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生肖解读 生肖解读

为臣必臣为君必君_为臣常伴君王测生肖

tamoadmin 2024-07-20 人已围观

简介1.“自古伴君如伴虎,一将功成万骨枯”,语指何人?2.伴君如伴虎,康雍乾三朝元老张廷玉究竟是如何倒台的?3.古代的帝王之术的根本是什么?为何说伴君如伴虎?4.为什么在封建王朝里会说伴君如伴虎?5.李白追求的,是臣子伴君王共筑千秋不世之业,为何没能实现?6.伴君如伴虎!朱元璋提出上联,一臣子完美对出下联为何惨遭?伴君如伴虎,因为君王权利大,君王喜则一切好,若一旦发怒,陪伴他身边的人就非常危险。比如古

1.“自古伴君如伴虎,一将功成万骨枯”,语指何人?

2.伴君如伴虎,康雍乾三朝元老张廷玉究竟是如何倒台的?

3.古代的帝王之术的根本是什么?为何说伴君如伴虎?

4.为什么在封建王朝里会说伴君如伴虎?

5.李白追求的,是臣子伴君王共筑千秋不世之业,为何没能实现?

6.伴君如伴虎!朱元璋提出上联,一臣子完美对出下联为何惨遭?

为臣必臣为君必君_为臣常伴君王测生肖

伴君如伴虎,因为君王权利大,君王喜则一切好,若一旦发怒,陪伴他身边的人就非常危险。比如古代皇帝中,就有一些功臣的皇帝,比如刘邦、朱元璋等。然刘邦虽然功臣,其功臣张良最后却得以善终。

那伴君如伴虎,刘邦功臣,张良为何能得以善终呢!

其实,刘邦虽然功臣,但是他却和朱元璋不同,朱元璋是大肆,大明功臣几乎被朱元璋杀的所剩无几。

熟悉历史的都知道,刘邦建立汉朝后,所杀的功臣多是手握重兵、身为一方的异姓诸侯王。比如韩信、彭越等人。这些人手握重兵,对大汉王朝本身构成了威胁,所以刘邦、吕布才会除去他们。而像其他的功臣比如萧何、周勃、陈平、张良等人却都是免于被杀而得善终之人。

其中张良能得以善终则是有原因的。

张良计谋过人,深受刘邦的器重、信任和敬重。刘邦对他的建议、意见多是用的。在刘邦建立大汉王朝的过程中,张良是作出巨大贡献的,其智谋可谓是运筹帷幄之中,决战千里之外。同时张良和韩信、萧何又被称为是汉初三杰。

张良是一个著名的谋士,他除了计谋过人之外,还深知鸟尽弓藏、兔死狗烹之理,再则他淡泊名利,深明伴君如伴虎之理。这也是他后来能得以善终的重要原因。

所以后来当刘邦建立大汉王朝、登基为帝后,张良见天下已经大定,于是就功臣身退、退隐而去。

张良退隐,就是远离了大汉权利、政治中心,如此其虽功高,却不震主,再加上刘邦本来就一直敬重张良,所以张良没有落下像韩信那样的下场,也没有像萧何为了自保而自污声名来以释君疑。

“自古伴君如伴虎,一将功成万骨枯”,语指何人?

在《雍正王朝》里面有一个汉族大臣能让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侍奉了晚年的康熙,在康熙立储的问题上,多次正确的揣摩到了圣意,为康熙第二次立太子胤礽找了个台阶下。在最后的皇位继承上,又是他力压众位阿哥,成功的帮助雍正顺利继位。并在雍正一朝中为雍正皇帝立下了汗马功劳,可惜到了乾隆一朝,这位三朝元老终究还是倒下了。这位汉族大臣便是三朝元老张廷玉。

初出茅庐,深得康熙赞赏

历史上真实的张廷玉在康熙朝的时候其实并没有像《雍正王朝》里面那样身居高位,但是即便如此仍然深得康熙赞赏。张廷玉第一次受到康熙单独接见是发生在康熙四十三年,此时的张廷玉入值于南书房,康熙召他去畅春园,询问他父亲张英的近况,并让张廷玉赋诗。张廷玉当即作七言律诗二首,颇得康熙帝赞赏。从此常伴驾于康熙左右,多次跟随康熙到江南、蒙古巡查。

到了康熙五十九年,张廷玉先后被康熙委以刑部左侍郎,吏部左侍郎兼翰林院士等重任。康熙六十年,张廷玉与都统耗赖等赴山东稳妥地处理了盐贩王美公等?聚众劫掠屯庄?案。张廷玉这一次外出办案向康熙、也像即将继位的新主展示了自己的政治才干,一颗政治新星正冉冉而起。

能者多劳,深得雍正重用

雍正继位后,面对来之不易的皇位曾经说过这么一句话:?为政以得人为要,不得其人,虽食法美意,徒美观听,于民无济也?来表明自己为国为民的决心。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在康熙晚年崭露头角的张廷玉得到了雍正的重用。

张廷玉也展现了能者多劳的精神,他先是在雍正元年,张廷玉复值南书房,与朱轼等人同为诸皇子师傅。四月,担任顺天府乡试的主考官。八月,署理都察院事,兼管翰林院掌院学士事。九月,调任户部尚书。十月,张廷玉任四朝国史总裁官。雍正六年三月,晋保和殿大学士,不久又兼管吏部尚书事务。雍正七年,张廷玉为雍正筹划设立军机处。雍正十三年,雍正病危,命令张廷玉与庄亲王允禄、大学士鄂尔泰等同为顾命大臣,遗诏他日以张廷玉配享太庙。

位极人臣,后与乾隆闹矛盾

乾隆继位之初,时局未稳,幸亏得到了张廷玉等顾命大臣的帮助,很多渡过了皇位过度的不稳期。在乾隆初年,张廷玉不仅没有被排挤,反而更为被重用。除了原有的官职不变之外,乾隆还让张廷玉担任总理事务王大臣,并在乾隆外出的时候,让张廷玉留京总理朝政。乾隆二年十一月,授总理事务大臣,加拜他喇布勒哈番,特命进三等伯爵,赐号勤宜。

但是顾命大臣跟新皇的蜜月总是不长久的,晚年的张廷玉因为自己的固执跟年轻的乾隆皇帝渐行渐远。其实也没有什么多大的问题,就是张廷玉觉得自己老了想要退休回家,这本没有什么,但是张廷玉在请辞的奏折里面的语气让乾隆皇帝觉得很不爽。所以他就故意刁难张廷玉不让他辞官回家。张廷玉也是有点居功自傲,又上书说自己已经得到了雍正帝配享太庙的待遇了,再继续做下去也没有多大的成就了,还是想要请辞回乡。

乾隆听了虽然不高兴,但还是批准了张廷玉的辞官请求。不料张廷玉得到了辞官批准后,既然不是自己前来谢恩,而是叫了儿子过来替自己谢恩。这一做法让乾隆极为恼怒,军机处的其他大臣赶紧让张廷玉自己前来请罪。张廷玉一听到皇帝龙颜大怒,第二天马上赶来请罪。结果这一做法彻底激怒了乾隆皇帝。在乾隆看来自己生气这一消息是军机处的大臣们告诉张廷玉的,这几个老臣仗着自己年老,合起来欺骗起新君。

生气的皇帝可不管你是几朝元老,下令剥夺张廷玉的官爵,罢去配享太庙的优容,批准了张廷玉的辞官回家。五年后,张廷玉去世,气消了的乾隆还是遵循了父亲雍正的遗诏,让张廷玉配享太庙。

伴君如伴虎,康雍乾三朝元老张廷玉究竟是如何倒台的?

东方朔 。

他太想出人头地了,做不到超然物外,就令他的智慧有了局限性。自古成大业者,无不心狠手辣,而东方朔是个仁者,他胸怀天下,处处以江山社稷为重,想要建功立业,名扬天下。可是对于为臣之道,审时度势方面,他不够聪明。

他性格诙谐,言词敏捷,滑稽多智,常在武帝前谈笑取乐,他曾言政治得失,陈农战强国之计,但当时的皇帝始终把他当看待,不以重用。

因为汉武帝这样的君王是不允许他的臣子超越他的,他无法容忍锋芒毕露,总是在他面前故作高深的臣子,他要在任何方面都高人一筹。

扩展资料:

政治贡献

东方朔终其一身最高职务为一千石的太中大夫,在“汉之得人,于兹为盛”的汉武朝,东方朔未能立下青史书名的政治功绩,然其以近侍的身份与汉武帝君臣相伴多年,亦对汉武帝的行为举措做出了一定影响。

东方朔利用其接近汉武帝的机会,察言观色,一有机会便直言切谏。在修上林苑之事上谏武帝戒奢恤民,在昭平君之事上谏武帝公正执法,在主人翁上谏武帝矫枉风化。诸如此等,不一而足。

东方朔上书自荐,诏拜为郎。后任常侍郎、太中大夫等职。他性格诙谐,言词敏捷,滑稽多智,常在武帝前谈笑取乐,他曾言政治得失,陈农战强国之计,但当时的皇帝始终把他当看待,不以重用。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 伴君如伴虎

百度百科 东方朔

古代的帝王之术的根本是什么?为何说伴君如伴虎?

张廷玉最后会倒台其实就是因为他到了乾隆时期的时候,乾隆对于他的势力其实心中还是有着很多的忌惮的。在那个时候朝廷之中其实就分为两派,那么一派就是以张廷玉为首的,而另外一派则是以满族人首领为首的。

在朝廷之中,张廷玉他所代表着的就是汉朝的官员,而朝廷之中大多数汉朝的官员都是依附于张廷玉的。在乾隆时期虽然说要倡导汉族和满族和睦,但是也难以避免汉族和满足之间经常会发生很多的摩擦。

其实当时的张廷玉他在朝廷之中的视力逐渐的扩张,那么当时的乾隆其实在看到这一个状况的时候,心中还是感到非常的惶恐的。毕竟当一个人的势力逐渐在朝廷之中慢慢变大的话,那么后续也有可能会威胁到他的同志,所以说当时的乾隆其实在面对张廷玉的时候,心中就已经起了想要除掉他的心思。

再加上在朝廷之中的势力,大多数都和张廷玉和另外一个满族的首领为两大派的时候,其实依附于乾隆,他这个人的势力相对来说还是比较少的。那么在这个时候,乾隆他为了能够笼络更多的势力,所以说才会选择向张廷玉下手。因为他在对张廷玉下手之后,那么注重这些汉人他们顿时之间就失去了可以依附的人。在这个事后,乾隆就直接将他们收入自己的势力后方了

为什么在封建王朝里会说伴君如伴虎?

在历史长河中都很多不同的朝代,在不同的朝代也有不同的皇帝,那皇帝想要让自己的朝代发展的时间更长、更好就需要掌握帝王之术,其实所谓的帝王之术就是用人和识人,而?伴君如伴虎?主要是因为这三个原因。

第一,皇帝赏识人才是根源。想要统治好一个王朝只凭自己的本事是不行的,那么就要发布号召,找各项人才,不管是哪方面的都可以,只要有才能,皇帝就能给你平台让你施展拳脚,而且在古代除了读书能有出路,其他的基本都是普通老百姓,所以人们也会拼尽心思去博皇帝关注,到时候自己就能平步青云了。而且古代皇帝统治的地区众多,所以人才需求量也是比较大的,有的人怕别人抢了自己的功劳就会对别人懂点歪脑筋,所以这是伴君如伴虎的根源所在。

第二,重用之下必生逆反心思。皇帝为了国家的长远发展,肯定会重用一些人才,而古代的人费尽心思就是为了掌握重权,刚一开始可能还想为皇帝解忧,但是随着手里的权利越来越大,和别有用心的人的撺掇,可能就会生出二心,所以朝堂上会分出很多党派,由此古代刺杀皇帝或者其他的一些叛乱也是很常见的,这就等于拉开了和皇帝斗智斗勇的序幕。

第三,皇帝心思深。虽然被皇帝亲手提拔上来的人才成了重臣,但是皇帝可不是一般人,那是从上一代的争斗中挺过来的人,而且把持朝政这么多年可不是闹着玩的,不会因为谁有什么能力就真的全部相信对方,皇帝其实心里清楚得很,只不过是把对方当做一颗棋子,如果对方没有利用价值了,直接就抹杀了。并且几乎每个皇帝生性多疑,人才虽然聪明,但也可能因此遭到记恨,一不小心皇帝就直接罢免了他所有的权力,由此古代的大臣都不敢揣测皇帝的心思,所以这就是古人常说的?伴君如伴虎?。

李白追求的,是臣子伴君王共筑千秋不世之业,为何没能实现?

昨天我给大家分析了齐国田单用火牛阵大破燕军,收复了齐国沦陷的七十多城池,将燕兵赶到了境外。

田单从莒迎回了齐襄王,齐襄王封田单为安平君。

按理来说,田单为齐国立下了汗马功劳,达到了人生和事业的巅峰,从此以后前途和地位不可限量!

但是,我之前和大家分析过:“狡兔死,走狗烹。”是千古定律。

燕昭王只有一个,所以乐毅能在燕昭王手里位极人臣。

但是田单就没那么好运了。

有一天田单见一个老人过河后,被冰冷的河水呛到,浑身发冷哆嗦不能走路,田单立马跑过去,将自己的皮大衣给老人披上。

这件事传到了齐襄王的耳朵里。

按道理来说,作为一个君王,或者一个企业的负责人,听见这件事是什么反应?

按我们平常的人去理解,那肯定这是好事啊,说明田单在弘扬正能量,这是值得很多人去学习的。

但是君王和我们的理解就不一定一样了,如果是像燕昭王,李世民,光武帝等,也许也会和我们一样高兴。

但是齐襄王不这么想,齐襄王听到这件事,三天三夜没睡好,他恐慌了,他怕田单这样做,越发在齐国威望空前,甚至会夺走他的地位!

你看吧,这就是封建王朝官场里独有的一种文化,那就是,无论大大小小的臣子,在领导面前,不一定你把什么事情做到最好,你才是最优秀的。

有时候,你越优秀,你的上司越嫉妒你,越恨你。

举个很常见的例子,在酒桌上你和你的上司或者领导喝酒,你明明知道你上司酒量一般,这个时候,你疯了的给你领导代酒,那你就完了!

你想当然的以为,你是在给领导做好事,可是你的领导不这么想,他会想,这个年轻人在侮辱我的酒量,使得我没有面子。

再举个当今的例子,比如你在职场里,你只是一个最普通的职员,你上面有经理,你的经理上面还有副总,老总。

但是你发现,有些事情,你的经理的做法观念是陈旧的,甚至是错误的,而这个方案你有把握,你的想法和决定才是最符合的,在整个公司开会的时候,你经理提的方案被老总秒拒,这个时候,你突然把这个优于你经理的方案提出来。

不好意思,你也完了,你想着是为公司做贡献,可是你经理不这么想,大家都是来混饭吃的,你这么做就是拆我的台,之后你在这个经理的部门里,你会混的好吗?

我将这种思维模式,我总结为是劣根性。这种心胸狭窄,自私自利的思维逻辑,严重阻碍了一个企业或者一个团队的发展。

而齐襄王身上也充满了这种劣根性,就是见不得手下比自己能,比自己好!

而在封建王朝,这样的君主是一个吗?不是一个,而是太多太多,国破家亡的时候,哭哭啼啼的,一副楚楚可怜的样子。但是之前狠下心来,排挤人才,亲用小人时候的那副得意的样子呢?

所以说,对古代历代失败的君主,没必要有同情心,都是自己找的,心胸狭窄容不得意见的必然结果。

我们继续说齐襄王,估计是愁坏了,这个齐襄王一天在宫殿里自言自语:

“这个田单,笼络人心,明显就要是和我争天下,现在不除,以后就迟了。”

齐襄王自言自语后,望了望身边,只有一个手下,就问这个手下:

“你觉得我说的有道理吗?”

这个手下:

“大王您可以逆向思维思考一下,田单对百姓好,不一定对您是坏事,您可以把这个功劳拦在您身上。”

据《资治通鉴》(第四卷)记载,这个手下也就是在君王手边的一个手艺人,就是做项链或者手链的人,负责把珍珠串在一起的。

就是这个手艺人,第一次提出来“功劳永远是领导的!”这句名言,这句话在古代封建王朝是亘古不变的真理。

这将前面我说的那个劣根性,变通,延展了下,那就是:手下可以比我聪明,可以比我能,但是功劳必须是我的,这我才高兴!

你看这个齐襄王吧,做什么事都脑袋不灵光,·但是听到这个手下的建议后,瞬间懂了!

于是齐襄王一直在公共场合给所有人说:

我很心疼百姓的疾苦,当我愁百姓冷的时候,田单最懂我,立刻去给百姓送衣服。当我愁百姓吃不饱的时候,田单还是最懂我,立刻去给百姓送吃的。你们都学学田单,要给寡人分忧!要为百姓谋!

齐襄王真要脸!

接着齐襄王又把田单叫来,给他下命令,要求将全国饥饿的百姓,全部赈济收养!(你看看,本来一件非做不可必须做的事情,不是为了某种目的,还不去做!)

以田单的智商,何不明白自己已经危在旦夕?已经在悬崖边上行走?我们下期继续分析田单的命运!他会死于非命吗?

伴君如伴虎!朱元璋提出上联,一臣子完美对出下联为何惨遭?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天宝三载,李白怀着失望的心情离开了长安,之后写下了组诗《行路难》。这是此组诗的第一首。“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直万钱”,依旧是李白式的起笔,满满的豪放与贵游之气。

樽是金樽,盘是玉盘,名酒一斗便是十千,珍馐一盘价值万钱。李白是那种“嗜酒如狂”,天生对美酒没有抵抗力的人,如他自己诗中所写:“三百六十日,日日醉如泥。

他站起身,手抚佩剑,心中痛惜无限,这剑是他向来佩在身上的,好友崔宗之说他“袖有匕首剑,怀中茂陵书”,他仗剑出行,希望这一路以利剑斩杀“媸恶”,剑是他实现经世治国理想的寄托。

而今,短暂的朝廷生涯已经结束,那从未改变的壮志在现实面前愈来愈像水中月镜中花。他拔剑四顾,却四野茫茫,欲渡黄河,奈何坚冰满川;想登太行,却是大雪封山。

从来自信自负的他,此时竟不知该何去何从,空负一腔壮志满身才华,而前路雾重重,哪里才是他李白的天下?“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这四句读起来让人止不住地心痛,连李白那般放旷豁达的人,也会被现实消磨得如此抑郁茫然。

白梦寐以求的大概也是君臣之间能推心置腹,臣子伴君王共筑千秋不世之业。可惜,彼时的玄宗稳坐江山,已经不再有拳拳的求贤、重贤之心,李白写这些诗句的时候,内心一定是沉重的,失望的。

第三首诗,李白只强调了一点:不重虚名。但和许由、伯夷、叔齐他们的弃世不一样,李白欣赏的不恋虚名,是功成而后身退。如他自己所说:“申管晏之谈,谋帝王之术。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

事君之道成,荣亲之义毕,然后与陶朱、留侯,浮五湖,戏沧洲,不足为难矣。”功成身退不仅为避祸,它更是李白对适意自由人生追求的体现。

纵观历史,绝大多数君王在成为皇帝之前都拥有着良好的家庭背景,而真正白手起家的皇帝并不大,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算是其中一个。

早年为了维持生计,朱元璋既当过和尚也当过乞丐,后来兵荒马乱实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他才选择加入起义军,从此开始自己的戎马生涯。

凭借着自己仗义豪爽的性格与杰出的领导才能,朱元璋吸引无数人才前来投奔,并且在他们的帮助下一步步扩大领土面积,最后成功谋取天下实现草根的逆袭。

不过从草根一跃成为皇帝,文化水平不高就成了朱元璋面临的一大难题。因为小时候没钱读书,朱元璋大字不识几个,所以在他发布诏书时所用的文字都是白话文,虽然诸位臣子不敢说什么,但是朱元璋知道他们一定在心底嘲笑自己的文化水平。

因此,文化水平不高成了朱元璋内心一块无法愈合是伤疤,为了缓解伤痛,他非常重视自己的孩子的文化教育,希望孩子们能够彻底改变老朱家几代都没有什么文化的命运。

有一天,朱元璋和往常一样来到太子宫殿内查看朱标的学习情况,碰巧当时私塾老师正在教授朱标对对子,这时朱元璋忽然来了兴致想要显露一手,一番冥思苦想以后他脱口而出道:?老子天下第一?。

他这句?老子天下第一?一语双关,老子既是指那个留下《道德经》、推行无为而治并西出函谷关的李耳,《道德经》乃万经之王,包罗万象,千古绝唱,称它为天下第一也不为过。

而?老子?又能只朱元璋自己,这就好比平日里有些人会以?老子?自诩一样,朱元璋认为自己从平民百姓一跃成为开国皇帝,戎马生涯几十年几乎所向披靡,如此成就应该也称得上天下第一了吗?

朱元璋话音刚落,私塾老师和手下纷纷拍手称好,他们明白朱元璋是在自吹自擂,不过还必须一个劲地拍他的马屁,毕竟人家是一国之君。看到大家都被自己的上联折服,朱元璋顿时龙颜大悦,满心欢喜地离开了太子寝宫。

越是没有文化的人越是喜欢舞文弄墨,从而让他人认为自己颇有才气。所以第二天早朝,朱元璋又将昨天的对子拿了出来,并且对诸位臣子说道:?谁要是能对出下联就重重有赏?。

说是这么说,可朱元璋心里想的是满朝文武百官都回答不上来,到时候就更能凸显出自己的才华横溢。

而下面大臣们对于朱元璋的心思也是心知肚明,所以他们全都表现出?沉默是金?的姿态,并且随时做好准备拍朱元璋的马屁。

然而这时候只见一个年轻大臣上前一步回答道:?孙子盖世无双?。

孙子即孙武,作为兵家鼻祖并且留下《孙子兵法》这一千古盛典,孙子被誉为盖世无双也合情合理。

老子?对仗?孙子?,?天下第一?对仗?盖世无双?,似乎一切都非常完美,然而听到这话朱元璋脸上大变,立刻命人将这个大臣拖出去砍了。

为何如此?前面我们也说到朱元璋的?老子?有暗喻自己的意思,而这个年轻大臣来了一个?孙子?不是在辱骂他吗?所以朱元璋才会雷霆直接将那人斩首示众。

伴君如伴虎,和帝王相处之时一定懂得察颜观色,不要什么事情都喜欢出风头,谨小慎微才是自保的最佳手段,如若不然就有可能陷入万劫不复的境地!

文章标签: # 张廷玉 # 自己 # 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