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生肖解读 生肖解读

宋代诗人孟浩然的生肖_孟浩然属什么

tamoadmin 2024-07-15 人已围观

简介1.孟浩然是唐代还是宋代的2.求《饮酒(第五首 陶渊明)》《过故人庄 (孟浩然)》《望岳(杜甫)》资料3.孟郊与孟浩然是同一个人吗?4.唐代宋代的诗人有哪些5.请问李白和孟浩然是谁?急用!6.苏试是哪个朝代的人!孟浩然是什么派诗人!快!求答案唐代李白作。黄鹤楼,在今湖北武汉。广陵,即今江苏扬州。全文为:“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前两句轻快流畅,意境优美。后

1.孟浩然是唐代还是宋代的

2.求《饮酒(第五首 陶渊明)》《过故人庄 (孟浩然)》《望岳(杜甫)》资料

3.孟郊与孟浩然是同一个人吗?

4.唐代宋代的诗人有哪些

5.请问李白和孟浩然是谁?急用!

6.苏试是哪个朝代的人!孟浩然是什么派诗人!快!求答案

宋代诗人孟浩然的生肖_孟浩然属什么

唐代李白作。黄鹤楼,在今湖北武汉。广陵,即今江苏扬州。全文为:“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前两句轻快流畅,意境优美。后两句情景交融,显示作者对友人的深情厚意。是千古传唱的名作。

简译: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 白

gù rén xī cí huáng hè lóu

故 人 西 辞 黄 鹤 楼 ,

yān huā sān yuè xià yáng zhōu

烟 花 三 月 下 扬 州 。

gū fān yuǎn yǐng bì kōng jìn

孤 帆 远 影 碧 空 尽 ,

wéi jiàn cháng jiāng tiān jì liú

惟 见 长 江 天 际 流 。

作者背景

见《静夜思》的作者背景。

注词释义

黄鹤楼:旧址在今湖北武昌黄鹄矶,背靠蛇山,俯临长江。

之:往,去。

广陵:扬州的旧名。

西辞:黄鹤楼在广陵的西面,在黄鹤楼辞别去广陵,所以说“西辞”。

烟花:指柳如烟、花似锦的明媚春光。

下:沿江顺流而下。

惟:只。

天际:天边。。

古诗今译

老朋友离开西边黄鹤楼,在明媚的春天里去往扬州。孤帆远去在水天尽头,只见长江向天边奔流。

名句赏析——“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这首诗前两句叙述友人顺江东下扬州的情形,“烟花”两字点染出柳如烟、花似锦的一派春光,诗人送别朋友时的惆怅情绪淡淡寺流露了出来。后两句着意描写友人“西辞”,一片孤帆,伴着诗人的朋友漂向水天相连的远方,直至帆影消失在碧空尽头,诗人却仍伫立楼头,凝眸远望,不愿离去。诗中没一个说到离愁别思,但字里行间却分明流露出朋友远去的惆怅与留恋。在诗人笔下,深厚的感情寓于动人的景物描绘之中,情与景达到了高度完美的融合。

详译:

赏析

孟浩然是李白非常称赏的诗界名士,曾有“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的赠诗称誉之。漫游天下名山名城,本是性格开放的盛唐文人的风尚,寓居湖北安陆的青年李白,早就有一番“仗剑去国,辞亲远游,南穷苍梧,东涉溟海”的旅游经历。因此他在武昌名楼——黄鹤楼,送别诗界名士——孟浩然,去游历江左名城——扬州(古时称为广陵),面对着把名楼、名士、名城联系在一起的“三名兼备”的旅游盛事,他诗情勃发,对世界的感觉是色彩明丽的,浑无丝毫感伤。开头两句本是交待送别的时间、地点、目的地,但这种交待被“烟花三月”这个鲜丽的意象感觉化了。李白不是有过一个“梦笔生花”的故事吗?想不到作为他的天才之象征的做梦中笔头生花,竟生成了送别时的三月烟花,赢得前人称此句为“千古丽句”。天空也被明丽的世界感觉所感动了,它变得一碧如洗的空明,在它底下顺流行进的“孤帆远影”,何尝有一丝孤独感和苍凉感?它牵引着的是海阔天空的生命向往。生命如流水,别情如流水,无限关注依恋的眼光追随着消失在视野之外的孤帆远影,也就化作水天与共,千古长存的长江巨流了。名楼送名士赴名城的一瞬而永恒的情景,便成了盛唐诗人的旅游豪兴的诗化象征。

译文

老朋友从西边辞别黄鹤楼,

在百花盛开的三月去繁华的扬州。

孤独的帆船远去的影子在蔚蓝的天空里消失了,

只看到长江水向天边奔流。

注释

黄鹤楼:旧址在今湖北武昌黄鹄矶,背靠蛇山,俯临长江。

之:往,去。

广陵:扬州的旧名。

西辞:黄鹤楼在广陵的西面,在黄鹤楼辞别去广陵,所以说“西辞”。

烟花:指柳如烟、花似锦的明媚春光。

下:沿江顺流而下。

惟:只。

天际:天边。

关于黄鹤楼

巍峨耸立于武昌蛇山的黄鹤楼,享有“天下绝景”的盛誉,与湖南岳阳楼,江西滕王阁并称为“江南三大名楼”。黄鹤楼始建于三国时期吴黄武二年(公元223年),传说是为了军事目的而建,孙权为实现“以武治国而昌”(“武昌”的名称由来于此),筑城为守,建楼以嘹望。至唐朝,其军事性质逐渐演变为著名的名胜景点,历代文人墨客到此游览,留下不少脍炙人口的诗篇。唐代诗人崔颢一首“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已成为千古绝唱,更使黄鹤楼名声大噪。号称江南三大楼之一的黄鹤楼,原址在湖北武昌蛇山黄鹤矾头,相传它始建于三国吴黄武二年(公元223年),1700多年来屡建屡毁,最后一次毁于清光绪十年(1884年)大火。名楼多传说,因此使它更有神奇色彩。据《极恩录》记载,黄鹤楼原为辛氏开设的酒店,一道士为了感谢她千杯之恩,临行前在壁上画了一只鹤,告之它能下来起舞助兴。从此宾客盈门,生意兴隆。过了10年,道士复来,取笛吹奏,道士跨上黄鹤直上云天。辛氏为纪念这位帮她致富的仙翁,便在其地起楼,取名“黄鹤楼”。关于这则美丽的神话故事,历年有三种不同的说法,第一种说法认为这位仙人是黄子安,第二种说法认为是费祎,第三种说法没有仙人的名字

关于广陵(扬州)

魏晋南北朝时期长江北岸重要都市和军事重镇。春秋末,吴于此凿邗沟,以通江淮,争霸中原。秦置县,西汉设广陵国,东汉改为广陵郡,以广陵县为治所,故址在今江苏扬州市。曹魏设郡,移治淮阴。吴置广陵县于今扬州。西晋沿魏设广陵郡,隶徐州。初治淮阴,后移治射阳(今江苏宝应东)。东晋还治。广陵郡辖境相当今江苏、安徽交界的洪泽湖和以东,泗阳、宝应、灌南以南,串场河以西,长江以北地区。城南四十里江滨有瓜洲镇,系扬子江中之沙碛,因其状如瓜而得名。长江自西北县流入,南对丹徒县之京口,两城隔江而对,南北呼应,共同构成拱卫上游京都建康的重镇。江面原阔四十里,后逐渐狭窄,至南北朝后期只阔二十里左右。东晋谢安镇广陵时,于城东二十里筑垒,名曰新城。新城北二十里有埭,是谢安为挡水在邵伯湖边所修的土坝。后人将谢安比作周代燕国的召伯,称此埭为邵伯埭。 魏文帝曹丕于黄初六年(225)伐吴,登广陵故城,临江叹曰:“天所以限南北也。”东晋时,以广陵控接三齐,青、兖二州刺史皆镇于此。咸和二年 (327),苏峻、祖约之乱爆发,时郗鉴以都督青、兖二州诸军事、兖州刺史加领徐州刺史镇广陵,遂自广陵起兵平乱。太元二年 (377),谢玄为南兖州刺史,将南兖州军府从京口移至广陵,召募侨民组建北府兵。东晋南朝,因中原乱离,流民南渡,常置侨州郡于广陵。宋元嘉八年 (431)于广陵郡置南兖州,齐、梁沿袭。北齐改为东广州,陈朝恢复为南兖州。北周灭北齐后改为吴州,仍为军事重镇,设置总管统领。隋初为扬州,置总管府,后改为江都郡,太守秩与京尹同。隋炀帝杨广数至江都,欲迁都于此。唐时先后改为兖州、邗州、扬州,后又改为广陵郡。

关于李白

李白(701—762),字太白,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省天水县),隋朝末年,迁徙到中亚碎叶城(今苏联托可马克),李白即诞生于此。五岁时,其家迁入绵州>彰明县(今四川江油县)。二十岁时只身出川,开始了广泛漫游,南到洞庭湘江,东至吴、越,寓居在安陆(今湖北省安陆县)。他到处游历,希望结交朋友,干谒社会名流,从而得到引荐,>一举登上高位,去实现政治理想和>抱负。可是,十年漫游,却一事无成。他又继续北上太原、长安,东到齐、鲁各地,并寓居山东任城(今山东济宁)。这时他已结交了不少名流,创作了大量优秀诗篇,诗名满天下。天宝初年,由道士吴人筠推荐,唐玄宗朝他进京,命他供奉翰林。不久,因权贵的谗悔,于天宝三、四年间(公元744或745年),被排挤出京。此后,他在江、淮一带盘桓,思想极度烦闷。于天宝十四年(公元75年)冬,安禄山叛乱,他这时正隐居庐山,适逢永王李遴的大军东下,邀李白下山入幕府。后来李遴反叛肃宗,被消灭,李白受牵连,被判处流放夜郎(今贵州省境内),中途遇赦放还,往来于浔阳(今江西九江)、宣城(今安徽宣城)等地。代宗宝应元年(公元762年),病死于安徽当涂县。李白生活在唐代极盛时期,具有“济苍生”、“安黎元”的进步理想,毕生为实现这一理想而奋斗。它的大量诗篇,既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繁荣气象,也揭露和批判了统治集团的荒*和腐败,表现出蔑视权贵,反抗传统束缚,追求自由和理想的积极精神。在艺术上,他的诗想象新奇,感情强烈,意境奇伟瑰丽,语言清新明快,形成豪放、超迈的艺术风格,达到了我国古代积极浪漫主义诗歌艺术的高峰。存诗900余首,有《李太白集》

关于孟浩然

孟浩然(689~740)唐代诗人,本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阳(今湖北襄樊)人,世称孟襄阳。因他未曾入仕,又称之为孟山人。曾隐居鹿门山。40岁时,游长安,应进士举不第。曾在太学赋诗,名动公卿,一座倾服,为之搁笔。他和王维交谊甚笃。传说王维曾私邀入内署,适逢玄宗至,浩然惊避床下。王维不敢隐瞒,据实奏闻,玄宗命出见。浩然自诵其诗,至"不才明主弃"之句,玄宗不悦,说:"卿不求仕,而朕未尝弃卿,奈何诬我!"放归襄阳。后漫游吴越,穷极山水之胜。二十二年(734),韩朝宗为襄州刺史,约孟浩然一同到长安,为他延誉。但他不慕荣名,至期竟失约不赴,终于无成。二十五年,张九龄为荆州长史,招致幕府。不久,仍返故居。二十八年,王昌龄游襄阳,访孟浩然,相见甚欢。适浩然病疹发背,医治将愈,因纵情宴饮,食鲜疾发逝世。孟浩然生当盛唐,早年有用世之志,但政治上困顿失意,以隐士终身。他是个洁身自好的人,不乐于趋承逢迎。他耿介不随的性格和清白高尚的情操,为同时和后世所倾慕。李白称赞他"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赞叹说:"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赠孟浩然》)。王士源在《孟浩然集序》里,说他"骨貌淑清,风神散朗;救患释纷,以立义表;灌蔬艺竹,以全高尚"。王维曾画他的像于郢州亭子里,题曰:"浩然亭"。后人因尊崇他,不愿直呼其名,改作"孟亭",成为当地的名胜古迹。可见他在古代诗人中的盛名。王维、李白、王昌龄都是他的好友,杜甫、皮日休等人也与他关系甚好。

孟浩然是唐代还是宋代的

李白(701--762),字太白,盛唐最杰出的诗人,也是我国文学史上继屈原之后又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素有“诗仙”之称。他经历坎坷,思想复杂,既是一个天才的诗人,又兼有游侠、刺客、隐士、道人、策士等人的气质。儒家、道家和游侠三种思想,在他身上都有体现。“功成身退”是支配他一生的主导思想。

李白留给后世人九百多首诗篇。这些熠熠生辉的诗作,表现了他一生的心路历程,是盛唐社会现实和精神生活面貌的艺术写照。李白一生都怀有远大的抱负,他毫不掩饰地表达对功名事业的向往。《梁甫吟》、《读诸葛武侯传书怀》、《书情赠蔡舍人雄》等诗篇中,对此都有绘声绘色的展露。李白自少年时代就喜好任侠,写下了不少游侠的诗,《侠客行》是此类诗的代表作。在长安3年经历的政治生活,对李白的创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他的政治理想和黑暗的现实,发生了尖锐的矛盾,胸中淤积了难以言状的痛苦和愤懑。愤怒出好诗,于是,便写下了《行路难》、《古风》、《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等一系列仰怀古人,壮思欲飞;自悲身世,愁怀难遣的著名诗篇。李白大半生过着流浪生活,游历了全国许多名山大川,写下了大量赞美祖国大好河山的优美诗篇,借以表达出他那种酷爱自由、渴望解放的情怀。在这一类诗作中,奇险的山川与他那叛逆的不羁的性格得到了完美的契合。这种诗在李白的诗歌作品中占有不小的数量,被世世代代所传诵,其中《梦游天姥吟留别》是最杰出的代表作。诗人以淋漓挥洒、心花怒放的诗笔,尽情地无拘无束地舒展开想象的翅膀,写出了精神上的种种历险和追求,让苦闷、郁悒的心灵在梦中得到了真正的解放。而那“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诗句,更把诗人的一身傲骨展露无遗,成为后人考察李白伟大人格的重要依据。

李白作为一个热爱祖国、关怀人民、不忘现实的伟大诗人,也十分关心战争这一重要问题。对保卫边疆的将士予以热情的歌颂(如《塞下曲》),对统治者的穷兵黩武则给予无情的鞭挞(如《战城南》、《丁都护歌》等)。李白还写了不少乐府诗,描写劳动者的艰辛生活,表达对他们的关心与同情(如《长干行》、《子夜吴歌》等)。

李白的诗具有“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的艺术魅力,这也是他的诗歌最鲜明的艺术特色。作为一个浪漫主义诗人,李白调动了一切浪漫主义手法,使诗歌的内容和形式达到了完美的统一。李白的诗富于自我表现的主观抒彩十分浓烈,感情的表达具有一种排山倒海、一泻千里的气势。比如,他入京求官时,“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想念长安时,“狂风吹我心,西挂咸阳树。”这样一些诗句都是极富感染力的。

极度的夸张、贴切的比喻和惊人的幻想,让人感到的却是高度的真实。在读到“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这些诗句时,读者不能不被诗人绵长的忧思和不绝的愁绪所感染。李白的这一艺术表现手法在《梦游天姥吟留别》、《蜀道难》等诗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李诗中常将想象、夸张、比喻、拟人等手法综合运用,从而造成神奇异、瑰丽动人的意境,这就是李白的浪漫主义诗作给人以豪迈奔放、飘逸若仙的韵致的原因所在。他的语言正如他的两句诗所说,“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明朗、活泼、隽永。

李白的诗歌对后代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中唐的韩愈、孟郊、李贺,宋代的苏轼、陆游、辛弃疾,明清的高启、杨慎、龚自珍等著名诗人,都受到李白诗歌的巨大影响 。

李白是中国诗人中的诗人,李白的诗大多是精品中的精品。我们有坚定的信念去怀念,尊敬,推崇李白。

孟浩然(689~740) 唐代诗人。襄州襄阳(今湖北襄樊)人,世称孟襄阳。因他未曾入仕,又称之为孟山人。曾隐居鹿门山。40岁时,游长安,应进士举不第。曾在太学赋诗,名动公卿,一座倾服,为之搁笔。他和王维交谊甚笃。传说王维曾私邀入内署,适逢玄宗至,浩然惊避床下。王维不敢隐瞒,据实奏闻,玄宗命出见。浩然自诵其诗,至"不才明主弃"之句,玄宗不悦,说:"卿不求仕,而朕未尝弃卿,奈何诬我!"放归襄阳。后漫游吴越,穷极山水之胜。二十二年(734),韩朝宗为襄州刺史,约孟浩然一同到长安,为他延誉。但他不慕荣名,至期竟失约不赴,终于无成。二十五年,张九龄为荆州长史,招致幕府。不久,仍返故居。二十八年,王昌龄游襄阳,访孟浩然,相见甚欢。适浩然病疹发背,医治将愈,因纵情宴饮,食鲜疾发逝世。

孟浩然生当盛唐,早年有用世之志,但政治上困顿失意,以隐士终身。他是个洁身自好的人,不乐于趋承逢迎。他耿介不随的性格和清白高尚的情操,为同时和后世所倾慕。李白称赞他"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赞叹说:"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赠孟浩然》)。王士源在《孟浩然集序》里,说他"骨貌淑清,风神散朗;救患释纷,以立义表;灌蔬艺竹,以全高尚"。王维曾画他的像于郢州亭子里,题曰:"浩然亭"。后人因尊崇他,不愿直呼其名,改作"孟亭",成为当地的名胜古迹。可见他在古代诗人中的盛名。

孟浩然的一生经历比较简单,他诗歌创作的题材也很狭隘。孟诗绝大部分为五言短篇,多写山水田园和隐居的逸兴以及羁旅行役的心情。其中虽不无愤世嫉俗之词,而更多属于诗人的自我表现。他和王维并称,虽远不如王诗境界广阔,但在艺术上有独特的造诣。

孟诗不事雕饰,□兴造思,富有超妙自得之趣,而不流于寒俭枯瘠。他善于发掘自然和生活之美,即景会心,写出一时真切的感受。如《秋登万山寄张五》、《夏日南亭怀辛大》、《过故人庄》、《春晓》、《宿建德江》、《夜归鹿门歌》等篇,自然浑成,而意境清迥,韵致流溢。杜甫说他、"清诗句句尽堪传"(《解闷》),又赞叹他"赋诗何必多,往往凌鲍谢"(《遣兴》)。皮日休则称:"先生之作遇景入□,不拘奇抉异,令龌龊束人口者,涵涵然有干霄之兴,若公输氏当巧而不巧者也。北齐美萧悫'芙蓉露下落,杨柳月中疏';先生则有'微云澹河汉,疏雨滴梧桐'。乐府美王融'日霁沙屿明,风动甘泉浊';先生则有'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谢□之诗句精者有'露湿寒塘草,月映清淮流';先生则有'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此与古人争胜于毫厘也。"(《郢州孟亭记》)其抒情之作,如《岁暮归南山》、 《早寒江上有怀》、 《与诸子登岘山》、《晚泊浔阳望庐山》、《万山潭作》等篇,往往点染空灵,笔意在若有若无之间,而蕴藉深微,挹之不尽。严羽以禅喻诗,谓浩然之诗"一味妙悟而已"(《沧浪诗话·诗辨》)。清代王士□推衍严氏绪论,标举"神韵说",宗尚王孟,曾举浩然《晚泊浔阳望庐山》一诗作为范本,说:"诗至此,色相俱空,政如羚羊挂角,无迹可求,画家所谓逸品是也。"(《分甘馀话》) 盛唐田园山水诗,在继承陶、谢的基础上,有着新的发展,形成了一个诗派。其代表作家中以孟浩然年辈最长,开风气之先,对当时和后世都有很大的影响。他的诗以清旷冲澹为基调,但"冲澹中有壮逸之气"(《唐音癸签》引《吟谱》语)。如"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一联,与杜甫的"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登岳阳楼》)并列,成为摹写洞庭壮观的名句。清代潘德舆曾指出:"襄阳诗如'东旭早光芒,浦禽已惊聒。卧闻鱼浦口,桡声暗相拨,日出气象分,始知江湖阔'、'太虚生月晕,舟子知天风。挂席候明发,渺漫平湖中。中流见匡阜,势压九江雄。香炉初上日,瀑布喷成虹',精力浑健,俯视一切,正不可徒以清言目之。"(《养一斋诗话》)然而这在孟诗中毕竟不多见,不能代表其风格的主要方面。总的说来,孟诗内容单薄,不免窘于篇幅。苏轼说他"韵高而才短,如造内法酒手而无材料"(陈师道《后山诗话》引),是颇为中肯的。

孟襄阳虽为唐山水诗之始作俑者,然其成就却居王维下,何也?一 因其才气不殆,二因其诗意常未若王维高远。孟浩然一生不仕,心有不 甘,此情多发之于诗,令其诗每有寒俭处。而王摩诘一生出仕入仕,几 经周折,于世情之变体味颇深,此情发之于诗,则往往意趣清远,无迹 可寻。

虽则,孟诗亦自有其过人处。其诗之淡远处,既上继陶潜余绪,又 不减王维。如"木落雁南渡,北风江上寒"、"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 舟"等句,真可谓"清空自在,淡然有余",不愧山水诗中之佳制也。

天宝四载(745)宜城王士源辑录孟浩然诗,得218首,其书已佚。现在通行的《孟浩然集》,收诗263首,较王本多45首,其中窜入有别人的作品。事迹见新、旧《唐书》本传。

求《饮酒(第五首 陶渊明)》《过故人庄 (孟浩然)》《望岳(杜甫)》资料

唐代

孟浩然,唐代诗人。本名不详(一说名浩),汉族,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字浩然,世称「孟襄阳」,与另一位山水田园诗人王维合称为"王孟"。以写田园山水诗为主。因他未曾入仕,又称之为孟山人。襄阳南门外背山临江之涧南园有他的故居。曾隐居鹿门山。

孟郊与孟浩然是同一个人吗?

饮酒(其五)①

东晋 陶渊明

结庐②在人境③,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④?心远地自偏⑨。

菊东篱下,悠然⑧见南山。

山气日夕⑤佳,飞鸟相与⑥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⑦。

注释

①《饮酒》共二十首,都是酒后偶然的题咏,不是一时所作。

②结庐:构筑房舍。结,建造、构筑。庐,简陋的房屋。

③人境:人类聚居的地方。

④尔:这样。

⑤日夕:傍晚。

⑥相与:相伴。

⑦欲辨已忘言:想要辨识却不知怎么表达。辨,辨识。

⑧悠然:闲舒的样子.

⑨心远地自偏:心远离世俗,自然觉得住的地方僻静了。

译文

生活在人世间,却没有车马的喧嚣。你问我何能如此,只要心远在闹市之外,自然觉得住的地方僻静了。摘菊花在东篱之下,悠然间,那远处的南山映人眼帘。山气氤氲,夕阳西落,傍晚的景色真好,更兼有飞鸟,结着伴而归还。这其中蕴含着人生真义,欲要辨明,却忘记了怎样用语言表达。(此中:此时此地的情景,指山中景象,也指隐逸生活。)

赏析

本篇是《饮酒》二十首中的第五首。诗歌的主旨是展示诗人运用魏晋玄学“得意忘象”之说领悟“真意”的思维过程,富于理趣。然而,它不是枯燥乏味的哲理演绎。诗中写了悠然自得的情,也写了幽美淡远的景,在情景交融的境界中含蓄着万物各得其所、委运任化的哲理;这哲理又被诗人提炼、浓缩到“心远地自偏”、“此中有真意”等警句,给读者以理性的启示,整首诗的韵调也更显得隽秀深长。

宋代朱熹说:“晋宋人物,虽曰尚清高,然个个要官职,这边一面清谈,那边一面招权纳货。陶渊明真个能不要,此所以高于晋宋人物。”这首诗正刻画了诗的不同流俗的精神风貌。他不象一般隐士那样标榜超尘出世,而是“结庐在人境”;他置身“人境”,却能做到“无车马喧”,不染世俗之事。原因何在?诗人意味深长地说:“心远地自偏”。心静,境自静。无求名求利之心,即使身居闹市,也宛如在山。这深刻的道理被诗人平淡地说出,亲切感人。诗歌巧妙地运用了象征手法。“鸟倦飞而知还”,那只在晚照中翩然归来 的鸟和那个悠然见山的人,心神契合,仿佛都在这幽静的山林中找到了自己的归宿。

作者简介

陶渊明(365—427),东晋大诗人。又名潜,字元亮,私谥靖节,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他出身于破落官僚地主家庭。从小受儒家思想的教育,对生活充满幻想,希望通过仕途实现自己“大济苍生”的宏愿。自29岁起,曾任江州祭酒、镇军参军、彭泽县令等职。他不满当时士族地主把持的黑暗现实,任彭泽县令时,因不愿“为五斗米而折腰”,仅80多天就辞官回家,作《归去来兮辞》,自明本志。从此“躬耕自资”,直至63岁在贫病交迫中去世。

过故人庄 孟浩然

注释

1. 过:拜访,探访,看望。

故人庄:老朋友的田庄。

2. 具:准备。

3. 黍:黄米饭

4. 合:环绕。

5. 郭:本指城郭,这里指村庄的四周。

6. 场圃:打谷场和菜园。

7. 就:赴。这里指欣赏的意思。

8. 至:到。

9. 轩:指窗户。

10. 就菊花:指欣赏菊花与饮酒。

译文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老友备好了丰盛的饭菜,邀我到他的田舍做客。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村外绿树环绕,村子的四周青山斜立。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打开窗子面对打谷场和菜园,把酒对饮畅谈农事。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等到九月重阳节的那一天,我还要来饮酒赏花。

简析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这一开头似乎就象是日记本上的一则记事。故人“邀”而我“至”,文字上毫无渲染,招之即来,简单而随便。这正是不用客套的至交之间所可能有的形式。而以“鸡黍”相邀,既显出田家特有风味,又见待客之简朴。正是这种不讲虚礼和排场的招待,朋友的心扉才往往更能为对方敞开。这个开头,不甚着力,平静而自然,但对于将要展开的生活内容来说,却是极好的导入,显示了气氛特征,又有待下文进一步丰富、发展。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至庄)“绿树村边合”,近景。“合”,写出村边绿树环绕,自成一个幽静的天地。“青山郭外斜”,远景。“斜”,写出城外青翠的山峦遥遥耸立,构成一种旷远的境界。远景映衬近景,描写出故人村庄环境的旷远幽静,诗人来到这样环境的村庄,自然心情十分愉快,心旷神怡。

对于这两句,人们比较注意“话桑麻”,认为是忘情在农事上了,诚然不错。但有了轩窗前的一片大谷场和菜圃,在绿阴环抱之中,又给人以宽敞、舒展的感觉。话桑麻,就更让你感到是田园。于是,我们不仅能领略到更强烈的农村风味、劳动生产的气息,甚至仿佛可以嗅到场圃上的泥土味,看到庄稼的成长和收获,乃至地区和季节的特征。有这两句和前两句的结合,绿树、青山、村舍、场圃、桑麻和谐地打成一片,构成一幅优美宁静的田园风景画,而宾主的欢笑和关于桑麻的话语,都仿佛萦绕在我们耳边。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告别)孟浩然深深为农庄生活所吸引,于是临走时,向主人率真地表示将在秋高气爽的重阳节再来观赏菊花。淡淡两句诗,故人相待的热情,作客的愉快,主客之间的亲切融洽,都跃然纸上了。一个普通的农庄,一回鸡黍饭的普通款待,被表现得这样富有诗意。描写的是眼前景,使用的是口头语,描述的层次也是完全任其自然,笔笔都显得很轻松,连律诗的形式也似乎变得自由和灵便了。朋友相待的热情,诗人作客的愉快,彼此友情的深挚,都深含在“还来”二字中了。

作者简介

孟浩然(689~740) 唐代诗人,本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阳(今湖北襄樊)人,世称孟襄阳。以写田园山水诗为主。是唐代一位不甘隐居,却以隐居终老的诗人.早年在家隐居读书,30岁曾到过长安应试求仕,失意而返回故里。曾在太学赋诗,名动公卿,一座倾服,为之搁笔。他和王维交谊甚笃。传说王维曾私邀入内署,适逢玄宗至,浩然惊避床下。王维不敢隐瞒,据实奏闻,玄宗命出见。浩然自诵其诗,至"不才明主弃"之句,玄宗不悦,说:"卿不求仕,而朕未尝弃卿,奈何诬我!"放归襄阳。后漫游吴越,穷极山水之胜。二十二年(734),韩朝宗为襄州刺史,约孟浩然一同到长安,为他延誉。但他不慕荣名,至期竟失约不赴,终于无成。二十五年,张九龄为荆州长史,招致幕府。不久,仍返故居。二十八年,王昌龄游襄阳,访孟浩然,相见甚欢。孟浩然背上长了毒疮,医治将愈,因纵情宴饮,食鲜疾发逝世。

望岳 杜甫(唐朝)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1]

注释

岳:此指东岳泰山,泰山为五岳之首,其余四岳为西岳:华山;北岳:恒山;南岳:衡山;中岳:嵩山。

岱宗:泰山亦名岱山或岱岳,在今山东省泰安市城北。古代以泰山为五岳之首,诸山所宗,故又称“岱宗”。历代帝王凡举行封禅大典,皆在此山。

夫:读“fú”。发音词,无实在意义,强调疑问语气。

齐、鲁:古代齐鲁两国以泰山为界,齐国在泰山北,鲁国在泰山南。即山东地区。原是春秋战国时代的两个国名。

青:山色。未了:不尽。青未了:指郁郁苍苍的山色无边无际,浩茫浑涵,难以尽言。

造化:指天地,大自然。钟:聚集。神秀:指泰山神奇秀丽的景色。

阴阳割昏晓:意思是山的南北两面,一面明亮一面昏暗,截然不同。阴阳:阴指山北(水南),阳指山南(水北)。割:划分。此句是说泰山很高,在同一时间,山南山北判若早晨和晚上。

荡胸:心胸摇荡。

曾:重叠的云。通“层”。

决眦(zì):决:裂开。眦:眼角。决眦:极力张大眼睛。

入归鸟;目光追随归鸟。入:受到眼里,即看到。

会当:终要,定要。

凌:登上。

小: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意思为“以……为小,认为……小”

译文

五岳之首的泰山是怎么样的景象呢?它的峰峦在齐鲁的大地绵延,青翠的山色无穷无尽,望不到边际。

大自然把一切神奇秀丽都汇聚在这里,山南山北,虽在同一个时辰,但一边明亮犹如清晨,一边却阴暗得如同黄昏。

山中的浮云一层层地生发出来,心胸因此得到洗涤,薄暮时分,归巢的山鸟正远远地从高空掠过,只有睁大眼睛才能看得清楚。

总有一天,我一定要攀登的山的绝顶,到时候,俯瞰群峰,它们将是多么地矮小!

赏析

全诗没有一个“望”字,但句句写向岳而望。距离是自远而近,时间是从朝至暮,并由望岳悬想将来的登岳。

首句“岱宗夫如何?”写乍一望见泰山时,高兴得不知怎样形容才好的那种揣摹劲和惊叹仰慕之情,非常传神。岱是泰山的别名,因居五岳之首,故尊为岱宗。“夫如何”,就是到底怎么样呢?“夫”字在古文中通常是用于句首的虚字,这里把它融入诗句中,是个新创,很别致。这个“夫”字,虽无实在意义,却少它不得,所谓“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

“齐鲁青未了”,是经过一番揣摹后得出的答案。它既不是抽象地说泰山高,也不是象谢灵运《泰山吟》那样用“崔崒刺云天”这类一般化的语言来形容,而是别出心裁地写出自己的体验——在古代齐鲁两大国的国境外还能望见远远横亘在那里的泰山,以距离之远来烘托出泰山之高。泰山之南为鲁,泰山之北为齐,这一句描写出地理特点,写其他山岳时不能挪用。明代莫如忠《登东郡望岳楼》诗说:“齐鲁到今青未了,题诗谁继杜陵人?”他特别提出这句诗,并认为无人能继。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两句,写近望中所见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的形象,是上句“青未了”的注脚。“钟”字,将大自然写得有情。山前向日的一面为“阳”,山后背日的一面为“阴”,由于山高,天色的一昏一晓判割于山的阴、阳面,所以说“割昏晓”。“割”本是个普通字,但用在这里,确是“奇险”。由此可见,诗人杜甫那种“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创作作风,在他的青年时期就已养成。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两句,是写细望。见山中云气层出不穷,故心胸亦为之荡漾;因长时间目不转睛地望着,故感到眼眶有似决裂。“归鸟”是投林还巢的鸟,可知时已薄暮,诗人还在望。其中蕴藏着诗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最后两句,写由望岳而产生的登岳的意愿。“会当”是唐人口语,意即“一定要”。如王勃《春思赋》:“会当一举绝风尘,翠盖朱轩临上春。”有时单用一个“会”字,如孙光宪《北梦琐言》:“他日会杀此竖子!”即杜诗中亦往往有单用者,如“此生那老蜀,不死会归秦!”(《奉送严公入朝》)如果把“会当”解作“应当”,便欠准确,神气索然。

从这两句富有启发性和象征意义的诗中,可以看到诗人杜甫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清代浦起龙认为杜诗“当以是为首”,并说“杜子心胸气魄,于斯可观。取为压卷,屹然作镇。”(《读杜心解》)也正是从这两句诗的象征意义着眼的。这和杜甫在政治上“自比稷与契”,在创作上“气劘屈贾垒,目短曹刘墙”,正是一致的。该诗被后人誉为“绝唱”,并刻石为碑,立在山麓。

作者简介

杜甫画像杜甫(公元712年~公元770年),字子美,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杜工部。汉族,河南巩县(今郑州巩义)人,原籍湖北襄阳。一生坎坷。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他的诗被誉为“诗史”。他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世称“诗圣”、世界文化名人,与李白并称“李杜”。杜甫曾任左拾遗、检校工部员外郎,因此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以古体、律诗见长,风格多样,而以沉郁为主。杜甫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杜甫一生写诗一千四百多首,其中很多是传颂千古的名篇,比如“三吏”和“三别”,有《杜工部集》传世;其中“三吏”为《石壕吏》《新安吏》和《潼关吏》,“三别”为《新婚别》《无家别》和《垂老别》。杜甫的诗篇流传数量是唐诗里最多最广泛的,是唐代最杰出的诗人之一,对后世影响深远。

唐代宋代的诗人有哪些

孟郊与孟浩然不是同一个人。

1、孟郊:

孟郊祖先世居洛阳,少时隐居嵩山。两试进士不第,四十六岁时才中进士,曾任溧阳县尉。由于不能舒展他的抱负,遂放迹林泉间,徘徊赋诗。以至公务多废,县令乃以尉代之。

后因河南尹郑余庆之荐,任职河南,晚年生活多在洛阳度过。唐宪宗元和九年,郑余庆再度招他往兴元府任参军,乃偕妻往赴,行至阌乡县,暴疾而卒,葬洛阳东。

2、孟浩然:

孟浩然生当盛唐,早年有志用世,在仕途困顿、痛苦失望后,尚能自重,不媚俗世,修道归隐终身。曾隐居鹿门山。40岁时,游长安,应进士举不第。曾在太学赋诗,名动公卿,一座倾服,为之搁笔。二十五年张九龄招致幕府,后隐居。

孟诗绝大部分为五言短篇,多写山水田园和隐居的逸兴以及羁旅行役的心情。其中虽不无愤世嫉俗之词,而更多属于诗人的自我表现。

扩展资料:

孟浩然的一生经历比较简单,他诗歌创作的题材也比较单一。孟诗绝大部分为五言短篇,多写山水田园和隐居的逸兴以及羁旅行役的心情。

其中虽不无愤世嫉俗之词,但是更多的是属于诗人的自我表现。孟诗不事雕饰,伫兴造思,富有超妙自得之趣,而不流于寒俭枯瘠。

他善于发掘自然和生活之美,即景会心,写出一时真切的感受。如《秋登万山寄张五》《夏日南亭怀辛大》《过故人庄》《春晓》《宿建德江》《夜归鹿门歌》等篇,自然浑成,而意境清迥,韵致流溢。

百度百科—孟郊

百度百科—孟浩然

请问李白和孟浩然是谁?急用!

问题一:唐朝,宋朝,元朝,明朝,清朝有哪些有名的诗人,作家 李白,杜甫,杜牧,苏轼苏辙苏洵,明朝张煌言

张煌言(1620-1664),汉族,字玄著,号苍水,浙江鄞县人,南明将领、诗人,民族英雄。崇祯举人。曾官至南明兵部尚书。为人刚正不阿,能文能武,立志报国济民。他的诗文多是在战斗生涯里写成。其诗质朴悲壮,充分表现出作家忧国忧民的爱国热情。张煌言南明大臣文学家。张煌言诗文著作大半散佚,今有《张苍水集》行世,内收《冰槎集》、《奇零草》、《北征录》等。

李梦阳

提起李梦阳,大家都知道他是明代“前七子”的领袖;然而,李梦阳三起三落的仕宦

清朝纪晓岚

问题二:唐代诗人宋代词人元代曲人有哪些? 唐代

白居易

唐代诗人白居易做诗,力求通俗易懂,明白晓畅.据说他每写一诗,必对家中老妪读之,老太太能理解的就抄录,不明白的就改写.

有一次,他写了一首《新制绫袄成,感而有咏》,将其中几句念给老仆人听:

百姓多寒无可救,一身独暖亦何情!

心中为念农桑苦,耳里如闻饥冻声.

安得大裘长万丈?与君都盖洛阳城!

老人听罢说,你说的我都明白,只是“安得大裘长万丈”中的“安”字,我寻思着还是改一改好.白居易问老人其中有何道理,老人又说,你过去写过这样的句子:

道州民,老者幼者何欣欣!

父兄子弟始相保,从此得作良人身.

道州民,民到于今受其赐,

欲说使君先下泪,仍恐儿孙忘使君.

老人接下来说,道州刺史元结是位百姓忘不了的好官,给大伙盖房子,教育官吏们不要欺压百姓,道州不就有了万丈长裘了吗?

白居易认为老仆人言之有理,就把“安”字改为“争”字.意思是要做官的以“为百姓谋”的思想去“争得大袭长万丈”.

贾岛初次到京城长安参加科举考试,一天骑在驴背上吟得诗句道:“深夜万簌寂静,鸟儿栖息在池塘边的树枝上,僧人晚归在月光下敲响寺院的门.”开始想要用“推”字,后来又想要用“敲”字,用心琢磨词句,一直未能确定用哪个字更精美传神,于是在驴背上吟咏诵读,还不停地伸手比划“推”、“敲”的姿势.这时,吏部侍郎兼京兆尹韩愈正路过此地,贾岛不知不觉冲撞到仪卫队的第三部分.随从人员将贾岛推拥着带到京兆尹韩愈面前,贾岛一一解释说出自己吟得的诗句.韩愈停马伫立很久,对贾岛说道:“还是用‘敲’字更好啊.”于是与贾岛并排骑马而行回到官府.很长时间二人不舍离开,讨论诗歌写作,虽为大官,韩愈却与贾岛这个平民诗人结为好友.

题都城南庄 崔护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只今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唐代孟桨在《本事诗?情感》记载了一则唐诗故事:博陵名士崔护考进士落第,心情郁闷.清明节这天,他独自到城南踏青,见到一所庄宅,四周桃花环绕,景色宜人.适逢口渴,他便叩门求饮.不―会儿,一美丽女郎打开了门.崔护一见之下,顿生爱慕.第二年清明节,崔护旧地重游时,却见院墙如故而门已锁闭.他帐然若失,便在门上题诗一首:“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以后,人们便以“人面桃花”来形容女子的美貌,或用来表达爱恋的情思.

成 道

诗人白居易为了要求得更高深的学问,到处向人请教,但仍不能满足他强烈的求知欲.

有一天地听说有一位得道的禅师,学问非常高深.于是不惜千里跋涉去求见,好不容易见到了禅师,便虚心地问:“师父,请告诉我如何才能得道?”禅师回答:“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白居易不解地说:“这连三岁小孩也知道呀,怎能说是道呢?”禅师回答:“三岁小孩也知道,但80老翁也难奉行啊!”

李白读书的故事

李白是我国唐代伟大的诗人,但他小时候读书却不怎么刻苦,甚至有些贪玩,有一天他到一条小河边去玩,看见一个老太婆在磨一根铁棒,就上去好奇地问:“老奶奶,你为什么磨铁棒?”老太太告诉他是在磨针.李白说:“那么粗的铁棒怎么能磨成针呢?”老人说:“只要功夫深,铁棒也能磨成针”.李白深有感悟,从此刻苦读书,成为一代“诗仙”.

宋代

民间传说的花神,以元月梅花最多,其中林和靖与梅花的关系之密切,堪称是个中之最.如果花神是以爱花的程度作排名,那么以「梅妻鹤子」的林和靖代表梅花,绝对当之无愧.林和靖(九六七~一○年),单名逋,字君复.北宋浙江钱塘(今杭州)人.年少之时,父母双亡,且体弱多病,他自称「久贫惭嗜酒,多病负穷经.」但他勤敏好学,通晓经史子集百家学说,而且长于书画,精于诗词,有《林和靖诗集》流......>>

问题三:唐朝宋朝有哪八大诗人 30分 唐宋八大家吧?唐宋时期八大散文作家的合称,即唐代的韩胆、柳宗元和宋代的苏轼、苏洵、苏辙 (苏轼,苏洵,苏辙父子三人称为三苏)、欧阳修、王安石、曾巩(曾经拜过欧阳修为师)。(分为唐二家,宋六家)。

问题四:宋代八大诗人是哪些 韩愈

(768~824)

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退之。河南河阳(今孟县)人,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因官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谥号“文”,又称韩文公。

柳宗元

(773~819)

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字子厚。祖籍河东(今山西永济),后迁长安(今陕西西安),世称柳河东。因官终柳州刺史,又称柳柳州。与韩愈共同倡导唐代古文运动,并称韩柳。

欧阳修(1007-1072):

北宋文学家、史学家。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吉州吉水(今属江西)人。天圣进士。官馆阁校勘,因直言论事贬知夷陵。庆历中任谏官,支持范仲淹,要求在政治上有所改良,被诬贬知滁州。官至翰林学士、枢密副使、参知政事。王安石推行新法时,对青苗法有所批评。谥文忠。

曾巩

(1019~1083)

北宋散文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字子固。建昌军南丰(今属江西)人。嘉佑二年(1057)进士。历任馆阁校勘、集贤校理、实录检讨官,官至中书舍人。曾巩出自欧阳修门下,完全接受了欧阳修先道而后文的古文创作主张,而且比欧阳修更着重于道。因此,曾巩的散文在八大家中是情致和文都较少的一家。但曾文长于议论,他的政论文,语言质朴,立论精辟,说理曲折尽意。如《上欧阳舍人书》、《上蔡学士书》、《赠黎安二生序》、《王平甫文集序》等都纡徐委备,近似欧阳修文。记叙文亦常多议论,如《宜黄县县学记》、《墨池记》都于记叙中纵谈古今。曾巩亦能诗,今存诗400余首,以七绝成就较高,但为文所掩,不大受人重视。著作今传《元丰类稿》50卷,有《四部丛刊》影元刊本。

王安石

(1021~1086)

宋代改革家、思想家和文学家。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今江西抚州)人,世称临川先生。庆历二年(1042)进士第四名及第。任地方官多年。由于深得神宗赏识,熙宁二年(1069),王安石出任参知政事,次年,又升任宰相,开始大力推行改革,进行变法。王安石在熙宁七年第一次罢相。次年复拜相。王安石复相后得不到更多支持,不能把改革继续推行下去,于熙宁九年第二次辞去宰相职务,从此闲居江宁府。宋哲宗元佑元年(1086),保守派得势,此前的新法都被废除。王安石不久便郁然病逝。

苏辙(1039-1112)

北宋时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县,位成都市西南)人。字子由,号颖滨遗老。为北宋著名文学家,又有“小苏”之称。仁宗(赵祯)嘉佑年间进士。神宗(赵顼)时,王安石行新法,轼、辙力言不便。又尝罢蔡确、韩缜、章dun 、吕惠卿等,累官尚书右丞门下侍郎。后以事忤元丰诸臣,累贬徙许州(今河南省许昌市)。徽宗时,复官大中大夫,致仕。卒谥文定。苏辙为文汪洋澹泊,与兄轼齐名。著有《诗传》、《春秋传》、《论语拾遗》、《孟子解》、《龙川志略》、《古史》、《老子解》、《栾城文集》等。

苏轼(1037-1101):

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苏洵子。嘉佑进士。神宗时曾任祠部员外郎,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职,任杭州通判,知密州、徐州、湖州。后以作诗“谤讪朝廷”罪贬黄州。哲宗时任翰林学士,曾出知杭州、颖州等,官至礼部尚书。后又贬谪惠州、儋

州。北还后第二年病死常州。南宋时追谥文忠。与父洵弟辙,合称“三苏”。

苏洵(1009~1066)

北宋散文家。与其子苏轼、苏辙合称三苏,均被列入唐宋八大家。字明允,号老泉。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据说27岁才发愤读书,经过十多年的闭门苦读,学业大进。仁宗嘉□元年(1056),他带领苏轼、苏辙到汴京,谒翰林学士欧阳修。欧阳修很赞赏他的《权书》、《衡论》、《几策......>>

问题五:孟浩然是唐代诗人还是宋代诗人 唐代诗人。

孟浩然(689―740),名浩,字浩然,号孟山人,襄州襄阳(现湖北襄阳)人,世称孟襄阳。因他未曾入仕,又称之为孟山人,是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园派诗人。

孟浩然生当盛唐,早年有志用世,在仕途困顿、痛苦失望后,尚能自重,不媚俗世,以隐士终身。曾隐居鹿门山。40岁时,游长安,应进士举不第。曾在太学赋诗,名动公卿,一座倾服,为之搁笔。二十五年张九龄招致幕府,后隐居。孟诗绝大部分为五言短篇,多写山水田园和隐居的逸兴以及羁旅行役的心情。其中虽不无愤世嫉俗之词,而更多属于诗人的自我表现。

孟浩然的诗虽不如王维诗境界广阔,但在艺术上有独特的造诣,故后人把孟浩然与王维并称为“王孟”,有《孟浩然集》三卷传世。

希望纳!谢谢!

苏试是哪个朝代的人!孟浩然是什么派诗人!快!求答案

李白简介

李白的生平 李白是紧接着陈子昂把唐诗推上高峰的伟大诗人。他的出现,促成了中国古典诗歌第一个黄金时代的到来。他在诗歌上创造性的成就,把屈原开启的中国浪漫主义诗歌传统推上了新的高潮。李白的诗歌是珍贵的世界文化遗产。 李白( 701~762),字太白,行十二,绵州彰明(今江油)人。关于他的生卒年及出生地,颇多异说,由于文献所限,看来短期内很难取得一致结论。学术是学界之共业 ,本着平等,服从真理,探讨尚可继续深入下去。不过上述问题不会改变一个基本事实,即:不论怎样,李白在蜀中生活了二十多年,而且这二十多年正是他的生长期,他的“文化基因”可说完全接受于蜀,而其气质性格亦形成于蜀,因而,我们说他是蜀人,按照通例,似可无须争辩。生前有集,已佚。北宋宋敏求辑有《李太白集》三十卷。清王琦辑注之《李太白全集》最通行。今出有瞿蜕园、朱金城《李白集校注》、安旗主编《李白全集编年校注》等。《旧唐书》一九○、《新唐书》二○二有传。 首先有必要清楚了解他的生平经历与创作。 他的一生,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蜀中成长时期(701~725) 这是他发蒙、读书、访学、修身、练才、立志的时期。“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轩辕以来,颇得闻矣。”(《上安州裴长史书》)“十五观奇书,作赋凌相如。”(《赠张相镐》)“十五游神仙。”(《感兴》)他自己所说的这些话,反映了少年李白的勤奋。大约在十八岁左右,他更隐居于家乡之大匡山,潜心研读,并依盐亭隐士赵蕤学习。年二十,文坛大手笔苏頲由礼部尚书出为益州长史,“白于路中投刺,待以布衣之礼,因谓群寮日:‘此子天才英丽,下笔不休,虽风力未成,且见专车之骨,若广之以学,可以相如比肩也。'”(《上安州裴长史书》)此后,他又曾游成都,入峨嵋山,又与东严子隐于岷山之阳,养奇禽千计。约在二十五岁,为了实现“四方之志”,他乃“仗剑去国,辞亲远游”,沿江出峡。从此他步入一个崭新的广阔的天地,开始了为实现自我价值而奋斗的人生里程。 在这一时期,他既吸收了丰富而深广的知识,培养自己具有广泛的才能,又确立了宏伟不凡的抱负。他学习的内容,相当广博,但最醉心于道家及纵横学。他从道家那里学来秕糠尘俗、遗世独立、追求自由的精神,从纵横家学习奇诡超常、通权达变的作风。他又好任侠,养成嫉恶如仇,轻财好义的个性。对儒家学说,他取其济世利民,而扬弃其拘执经典、墨守礼法。他不仅擅长诗赋文章,又习剑术,好游仙,通养生。他心目中最景仰的是家乡的大赋家司马相如,因为司马相如能以卓越的文才,受知遇于明主。这种认识决定了他一生不屑于伏首场屋,而欲以逸才名动公卿,“奋其智能,愿为辅弼” (《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作帝王师的价值取向。他自比为超越凡鸟的大鹏,这种抱负成了他一生惊世骇俗的人生追求的动力。 他这一时期的著作留传下来的不多。五律《访戴天山道士不遇》是现存最早的诗作: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露浓。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 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 诗中写景清幽绝俗,与仙境仿佛,自然渲染出戴道士的尘外高致,抒发了诗人无限倾慕之情。这是初作,出手不凡,显示出诗人才气惊人。他二十二岁在成都写的《登锦城散花楼》也很不错: 日照锦城头,朝光散花搂。金窗夹绣户,珠箔悬银钩。 飞梯绿云中,极目散我忧。暮雨向三峡,春江绕双流。 今来一登望,如上九天游。 此诗描绘了古乃定部明丽富艳的气象,表达了诗人初至大都会的喜悦心情。这以后,他写了《登峨眉山 j》,赞美这如画的仙山,表明自己要寻仙学道,追求长生。长生之愿当然不能实现,但峨眉给他留下的印象大概是很深的,直到晚年他在诗还提列故乡的这座名山。而且他离蜀出峡时也恋恋不忘峨眉的月: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峨眉山月歌》) 李白最擅长绝句,这是他七绝的首篇,里面一连用了五个地名,却无堆砌的痕迹,仍显得自然浑成,可见其用笔的高明。 交游婚娶及初入长安时期 (725~742) 十三年,季白出峡到了江陵,在那里结识了道教有名的人物司马承祯,受到了夸誉,他乃写《大鹏遇稀有鸟赋》以自喻。接着游江夏,泛洞庭,乡友吴指南死,白不胜悲哀,乃权殡湖侧。继游金陵、扬州、会稽。在扬州“不逾一年,散金三十余万,有落魂公子,悉皆济之。” (《上安州裴长史书》)两年后,再回江夏,丐贷为吴指南营葬。然后北游方城,南憩安陆。十、五年,李白二十七岁,在安陆与故相许圉师孙女结婚,定居于此。次年春,曾至江夏,送孟浩然游广陵。十八年,离安陆首次入京,隐居终南山,以求君主延顾,未能遂愿。二十年夏离长安,东游梁宋,仍归安陆。二十二年尝至襄州结识韩朝宗,又北游洛,与元丹丘隐嵩山,上太原。二十四年到了东鲁,寄家任城(今山东济宁),与孔巢父、韩准、裴政、张叔明、陶眄会于徂徕山,号“竹溪六逸”。中间曾游洛阳、巴陵、南阳。天宝元年,名噪一时的李白由于玉真公主(玄宗妹,道教信徒,号持盈法师)的推荐,引起玄宗的注意,诏其入京。得到消息后,李白将子女安置在南陵(今安徽安陵县),满怀信心地再次到了长安。 李白这一时期的主要活动是漫游和交友。他的目的很明确,他曾说:“……以为士生则桑弧蓬矢,射乎四方,故知大丈夫必有四方之志。” (《上安州裴长史书》)他又“谓其友人曰:吾未可去也。吾与尔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一身,……申管晏之谈,谋帝王之术,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事君之道成,荣亲之义毕,然后与陶朱、留侯,浮五湖,戏沧洲,不足为难矣。”(《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可见他漫游也好,交友也好,甚至隐居也好,都是为了表现自己,扬誉朝野,耸动人主,以图大用。他结识的人的确不少,如玉真公主、卫尉张卿(张说之子张垍)这类贵戚,韩朝宗、裴长史这类方面大吏,司马承祯、元丹丘这类有名的道教隐士,孟浩然、王昌龄这类有名诗人,他们对于李白的荣显都起了较大的推挽作用。由于这样,李白才为玄宗所知。正如独孤及说的:“曏子之入秦也,上方览《子虚》之赋,喜相如同时。由是朝诣公车,夕挥宸翰。” (《送李白之曹南序》)又李阳冰亦云:“天宝中,皇祖下诏,征就金马,降辇步迎,如见绮皓。以七宝床赐食,御手调羹以饭之,谓曰:‘卿是布衣,名为朕知,非素蓄道义何以及此!'(《草堂集序》)以一布衣而受人主礼遇,确乎罕见,李白为达到这一目的,花费了十六年的光阴。十六年,不可谓不长,如果李白走科举的路,凭恃他的才能,也许要不了这么久,早巳接近玄宗了,但他不愿那么做。他是大鹏,不是凡鸟,他常以司马相如、管仲、乐毅、范蠡、鲁仲连、张良、诸葛亮、谢安等不世出的人物自拟,既然对自我价值有这么高的期许,他在选择实现人生价值的途径方面,也不得不异于庸众。这正如他所景仰的司相如所说:“盖世必有非常之人,然后有非常之事,有非常之事,然后有非常之功。夫非常者, 固常人之所异也。(《难蜀父老》)其实这条路是非常艰难的。我们看他的《上安州裴长史书》,可知他曾遭到“众口攒毁”,遇到了不小的阻力。由此也就明白他初次入京,无功而退,是很自然的。可是李白的伟大就在于他不仅有非常的抱负,还有非常的自信,非常的奋斗精神,绝不后退,于是他终于在天宝初高唱着“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南陵别儿童入京》),快意地再入长安。 李白在这一期间创作的诗歌,无论在数量上,质量上,都大大超越了蜀中时期。他不仅在创作题材上有了很大的开拓,而且在艺术上已经显示出鲜明的个性。首先值得注意的是他随着江水冲出了三峡,看见一个广阔奇异的新天地时,写出了不少山水诗。如《渡荆门送别》:远渡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搂。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虽然看诗题是为送别而作,实际上却是写自己离乡出峡的感受。颔联写景壮阔,反映了诗人激动奔放的胸怀,向来与杜甫的“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旅夜书怀》)媲美。尾联很自在,细昧之可以体会到诗人对故乡深沉的爱。 此后,随着他的行程,他还写了像《秋下荆门》、《望庐山瀑布》、《横江词》、《太原早秋》、《东鲁门泛舟》、《游泰山》等诗,表达了他对不同地域山川景色的喜悦之情。其次,他还写了一些爱情题材的诗,如《乌夜啼》、《杨叛儿》、《长干行》、《江夏行》等,这些诗看得出受有西曲的影响,这应是他漫游中向民间文学吸取了滋养的结果。这些诗缠绵婉转,一往情深,十分动人,既表现了诗人对妇女的同情与尊重,也反映了诗人自身丰富细腻的情感,说明李白除了豪迈与旷达外,也是深有至情的,正是侠骨柔肠,刚柔兼具。他这时写的一些咏怀之作就表达了胸怀豪放的一面。如《嘲鲁儒》通过对腐儒的讥嘲反映了诗人济世经国的大志,而《襄阳歌》、〈江上吟〉等则抒发了壮志难酣的郁愤,他在诗中渲泄的对功名富贵的否定,反映了追求人身价值遇到障碍时的牢骚和旷达。试看《江上吟》:木兰之绁沙棠舟,玉箫金管坐两头,美酒樽中置千斛, 载妓随波任去留。仙人有待乘黄鹤,海客无心随白鸥。 屈平词赋悬日月,楚王台榭空山丘。兴酣落笔摇五岳, 诗成笑傲凌沧洲。功名富贵若长在,汉水亦应西北流。 如果了解李白的为人,便会意识到诗中的置洒载妓,并非颓废;鄙弃功名,亦非真意,歌颂屈原的不朽才是本怀,因此诗作仍在肯定自己。由此可以窥见李白在逆境中奋进而痛苦的心灵。另外他的赠友诗也坦露了自己的志趣,如《赠孟浩然》诗实际反映了李白“不屈己,不干人,巢由以来,一人而已” (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的高洁。而《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又可以见出他是多么珍重友情: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 惟见长江天际流。 待诏翰林时期 (742~744) 李白既到长安,太子宾客贺知章一见,“奇白风骨,呼为谪仙人。”(魏颢《李翰林集序》),“复请所为文,出《蜀道难》以示之。读未竟,称叹者数四,号为‘谪仙'。……又见其《乌栖曲》,叹赏苦吟曰:‘此诗可以泣鬼神矣!'”(孟棨《本事诗·高逸》)此时李白被置翰林院,待诏供奉,未授正式官职。开初,玄宗慕其文名,礼遇甚隆,“置于金銮殿,出入翰林中,问以国政,潜草诏诰,人无知者。”可是“丑正同列,害能成谤,格言不入,帝用疏之。公乃浪迹纵酒,以自昏秽。咏歌之际,屡称东山……天子知其不可留,乃赐金归之。”(李阳冰《草堂集序》)在天宝三年,李白离开了长安。他供奉翰林实际不到两年,离京仍是白身。他多年梦想的“愿为辅弼”的宏图破灭了。 虽然仅有两三年多,李白在京期间,心潮升涨跌落,感情喜乐哀怒,情绪的变化是很剧烈的。他这时的一些作品正反映了这种变化。他初入翰林、颇受器重,据说他曾制《出师诏》、《和蕃书》、《宣唐鸿猷》诸文,玄宗许以中书舍人 (见魏序及刘全白的《碣记》),但上述诸文今不存,难辨事实之真伪。他入宫曾制《清平调词三首》,《松窗录》记其本事,向来作为佳话流传。诗确是写得很出色: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若非群玉山头见, 会向瑶台月下逢。 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借问汉宫谁得似? 可怜飞燕倚新妆。 名花倾国两相欢,长得君王带笑看。解释春风无限恨, 沉香亭北倚阑干。 据《本事诗》说,太白还应诏写作《宫中行乐词十首》 (今存八首),也是笔不停挥,顷刻立就,有如宿构。今录其二:柳色黄金嫩,梨花白雪香。玉搂巢翡苹,珠殿锁鸳鸯。 选妓随雕辈,征歌出洞房。宫中谁第一 ? 飞燕在昭阳。 以上几首诗,写得浓艳华贵,风流旖旎,清新俊逸,自然天成,深合宫词体段。不过实际上李白只被当成文学弄臣,这倒非其初衷。他是很想在政治上有所作为的,但是玄宗并没有重用之意。他此时内心很悲哀,《古风第十五》似乎就是此时所作: 燕昭延郭隗,遂筑黄金台。剧辛方赵至,邹衍复齐来。 奈何青云士,弃我如尘埃。珠玉买歌笑,糟糠养贤才。 方知黄鹤举,千里独徘徊。 再加上无端受到谗毁,他愤怒了。他决心离去,以待时机。《行路难》三首表达了此时复杂的感情。今选其一: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停杯投筋不能食, 拔剑四顾心茫然。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行路难 !行路难! 多歧路,今安在 ?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在极度苦闷中,本来嗜酒的李白更纵情酣饮,他是希望在酣醉中忘怀一切不快。他的《月下独酌四首》之一说: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凌乱。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只有明月才可以为自己作伴,可见李白多孤独,他承受的压力有多大,环境多么黑暗!他只得离去。但他绝不相信自己的价值永无实现之日,他要养晦待时。他在《梁甫吟》中高唱道:“长啸梁甫吟,何时见阳春?君不见,朝歌屠叟辞棘津,八十西来钓渭滨……梁甫吟,声正悲。张公两龙剑,神物合有时。风云感会起屠钓,大人堄屼当安之?”诸葛亮未遇时好为《梁甫吟》,李白认为自己也像未得志的诸葛亮,也像未遇文王的吕望,未受汉高祖重视的郦食其,叩帝阍而不得的屈原,可见他仍然焦灼地期待着明主以后会理解他,重用他,俾得风云际会,一层宏图。这种兀傲不屈的精神颇似屈原:不屈伏于小人,但忠于君主,绝不停止积极事功的追求,甚至这种追求在遭受打击下更强烈了。这种心态,已经种下他日后误从永王李璘东巡的因。对统治集团的幻想,终使他后来落入更大的悲剧之中。离京东游时期 (744~755) 李白出京这年是四十四岁。他首先东游洛阳,在那里会见了三十三岁的伟大诗人杜甫。两人像有“宿缘”,定交即亲如兄弟。接着他到陈留,又到汴州,与杜甫及另一大诗人高适相遇,三人同登吹台、琴台,纵猎大泽,饮酒赋诗,相得甚欢。杜甫与李白“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 (杜甫《与李十二白同寻范十隐居》),友情更为深挚。不久高适分手,李杜同游东鲁,同访名士李邕。之后李白又往齐州,请高天师为授道篆,然后他南下吴越,再往来于金陵、扬州、庐江一带,约数年之久。然后又北返东鲁,再西游梁宋。由于许氏夫人早死,他在梁园娶宗氏女。约在天宝十一载曾北游幽蓟,对当时边塞形势深表关注。次年返梁宋,又南游宣城、金陵等地,对时局颇为忧虑。 这段时间李白漫游各地,看似潇洒,其实内心很苦闷,很不平静。他既对社会现实深为不满,又为不得实现抱负而焦急。像《梁园吟》、《鸣皋歌送岑使君》、《赠从弟冽》、《鲁郡尧祠送窦明府薄华还相距西京》等都表现了这种复杂的心情。《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对朝政的腐败及小人的猖狂表示出极大的义愤: 这里不仅讥嘲以斗鸡而得幸的小人,还讽刺以开边衅升官的哥舒翰,更为李邕、裴敦复无端被李林甫而感伤。奸佞得志,正人受谤,孔子在世亦不得施展才智,整个世风腐败污浊到了极点,诗人愤懑之余真想隐居。《将进酒》干脆鼓吹及时行乐,其实倒是透露了他在失意后对事功的追求更为执着: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 千金散尽还复来。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君莫停。与君歌一曲, 请君为我侧耳听。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陈王昔时宴平乐, 斗酒十千恣欢谑。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而就在这种苦闷与彷徨中,整个社会卷入更大的灾难之中:安史之乱暴发了。 避乱及流亡时期(755~762) 最高统治者腐化贪暴的行为很快结成了苦果,安禄山终于在天宝十四载十一月发动叛乱。乱军南下,连陷两京,唐王朝岌岌可危。此时李白由宣城奔至当涂,再巾仰剡中避乱,不久又到庐山,隐居屏风叠以观时局。肃宗至德元年 (756年)冬,镇守江陵的永王李璘擅自引兵东巡,过庐山时慕李白高名,再三邀之入幕。李白虽已五十多岁,壮心犹在,接受了邀请。谁知李璘有割据野心,兵至金陵、润州,便遭阻击。李璘全军溃败,自身也被杀。李白在战乱中只身西逃,至浔阳自首,被拘狱中,后以崔涣、宋若思等人为之洗雪,乃得出狱。年底长流夜郎。大约在乾元元年(759年)春抵四川奉节时,获得赦免,旋即东下江夏,以后流连于宣城、金陵之间。上元二年(761年),白已六十—岁,闯李光弼拆帐出征东南,他还请缨讨贼,以病不果行。乃往依当涂令李阳冰。宝应元年代宗即位,诏授左拾遗,未赴官而卒。李白终身仍为白衣。 李白是一个对国家人民永远都怀着热诚的赤子,就是在自己被弃置,不得不避乱隐居的情况下,而当一旦有报国的机会,他也会挺身而出。他又太少机心。他之误从永王,以此也。功名追求太切,恐怕也有关系。所以一当李璘招邀,他便认为“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的时机到了,决定出山。他把自己比为高卧东山的谢安,要拯救苍生于乱世。他的《永王东巡歌十一首》(选四)可以反映他这时的激动心情:山川北虏乱如麻,四海南奔似永嘉,但用东山谢安石,为君谈笑静胡沙。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 轻舟已过万重山。(《早发白帝城》) 而且他仍是那么关心国家人民的休戚。乾元二年襄州出现兵变,他写了《荆州贼乱临洞庭言怀作》、《司马将军歌》等诗,反映战乱造成的灾祸和歌颂平叛的胜利。上元初他在豫章 (今江西南昌市)眼见征兵支前,他又写了《豫章行》,既同情人民,又鼓励讨贼,这种态度同当时杜甫的立场完全相同。就在上元二年他身体己渐衰弱时,听说李光弼出镇临淮,他还写诗表示请缨从军,以尽铅刀一割之效,可见他匡济之心无时或减。他在临终前作歌叹息道: 大鹏飞兮振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济,馀风激兮万世, 游扶桑兮挂石 (左)袂。后人得之传此,仲尼亡兮谁为出涕? (《临路歌》) 李白的意义与影响 李白是中国古代浪漫主义诗人的一面旗帜。他在诗歌史上的地位与影响,只有杜甫可与相当。他的诗歌作品已经经历了千余年的历史考验,成为文学武库中的瑰宝。李白虽然离开我们上千年了,凭着他的作品,他依然栩栩如生。他的诗,不仅以其高度的艺术性,润泽着我们的心田,其文化精神,在今天改革开放的时代,仍然能发挥积极的作用。 “多元一体”的思想 在中国文学史上,很多文学家的思想都较复杂,那种思想信仰明显单一的极少。可是,复杂如李白这样的却并不多见。李白执着事功,“托意在经济”(《赠长安崔少府》),提出“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重视“事君之道”、“荣亲之义”,这些明显是儒家思想。他爱好自由,颂巢由、庄子之清高,赞赏隐居避世的生活,鄙视名利,粃糠王侯,以大鹏自比,这些表现,又属于道家的影响。他还信道教,接受道箓,讲炼养之术,慕神仙之轻举。他又研究管晏之谈、帝王之术,讲纵横术,心仪范蠡、鲁仲连、郦食其之为人,有策士之风。另外,他对游侠也很景仰,曾说:“儒生不及游侠人,白首下帷复何益。”(《行行且游猎》)可见李白思想是“多元”的,他接受了历史上多方面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这些思想或作风,相互之间确有矛盾,有的甚至于明显对立,那么,他们为甚么会在李白身上同时出现呢?只要细加考查,就会明白,原来李白接受这些思想的时候,已经按照自己的主观价值判断,给以筛选、改造了。这样,原本对立矛盾的各个思想单元,到了他那里,已被分解,重新化合,形成一体了。如对于儒家,他主要取其经世济民,而否定其死守章句,迂阔无能,《嘲鲁儒》一诗足以为证。对道家,他信奉最深,但着重取其高世,渺视尘俗,笑傲王侯,使自己有高远的价值取向,而并不取其避世无为。他也不信长生之说,曾嘲笑秦始皇不死药的荒诞,他的信从道教,一是养身,一是自遣。他歌颂游侠,是认为皓首穷经,于世无补,而勇武可立致功名。可见,李白的思想,既源之于诸家,又自加取舍,自成一体。龚自珍说:“庄、屈实二,不可以并,并之以为心,自白始。儒、仙、侠实三,不可以合,合之以为气,又自白始也。其斯以为白之真原也。”(《最录李白集》)此说庶几得之。正是由于李白在自己的成长过程中,能从传统思想中兼收广纳,取精用宏,这才使得他的精神世界,如此丰厚博大。李白诗歌内涵之所以那样丰富,同这是有密切关系的。 李白诗歌的文化内蕴极为深广,上面所说只是其中最主要的几个方面。不过仅此,已可见他的奇伟不凡。他的此种文化精神的形成,当然主要取决于自己的努力,但客观条件也极为重要。客观条件是多方面的,其中最重要的有三点:一是历史文化的哺育,除了各家思想外,象屈原、建安文学,对他影响都很大。二是他生活的时代,是中国历史上最辉煌的唐代的最为辉煌的盛唐时期,他的奇逸高大,是离不开这一文化土壤的。而当他的价值取向既已形成,亲身走进社会时,盛世已经衰变。正是这种大转折造成他的人生悲剧,而悲剧使他演唱出了天才的诗歌。三是出生在四川,巴蜀文化难以避免的的封闭性,同中原文化、齐鲁文化差异颇大,非正统化倾向明显,故多产奇异之人,所谓“无闻则已,闻则杰出”(魏颢《李翰林集序》),李白的奇特人格、精神,同家乡的水土是分不开的。 诗人李白是中华民族的骄傲!诗人李白永垂不朽!

孟浩然简介

孟浩然(公元689~740)唐代诗人。襄州襄阳(今湖北襄樊)人,世称孟襄阳。前半生主要居家侍亲读书,以诗自适。曾隐居鹿门山。

隐居一段时间,又想有所作为,因而到长安寻觅机会。他的诗得到了很高的评价,名声一时传遍京师,可惜在仕途方面却阻碍重重,始终得不到朝廷重视,孟浩然受到莫大的打击,只得失意地回到鹿门山,悠游山水间。之后虽有一、两次机会,但可惜都没能施展才能。

公元740年,好朋友王昌龄来到襄阳,此时孟浩然背上生疽,己经快痊愈了,医生叮咛不可吃鱼虾等食物,可是老朋友相聚,饮酒聊天,无比欢乐,孟浩然竟忘了忌讳,吃了鲜鱼,结果发作死亡。活到五十二岁。

孟浩然诗歌绝大部分为五言短篇,题材不宽,多写山水田园和隐逸、行旅等内容。虽不无愤世嫉俗之作,但更多属于诗人的自我表现。他和王维并称,其诗虽不如王诗境界广阔,但在艺术上有独特造诣,而且是继陶渊明、谢灵运、谢眺之后,开盛唐田园山水诗派之先声。孟诗不事雕饰,清淡简朴,感受亲切真实,生活气息浓厚,富有奇妙自得之趣。如《秋登万山寄张五》、《过故人庄》、《春晓》等篇,淡而有味,浑然一体,韵致飘逸,意境清旷。孟诗以清旷冲澹为基调,但冲澹中有壮逸之气,如《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一联,精力浑健,俯视一切。但这类诗在孟诗中不多见。总的来说,孟诗内容单薄,不免窘于篇幅。现通行的《孟浩然集》收诗263首,但窜有别人作品。新、旧《唐书》有传。

苏轼生活在北宋时期。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自号道人,世称苏仙。汉族,北宋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宋代重要的文学家,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宋仁宗嘉祐(1056—1063)年间进士。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又工书画。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

孟浩然是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园派诗人。

孟浩然(689—740),名浩,字浩然,号孟山人,襄州襄阳(现湖北襄阳)人,世称孟襄阳。因他未曾入仕,又称之为孟山人,是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园派诗人。

孟浩然生当盛唐,早年有志用世,在仕途困顿、痛苦失望后,尚能自重,不媚俗世,以隐士终身。曾隐居鹿门山。40岁时,游长安,应进士举不第。曾在太学赋诗,名动公卿,一座倾服,为之搁笔。二十五年张九龄招致幕府,后隐居。孟诗绝大部分为五言短篇,多写山水田园和隐居的逸兴以及羁旅行役的心情。其中虽不无愤世嫉俗之词,而更多属于诗人的自我表现。

孟浩然的诗虽不如王维诗境界广阔,但在艺术上有独特的造诣,故后人把孟浩然与王维并称为“王孟”,有《孟浩然集》三卷传世。

文章标签: # 李白 # 诗人 # 孟浩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