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生肖解读 生肖解读

公元1353年属什么生肖_公元134年属什么生肖

tamoadmin 2024-07-28 人已围观

简介1.中国有哪几个姓赵的皇帝?2.盐城的历史名人及其故事有哪些3.身心困顿的时候,何不学学黄公望?4.历史上最滑稽战争一顿饭灭掉十万大军5.老挝和越南以前是同一个国家吗?6.明朝开国将领江夏侯周德兴是什么人7.元朝宰相脱脱是怎么冤死的因为缓称王可以让自己之后的称王之路更加平坦。不得不说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简直就是朱元璋在称帝之前的这十年以来最好的策略。既可以拉拢人心又可以扩充势力。怪不得朱元璋会如

1.中国有哪几个姓赵的皇帝?

2.盐城的历史名人及其故事有哪些

3.身心困顿的时候,何不学学黄公望?

4.历史上最滑稽战争一顿饭灭掉十万大军

5.老挝和越南以前是同一个国家吗?

6.明朝开国将领江夏侯周德兴是什么人

7.元朝宰相脱脱是怎么冤死的

公元1353年属什么生肖_公元134年属什么生肖

因为缓称王可以让自己之后的称王之路更加平坦。

不得不说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简直就是朱元璋在称帝之前的这十年以来最好的策略。既可以拉拢人心又可以扩充势力。怪不得朱元璋会如此轻易的接受这个计策。当然了,我们所理解的缓称王,不是朱元璋毫无根基一直傻乎乎的打仗,朱元璋在缓称王之前已经拿到了吴国公的称号。从起义的正统问题上,大家已经认可了朱元璋了。

历史上很多人在起义之后就着急称王。毕竟想快速的让人们看到自己的功绩这点无可厚非。但是急功近利从来都不是一件好事。就拿项羽来说,秦朝都没有彻底的推翻,就敢到付封王封侯了,最后还不是被刘邦逼的乌江自刎。所以,没有一定的基础,着急称王从来都不是一件好事。

再说,朱元璋缓称王之前还有两点最重要的基础,就是高筑墙以及广积粮。这是什么意思呢?意思就是朱元璋搞好了军事建设还搞好了经济建设。然后才在人们的崇拜之中称王了。这样也可以不会因为自己的草根出身,而给士人们口诛笔伐的机会。毕竟这个时候,再有人批评朱元璋,就会有人跳出来说,这么好的帝王,让我们衣食无忧,让我们安稳生活,你为什么要批判他呢?

总的来说,缓称王一定要有条件,一定要有拥护才行。朱元璋敢于缓称王十年,也不过是因为有拥护罢了。再加上,元朝当时的重点进攻对象都是敢于先称王的,朱元璋缓一缓,也可以给自己更多的机会嘛。可以更好的继续自己的力量。由此也可以看出,朱元璋的野心,舍得下眼前的利益,为了更大的地盘的野心。

中国有哪几个姓赵的皇帝?

在与群雄争霸的过程中,朱元璋曾经选择了金陵(今南京)作为根据地。金陵地形险要,北有长江天堑,自古为形胜之地。“金陵龙盘虎踞,帝王之都”,三国东吴、东晋,南朝宋、齐、梁、陈,五代十国的南唐都曾以此地为都城。元至正十六年(1356年),朱元璋攻取金陵后,改称应天府。洪武元年(1368年)正月,朱元璋在应天称帝,在即位诏书中称应天为京师。

然而,此时朱元璋并不满意应天,所以没有正式将应天确立为国都,其原因有三:一是历史上以应天为国都的朝代都气数很短;二是应天偏于东南,不便于控制全国;三是应天位于江左,其城防有隐患,作为国都不是十分理想。

朱元璋派兵攻取汴梁(今河南开封)后,有人建议定都汴梁。朱元璋非常重视,亲自前往汴梁进行实地考察。他认为汴梁虽然位置适中,但是无险可守,四面受敌,地形显然还不如南京。不过,朱元璋考虑到汴梁是宋朝的旧都,当时西北未定,需要将汴梁作为运送粮草和补充兵力的基地,于是借鉴古代南北二京制度,以应天为南京,汴梁为北京。南京的名称便从这个时候开始使用。

洪武二年(1369年)八月,朱元璋平定陕西,定都之议再起。主要的候选城市集中在长安、洛阳、应天、汴梁、北平几地,大臣们的意见不一,各自引古论今,提出讨论。“或言关中险固,金城天府之国;或言洛阳天地之中,四方朝贡,道里适均,汴梁亦宋之旧都;又或言北平元之宫室完备,就之可省民力”。朱元璋见众臣意见难以统一,谁也说服不了谁,竟然异想天开地提出以临濠(元朝时称濠州,洪武七年改称凤阳,今安徽凤阳县)为中都的想法。朱元璋称在临濠建都,是“取中天下而立,定四海之民之义也”。临濠是朱元璋的家乡,在此建中都,显然含有朱元璋想要光宗耀祖、荣归故里的私心。但群臣不敢反对。于是,朱元璋下令仿照南京规制在临濠营建中都。这样,在明朝建国之初就形成了南京(应天)、北京(汴梁)和中都(临濠)并存的情况。

之后,朱元璋一直有将中都凤阳作为大明国都的想法。重臣中只有刘基(即大名鼎鼎的人物刘伯温)坚决反对,他认为凤阳根本不适合作为国都,“凤阳虽帝乡,非建都地”。

洪武三年(1370年),太祖朱元璋用了汉高祖刘邦徙天下富豪于关中的办法,下令迁江南民14万户于凤阳。江南一带的富豪全部被迁往凤阳,并且不许私自离开。因为东南地区之前为朱元璋的大对头张士诚所占据,这里的许多人都曾为张士诚出过力。朱元璋此举实际上是要打击东南地区的文人和地主阶级。

这些江南富人被迫背井离乡,虽然不敢公开回到原籍,却伪装成乞丐,以逃荒为名,成群结队地跑回江南老家探亲扫墓,第二年再回到凤阳。日子久了,就成为一种习惯。凤阳花鼓在东南一带是妇孺皆知的民间歌舞,其中一首最为有名:

家住庐州并凤阳,凤阳原是好地方,自从出了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

其实,这首名歌反映的并不是凤阳年年饥荒,而是指江南富豪年年伪装成乞丐逃荒的奇景。

洪武八年(1375年)四月,朱元璋巡视凤阳的中都修建情况后,突然改变了主意,下令停建。此时修建中都已经有6年,宫殿颇具规模。众人对此都大惑不解。朱元璋解释停建的理由是劳民伤财。但这其中显然还有更深层的原因。朱元璋身边的功臣许多都是他的同乡,江淮人在高官中占了很大比重。江淮功臣居功自傲,常有违法乱纪之事,且在朝中结党谋私。朱元璋当上皇帝后不久,便开始着手加强中央集权,对臣下结党之事十分警惕。他担心建都凤阳后,会助长江淮集团的势力。实际上,朱元璋的一生,都在为如何加强皇权煞费苦心,其手下大臣大多不得善终,这其中也包括刘基。

洪武十一年(1378年),朱元璋正式下诏,以南京为京师,多年悬而未决的定都问题才算正式告一段落。历史经常会因为偶然的因素而改变走向,而城市的命运也是如此,汴梁和凤阳就这样与历史的机遇擦肩而过。

朱元璋在应天称帝后,开始修建南京城墙和皇宫。周庄富翁沈万三在历史上有“聚宝盆”之称,富可敌国。当时,朱元璋攻打张士诚,张士诚固守苏州达8个月之久,背后得到了苏州乡绅的大力支持。城破之后,朱元璋憎恨为张士诚出力的人,于是对江南一带格外加赋,每亩完粮7斗5升。对沈万三还取了额外的征税政策。沈万三是个精明的商人,便主动拍朱元璋的马屁,想以此换得太平。朱元璋下令建南京城时,沈万三就“助筑都城三分之一”,即现今南京城墙的中华门到水西门一段。城墙修完后,朱元璋还算比较满意,也就没对沈万三下手。但明朝廷的检校们还是不时来找沈万三寻事,其实就是想讹些银子。沈万三不过是个商人,不愿意跟这些人折腾,为了一劳永逸,便主动提出要为明军出军饷,结果此话犯了朝廷大忌。朱元璋大怒,认为一个平民百姓居然想要犒赏皇帝的军队,可谓居心叵测。幸亏皇后马氏心慈,顺口说了一句:“民富敌国,民自不祥。不祥之民,天将灾之,陛下何诛焉!”沈万三这才保住了一条命,家产被没收,人也被发配云南充军。他一个豪绅,养尊处优惯了,从来没有受过这种苦,不久就死在了云南。其尸骨也不敢运回江南水乡,就地埋在了大理。

然而,沈家的灾难并没有就此结束,后来还经历过一次折腾。沈万三死后,沈家财产虽然损失大半,但沈家依然人丁兴旺,财力雄厚。洪武末年,沈万三的上门女婿顾学文和一个美貌女子梁氏偷情。梁氏的丈夫陈某是个弱智,顾学文故意派人引诱弱智陈某出门饮酒,暗中与梁氏来往。陈某的父亲知道后,打算报复顾学文。可是沈家财粗气壮,陈家又不是做官的,怎样才能得手呢?刚好此时蓝玉谋反案发,陈某的父亲就趁机诬告顾学文与蓝玉通谋。一牵涉蓝玉案,就不再是什么私情事,立即变成要案。沈顾两家的成年男子都被凌迟处死,被处死前都经过严刑拷打,逼出沈家财产下落;小孩则充军南丹卫;妇女发配到浣衣局为奴。梁氏作为引发这件事的主角,亦被公公即陈某的父亲逼令上吊自杀。从此,号称“江南第一富豪”的沈万三家族就彻底败落了。

再来看南京皇宫的建设。南京为旧朝古都,已经有颇具规模的宫城。但朱元璋却不肯利用旧朝的宫城,打算另起新宫。他主要担心旧宫风水差,怕重蹈前王朝短命的覆辙。刘基奉命为新皇宫选址。经刘基勘测,宫城位置宜在钟山“龙头”之前,因此处有“帝王之气”。刘基所选的风水宝地,正是燕雀湖所在地。

燕雀湖因在紫金山南,原来的名字叫前湖。燕雀湖的名称始于南北朝。据说,梁武帝长子萧统谦恭好学,笃信儒佛,尤好文学,深得梁武帝宠爱,被立为太子。萧统31岁时,游玄武湖不幸失足落水。后来虽然被救了上来,却因此感染了风寒,不治而亡。太子早逝,令梁武帝悲痛万分。下葬时,特意将太子生前的心爱之物琉璃碗和紫玉杯陪葬。琉璃碗为西域进贡之物,其实就是现代的玻璃,在当时极为罕见,被视为稀世珍宝。有个参与了安葬过程的太监见财起意,在某一夜,私自盗掘了萧统墓。太监取得珍宝后,迅速逃跑,到护城河上朱雀航浮桥时,忽然飞来无数燕雀,并一齐扑击太监。其形迹因而被人发现。梁武帝得知燕雀护陵的事情后,非常惊异,诏令重新整修太子墓。封墓时,又有数万只燕雀衔泥飞来,筑起很大的墓包,并且日夜盘旋绕飞不已,守护着太子墓。由于太子墓在前湖边上,后人便称前湖为“燕雀湖”,又名“太子湖”。宋朝诗人杨修之(即杨备)曾有诗云:“平湖岸侧见高坟,万土衔来燕雀群。鉴面无波天一色,此中文藻似储君。”

历史上的燕雀湖颇负盛名,周长约30里,面积很大。湖边芦苇丛生,各种水鸟常栖息于此,湖水与钟山相映衬,一派生机勃勃的雄姿秀景。

就修建宫殿而言,燕雀湖地势低洼,又距离外城太近,战时易受城外敌军威胁,并非理想的地点。然而,就因为刘基判断此地为“龙头”宝地,美丽幽静的燕雀湖从此消失。为了修建新皇宫,朱元璋调集几十万民工填湖。由于湖广势低,填湖工程十分浩大,需要大量的土石,故南京民间有“迁三山填燕雀”的传说。燕雀湖大部分被填平后,为了防止地基下沉,又在殿基下打入无数密集的木桩,上盖巨型条石,然后再在上面建造宫殿,并铺盖砖石结构的大型水道。为了使内宫水源澄清,又在遗留的湖底铺以大量雨花石,让湖水穿城墙而入,在内宫屈曲环绕。

传说南京城及皇宫建好后,朱元璋率领群臣登上紫金山,俯视都城之气派。南京城96里,13个城门,宫殿雄伟,在当时世界上也是少见的。对于在自己手中创造了这样一座宏伟的都城,太祖朱元璋很是得意,炫耀地问群臣:“我的都城建得怎么样啊?”群臣自然都是赞不绝口。唯独14岁的四皇子朱棣说:“紫金山上架大炮,炮炮击中紫金城。”朱元璋定睛一看,不禁冒了一身冷汗。原来南京都城周围山峦起伏,东面钟山,南面雨花台,北面幕府山等,一些重要制高点都在城外,这是城防的大忌。朱元璋心中恼怒,不过,当时没有发作。回宫后,他让太监给负责筹划筑城的刘基送去了一盘橘子。刘基知道皇帝怪罪自己筹划失当,送橘子是恨不得将其剥皮抽筋吃肉之意,吓得连夜逃入茅山避祸。

这当然只是传说。不过,确实有个因书写匾额惹怒朱元璋而被砍头的真实故事。

皇宫中各门匾中的“门”字末笔直下至底而没有向上的勾脚。“门”字的这种写法,始于宋朝。据说宋偏都临安后,玉牒殿失火,殿门烧光。宰臣奏说,宫殿匾额中的“门”字,末笔都有勾脚,带火笔,因此招火,将这些匾额全部烧掉方能免灾。从此以后,凡书写宫殿匾额的“门”时字末笔都直下,不勾脚。朱元璋命中书詹希原书写门匾。詹希原是明代著名的书法家,到朝中为舍人,常为宫殿公署榜题写匾额,人们以得其书为荣。詹希原写的时候,将“门”字最后一竖向内钩起稍高了一点。朱元璋看后便雷霆说:“吾方欲集贤,詹希原欲闭门塞朕贤路耶?”遂下令斩之。

尽管取了种种有效的措施,到了朱元璋晚年,建在燕雀湖上的皇宫还是出现了地基下沉的现象。古代帝王修建宫殿,均就南低北高的地势而建,取意为步步升高,一代更比一代强,江山可以万代相传。而明皇宫下沉后,呈现出南高北低的地势。宫城前昂后洼,总让人觉得形势不称。按照阴阳家的说话,这是绝后和亡国的征兆。对于迷信风水的朱元璋来说,这是一种不祥之兆,认为此对大明江山社稷极为不利。朱元璋本来就对建都南京感到有些美中不足,此时又添了一层心病。

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朱元璋派太子朱标巡视关中,颇有迁都关中的打算。当时,明朝的主要威胁是蒙古草原上的北元残余力量。迁都西北,可以加强北方边防,安定边界。北平之所以没有被考虑,是因为朱元璋想留给最喜爱的第四子朱棣作封地。朱元璋第二子秦王对此事极有意见,因为倘若国都搬去西安,他就没有了封地。为此,朱元璋还将秦王拘禁起来,若不是太子朱标求情,差一点就废掉了秦王。

太子朱标详细考察了西安和洛阳,比较两地的地形,回来后向朱元璋献陕西地图。太子朱标个人比较倾向于选择西安为国都,因为西安曾经为西汉和唐朝国都,王气十足。

然而,世事难料,太子朱标于第二年就病逝了。本来有可能再次辉煌起来的西安,重新陷入黯淡的历史之中。到了公元1644年,反抗明朝的农民起义军领袖李自成才在西安称王,以西安为国都,国号大顺,改元永昌。并发动大量民夫重新修整长安城,将城墙加高加厚,壕堑加深加宽,比原来更加壮丽。太子朱标没有实现的愿望,竟然在朱氏王朝的敌人手中实现,这真是绝大的讽刺。只是,大顺并没有持续多久。不久,西安的高墙便被清朝的红衣大炮(实际上是明朝所有,明将孔有德等降清后,将西洋葡萄牙大炮带给了清军。这种大炮是当时明朝最新式的武器。清军有了这种大炮以后,其攻坚和野战的能力大为提高)攻破。从此,西安再也没有成为国都的机会了。

太子朱标壮年而逝,白发人送黑发人,年近七十的朱元璋受到沉重的打击,再也没有精力和心情考虑迁都的事情。他在当年年底亲自撰写的一篇《祀灶文》中,表达了万般无奈的心情:“朕经营天下数十年,事事按古就绪。惟宫城前昂后洼,形势不称。本欲迁都,今朕年老,精力已倦,又天下初定,不欲劳民。且兴废有数,只得听天。惟愿鉴朕此心,福其子孙。”一副听天由命的可怜相,听起来真是异常凄凉。这让人感慨,即使如同朱元璋一般手段狠毒、作风强硬的帝王,也有其力所不能及的事情。

国都一事,便成了朱元璋一生最大的遗憾,至死都没有妥善解决。朱元璋死后4年,他的继承人惠帝朱允炆的皇位便被其叔燕王朱棣篡夺,而朱允炆本人则生死不明。于是,许多占卜家纷纷大做文章,把这一巨变归咎于南京皇宫的风水不好。

盐城的历史名人及其故事有哪些

宋朝18个是,这18个正统王朝的皇帝。

1太祖赵匡胤 建隆元年(960)——开宝九年(6)

2太宗赵炅 太平兴国元年(6)——至道三年(9)

3真宗赵恒 咸平元年(998)——乾兴元年(1022)

4仁宗赵祯 天圣元年(1023)——嘉祐八年(1063)

5英宗赵曙 治平元年(1064)——四年(1067)

6神宗赵顼 熙宁元年(1068)——元丰八年(1085)

7哲宗赵煦 元祐元年(1086)——元符三年(1100)

8徽宗赵佶 建中靖国元年(1101)——宣和七年(1125)

9钦宗赵桓 靖康元年(1126)——二年(1127)

10高宗赵构 建炎元年(1127)——绍兴三十二年(1162)

11孝宗赵眘 隆兴元年(1163)——淳熙十六年(1189)

12光宗赵惇 绍熙元年(1190)——五年(1194)

13宁宗赵扩 庆元元年(1195)——嘉定十七年(1224)

14理宗赵昀 宝庆元年(1225)——景定五年(1264)

15度宗赵禥 咸淳元年(1265)——十年(1274)

16恭帝赵德 德祐元年(1275)——二年(1276)

17端宗赵昰 景炎元年(1276)

18末帝赵昺 祥兴元年(1277)——祥兴二年(1279)

其他的土皇帝有4个,都是农民起义的领袖:

公元300年,称帝的赵廞,年号太平,在位一年。(西晋)

公元613年,称帝的赵破陈,年号太平,在位一年。(隋末)

公元1103年,称帝的赵谂,年号龙兴,在位一年。(北宋)

公元1353年,称帝的赵君用,在位一年。(元末)

身心困顿的时候,何不学学黄公望?

1、张士诚

张士诚(1321年-1367年),原名张九四。

元末位于江浙一带的义军领袖与地方割据势力之一。

泰州兴化白驹场人(今属江苏省盐城大丰市)。

至正十三年(公元1353年),与弟士德、士信率盐丁起兵,攻下泰州、兴化、高邮等地。

次年,称诚王,国号周,年号天佑,率军渡江攻取常熟、湖州、松江、常州等地。

十六年,定都平江(今江苏苏州),次年,降元。

后继续扩占土地,割据范围南到浙江绍兴,北到山东济宁,西到安徽北部,东到海。

二十三年(公元1363年),攻安丰,杀红巾军领袖刘福通,自称吴王。

后屡为朱元璋所败,疆土日蹙。

二十七年秋,平江城破,被俘至金陵(今江苏南京), 自缢死。

2、施耐庵

施耐庵(约1296—约1370),原名彦端,字肇瑞,号子安,别号耐庵。

泰州兴化人,祖籍苏州,舟人之子,生于兴化白驹镇(今盐城市大丰区),13岁入私塾,19岁中秀才,29岁中举人,35岁中进士。

35岁至40岁之间官钱塘二载,后与当道不合,复归苏州。

至正十六年(1356)六十岁,张士诚据苏,征聘不应;与张士诚部将卞元亨相友善,后流寓江阴,在祝塘镇教书。

71岁或72岁迁兴化,旋迁白驹场、施家桥。

朱元璋屡征不应;最后居淮安卒,终年74岁。

著作是四大名著之一的《水浒传》。

?

3、乔冠华

乔冠华(1913年3月28日—1983年9月22日),江苏省盐城市人,早年留学德国,获哲学博士学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外交部外交政策委员会副主任、外交部部长助理、外交部副部长、外交部部长等职。

16年后,任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顾问。

乔冠华在新中国的外交活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参加板门店朝鲜停战谈判、出席日内瓦会议、草拟中美联合公报。

特别在11年11月,乔冠华率领中国代表团第一次出现在联合国会议大厅,正式参加第26届联大会议并在大会上发表讲话,标识着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

4、陈琳

陈琳(?-217年),东汉末年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

生年无确考,惟知在“建安七子”中比较年长,约与孔融相当。

?

汉灵帝末年,陈琳任大将军何进主簿。

何进为诛宦官而召四方边将入京城洛阳,陈琳曾谏阻,但何进不纳,终于事败被杀。

董卓肆恶洛阳,陈琳避难至冀州,入袁绍幕府。

袁绍失败后,陈琳为曹军俘获。

曹操爱其才而不咎,署为司空军师祭酒,使与阮瑀同管记室。

后又徙为丞相门下督。

建安二十二年(217年),与刘桢、应玚、徐干等同染疫疾而亡。

5、陆秀夫

建湖县人氏,南宋最后一个丞相,抗元名臣,民族英雄,被称为“宋末三杰”之一。

自从步入仕途起,他的一生都是为了国家、民族而奋斗。

在被元军追杀,君臣流亡海滨之际,由于卫王年龄小,所有政事都是陆秀夫一个人抉择,陆秀夫又要处理政务,还要寸步不离的带娃,因为卫王赵昺是南宋最后的希望。

在崖山海战兵败后,陆秀夫认为大势已去,但誓死不降,背着卫王赵昺投海自尽,时年四十四岁。

历史上最滑稽战争一顿饭灭掉十万大军

一位北京的老中医,专治癌症几十年。我问他:接触了这么多癌症患者,发现癌症的病因是什么?

他说:大部分因为生闷气不发泄出来而得病,再就是因果。万物有灵魂,善待他人与一切众生。这也就是佛的思想。然而许多学佛的人只念经,思想不改变则不管用,该生病还是生病!所以我们需要放下一切,放下所有的尘世,自然 健康 !

这个改变思想,放下自然健康的话,可以放到六七百年前,活了86岁的著名画家 黄公望 身上。

1.

黄公望的人生,以50岁为分水龄,50岁以前热衷功名,读遍四书五经,考科举,由于元朝科学制度的变革,到了45岁,才在浙西廉访司当了一名书吏。

官还没做几天,他的上司张闾,因 贪污 舞弊掠夺田产逼死了九条人命,朝廷抓了张闾,顺便把黄公望也抓了。

等黄公望出狱时,已经过了五十岁。 唐朝 的杜甫说:“人生七十古来稀”。元朝人的寿命与 唐朝 人相差无多,能活到70岁以上的一样很稀少。所以,五十岁的黄公望,出狱后,等他它的除了死亡,似乎也就只剩下死亡了。

可死亡从来不是人生最可怕的事情,人生最可怕的事是人未老,心已死,心死了,时间也就不属于你,跟着死了。

所以,世上有一种长寿,就是在众人都觉得无望的时候,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度过。不泯然于众,只遵从内心真实的感受,欣然向前。

储时健75岁种橙子,几年后橙子遍山坡。而黄公望,?50岁,约等于现时75岁吧,与他过去的生活决裂,放下过往,拒绝了做官朋友对他的邀请,将人生开启了另一种模式。

他自名“大痴”,要潜心学画画。

这看起来比种橙子不切实际多了,有多少人少年学画,老来依然一画难看?但黄公望却决定一件事,便毅然决然去做,就算当时的著名画家 赵孟頫 的外甥,也是画家的王蒙都对他说太晚了,他也不管不顾,闷头在山水间出发了。

他每天坐在一块大石头上,盯着对面的山看,一看就是几个小时,眼都不眨。

王蒙不解,跟在他身后去看。每次都看到他坐在大石头上纹丝不动,风刮过,鸟飞过,人走过,都丝毫不能影响他,就像坐化了一般。

王蒙实在忍不住了就问:你每天坐在大石头上,干什么呢?

黄公望说:我在看山看水啊,观察莺飞草长,江流潺潺,渔人晚归。

王蒙应该是点了下头的,他说:那你继续看吧!

说过这话不久,他便得以师从赵孟頫学画,赵孟頫于书画诗文诸艺都有极高的修养,尤其提倡以 书法 用笔作画和作画“贵有古意”,对黄公望的画风产生了巨大影响。

2.

得到老师指点的黄公望,作画不辍,画风成熟且不断创新。

那些观山看水的岁月,让他获得了丰富的素材与灵感,万千丘壑都储于心。停下来之后,面对着那些纸张,他画意喷礴,神识全在眼前的高山大河,小桥人家上,世事纷扰都是和他不相关的。

这也促进了他写实山水画风的形成,他的画作大多是本人见过的真山实水。游吴地 华山 ,他画了《天池图》,寓居松江玄真道院时,他画了《芝兰室图》。所见美景都被他倾注到了笔端,流泻到了纸上。

到62 岁时,他画名大振,真正的大器晚成。 《柳市桃源》、《春林列岫》、《江深高阁》、《雪山旅思》等20幅作品,清雅秀润,笔法精妙,是他山水画创作的第一个高峰。

然而,黄公望虽然四处游历,寻山问水,触景会心,笔端生机勃勃,画作意趣盎然,栩栩如生,他却依然觉得没有画好,缺乏他的老师赵孟頫所要求的古意。

于是从71岁起,他作《仿古二十幅》,仿作 李思训 、 李昭道 、杨升、项容等20幅作品,历时四年时间,至75岁方成。这其间艰辛,都表现在耐心的临摹与潜心的创新上。

他自题说:“……晋唐两宋名人遗笔,虽有巨细精粗之不同,而妙思精心,各成极致。余见之不忍释手,迨忘寝食,间有临摹必再始已,此学问之吃紧也。……非景物不足以发胸襟,非遗笔不足以成规范,是二者,未始不相须也。……”

用景致抒发胸怀,不忘吸收前人的精华。黄公望的仿古画模仿前人,又加入了他自己的见解与笔法,二者相辅相成,终令他的画作超越了古人。

这是他画作的第二个高峰。

半年后,他的朋友危素远途来访,见到这些画后爱不释手,黄公望于是全部赠送给了他。

从五十岁学画,到七十几达到画作的第二个高峰,黄公望把全部的精力放在自己关心、倾注的美好事物上,付出了极大的耐心,与足够的用心。在观景与画画过程中,他的生理与精神也得到了很好的协调,这也是他长寿的原因。

危素对画的喜爱,更让他的内心无比欣悦,这种欣悦带来的健康功效,堪比现今老人吃了无数的 保健品 。

3.

黄公望画作的最高峰,自然是名垂后世,被称为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的《 富春山居图 》。

明末 年间,有一副画传到了著名的 收藏家 吴洪裕手上,他把这副画看得比命还重,常常一个人关起门来欣赏。去世前,跟家里人说了句:

这幅画我得带走,你们把它烧了吧。

家人看着吴洪裕死前最后一口气就是咽不下,只好当他的面开始烧画,侄子吴静庵赶到,扔出另一幅画,偷梁换柱,将这画从火盆里夺出。

画虽然被救下来了,却在中间烧出几个连珠洞,断为一大一小两段,起首数尺已焚毁。幸存下来的,也是火痕斑斑了。

这副惊险中得生的画,就是《富春山居图》。

从此,《富春山居图》一分为二。图首启承之挺拔大山,成了孤独的剩山;后八分之七蜿蜒山陵的江水、松林、趣乐、闲逸、宁静、樵夫、垂钓者,史称《 无用师卷 》。如今,《剩山图》为浙江 博物馆 所藏,《无用师卷》则在台北 故宫 。

残存的真迹,令人有些意兴阑珊,却也莫名激动。这画,终不至被痴画之人毁灭,留存了下来。

创作《富春山居图》时,黄公望已80岁高龄。创作原由,在于一次从松江至浙江富阳,黄公望偕师弟无用同行。见富春江面,江面如练、渔歌唱晚。爱景如命的黄公望被惊呆,决意住下来描绘它。吴用只好独自云游去了。

为了画好这幅画,每天天一亮,黄公望就戴着竹笠,穿着芒鞋出门,沿江走数十里,风雨无阻。

他奔波于富春江两岸,观察烟云变幻之奇,领略江山钓滩之胜,并身带纸笔,遇到好景,随时 写生 ,这一画,就是忙忙碌碌的四年。

在中国历史上,从来没有一个人用了四年,和河流真正的对话。对话中,可以说 富春江读懂了黄公望,黄公望也读懂了富春江。

周围的人不理解这个耄耋老人,都说:快死的年纪了。每天还活得匆匆忙忙,何必呢?

而对于黄公望来说,遇到好景就停下来画,心随念走,身随缘走,死并是一件着急的事,他每天快要忙死了,忙着做自己该做的事。每天总是有画不完的画,写不完的字,走不完的路,看不完的景。

就算接近人生的终点又如何,我高兴,我开心,这就够了,内心的感受才是这个世界上最重要的事。

前半卷《富春山居图·剩山图》

尺幅:纵31.8厘米,横51.4厘米

4.

四年之后,黄公望84岁,《富春山居图》全部完成。当黄公望将《富春山居图》画完,他长舒一口气,重重将笔扔入江中,长吁这一生,我完成了。

这个用四年时间孕育出的孩子,为长卷,山峰起伏,林峦蜿蜒,平岗连绵,江水如镜,境界开阔辽远,雄秀苍莽,简洁清润。

不仅有苏东坡想看的“远山长、云山乱、晓山青”,更有屈原想看到的沧浪之水,可以濯吾缨。河流喜悦的声音,河流哭泣的声音,都在画中流泻。黄公望自己科考时的得意,46岁时坐牢的痛苦也在画中杂鞣。

他将一生的心路与选择都融进了这幅画里,不仅画的是景,更是画的人生。

画中,黄公望把人藏在山水之中,画里有8个人,一般的人只能找到5个。在黄公望看来,人在山水之中,不需要被别人看到,领悟与回顾,人的一生,其实就是也无风雨也无晴。

后世的画家对此图评价极高。 董其昌 说:

“此卷一观,如诣宝所,虚往实归,自谓一日清福,心脾俱畅。”说出了这画对人精神上的影响。

邹之麟 认为:“知者论子久(黄公望)画,书中之右军(王羲之)也,圣矣。至若《富春山居图》,笔端变化鼓舞,又右军之《兰亭》也,圣而神矣。”将这幅画提到了王羲之《兰亭序》的高度。

这幅画更把赵孟頫所创造的新法推向了一个高峰,自出一格。元画的特殊面貌和中国山水画的又一次变法经此得以完成。元画的抒情性也全见于此卷。

后半卷《富春山居图· 无用师卷 》全卷

尺幅:纵33厘米,横636.9厘米

5.

画《富春山居图》的这些年,由于他搬过住所,他的师弟无用到处找他,公元1353年,无用师弟终于来到了黄公望的居所。

当看到巧夺天工的《富春山居图》时,无用师弟热泪纵横。

而喜极而泣的黄公望则不发一言,悄然在画卷题上无用的名字,举手将自己用了全部生命完成的《富春山居图》,赠予无用师弟。

四年的呕心沥血,黄公望毫不在意,与其获取浮名,不如一场君子之交。

黄公望画完 富春山居图 的头一年,曾至吴兴访王蒙,那时候王蒙刚刚把为郡曹刘彦敬所作的《 竹趣图 》画完,王蒙求黄公望教正,黄公望认为可添一远山和樵径,王蒙接受了他的建议,添笔之后,顿觉画面幽深峻峭,别增大自然之趣。

想当初,黄公望决意学画之时,王蒙曾直指黄公望学画太晚了,其后却又被他的专注精神感动,告知了当时的名画家赵孟頫,让他得以师从大家学画。

如今,三十多年过去,黄公望的成就远超王蒙,以至于南宋山水画之变,始于赵孟頫,成于黄公望,黄公望因此成为百代之师。

继 赵孟頫 之后,他彻底改变了南宋后期院画陈陈相因的积习,开创了一代风貌。

不仅获得当世和后世敬仰,黄公望更在这些“远山长、云山乱、晓山青”的画里,找到了整个世界,也让他的人生得以圆满,直至高龄寿终,长笑而逝。至今依然可以想到,黄公望离世时,脸上一定无比安详,面带微笑。

他的一生毫无遗憾地走了!

6.

黄公望30 多年的 绘画 历程,提笔四顾天地窄,万念皆空全是画。 不仅做到了对过往功名的放下,生活也更充实,胸襟更开阔。著有《写山水诀》,并将其心得体会,悉心教授弟子。

由于黄公望61岁加入全真教,明人刘凤《续吴先贤赞》记:“为黄冠(道士),往来吴越间……教授弟子,无问所业,谈儒、墨、黄、老……”

儒与道,入世与出世,看似截然相反,背道而驰,其实是中国传统士人思想中不可分割的一体,对立而统一。得意之时入世,失意之时出世,精神总有寄托的场所。

正因为有这样巧妙的精神调剂理论的存在,黄公望的人生在50岁看似无望的年月里有了寄托,也让他得以高寿,活出了另一种惊天地的风貌。

而画画,就是他精神调剂的出口。这一“烟云供养”的生活方式,也让他有限的生命最大限度延长。

作画时,由于内视自己,意识集中于一点,万念皆空,因而心平气和,头脑清醒。又由于大脑皮层很稳定,能量消耗减少,有利于机体 健康 。 是一种很好的养性养生过程。

养生也讲究步行。 黄公望在他观景画画的人生里,每日里竹芒轻杖,背着画卷带着干粮一路在山水间前行,山林寂静,流水无痕都成了他人生的注脚,直至白发满头的暮年。

另一条流传很广的长寿智慧是:

不生气,就不生病。心情好,可“杀癌。

90%的疾病都和心情不好相关,情绪低落会使自然杀伤 癌细胞 的威力下降20%以上。所以心态对于养生相当重要。

而黄公望从放下 官场 ,归隐林泉,决心画画,没有怠惰和怀疑,决定了就行动,是真的心态良好,洒脱,也是真的旷达,人生从此海阔天空。

就拿他将画赠予危素与吴用师弟来讲,他像是一个种花的人,种下、施肥、然后用数年之久等待花开,花开一瞬,他却将花摘下,举手赠予他人。

享受追求的过程,却从不在意结果的得失。

而现代的许多人,不仅在得失之间焦虑彷徨,一旦追求的东西短期内得不到,便没有耐心继续付出与等待,生命也在惆怅与失意中反反复复,疾病也自然相当亲睐这样的人。

很多的时候我们生病了,怪空气,怪饮食,却有没有怪过我们自己的思想?

古人说:“思无邪僻是一药,行宽心和是一药,心平气和是一药,心静意空是一药”。四药并用的境界,高寿的黄公望做到了。

有人扯蛋:古代能被人记住的画家 诗人 ,多半都是长寿的,要不然,他们没有时间来写出画出那么多的传世名作。但蛋,可以从两方面来扯,想想,如果不是他们的内心有着丰盛的向往,能够放下过往的桎梏,不断出发,哪里又能够活到那样高龄。

86岁,黄公望走到人生的终点。回头望,50岁, 黄公望 的人生盛宴才仅仅是刚刚开始!

老挝和越南以前是同一个国家吗?

历史上最滑稽战争一顿饭灭掉十万大军

请敌将吃一顿饭,灭掉敌方十万大军,如此滑稽的事情,在历史上还真的发生过。

公元前340年,卫鞅对秦孝公说,魏国是秦国的心腹大患,不是魏并秦,就是秦并魏。魏刚被齐国打败(齐孙膑减灶计杀魏庞涓),现在时机不错,可以找魏国一战。

秦孝公让卫鞅带兵伐魏,魏国公子卬迎战。

卫鞅给公子卬写了一封请柬:兄弟,咱俩有交情,实在不忍心和你打仗啊,来,一起吃个饭,喝点酒,咱们合计合计,一起退兵算了。

公子卬开心地过去吃饭,喝酒,饭后被抓。魏军没了主帅,秦进攻魏,大破之。

卫鞅被封于商,所以又叫商鞅。

历史上,靠请客吃饭打赢的案例不少,成本只有一顿饭,花不多少钱,收获可以是灭一个军队,也可以收回兵权(杯酒释兵权),可谓是一本万利。

公元1353年,朱元璋正在闹革命,手下只有七八百人,他听说在定远附近的驴牌寨有一支三千人的部队,现在孤立无援,需要找个新老板,于是朱元璋打起了这支部队的主意。

他亲自来到驴牌寨,和寨主套近乎,吃饭,约好收编寨主的军队。

不过人家寨主哪能好端端的做你的老二呢。

再说上次吃饭,是我请的啊!!!

朱元璋大怒,他让人请寨主来,特别交代,都是好菜,准备了很久。寨主一听,哈哈终于轮到你啦,然后屁颠屁颠地就来了,然后就被绑了。自己的部队变成了朱元璋的属下。

革命不是请客吃饭,要暴力。但有时候具体的打仗可以用,夺权也可以用。过去可以用,将来还会有用。

不过,大家印象最深的,应该还是一次不成功的请客吧——鸿门宴。

明朝开国将领江夏侯周德兴是什么人

不是的

老挝历史悠久,公元1353年建立澜沧王国,为老挝历史鼎盛时期,曾是东南亚最繁荣的国家之一。

1707—1713年逐步形成了琅勃拉邦王朝、万象王朝和占巴塞王朝。

1779年至19世纪中叶逐步为暹罗征服。

1893年沦为法国保护国。1940年9月被日本占领。

1945年8月老挝人民举行武装起义,1945年10月12日宣布独立,成立了伊沙拉阵线。

1946年西萨旺冯统一老挝,建立老挝王国,这是首次老挝君主统治一个统一的老挝。当年法国再次入侵,伊沙拉解体,1950年爱国力量重建伊沙拉阵线,成立了以苏发努冯亲王为总理的寮国抗战。

1954年7月法国被迫签署关于恢复印度和平的日内瓦协议,法国从老挝撤军,不久美国取而代之。

1962年签订关于老挝问题的日内瓦协议,从老挝撤军。老挝成立以富马亲王为首相、苏发努冯亲王为副首相的联合。

1964年,美国支持亲美势力破坏联合,进攻解放区。13年2月,老挝各方签署了关于在老挝恢复和平与民族和睦的协定。14年4月成立了以富马为首相的新联合和以苏发努冯亲王为的政治联合委员会。

15年12月首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万象召开,15年12月2日宣布废除君主制,成立老挝人民民主共和国,老挝人民革命党执政,老挝历史上600余年君主制终结。

1991年8月,老挝最高人民议会通过《老挝人民民主共和国宪法》,根据宪法,最高人民议会改名为国会,老挝国徽上原有的红星、斧头和镰刀将被著名古建筑物塔銮图案所取代。

元朝宰相脱脱是怎么冤死的

周德兴(?——1392),濠州人,与明太祖同乡,从小就与太祖合得来,后跟从太祖南征北战,立下了汗马功劳。

太祖洪武三年(1370),封为江夏侯,赐予铁券。同年,以征南将军的身份率军平定苗族叛乱,第二年又征伐蜀,攻克保宁,又辅佐邓愈出兵南宁,功绩超出诸将,所受赏赐也远远多于众将。

洪武十四年,五溪少数民族叛乱,当时周德兴虽然已经年老,但竭力请求出征,太祖认为他非常豪壮,便派遣他出征。到五溪后,叛乱的少数民族已经逃散了,又恰逢四川一带有叛乱,太祖又命他讨伐平定。

周德兴自小跟从太祖,不辞辛苦,立下了赫赫战功,威名远播,太祖很器重他。因此即便他凭借自己是皇帝的同乡,营造屋宅时逾越了制度,太祖也都宽恕了他,在当时的诸位功臣中,他年岁最高,因此赏赐一直不断。只可惜,在洪武二十五年,因他的儿子周骥扰乱宫廷,受其子连累,一并获罪,被诛杀。

 元末,由于阶级矛盾的激化,各地农民起义时有发生,尤其是汝、颖之间的红巾军声势和影响最大,不久。襄、樊、唐、邓各地的起义军也纷纷响应,势力范围涉及中国大部分地区。

至正十一年(公元1351年),脱脱极力向朝廷推举弟弟也先帖木儿,令其率领各卫所士兵Io万余众,浩浩荡荡讨伐刘福通的红巾军,也先帖木儿出师首战告捷,上蔡很快被攻克,不久又进军沙河,不料晚上因流星引起夜惊,元营溃不成军。也先帖木儿害怕引起兵变,慌乱中逃奔汴梁,随后收集散兵游勇,屯兵朱仙镇。朝廷认为也先帖木儿不谙兵事,下诏让他返京,其军事统帅一职也由他人取而代之。

弟弟讨代起义军的失利,令脱脱感到格外不安,毕竟弟弟由自己亲自举荐。为将功补过,至正十二年(公元1352年),脱脱上书奏请亲自征讨徐州芝麻李的红巾军。皇上本就赏识脱脱的军事才干,自然欣然准奏。于是脱脱任命逯鲁曾为淮南宣慰使,招募盐丁以及城中游民共2万人,与自己所率正规部队一齐向徐州进发。九月,元军到达徐州,脱脱集中兵力进攻西门。芝麻李出城应战,搭箭拉弓,嗖的一声,一支铁翎箭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射中脱脱的马首。脱脱稳稳当当地坐在马背上,毫不惊慌,指挥军队奋力冲杀,最后大败芝麻李的部队,并且占据徐州的外城。第二天,脱脱集中全部兵力进攻,内城农民军抵挡不住,内城很快被攻破,芝麻李率领残余部队逃出徐州,徐州一役,脱脱获军资器械无数,令将其积聚城中,全部烧毁,并派兵追赶芝麻李,将擒拿的农民军全部杀掉。皇帝派中书平章政事普化为钦差大臣,任命脱脱为太师,仍领右丞相职务。脱脱回京后,风光至极,首先是皇上重赏脱脱,赐上尊、珠衣、白金、宝鞍。然后皇太子又特意在家中设宴向脱脱表示庆贺。为了永远纪念脱脱的功绩,“诏改徐州为武安州,而立碑以著其绩”。至正十三年(公元1353年)三月,脱脱用左丞相乌古孙良桢和右丞相悟良哈台的建议,在京畿地区屯田,并让他们两人兼任大司农卿,自己统领大司农事务,屯田范围西至西山,东到迂民镇,南抵保定、河间,北及檀、顺州,引渠灌溉,立法佃种,年终收成极佳,京畿百姓对脱脱无不交口称颂。

脱脱回京师不久,南方张士诚占据高邮。朝廷多次招谕,总是拒不投降,只得重新诏令脱脱统领各路军马征讨张士诚。此期间,脱脱去掉一切政务,专门指挥军队作战,所到省台院部各司,得遴选官属,听命脱脱的调遣和节制。西域、西番等地也派兵前来助战,旌旗连绵,战鼓阵阵,“出师之盛,未有过之者”。部队驻扎在济宁后,脱脱特地派人到阙地祭祀孔子,到邹县祭祀孟子。十一月份,大队人马行至高邮,脱脱用分兵的战术,连续几次战争都取得胜利。随后又派小部军队平定了,农民军的情势十分紧迫,脱脱正准备对农民军取最后行动,不料朝廷突然下诏以劳民伤财的罪名剥夺了他的兵权,削除一切官职,贬居淮安,听候处置。全部兵马由河南行省左丞相太不花、中书平章政事月阔察儿、知枢密院事雪雪代为统领。

脱脱突然被贬,并非事出蹊跷,原来别儿怯不花一直与脱脱有私怨,先前诬告脱脱的父亲马扎儿台,并将他流放甘肃,就是报复打击脱脱父子。脱脱随父西行,别儿怯不花也曾企图趁机将他置于死地。后因哈麻、太平等人多次向皇上进言,才得以重返京城,为此脱脱一直对哈麻、太平等人很感激。恢复职位后,脱脱便将哈麻提升为中书右丞相。然而,脱脱在用人方面也有过失误,比如说汝中柏就格外受脱脱提携,事无大小,脱脱都常与汝中柏商议,而且让他主持左司郎中参议中书省事务。汝中柏凭借脱脱的特殊地位,目中无人,凡事独断专行。虽然平章以下的官员都不敢对汝中柏的所作所为有任何异议,但哈麻并不屈服于汝中柏,且时常与他对立。汝中柏在脱脱面前诬告哈麻狂妄自大,脱脱听信了汝中柏的馋言,并提升汝中柏为宣政院使,位居第三。哈麻由此对脱脱、汝中柏深怀怨恨,哈麻曾和脱脱商议授予皇太子册宝典礼的事情,脱脱每次都推辞,所以此事一直拖延没办。脱脱领兵征讨农民军期间,任命汝中柏为治书侍御史,让他辅佐也先帖木儿总理政务。汝中柏一直把哈麻当作自己的眼中钉,认为如果不及时除掉他,必将后患无穷,于是怂恿脱脱对哈麻取行动。脱脱认为哈麻对自己有恩,不忍下手,便交给弟弟也先帖木儿处理,也先帖木儿也感激哈麻曾经照顾自己,没有听从汝中柏的意见。哈麻听到消息后,连忙在皇太子和皇后奇氏面前中伤诬告脱脱。当时正好也先帖木儿在家养病,对朝中发生的事情一无所知。监察御史袁赛因不花等人也趁机迎合哈麻,在皇上面前弹劾脱脱,开始皇上不为所动,袁赛因不花等人上奏三次后,皇上才同意贬斥脱脱,收回脱脱的御史台印章。重新任命汪家奴为御史大夫,脱脱于是有了他生命历程中的淮安之贬。

十二月,朝廷圣旨下达军中,参议龚伯遂对脱脱说:“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而且丞相领兵出师时,曾有皇上亲御的密圣,现在可以奉密旨进军叛贼。至于诏书,先不要打开,如果先拆开,那么大事将功亏一篑。”脱脱反对说:“天子下令我如果不听从,是与天子背道而驰,君臣之义何在?”最终没有听从龚伯遂的意见。听诏接旨,顿首拜谢:“臣愚昧无能,承蒙陛下恩宠,委以军国重任,日夜忧虑,唯恐不能担此大任,现在陛下让我卸任,这是对我的负责和关心。,’随即叮嘱部属将领务必服从月洞察儿、雪雪等人的调令和差遣。客省副使哈刺答悲壮地对脱脱说:“丞相此行,我们一定会死于他人之手,与其受他人侮辱,不如今天死在丞相面前。”说完,拔刀刎颈而死。在场官兵无不泣泪痛哭。脱脱开始被安置在淮安,不久又转至亦集乃路。

至正十五年(公元1355年)三月,脱脱案件提至中央御史台。起初,台臣都仰慕脱脱的功勋,尽力轻判,但因哈麻一直追究,而且皇上也支持哈麻,所以最终还是列数脱脱兄弟所谓的罪状,将脱脱兄弟分别流放于云南大理宣慰司镇西路和四川碉门。脱脱长子哈刺章、次子三宝奴也分别谪居肃州和蓝州。家产簿录全部入官充公。-在行至大理腾冲时,知府高惠想用女儿来侍奉脱脱,遭到脱脱断然拒绝:“我是朝廷罪人,怎么还敢有这种荒唐的想法呢?”九月,朝廷又下诏将脱脱移贬到阿轻乞。高惠因为脱脱先前不肯接受他的女儿,对脱脱百般刁难。十二月,哈麻借圣旨,派使者鸩杀脱脱。朝廷听到讣告后,派尚舍卿(官名)七十六(人名)赴阿轻乞,“易棺衣以殓”。

至正二十二年,(公元1362年),监察御史张冲等人上奏朝廷,替脱脱平冤昭雪。不久,皇帝下诏恢复脱脱官爵,并发还已被没收的全部家产。同时召脱脱的儿子哈刺章、三宝奴回京都,并授予哈刺章中书平章政事官职,晋封申国公,三宝奴则担任枢密院事职务。

大凡亡国之相,多为奸佞昏聩之辈,脱脱则不然。纵观脱脱短暂的一生(年仅42岁),堪称“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其人格影响和历史功绩都是有口皆碑的。正如《元史·脱脱列传》所说:“脱脱仪状雄伟,欣然出于千百人中,而器宏识远,莫测其蕴。功施社稷而不伐,位极人臣而不骄,轻货财,远声色,好贤礼士,皆出于天性……”脱脱终于死于政敌之手,除私人恩怨外,其握有重兵和重权,使元帝不能放心,恐怕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文章标签: # 脱脱 # 朱元璋 # 黄公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