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生肖解读 生肖解读

隆斯卡娅生肖简历_隆卡世家干红葡萄酒价格

tamoadmin 2024-06-25 人已围观

简介1.苏派油画的风格是什么啊2.浅论如何提高学生的美术欣赏能力(1)3.俄罗斯彼得大帝的妻子4.俄罗斯巡回画派对现代教育的影响5.粮食要到肚子里开头第一段的作用6.反映苏联卫国战争的作品7.苏联油画《粮食》请哪位高人帮忙细致地介绍一下,灰常感谢~!苏派油画新中国成立后,随之与苏联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条约”,在政治、经济和军事方面与苏联是结盟国家。苏联当时是世界上第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很自然,我国

1.苏派油画的风格是什么啊

2.浅论如何提高学生的美术欣赏能力(1)

3.俄罗斯彼得大帝的妻子

4.俄罗斯巡回画派对现代教育的影响

5.粮食要到肚子里开头第一段的作用

6.反映苏联卫国战争的作品

7.苏联油画《粮食》请哪位高人帮忙细致地介绍一下,灰常感谢~!

隆斯卡娅生肖简历_隆卡世家干红葡萄酒价格

苏派油画

新中国成立后,随之与苏联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条约”,在政治、经济和军事方面与苏联是结盟国家。苏联当时是世界上第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很自然,我国全面地向苏联学习,当然也包括文化艺术。在50年代初期,我国政府为了更好地向苏联学习,曾派出一批批专家和青年学生到苏联进行考察和留学。美术方面先后有罗工柳、李天祥、郭绍纲、全山石、肖锋、林岗、邓澍和张华清等到苏联美术学院留学。同时,苏联政府也派出画家来华讲学和办油画训练班。如梅里尼柯夫、马克西莫夫等都来过我国,其中以马克西莫夫1955年在中央美术学院油画训练班任导师的时间最长,参加学习的约20余人,都是各地美术院校及一些专业美术单位从事油画创作和教学的优秀青年,如侯一民、詹建俊、靳尚谊、任梦璋、袁浩、谌北新等。油训班由马克西莫夫负责全面传授苏联油画的技能和创作方法。两年油训班的学习结束后,参加学习的画家回到各地很快推广开马克西莫夫油画绘制的一整套模式和方法。加上当时苏联大批画册进口我国,大量介绍俄罗斯巡回画派画家的作品和创作方法——克拉姆斯柯依、列宾、苏里柯夫、谢罗夫、柯罗文、希什金等,以及大批苏联当代画家的作品和他们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由于我国当时极少介绍西方绘画,大家对西方绘画情况所知甚少,就连印象派绘画也很生疏,至于野兽派、立体派等就一无所知了。一批曾对西方绘画有些了解的老画家鉴于当时政治原因也不便介绍西方油画艺术。这样一来,美术界只有全盘接受苏联美术教育和创作方法的一套。所谓“苏派油画”就始于这个时期。

所谓“苏派油画”,一般指马克西莫夫或留苏学生的那套画法,其实60~70年代苏派油画风格还是多样的,有不少探索性的作品。如老一辈画家中的代涅卡、康查洛夫斯基、萨里扬、科林、尤恩、雷洛夫、

尼斯基、莫伊先柯、萨拉霍夫、格拉祖诺夫等都是富于探索精神、个性和风格独特的画家。就以大家熟悉的雅勃隆斯卡娅、梅里尼柯大的风格也与过去迥然不同了。只是由于60年代中苏关系不正常,我们不了解苏联油画的创作面貌。其实苏联油画何止马克西莫夫一家。

苏联油画与俄罗斯传统绘画

苏联美术是根据“艺术属于人民”的方针和继承俄罗斯现实主义绘画传统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十月革命后,一批进步青年油画家非常重视继承“巡回展览画派”的现实主义传统,学习他们的绘画技巧和创作方法。“巡回展览画派”是以车尔尼雪夫斯基的美学原则为指导,真实地再现俄国的社会生活的一个艺术流派。该画派有杰出的组织者和思想领袖克拉姆斯柯依和权威的艺术评论家斯塔索夫领导,以及美术收藏家特列恰可夫在经济方面的支持,使巡回画派得以蓬勃发展,对19世纪俄国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当时大批优秀画家都参加巡回画展活动。代表画家有苏里柯夫、列宾、瓦斯涅佐夫、亚罗申柯、马柯夫斯基、瓦·马克西莫夫、萨维茨基、萨符拉索夫、希什金、列维坦等。他们的作品代表了俄罗斯当时油画的最高水平。他们创作了大批以情节性为主的优秀作品,如列宾的《伊凡杀子》、苏里柯夫的《近卫军临刑的早晨》、瓦·马克西莫夫的《魔法师闯入农民的婚礼》、列维坦的《墓地上空》等。这一大批优秀作品是俄罗斯绘画的丰富遗产,对十月革命后一代苏联画家的创作起到重大影响。

苏联油画的特征

由于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文艺方针,艺术是为人民服务和教育人民的。苏联美术创作盛行情节性绘画,通过一定的情节去表现正确思想与错误思想的冲突斗争,歌颂正义事业和英雄行为以及社会主义优秀品质,因而情节性绘画是最适合的表现形式。写实的表现手法是情节性绘画必不可少的。所以苏联的美术院校培养学生必然以扎实的写实能力为最高准则,对俄罗斯绘画教育体系的继承以高度重视。总的来说,苏联画家普遍的写实能力是很强的,创作中的人物造型是十分严谨的,不论人物动态的生动性和性格刻画的深刻性,都达到相当高的水平。

苏联画家创作遵循一套严格程序,首先强调深入体验生活,在确定主题之后,要进行深思熟虑的构思构图,对素描草图高度重视,反复苦心经营找到一种最好体现构思的方式,不赞成那种即兴式的创作态度。苏联画家普遍认为:“素描草图是创作最重要和必要的阶段,没有深入细微地进行研究过的素描草图,也就没有油画,素描草图是绘画的基础。”他们不仅仅仔细地研究和探索形体、明暗关系的处理和画面黑、白、灰的结构,就是形体的其他细部也作了极其详尽的研究,对素描缺乏理解,经常会造成对形象的草率从事,同样也会引起马虎地完成油画的情况。

苏联油画特征主要是社会的功能性和严肃性。

[IMG]克拉姆斯柯依——是俄罗斯现实主义画派中的人物。他的作品把社会的心理状态的特征作了深刻的揭露。《拿着马勒的农民》,说明他是一位倾向平民的进步画家。这幅肖像画把注意力集中在脸孔上,特别在眼睛的刻画,充分揭示了人物的精神世界,一切的表现都是为了突出农民典型形象,可以看出克拉姆斯柯依的卓绝表现技巧,那一丝不苟的严谨而极细致的画风,给人感觉是自然而富有艺术性的。

[IMG]苏里柯夫——是俄罗斯最伟大的画家,历史画的现实主义天才代表。以《近卫军临刑的早晨》、《缅希柯夫在贝列佐大镇》和《女贵族莫洛佐娃》三大巨作闻名于世。画家非常重视西欧古典艺术的创作方法,他的构图是独特的,色调是优美出众的。《女贵族莫洛佐娃》是画中一位同情女贵族的群众,形象富有个性特征,眼神刻画得虔诚生动,物象似随着女贵族的雪橇在移动。作为油画,苏里柯夫塑造形的笔触是厚重和含蓄的,使人感到一种坚实性。《女演员马特维耶娃》,采取侧面视角刻画了一位俄罗斯女性的优美性格,笔触细致含蓄,色彩单纯但变化丰富,是一幅气质性很强的优秀肖像画。

[IMG]列宾——是俄罗斯巡回展览美术家协会活动家。早期作品《伏尔加河纤夫》是幅揭露对于人民的野蛮剥削同时,表现厂隐藏在人民身上的力量,对压迫者的愤怒抗议。列宾对纤夫的精神力量、个性特征、社会特质揭示得淋漓尽致。列宾不沦在《意外归来》、《伊凡杀子》、《礼拜的行列》等作品中,都极其深刻地揭示了俄罗斯历史事件和人物丰富个性以及心理活动。《羞怯的农民》,表现了一个忧郁的、疲乏的农民形象,以无与伦比的写实技巧、洒脱又严谨的笔触、细腻的质感、极其生动的神态,准确而深刻地表现了饱受苦难的俄罗斯典型农民形象。《礼拜的行列》是表现俄罗斯宗教风俗的画卷,人物之多、个性特征之丰富,是世界绘画史中罕见的。画中的人物形象,都是列宾从生活中寻找写生得来的,这些形象是有姓有名、有血有肉的活生生的人物。列宾还巧妙运用人物特征对比手法,有意识把不同脸型、年龄、胖瘦和味道不同的人摆在一起并进行夸张,这样尽管画中人物众多,但个性特征还是十分鲜明的,这是《礼拜的行列》成功之所在。

[IMG]尼古拉·盖——是俄罗斯杰出画家,巡回展览美术家协会成员。其作品具有非凡的现实主义深度和突出性格。在《肖像》中,画家以高度的真实性表现了一位具有深遽思想和内在性格的老人。表现手法细致概括并简练,一双极有观察力的眼睛刻画得特别深刻,胡子画得蓬松、具体、真实,但极富画意。显然,盖的画风继承了伊凡诺大和布留罗夫的严谨造型精神。

[IMG]勃罗茨基——年轻时曾在列宾工作室学习,参加巡回展览会活动。他的作品创造了自然界的真实性,人物形象刻画得细腻和富有诗意。《列宁在斯摩尼宫》表现了伟大领袖的感染力和深切的人性,对题材的深思熟虑,努力达到文献性地传达出列宁工作的环境的愿望,极力要求细腻的画法和作品的完善。

[IMG]瓦·叶法诺夫——是苏联肖像和主题性肖像画家,一生中除画了大量政治主题性作品外,他在肖像画方面的成就也是卓越的。《母亲》是画家的一幅优秀代表作,刻画了一位神态自然、双目炯炯有神的老年妇女形象,衣服采用统一的重暖色调,使画面沉稳统一。突出刻画头部和那双粗糙的手,深刻地表现了一位经过坎坷人生的老年妇女形象。画家的技巧精湛,用笔豪放流畅。

[IMG]弗·赛罗夫——苏联著名革命历史画家,创作过许多有关列宁的历史画。《农民来访列宁》是其中最优秀的——幅。赛罗夫的作品具有明确的思想日的性,构图一日了然,素描关系十分准确,在苏联被誉为素描能手。画中塑造了列宁聚精会神倾听农民意见,形象刻画是真实亲切和有很强的说服力。农民形象在感情上和领袖亲密交流,老农民的手势生动地表达向列宁汇报的情形。中间那位中年农民好像是农村基层革命积极分子,刻画得有坚定性。赛罗夫的人物造型完整,素描表现得非常彻底,细部一丝不苟,但富有油画味。他的革命历史画曾受到约干松的高度评价。

[IMG]柯尔日夫——是苏联第二代的杰出画家,他的创作多以革命军事战争题材为主,歌颂为战争作出贡献的人们。作品带有强烈的人性和感伤情调。三联画《***人》中的《举旗的人》是一幅革命史诗式的作品,表现了前赴后继的精神。举旗人的无产阶级形象刻画得非常成功,充分表现出工人阶级的大无畏坚定精神和气质。柯尔日夫的油画语言质朴深厚,个性鲜明。《情侣》也是一幅带有战争色彩和富有诗意的风俗画,两个受过残酷战争洗礼的上了年纪的情侣,在享受战后安静岁月,画面充满人情味。人物刻画出战争的岁月痕迹,被战火烤焦了的皮肤、性格强悍而坚定的军人形象非常真实感人。是一幅具有强大震撼力的战争抒情作品。

苏派油画的风格是什么啊

《伏尔加河的纤夫》

大约绘制于1870~1873年。全画采用横向的长构图,把11个纤夫分成三簇,分别描绘出这些不同年龄、经历和个性的形象。他们承受着沉重的生活负担和贫困的折磨,在烈日炎炎的夏天,拖着沉重而疲惫的步伐,拉着船缆,艰难地牵引着身后的大船,在伏尔加河岸边踏着沙子吃力地往前走,整个画面表现了劳动者沉重的劳动和纤夫们不甘心忍受剥削和压迫的愤懑情绪,寄托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和对剥削者的强烈抗议。

《第二次收获》

[作者:朱利安?杜普荷 [法国,1851―1910年] 画布油画,100×127.50厘米 创作年代:1879

绘画;油画;画布油画;100×127.50 厘米

朱利安?杜普荷则在19世纪末全身心地投入了描绘农村传统题材的创作中。

他的学画生涯分别是在比尔斯、吕容和亨利?莱曼三个画室完成的。成为画家后,1876至1889年间,他定期在巴黎的画廊参加画展,并于1892年荣获法国“荣誉勋位团勋章”。

在描绘农民生活和四季农活的过程中,杜普荷获得了创作的灵感,画了一幅幅田园诗般的图画,以怀念一种行将消失的生活方式。《第二次收获》是19世纪末描写田园风光绘画作品中的代表之作,也是杜普荷作品中的精品

《拾麦穗的女人》

[作者:朱尔·布雷东;绘画;油画;画布油画;101.6×78.7厘米;创作年代:1863年。

朱尔?布雷东原籍库里埃,由于巴黎生活的压力和多病的身体,布雷东的一生都在这个小镇和巴黎的艺术氛围之间渡过。和米勒一样,布雷东也把周围农民的生活理想化了,这种乌托邦式的视角在他的画后题记中表述得更为清楚:他说农民过的是“艺术家的生活”,而他本人不过是个“画家农民”。在他的作品里,农村里的人永远是快乐的、热情洋溢的。

在这幅《拾麦穗的女人》中,画家布雷东用画笔制造了一个世外桃源,光鲜的人物沐浴在金色的阳光里,构成一幅和谐、宁静的图画。象征着对法国农业传统的尊重 劳动虽然艰辛,然而在劳动中也会找到应有的欢乐。

浅论如何提高学生的美术欣赏能力(1)

苏联油画与俄罗斯传统绘画

苏联美术是根据“艺术属于人民”的方针和继承俄罗斯现实主义绘画传统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十月革命后,一批进步青年油画家非常重视继承“巡回展览画派”的现实主义传统,学习他们的绘画技巧和创作方法。“巡回展览画派”是以车尔尼雪夫斯基的美学原则为指导,真实地再现俄国的社会生活的一个艺术流派。该画派有杰出的组织者和思想领袖克拉姆斯柯依和权威的艺术评论家斯塔索夫领导,以及美术收藏家特列恰可夫在经济方面的支持,使巡回画派得以蓬勃发展,对19世纪俄国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当时大批优秀画家都参加巡回画展活动。代表画家有苏里柯夫、列宾、瓦斯涅佐夫、亚罗申柯、马柯夫斯基、瓦·马克西莫夫、萨维茨基、萨符拉索夫、希什金、列维坦等。他们的作品代表了俄罗斯当时油画的最高水平。他们创作了大批以情节性为主的优秀作品,如列宾的《伊凡杀子》、苏里柯夫的《近卫军临刑的早晨》、瓦·马克西莫夫的《魔法师闯入农民的婚礼》、列维坦的《墓地上空》等。这一大批优秀作品是俄罗斯绘画的丰富遗产,对十月革命后一代苏联画家的创作起到重大影响。

苏联油画的特征

由于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文艺方针,艺术是为人民服务和教育人民的。苏联美术创作盛行情节性绘画,通过一定的情节去表现正确思想与错误思想的冲突斗争,歌颂正义事业和英雄行为以及社会主义优秀品质,因而情节性绘画是最适合的表现形式。写实的表现手法是情节性绘画必不可少的。所以苏联的美术院校培养学生必然以扎实的写实能力为最高准则,对俄罗斯绘画教育体系的继承以高度重视。总的来说,苏联画家普遍的写实能力是很强的,创作中的人物造型是十分严谨的,不论人物动态的生动性和性格刻画的深刻性,都达到相当高的水平。

苏联画家创作遵循一套严格程序,首先强调深入体验生活,在确定主题之后,要进行深思熟虑的构思构图,对素描草图高度重视,反复苦心经营找到一种最好体现构思的方式,不赞成那种即兴式的创作态度。苏联画家普遍认为:“素描草图是创作最重要和必要的阶段,没有深入细微地进行研究过的素描草图,也就没有油画,素描草图是绘画的基础。”他们不仅仅仔细地研究和探索形体、明暗关系的处理和画面黑、白、灰的结构,就是形体的其他细部也作了极其详尽的研究,对素描缺乏理解,经常会造成对形象的草率从事,同样也会引起马虎地完成油画的情况。

苏联油画特征主要是社会的功能性和严肃性。

网上找的~我个人觉得应该是学院派~超写实的~写实主义~

俄罗斯彼得大帝的妻子

论文摘要:按新课标的要求,在美术教学时应注重美术欣赏、审美情趣发展,同时在课堂上也要对学生审美能力的提高采取一些新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在学习中能够开放、创造、锻炼独创思维能力,增加美术欣赏兴趣。 论文关键词:欣赏能力提高 情感 文化情境 创新 发散性思维 新课程标准指出:“应通过美术学习,使学生认识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差异性,人类社会的丰富性,并在一种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的特征、美术表现的多样性以及美术对社会生活的独特贡献。”长期以来,学校美术的评价只是单纯的技巧技能的考查评价,忽视美术欣赏能力的培养。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美术欣赏能力呢,本文进行了如下阐述。 一、学生如何在欣赏中与画面交流 新美术课程标准首次提出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概念,其目的是强调通过学生亲自参与美术活动来体验和感受活动的价值,从而形成自己的艺术和价值观念。美术欣赏是一项审美活动,它需要通过自己的思维活动如观察、判断和想象来感悟美术作品,这种活动更需要个人的审美感受和情感的体验。 情感是审美活动的中心问题,美术作品大部分是以精神产品为主的,它通常表现艺术家某种思想和观念,主要作用于人的情感领域。 学生由于生活阅历、审美经验、知识修养的不足,能对美术作品积极主动地欣赏是比较困难的。教育学家第斯多惠在教师规则中讲过:“我以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没有兴奋的情绪怎么激励人?怎么唤醒沉睡的人?”我想这句话应该能给我们以启迪。在美术欣赏教学中需要教师对学生作适当的引导和激发,其过程可分为三个步骤。其一是引发学生的情感。教师可帮助学生分析美术作品的形象、情节,特别是一些引人入胜的细节,如蒙娜丽莎的神秘的微笑等等,再通过生动恰当的语言描述,以此为突破口引发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其二是适当提出一些问题来激发学生的想象,但是问题不要太多,要少而精,重点要突出。其三要以肯定的态度来评价学生的回答,这一点很重要。 二、教会学生领悟美术作品的文化情境 任何美术作品都不是孤立存在的,都是在一定的文化环境中创造出来的,艺术家在创造艺术作品时,不可避免地受到所处环境的影响,文化情境是指一件美术作品被创作出来的时候所依托的文化环境、条件及其特征。因此,在美术欣赏教学时,不能单讲技法,要把美术作品放在一定的文化环境中去学习。那么具体怎么做呢? 首先,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作品的内涵,需要了解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和相关的历史故事。例如凡高的《播种者》就有必要介绍有关凡高生平的一些故事,有利于学生更好的理解画面的意思,欣赏苏联雅布隆斯卡娅的《粮食》时,学生就应该知道当时苏联经过战后洗礼,人们高涨的劳动热情和崭新的生活风貌。 我们知道艺术来源于生活,多少名家作品也是如此,生活中美术现象也随处可见。在进行美术欣赏教学时,还可以把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的活动相结合,并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密切联系,扩大学生的视野,增强他们的感性认识,创造一个更为广阔的文化情境。

三、学生欣赏能力的提高要多方面着手 每一个同学的审美都是有差别的,任何一件优秀的作品,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情况下欣赏,都会有不同的感受,这也正是美术欣赏的魅力所在。美术欣赏教学应该注意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不能搞教师一言堂或者照本宣科,应该有差异的,要能容忍和接受学生的各种见解和感想。在教学中,教师要对学生的看法、观点持有正确的态度,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才能激起学生更大的兴趣,才能引发学生继续学习的动力。美术欣赏教学应该看重其学习的过程,不要过于追求结果,也很少有统一性,告诉学生这些,有利于他们进行积极思维,学会研究问题的方法,锻炼独创思维的能力,增强美术欣赏的兴趣,提高学习效率。美术教师在课堂

俄罗斯巡回画派对现代教育的影响

俄罗斯彼得大帝的妻子是叶卡特琳娜一世·阿列克谢耶芙娜。

叶卡特琳娜一世·阿列克谢耶芙娜(俄语: Екатерина I Алексеевна ;1684年4月15日-1727年5月17日,1725年—1727年在位)是俄罗斯帝国皇帝,有些中文依照英文(Catherine I)而称呼她为凯萨琳一世,立陶宛农民塞缪尔·斯卡乌龙斯基之女。本名玛尔塔·斯卡乌龙斯卡娅(波兰语:Marta Helena Skowrońska,拉脱维亚语:Marta Elena Skavronska),皈依东正教后更名为叶卡捷琳娜。大北方战争中,在马里恩波尔附近成为俄军的俘虏,不久为彼得一世所宠。丈夫死后,得到近卫军的支持,于1725年加冕成为俄罗斯帝国女皇。但是不太参与国政,实权被缅希科夫掌握。按彼得大帝遗嘱建立俄罗斯科学院(1726年),创立最高枢密院。临死前数日,在传位给彼得二世的遗诏上签名。

粮食要到肚子里开头第一段的作用

俄罗斯巡回展览画派影响了中国的当代美术,几乎可以说没有俄罗斯巡回展览画派根本不可能有中国的当代美术.俄罗斯巡回展览画派作品太多了,每一个都是我高山仰止的大师,代表画家有克拉姆斯柯伊、列宾、苏里科夫、彼罗夫、马科夫斯基、普里亚尼科夫、萨维茨基、波列诺夫、雅罗申科、萨夫拉索夫、希施金、瓦斯涅佐夫、库因吉、列维坦等人。

俄罗斯巡回画派的产生和特点俄罗斯巡回画派是9世纪下半叶俄罗斯现实主义美术的代表.19世纪后期是俄罗斯文学艺术空前繁荣的时期.1861年俄国取消农奴制度后,社会间题成为人们普遍关心的中心.以别林斯基,车尔尼雪夫斯基为首的平民知识分子登上了历史舞台,他们的美学思想广泛影响和指导着当时文艺家的创作活动,他们提出"艺术是现实的再现","美是生活"等文艺思想,认为艺术家必须反映现实,干预生活,突出了文学艺术的认识功能和教育功能.在这些积极文艺思想的指导下,产生了现实主义的文学艺术,一大批文学艺术家大胆揭露社会黑暗,反映俄罗斯人民的疾苦,寻求社会的出路.这些问题都是当时大家关心的焦点,因而被人民群众广泛接受.1863年,彼得堡美术学院4位学生拒绝官方规定的创作题目《瓦尔加列的宴会》,他们向院务委员会申请由自己选题进行创作,参加金质奖竞赛.由于学院当局不接受学生的请求,坚持学院的保守传统,硬性规定毕业生画神话历史题材,于是以克拉姆斯柯依为首的14位毕业生毅然离开美术院.他们离开学院后,团结了更多的画家,结成了一个"美术家互助会",并经常在一起探讨社会问题和艺术问题.克拉姆斯柯依成了这个团体的核心人物,他是一个优秀的肖像画家和组织者.后来这些画家与莫斯科进步艺术家联合在一起,决定按照他们民主和民族的艺术主张组成一个协会,定期举行展览.至1870年,"巡回展览协会"正式成立,并于1871年0月在彼得堡举行了首届展览,当时有5位画家在章程上签名,其中包括别洛夫,克拉姆斯柯依,米索耶道夫,萨甫拉索夫,希什金,盖依等人.着名艺术评论收稿日期:2001—07—05¨男掘岁讲师重庆建筑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第1卷家斯塔索夫写到"对于少数年轻画家的骄傲而勇敢的倡议,全社会都感到高兴,而且也了解,一个美妙的时刻到来了"白1871年第一届画展,直到10月革命后的1923年,"巡回画展"共举行了48次展览,其规模远远超过巴比松画派,印象派等.在世界艺术史上还不曾有过一个画派群体如此规模地,鲜明地,自觉地同祖国人民相联系,成为人民解放斗争在文化战线上的一支劲旅.巡回画派的画家有:别罗夫,米雅索叶多夫,希什金,科夫祖享,克拉姆柯依,卡门涅夫,列宾,苏里柯夫,列维坦等."巡回画派"遵循别林斯基,车尔尼雪夫斯基的美学原则,站在民主主义立场的高度反映社会问题,人民生活,历史事件和美丽的俄罗斯大自然.强调艺术作品的思想性,民族性,社会性,主题性,作品具有现实主义特征.具有现实主义特征的俄罗斯巡回画派在绘画艺术上的独特价值主要体现在3个方面:1)它鲜明地体现了艺术内容的人民性.其作品反映了处在社会大变革过程中人民的命运和心声,体现当时俄罗斯人民以及具有先进思想的知识分子的精神风貌,勇敢地批判现实中的落后与黑暗,充满着对进步与光明的向往2)富有民族性.它同西欧的绘画截然不同,标志着俄罗斯人民从西欧移植的画种在自己民族文化的土壤中走向成熟.3)俄罗斯绘画与文学,戏剧音乐等多种文艺一起,形成一个光辉灿烂的文化团体,共同振民族文化,具有强烈的民族责任感和使命感.2对中国美术的影响回顾中国美术的过去,我们不难发现俄罗斯艺术对中国美术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有着紧密的联系.∞世纪初,中国的学院美术教育是在维新思潮的影响下建立起来的.早期到西方国家以及日本留学的学生回国后建立起了美术学校,对中国现代美术的建立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新中国成立后,由于西方国家对我国文化的封锁,我国油画家和美术教育家把对油画的学习转向了前苏联,俄罗斯美术成为我们了解欧洲艺术的唯一窗口.随后,我们建立了以苏联美术教育为范本的美术教育模式,油画的创作风格也全盘苏化,俄罗斯油画风格样式,成为当时中国美术的唯一模式.50年代中央美术学院办起了马克西奠夫素描教学班,引进了契斯卡柯夫教学体系,培养了新中国第一批在美术界和美术教育界极有影响的代表人物.苏派的美术教育体系,影响了中国美术教育几十年,直到今天全国各大美术院校的教学仍是苏式教学模式,并在继续发挥作用.可是,"文革"以后,随着我国艺术界的改革开放,使西方美术潮水般的涌人,近代五彩缤纷的西方美术流派使人眼花缭乱,不知所措,致使中国美术界对西方美术盲目崇拜,刻意模仿.中国美术界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从全盘苏化到全盘西化,这是我们文化上的严重偏离,这不能不说是我们美术界的悲哀.展望中国美术的未来,我们应该客观冷静地审视世界美术,应该全面地,多角度地重新认识俄罗斯美术,特别是以巡回画派为代表的俄罗斯美术的精神价值和艺术价值,这对于中国美术在新世纪的进一步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笔者深信以巡回画派为代表的俄罗斯美术,将会在艺术家的民族责任感,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艺术作品的人文精神和爱国精神以及艺术创作的民族性等方面,进一步影响中国美术的发展人类文化是融合的,人类艺术也必将走向融合.

反映苏联卫国战争的作品

点明中心。“粮食要到肚子里”这句话是民间俚语,通俗易懂,民间俚语传递着百姓的思想,这句话表明农人珍惜粮食的态度,这句话点明了中心,深化了主旨。《粮食》是前苏联画家雅勃隆斯卡娅于1950年创作的作品,是雅勃隆斯卡娅青年时期的成名作。

苏联油画《粮食》请哪位高人帮忙细致地介绍一下,灰常感谢~!

悲壮的英雄诗篇——以卫国战争为题材的苏联美术作品

名称:战后的休息

作者:涅普林采夫

历时4年的苏联反法西斯卫国战争(1941.6.22—1945.5.9)残酷而悲壮,不少城市和农村被炸成废墟,近2000万人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在这场正义的战争中,苏联人民表现出来的爱国热情和大无畏牺牲精神,“动天地、惊鬼神”,永载人类史册。

战争刚刚爆发,艺术家便立即行动起来,他们奔赴战场,或拿起武器,抗击敌人;或用自己的作品,在前线做宣传鼓动。在德国法西斯军队深入苏联腹地之后,全民动员投入战斗,几乎没有前方、后方之分。在艰苦的战争岁月里,苏联艺术家克服种种难以想象的困难,坚持艺术创作,及时用自己的作品揭露敌人的残暴、凶恶和虚弱,宣传反法西斯战争的正义性,以鼓舞人民的斗志。数以万计的宣传画成为当时最快捷、最锐利的武器。它们被张贴在城市街头、农村小镇和交通工具上,被张贴在前线的壕沟、坑道里。因为它们的主题鲜明、语言简练和形式感强,在群众中有很强的感召力。许多作品成为20世纪宣传画中的经典之作。如战争刚刚开始时由И·托依泽创作的《祖国—母亲在召唤》(1941),和由 “库克雷尼克赛”(三名艺术家长期合作的笔名)创作的《无情地粉碎和消灭敌人》(1941),以及由В·卡列茨基创作的《红军战士救救我们》(1942)等,都是这方面的代表作。《祖国—母亲在召唤》中手持“战士的誓言”的母亲形象,庄重、严肃,充满激情;《红军战士救救我们》中面对法西斯的,无助的儿童和母亲,向红军战士们发出呼救,形象感人至深:而《无情地粉碎和消灭敌人》则是在战争爆发后的第二天即1941年6月23日创作出来的,这是一幅坚定人们必胜信心的画面。库克雷尼克赛在苏联反法西斯战争中有转折意义的斯大林格勒战役取得胜利之后,创作了一幅带有漫画意味的宣传画《我丢了一个金戒指》(1943),画面上,被表现为一个懊丧的民间巫婆,背景是苏联地图和用红线勾画出来的战略重镇“斯大林格勒”,形似一只“金戒指”。“我丢了一个金戒指”是家喻户晓的一首俄罗斯民歌,作者用人们耳熟能详的一句歌词,用幽默的手法,尖锐地讽刺了的百般无奈和悲哀。

在战争期间创作的油画作品,也有不少传世佳作。当时还年轻的艺术家А·杰依涅卡,以充沛的精力和高亢的热情,创作了一系列反映卫国战争的大幅油画,其中以《莫斯科郊区·1941年11月》(1941)和《塞瓦斯托波尔保卫战》(1942)最为出色。保卫莫斯科战役的重要意义人所皆知,反映这一战役的作品还有著名画家Г·尼斯基的水粉画《保卫莫斯科》(1942)。在杰依涅卡的画面上呈现的是1941年11月的莫斯科,雪地里的防御工事和备战的车辆表示莫斯科城的坚不可摧。塞瓦斯托波尔是乌克兰南部的克里米亚海港城市,是苏联的海军基地和军事要塞。1942年6月至7月,德军围攻塞瓦斯托波尔达一个月之久,城市几乎沦为废墟。杰依涅卡的《塞瓦斯托波尔保卫战》表现了苏联军队反击德军的鏖战场面,人物造型写实而夸张,画面宏大,气势磅礴,艺术形象极有表现力。

苏联艺术家即使在战争年代创作的作品,也很注意多侧面地反映当时的战斗生活,塑造各方面的人物形象。大家都熟悉的名画《游击队员的母亲》(1943)是著名画家С·盖拉西莫夫创作的。在硝烟迷漫中,英勇的母亲面对残暴地搜捕游击队的敌人,表现出宁死不屈的大无畏气概,形象厚实、凝重,犹如一座纪念碑。Г·舍加尔的《护士·休息》描绘的是在战争年代做出巨大贡献的白衣战士的形象,用年轻女护士在疲劳状态下稍事休息的情景来反衬战时工作的繁重。另一位长期生活在农村,对农民形象十分熟悉的著名艺术家А·普拉斯托夫,选择了一个独特的角度来揭露法西斯的野蛮暴行:在宁静的、美丽的农村田野,静静地躺着一个正在流血的少年。富有抒情意味的自然风景和血腥的场面形成鲜明的对比。这幅画的题目是《法西斯飞机飞过之后》(1942)。年事已高的著名老画家К·尤恩别具匠心的一幅油画《1941年11月7日莫斯科红场上的检阅》(1942),描写莫斯科受到围攻、法西斯兵临城下时,红场上照常隆重举行纪念“十月革命”的阅兵典礼,表示出苏联人民同仇敌忾保卫莫斯科和保卫祖国的决心。另一位在画坛颇负盛名的老画家П·科林,用人们熟知的民族英雄形象来寓意卫国战争的正义性。他的三联画《亚历山大·涅夫斯基》(1941—1943)刻画了俄国历史上威武雄壮、击败异族入侵的一位大公的形象,借以表达人们对当代英雄人物的敬意和必胜的信念。

苏联雕塑家们对战争也同样迅速地做出了反应。他们积极投入创作反战题材的作品。保存到今天并被载入美术史中的雕塑作品也为数不少。其中,如我们熟悉的В·穆希娜创作的《女游击队员》(1942),В·马尼泽尔创作的《卓娅》(1942),还有В·利舍夫创作的《搬运受伤的战士》(1942)和Д·施瓦尔茨创作的《士兵》(1942)等。

反法西斯战争教育和锻炼了苏联人民,人们的忘我牺牲精神,战争的胜利,也极大地鼓舞和激发了人民的爱国热情。人们在这场战争中艰苦卓绝的表现,成了全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卫国战争成为苏联—俄罗斯艺术中永恒的题材。尤其在战后的五六十年代,苏联美术中涌现出大量表现卫国战争的作品。而创作这些作品的美术家绝大多数是经受了这场战争洗礼的,有的亲身在前线参加过战斗,有的甚至负过重伤。苏联政府也在物质上和精神上积极鼓励艺术家们的创作。苏联文化部、全苏美术家协会和各地政府均有计划地组织卫国战争题材的美术创作,国家和地方美术馆把这些美术品的收藏列为重要的任务。因此,卫国战争的题材在苏联美术创作中占有主要位置。这些美术作品有两个基本特点:

一、以描绘和刻画英雄人物为主,描写普通人民的爱国主义和牺牲精神,但同时不回避人民遭受的灾难与痛苦,并从人性的角度加以描写。大家都熟悉苏联**《雁南飞》和《这里黎明静悄悄》,在这些**中,苏联普通战士和人民身上表现出来的丰富感情及人性的复杂性,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类似的描绘同样在美术作品中也有所表现。

二、缜密构思,精心创作。艺术家们从选材、创作草图到定稿,都经过反复酝酿。不少作品经受了时间的考验,成为苏联美术史上的精品。

列宾美术学院教授、著名油画家Ю·涅普林采夫在1955年创作了一幅有众多人物场面的油画《战斗后的休息》,作品构思受苏联作家特瓦尔多夫斯基的战地长诗《瓦西里·焦尔金》的启发,描写苏军战士们在战斗空隙听一位战友(以瓦西里·焦尔金为模特儿)讲故事时一片欢笑的情景。长诗中的战士瓦西里·焦尔金以自己的多才多艺和乐观主义受到战友们的热烈欢迎。长诗在苏联人民大众中广为传播,瓦西里·焦尔金成为家喻户晓的英雄,而涅普林采夫的这幅画用视觉形象再现了这个神奇般的英雄人物,再现了他活跃在战友们中的场面,在人物形象塑造和气氛烘托上都有突出成就。这幅油画受到广大观众的喜爱,它的印刷品发行数量很大,原件被特列恰科夫画廊收藏。后来,苏联政府还委托作者复制一幅《战斗后的休息》变体画,作为国家礼品,赠送给中国政府。

我国年岁较大的美术家和观众都记得油画家А·拉克季昂诺夫的《前线的来信》(1947),这件作品在当时有着广泛的影响,因为这一题材牵动着许多人的心。战争期间,后方的人们每天都急切地期盼着前方亲人们的来信,而每一封信也都为周围的邻里们所关切。人们聚在一起阅读前方的来信,为前线战事的顺利进行和战士们的平安与健康默默地祝福,这是战时后方常见的情景。普通的村落,平凡的人家,真切的场景,朴实的形象?今天,我们重读这幅作品,还为之动情。

В·卡斯杰茨基的油画《归来》,通过感人的细节以小见大地描写卫国战争的胜利。刚从前线归来的士兵,与阔别已久的妻子热烈拥抱,激动的儿子用双手搂住父亲,战士的老母亲偎依在门后,抑制着悲喜交集的感情。

在战争中成长起来的一代青年艺术家在20世纪60年代成为苏联美术中的骨干和新思潮的代表人物。他们以新的角度反映卫国战争,探索和发掘这一题材中更深刻的意义,寻求艺术语言的寓意性和象征性。这里特别要提到А·梅尔尼科夫、Е·莫伊谢延科、Т·雅勃隆斯卡娅和比他们更年轻的Б·乌加洛夫、В·格罗米柯、波普科夫等人的创作。梅尔尼科夫的《告别》、莫伊谢延科的《胜利》以及雅勃隆斯卡娅的《无名高地》,都是苏联美术史上开创新风的作品。这些艺术家不满足于画面人物、情节的直白描写,而是更注重人物的心理刻画,更关注艺术语言的象征意义。与此同时,他们也都更重视绘画的形式美感。

20世纪60年代末期,苏联绘画中兴起“严峻风格”的思潮。文艺家们对历史、对现实开始严肃思考,在艺术风格上强调运用严峻的造型:偏爱直线,注重色彩对比,强调气氛的营造。不少描绘卫国战争题材的作品,也采用这种风格,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是В·波普科夫的《父亲的军大衣》和葛罗米柯的《普里彼亚特河畔》。前者通过年轻人对父亲遗留的军大衣,引发对战争创伤的哲理思考,同时也对英雄长辈们寄予深切的怀念;后者描绘的是人们熟知的昔日红军与法西斯军队激战的战场,在幽静的河畔,母亲在为牺牲的儿子祈祷,少女在向远方呼唤逝去的亲人,这是一幅具有象征意义的画面。

为卫国战争的胜利建造雕塑纪念碑,永载苏联—俄罗斯军队和人民的丰功伟绩,是战后至今苏联—俄罗斯各级政府一直关注的事情,几十年来已先后在各地建造了数十座大小雕塑纪念碑。其中规模和影响最大的是《斯大林格勒战役纪念碑》(1967)和《列宁格勒保卫者纪念碑》(1975)。它们都是以雕塑为主体的综合艺术群。《斯大林格勒战役纪念碑》从提出设想到构思、施工完成,用了将近20年时间,由著名雕塑家Е·武切季奇领导的创作小组集体完成,建在伏尔加河畔,在玛玛耶夫高地的“祖国—母亲”主雕高达104米。高地下有三个相互联系的广场和“废墟墙”,规模巨大。《列宁格勒保卫者纪念碑》是在颇负盛名的雕塑家М·阿尼库申领导下的集体创作,建在列宁格勒近郊的胜利广场,广场中央是一个用花岗岩构建、直径为40米的环形建筑,入口的左右两侧用大号阿拉伯字刻着“900个白昼”和“900个黑夜”的字样,象征着英勇的列宁格勒人民在敌军围困中气壮山河的日日夜夜。

卫国战争—永垂不朽的伟大历史事件,也是艺术创作的永恒主题。前苏联及俄罗斯艺术家们从中汲取勇气、精神和灵感,用自己的创作纪念它、歌颂它,为的是唤起人们不忘历史,反对侵略、保卫和平。他们所取得的艺术成就,值得我们敬仰,值得我们学习。

画这幅画的是一位女画家,叫雅勃隆斯卡娅。还知道了她出生于乌克兰斯摩棱斯克一个知识分子家庭,1935年考入基辅美术学院油画系。在卫国战争时期,她被疏散到萨拉托夫的集体农庄,在那里,她一边参加劳动一边描绘集体农庄男女庄员的形象,从而加深了对庄员们的了解也丰富了自己的生活感受。1944年,她回到基辅美术学院任教后,开始着手创作这幅体现战后集体农庄庄员精神面貌的油画《粮食》。这幅画一经展出就引起了轰动,1949年画家还因此获得了斯大林奖金一等奖。

油画《粮食》是雅勃隆斯卡娅创作生活中一个重要的里程碑。这幅足有四公尺大的横幅画面,描绘了战后苏联集体农庄一片丰收的繁忙劳动景象。打麦场上气氛热烈,远处几部打麦机同时开动着,妇女们在麦场四周劳动,她们的脸上洋溢着兴奋情绪和对生活的信心。近景左侧是画家着重描绘的中心,两个农妇富有节奏地一个站着捋袖子,一个弯腰在系麻袋,她们那黑红的脸蛋儿,体现了一种健康的美,中间是金**的大麦堆,显得是那么耀眼。整个画面动感十足,这帮妇女们相互注视,我们似乎听到了她们的打趣和说笑声。场上的阳光十分强烈,全画的色调暖色占主体,给人一种热烈而又饱满的感觉,让人看过之后很难忘记......

雅勃隆斯卡娅的创作意图是通过丰收的劳动,反映经过战争考验的苏联人民的必胜信念和高涨的社会主义建设热情,显然,画家的意图达到了,这幅画确实鼓舞了为重建祖国而辛勤劳动着的苏联人民,同时也感染和鼓舞了我国五十年代成长起来的一代青年从事社会主义建设,虽然我是六十年代出生的,文革结束很长时间还是个“小不点儿”,但也受到了这幅画的感染,所以时至今日还不能忘怀......

雅勃隆斯卡娅是个极具天赋的画家,同时又是个“玩色”高手,这也是大家之所以能记住她的主要原因,后来她的画风大变,开始向现代的一些流派靠拢,

文章标签: # 苏联 # 美术 # 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