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生肖配对 生肖配对

十二生肖面具简笔画_十二生肖面具舞蹈动作

tamoadmin 2024-06-11 人已围观

简介1.萨满舞的特点2.假面舞是哪个国家的3.白马藏族舞的十二相舞的面具4.孔剧是怎样表演的?纸马舞又名跳纸马,是流传于文山、马关、砚山等地的壮族祭招性丧葬舞蹈。在文山县,又主要流行于攀枝花下寨、水车寨、新平坝、高末一带的壮族土支系居住区。纸马是用竹篾扎成马的形状,再以纸裱糊绘制而成。纸马有头有眼有耳有嘴有身有尾却无脚。舞前,舞者从纸马的腹部空心处钻入,把纸马套在腰间,双手提着纸马的腰作舞。 参加

1.萨满舞的特点

2.假面舞是哪个国家的

3.白马藏族舞的十二相舞的面具

4.孔剧是怎样表演的?

十二生肖面具简笔画_十二生肖面具舞蹈动作

纸马舞又名跳纸马,是流传于文山、马关、砚山等地的壮族祭招性丧葬舞蹈。在文山县,又主要流行于攀枝花下寨、水车寨、新平坝、高末一带的壮族土支系居住区。

纸马是用竹篾扎成马的形状,再以纸裱糊绘制而成。纸马有头有眼有耳有嘴有身有尾却无脚。舞前,舞者从纸马的腹部空心处钻入,把纸马套在腰间,双手提着纸马的腰作舞。

参加舞蹈者,多为8名成年妇女。其中,舞纸马者两人,舞大刀者两人,舞小刀、舞鬼面具、舞手巾、舞狮子者各一人。舞时,以单脚起跳,双脚落地为基本动作。

每当左脚起跳时,右脚向左前方侧跨步,右脚起跳时,左脚向右前方侧跨步。跳到第三拍子时,跨步的掌还要在地上点两下。在绕场跳动时,戴鬼面具的舞者应与前后的舞者互相照应,起跳的左右脚和步伐都必须一致。

舞蹈中,马对马,狮子对手巾,鬼面对小刀、大刀对大刀,作互相拼斗动作。舞纸马者,还要依从步法、节奏、有节拍地左右摇动马头,让两“马”作互相咬、踢、厮斗。舞场上马铃叮当响,灰尘四处扬,真如在战场上打斗一样。

马关县的壮族跳纸马舞,一般由二人或者一人来跳。舞者双手提着套在身上的纸马,围着死者的棺材舞蹈。其动作以抖、踢、跳、转为主,摹仿着马抬头、摇尾、踢脚等姿态绕圆圈。

各地纸马舞都只限于在丧葬时进行。

萨满舞的特点

公元前15世纪的金杯浮雕上刻画着一头牛与猎人搏斗,另一头牛正仓皇而逃的、人捕捉野牛的场面。这是对原始先民狩猎阶段的生活反映,原始先民的狩猎舞蹈直接传承给了早早步人文明社会的克里特岛人,他们也有戴动物面具的、模拟动物动作的舞蹈,不同之处在于,原始狩猎舞蹈带有一定的功利性,而克里特岛人的面具舞蹈则是纯性的舞蹈艺术。

假面舞是哪个国家的

第一,萨满舞蹈语言是丰富多彩的,不仅不同舞者的舞蹈语言各有特点,而且萨满在整个巫术活动的过程中的舞蹈语言也是变化多姿的,但无论是双人还是三人或者多人舞蹈,这其中必然有一个主要负责祭神的萨满,他的舞蹈动作在画面中占中心的地位,也更有特点。

在萨满舞蹈中,头部的表现形式比较鲜明,可以通过头饰、面具、头部动作和眼睛来表现萨满与神交接时的精神状况,其中头饰主要为羽毛和鹿角之类的东西,这些东西在原始社会中都具有某些通神的神秘色彩,而不是简单的装饰物;面具在萨满活动中扮演着重要的作用,一般分为动物面具、神灵面具和图腾面具,通过这些面具可以影响面具所代表的神灵,而在舞蹈过程中使用面具不仅可以使整个舞蹈活动具有神秘的色彩, 而且可以增加舞蹈的表现力;萨满舞蹈的头部动作比较多,有摇头、抬头、仰首、左右侧首、俯首等,让人可以感到其运动节奏。萨满舞者的腰部动作也有较多变化,有些挺直上身,有些通过抬头、挺胸、收腹、弯腰、体臀、曲腿等形成优美的身体曲线,其物资或给人以刚健有力之感,或让人产生妩媚动人之叹。萨满舞蹈的手势变化细微,臂、掌、腕、指个部分都得到充分利用,就臂部动作来说,或叉手于腰,或双臂外扬,或平伸,或合于胸前,或双臂上举作环状,或一手叉腰一臂下垂,姿势变化无穷,或庄严肃穆,或变化曲折,而手指也有弹、收、展、握、开、转腕等不同的变化,富有节奏,动感强烈。萨满舞者的双腿或内弯或外伸或作马步或两腿大跨或弯成曲环,造型多变,这些变化反映了人们已经能够通过腿部站立、跳跃、弹跳、抬腿、屈膝、勾、踢等表现不同的动率。总之,萨满舞通过头、上肢、腰、手、腿的配合,完成了既具有节奏感又具有丰富意义的舞蹈造型,创造了与狩猎游牧民族生活与原始信仰密切联系的舞蹈形态。就萨满舞蹈的参与者来说,大体上有几种情形,一是由萨满单独完成的舞蹈,一是由主祭萨满与助手共同完成的,一是在萨满的引导下部落中的许多成员集体完成的。参与者的不同,萨满舞蹈的形态似乎也有所不同。具体说,由萨满单独完成的舞蹈更偏向于严肃风格;而双人完成的舞蹈则主次分明,动作整齐而富于变化;而集体完成的舞蹈则更具功利色彩,一般直接与狩猎、游牧、种族繁衍等场面相关,舞蹈动作有明显的娱神色彩。从看到的岩画分析,萨满舞蹈基本上还是在部落公共空间、狩猎和游牧现场中举行,这些空间决定了萨满舞蹈不仅是部落成员可以集体参与,而且可以直接起到神灵以作用于各种活动的对象的作用。 岩画中萨满舞蹈的类型相当丰富,大体说来表现在如下几种:(1)单人舞(2)双人舞(3)三人舞(4)群舞。 单人舞蹈就是由萨满来跳,舞动动作尽管有些变化,但是整体风格比较庄严肃穆,多为正面图案,上身常常挺直,双臂或平伸或上举或在胸前环绕,保持平衡的体态,双腿或展开或作马步,稳健有力;

双人舞是一个萨满领舞,另有一个舞者或者辅助萨满配合,后者动作模仿前者,就笔者所接触的材料来看,双人舞动作比较单人舞动作要丰富、灵活、富于变化、颇有动律,而两人一起舞蹈也增加了节奏感,估计主要是神灵的舞蹈;

三人舞蹈是由主祭萨满带领祭祀活动的参与者一起共舞的场景,从舞者动作不一致的情形可以判断在这一过程中参与者的身份不都是训练有素的萨满,正因为如此,整个岩画上的舞蹈动作就相当丰富多样,头部、腰部、臀部、四肢和手脚的动作都得到充分的表现,三人舞蹈是明显的娱神舞蹈;

从目前情况看,群舞的动作比较简单,画面尽管舞者很多,但动作变化不多,大多与祈祷动作相似,舞者围绕主祭萨满或者神物而舞,场面壮观,动作整齐有力,颇有气势。群舞参加者并不都是萨满,而其动作竟这样的整齐,有两个原因可以解释这种现象,一是全民皆好巫,尽管不是所有人都具有与神相通的能力,但大家都掌握了祭神舞蹈的一般动作。这与历史资料的记载有一致之处,史书多次提到胡巫,其盛行之势与南方的巫可谓旗鼓相当,《国语·楚语》说楚国是“人神杂糅,不可方物,夫人作享,家为巫史”,一是这些动作已经成为一种象征,成为部落或氏族共同的文化符号,具有影响神灵的作用,人们通过这些符号祈求神灵的帮助,因此,一旦有祈求神灵或神灵的需要,人们就会集体表演这些舞蹈动作。 这种由单人、双人、三人和多人舞蹈构成整个祭祀活动的岩画在广西和中亚巫术岩画中分布的比较广泛。从这种意义上说,萨满舞蹈不是一个单纯的情绪和信仰的表达,而是要通过一个完整的叙事来讲述神灵如何与人类发生关系并进而赋予人类神力以战胜对立性力量的过程, 1、萨满活动和萨满舞蹈的参与者之间没有严格的等级界限,部族成员可以按照整个萨满活动的规范要求自由地参与到整个萨满舞蹈中去,不受身份与阶级限制,不仅在舞蹈岩画中看不到明显的阶级差别,而且在有关蒙古族的早期历史记载中也没有这种差别,从《蒙古秘史》所记载的几个关于部落成员绕树而舞的场面中可以看到,当时的人们几乎是全体参与到舞蹈活动中,或者神灵或者感激神灵,不一而足;

2、萨满活动和萨满舞蹈主要是在具有万神殿性质的自然空间中举行,如树下、被神话化的某一地方、与部落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空间等,这种空间具有广场的性质,没有太多的建立在社会等级差别基础上的规范,这种规范会限制人们进入某一空间中,而广场则是人们可以进入并参与到正在举行的活动中空间,根据关于蒙古先民岩画的描述,可以看到大部分的萨满活动都是在这种具有神圣性的自然空间中举行的,很少看到是在一定程度已经彻底人化的空间中——如寺庙、宫廷等——举行的萨满活动,在内蒙古地区的岩画中,笔者目前所见的只有一幅岩画中的舞蹈是在一个屋子里举行的;

3、萨满舞蹈固然已经有了比较严格的象征意义、相对固定的语言程式及与神灵之间神圣关系,但这种程式化只是神人之间的一种固定关系,而不是对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等级化建构,这种萨满活动一般都是关乎集体命运,因此,它不拒绝部族成员在萨满的引导下平等地进入到程式化活动中,相反它需要部族成员的广泛进入,以保证神的权威的普遍性和绝对性,这在许多连臂舞或其他集体舞蹈中可以见到,尤其是一些关于狩猎和游牧的萨满活动中,更是常常见到普通部族成员随萨满而舞的画面。

4、从萨满舞蹈岩画中可以看到,原始形态的萨满舞蹈与人们的生产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舞者或者直接模仿生产动作、生产过程或生产对象,或者在生产生活空间中举行,即使是祭祀天、日等神灵,萨满舞蹈也通过面具、动作、偶像等使其与部落生产生活联系起来。

白马藏族舞的十二相舞的面具

假面舞来自于中国。

假面舞,又称“傩舞”、“大面舞”“代面舞”,顾名思义,假面舞就是一种不露出真实面貌,需要带着特制面具跳的舞,其起源与古人的原始狩猎、图腾崇拜有关,舞蹈时所戴的面具一般用纸、木或皮等制成,为人物、动物及神怪形象。

舞蹈动作一般比较夸张,节奏鲜明,以祭祀、娱神、娱人为目的,历史悠久,一般在大年初一到正月十六表演,以江西、湖南、湖北、陕西、四川、贵州、云南、广西、安徽、山西、河北等省遗存较多。

凤山舞:

凤山假面舞是由黄海北道凤山郡一带流传的假面戏剧,起初在阴历四月初八,后来在端午节跳,是有剧本的民俗剧的一种艺术形式。凤山假面舞有30多种假面具,如人物和狮子、猿猴等动物,有行者舞、手腕舞、法鼓舞等。

行者舞是四个穿白长衫、披红袈裟、戴高帽、扮成年轻和尚的人们跳的舞,讽刺年轻和尚不老实,不好好在庙里念经修道,却到街上去跳舞取乐;手腕舞的舞者是八个扮成黑衫僧的人,他们戴着面目狰狞的红色面具而舞,独舞和群舞相配合;法鼓舞是退了场的八个黑衫僧拿着长鼓和铜锣,和女艺人出场跳的即兴舞。

凤山假面舞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在腐败的封建社会受苦受难的老百姓的生活和心,凤山假面舞在1967年被韩国指定为第17号重要无形文化遗产。

孔剧是怎样表演的?

十二相面具是白马藏族在一种原始祭祀活动中用的道具,除了狮、龙、虎、熊、牛、豹、蛇、凤凰等动物相外,还有大小男鬼、大小女鬼等鬼相,含义与十二生肖并不相同。在十二相中,狮头是统帅,因为白马人认为狮子是兽中之王。

“十二相舞”因部族不同,所使用的面具在动物种类上略有差异,但大部分相同。它们大多凶猛夸张,其中,小鬼模拟人像,面红,浓眉大眼,象征着法力广大;血盆大口,外加头上一对兽角,显得十分凶悍,可以起到以鬼驱鬼的作用。木雕的禽兽头,表面用红、黄、绿、蓝、黑等色彩绘制,角、嘴、眼都特别突出。

“孔”具有哑剧之意,是一个戴面具表演的舞剧。它受古印度史诗《罗摩衍那》的影响,演员的表演富于程式化的手势和丰富的面部表情。早期的孔剧是只有皇室才可以欣赏的宫廷舞剧,是泰国传统舞剧和舞蹈的巅峰代表。孔剧主要有四个特点:

第一,剧本情节不变。孔剧只有一个剧本《拉玛坚》,是根据印度史诗改编的:十面魔王抢走了古代国王拉玛美丽的妻子悉达,国王在白猴神哈努曼的帮助下,击毙十面魔王,救出悉达,得胜回朝。

第二,以舞传意。孔剧表演的全过程只有舞蹈动作,没有台词。动作和表情是表演的主要部分,动作源于印度,经改编后更加缓慢,每一个舞步都有特定的步法。由于用手势表情达意,动作繁多,又称哑剧。

第三,面具独特。孔剧分男主角、女主角、罗刹(魔王)和猴王四种角色。除了男女主角,其他角色都戴假面具,所以也叫假面舞剧。孔剧面具分四类:人面具,神仙面具,魔鬼与夜叉、猴子面具,各种动物面具。每一类又有若干种面谱,各种面具五官、脸庞的形状和色彩各不相同,冠饰也不一样。其造型怪异,狰狞恐怖,充满了浪漫的艺术情趣。制作面具的工匠须有广博的知识和精良的技艺,才能制作出与角色吻合的面具。工匠一般都经过专门训练,而且世代相传。孔剧的面具色彩鲜艳,工艺精致,已成为深受泰国人民喜爱的工艺品。

第四,服装华丽。孔剧的生、旦服装华丽,衣服上点缀着灿烂夺目的金银饰物,帽作宝塔状,镶满珠宝,手脚皆戴金环。旦角着金色披肩,穿“纱笼”,生角穿半长裤,着紧身长袖衣。舞者的胸佩、手镯、塔形帽往往都是由真金制作的,并镶嵌有珠宝。以金**为服饰基调,但每一角色又有固定色彩,使人一眼便可辨认出角色身份,比如魔王的服饰为墨绿色,猴王的多为银白色,生、旦的一般为金**,无论是哪类舞服,皆用金银线饰边,以显示皇族、宫廷的富丽堂煌。

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孔剧和其他传统艺术一样受到了挑战,特别是在年轻人中,欣赏者越来越少,为此,泰国官方和民间齐心协力,共同呵护这一传统文化遗产。

与现代艺术形式结合,是弘扬传统文化的有效手段。泰国王室和国家旅游局合作,运用了现代灯光和舞台设计重新排演孔剧,演员也以新人为主,加了英语解说。这出45分钟的新式孔剧在不降低传统艺术水准的同时,加快了剧情节奏,自从上演以来,广受好评。影视也是推广传统文化的有效手段,泰国拍摄了**《最后的木琴师》,讲述南方乡村木琴乐师索恩的故事,这部作品于2004年获奥斯卡奖提名,使年轻一代加深了对孔剧音乐的认识。泰国电视五台近来开播了每周一次的专题节目《孔剧人》,发起人帕劳说:“电视是最重要的媒体,可以让全国的观众看到。播出的反响很好,它把真实的演出和艺术遗产联系起来了。”

文章标签: # 舞蹈 # 动作 # 面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