放的荷花露出了可爱的笑脸,芦苇在风中摇摆,是个使人心旷神怡的好去处。
4. 近年来,家乡人开垦滩涂种粮食,把水塘河湾改造成鱼塘子养鱼,大片的芦苇地消失了,那芦花似海的景像不多见了。但家乡的芦苇还是一年又一年地花开花谢,牵动着我的遥远的记忆。我多想回家看看大运河畔、骆马湖边秀美宁静的水乡风光,再一次走近家乡的芦苇荡,闻一闻家乡芦苇的清香气息,听一听芦苇丛里的啾啾鸟鸣,欣赏那大片大片茂密的芦苇迎风招展的壮景。
5. 把它们带到遥远的地方……如此轻柔地拂过,芦苇花便开始颤动。不经意之间,花儿散开了,在火红的背景下,飞舞出了它们各自的旋律,就这样漫天飘散着。它们纷飞,如冬日的小雪,却比雪更优雅。它们纷飞,如迷你的小伞,却比小伞更可爱。它们纷飞,如秋天的落叶,却比落叶更轻巧。悠然的飘,自由的飘,随着风儿――飘入小溪,便作伴友同行。飘向天空,便作唯一的白云。飘回芦苇丛,便作白雪点缀。
5. 描写秋天的芦苇诗句
1. 芦苇 唐代:王贞白
高士想江湖,湖闲庭植芦。清风时有至,绿竹兴何殊。
嫩喜日光薄,疏忧雨点粗。惊蛙跳得过,斗雀袅如无。
未织巴篱护,几抬邛竹扶。惹烟轻弱柳,蘸水漱清蒲。
溉灌情偏重,琴樽赏不孤。穿花思钓叟,吹叶少羌雏。
寒色暮天映,秋声远籁俱。朗吟应有趣,潇洒十馀株。
2. 风雨晚泊 唐代:白居易
苦竹林边芦苇丛,停舟一望思无穷。青苔扑地连春雨,
白浪掀天尽日风。忽忽百年行欲半,茫茫万事坐成空。
此生飘荡何时定,一缕鸿毛天地中。
3. 送耿处士 唐代:贾岛
一瓶离别酒,未尽即言行。万水千山路,孤舟几月程。
川原秋色静,芦苇晚风鸣。迢递不归客,人传虚隐名。
4. 晚泊牛渚 唐代:刘禹锡
芦苇晚风起,秋江鳞甲生。残霞忽变色,游雁有馀声。
戍鼓音响绝,渔家灯火明。无人能咏史,独自月中行。
5. 江际 唐代:郑谷
杳杳渔舟破暝烟,疏疏芦苇旧江天。那堪流落逢摇落,
可得潸然是偶然。万顷白波迷宿鹭,一林黄叶送残蝉。
兵车未息年华促,早晚闲吟向浐川。
6. 秋天的芦苇诗词大全
江村即事
司空曙
钓罢归来不系船, 江村月落正堪眠.
纵然一夜风吹去, 只在芦花浅水边.
晚泊牛渚
刘禹锡
芦苇晚风起,秋江鳞甲生。
残霞忽变色,游雁有馀声。
戍鼓音响绝,渔家灯火明。
无人能咏史,独自月中行。
送耿处士
贾岛
一瓶离别酒,未尽即言行。
万水千山路,孤舟几月程。
川原秋色静,芦苇晚风鸣。
迢递不归客,人传虚隐名。
国风 秦风
蒹葭
诗经 作者:不详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 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 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 之,宛在水中沚。 注:蒹葭就是芦苇。
4. 苇编五绝
芦苇高,芦苇长,
芦花似雪雪茫茫。
芦苇最知风儿暴,
芦苇最知雨儿狂。
芦苇高,芦苇长,
芦苇荡里捉迷藏。
多少高堂名利客,
都是当年放牛郎。
芦苇高,芦苇长,
隔山隔水遥相望。
芦苇这边是故乡,
芦苇那边是汪洋。
芦苇高,芦苇长,
芦苇荡边编织忙。
编成卷入我行囊,
伴我从此去远航。
芦苇高,芦苇长,
芦苇笛声多悠扬。
牧童相和在远方,
令人牵挂爹和娘。
《雨后宿刘司马池上》
贾岛
蓝溪秋漱玉,此地涨清澄。芦苇声兼雨,芰荷香绕灯。岸头秦古道,亭面汉荒陵。静想泉根本,幽崖落几层。 。
白居易 风雨晚泊
苦竹林边芦苇丛,停舟一望思无穷。
青苔扑地连春雨,白浪掀天尽日风。
忽忽百年行欲半,茫茫万事坐成空。
此生飘荡何时定,一缕鸿毛天地中。
杜牧 齐安郡中偶题二首秋声无不搅离心,梦泽蒹葭楚雨深。自滴阶前大梧叶,干君何事动哀吟。
杜甫 官亭夕坐戏简颜十少府
南国调寒杵,西江浸日车。
客愁连蟋蟀,亭古带蒹葭。
不返青丝鞚,虚烧夜烛花。
老翁须地主,细细酌流霞。
卢纶 送朝长史赴荆南旧幕
元瑜思旧幕,几夜梦旌旃。
暑退蒹葭雨,秋生鼓角天。
月明三峡路,浪里九江船收起
江村晚眺
戴复古
江头落日照平沙,潮退渔船阁岸斜。
白鸟一双临水立,见人惊起入芦花。
青溪主客歌
汪崇亮
野王手奏淮淝捷,门外归来有旌节。伸眉一笑紫髯秋,袖中犹挟柯亭月。
山阴主人载雪舟,掀篷系缆青溪头。平生耳热欠一识,若为牵挽行云留。
一声横玉西风里,芦花不动鸥飞起。马蹄依旧入青山,柳梢浸月天如水。
咏芦苇
余亚飞
浅水之中潮湿地,婀娜芦苇一丛丛;
迎风摇曳多姿态,质朴无华野趣浓。
7. 秋天的芦苇的诗句
白居易 风雨晚泊
苦竹林边芦苇丛,停舟一望思无穷。
青苔扑地连春雨,白浪掀天尽日风。
忽忽百年行欲半,茫茫万事坐成空。
此生飘荡何时定,一缕鸿毛天地中。
刘禹锡 晚泊牛渚
芦苇晚风起,秋江鳞甲生。
残霞忽变色,游雁有馀声。
戍鼓音响绝,渔家灯火明。
无人能咏史,独自月中行。
贾岛 雨后宿刘司马池上
蓝溪秋漱玉,此地涨清澄。
芦苇声兼雨,芰荷香绕灯。
岸头秦古道,亭面汉荒陵。
静想泉根本,幽崖落几层。
8. 关于秋天芦苇的诗句
江村即事
司空曙
钓罢归来不系船, 江村月落正堪眠.
纵然一夜风吹去, 只在芦花浅水边.
江村晚眺
戴复古
江头落日照平沙,潮退渔船阁岸斜.
白鸟一双临水立,见人惊起入芦花.
青溪主客歌
汪崇亮
野王手奏淮淝捷,门外归来有旌节.伸眉一笑紫髯秋,袖中犹挟柯亭月.
山阴主人载雪舟,掀篷系缆青溪头.平生耳热欠一识,若为牵挽行云留.
一声横玉西风里,芦花不动鸥飞起.马蹄依旧入青山,柳梢浸月天如水.
咏芦苇
余亚飞
浅水之中潮湿地,婀娜芦苇一丛丛;
迎风摇曳多姿态,质朴无华野趣浓.
关于水中芦苇的诗句
这首诗就是表现了抒情主人公对美好爱情的执著追求和追求不得的惆怅心情。精神是可贵的,感情是真挚的,但结果是渺茫的,处境是可悲的。
也可以理解为是对知己的追寻,茫茫众生,知己难求!
蒹葭兮什么意思
1.描写芦苇的诗句
1、《与侯春时同年南池夜话》
作者:唐代许浑
芦苇暮修修,溪禽上钓舟。
露凉花敛夕,风静竹含秋。
译文:芦苇修长的身影伫立在暮色中,溪里的家禽纷纷上了渔船。傍晚露水透着凉意,花收敛了花瓣。风静止着,竹子透着秋天的气息。
2、《送耿处士》
作者:唐代贾岛
川原秋色静,芦苇晚风鸣。
译文:山川和草原在秋色下显得非常宁静,芦苇在晚风中欢乐的鸣唱。
3、《惠崇春江晚景》
作者:宋代苏轼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译文:竹林外两三枝桃花初放,鸭子在水中游戏,它们最先察觉了初春江水的回暖。河滩上已经满是蒌蒿,芦笋也开始抽芽,而河豚此时正要逆流而上,从大海回游到江河里来了。
4、《秋末入匡山船行八首》
作者:唐代贯休
芦苇深花里,渔歌一曲长。
人心虽忆越,帆态似浮湘。
译文:江上芦花深处传来打渔人悠扬的渔歌声,人心虽然还惦记着吴越之地,但船帆却已经毫不留恋地行驶在湘江之上了。
5、《行舟芦苇中》
作者:宋代:彭汝砺
芦苇萧萧吹晚风,画船长在雨声中。
浮生厌足江湖味,好在溪边旧钓筒。
译文:芦苇林吹来潇潇的晚风,船行在雨中的芦苇林中像画一样。此生已经厌倦了江湖上的事情,悠闲自得的在河边钓鱼。
6、《送浙东德师侍御罢府西归》
作者:唐代张贲
杨柳渐疏芦苇白,可怜斜日送君归。
释义:杨柳渐渐的落叶,芦苇也白了,傍晚残阳的时候就送你回去。
2.关于芦苇的诗句江村晚眺 戴复古
江头落日照平沙,潮退渔船阁岸斜。
白鸟一双临水立,见人惊起入芦花。
青溪主客歌
汪崇亮
野王手奏淮淝捷,门外归来有旌节。
伸眉一笑紫髯秋,袖中犹挟柯亭月。
山阴主人载雪舟,掀篷系缆青溪头。
平生耳热欠一识,若为牵挽行云留。
一声横玉西风里,芦花不动鸥飞起。
马蹄依旧入青山,柳梢浸月天如水。
咏芦苇 余亚飞
浅水之中潮湿地,婀娜芦苇一丛丛;
迎风摇曳多姿态,质朴无华野趣浓。
3.有关芦苇的诗句岸边的芦苇
我坐在夜的秋千上 风
轻轻吻过幽幽的竹林
半轮弯月悬在天空
月色如水
半卷青光
睡在黛色的帘幕上
醉醒时分,
我又往何处去
二
以喜剧开场,
以悲剧谢幕
虚无飘渺
如微风携走的轻纱
如流水卷走的花瓣
如岁月带走的泪珠
三
爱智慧
这是怎样的爱
无限的思绪
凝结成永恒的缭绕
举杯问青天
几时才能邀得明月?
四
痛苦的
是哲人
快乐的
是猪
无数的中间者
为那淡淡的问语“我是谁”
跌跌撞撞的融入了苦难的
寻觅之路
空气聚成了铁
头破血流
却依旧无悔
4.关于芦苇的诗词大全年代:唐
作者:刘禹锡
题目:晚泊牛渚
内容:
芦苇晚风起,秋江鳞甲生。
残霞忽变色,游雁有馀声。
戍鼓音响绝,渔家灯火明。
无人能咏史,独自月中行。
年代:唐
作者:贾岛
题目:送耿处士
内容:
一瓶离别酒,未尽即言行。
万水千山路,孤舟几月程。
川原秋色静,芦苇晚风鸣。
迢递不归客,人传虚隐名。
5.描写“芦苇”的诗句有哪些1、宋·彭汝砺《行舟芦苇中》
原文选段:
芦苇萧萧吹晚风,画船长在雨声中。
浮生厌足江湖味,好在溪边旧钓筒。
释义:
萧萧地晚风吹拂着芦苇林,小船航行在雨中的芦苇荡,就像一幅画一样。这辈子对于江湖上的事情已经倦怠了,还是喜欢在这安安静静的小溪边用着旧钓筒来钓鱼的感觉。
2、宋代·赵蕃《芦苇林》
原文选段:
虽为林园居,不忘江湖趣。更着小舟横,无惊野禽聚。
释义:
自己虽然居住在这园林之中,但却还是经常回忆起在江湖时的有趣的事情。划着小船横在这小河之中,希望没有把那野鸟给吓走了。
3、宋代·苏轼《惠崇春江晚景》
原文选段: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释义:
竹林外两三枝桃花初放,鸭子在水中游戏,是它们最先察觉了初春江水的回暖。
河滩上已经满是蒌蒿,芦笋也开始抽芽,而河豚此时正要逆流而上,从大海回游到江河里来了。
4、先秦·佚名《蒹葭》
原文选段: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释义:
大片的芦苇青苍苍,清晨的露水变成霜。我所怀念的心上人啊。就站在对岸河边上。
5、宋代曹豳《西河·和王潜斋韵》
原文选段:
漫漫白骨蔽川原,恨何日已。
关河万里寂无烟,月明空照芦苇。
释义:
漫山的白骨遮蔽了山川草原,恨当时为什么会这样。
山河万里寂寥的没有人烟,天空中月亮照着芦苇林。
6.描写芦苇花的诗句1、《与侯春时同年南池夜话》——唐代许浑
芦苇暮修修,溪禽上钓舟。
露凉花敛夕,风静竹含秋。
译文:芦苇修长的身影伫立在暮色中,溪里的家禽纷纷上了渔船。傍晚露水透着凉意,花收敛了花瓣。风静止着,竹子透着秋天的气息。
2、《送耿处士》——唐代贾岛
川原秋色静,芦苇晚风鸣。
译文:山川和草原在秋色下显得非常宁静,芦苇在晚风中欢乐的鸣唱。
3、《晚泊牛渚》——唐代刘禹锡
芦苇晚风起,秋江鳞甲生。
译文:秋天傍晚,江边生长的芦苇随风飘动,江水荡起层层波纹。
4、《秋末入匡山船行八首》——唐代贯休
芦苇深花里,渔歌一曲长。
人心虽忆越,帆态似浮湘。
译文:江上芦花深处传来打渔人悠扬的渔歌声,人心虽然还惦记着吴越之地,但船帆却已经毫不留恋地行驶在湘江之上了。
5、《楚汉两城》——元代王冕
岂是有为增感慨,便令无事亦凄凉。
徘徊望尽东南地,芦苇萧萧野水黄。
译文:难道只是那些志在建功立业的有为者徒生感慨,就是那些无意功名的无事者也会生出岁月无情、功名成土的感慨和凄凉。我犹豫徘徊,心潮起伏,不禁升起了对远在东南故乡的思念,却只看到了萧萧的芦苇和黄浊的河水。
7.关于“芦苇”的古诗词有哪些1,《苇丛》
作者:翁洮 -唐
得地自成丛,那因种植功。
有花皆吐雪,无韵不含风。
倒影翘沙鸟,幽根立水虫。
萧萧寒雨夜,江汉思无穷。
2,《芦苇》
作者:王贞白
高士想江湖,湖闲庭植芦。
清风时有至,绿竹兴何殊。
嫩喜日光薄,疏忧雨点粗。
惊蛙跳得过,斗雀袅如无。
未织巴篱护,几抬邛竹扶。
惹烟轻弱柳,蘸水漱清蒲。
溉灌情偏重,琴樽赏不孤。
穿花思钓叟,吹叶少羌雏。
寒色暮天映,秋声远籁俱。
朗吟应有趣,潇洒十馀株。
3,《西河·和王潜斋韵》
作者:曹豳-宋
今日事。何人弄得如此。漫漫白骨蔽川原,恨何日已。
关河万里寂无烟,月明空照芦苇。
谩哀痛,无及矣。无情莫问江水。西风落日惨新亭,几人坠泪。
战和何者是良筹,扶危但看天意。 只今寂寞薮泽里。
岂无人、高卧闾里。试问安危谁寄。
定相将、有诏催公起。须信前书言犹未。
4,《风雨晚泊》
作者:白居易-唐
苦竹林边芦苇丛,停舟一望思无穷。
青苔扑地连春雨, 白浪掀天尽日风。
忽忽百年行欲半,茫茫万事坐成空。
此生飘荡何时定,一缕鸿毛天地中。
5,《江际》
作者:郑谷-唐
杳杳渔舟破暝烟,疏疏芦苇旧江天。
那堪流落逢摇落, 可得潸然是偶然。
万顷白波迷宿鹭,一林黄叶送残蝉。
兵车未息年华促,早晚闲吟向浐川。
8.赞美芦苇花的诗句以下是我整理的描写芦苇花的诗句,欢迎阅读。
一、《江村晚眺》
宋代:戴复古
江头落日照平沙,潮退渔船阁岸斜。白鸟一双临水立,见人惊起入芦花。
译文:
江边上空的夕阳笼罩江边沙滩。潮水退了,渔船倾斜着靠在岸边。一对白色水鸟停在江
水旁。闻得有人来,就警觉地飞入芦苇丛中。
二、《江村即事》
唐代:司空曙
钓罢归来不系船,江村月落正堪眠。纵然一夜风吹去,只在芦花浅水边。
译文:
垂钓归来,却懒得把缆绳系上,任渔船随风飘荡;而此时残月已经西沉,正好安然入睡。 即
使夜里起风,小船被风吹走,大不了也只是停搁在芦花滩畔,浅水岸边罢了。
三、《唐多令·芦叶满汀洲》
宋代:刘过
安远楼小集,侑觞歌板之姬黄其姓者,乞词于龙洲道人,为赋此《唐多令》。同柳阜之、刘
去非、石民瞻、周嘉仲、陈孟参、孟容。时八月五日也。
芦叶满汀洲,寒沙带浅流。二十年重过南楼。柳下系船犹未稳,能几日,又中秋。 黄鹤断矶
头,故人今在否?旧江山浑是新愁。欲买桂花同载酒,终不似,少年游。
译文:
芦苇的枯叶落满沙洲,浅浅的寒水在沙滩上无声无息地流过。二十年光阴似箭,如今
我又重新登上这旧地南楼。柳树下的小舟尚未系稳,我就匆匆忙忙重回故地。因为过不了几
日就是中秋。
早已破烂不堪的黄鹤矶头,我的老朋友有没有来过?我眼前满目是苍凉的旧江山,又平添了
无尽的绵绵新愁。想要买上桂花,带着美酒一同去水上泛舟逍遥一番。但却没有了少年时那
种豪迈的意气。
四、《惠崇春江晚景二首》
宋代:苏轼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两两归鸿欲破群,依依还似北归人。遥知朔漠多风雪,更待江南半月春。
译文:
竹林外两三枝桃花初放,鸭子在水中游戏,它们最先察觉了初春江水的回暖。河滩上已经满
是蒌蒿,芦笋也开始抽芽,而河豚此时正要逆流而上,从大海回游到江河里来了。
大雁北飞,就像要回到北方家乡的人那样,但是由于依恋,差一点掉了队。还没有飞到北方
时,就已经知道北方的沙漠多风雪了,还是再在江南渡过半月的春光时节吧。
9.求描写芦苇的诗搜了一些,看你喜欢哪个啦!
作者:刘禹锡 题目:晚泊牛渚 内容: 芦苇晚风起,秋江鳞甲生。 残霞忽变色,游雁有馀声。 戍鼓音响绝,渔家灯火明。 无人能咏史,独自月中行。
作者:贾岛 题目:送耿处士 内容: 一瓶离别酒,未尽即言行。 万水千山路,孤舟几月程。 川原秋色静,芦苇晚风鸣。 迢递不归客,人传虚隐名。
国风 秦风 蒹葭 书名:诗经 作者:不详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 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 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 之,宛在水中沚。 注:蒹葭就是芦苇。
4. 苇编五绝
芦苇高,芦苇长,
芦花似雪雪茫茫。
芦苇最知风儿暴,
芦苇最知雨儿狂。
芦苇高,芦苇长,
芦苇荡里捉迷藏。
多少高堂名利客,
都是当年放牛郎。
芦苇高,芦苇长,
隔山隔水遥相望。
芦苇这边是故乡,
芦苇那边是汪洋。
芦苇高,芦苇长,
芦苇荡边编织忙。
编成卷入我行囊,
伴我从此去远航。
芦苇高,芦苇长,
芦苇笛。搜了一些,看你喜欢哪个啦!
作者:刘禹锡 题目:晚泊牛渚 内容: 芦苇晚风起,秋江鳞甲生。 残霞忽变色,游雁有馀声。 戍鼓音响绝,渔家灯火明。 无人能咏史,独自月中行。
作者:贾岛 题目:送耿处士 内容: 一瓶离别酒,未尽即言行。 万水千山路,孤舟几月程。 川原秋色静,芦苇晚风鸣。 迢递不归客,人传虚隐名。
国风 秦风 蒹葭 书名:诗经 作者:不详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 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 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 之,宛在水中沚。 注:蒹葭就是芦苇。
4. 苇编五绝
芦苇高,芦苇长,
芦花似雪雪茫茫。
芦苇最知风儿暴,
芦苇最知雨儿狂。
芦苇高,芦苇长,
芦苇荡里捉迷藏。
多少高堂名利客,
都是当年放牛郎。
芦苇高,芦苇长,
隔山隔水遥相望。
芦苇这边是故乡,
芦苇那边是汪洋。
芦苇高,芦苇长,
芦苇荡边编织忙。
编成卷入我行囊,
伴我从此去远航。
芦苇高,芦苇长,
芦苇笛声多悠扬。
牧童相和在远方,
令人牵挂爹和娘。
《雨后宿刘司马池上》 年代:唐 作者:贾岛
蓝溪秋漱玉,此地涨清澄。芦苇声兼雨,芰荷香绕灯。岸头秦古道,亭面汉荒陵。静想泉根本,幽崖落几层。 。
白居易 风雨晚泊
苦竹林边芦苇丛,停舟一望思无穷。
青苔扑地连春雨,白浪掀天尽日风。
忽忽百年行欲半,茫茫万事坐成空。
此生飘荡何时定,一缕鸿毛天地中。
杜牧 齐安郡中偶题二首秋声无不搅离心,梦泽蒹葭楚雨深。自滴阶前大梧叶,干君何事动哀吟。
杜甫 官亭夕坐戏简颜十少府南国调寒杵,西江浸日车。客愁连蟋蟀,亭古带蒹葭。不返青丝鞚,虚烧夜烛花。老翁须地主,细细酌流霞。
卢纶 送朝长史赴荆南旧幕元瑜思旧幕,几夜梦旌旃。暑退蒹葭雨,秋生鼓角天。月明三峡路,浪里九江船
语文版九年级下册《关雎》《蒹葭》教学设计
问题一:《诗经?蒹葭》中的“所谓”是什么意思 “所谓”二字,表明“伊人”是常常被提及,不断念叨着的,然而现在他却在漫漫大河的另一方。
问题二:蒹葭的翻译 浩荡芦苇莽苍苍,清晰白露化为霜。
心湖摇曳惟有她,伶俜站立水一方.
逆流而上相跟从,奈何道艰漫且长.
顺流而下互追随,已然她在水中央.
茂密芦苇盛萋萋,犹湿白露映霞光
心湖荡漾惟有她,依偎水草连岸旁
逆流而上相跟从,奈何路弯崎山冈
顺流而下互追随,隐约淡坐孤石上
葳蕤芦苇郁葱葱,晶莹白露烁光芒
心湖涟漪惟有她,悠然徜徉水岸乡
逆流而上相跟从,奈何途曲径如肠
顺流而下互追随,了却沙洲寂寞伤
问题三:一袭秋雨忆兮寒衣依稀曲 葬了蒹葭终究不见红花什么意思 作茧
曲:千草仙《金陵?秦淮夜》词:五子唱:HITA 小爱的妈
长亭花落 落不出等的颜色
杨柳成陌 今夜明月半坡
一别高阁 览尽千山 不见我
只闻声声裂帛如歌
早相遇 三十三生前
望穿九九离别天
却算错 因缘浅 他厢远 酒空留 且停盏
经年 曾见荷花前 乱 池中潋滟 镜中颜
岁月忽晚 对暮时烟 境迁情浅
此间 眉目窗烛染 变 韶华易转不易返
长隐青山 断绝红线 自作缚茧
谁的回答 散到天涯 坠成沙
葬了蒹葭 终究不见 红花
一袭秋雨 忆兮寒衣 依稀曲
不闻声声长笛(已音)哑
恨相遇 三十三生前
望 *** 离天人远
却算尽 华发添 花色减 不自醉 莫停盏
经年 不见荷花前 乱 池中潋滟 镜中颜
岁月已晚 对旧时烟 境迁情缅
此间 眉目窗烛染 变 韶华易转不易返
长隐青山 断绝红线 自作缚茧
此间 眉目窗烛染 变 韶华易转不易返
长隐青山 断绝红线 自作缚茧
是歌词呀,总是讲怨妇思人吧
就是老婆一个人在家,老公外出,很久没回来,老婆很寂寞,整天想老公,但还是没有见到
问题四:蒹葭的意象是什么? 《蒹葭》属于秦风。周孝王时,秦之先祖非子受封于秦谷(今甘肃天水)。平王东迁时,秦襄公因出兵护送有功,又得到了岐山以西的大片封地。后来秦逐渐东徙,都于雍(今陕西兴平)。秦地包括现在陕西关中到甘肃东南部一带。秦风共十篇,大都是东周时代这个区域的民歌。
对这首怀人诗,历来解说不一。有人认为作者在思念恋人,诗的主旨是写爱情;有人说是诗人借怀友讽刺秦襄公不能礼贤下士,致使贤士隐居、不肯出来做官;也有人说作者就是隐士,此诗乃明志之作。我们细味诗意,诗中并未明确显示男女恋情,况且“伊人”是男是女也难判定。说它是讽刺诗则更无根据。因此,我们只把“伊人”视为作者所敬仰和热爱的人,至于是男是女,且不论及。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两句,从物象与色泽上点明了时间和环境。那生长在河边的茂密芦苇,颜色苍青,那晶莹透亮的露水珠已凝结成白刷刷的浓霜,那微微的秋风送着袭人的凉意,那茫茫的秋水泛起浸人的寒气。在这一苍凉幽缈的深秋清晨的特定时空里,诗人时而静立,时而徘徊,时而翘首眺望,时而蹙眉沉思。他那神情焦灼、心绪不宁的情状,不时地显现于我们眼前,原来他是在思慕追寻着一个友人。“所谓伊人,在水一方”两句,交代了诗人所追慕的对象及伊人所在的地点,表现了诗人思见心切,望穿秋水,一个劲地张望、寻求。“伊人”,指与诗人关系亲密、为诗人崇敬和热爱而未曾须臾忘怀的人。“所谓”二字,表明“伊人”是常常被提及,不断念叨着的,然而现在他却在漫漫大河的另一方。“在水一方”,语气肯定,说明诗人确信他的存在,并充满信心去追求,只是河水隔绝,相会不易。“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沿着河边小道向上游走去,道路艰险,且又漫长,即使花费很长时间也难到达;如果径直游渡过去,尽管相距不远,但眼前秋水茫茫,思之可及,行之不易,仿佛看到了伊人的身影在水中央晃动。诗人尽管立于河边,但他那恍惚迷离的心神早已飞动起来,思见伊人而不得的如醉如痴的形象栩栩可见。诗句之奇妙,正如方玉润所说:“玩其词,虽若可望不可即。味其意,实求之而不远,思之而即至者。”(《诗经原始》)
诗的二、三章只换了几个词儿,内容与首章基本相同。但它体现了诗歌咏唱的音乐特点,增强了韵律的悠扬和谐美,使表达的情感愈来愈强烈。首章的“苍苍”,次章的“凄凄”,末章的“采采”,写出芦苇的颜色由苍青至凄青到泛白,把深秋凄凉的气氛渲染得越来越浓,烘托出诗人当时所在的环境十分清冷,心境十分寂寞。白露“为霜”、“未”、“未已”的变换,描绘出朝露成霜而又融为秋水的渐变情状与过程,形象地画出了时间发展的轨迹,说明诗人天刚放亮就来到河滨,直呆到太阳东升。试想,他独自一人久久徘徊在清冷索寞的旷野,面对茫茫秋水,等人不见,寻人不着,其心情该是何等焦急和惆怅!描写伊人所在地点时,由于“方”、“湄”、“濉比字的变换,就把伊人在彼岸等待诗人和诗人盼望与伊人相会的活动与心理形象而真切地描绘了出来,这样写,大大拓宽了诗的意境。另外,像“长”、“跻”、“右”和“央”、“坻”、“b”的变换,也都从不同的道路和方位上描述了他寻见伊人困难重重,想见友人心情急切的情景。若把三章诗所用几组变换的词语联系起来加以品味,更能体会到诗的隽永淳厚的意味。
诗的每章开头都采用了赋中见兴的笔法。通过对眼前真景的描写与赞叹,绘画出一个空灵缥缈的意境,笼罩全篇。诗人抓住秋色独有的特征,不惜用浓墨重彩反复进行描绘、渲染深秋空寂悲凉的氛围,以抒写诗人怅然若失而又热烈企慕友人的心境。正如《人间词话》所说:“《诗?蒹葭》一篇,最得风人深致。”具有“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和“其言情也必沁人心......>>
问题五:谈谈你对蒹葭表达的内涵理解 《蒹葭》是三百篇中抒情的名篇.它在《秦风》中独标一格,与其他秦诗大异其趣,绝不相类.在秦国这个好战乐斗的尚武之邦,竟有这等玲珑剔透、缠绵悱恻之作,实乃一大奇事.作品文字很简单: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如此重章反复,前后三章,只更换了个别的字.诗的内容也极为单纯,写古今中外所谓“永恒”的题材,男女恋爱.而且仅选取一个特定的场景:在那么一个深秋的清晨,有位恋者在蒹苍露白的河畔,徘徊往复,神魂颠倒,心焦地寻求他(她)思念的恋人,如此而已.但作品给予人们的美感却非常丰富,丰富到“我们只觉得读了百遍还不厌”(《中国诗史》).
先说说含蓄美.以少少许表现多多许,以表面极经济的文字建构一个十分广阔的想像和咀嚼的空间,这是该诗的一大长处.作品没有直接抒情,没有叙述这位恋者对心上人如何思念,而只写了他(她)左右求索、寻找恋人的行动,这一点颇有《关雎》“悠哉悠哉,辗转反侧”的情致.然而主人公追求恋人的热烈感情、焦急心绪,以及他(她)那痴心的迷恋、刻骨的相思和失望的痛苦,都是通过这寻求的行动、左寻右找的连续匆忙过程,形象而又含蓄地表现出来的.一会儿“溯洄从之”,一会儿又“溯游从之”,谁知会有几个反复呢?陈启源说:“夫说之必求之,然惟可见而不可求,则慕悦益至.”(《毛诗稽古篇》)惟其“慕悦益至”,而可见不可求,则失望怅惘愈甚.
作品虽未着意刻画恋爱双方的形象,但却通过主人公追求行动所显示出来的感情指向,十分含蓄地勾画了施受双方的形象特征.在碧水澄滢的衬托下,“伊人”是高洁的,使人感到可敬、可亲、可爱.不然,他(她)怎么会有那么大的磁石般的吸引力,那么强烈地吸引着这位追求者,那么令追求者心驰神往!而这位伊人的追求、倾慕者,思念伊人情真意切,寻求伊人不畏险阻,百折不挠,是个热烈向往爱情和执着追求、坚贞不渝的人.
同时,诗只写到寻求之难,可望不可即的伊人“宛在”,便戛然而止,下文就不再表了.那么这位追求者将会如何呢,这便给读者留下了想像的余地.也许仍在继续他(她)的热烈追求,因为世界上的事情越是追求不到,就越觉得它的可贵,也就愈加产生了追求的兴趣和迫切的心情.也许是愁肠寸断,无限怅惘.也许是一种说不清、讲不出的心情,一种“剪不断,理还乱”的滋味.但到底是什么,作者没有说,这就是所谓“言有尽而意无穷”或“含不尽之意于言外”了.
再说说意境美.细品诗中文字,金秋之季,拂晓之时,芦花泛白,清露为霜,瑟瑟秋风,苇丛起伏,茫茫秋水,清澈澄明,水上烟波万状,空中雾霭迷蒙,弯曲的河道,水中的小洲,宛然在目.此时,一位痴情的恋者,踯躅水畔,他(她)热烈而急切地追寻着心上的恋人.那恋人好像在水的一方,但一水盈盈,河道阻隔,“伊人”可望而不可即,于是他(她)徘徊往复,心醉神迷,内心痛苦,不可言状.“伊人宛在,觅之无踪”,但其身影又在眼前不时闪现晃动,时远时近,时隐时现,时有时无,闪烁不定.此情此景又使这位追求者欲找无方,欲罢不能.读来只觉情调凄婉,境界幽邃,意蕴无穷.再深入品味,反复吟诵,就能发觉该诗意境的营造呈现出多重叠合、交互融汇的架构,显示出繁富绚丽的色彩.
第一重,诗人追寻恋人如梦如幻、如醉如痴、神情恍惚的主观情愫,与秋晨雾霭、烟水迷离的景致浑然为一.仿佛这迷茫的烟水晨雾就是此时诗人痴醉的梦幻化生而成,情景相生,难分难解.
第二重,诗人追求恋人的绵绵情意与“伊人宛在,觅之无踪”,若隐若现的境界浑然为一.如果不是“宛在”,则诗人不复追求,正因为若隐若现,总有一个缥缈的影子在眼前闪烁,才不断牵引着诗人热烈的情思,不肯作罢.
第三......>>
问题六:"伊人"是什么意思? 语出 诗经《蒹葭》
一 指喜欢的人(不分男女)。
二 暗喻有贤能的人,有才华,品格高尚的人。
三 暗喻美好的愿望或理想。
现代的语意变窄了胆就只是指美丽的女性或自己爱慕的女性。
问题七:赤壁赋里"望美人兮天一方"中"美人是什么意思 首先,就是指美女。上文中的《月出》诗,就是描写一位男子在月下思念自己的心上人。此时有美酒有美景,就缺一位美人,盼望一位美人来助兴,此种情况下直接解成“美女”也是能说通的,更何况苏轼家中就养着一位歌妓,名叫朝云。
其次,“美人”喻指自己的理想追求。理由是苏轼此时被贬黄州,自己济世报国的理想,其实现的可能性已经是越来越渺茫了,如同远在天涯的“美人”,作者为她“劳心悄兮”,黯然神伤。
再次,“美人”喻指君主。理由是苏轼此时虽被贬黄州,“处江湖之远”,但心怀“鸿鹄之志”的他,仍然“忧其君”。用“美人”喻皇帝,用“望”来表达对皇帝忠贞之情
在苏轼的《赤壁赋》中,主客望着朦胧、淡雅的江月,举杯吟咏《诗经?陈风?月出》时,在他们的眼里,月亮是一位冰清玉洁的女子,款款而深情,主客因之而欢愉;沉浸在烟波浩渺之中,扣船而歌:“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月亮却是如此的可望而不可即,主客因之而生悲情.可见,牵动主客情愫的便是这多情的“美人”,“美人”承载了作者苏轼复杂的情感.
“美人”寄寓的其实是作者的忠君之情. 《赤壁赋》第二段有明显继承《楚辞》的痕迹,其中引用的歌词几乎全部化楚辞而来,苏轼绝对不只是从形式上继承屈老先生的笔法,而应该有更深层次的寓意.屈原“信而见疑,忠而被谤”,得不到楚怀王的信任而被流放;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有志不能酬,可见两位时代的智者的经历和命运是何其相似!屈原虽然被流放,仍然不忘思君报国,苏轼虽然被贬黄州,身处“野外”,但并未泯灭他的一颗拥护朝廷的忠心,可见两位时代的智者思想何其相似!所以,在《赤壁赋》中作者借对“美人”的思念表达对国君的忠心,以“美人”比君,写出了苏轼的忠君之殷切.
同时,“美人”也象征作者美好的理想.
“美人”意象在古诗词中的另一意蕴来源于《诗经?秦风?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诗中“伊人”被追寻者苦苦的追寻而终不可得,“伊人”即象征了“理想”,追寻“伊人”不可得,实质是追求理想而不可得.现代诗人戴望舒在其诗歌《雨巷》中借“丁香姑娘”让“美人”的这一意蕴再生,男主人公在寻寻觅觅中与“丁香姑娘”相逢,又在“丁香姑娘”叹息声中飘然错过,何尝不是对美好理想追寻的执着以及对追寻理想失落的迷惘的渲泄呢?
问题八:蒹葭讲了一个什么事? 相思之所谓者,望之而不可即,见之而不可求之;虽辛劳而求之,终不可得也。于是幽幽情思,漾漾于文字之间。吾尝闻弦歌,弦止而余音在耳;今读《蒹葭》,文止而余情不散。
蒹葭者,芦苇也,飘零之物,随风而荡,却止于其根,若飘若止,若有若无。思绪无限,恍惚飘摇,而牵挂于根。根者,情也。相思莫不如是。露之为物,瞬息消亡。佛法云: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情之为物,虚幻而未形。庄子曰:乐出虚,蒸成菌。一理也。霜者,露所凝也。土气津液从地而生,薄以寒气则结为霜。求佳人而不可得,于是相思益甚,其情益坚。故曰“未”,“未已”。虽不可得而情不散,故终受其苦。求不得苦,爱别离苦!此相思之最苦者也!
情之所系者,所谓伊人。然在水一方,终不知其所在。贾长江有诗云:“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夫悦之必求之,故虽不知其所踪,亦涉水而从之。曰“溯洄”,曰“溯游”,上下而求索也。且道路险阻弯曲,言求索之艰辛,真可谓“上穷碧落下黄泉”。然终于“两处茫茫皆不见”,所追逐者,不过幻影云雾,水月镜花,终不可得。
相思益至,如影在前,伸手触之,却遥不可及。“宛在水中央”一句,竟如断弦之音,铿锵而悠长。每读到此,不由喜之、叹之、怨之、哭之!
问题九:纷纷雨兮音尘阙,千里遥兮共明月.帘幕落兮秋色里,情路长兮晓妆掠.是什么意思 雨之为物,浩荡千古。雨之为灵,脉脉含情。春始而泽湖,夏至而沐云;秋来则浴蝶,冬起则止吟。朝迎杨柳婆娑,暮送晚霞纵横。荡而起层层涟漪,醉山峦则现郁郁翠屏。念秋月之皎洁,降清露增其雅致;烦春花之娇媚,落玉珠减其妖娆。文士兴来,怀西窗而诵之;佳人叹往,向南园而弄之。慕盛世之繁华兮,纷纷落于凡间;羡青冥之肃穆兮,久久留于仙阙。悄然碎兮,孤桐弄影;泠然明兮,皓质暗凝。黄泉碧落,尽流其亘古之光;紫陌红尘,更显其洒扫之华。然雨虽多情兮,岂知人情冷暖?雨虽高洁兮,怎顾众生哀叹?乃清兰路,肃桂苑;空揽满怀高洁,枉负万千心愿。
乱曰:
纷纷雨兮音尘阙,千里遥兮共明月。帘幕落兮秋色里,情路长兮晓妆掠。
问题十:请教“蒹葭苍苍 白露为霜 ”一首诗的内容和含义 《蒹葭》,出自《诗经?国风?秦风》,是一首描写对意中人深深的企慕和求而不得的惆怅的诗。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濉K蒌Т又,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b。
.
折叠译文
芦苇密密又苍苍,晶莹露水结成霜。我心中那好人儿,伫立在那河岸旁。逆流而上去找她,道路险阻又太长。顺流而下去寻她,仿佛就在水中央。
芦苇茂盛密又繁,晶莹露水还未干。我心中那好人儿,伫立在那河水边。逆流而上去找她,道路崎岖难登攀。顺流而下去寻她,仿佛就在水中滩。
芦苇片片根连根,晶莹露珠如泪痕。我心中那好人儿,伫立在那河水边。逆流而上去找她,路途艰险如弯绳。顺流而下去寻她,仿佛就在水中洲。
折叠评论
首诗的内涵和意义
表面上看来这是表现男女爱情的诗,情景交融、触情见景既明写了主人公此时所见的客观景色,又暗寓了他此时的心情和感受,与诗人困于愁思苦想之中的凄惋心境是相一致的。换过来说,诗人的凄惋的心境,也正是借这样一幅秋凉之景得到渲染烘托,得到形象具体的表现。王夫之《姜斋诗话》说:关情者景,自与情相为珀芥也。情景虽有在心在物之分。而景生情,情生景,哀乐之触,荣悴之迎,互藏其宅,这首诗就是把暮秋特有的景色与人物委婉惆怅的相思感情交铸在一起,从而渲染了全诗的气氛,创造的一个扑朔迷离、情景交融的意境。另外,《蒹葭》一诗,又是把实情实景与想象幻想结合在一志,用虚实互相生发的手法,借助意象的模糊性和朦胧性,来加强抒情写物的感染力的。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这是他第一次的幻觉,明明看见对岸有个人影,可是怎么走也走不到她的身边。宛在水中央,这是他第二次的幻觉,忽然觉得所爱的人又出现在前面流水环绕小岛上,可是怎么游也游不到她的身边。那个倩影,一会儿在水一方,一会儿在水中央;一会儿在岸边,一会儿在高地。真是如同在幻景中,在梦境中,但主人公却坚信这是真实的,不惜一切努力和艰辛去追寻她。这正生动深刻地写出了一个痴情者的心理状态,写出了他对所爱者的强烈感情。而这种意象的模糊和迷茫,又使全诗具有一种朦胧的美感,生发出韵味无穷的艺术感染力。
《蒹葭》属于秦风。周孝王时,秦之先祖非子受封于秦谷(今甘肃天水)。平王东迁时,秦襄公因出兵护送有功,又得到了岐山以西的大片封地。后来秦逐渐东徙,都于雍(今陕西兴平)。秦地包括陕西关中到甘肃东南部一带。秦风共十篇,大都是东周时代这个区域的民歌。
对这首怀人诗,历来解说不一。有人认为作者在思念恋人,诗的主旨是写爱情;有人说是诗人借怀友讽刺秦襄公不能礼贤下士,致使贤士隐居、不肯出来做官;也有人说作者就是隐士,此诗乃明志之作。我们细味诗意,诗中并未明确显示男女恋情,况且伊人是男是女也难判定。说它是讽刺诗则更无根据。因此,我们只把伊人视为作者所敬仰和热爱的人,至于是男是女,且不论及。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两句,从物象与色泽上点明了时间和环境。那生长在河边的茂密芦苇,颜色苍青,那晶莹透亮的露水珠已凝结成白刷刷的浓霜,那微微的秋风送着袭人的凉意,那茫茫的秋水泛起浸人的寒气。在这一苍凉幽缈的深秋清晨的特定时空里,诗人时而静立,时而徘徊,时而翘首眺望,时而蹙眉沉思。他那神情焦灼、心绪不宁的情状,不时地显现于我们眼前,原来他是在思慕追......>>
关于芦苇的诗句和美句
教学目的及要求
1.使学生了解有关《诗经》的基本知识。
2.理解这首诗的主要内容;了解诗中运用的反复和赋、比、兴等创作手法。
3.要求学生反复诵读,背诵这首诗。
教学重点
1.在诵读中体会这首古诗的内涵。
2.兴的表现手法。
教学难点
诗中出现的一些连绵词的读音和字形,学生记起来有一定的困难。
教学过程
一、导语
我们已经学过一首《诗经》中的古诗,还记得吗?《采薇》(引导学生背诵:“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那么《诗经》是一部什么样的书呢?
二、了解《诗经》的基本知识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它收集了自西周初年至春秋时代大约五百年间的三百零五篇诗歌。原本只称《诗》,在先秦典籍里通称《诗三百》,汉代以后,儒家奉它为经典,始称《诗经》。
《诗经》包括“风、雅、颂”三部分。“风”为民歌,共有十五国风。共一百六十篇,是《诗经》中现实主义的代表,其中大部分是各地的民间歌谣;“雅”是“大雅”和“小雅”的总称,共一百零五篇。大雅(31篇),小雅(74篇),其中大部分是王室贵族所作;“颂”包括“周颂”、“鲁颂”和“商颂”共四十篇,是天子祭祀天地宗庙的祭礼歌辞。
表现手法有赋、比、兴。赋为陈述(直接铺叙);比为比喻;兴是托物起兴,即借别的事物来引起所歌咏的内容。
风、雅、颂、赋、比、兴、合称为《诗经》“六义”
《诗经》中的诗歌多以四言为主,多为隔行用韵,但不拘泥,章节常反复,多用叠字。
三、学习《关雎》
《关雎》这首诗是305首中的第一首。
1.老师读读这首诗(范读)。听了一遍,有的同学可能会猜到这首诗的内容与爱情有关。《诗经》的编者把它放在首篇,可能就是为了突出“爱情”这个永恒的主题吧。
2.跟读。老师读一句,学生读一句。这样做有利正音,同时让学生感知诗的节奏、韵律。
3.自读。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在自读几遍后要求学生自己看注释,理解重点词的意思,老师提示重点词语,并试着串讲。
4.导读。重点导读前两句。
①“关关雎鸠,在河之洲”与后面两句有内容上的直接联系吗?(没有。)
②作者写这两句的作用是什么?(讲解“比兴”的手法,讲解内容见教参)
③这首诗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反复读读,好好想想,试着说说。提示写了什么事?抒发了什么感情?再看看阅读提示是怎么总结的。
④阅读提示中还写道:“全诗琅琅上口,和谐悦耳”你们在读时感到了没有?为什么会有这种效果?(因为这首诗里运用了反复、双声、叠韵等多种手法。)
5.学生反复朗读、背诵。(作业)
教师可这样检查背诵:①背出起兴的诗句。②背出描写男子心理活动的诗句。
6.重点掌握下列词语(读准、会默写)雎鸠、窈窕、荇菜、寤寐、辗转、琴瑟、参差。
7诗句分析:
《关雎》是《诗经》的第一篇。全诗可分为三章。
第一章(前四句)爱慕:一个男子在河边遇到一位美丽的姑娘,于是萌发了爱慕之情。
这一章开头用“关关雎鸠”起兴,运用“比”的手法点出了恋爱的主题。因为雎鸠“雌雄常不相失,亦不曾相近”,“情意相与而未尝狎”,以雎鸠的关关和鸣引出“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贴切而有深意,确是匠心独具。
第二章(中间八句)思念:男子对姑娘思念不止,以至梦寐以求,辗转反侧。
在他眼前出现的是这位美丽姑娘采摘荇菜时“左右流之”的苗条、优美的身姿,使他夜不能寐;然而,大约这只是一厢情愿,他只有独自在床上“辗转反侧”,直到天明。这一章既有直接的心理描写“优哉游哉”,写其绵绵情意,思念不绝,又有动作描写“辗转反侧”,突出其内心状态的不平静,形象逼真地表现了主人公的深深的思念之情。
第三章(最后八句)愿望:表达了希望与姑娘成婚的美好愿望。
“琴瑟友之”、“钟鼓乐之”,是设想与姑娘结婚时鼓乐齐鸣的欢乐场面。
7.主题:
《关雎》选自《诗经周南》。周南,一般指的是洛阳以南到湖北一带地方。据有关资料推断,这首诗产生的时代不会太早,大约是西周末、东周初。这是一首热情的恋歌,它表现了古代青年对爱情婚姻大胆执著的追求,感情坦率、朴实。
8.表现手法:
这首诗采取了重章叠唱的手法,每一章都有些句子重复咏唱。这体现了《诗经》语言的一个特色。诗的感情真挚热烈,回环咏唱的章法,使热恋之情步步推向高潮。诗的每一章,都用起兴的艺术手法,将自然景象与人物的内心情感和谐地融会起来,景中含情,情中蕴景。
蒹葭
教学目标:
1、掌握《蒹葭》中起兴手法运用以及了解重章叠唱特点,体会(本诗艺术)手法对情感表达及主题深化的作用;
2、探讨诗歌中“伊人”的多义性,从而发掘出诗歌主题的多义性。
教学重难点:
1、“伊人”多义性探究
2、赏析多主题诗歌
教学过程:
一、朗读欣赏
(一)听录音播放
要求学生:1.找出韵脚字2.给生字注音
(二)教师指导
(三)配乐,让学生朗读
要求学生体会诗的感情,读出诗的感情。
二.诗意理解
1.教师讲解疏通诗中重点词语。
2.学生发挥联想想象,谈谈第一节诗的大意,再现诗的美丽画面和优美意境。
3.教师点拨(诗歌大意投影显示)
三.分析诗歌
1、诗歌写的是哪个季节的内容呢?依据是什么?
教师准备:秋季而且是深秋。白露为霜。
俗语说:白露秋分夜,一夜凉一夜。曹丕《燕歌行》中也说: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
2、在大多数人的眼中,秋天是一个什么样的季节呢?
秋天是一个令人感伤的季节。仿句说如:秋天是一个萧瑟肃杀的季节。秋天
一个思念的季节。秋天是一个凄凉的季节。……
小结:自古以来,在多情人眼中,秋景肃杀,最为伤悲。自古逢秋悲寂寥,它凄美而令人感伤。
3、大家能否看出是一天中哪个时间呢?
清晨(拂晓)、白露未唏、白露未已
4、诗歌中都描写了哪些景物?所写景物有怎样的特点?写景有什么作用?
明确:芦苇、有什么变化?
首章的“苍苍”,次章的“凄凄”,末章的“采采”,把深秋凄凉的气氛渲染得越来越浓,烘托出诗人当时所在的环境十分清冷,心境十分寂寞。
白露,是怎么样变换的?
“为霜”、“未晞”、“未已”的变换,描绘出朝露成霜而又融为秋水的渐变情状与过程,形象地画出了时间发展的轨迹,说明诗人天刚放亮就来到河滨,直呆到太阳东升。试想,他独自一人久久徘徊在清冷索寞的旷野,面对茫茫秋水,等人不见,寻人不着,其心情该是何等焦急和惆怅!
河畔道路——崎岖难行,险阻重重
秋水——柔和,沉静,澄明,清冷。成语有望穿秋水、一汪秋水
晓雾——拂晓之时水边晨雾朦胧更添迷离之感
小结:诗歌通过这些景物描写创设了一种清冷孤寂凄美迷离的氛围,
5、我们来感受一下诗歌的意境吧!
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听,想像
深秋的清晨,霜浓雾重,在青苍的天际下,河畔那一大片丛生的苍苍蒹葭,在萧瑟的秋风中起伏摇曳,茫茫秋水之上,晓雾朦胧,烟水迷离……
这时候,主人公出现了,他时而痴痴凝望,时而上下追寻,飘风的芦苇丛中伊人身影若隐若现。
提问:伊人位置有何变化?
①在不一方、在水之湄、在水之俟
虽然位置有变化,但一个:“在”字,主人公确信“伊人”就在水的那一边
提问:但主人公追求到伊人吗?
(没有,一水盈盈,河道阻隔,可望而不可及,于是徘徊往复,此时主人公追寻而不得时心情如何?
(失望、怅惘、痛苦)
小结:对于主人公来说惊喜只是暂时的,失望怅惘痛苦却是绵长的,那萧瑟的秋境正是主人公这种心绪的外化,这叫什么写法?(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6、你感觉主人公是一个怎样的人呢?依据是什么?
热烈向往爱情,不畏险阻,百折不挠,执著追求,坚贞不渝的人
小结:任山重重,任水重重,难阻意重重,一片痴心,一份执著,主人公追寻的脚步从未停歇过。也许他会继续“从之”,“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也许他会愁肠百结,相思无尽头,“剪不断,理还乱”“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也许他终于得见伊人面,抱得美人归,然而无论结果怎样,我们更看重的是主人公追寻的'过程以及在那个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执著无悔,那是一种至真至纯至美的人性。
7、让主人公千辛万苦执著追求的伊人有什么样的魅力呢?此时我们脑海中一定已有了伊人的形象,她是怎样的?
教师准备:①美丽?外在?内在?气质高雅、温婉动人
②“伊人”一定是美丽的,然而诗歌没有直接描写,我们却感觉出来了,这叫什么写法?侧面烘托
诗中是怎样进行侧面烘托的?一是从主人公炽热执著的追求中可以感受到,如此深深吸引主人公的“伊人”一定是内外皆美的;二是秋水白露晓雾朦胧这美丽的景致侧面烘托出来的。
③“伊人”是美丽的,然而这种美又是朦胧的,在主人公的视线中若隐若现,时有时无,似水中月,雾中花,这种美是怎样产生的呢?距离产生美。
小结:诗歌中有很多诗句描写的就是这种距离之美如:朝愈的“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杜牧的“南朝四百八十四,多少楼台烟雨中”。还有(大屏幕配乐显示以下内容)印度诗人泰戈尔说: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
不是生和死
而是我站在你面前
你不知道我爱你
④同学们结合自己对本诗的理解,也采用泰戈尔诗的形式仿写几句。(配乐屏显):
一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
二世界上最美的距离
不是——————
不是生和死
而是——————
而是———————
————————
—————————
教师准备:
(一)世界上最美的距离,不是紧紧相依,而是那盈盈一水间的,脉脉不得语。
(二)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生和死,而是你就站在那里,我却永远追寻不到你。
小结:“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伊人”的这个形象深深的根植于中国人的潜意识中,她遥远而又美丽,可望而不可即,构成人们心灵中一个永远怅惘的情结,而距离和朦胧正是她的动人之处。
⑤这是作为爱情诗我们所理解的“伊人”形象,实际上“伊人”的内涵可以有更为丰富的理解:人生中有许多美好的东西是我们执著追寻和向往的,你能举个例子吗?
爱情、事业、亲情、友情、理想、自由,还可以把伊人看作是一个尽善尽美的境界。
小结: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是一个追寻者,而伊人就是我们的目标,它指引我们在平庸琐屑的生命历程中不断前行,上下求索,不论成败与否,只要执著地追求,我们的生命就会因此而诗意精彩。
朗读比较:《关雎》与《蒹葭》的写法上的不同。
[明确]
①《关雎》一诗重在叙事,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到小伙子从爱上窈窕淑女后追求她,追求不到又在幻想中得到她这样一条线索。《蒹葭》却没有明确的故事,第一章就写到主人公隔水远望,伊人正姗姗而来,仿佛就在不远处的水中陆地上,若即若离。后面两章是前面的反复咏叹,突出追寻的艰险与漫长,渲染主人公感情的绵长持久。与《关雎》相比,情感韵味更浓郁。
②在艺术手法上,《蒹葭》比《关雎》“兴”的特点更加突出。“蒹葭”“水”和“人”的形象交相辉映,浑然一体,用作起兴的事物与所要描绘的对象形成一个完整的艺术世界。
蒹葭的翻译
1. 关于芦苇的诗句
关于芦苇的诗句 1. 描写芦苇的诗句
1、《与侯春时同年南池夜话》
作者:唐代许浑
芦苇暮修修,溪禽上钓舟。
露凉花敛夕,风静竹含秋。
译文:芦苇修长的身影伫立在暮色中,溪里的家禽纷纷上了渔船。傍晚露水透着凉意,花收敛了花瓣。风静止着,竹子透着秋天的气息。
2、《送耿处士》
作者:唐代贾岛
川原秋色静,芦苇晚风鸣。
译文:山川和草原在秋色下显得非常宁静,芦苇在晚风中欢乐的鸣唱。
3、《惠崇春江晚景》
作者:宋代苏轼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译文:竹林外两三枝桃花初放,鸭子在水中游戏,它们最先察觉了初春江水的回暖。河滩上已经满是蒌蒿,芦笋也开始抽芽,而河豚此时正要逆流而上,从大海回游到江河里来了。
4、《秋末入匡山船行八首》
作者:唐代贯休
芦苇深花里,渔歌一曲长。
人心虽忆越,帆态似浮湘。
译文:江上芦花深处传来打渔人悠扬的渔歌声,人心虽然还惦记着吴越之地,但船帆却已经毫不留恋地行驶在湘江之上了。
5、《行舟芦苇中》
作者:宋代:彭汝砺
芦苇萧萧吹晚风,画船长在雨声中。
浮生厌足江湖味,好在溪边旧钓筒。
译文:芦苇林吹来潇潇的晚风,船行在雨中的芦苇林中像画一样。此生已经厌倦了江湖上的事情,悠闲自得的在河边钓鱼。
6、《送浙东德师侍御罢府西归》
作者:唐代张贲
杨柳渐疏芦苇白,可怜斜日送君归。
释义:杨柳渐渐的落叶,芦苇也白了,傍晚残阳的时候就送你回去。
2. 关于芦苇的古诗
江村即事
[司空曙]
钓罢归来不系船, 江村月落正堪眠。
纵然一夜风吹去, 只在芦花浅水边。
江村晚眺
[戴复古]
江头落日照平沙,潮退渔船阁岸斜。
白鸟一双临水立,见人惊起入芦花。
青溪主客歌
[汪崇亮]
野王手奏淮淝捷,门外归来有旌节。
伸眉一笑紫髯秋,袖中犹挟柯亭月。
山阴主人载雪舟,掀篷系缆青溪头。
平生耳热欠一识,若为牵挽行云留。
一声横玉西风里,芦花不动鸥飞起。
马蹄依旧入青山,柳梢浸月天如水。
咏芦苇
[余亚飞]
浅水之中潮湿地,婀娜芦苇一丛丛;
迎风摇曳多姿态,质朴无华野趣浓。
3. 有关芦苇的古诗有什么
白居易 风雨晚泊 苦竹林边芦苇丛,停舟一望思无穷。青苔扑地连春雨,白浪掀天尽日风。忽忽百年行欲半,茫茫万事坐成空。此生飘荡何时定,一缕鸿毛天地中。
刘禹锡 晚泊牛渚 芦苇晚风起,秋江鳞甲生。残霞忽变色,游雁有馀声。戍鼓音响绝,渔家灯火明。无人能咏史,独自月中行。
贾岛 雨后宿刘司马池上 蓝溪秋漱玉,此地涨清澄。芦苇声兼雨,芰荷香绕灯。岸头秦古道,亭面汉荒陵。静想泉根本,幽崖落几层。
贯休 秋末入匡山船行八首 芦苇深花里,渔歌一曲长。人心虽忆越,帆态似浮湘。石獭衔鱼白,汀茅浸浪黄。等闲千万里,道在亦无妨。
郑谷 江际 杳杳渔舟破暝烟,疏疏芦苇旧江天。那堪流落逢摇落,可得潸然是偶然。万顷白波迷宿鹭,一林黄叶送残蝉。兵车未息年华促,早晚闲吟向浐川。
4. 关于芦苇的诗句
江村晚眺 戴复古
江头落日照平沙,潮退渔船阁岸斜。
白鸟一双临水立,见人惊起入芦花。
青溪主客歌
汪崇亮
野王手奏淮淝捷,门外归来有旌节。
伸眉一笑紫髯秋,袖中犹挟柯亭月。
山阴主人载雪舟,掀篷系缆青溪头。
平生耳热欠一识,若为牵挽行云留。
一声横玉西风里,芦花不动鸥飞起。
马蹄依旧入青山,柳梢浸月天如水。
咏芦苇 余亚飞
浅水之中潮湿地,婀娜芦苇一丛丛;
迎风摇曳多姿态,质朴无华野趣浓。
5. 有关芦苇的诗句
岸边的芦苇
我坐在夜的秋千上 风
轻轻吻过幽幽的竹林
半轮弯月悬在天空
月色如水
半卷青光
睡在黛色的帘幕上
醉醒时分,
我又往何处去
二
以喜剧开场,
以悲剧谢幕
虚无飘渺
如微风携走的轻纱
如流水卷走的花瓣
如岁月带走的泪珠
三
爱智慧
这是怎样的爱
无限的思绪
凝结成永恒的缭绕
举杯问青天
几时才能邀得明月?
四
痛苦的
是哲人
快乐的
是猪
无数的中间者
为那淡淡的问语“我是谁”
跌跌撞撞的融入了苦难的
寻觅之路
空气聚成了铁
头破血流
却依旧无悔
6. 关于芦苇的诗词大全
年代:唐
作者:刘禹锡
题目:晚泊牛渚
内容:
芦苇晚风起,秋江鳞甲生。
残霞忽变色,游雁有馀声。
戍鼓音响绝,渔家灯火明。
无人能咏史,独自月中行。
年代:唐
作者:贾岛
题目:送耿处士
内容:
一瓶离别酒,未尽即言行。
万水千山路,孤舟几月程。
川原秋色静,芦苇晚风鸣。
迢递不归客,人传虚隐名。
7. 关于“芦苇”的古诗词有哪些
1,《苇丛》
作者:翁洮 -唐
得地自成丛,那因种植功。
有花皆吐雪,无韵不含风。
倒影翘沙鸟,幽根立水虫。
萧萧寒雨夜,江汉思无穷。
2,《芦苇》
作者:王贞白
高士想江湖,湖闲庭植芦。
清风时有至,绿竹兴何殊。
嫩喜日光薄,疏忧雨点粗。
惊蛙跳得过,斗雀袅如无。
未织巴篱护,几抬邛竹扶。
惹烟轻弱柳,蘸水漱清蒲。
溉灌情偏重,琴樽赏不孤。
穿花思钓叟,吹叶少羌雏。
寒色暮天映,秋声远籁俱。
朗吟应有趣,潇洒十馀株。
3,《西河·和王潜斋韵》
作者:曹豳-宋
今日事。何人弄得如此。漫漫白骨蔽川原,恨何日已。
关河万里寂无烟,月明空照芦苇。
谩哀痛,无及矣。无情莫问江水。西风落日惨新亭,几人坠泪。
战和何者是良筹,扶危但看天意。 只今寂寞薮泽里。
岂无人、高卧闾里。试问安危谁寄。
定相将、有诏催公起。须信前书言犹未。
4,《风雨晚泊》
作者:白居易-唐
苦竹林边芦苇丛,停舟一望思无穷。
青苔扑地连春雨, 白浪掀天尽日风。
忽忽百年行欲半,茫茫万事坐成空。
此生飘荡何时定,一缕鸿毛天地中。
5,《江际》
作者:郑谷-唐
杳杳渔舟破暝烟,疏疏芦苇旧江天。
那堪流落逢摇落, 可得潸然是偶然。
万顷白波迷宿鹭,一林黄叶送残蝉。
兵车未息年华促,早晚闲吟向浐川。
8. 求描写芦苇的诗
搜了一些,看你喜欢哪个啦!作者:刘禹锡 题目:晚泊牛渚 内容: 芦苇晚风起,秋江鳞甲生。
残霞忽变色,游雁有馀声。 戍鼓音响绝,渔家灯火明。
无人能咏史,独自月中行。 作者:贾岛 题目:送耿处士 内容: 一瓶离别酒,未尽即言行。
万水千山路,孤舟几月程。 川原秋色静,芦苇晚风鸣。
迢递不归客,人传虚隐名。 国风 秦风 蒹葭 书名:诗经 作者:不详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 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 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 之,宛在水中沚。
注:蒹葭就是芦苇。 4. 苇编五绝芦苇高,芦苇长,芦花似雪雪茫茫。
芦苇最知风儿暴,芦苇最知雨儿狂。芦苇高,芦苇长,芦苇荡里捉迷藏。
多少高堂名利客,都是当年放牛郎。芦苇高,芦苇长,隔山隔水遥相望。
芦苇这边是故乡,芦苇那边是汪洋。芦苇高,芦苇长,芦苇荡边编织忙。
编成卷入我行囊,伴我从此去远航。芦苇高,芦苇长,芦苇笛声多悠扬。
牧童相和在远方,令人牵挂爹和娘。 《雨后宿刘司马池上》 年代:唐 作者:贾岛蓝溪秋漱玉,此地涨清澄。
芦苇声兼雨,芰荷香绕灯。岸头秦古道,亭面汉荒陵。
静想泉根本,幽崖落几层。 。
白居易 风雨晚泊 苦竹林边芦苇丛,停舟一望思无穷。青苔扑地连春雨,白浪掀天尽日风。
忽忽百年行欲半,茫茫万事坐成空。此生飘荡何时定,一缕鸿毛天地中。
杜牧 齐安郡中偶题二首秋声无不搅离心,梦泽蒹葭楚雨深。自滴阶前大梧叶,干君何事动哀吟。
杜甫 官亭夕坐戏简颜十少府南国调寒杵,西江浸日车。客愁连蟋蟀,亭古带蒹葭。
不返青丝鞚,虚烧夜烛花。老翁须地主,细细酌流霞。
卢纶 送朝长史赴荆南旧幕元瑜思旧幕,几夜梦旌旃。暑退蒹葭雨,秋生鼓角天。
月明三峡路,浪里九江船。
9. 求描写芦苇的诗
搜了一些,看你喜欢哪个啦!
作者:刘禹锡 题目:晚泊牛渚 内容: 芦苇晚风起,秋江鳞甲生。 残霞忽变色,游雁有馀声。 戍鼓音响绝,渔家灯火明。 无人能咏史,独自月中行。
作者:贾岛 题目:送耿处士 内容: 一瓶离别酒,未尽即言行。 万水千山路,孤舟几月程。 川原秋色静,芦苇晚风鸣。 迢递不归客,人传虚隐名。
国风 秦风 蒹葭 书名:诗经 作者:不详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 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 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 之,宛在水中沚。 注:蒹葭就是芦苇。
4. 苇编五绝
芦苇高,芦苇长,
芦花似雪雪茫茫。
芦苇最知风儿暴,
芦苇最知雨儿狂。
芦苇高,芦苇长,
芦苇荡里捉迷藏。
多少高堂名利客,
都是当年放牛郎。
芦苇高,芦苇长,
隔山隔水遥相望。
芦苇这边是故乡,
芦苇那边是汪洋。
芦苇高,芦苇长,
芦苇荡边编织忙。
编成卷入我行囊,
伴我从此去远航。
芦苇高,芦苇长,
芦苇笛。搜了一些,看你喜欢哪个啦!
作者:刘禹锡 题目:晚泊牛渚 内容: 芦苇晚风起,秋江鳞甲生。 残霞忽变色,游雁有馀声。 戍鼓音响绝,渔家灯火明。 无人能咏史,独自月中行。
作者:贾岛 题目:送耿处士 内容: 一瓶离别酒,未尽即言行。 万水千山路,孤舟几月程。 川原秋色静,芦苇晚风鸣。 迢递不归客,人传虚隐名。
国风 秦风 蒹葭 书名:诗经 作者:不详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 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 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 之,宛在水中沚。 注:蒹葭就是芦苇。
4. 苇编五绝
芦苇高,芦苇长,
芦花似雪雪茫茫。
芦苇最知风儿暴,
芦苇最知雨儿狂。
芦苇高,芦苇长,
芦苇荡里捉迷藏。
多少高堂名利客,
都是当年放牛郎。
芦苇高,芦苇长,
隔山隔水遥相望。
芦苇这边是故乡,
芦苇那边是汪洋。
芦苇高,芦苇长,
芦苇荡边编织忙。
编成卷入我行囊,
伴我从此去远航。
芦苇高,芦苇长,
芦苇笛声多悠扬。
牧童相和在远方,
令人牵挂爹和娘。
《雨后宿刘司马池上》 年代:唐 作者:贾岛
蓝溪秋漱玉,此地涨清澄。芦苇声兼雨,芰荷香绕灯。岸头秦古道,亭面汉荒陵。静想泉根本,幽崖落几层。 。
白居易 风雨晚泊
苦竹林边芦苇丛,停舟一望思无穷。
青苔扑地连春雨,白浪掀天尽日风。
忽忽百年行欲半,茫茫万事坐成空。
此生飘荡何时定,一缕鸿毛天地中。
杜牧 齐安郡中偶题二首秋声无不搅离心,梦泽蒹葭楚雨深。自滴阶前大梧叶,干君何事动哀吟。
杜甫 官亭夕坐戏简颜十少府南国调寒杵,西江浸日车。客愁连蟋蟀,亭古带蒹葭。不返青丝鞚,虚烧夜烛花。老翁须地主,细细酌流霞。
卢纶 送朝长史赴荆南旧幕元瑜思旧幕,几夜梦旌旃。暑退蒹葭雨,秋生鼓角天。月明三峡路,浪里九江船
蒹葭苍苍 白露为霜 在诗歌中的作用。+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在艺术描写上有什么特点
蒹(jiān):没长穗的芦苇。葭(jiā):初生的芦苇。
出自《国风·秦风·蒹葭》是中国古代现实主义诗集《诗经》中的一篇。全诗三章,每章八句。此诗曾被认为是用来讥刺秦襄公不能用周礼来巩固他的国家,或惋惜招引隐居的贤士而不可得;现在一般认为这是一首情歌,写追求所爱而不及的惆怅与苦闷。
原文: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译文:
河边芦苇青苍苍,秋深露水结成霜。 意中之人在何处?就在河水那一方。
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又太长。 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在那水中央。
河边芦苇密又繁,清晨露水未曾干。 意中之人在何处?就在河岸那一边。
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攀登难。 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就在水中滩。
河边芦苇密稠稠,早晨露水未全收。 意中之人在何处?就在水边那一头。
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曲难求。 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就在水中洲。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为追求心中思慕之人而不可得而作。
陈子展《诗三百解题》说:“《蒹葭》一诗,无疑地是诗人想见一个人而竟不得见之作。这一个人是谁呢?他是知周礼的故都遗老呢,还是思宗周、念故主的西周旧臣呢?是秦国的贤人隐士呢,还是诗人的一个朋友呢?或者诗人自己是贤人隐士一流、作诗明志呢?抑或是我们把它简单化、庸俗化,硬指是爱情诗,说成诗人思念自己的爱人呢?解说纷歧,难以判定。”
东周时的秦地大致相当于今天的陕西大部及甘肃东部。其地“迫近戎狄”,这样的环境迫使秦人“修习战备,高尚气力”(《汉书·地理志》),而他们的情感也是激昂粗豪的。
河畔芦苇碧色苍苍,
深秋白露凝结成霜。
我那日思夜想的人,
就在河水对岸一方。
逆流而上去追寻她,
道路险阻而又漫长。
顺流而下寻寻觅觅,
仿佛就在水的中央。
河畔芦苇一片茂盛,
清晨露水尚未晒干。
我那魂牵梦绕的人,
就在河水对岸一边。
逆流而上去追寻她,
道路坎坷艰险难攀。
顺流而下寻寻觅觅,
仿佛就在沙洲中间。
河畔芦苇更为繁茂,
清晨白露依然逗留。
我那苦苦追求的人,
就在河水对岸一头。
逆流而上去追寻她,
道路险阻迂回难走。
顺流而下寻寻觅觅,
仿佛就在水中沙洲。
艺术特点:
《蒹葭》是诗经中最优秀的篇章之一。它的主要特点,集中体现在事实虚化、意象空灵、整体象征这紧密相关的三个方面。
一、事实的虚化
一般说来,抒情诗的创作是导发于对具体事物的感触,因而在它的意境中,总可看到一些实实在在的人事场景。然而(蒙蒙)的作者却似乎故意把其中应有的主要人物事件都虚化了。追寻者是 什么人?他为什么而追寻?我们不知道;被追寻的“伊人”是什么 身份?为什么他那么难以得到?我们也不知道;以至于连他们是 男是女也无从确认。特别是“伊人”,音容体貌均无,一会儿在河的上游,一会儿在河的下游,一忽儿在水中央,一忽儿在水边草地,飘忽不定,来去渺茫,简直令人怀疑他是否真有实体存在。无疑,由于追寻者、特别是被追寻者的虚化,使整个追寻人物、追寻事件、追寻内容都变得虚幻愿陇起来;然而也正是由于这事实的虚化、膜犹,诗的意境才显得那么空灵而富有象征意味。
二、意象的空灵
实际上,诗中所描述的景象,并非目之所存的现实人事,而是一种心家。这种心象,也不是对曾经阅历过的某件真事的回忆,而是由许多类似事件、类似感受所综合、凝聚、虚化成的一种典型化的心理情境。这种心理情境的最大特点,是不粘不滞、空灵多蕴。“在水一方”,可望难即,就是这种空灵的心理情境的艺术显现。在这里,由于追寻者和被追寻者的虚化,那看来是真景物的河水、道路险阻,乃至逆流、顺流的追寻路线,以及伊人所在的“水中央”等诸种地点,也都成了虚拟的象征性意象。对它们均不可作何时何地、河山何水的深究,否则,伊人既在河的上游又在河的下游就自相矛盾,连两个人何以都不渡过河去也成了问题。《蒹葭》的成功,就在于诗人准确地抓住了人的心象,创造出似花非花、空灵蕴藉的心理情境,才使诗的意境呈现为整体性象征。
三、意境的整体象征
诗的象征,不是某词某句用了象征辞格或手法,而是意境的整体象征。“在水一方”,可望难即是人生常有的境遇,“溯徊从之,道阻且长”的困境和“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的幻境,也是人生常有的境遇;人们可能经常受到从追求的兴奋。到受阻的烦恼、再到失落的惆怅这一完整情感流的洗礼,更可能常常受到逆流奋战多痛苦或顺流而下空欢喜的情感冲击;读者可以从这里联想到爱情的境遇和唤起爱情的体验,也可以从这里联想到理想、事业、前途诸多方面的境遇和唤起诸多方面的人生体验。意境的整体象征,使嫌夜)真正具有了难以穷尽的人生哲理意味。王国维曾将这首诗与晏殊的〔蝶恋花〕“昨夜西风调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相提并论,认为它二“最得风人情致”,这显然是着眼于它的意境的人生象征意蕴。
事实的虚化、意象的空灵和意境的整体象征,是一个问题的三个层面。从事实虚化到意象空灵,再到整体象征,这大致上就是象征性诗歌意境的建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