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生肖解读 生肖解读

官渡之战是指哪里_官渡之战指什么生肖

tamoadmin 2024-06-09 人已围观

简介1.什么是官渡之战2.三国的官渡之战指什么?3.官渡之战的具体过程是怎样的?刘备简介 刘备,延熹四年(公元161年)出生在幽州涿郡涿县。幼时刘备的屋子边有一株粗大的桑树,而且桑树形似车盖。所以行经的路人都说此家将来必出贵人,小刘备也曾出豪言,将来必做华车。 刘备 刘备虽然从学卢植,但是不好学习的他喜好结交好友,这种性子也为将来他打天下聚集一帮人才带来了极大的好处。长大后刘备带着结义的关羽、张

1.什么是官渡之战

2.三国的官渡之战指什么?

3.官渡之战的具体过程是怎样的?

官渡之战是指哪里_官渡之战指什么生肖

刘备简介

刘备,延熹四年(公元161年)出生在幽州涿郡涿县。幼时刘备的屋子边有一株粗大的桑树,而且桑树形似车盖。所以行经的路人都说此家将来必出贵人,小刘备也曾出豪言,将来必做华车。

刘备

刘备虽然从学卢植,但是不好学习的他喜好结交好友,这种性子也为将来他打天下聚集一帮人才带来了极大的好处。长大后刘备带着结义的关羽、张飞二人四处奔波,一路拉帮结派,引得赵云、徐庶、诸葛亮、庞统、法正、马超、黄忠等文武将才入他麾下。

在声势浩大的赤壁之战之后,刘备拿荆州、取益州、夺汉中,遂成了三分天下的一代枭雄,事业当真是成功。刘备事业有成,那家业自然也不能落下。刘备入主徐州之际,就娶了大美人甘夫人。虽然没有直接地将甘夫人设为正妻(因为刘备觉得自己有个克妻的命),但是众人也都将她视为正室。后又他娶了糜夫人,只可惜不过久糜夫人就葬身长坂坡,甘夫人和刘备的儿子刘禅也差点命丧于此。

后来事业做大了的刘备又娶了孙夫人和吴夫人。虽然刘备的事业越做越大,最终做到了三分天下的一员,但是他的初衷是匡扶汉室,其实就是一统天下,将其他两国一并收拢起来。在二弟关羽死后第二年,刘备整军出发讨伐东吴。原本战事到是顺顺利利,却没想到刘备还是阴沟翻了船,栽在了他看不起的东吴小将陆逊手里。最后于公元223年饮恨死在白帝城,死之前不忘托孤给诸葛亮,算是对刘禅有个交代了。死后刘备被葬于成都惠陵,是为昭烈皇帝,后人成为“先皇帝”。

刘备是什么生肖

成为蜀汉开国皇帝的刘备,于公元161年出生在幽州的涿郡涿县,十二生肖中属牛。

刘备属牛

中国传统认为,属牛的人有一种基本的性格,就是坚韧不拔。因为在古时候的农耕时代,牛是百姓最为依赖的动物。牛虽然动作迟缓反应迟钝,但是它极为有毅力,肯吃苦耐劳,任由农夫鞭打,自己一寸一寸地耕作着。所以说在排十二生肖的时候,牛仅仅居于次位,倘若没有狡猾的老鼠藏在牛角之中,那么第一的位子兴许就是牛的了。

不过倘若真如此,那么刘备也许就不属牛了。属牛的刘备也有着相同的性格,温和、努力、坚韧。刘备是个少言寡语的人,不会喜怒于形色,就像沉闷的老牛一样。但是刘备能够恭谦为人,少时从学卢植,虽不好学,但是由于他乐善好施的性子结交了一大批兄弟。这种从小养成的性格,正是他日后成功的一大关键因素啊。刘备同三分天下的其他两位主子一样,都有慧眼识珠的能力,都会礼贤下士。

不过刘备做的却是比孙曹二人更为彻底,更令他的部下归顺于他。曹操还是疑心病比较重,性子暴虐,在他手下做事还是有一定的危险性,鸡肋鸡肋和梦中就是两个梗。而孙权为人则比较怪,可能是因为自己年纪太小,总是担心曾经的大臣们不听自己的。但是刘备就不同了,给人的感觉就是和牛一样,沉闷冷静,也好接触,就算在困难时期也是咬牙挺过去了,所以刘备团结了广大人才成了大事。

刘备为何不救关羽

当关羽看到刘备率领赵云、黄忠等人斩杀夏侯渊,击退曹操亲率的大军,进主汉中,他是相当的受到鼓舞的。对于关羽这样自傲的人,是不甘于仅仅坐守荆州,渴望着外出斩将杀敌建功立业。于是在公元219年,关羽北上困曹仁,围宛城,更是以少胜多水淹七军,斩庞德,降于禁。但是东吴暗地撕毁盟约,白衣军后袭关于大军,致其前后受敌兵败山倒,直至退守麦城,被吴军擒杀。

关羽

于是众人疑惑,为什么在关羽兵败之时,刘备不发兵相救呢?说不定有大军的援助能挽回战局。其实不然,首先中原距离刘备的大本营成都相去甚远,加上蜀道难行,所以兵败的消息传入成都至少需要近一个月的时间,再等大军进发救援那又是一个月的时间。

但是关羽从兵败到被擒杀,也只有短短两个月,刘备集团很难做出正确的反应。再者就是刘备的义子刘封嫉恨关羽,这个在史书上是有确切记载的。也就不排除当年关羽兵败之时,刘备集团的前锋营――刘封坐视不管,任由关羽被困擒杀。所以刘备才会因愤杀了自己的义子。还有的人议论是当时的诸葛亮故意借刀杀了傲慢自负的关羽,实际上这也是曲解。关羽镇守的荆州在隆中对里极为重要的,蜀汉必须借由他北出进军中原,否则就是孔明后来六出岐山的苦恼。诸葛亮不会为了杀一个将领,而丢了这么重要的城池,这不符合他谨慎的性子。再者诸葛亮不是蜀国的一把手,刘备重视情义,是定会出兵相救,于理也不合。

刘备托孤

由于刘备斩杀夏侯渊,进主汉中极大的鼓励了镇守荆州的关羽,致使他孤军北上直取襄樊。但是大军出征的荆州空虚,被东吴乘虚而入,倒戈了关羽一击,致其败走麦城被擒杀。关羽的死和荆州的丢失,使得蜀汉元气大伤,整备两年的刘备倾全国之兵,东下讨伐东吴。虽然战争初期势如破竹,却在夷陵被陆逊打败。刘备重病转至白帝城,并于此地托孤于诸葛亮。

白帝托孤

据《三国志》记载,刘备因伤,加之路途上所染的痢疾,他已经虚弱不堪。一日招来诸葛亮,对他说道:倘若你觉得阿斗能够当个皇帝,你就好好辅佐,倘若不能,你可以取代他。诸葛亮顿时痛苦着说:放心,我一定会竭尽全心光复大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啊。于是刘备放心地离去了。

可以又有人怀疑刘备托孤的真正意义了,揣测当初刘备的真实想法。认为刘备托孤诸葛亮说的那番话,实际上是试探诸葛亮,并非完全相信诸葛亮。觉得倘若诸葛亮露出了一丝不轨之颜,刘备事后必会采取行动针对他。因为历史上刘备真正托孤到他病逝还有两个月,并不是小说里那样前面托孤转眼就咽气了。

幸好诸葛亮天生机智谨慎,立马以惶恐的神色大表其对汉室、对刘家的忠义之心。一度发誓,为了蜀汉到死都拼命。不论当时孔明和刘备的真实想法如何,历史上的确可以看出,刘备的托孤算是一种正确的行为。至少刘备知人善用,他知道孔明的谨慎和负责任。而阿斗也在孔明的辅佐下做了四十几年的皇帝,蜀汉也在他的治理下,与强大的北魏东吴熬到了最后。

刘备三顾茅庐

“三顾茅庐”原是指东汉的刘备为了自己匡扶汉室的心愿,曾经三次造访隆中诸葛亮的茅庐,诚请诸葛亮出山辅佐刘备的故事。后人多以此来指当事人对其所欲造访之人的心之切,意之诚。

历史上的三顾茅庐,在《三国演义》里被描述的生动形象,一则被作者很好的表现出了刘备仁义之风,二则也高调地显示了诸葛亮的本事之大。起因是曹操刘备之间的官渡之战,刘备被曹军大败。刘备不得已投靠荆州刘表,但是曹操却用计骗走了刘备帐下的军师徐庶。临走前的徐庶告诉了刘备,隆中有一名士诸葛孔明,其才智能力远超过徐庶十倍。于是心动的刘备在徐庶走后的第二天,就携带礼物同两位弟弟一道造访诸葛亮的茅庐。

没想到刘备三人第一次造访,刘备就被告知诸葛亮外出闲游去了,无奈运气不佳的刘备只好铩羽而归。过不多久,在一个大雪纷飞的日子,刘备以为如此雪日定能让诸葛亮感动自己的一片诚心。只是第二次过去,茅庐只有诸葛亮的弟弟,而他被从未出过面的朋友邀走了。无奈,刘备留下书信,以便让诸葛亮知道他刘备是真心的。

第三次,刘备整装待发,但是二弟不高心了,不屑一顾的说道;诸葛亮也许就是徒有虚名而已,大哥没必要还去。三弟也跟着起哄道:大哥二哥不用去,他张飞亲自去把他绑过来。但是刘备呵斥之后,还是去了。这一次,算是不负有心人。虽然诸葛亮还是不忘摆了摆架子,躺在屋里睡大觉,让将来的皇帝在屋外傻傻等候。刘备也给足了诸葛亮面子,直到他出面。老天也没有让刘备白费功夫,诸葛亮一出就给了刘备一个见面礼――隆中对。诸葛亮精辟地分析了天下形势,清楚地告诉了刘备首先取荆州,再图益州,方才可以拿汉中,进中原。刘备听了甚是陶醉,就此一君一臣的优秀搭档诞生了。

刘备纳贤

刘备原本只是一个依靠贩卖草鞋为生的贫苦人,但是却能在后来的群雄逐鹿的大潮中争得了一席地位,并且成为三分天下的其中之一。刘备从孤身一人,摇身一变成为蜀汉的开国皇帝,带来这种极大反差成功的很大一个原因就在于他能够纳贤聚人。只有手下有了一批有才干有忠心的人,大事才能成,而刘备就有这样的条件。

刘备和他的众臣

刘备纳贤成果是巨大,回报颇为丰厚的。最早的关羽、张飞自不用说,就是刘备的结义跟班兄弟,这种推心置腹让二人随刘备鞍前马后。而赵云也是刘备亲自来到老友公孙瓒营地挖走的一员,二人可谓是英雄相惜,赵云对于刘备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后来还救了他老婆和儿子。

这些大将的存在,为刘备在前期的摸爬滚打奠定了基础,虽然过程还是艰难的,但是至少有了立足之地,才会有后来的汇流成河。当刘备主徐州之际,他一直苦恼的文臣终于第一次有了着落。刘备在徐州得了军师徐庶,刘备在军师部署排兵之上,也有了更大的保证,只是官渡之战后徐庶却被曹操设计带走了。皇天不负有心人,刘备请得了被徐庶称之胜他十倍的诸葛亮。

诸葛亮的出山为刘备集团指明了明晰的战略方针,刘备也不用整日摸爬滚打四处无目的地奔波了。赤壁之战后,刘备取得荆州从而有了安身之地。期间刘备又一次纳贤军师庞统,并且在庞统的帮助下拿下了重镇益州。当益州、成都成了刘备的地盘后,他也启用了蜀地众多的人才资源,其中有名的就有法正。更别提之前武将里的马超、黄忠等人,文武人才济济的刘备集团如果还分不得天下,那也是没天理了。

什么是官渡之战

简单地说,就是以下3点:

1、袁绍骄傲轻敌,不听田丰、沮授的劝谏;

2、关键时刻,许攸叛逃;生死关头,张郃反水;

3、曹操精于谋略、善于用人。

《三国志?武帝纪》的最后一段话说:“汉末,天下大乱,雄豪并起,而袁绍虎视四州,强盛莫大。太祖运筹演谋,鞭达宇内,揽申、商之法术,该韩、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因其器,娇情任算,不念旧恶,终能总御皇机,克成洪业者,惟其明略最优也。抑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这段话,是陈寿对曹操的总体评价。从这个评语不难看出,战胜袁绍,是曹操一生中最大成功;而曹操能够成功,又因为他精于谋略和善于用人。可见,用人之道,是曹操成功之道的核心内容。

官渡之战是当年中国历史的一个转折点,因此史家多给予高度重视。《三国志·武帝纪》甚至还记载一则“神话”(也可以说是“鬼话”)。说是桓帝时,土星出现在楚(今湖南、湖北)、宋(今河南商丘一带)之间,于是一个名叫殷馗的“预言家”便断言,五十年后必有真命天子起于梁国和沛国之间,而且“其锋不可当”。果然,五十年后,沛国谯县(今安徽省亳州市)人曹操在官渡打破袁绍,从此“天下莫敌矣”。

这当然是无稽之谈。其实就连官渡之战的许多细节,史家都有不同看法。史学大师吕思勉先生的《三国史话》在谈到这场战争时,就几乎把《三国志》全部推翻。吕先生甚至说:“《三国志》上所说的兵谋,大都是靠不住的。”他认为曹操取胜的原因并不在于谋略,主要是能咬紧牙关坚持到底。这就没办法辩证了。

战争打响前,荀彧曾对曹操说,当今之世,能够和明公争夺天下的,也就是袁绍,而袁绍其实外强中干,因为明公有四个方面比袁绍强。

第一,袁绍这个人,表面上宽宏大量,实际上嫉贤妒能(貌外宽而内忌),既要使用人才,又不能给予充分的信任(任人而疑其心);而明公您豁达大度不拘小节(明达不拘),能够给予人才最大的信任,并且把他们放在最适合的位置(唯才所宜),这是气度胜过袁绍。

第二,袁绍这个人,反应迟钝,优柔寡断,决策总是慢半拍(迟重少决,失在后机);而明公您总能够当机立断,而且变化莫测(能断大事,应变无方),这是谋略胜过袁绍。

第三,袁绍这个人,治军不严,有令不行,有禁不止(御军宽缓,法令不立),人马虽多,其实没有用(士卒虽众,其实难用);而明公您执法如山,令行禁止,赏罚分明,言必信,行必果(法令既明,赏罚必行),军队虽然不多,但将士们都争先恐后拼力死战(士卒虽寡,皆争战死),这是英武胜过袁绍。

第四,袁绍这个人,凭借 “四世三公”的家族势力,装腔作势,沽名钓誉(绍凭世资,从容饰智,以收名誉),所以那些自命清高的人都投靠了他,可惜他们徒有其表,其实没有真才实学(故士之寡能好问者多归之);而明公您以诚待人,不玩虚套(公以至仁待人,推诚心不为虚美),自己的生活很简朴(行已谨俭),奖赏有功之人却毫不吝惜(有功者无所吝惜),所以那些既忠诚又能干的人都来归顺您(故天下忠正效实之士咸愿为用),这是仁德胜过袁绍。

荀彧说,有此“四胜”,再加上明公尊奉天子,匡扶正义,师出有名,堂堂正正,岂有不胜之理?类似的话郭嘉也说过。郭嘉的说法就更夸张,一口气说了“十胜”:道胜、义胜、治胜、度胜、谋胜、德胜、仁胜、明胜、文胜、武胜。与之相对应,袁绍则有“十败”。不过《三国志》只记录了荀彧的“四胜”,郭嘉的“十胜十败”十裴松之的注引用西晋傅玄的《傅子》所言。谋士的话不一定靠得住,尤其是荀彧和郭嘉都站在曹操的立场上说话,又要给曹操打气,难免夸大其辞。但如果连袁绍的谋士也有看法,就很能说明问题了。

且看袁绍这边怎么讲。

袁绍的谋士沮授和田丰倒没有(也不可能)对曹操和袁绍作全面的比较,但是,他们却提到了一个带有根本性的问题,那就是发动这场战争是否正义。据《三国志·袁绍传》裴松之注引《献帝传》,沮授和田丰对袁绍说,战争连年不断(师出历年),民众疲惫不堪(百姓疲弊),国库空无一物(仓庾无积),税费有增无减(赋役方殷),这是国家最大的忧患。因此,应该发展生产,安定人民,派使节向天子报告我们的成就。如果去不了,就公开状告曹操阻碍尊王之路,破坏统一大业,然后用运动战、游击战和持久战对付他。不出三年,“事可坐定”。

这个策略无疑是正确的。先将曹操置于不义,是为“道理”;以强制弱,以逸待劳,是为“有利”;步步为营,循序渐进,是为“有节”。但是审配和郭图反对。反对的原因,在审配,可能是因为糊涂;在郭图,则多半是拍马屁。郭图说,《孙子兵法》有云:我方十倍于敌就包围,五倍于敌就进攻,旗鼓相当就可以打他一仗(十围五攻,敌则能战)。如此看来,以主公之神武,军队之强大,消灭一个小小的曹操,那不是易如反掌(譬若覆手)吗?现在不抓紧,以后就来不及了。这显然是夸夸其谈,空谈误国,毫无实质性内容,因此沮授不能不予以痛斥,话就说得比较重了。

沮授说,平定,诛灭残暴,叫做“义兵”(救乱诛暴,谓之义兵)。穷兵黩武,仗势欺人,叫做“骄兵”(恃众凭强,谓之骄兵)。义兵是战无不胜的(兵义无敌),骄兵则是必败无疑的(骄者先灭)。现在,天子在许,“举兵南向,于义则违”。何况曹操法纪严明,士卒精锐,哪里是像公孙瓒那样坐以待毙的?以骄兵战义兵,已是不利;以无名伐有名,更是无理。如果再不讲究策略,一心只想毕其功于一役,那就是失策了。所以沮授说:“今弃万安之术,而兴无名之兵,窃为公惧之!”

沮授这话,是说到根本了。我们知道,战争是政治的延续。因此,战争的胜败,并不仅仅在于军事力量的强弱。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也不能只考虑实力(庙胜之策,不在强弱),更应该考虑政治上是否正确,道义上是否在理。像袁绍这样,兴兵不义,师出无名,岂有不败之理?可惜袁绍不懂这个道理,听信郭图等人的强词夺理,结果在政治上和道义上就先输给了曹操。在战略上,又急功近利,务虚名而不顾实际,当然会碰个头破血流。可以说,政治上失利,道义上失理,战略上失策,是袁绍失败的首要原因。

袁绍指挥上也失误。战争之初,中曹操声东击西之计,不守白马,驰援延津,是一误;曹操还军官渡以后,不知曹操是以退为进,以守为攻,挺进官渡,是二误;相持阶段,派刘备和刘辟在许县周边骚扰,却不接受许攸的建议劫持天子,是三误;曹操奇袭乌巢时,接受郭图的意见,派轻兵救援乌巢,派重兵攻打官渡,是四误。袁绍指挥这场战争,可以说是一误再误。官渡之战的结局,与其说是因为曹操用兵如神,不如说是因为袁绍愚蠢透顶。俗话说,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主帅一错再错,战争就一败涂地。

指挥失误的根本原因是袁绍并不具备帅才。荀彧就说袁绍的特点,是“迟重少决,失在后机”,也就是见事迟,反应慢,优柔寡断,总是错过时机。相反,曹操则“能断大事,应变无方”,也就是能够当机立断,随机应变。《三国志·武帝纪》说,建安五年(公元200年)正月,官渡之战即将打响的前夜,曹操忙里偷闲打了刘备一家伙。当时大家都说,和明公争夺天子的不是袁绍吗?怎么去打刘备?曹操说,刘备是真正的人杰。现在不灭了他,后患无穷。大家又说,袁绍正大兵压境,我们去打刘备,袁绍抄我们的后路怎么办?曹操说放心吧!袁绍“虽有大志而见事迟”,他一定不动。果然,一直到曹操打完了刘备,俘虏了关羽和刘备的老婆孩子,重新回到官渡时,袁绍也没动一下。据《三国志·袁绍传》,当时田丰曾经建议袁绍趁机袭击曹操。袁绍却说小儿子正在生病,不肯出兵,气得田丰用手杖敲着地说,千载难逢的机会呀!却说什么儿子生病!

指挥失误的另一个原因是用人失当。说起来,袁绍手下是很有些人才的。颜良、文丑有勇,田丰、许攸有谋,沮授、郭图多智,审配、逢纪尽忠,所以孔融曾经断言曹操不是对手。据《三国志·彧传》,孔融曾对荀彧说:“田丰、许攸,智计之士也,为之谋;审配、逢纪,尽忠之臣也,任其事;颜良。文丑,勇冠三军,统其兵,殆难克乎!”

然而荀彧却认为毋庸忧虑。不可否认,这些人都是人才,但这些人都有毛病:“田丰刚而犯上,计谋就难被采纳;许攸贪而不治,忠诚就没有保证;审配专而无谋,决策就难以周全;逢纪果而自用,做事就难免霸道。荀彧甚至还预料,如果许攸的家人犯法,审配和逢纪这两个尽忠之臣一定会不讲情面,执法如山,许攸也一定会叛变。至于颜良、文丑,则不过匹夫之勇,“可一战而擒也”。结果完全如荀彧之所言,田丰被囚,许攸叛逃,颜良和文丑丢了脑袋。

如果只有这些人有毛病,还不要紧。世界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人,人都是有毛病的。所谓“知人善任”,关键就在于知道这些人有哪些优点,有哪些缺点,然后扬其长避其短。可惜袁绍不会。袁绍用人只有一个原则,就是自己个人的好恶。好恶的标准也很简单,就是谁拍马屁就喜欢谁,谁提意见就讨厌谁。田丰喜欢提意见,他让田丰进牢房;沮授喜欢提意见,他让沮授坐冷板凳。沮授坐冷板凳的结果,是袁绍决策一错再错。袁绍进军黎阳,派颜良攻白马。沮授提醒说,颜良性情急躁,沉不住气,虽然骁勇,却不可以独当一面。袁绍不听,结果颜良被杀。曹操还军官渡,沮授劝他屯兵延津,分兵官渡。官渡那边初战告捷,延津的大部队再去不迟。如果前方失利,也还有个退路,袁绍又不听,结果被曹操拖进泥潭。曹操奇袭乌巢,沮授再次建议,派蒋奇率一支别动队断其后路,袁绍还是不听,结果一把火烧光了所有的本钱。袁绍似乎有一种特殊的性格和特别的本事,凡是对自己有利的正确意见,他一定本能地抵制。越是对他有好处,他越是不听。这真是一个奇观。

主帅没名堂,谋臣有毛病,这已经很糟糕了,更糟糕的是他们还要窝里斗。先是郭图嫉恨沮授,后是逢纪诬陷田丰。郭图、审配和沮授、田丰意见分歧,原本正常。讨论问题,难免见仁见智,哪能完全一致?只要大家都处以公心,实无妨会上争议,会下合作。然而袁绍集团不。会议刚散,郭图就去说沮授的坏话,说沮授“监统内外,威震三军”,如果不控制一下,只怕将来尾大不掉。袁绍马上起了疑心,不但削弱了沮授的军权,而且再也不听他的。沮授提出辞职,也不准。沮授万般无奈,只好跟着袁绍过河。据《三国志·袁绍传》裴松之注引《献帝传》,上船之前,沮授仰天长叹,说悠悠黄河啊,我怕是再也回不来了。

果然,袁绍兵败,沮授被俘,落入曹军手中。沮授原本是应该跟着袁绍撤退的,但袁绍只顾自己逃命,哪管部下死活?沮授来不及过河,做了俘虏。军人押解他去见曹操,他一路高呼“授不降也”。见到曹操,则说:“速死为福”。沮授也是曹操的老朋友,曹操就迎上前去说,天翻地覆,沧海桑田,没想到我们在这里见面。沮授说,袁公失误,穷途末路(冀州失策,以取奔北)。沮授的智慧和力量都用完了,活该做你的俘虏。曹操说:“本初无谋,不用君计”,你我合作如何?沮授说,家人的性命都在袁绍手里,就请曹公成全了我吧!曹操没有办法,只好杀了他。曹操说,我要是早得到沮授,天下事就无可忧虑了。

袁绍的谋士窝里斗,袁绍自己则闹家务。袁绍有三个儿子:袁谭、袁煕、袁尚。他最喜欢的是袁尚。原因也很简单,就是袁尚长得漂亮。我们知道,袁绍自己是一表人才的,《三国志》的说法是“有姿貌威容”。袁绍认为,老帅哥的接班人就应该是小帅哥,因此想立袁尚为储。但这话说不出口,就借着要考察他们的能力,让三个儿子和一个外甥各领一州:袁谭为青州刺史,袁煕为幽州刺史,高干为并州刺史,袁尚和自己一起守在根据地冀州。据《三国志·袁绍传》裴松之注引《九州春秋》,沮授当时就表示反对。沮授说,一只兔子跑到十字路口,大家都来追。如果有一个人抓住了,大家就都不追了(一兔走衢,万人逐之;一人获之,贪者悉止)。你这样做,是存心制造矛盾,“必为祸始”。袁绍不听。果然,袁绍一死,袁尚兄弟就祸起萧墙,谋士们也分为两派。审配、逢纪拥护袁绍,辛评、郭图拥护袁谭,最后在争权夺利中同归于尽。

所以,袁绍之“失”,还要加上一条,即组织上失和。政治失利,道义失理,战略失策,指挥失误,用人失当,组织失和。有此“六失”,袁绍不败,那才是天理不容。

袁绍的愚蠢、固执和狂妄是三位一体的。他因狂妄而固执,因固执而愚蠢,又因愚蠢而狂妄。他蠢就蠢在没有自知之明。因为没有自知之明,他狂妄,总认为自己天下无敌,因此愚蠢。因为愚蠢,他总认为自己决策英明,因此固执。因为固执,他听不进任何不同的意见,因此失败。可以说,袁绍的失败,乃是做人的失败;而他做人的失败,又是性格使然。

袁绍的性格特征是内心分裂。荀彧就说他“貌外宽而内忌,任人而疑其心”。《三国志》则说他“外宽雅,有局度,优喜不外形于色,而内多忌害”。也就是说,袁绍这个人,看起来温文尔雅,宽宏大量,风度翩翩,其实心理阴暗。他见不得别人比自己风光,容不下别人比自己聪明,受不了别人比自己正确。他打曹操,就因为曹操比自己风光;他贬沮授,就因为沮授比自己聪明;他杀田丰,则因为田丰比自己正确。据《三国志·袁绍传》裴松之注引《先贤行状》,袁绍兵败官渡以后,将士们捶着胸脯痛哭流涕,说如果田丰在这里,我们不会落得这个下场。袁绍自己也觉得没面子,就向逢纪问田丰的态度。逢纪说,田丰在狱中幸灾乐祸,拍手大笑,说自己料事如神。结果,袁绍回到邺城,第一件是就是杀了田丰。

兴亡谁人定,胜败岂无凭。现在看来,曹操的胜利,袁绍的失败,应该说是胜败有凭。事实上,曹袁二人的高下之别,很早就已经显示出来了。据《三国志·武帝纪》,还是在刚刚起兵讨董卓的时候,袁绍就问过曹操如果讨伐董贼不能成功,你看哪方面能做我们的依靠和凭据(方面何所可据)?曹操反问,足下的意思呢?袁绍问答说,南据黄河,北占燕代(泛指河北北部和山西山东一带),兼领戎狄(指乌桓),南向以争天下,或许可以成功吧?曹操听了肚子里好笑,心想如果人是没有用的,躲到哪里也没有用,便淡淡地说,照我看,任用普天下的智能之士,用正道和正义来统帅他们,就左右逢源没有做不了的事(吾任天下之智力,以道御之,无所不可)!

三国的官渡之战指什么?

一、官渡之战地点

官渡,位于许昌(今河南省许昌市)之北,黄河之南,是从河北进军河南地界的军事要冲之地,因为发生了震惊天下的官渡大战而闻名。

二、官渡之战背景

东汉末年轰轰烈烈的黄巾农民大起义虽然被镇压下去了,但它却沉重地打击了地主 阶级的统治,使腐朽的东汉政权分崩离析,名存实亡。在镇压黄巾起义的过程中,各地州郡大吏独揽军政大权,地主豪强也纷纷组织“部曲”(私人武装),占据地盘, 形成大大小小的割据势力,转入争权夺利、互相兼并的长期战争,造成中原地区“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凄惨景象。当时的割据势力,主要有河北的袁绍、河内的张扬 、 兖豫的曹操、徐州的吕布、扬州的袁术、江东的孙策、荆州的刘表、幽州的公孙瓒、南阳的张绣等。在这些割据势力的连年征战中,袁绍、曹操两大集团逐步发展壮大起来 。

三、官渡之战序幕

建安三年(198年),袁绍击败公孙瓒,占有青、幽、冀、并四州之地。建安元年, 曹 操把汉献帝挟持到许昌,形成“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局面,取得政治上的优势。建安二 年(197年)春,袁术在寿春(今安徽寿县)称帝。曹操即以“奉天子以令不臣”为 名,进讨袁术并将其消灭。接着又消灭了吕布,利用张扬部内讧取得河内郡。从此曹操势力西达关中,东到兖、豫、徐州,控制了黄河以南,淮、汉以北大部地区,从而与袁绍形 成沿黄河下游南北对峙的局面。袁绍的兵力在当时远远胜过曹操,自然不甘屈居于曹操之下,他决心同曹操一决雌雄。建安四年(199年)六月,袁绍挑选精兵10万,战马万匹,企图南下进攻许昌,官渡之战的序幕由此拉开。

四、官渡之战前期

袁绍举兵南下的消息传到许昌,曹操部将多认为袁军强大不可敌。但曹操却根据他 对袁绍的了解,认为袁绍志大才疏,胆略不足,刻薄寡恩,刚愎自用,兵多而指挥不明 ,将骄而政令不一,于是决定以所能集中的数万兵力抗击袁绍的进攻。为争取战略上的 主 动,他作出如下部署:派臧霸率精兵自琅玡(今山东临沂北)入青州,占领齐(今山东临淄)、北海(今山东昌乐)、东安(今山东沂水县)等地,牵制袁绍,巩固右翼,防 止袁军从东面袭击许昌;曹操率兵进据冀州黎阳(今河南浚县东,黄河北岸),令于禁 率步骑2000屯守黄河南岸的重要渡口延津(今河南延津北),协助扼守白马(今河南滑县东,黄河南岸)的东郡太守刘延,阻滞袁军渡河和长驱南下,同时以主力在官渡(今河南中牟东北)一带筑垒固守,以阻挡袁绍从正面进攻;派人镇抚关中,拉拢凉州,以稳定翼侧。从以上部署看,曹操所采取的战略方针,不是分兵把守黄河南岸,而是集中兵力,扼守要隘,重点设防,以逸待劳,后发制人。从当时情势而言,这种部署是得当的。首先,袁绍兵多而曹操兵少,千里黄河多处可渡,如分兵把守则防不胜防,不仅 难 以阻止袁军南下,且使自己本已处于劣势的兵力更加分散。其次,官渡地处鸿沟上游 ,濒临汴水。鸿沟运河西连虎牢、巩、洛要隘,东下淮泗,为许昌北、东之屏障,是袁绍夺取许昌的要津和必争之地。加上官渡靠近许昌,后勤补给也较袁军方便。建安四年(199年)十二月,当曹操正部署对袁绍作战时,刘备起兵反操,占领下邳,屯据沛县(今江苏沛县)。刘军增至数万人,并与袁绍联系,打算合力攻曹。曹操为保持许昌与青、兖二州的联系,避免两面作战,于次年二月亲自率精兵东击刘备,迅 速占领沛县 ,转而进攻下邳,迫降关羽。刘备全军溃败,只身逃往河北投奔袁绍。当曹、刘作战正酣之时,袁绍谋士田丰建议袁绍“举军而袭其后”,但袁绍以儿子有病为辞拒绝采纳, 致使曹操从容击败刘备回军官渡。

五、曹操首胜

建安五年(200年)正月,袁绍派陈琳书写檄文并发布,檄文中把曹操骂得无法忍受。二月进军黎阳,企图渡河寻求与曹军主力决战。他首先派颜良进攻白马的东郡太守刘延,企图夺取黄河南岸要点,以保障主力渡河。四月,曹操为争取主动,求得初战的胜利,亲自率兵北上解救白马之围。此时谋士荀攸认为袁绍兵多,建议声东击西,分散其兵力,先引兵至延津,伪装渡河攻袁 后方,使袁绍分兵向西,然后遣轻骑迅速袭击进攻白马的袁军,攻其不备,定可击败颜良。曹操采纳了这一建议,袁绍果然分兵延津。曹操乃乘机率轻骑,派张辽、关羽为前锋,急趋白马。关羽迅速迫近颜良军,颜良仓促应战被斩杀,袁军溃败。曹操解了白马之围后,迁徙白马的百姓沿黄河向西撤退,袁绍率军渡河追击,军至延津南,派大将文丑与刘备继续率兵追击曹军。曹操当时只有骑兵600,驻于南阪(在白马南)下,而袁军达五六千骑,尚有步兵在后跟进。曹操令士卒解鞍放马,并故意将辎重丢弃道旁。袁 军一见果然中计,纷纷争抢财物。曹操突然发起攻击,终于击败袁军,杀了文丑,顺利退回官渡。

六、战局转机

袁军初战失利,但兵力仍占优势。七月,进军阳武(今河南中牟北),准备南下进攻许昌。八月,袁军主力接近官渡,依沙堆立营,东西宽约数十里。曹操也立营与袁军对峙。九月,曹军一度出击,没有获胜,退回营垒坚守。袁绍构筑楼橹,堆土如山,用箭俯射曹营。曹军制作了一种抛石装置的霹雳车,发石击毁了袁军所筑的楼橹。袁军又掘 地道进攻,曹军也在营内掘长堑相抵抗。双方相持3个月,曹操外境困难,前方兵少粮 缺,士卒疲乏,后方也不稳固,曹操几乎失去坚守的信心。荀?地道.曹操方面决心坚持危局,加强防守,命负责后勤补给的任峻采取10路纵队为一部,缩短运输 队的前后距离,并用复阵(两列阵),加强护卫,防止袁军袭击;另一方面积极寻求和捕捉战机,击败袁军,不久派曹仁、史涣截击、烧毁袁军数千辆粮车,增加了袁军的困难。

七、乌巢奇袭

同年十月,袁绍又派车运粮,并令淳于琼率兵万人护送,屯积在袁军大营以北约20 公里的故市(河南延津县内)、乌巢(今河南延津东南)。恰在这时,袁绍谋士许攸投降曹操,建议曹操轻兵奇袭乌巢,烧其辎重。曹操立即付诸实行,留曹洪、荀攸守营垒,亲自率领步骑5000,冒用袁军旗号,衔枚缚马口,每人带一束柴草,利用夜暗走小路偷袭乌巢。到达后立即围攻放火。袁绍听说曹操袭击乌巢,又作出错误处置,只派一部兵力救援乌巢,用主力猛攻官渡曹军营垒。哪知曹营坚固,攻打不下。当曹军急攻乌巢淳于琼营时,袁绍增援的部队已经迫近。曹操励士死战,大破袁军,杀淳于琼,并烧毁其全部粮草。乌巢粮草被烧的消息传到袁军前线,袁军军心动摇,内部分裂。曹军乘势出击,大败袁军。袁绍仓惶带800骑退回河北,曹军先后歼灭和坑杀袁军7万余人,官渡之战就这样以曹胜袁败而告结束。 后曹操北征乌桓消灭袁绍之子袁熙袁尚,并于碣石山上写下《观沧海》。

八、曹操军胜利的原因

官渡之战是袁曹双方力量转变、当时中国北部由分裂走向统一的一次关键性战役,对于三国历史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此战曹军的胜利不是偶然的,袁曹间的兼并争,虽属于封建割据势力之间的争斗,但实现地区性的统一,客观上符合人民的愿望 。

官渡之战乃是汉末乃至中国史上有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也是曹操与袁绍争夺北方霸权的转折点,官渡一战之后,曹操终于一反之前对袁绍的劣势,为自己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曹操在战事初期处於劣势,当中全赖三人为曹操扭转困局——刘晔、荀攸、许攸。

1. 袁绍与曹操在白马相持时,袁绍下令筑起箭塔,连日向曹操营寨射箭,使曹 操军心动摇。 其后,刘晔献上霹雳车之计,大破袁绍兵,使曹操在官渡得到据守之地。

2. 曹操于黎阳与袁绍杷持,本欲还兵再作打算,荀攸献计:「今兵少不敌,分其势乃可。公到延津,若将渡兵向其后者,绍必西应之,然后轻兵袭白马,掩其不备,颜良可禽也。」大破袁军。

3. 建安五年八月始,两军再次相持于官渡,双方互有胜负。其后曹操军中缺粮,适逢袁绍谋士许攸与营中将士不和,投奔曹操。许攸献计烧袁绍军粮,使袁绍不战自败。

曹操能接纳能人之言,取得最终的胜利,这全在于用人之道。我们可以细分来看: 刘晔、荀攸、许攸皆是人才,献上计谋,有化险为夷之功,可说是一计敌万人 。至於曹操,他是一个懂得运用人才的人才,能接纳他人之言,故袁绍兵多也不足为惧,正所谓兵不在多,在乎能否调遣。

官渡之战是毛泽东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中列举的我国历史上“双方强弱不同,弱者先让一步,后发制人,因而战胜”的著名战例之一。战争的胜负取决于双方政治、军事、经济等多方面的条件,但首当其冲的是双方军事实力的较量。曹操在官渡之战中,实力明显不如人力物力上都占有绝对优势的袁绍,但他却以少击众、以劣势对优势并最终大获全胜,其取胜之道是值得后人很好地深思的。

官渡之战的具体过程是怎样的?

官渡之战,是东汉末年“三大战役”之一,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役之一。东汉献帝建安五年(200年),曹操军与袁绍军相持于官渡(今河南中牟东北),在此展开战略决战。曹操奇袭袁军在乌巢的粮仓(今河南封丘西),继而击溃袁军主力。此战奠定了曹操统一中国北方的基础

战役意义

官渡之战增强了曹操的实力,为曹操击溃袁绍,统一北方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北方仅有曹操和袁绍势力较大,此战击溃了袁绍,北方就无人能和曹操抗衡。

战斗结果

官渡之战,经过一年多的对峙,至此以曹操的全面胜利而告结束。曹操以两万左右的兵力,出奇制胜,击破袁军十万。这个战例成为中国历史上以弱胜强,以少胜多的典型战例。曹操以其非凡的才

智和勇气,写下了他军事生涯最辉煌的一页。建安七年(202年),袁绍因兵败忧郁而死,曹操乘机彻底击灭了袁氏军事集团,建安十二年(207)年,曹操又征服乌桓,至此,战乱多时的北方实现了统一~

官渡之战

奠定曹操统一北方基础的战略决战

东汉末年轰轰烈烈的黄巾农民大起义虽然被镇压下去了,但它却沉重地打击了地主 阶级的统治,使腐朽的东汉政权分崩离析,名存实亡。在镇压黄巾农民起义的过程中, 各地州郡大吏独揽军政大权,地主豪强也纷纷组织“部曲”(私人武装),占据地盘, 形成大大小小的割据势力,转入争权夺利、互相兼并的长期战争,造成中原地区“白骨 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凄惨景象。当时的割据势力,主要有河北的袁绍、河内的张扬 、 兖豫的曹操、徐州的吕布、扬州的袁术、江东的孙策、荆州的刘表、幽州的公孙瓒、 南 阳的张绣等。在这些割据势力的连年征战中,袁绍、曹操两大集团逐步发展壮大起来 。

建安三年(198年),袁绍击败公孙瓒,占有青、幽、冀、并四州之地。建安元年, 曹 操把汉献帝挟持到许昌,形成“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局面,取得政治上的优势。建安 二 年(197年)春,袁术在寿春(今安徽寿县)称帝。曹操即以“奉天子以令不臣”为 名, 进讨袁术并将其消灭。接着又消灭了吕布,利用张扬部内讧取得河内郡。从此曹操 势力 西达关中,东到兖、豫、徐州,控制了黄河以南,淮、汉以北大部地区,从而与袁 绍形 成沿黄河下游南北对峙的局面。袁绍的兵力在当时远远胜过曹操,自然不甘屈居于 曹操 之下,他决心同曹操一决雌雄。建安四年(199年)六月,袁绍挑选精兵10万,战 马万 匹,企图南下进攻许昌,官渡之战的序幕由此拉开。

袁绍举兵南下的消息传到许昌,曹操部将多认为袁军强大不可敌。但曹操却根据他 对袁绍的了解,认为袁绍志大才疏,胆略不足,刻薄寡恩,刚愎自用,兵多而指挥不明 , 将骄而政令不一,于是决定以所能集中的数万兵力抗击袁绍的进攻。为争取战略上的 主 动,他作出如下部署:派臧霸率精兵自琅玡(今山东临沂北)入青州,占领齐(今山 东 临淄)、北海(今山东昌乐)、东安(今山东沂水县)等地,牵制袁绍,巩固右翼,防 止袁军从东面袭击许昌;曹操率兵进据冀州黎阳(今河南浚县东,黄河北岸),令于禁 率步骑2000屯守黄河南岸的重要渡口延津(今河南延津北),协助扼守白马(今河南 滑 县东,黄河南岸)的东郡太守刘延,阻滞袁军渡河和长驱南下,同时以主力在官渡( 今 河南中牟东北)一带筑垒固守,以阻挡袁绍从正面进攻;派人镇抚关中,拉拢凉州, 以 稳定翼侧。从以上部署看,曹操所采取的战略方针,不是分兵把守黄河南岸,而是集 中 兵力,扼守要隘,重点设防,以逸待劳,后发制人。从当时情势而言,这种部署是得 当 的。首先,袁绍兵多而曹操兵少,千里黄河多处可渡,如分兵把守则防不胜防,不仅 难 以阻止袁军南下,且使自己本已处于劣势的兵力更加分散。其次,官渡地处鸿沟上游 , 濒临汴水。鸿沟运河西连虎牢、巩、洛要隘,东下淮泗,为许昌北、东之屏障,是袁 绍 夺取许昌的要津和必争之地。加上官渡靠近许昌,后勤补给也较袁军方便。 建安四 年(199年)十二月,当曹操正部署对袁绍作战时,刘备起兵反操,占领下 邳,屯据沛 县(今江苏沛县)。刘军增至数万人,并与袁绍联系,打算合力攻曹。曹操 为保持许昌

与青、兖二州的联系,避免两面作战,于次年二月亲自率精兵东击刘备,迅 速占领沛县 ,转而进攻下邳,迫降关羽。刘备全军溃败,只身逃往河北投奔袁绍。当曹、 刘作战正 酣之时,有人建议袁绍“举军而袭其后”,但袁绍以儿子有病为辞拒绝采纳, 致使曹操 从容击败刘备回军官渡。

建安五年(200年)正月,袁绍发布讨曹檄文,二月进军黎阳,企图渡河寻求与曹 军主力决战。他首先派颜良进攻白马的东郡太守刘延,企图夺取黄河南岸要点,以保障 主力渡河。四月,曹操为争取主动,求得初战的胜利,亲自率兵北上解救白马之围。此 时谋士荀攸认为袁绍兵多,建议声东击西,分散其兵力,先引兵至延津,伪装渡河攻袁 后方,使袁绍分兵向西,然后遣轻骑迅速袭击进攻白马的袁军,攻其不备,定可击败颜 良。曹操采纳了这一建议,袁绍果然分兵延津。曹操乃乘机率轻骑,派张辽、关羽为前 锋,急趋白马。关羽迅速迫近颜良军,颜良仓促应战被斩杀,袁军溃败。曹操解了白马 之围后,迁徙白马的百姓沿黄河向西撤退,袁绍率军渡河追击,军至延津南,派大将文 丑与刘备继续率兵追击曹军。曹操当时只有骑兵600,驻于南阪(在白马南)下,而袁

军达五六千骑,尚有步兵在后跟进。曹操令士卒解鞍放马,并故意将辎重丢弃道旁。袁 军一见果然中计,纷纷争抢财物。 曹操突然发起攻击,终于击败袁军,杀了文丑,顺 利退回官渡。

袁军初战失利,但兵力仍占优势。七月,进军阳武(今河南中牟北),准备南下进 攻许昌。八月,袁军主力接近官渡,依沙堆立营,东西宽约数十里。曹操也立营与袁军 对峙。九月,曹军一度出击,没有获胜,退回营垒坚守。袁绍构筑楼橹,堆土如山,用 箭俯射曹营。曹军制作了一种抛石用的霹雳车,发石击毁了袁军所筑的楼橹。袁军又掘 地道进攻,曹军也在营内掘长堑相抵抗。双方相持3个月,曹操外境困难,前方兵少粮 缺,士卒疲乏,后方也不稳固,曹操几乎失去坚守的信心。荀?χ骷岢郑?懿儆谑且? 方面决心坚持危局,加强防守,命负责后勤补给的任峻采取10路纵队为一部,缩短运输 队的前后距离,并用复阵(两列阵),加强护卫,防止袁军袭击;另一方面积极寻求和 捕捉战机,击败袁军,不久派徐晃、史涣截击、烧毁袁军数千辆粮车,增加了袁军的困 难。

同年十月,袁绍又派车运粮,并令淳于琼率兵万人护送,屯积在袁军大营以北约20 公里的故市(河南延津县内)、乌巢(今河南延津东南)。恰在这时,袁绍谋士许攸投 降曹操,建议曹操轻兵奇袭乌巢,烧其辎重。曹操立即付诸实行,留曹洪、荀攸守营垒 , 亲自率领步骑5000,冒用袁军旗号,衔枚缚马口,每人带一束柴草,利用夜暗走小路 偷 袭乌巢。到达后立即围攻放火。袁绍听说曹操袭击乌巢,又作出错误处置,只派一部 兵 力救援乌巢,用主力猛攻官渡曹军营垒。哪知曹营坚固,攻打不下。当曹军急攻乌巢淳 于琼营时,袁绍增援的部队已经迫近。曹操励士死战,大破袁军,杀淳于琼,并烧毁 其 全部粮草。乌巢粮草被烧的消息传到袁军前线,袁军军心动摇,内部分裂。曹军乘势 出 击,大败袁军。袁绍仓惶带800骑退回河北,曹军先后歼灭和坑杀袁军7万余人,官渡 之 战就这样以曹胜袁败而告结束。

官渡之战是袁曹双方力量转变、当时中国北部由分裂走向统一的一次关键性战役, 对于三国历史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此战曹军的胜利不是偶然的,袁曹间的兼并 争,虽属于封建割据势力之间的争斗,但实现地区性的统一,客观上符合人民的愿望 。

曹操在政治上抑制豪强,得到中小地主阶级的拥护;“挟天子以令诸侯”,使自己 处于 有利的政治地位;注意网罗人才,得到地主阶级知识分子的拥护;经济上实行屯田 ,不 仅较有效地解决了后勤供应,且在一定程度上安定了社会生活,赢得了民心。除此之外, 作战指导上的高明也是他取得胜利的重要因素。曹操根据敌强己弱的具体情况, 采取后 退一步,以逸待劳,后发制人的作战方针。在防御作战中,能从被动中力争主动,指挥 灵活;面临危局,坚定沉着;善于捕捉战机,果断施行;善于听取部属意见,紧紧抓住 奇袭乌巢这一关键环节,终于取得胜利。反观袁绍,政治上纵容豪强,兼并土地 ,任意 搜刮,因而遭到人民反对。袁绍内部不和,又骄傲轻敌,刚愎自用,不能采纳部 属的正 确建议,迟疑不决,一再丧失良机。终致粮草被烧,后路被抄,军心动摇,内部 分裂, 全军溃败。

文章标签: # 袁绍 # 曹操 # 刘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