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生肖爱情 生肖爱情

太监权利最大的时期_太监最大心愿是什么生肖

tamoadmin 2024-07-18 人已围观

简介1.来自一个太监的告白2.我要做太监3.郑和远航中的小故事(1~2个) 谢谢!!!4.李莲英是怎么得到慈禧太后的宠幸的?5.西游记29回原文是什么?6.永乐大帝拿下南京后是怎麽确保全国军队不反噬自己的?7.古代当太监对身体需要先阉割致残,为啥还是有那么多人争着去当呢?香女开河为救乡亲小时候,每到傍晚时分,我和村里的小孩总喜欢来到村里池塘边的一棵大榕树下,围拢在头发花白的李阿爷身边,听他讲天上人间

1.来自一个太监的告白

2.我要做太监

3.郑和远航中的小故事(1~2个) 谢谢!!!

4.李莲英是怎么得到慈禧太后的宠幸的?

5.西游记29回原文是什么?

6.永乐大帝拿下南京后是怎麽确保全国军队不反噬自己的?

7.古代当太监对身体需要先阉割致残,为啥还是有那么多人争着去当呢?

太监权利最大的时期_太监最大心愿是什么生肖

香女开河为救乡亲

小时候,每到傍晚时分,我和村里的小孩总喜欢来到村里池塘边的一棵大榕树下,围拢在头发花白的李阿爷身边,听他讲天上人间的神奇故事。这些爱恨情仇、是非分明的故事滋润着我们的童年。而香女的故事,就是其中一个至今还记忆犹新的民间故事。

清朝康熙年间,电白有一条上郑村,附近无江无河,出奇干旱,农民的农作物几乎年年都被旱死。一个姓李的农民生了一个满身飘香的女儿,善良又漂亮,人见人爱,人见人敬。皇帝得知民间有如此貌美神奇之女,就特地派一个姓曹的钦差大臣(也是太监)和另一名太监来逼香女入宫。香女深知,“一入宫门深似海”,一生要服侍皇帝,再也见不到父母,再也见不到亲人了!她恨死了荒*的皇帝,表示死也不进宫。太监威胁香女不进宫就要全家抄斩,株连九族,全村受害。顾全大局的香女有什么办法呢,心一横答应了。这时她心里想着常年遭受干旱的乡亲们,心生一计,对太监说,要进宫可以,但一不坐车,二不骑马,要坐船去!但这里既无江河又无海,要坐船就得开一条河。为了向皇帝邀功,太监哪有不应承之理,马上下了一道命令,要当地官绅开挖一条可以通航的河流。官绅抓来无数群众,要他们不分昼夜挖呀挖。香女不顾太监的阻拦,也来和乡亲们一起挖河。香女一边挖河一边伤心哭泣,她不停地想:河开通了不入宫就得死。死倒不要紧,就是年老的父母放心不下。思前想后,香后不思饮食,忧愤成疾,病倒了,怎么医治也无效。不久河开通了,河水源源不断地流进久旱的农田,乡亲们的庄稼有救了,香女的心愿实现了,就在太监逼她上船时跳河自尽,化作碧波荡漾在家乡的怀抱里。

香女死后,两个太监被皇帝大骂了一顿,两人互相埋怨,大打一场,一个被打死,另一个怕朝廷治罪,吞金自尽了。而在上郑村,父老乡亲们无限感激和怀念香女,便把这条河称做“香女河”。 (叶蓝)

注:①上郑村在茂港区七迳镇马鹿、新屋仔一带;

来自一个太监的告白

我记着是女主死了。清朝末年,大时代背景下一个大家庭出现的新旧思想的碰撞,大老爷虽然接受过新思想的熏陶但还是有着旧时的大男子主义,觉得生孩子是女人理所应当的本分和任务,且身上背负着一个大家族的生存发展的重任,他是个好人是个有责任有担当的男人,唯独不能真正的接受新思想,谨遵祖训为了容家的荣耀奋斗一生,却不懂得如何爱护自己的女人。

李少红把电视拍得太美,叶锦添的服装造型设计都很符合清末,归亚蕾高高的发髻,华丽的绸缎外衣,一举一动,几句台词,便是那个孤独渴望的乡下太太,这个女人为了家庭为了完成丈夫心愿,宁愿牺牲自己和秀禾的一生,骨子里已经被传统腐蚀透了。?

? 她成全了所有人的幸福,包括她的爱人,却独独落下了自己。她一辈子只说实话,却总是被别人骗,包括被她当作亲娘服侍的大太太。她比谁都聪慧能干,却总是低着眼眸盯着脚尖被别人呼来唤去,只是轻轻地应一声“哎”。

然而很多时候,悲剧的造成不是单方面的。空想家们固然可恶,然而更重要的问题是,为什么没有人识破他们,为什么还是有那么多优秀的女孩深陷其中。《橘子红了》里面,有一句反复提到的台词,大意是:女人只有完全掌握了自己的命运才能真正地独立。我想,什么时候,那些优秀的女孩发现自己离开了爱人也可以美好地活下去,这女权的意义也就被诠释了。

我要做太监

我叫李玉,我不是一个男人,也不是一个女人,我只是一个太监。

? 不同的是,我是伺候皇上的太监。

皇上九五之尊,身份地位何等尊荣,身为伺候他的贴身太监,我每天自然是小心翼翼,如履薄冰。不敢让自己犯下一点错误,伴君如伴虎,我当太监的第一天起就知道了这个道理。

在这个宫里,金碧辉煌,我有了我梦寐以求的一切,却也失去了我梦寐以求的一切。

? 我一直不敢贪恋人情,如果这世界上有人情,我的父母就不会为了把我送进宫里当太监,我那时候虽然小,却也知道当太监意味着什么,我哭着求他们,他们却不为所动,从他们决绝的眼神中,我明白了,我的命运只能如此。

? 人前人后,我都是得势的样子,我从来不想让任何人看不起我。

? 只是没有人知道我内心的苦闷,白天战战兢兢,晚上更是无法入眠,把皇上的一切琐事安排好以后,我便觉得人生苦楚,甚是无味。

于是我便不由自主的想到了你。

? 在宫里见到你的第一眼,听到娴妃叫你的名字。惢心,好美的名字,也好面熟的面子。记忆回到了十多年的那个下午,阳光透过干枯的树枝有了斑驳的影子,我被父母打了坐在树下,你像天使一样跑来,并问我为什么哭。我把缘由讲给你听,你的笑容像天上的月亮一样清冷而又甜美,你擦干我的泪水,送我一块糕点,说吃了以后便会忘掉不开心的。我想起来了,你的父母后来寻你的时候,我听到了他们叫你的名字,惢心。

惢心,惢心,你当真锁住了我的心。

只是没有想到,时隔多年,我还能再见到你。我欣喜若狂。

看到你受阿箬欺负,我自是愤恨不已,苦于自己没有正当缘由为你出气,也对你的逆来顺手感到心疼。

我借同乡应该相互关照之由送你绒花,第一眼见到这朵绒花,我便能想起它插在你头上该是多么相得益彰。

娴妃受阿箬陷害,打入冷宫。你也和娴妃一起进入冷宫,这便意味着不知出头之日,也意味着我有很长时间不能见到你了。

我无法想象你在冷宫过着怎样的生活,可是对此我也无能为力,我若是暗里接济你们主仆两个,要是被人发现那便是天大的罪名,我不敢,我不是怜惜自己的这条贱命。我是不敢拿你和娴妃的命去赌啊!

我只好暗里通知江与彬去时常看望你们,冷宫湿寒,你们需要一位大夫,这是我唯一能为你做的。我知道,保娴主儿安,也就是保你的心愿,我们做奴才的,最重视的不过是主子的安危而已。

一过几年,娴主儿沉冤得雪,出了冷宫,你可知我是多么欣喜若狂。

你变成了娴主儿身边的最得力的人,娴主儿那段时间也颇受皇上重视,任凭是谁,也不敢欺负你的。

我又送你玉髓,可是你却说什么也不肯收了,你说太贵重,对我而言,送你什么都不觉得贵重。你还说你羡慕纯妃儿女双全,我的内心便全然崩溃。

是啊,哪个女人不想儿女双全。如若让你为了我,失了这样的福分,那便是我的罪过了。

宫里对食之事常有,可那也是双方心甘情愿,否则像我师傅王钦那样和畜生一样有何区别,我不愿那样,更不愿意玷污了你清白的名声。

从此,我便也默默的远离了你,只娴主来陪皇上的时候,我可以看上一眼你,便也心满意足。

谁知那一日,你竟受嘉妃陷害,被打入慎刑司。

我和娴主儿里应外合,换了皇上盒子里的七宝手串,说不害怕是的,可是若是能救你,便是有万分之一的机会我也是要试的。

你出来了,我求娴主让我等你平安的消息,我等来江与彬说你平安无事的消息,也等来了他向娴主儿求婚你与他的姻缘。

我想到有这一天,我也知道你和他早已经情投意合,可是我没想到,这一天竟然来的这么快。

那天阳光正好,你凤冠霞帔,清澈明亮的眼睛,弯弯的柳眉,长长的睫毛微微颤动,白嫩的皮肤透出淡淡粉红,薄薄的双唇像玫瑰花瓣般鲜嫩欲滴,长长的头发盘起,却又剩下一丝头发增添妩媚。红色的嫁衣穿在你身上真的好美好美,我赶来送你,我把我在郊外置办的五十亩田地都送给了你,那本来是我打算安享晚年用的,我嘱咐江与彬好生照顾你。我知道你会收下的,我也知道其实你早就知道我对你的心意了。聪明如你,在你向我提起羡慕纯妃多子的时候,估计就知道了,只是你不愿意伤我而已。

再见了,我的惢心,从此我将在这宫中别无牵挂。我看着我心爱的姑娘穿上了嫁衣,嫁给了可以值得她一生托付的良人。

只是来生,请老天许我一个正常的男人的身份吧,这样,即便是争,我也是要争一争你的。

郑和远航中的小故事(1~2个) 谢谢!!!

01

明熹宗年间,大太监魏忠贤自阉入宫,后来权倾朝野,人称“九千九百岁”。

作为一个屌丝逆袭的典范,魏忠贤自然成了无数好吃懒做,做白日梦之类人的心中偶像。

王小二就是其中一个。

王小二打小没了爹娘,成天游手好闲,不思进取,但偏偏整日里还想着当官发财。自打魏忠贤的事迹传到他耳朵里,他那颗不甘寂寞的心跳动的越发厉害。

“我一定要做魏忠贤第二!”

可是说着容易,做着难,真要狠下心来挨那么一刀,王小二始终还是下不了决心。日子就在犹豫和纠结中度过,王小二急得像热锅上蚂蚁。他仿佛已经看到了成山的金银珠宝,无奈中间隔着一条鸿沟,干看着眼馋却拿不到。

突然有一天,王小二听到一个词叫身残志坚,“对,我就是要做一个身残志坚的人!”终于,王小二下定决心,要做一个太监!

02

在做太监之前,他还有一个心愿未了,长这么大,王小二还不知道女人是啥味儿呢,所以,他拿着自己仅有的十两银子来到了妓院,让自己彻底不是男人之前,做一次真正的男人。

看着“怡红楼”的大牌子,王小二咽了口唾沫,以前总想但是舍不得来的地儿,今天终于进来了。

“老鸨,给我上姑娘!”王小二一进门就喊道。

大约有二百多斤的老鸨画着一脸的浓妆,笑眯眯地迎了上来:“呦!爷,你算来对地方了,咱这什么样的姑娘都有,不知道爷您好哪口呀? ”

“给爷来个好的,十两一晚上的!”

“那对不起爷,咱们这儿的姑娘可没有半个的!”老鸨撇了撇嘴说。

“算你狠!”王小二抬腿就往外走。

“等等,你要真想要,也有,就是质量稍微差点,你要不?”

“要要要!”王小二流着大哈喇子说。

“就是妈妈我喽!”

王小二看了看老鸨,心想:有总比没有好。一咬牙:“行!”

03

离开妓院之后,王小二满怀信心的朝医馆走去。刚到医馆的门口,他意识到不对了:自己身上仅存的那十两银子,昨晚上全给了老鸨,现在兜比脸干净,拿什么去做手术?

王小二抓耳挠腮思考半天,终于想到一个办法,转身来到了张兽医家。

“张大夫,忙吗?”王小二笑嘻嘻的打着招呼。

“呦,是小二呀!有何贵干呀?你可别说是给你家牲口看病,据我所知,别说猪和牛了,就连耗子也不在你家搭窝!”

“瞧你说的,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我王小二也不能一直穷吧?没准哪天我就发达了!”

“好嘞,那等着你发达了,到时候记得请我喝酒啊!”

“好说。言归正传,阉割你会不会?”王小二问道。

“那有啥不会的!十里八村的猪不都是我骟的嘛?”

“不不不,我不是说给猪,我说的是人!”王小二一脸严肃的看着张兽医。

“啊?”张兽医惊的张大了嘴。“你和我开什么玩笑呢?”

“没开玩笑?你就说你会不会?”

“没试过。不是,谁想被骟...被阉割呀?”

“我。”王小二淡淡的说。

张兽医彻底傻了,嘴张得都快掉到地上了。他长这么大还是头一次遇见这事。

“你确定是你要我把你给骟了?”张兽医犹豫的问。

“别废话,就说敢不敢?”王小二不耐烦的说。

“要是头猪我肯定没问题,要是人...”

“一个原理,我都不怕,你怕啥?”

“行!你敢我就敢,但是咱先说好了,要是有个破伤风呀,细菌感染啥的,我可不负责!”

“不用,你好好拿火烧烧你那刀就行!”

王小二咬着一根木棍,躺了下去。张兽医手起刀落,只听得一声“真他妈疼呀”,世上从此少了一个男人。

04

要说这王小二还真有点毅力,躺在床上三天三夜,生生抗了过来。又修养了些日子,身子就好的差不多了,他收拾好行囊,准备动身到京城去实现自己的“抱负”。

临走之前,一把火烧了自己的破屋子,看着眼前的一堆灰烬,王小二心里却有些激动:京城,小爷来了,不对,应该说咋家!

王小二一边乞讨,一边赶路。闲的无聊的时候就练练那个兰花指,有时还刻意捏着嗓子喊个“圣旨到”,算是提前熟悉业务。

看着京城气宇轩昂的城门,王小二嘴都快裂到后脑勺了。找了个湖泊洗的干干净净,王小二就奔着太监招募处去了。

“我要当太监!”王小二挺着腰板说。

“你谁呀?你说当就当呀?哪凉快哪呆着去!”招募处的公公不耐烦地说。

“我要效仿“九千九百岁”魏忠贤魏公,自阉入宫当太监!”王小二特意把“魏公”两个字说的很重。

“呦?还魏公呢?你说的是哪个魏公呀?莫不是那个自缢了的罪犯?”

“啥?”王小二一下就懵了,犹豫的问:“什么自缢?哪来的罪犯呀?”

那公公像看傻帽似的看着王小二说:“就是你口中的那个“九千九百岁”呀。你不知道呀?新皇登基,头一件大事就是办的他!”

王小二只觉得自己如五雷轰顶一般,自己的偶像怎么在一夜之间就形象倒塌了呢?不会的,这不会是真的!

过了好一会儿,王小二才回过神儿来,祈求道:“公公,您就收了我吧,您看我这都已经自阉了,不当太监,我还能干嘛呀?”

“那可不行!陛下下了谕令,明令禁止自阉!念在我今儿心情好,就不跟你计较了,你赶紧走吧。”

“那我还能去哪呀?我把家都烧了,一心想当太监!”

“你呀,爱去哪去哪,咱们这儿可不敢收你!来呀,给我轰出去!”

05

被扔在大街上的王小二可真是“鸡飞蛋打”,他现在是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想想自己,倒不如一头撞死。还有这个崇祯皇帝,你说你早不登基晚不登基,偏偏这个时候登基,想到此处,心里郁闷,不由的仰天长叹:“皇上呀皇上,你说你咋偏偏这时候当皇上呀?可害死了我呀!”

谁知这话却被一旁路过的锦衣卫听到了,心想:哎呦!这是什么情况?这么嚣张!简直无视我堂堂锦衣卫!肯定是反贼,杀!

“大哥,你听我解释,我不是那个意思...大哥,我真的不是反贼....大哥....”

自此,世上又少了一个太监!

END

PS:没有含沙射影,也不存在指桑骂槐,只是最近看《明朝那些事》时,看到宦官横行,便写了此文,一说一乐,不喜勿喷!

李莲英是怎么得到慈禧太后的宠幸的?

永乐四年(一四0六年)六月,郑和第一次下西洋,顺风南下,到达爪哇岛上的麻喏八歇国。爪哇古名?婆,今印度尼西亚爪哇岛,为南洋要冲,人口稠密,物产丰富,商业发达。

当时,这个国家的东王、西王正在打内战。东王战败,其属地被西王的军队占领。郑和船队的人员上岸到集市上做生意,被占领军误认为是来援助东王的,被西王麻喏八歇王误杀,计一百七十人。郑和部下的军官纷纷请战,说将士的血不能白流,急于向麻喏八歇国进行宣战,给以报复。

“爪哇”发生后,西王十分惧怕,派使者谢罪,要赔偿六万两黄金以赎罪。郑和第一次下西洋就出师不利,而且又无辜损失了一百七十名将士,按常情必然会引发一场大规模战斗。然而,郑和得知这是一场误杀,又鉴于西王诚惶诚恐,请罪受罚,于是禀明皇朝,化干戈为玉帛,和平处理这一。明王朝决定放弃对麻喏八歇国的赔偿要求,西王知道这件事后,十分感动,两国从此和睦相处。

爪哇岛三宝垄纪念郑和六百周年活动组委会成员向记者谈及此事,都十分敬佩,说郑和对各国不论强弱亲疏,平等对待,一视同仁,即时两国发生冲突,仍能保持极大的克制,委曲求全,以理服人,表现出对邻国的和平共处,睦邻友好,使中国和印尼两国人民的传统友谊源远流长,我们定居在这里也感到脸上有光,我们以郑和为骄傲。

印尼的学者认为,郑和舰队无疑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海上特混舰队,是一支无敌舰队。而郑和七下西洋的二十八年中,真正意义上的对外战争仅有锡兰(今斯里兰卡)一次,而且是在被迫无奈的情况下的防卫性作战。郑和在处理“爪哇”中,不但不动用武力,而且不要赔偿,充分体现了郑和是传播和平的使者,他传播的是“以和为贵”的中国传统礼仪,以及“四海一家”、“天下为公”的中华文明。

从一四0五年到一四三三年,郑和先后七次出使西洋,加强了中国和西洋各地的联系,扩大了国际贸易。其对“唐人”产生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则是人们没有想到的。林先生不无感慨地说,郑和的船队一到有“唐人”的国家,居住在这些国家的“唐人”便奔走相告,欣喜万分。他们的这种欣喜,是因为郑和带来的是强大的国威。郑和每到一个地方,先按国之礼节去拜访该国的国王,并送上携带的珍贵礼物,仅这些代表中国文化的珍贵礼物,就令所在国的国王、大臣、王公贵族刮目相看。当地人则更为郑和庞大的船队所敬佩,得知这些“唐人”的后面原来有这么一个强大的国家,因而对“唐人”不敢轻视,从而大大提高了“唐人”在国外的地位,促使了唐人街的形成。

冯梦龙是明家、戏曲家,毕生致力于、戏曲、民间文学的研究和编选通俗。他在《智囊》一书中记载,明英宗天顺年间英宗皇帝好宝玩,有宦官出主意说,三十年前宣宗宣德年间曾派遣三宝太监出使西洋,获得无数珍奇宝玩。英宗就命宦官到兵部查找郑和当年到西洋的海上路线图。兵部侍郎刘大夏得知,就把有关郑和航海资料找出,偷偷藏去并烧毁。《智囊》所记的刘大夏毁档史实虽有争议,但却证实了郑和确实留下了航海图和其他航海资料。

祝允明是明书法家,江南才子,与徐祯卿、唐寅、文徵明号称“吴中四才子”。祝允明在他所撰的《野记》中记述:“正德辛末岁(一五一一年),巴喇西国遣使臣沙地白入贡,去其国在南海,甚远。始领其王命,在洋舶行凡四年半,被风飘至西澜海面,舶坏,唯存一脚艇。又在洋飘风八日,至得吉零国(今孟加拉北部),住十一个月。又住地名秘得(今不丹)住八个月,乃遵路行二十六日至暹罗国。以情白王,玉赐日给,又与妇人四人,住彼又四年。至今年五月,才附番,人奈林船入广。其所贡:木闸六枚、内金叶表文、祖母绿一块、珊瑚树四株、玻璃瓶四把、玻璃盏四个及玛瑙珠、胡里丹”。

话说六百零二年前,有一个郑姓太监,带着他的第七房夫人,并率数万将士,组建了当时世界上最大规模的船队,七下西洋,名义上是经商贸易,实质是寻找失踪的小皇帝。

在长年的航海过程中,小夫人无所事事,闷的积郁成疾。许多将士也因海上生活单调枯燥和思乡之苦,精神萎迷不振。

郑和看了非常着急,担心长此下去,后果不堪设想。为了给夫人解闷,也为了振兴将士们的士气,郑姓太监开始寻找解决方案。方案原则如下:

一、必须可以四个人同玩:自己、小夫人、副帅、主要军官一名。以便联络感情、监视军情。

二、规则简单,但可以不断更改。方便学习,更方便根据小夫人的战况调整游戏规则。

三、持续时间长而不厌,适应海上的连续枯燥的生活。

经过冥思苦想,终于想到了切合现实的解决方案:

利用船上现有的毛竹做成竹牌,刻上文字图案,再制定游戏规则,放在吃饭的方桌上就能供四人同时。

在文字图案的确定上,红“中”代表中原大地,又符合中国红的原则。

竹牌刻上“发”字,暗合航海的经商名义,发财的数量则从“一万”到“九万”,按照中国的习俗,过满则溢,所以没有更多的万。万字牌定下来之后,其他的就照推了,船上粮食以大饼为主,于是,一饼到九饼;饼吃得腻了,鱼吧,一条到九条鱼。行船靠风向,有了“东”、“南”、“西”、“北”风。“春桃”、“夏荷”、“秋菊”、“冬梅”代表一年四季;用白板代表白茫茫的大海。

游戏一经推出,盛况空前,海上浩荡船队一片哗啦之声。

将士中,有一麻姓将军,屡战屡胜,胜了之后则高声说唱,极大鼓舞了全军上下的士气,久之,竹牌正式取名“”。

小皇帝找到没有无从考证,但从此诞生了一个风靡中国大地六百余年仍然生生不息的游戏。并衍生出几乎可以代表中国文化的文化:文化。

有人说,“文化”作为中国文化的一种象征,表现出中国人强调自我、善于独立生存的文化特征。

其实与其他体育活动最大的不同是四方参加的游戏。不象围棋、象棋等都是双人对战,桥牌虽然是四个人却实际上是分成两边配合的。双方参与的互动再复杂也有限,而的四方作战就更为错综,从此意义来说,反而是一种虚拟现实得更加真实的高智商游戏。

关于西安清真大寺,还有着一段故事。明朝,当郑和准备率领庞大的远洋舰队再次下西洋时,虽使团人员近两万,却唯独缺少精通阿拉伯语和锡兰语的翻译。于是郑和便千里迢迢,专程来到久已闻名的长安城清真寺求贤选才。

经过认真考核、仔细挑选,他选中了寺院的掌教哈三,并且任命他为西洋使团的总翻译。哈三聪慧稳重、不负“郑”望,在出使途中,不仅为郑和出谋划策,排忧解难,而且顺利完成使命。回到京城,郑和为哈三报功请赏,哈三均婉言谢绝,他只要求圣上能恩泽清真寺,拨款修葺。郑和领旨重返长安,亲自设计绘图,召募巧匠,选择良材,使清寺大寺面貌一新。

清真大寺,历经数朝。1200多年来,寄托着穆斯林民族的希望和心愿。至今它依然是西安数万穆斯林虔诚礼拜、联络感情、文化交流、庆祝节日的圣殿。

每个中国人都知道三宝太监郑和七下西洋的故事,但是郑和这个人终始就是一个谜。一个生在云南的穆斯林的小孩子怎会来到万仞高墙之内的皇宫?在明初那样复杂的政局之中,一个宦官怎么会受到皇帝的青睐脱颖而出?成就郑和一世英明的航海生涯究竟是怎样的波澜壮阔气象万千?

带着疑问,我去寻找真实的郑和,当我第一次在《海上丝路珍藏册》上看到了他的画像,不由眼前一亮,他身材高大,器宇轩昂,目光坚定地望着前方,有一种不怒自威的王者风范。后来,我又在云南看到了郑和的塑像,冷峻的花岗岩石塑像,与画像相比,少了几分衣着的华丽色彩,却增添了几分儒雅飘逸,《郑和下西洋》一书上也记载:"郑和身高九尺,腰大十围,四岳峻而鼻小,是极贵的面相,而且眉目分明,耳白过人,齿如编贝,行如虎步,声音洪亮",原来他生来就是一位神丰仪的非凡人物。

郑和,一定是智慧兼具仪表,才华兼具胆识,才能成为古代最伟大的航海家与外交家之一。我果然没料错,在关于他的专著上写道:"郑和在航海、外交、军事、建筑等诸多方面都体现出卓越的智慧和才华。"

郑和的一生,与他的人生经历息息相关,要更好地了解他,就要追溯到他的祖先,北宋神宗熙宁三年(1070年),他的十世祖--中亚布哈拉的普化力国王或教长所非尔,率5000多人和5000多匹驼马来中国朝贡,并申请归诚,神宗封他为宁彝候。他的五世祖--赛典赤赡思丁赶上伟大的忽必烈时代,被封为咸阳王,驻镇滇南。从此,他们成了云南的贵族大姓。虽然变成了地道的中国人,但是依然信奉伊斯兰教,郑和的祖父和父亲都曾去遥远的圣地朝拜过。他在幼年时,常在其父膝下听其讲述朝圣麦加途中的种种见闻。父亲跋山涉水的惊险旅程,远方异国他邦的风土人情,给小郑和留下了难以忘怀的印象,说不尽的新奇事物,道不完的天方夜谭,象磁铁般深深地吸引了他。身受家庭父辈这种冒险精神的熏陶,小郑和从小就立下鸿鹄之志,准备将来远航西洋,朝圣麦加。他常常坐而冥思,起而力行,刻苦学习划船、使帆、游泳,还潜心于航海史籍的研读,好像刻意要成为一代航海家、冒险家似的。

正当他小心翼翼地编织着美好前程之梦的时候,命运之神把不幸降到了他的头上。1385年洪武皇帝朱元璋出兵平定云南,郑和的父亲不幸蒙难,那时他还不叫郑和,他叫马三保,11岁的马三保成为无数被俘、并被立刻阉割儿童的之一。这是艰辛的开始,也是荣耀的伏笔。

千古奇才郑和之二 —— 军事才能终身护航

从1385年开始,11岁的马三保随着明军征战南北,塞外、北平,处处都留下他幼小的足迹。战争,让这个孩子吃尽了苦头,但也让他迅速成长。在他十六岁时,见到了当时的燕王,后来的永乐皇帝朱棣,当即被选为燕王的贴身侍卫,从此伴王左右。毫无疑问,那时他已是一名出类拔萃的少年,并且从那时开始,他就已是一名武林高手,当我在《海上丝路珍藏册》中看到,他右手握着腰间佩剑的剑柄,一副蓄势待发的样子,不禁想象他一剑出鞘,是怎样迅疾凌厉;亦不知他的剑术较之秦代的荆柯,宋代的岳飞又如何。少年的他十分刻苦,在燕王府日日练刀舞剑,夜夜苦读诗书。

1399年8月,明王朝爆发了长达四年之久的"靖难之战"中,他跟随朱棣出生入死,军事才能与日俱增,屡立战功。在"靖难"之初,便立下大功,为朱棣后来的胜利奠定基础。"靖难"刚开始时,燕军颇为孤立,政治、军事和经济都处于下风,势力范围仅限于燕赵的几座孤城(今北京通县、津蓟县、居庸关、怀来等地),明将李景隆趁朱棣进攻大宁之机,包围北平,结九营于郑村坝(今北京东20里),燕王还师交战,马三保献计,一旦李景隆兵动,以奇兵左右夹击。燕王纳他的计谋,并令他亲临战阵,三保出生入死,连破李景隆七营,斩首数万级,李景隆不敌,南逃德州,顿时军心大乱,燕军一下获降军数万,战马2万匹,取得了自"靖难"后的首次大捷,从此扭转了整个战局,朱棣对此念念不忘。1402年7月,朱棣登基当上了皇帝,马三保也被封官,任内官监太监,相当于正四品,在经历二十多年难苦卓绝的生活后,他成了地位显赫的大内太监。1404年,又被赐姓"郑",中国历来有"马不入宫殿"的说法,马三保在郑村立下他最大的战功,所以赐姓"郑";三保出生时父母为祈求真主保佑,世道平和,小孩能平安成长,所以给他取名为和;从此他改名为郑和,原来的名字慢慢被遗忘。在中国古代,赐姓是至高无上的荣耀,而宦官被赐姓则是绝无仅有,可见永乐皇帝是多么倚重与信任郑和。

多年的军中生活,历练了郑和的军事才能。他既有谋略家运筹帷幄的才能,又有战将亲自上阵杀敌的本领,不愧是一位杰出的军事人才。军事才能正是他一生取得各种成就的基础,在航海上也派上极大的用场。在船队,他既是外交正吏,也是兵将首领,航海途中,船队曾经历了三次极其险恶的战役,但凭着郑和的军事才能,都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

西游记29回原文是什么?

前段时间突然对慈禧的人生感兴趣,于是大量搜索关于慈禧的资料,如果可以用两个字形容那就是奢侈,无论是从日常生活中还是处理朝政或是逃亡的过程中,慈禧身边都有一个很重要的人—大太监李莲英。

李莲英从小父母双亡,家里贫穷,九岁进宫成了一名太监。李莲英原来是叫李进喜,后来入宫后几年在慈禧身边做事,被慈禧赐名李莲英。李莲英十分聪明听话,他不像他的前任太监安德海那样张狂,懂得去了解慈禧太后的喜爱和脾气,作为奴才他效力主子却本分。大家都知道慈禧下棋的事情,一个小太监说我吃太后的马,慈禧便说你吃我的马我杀你全家。在这样的一个主子面前李莲英能够混的如鱼得水,也证明了他做人处事是非常聪明的。

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李莲英的梳头功夫深受慈禧太后的喜爱,众人皆知慈禧是一个非常爱美的女人,不仅吃了几十年人奶来让自己青春永驻,还特别喜欢漂亮的衣服和妆容。李莲英刚入宫的时候是进了梳头房做一个小太监,帮助其他梳头太监打杂,当时慈禧还是咸丰的贵妃,整天因为梳头的事情打骂身边的梳头太监。李莲英看到这种情况,借机请去了青楼,在那里李莲英卖一些胭脂水粉之类叫卖,每天端详那些女子梳的发式,后来跟那些女子熟悉之后就去她们的房间送,然后他学习那些姑娘梳头的方法和新颖的样式,经过苦练,短时间内他差不多掌握了几十种梳头的方法。

回宫之后李莲英恳求慈禧身边的梳头太监向慈禧推荐自己,终于有一天机会来了,李莲英就把青楼女子梳的发型梳到慈禧头上,而且不掉一根头发。没想到慈禧特别满意,于是李莲英获得了梳头太监的职位,从此顺风顺水,随着慈禧权利的增大,李莲英的职位也从一个小太监变成了最后的二品。

除了李莲英聪明听话,会梳头之外,我想还有一部分原因是他已经成为了慈禧身边唯一一个能够说心里话的人,慈禧从入宫开始就面临着后宫的尔虞我诈,尤其是在咸丰皇帝死后她独自在后宫孤独寂寞,身边的李莲英善解人意,能够逗她开心为她排忧解难,在慈禧老年的时候李莲英似乎已经成了她的一个伙伴,两人经常在御花园拍照。传闻说慈禧与李莲英经常谈话到深夜,也有传闻说李莲英在慈禧寂寞的时候从宫外带男子进宫,不管从什么方面都是按照慈禧的爱好的需求办事,而且能够善后。以至于后来朝中的一些官员议论李莲英的种种野心和不好。

李莲英作为慈禧身边的红人,享受了荣华富贵也获得了殊荣,但是太监的身份和他的特殊地位也让清朝灭亡后使他遭人唾弃,当时的太监作为一个时代下扭曲的产物,我想本身就遭遇着不公平。不管是屈辱还是荣华,我都希望这些荣辱兴亡都随着历史的滚滚长河飘然而去。

永乐大帝拿下南京后是怎麽确保全国军队不反噬自己的?

脱难江流来国土?承恩八戒转山林

诗曰:妄想不复强灭,真如何必希求?本原自性佛前修,迷悟岂居前后?悟即刹那成正,迷而万劫沉流。若能一念合真修,灭尽恒沙罪垢。却说那八戒、沙僧与怪斗经个三十回合,不分胜负。你道怎么不分胜负?若论赌手段,莫说两个和尚,就是二十个,也敌不过那妖精。只为唐僧命不该死,暗中有那护法神-保着他,空中又有那六丁六甲、五方揭谛、四值功曹、一十八位护教伽蓝,助着八戒沙僧。且不言他三人战斗,却说那长老在洞里悲啼,思量他那徒弟,眼中流泪道:“悟能啊,不知你在那个村中逢了善友,贪着斋供!悟净啊,你又不知在那里寻他,可能得会?岂知我遇妖魔,在此受难!几时得会你们,脱了大难,早赴灵山!”正当悲啼烦恼,忽见那洞里走出一个妇人来,扶着定魂桩叫道:“那长老,你从何来?为何被他缚在此处?”长老闻言,泪眼偷看那妇人约有三十年纪,遂道:“女菩萨,不消问了,我已是该死的,走进你家门来也。要吃就吃了罢,又问怎的?”那妇人道:“我不是吃人的。我家离此西下,有三百余里。那里有座城,叫做宝象国。我是那国王的第三个公主,侞名叫做百花羞。只因十三年前八月十五日夜,玩月中间,被这妖魔一阵狂风摄将来,与他做了十三年夫妻。在此生儿育女,杳无音信回朝,思量我那父母,不能相见。你从何来,被他拿住?”唐僧道:“贫僧乃是差往西天取经者,不期闲步,误撞在此。如今要拿住我两个徒弟,一齐蒸吃理。”那公主陪笑道:“长老宽心,你既是取经的,我救得你。那宝象国是你西方去的大路,你与我捎一封书儿去,拜上我那父母,我就教他饶了你罢。”三藏点头道:“女菩萨,若还救得贫僧命,愿做捎书寄信人。”那公主急转后面,即修了一纸家书,封固停当,到桩前解放了唐僧,将书付与。唐僧得解脱,捧书在手道:“女菩萨,多谢你活命之恩。贫僧这一去,过贵处,定送国王处。只恐日久年深,你父母不肯相认,奈何?切莫怪我贫僧打了诳语。”公主道:“不妨,我父王无子,止生我三个姊妹,若见此书,必有相看之意。三藏紧紧袖了家书,谢了公主,就往外走,被公主扯住道:“前门里你出不去!那些大小妖精,都在门外摇旗呐喊,擂鼓筛锣,助着大王,与你徒弟厮杀哩。你往后门里去罢,若是大王拿住,还审问审问;只恐小妖儿捉了,不分好歹,挟生儿伤了你的性命。等我去他面前,说个方便。若是大王放了你啊,待你徒弟讨个示下,寻着你一同好走。”三藏闻言,磕了头,谨依吩咐,辞别公主,躲离后门之外,不敢自行,将身藏在荆棘丛中。

却说公主娘娘,心生巧计,急往前来,出门外,分开了大小群妖,只听得叮叮-,兵刃乱响,原来是八戒沙僧与那怪在半空里厮杀哩。这公主厉声高叫道:“黄袍郎!”那妖王听得公主叫唤,即丢了八戒沙僧,按落云头,揪了钢刀,搀着公主道:“浑家,有甚话说?”公主道:“郎君啊,我才时睡在罗帏之内,梦魂中,忽见个金甲神人。”妖魔道:“那个金甲神?上我门怎的?”公主道:“是我幼时,在宫里对神暗许下一桩心愿:若得招个贤郎驸马,上名山,拜仙府,斋僧布施。自从配了你,夫妻们欢会,到今不曾题起。那金甲神人来讨誓愿,喝我醒来,却是南柯一梦。因此,急整容来郎君处诉知,不期那桩上绑着一个僧人,万望郎君慈悯,看我薄意,饶了那个和尚罢,只当与我斋僧还愿,不知郎君肯否?”那怪道:“浑家,你却多心呐!甚么打紧之事。我要吃人,那里不捞几个吃吃?这个把和尚,到得那里,放他去罢。”公主道:“郎君,放他从后门里去罢。”妖魔道:“奈烦哩,放他去便罢,又管他甚么后门前门哩。”他遂绰了钢刀高叫道:“那猪八戒,你过来。我不是怕你,不与你战,看着我浑家的分上,饶了你师父也。趁早去后门首,寻着他,往西方去罢。若再来犯我境界,断乎不饶!”那八戒与沙僧闻得此言,就如鬼门关上放回来的一般,即忙牵马挑担,鼠窜而行,转过那波月洞后门之外,叫声“师父!”那长老认得声音,就在那荆棘中答应。沙僧就剖开草径,搀着师父,慌忙的上马。这里狠毒险遭青面鬼,殷勤幸有百花羞。鳌鱼脱却金钩钓,摆尾摇头逐浪游八戒当头领路,沙僧后随,出了那松林,上了大路。你看他两个哜哜嘈嘈,埋埋怨怨,三藏只是解和。遇晚先投宿,鸡鸣早看天,一程一程,长亭短亭,不觉的就走了二百九十九里。猛抬头,只见一座好城,就是宝象国。真好个处所也:云渺渺,路迢迢。地虽千里外,景物一般饶。瑞霭祥烟笼罩,清风明月招摇——的远山,大开图画;潺潺——的流水,碎溅琼瑶。可耕的连阡带陌,足食的密蕙新苗。渔钓的几家三涧曲,樵的一担两峰椒。廓的廓,城的城,金汤巩固;家的家,户的户,只斗逍遥。九重的高阁如殿宇,万丈的层台似锦标。也有那太极殿、华盖殿、烧香殿、观文殿、宣政殿、延英殿,一殿殿的玉陛金阶,摆列着文冠武弁;也有那大明宫、昭阳宫、长乐宫、华清宫、建章宫、未央宫,一宫宫的钟鼓管-,撒抹了闺怨春愁。也有禁苑的,露花匀嫩脸;也有御沟的,风柳舞纤腰。通衢上,也有个顶冠束带的,盛仪容,乘五马;幽僻中,也有个持弓挟矢的,拨云雾,贯双雕。花柳的巷,管弦的楼,春风不让洛阳桥。取经的长老,回首肝胆裂;伴师的徒弟,息肩小驿梦魂消。看不尽宝象国的景致。师徒三众,收拾行李、马匹,安歇馆驿中。唐僧步行至朝门外,对阁门大使道:“有唐朝僧人,特来面驾,倒换文牒,乞为转奏转奏。”那黄门奏事官,连忙走至白玉阶前奏道:“万岁,唐朝有个高僧,欲求见驾,倒换文牒。”那国王闻知是唐朝大国,且又说是个方上圣僧,心中甚喜,即时准奏,叫:“宣他进来。”把三藏宣至金阶,舞蹈山呼礼毕。两边文武多官,无不叹道:“上邦人物,礼乐雍容如此!”那国王道:“长老,你到我国中何事?”三藏道:“小僧是唐朝释子,承我天子敕旨,前往西方取经。原领有文牒,到陛下上国,理合倒换。故此不识进退,惊动龙颜。”国王道:“既有唐天子文牒,取上来看。”三藏双手捧上去,展开放在御案上。牒云:“南赡部洲国奉天承运唐天子牒行:切惟朕以凉德,嗣续丕基,事神治民,临深履薄,朝夕是惴。前者,失救泾河老龙,获谴于我皇皇后帝,三魂七魄,倏忽阴司,已作无常之客。因有阳寿未绝,感冥君放送回生,广陈善会,修建度亡道场。感蒙救苦观世音菩萨,金身出现,指示西方有佛有经,可度幽亡,超脱孤魂。特着法师玄奘,远历千山,询求经偈。倘到西邦诸国,不灭善缘,照牒放行。须至牒者。贞观一十三年,秋吉日,御前文牒。”(上有宝印九颗)国王见了,取本国玉宝,用了花押,递与三藏。三藏谢了恩,收了文牒,又奏道:“贫僧一来倒换文牒,二来与陛下寄有家书。”国王大喜道:“有甚书?”三藏道:“陛下第三位公主娘娘,被碗子山波月洞黄袍妖摄将去,贫僧偶尔相遇,故寄书来也。”国王闻言,满眼垂泪道:“自十三年前,不见了公主,两班文武官,也不知贬退了多少,宫内宫外,大小婢子太监,也不知打死了多少,只说是走出皇宫,迷失路径,无处找寻,满城中百姓人家,也盘诘了无数,更无下落。怎知道是妖怪摄了去!今日乍听得这句话,故此伤情流泪。”三藏袖中取出书来献上。国王接了,见有平安二字,一发手软,拆不开书,传旨宣翰林院大学士上殿读书。学士随即上殿,殿前有文武多官,殿后有后妃宫女,俱侧耳听书。学士拆开朗诵,上写着:“不孝女百花羞顿首百拜大德父王万岁龙凤殿前,暨三宫母后昭阳宫下,及举朝文武贤卿台次:拙女幸托坤宫,感激劬劳万种,不能竭力怡颜,尽心奉孝。乃于十三年前八月十五日良夜佳辰,蒙父王恩旨着各宫排宴,赏玩月华,共乐清霄盛会。正欢娱之间,不觉一阵香风,闪出个金睛蓝面青发魔王,将女擒住,驾祥光,直带至半野山中无人处,难分难辨,被妖倚强,霸占为妻。

是以无奈捱了一十三年,产下两个妖儿,尽是妖魔之种。论此真是败坏人轮,有伤风化,不当传书玷辱;但恐女死之后,不显分明。正含怨思忆父母,不期唐朝圣僧,亦被魔王擒住。是女滴泪修书,大胆放脱,特托寄此片楮,以表寸心。伏望父王垂悯,遣上将早至碗子山波月洞捉获黄袍怪,救女回朝,深为恩念。草草欠恭,面听不一。逆女百花羞再顿首顿首。’那学士读罢家书,国王大哭,三宫滴泪,文武伤情,前前后后,无不哀念。国王哭之许久,便问两班文武:“那个敢兴兵领将,与寡人捉获妖魔,救我百花公主?”连问数声,更无一人敢答,真是木雕成的武将,泥塑就的文官。那国王心生烦恼,泪若涌泉。只见那多官齐俯伏奏道:“陛下且休烦恼,公主已失,至今一十三载无音。偶遇唐朝圣僧,寄书来此,未知的否。况臣等俱是凡人凡马,习学兵书武略,止可布阵安营,保国家无侵陵之患。那妖精乃云来雾去之辈,不得与他觌面相见,何以征救?想东土取经者,乃上邦圣僧。这和尚道高龙虎伏,德重鬼神钦,必有降妖之术。自古道,来说是非者,就是是非人。可就请这长老降妖邪,救公主,庶为万全之策。”那国王闻言,急回头便请三藏道:“长老若有手段,放法力,捉了妖魔,救我孩儿回朝,也不须上西方拜佛,长发留头,朕与你结为兄弟,同坐龙床,共享富贵如何?”三藏慌忙启上道:“贫僧粗知念佛,其实不会降妖。”国王道:“你既不会降妖,怎么敢上西天拜佛?”那长老瞒不过,说出两个徒弟来了,奏道:“陛下,贫僧一人,实难到此。贫僧有两个徒弟,善能逢山开路,遇水迭桥,保贫僧到此。”国王怪道:“你这和尚大没理,既有徒弟,怎么不与他一同进来见朕?若到朝中,虽无中意赏赐,必有随分斋供。”三藏道:“贫僧那徒弟丑陋,不敢擅自入朝,但恐惊伤了陛下的龙体。”国王笑道:“你看你这和尚说话,终不然朕当怕他?”三藏道:“不敢说。我那大徒弟姓猪,法名悟能八戒,他生得长嘴獠牙,刚鬃扇耳,身粗肚大,行路生风。第二个徒弟姓沙,法名悟净和尚,他生得身长丈二,臂阔三停,脸如蓝靛,口似血盆,眼光闪灼,牙齿排钉。他都是这等个模样,所以不敢擅领入朝。”国王道:“你既这等样说了一遍,寡人怕他怎的?宣进来。”随即着金牌至馆驿相请。那呆子听见来请,对沙僧道:“兄弟,你还不教下书哩,这才见了下书的好处。想是师父下了书,国王道:捎书人不可怠慢,一定整治筵宴待他。他的食肠不济,有你我之心,举出名来,故此着金牌来请。大家吃一顿,明日好行。”沙僧道:“哥啊,知道是甚缘故,我们且去来。”遂将行李马匹俱交付驿丞,各带随身兵器,随金牌入朝。早行到白玉阶前,左右立下,朝上唱个喏,再也不动。那文武多官,无人不怕,都说道:“这两个和尚,貌丑也罢,只是粗俗太甚!怎么见我王更不下拜,喏毕平身,挺然而立,可怪可怪!”八戒听见道:“列位,莫要议论,我们是这般。乍看果有些丑,只是看下些时来,却也耐看。”

那国王见他丑陋,已是心惊,及听得那呆子说出话来,越发胆颤,就坐不稳,跌下龙床,幸有近侍官员扶起。慌得个唐僧跪在殿前,不住的叩头道:“陛下,贫僧该万死万死!我说徒弟丑陋,不敢朝见,恐伤龙体,果然惊了驾也。”那国王战兢兢走近前,搀起道:“长老,还亏你先说过了;若未说,猛然见他,寡人一定唬杀了也!”国王定性多时,便问:“猪长老沙长老,是那一位善于降妖?”那呆子不知好歹,答道:“老猪会降。”国王道:“怎么家降?”八戒道:“我乃是天蓬元帅,只因罪犯天条,堕落下世,幸今皈正为僧。自从东土来此,第一会降妖的是我。”国王道:“既是天将临凡,必然善能变化。”八戒道:“不敢,不敢,也将就晓得几个变化儿。”国王道:“你试变一个我看看。”八戒道:“请出题目,照依样子好变。”国王道:“变一个大的罢。”那八戒他也有三十六般变化,就在阶前卖弄手段,却便捻诀念咒,喝一声叫“长!”把腰一躬,就长了有八九丈长,却似个开路神一般。吓得那两班文武,战战兢兢;一国君臣,呆呆挣挣。时有镇殿将军问道:“长老,似这等变得身高,必定长到甚么去处,才有止极?”那呆子又说出呆话来道:“看风,东风犹可,西风也将就;若是南风起,把青天也拱个大窟窿!”那国王大惊道:“收了神通罢,晓得是这般变化了。”八戒把身一矬,依然现了本相,侍立阶前。国王又问道:“长老此去,有何兵器与他交战?”八戒腰里掣出钯来道:“老猪使的是钉钯。”国王笑道:“可败坏门面!我这里有的是鞭简瓜锤,刀枪钺斧,剑戟矛镰,随你选称手的拿一件去。那钯算做甚么兵器?”八戒道:“陛下不知,我这钯,虽然粗夯,实是自幼随身之器。曾在天河水府为帅,辖押八万水兵,全仗此钯之力。今临凡世,保护吾师,逢山筑破虎狼窝,遇水掀翻龙蜃袕,皆是此钯。”国王闻得此言,十分欢喜心信。即命九嫔妃子:“将朕亲用的御酒,整瓶取来,权与长老送行。”遂满斟一爵,奉与八戒道:“长老,这杯酒聊引奉劳之意。待捉得妖魔,救回小女,自有大宴相酬,千金重谢。”那呆子接杯在手,人物虽是粗鲁,行事倒有斯文,对三藏唱个大喏道:“师父,这酒本该从你饮起,但君王赐我,不敢违背,让老猪先吃了,助助兴头,好捉妖怪。”那呆子一饮而干,才斟一爵,递与师父。三藏道:“我不饮酒,你兄弟们吃罢。”沙僧近前接了。八戒就足下生云,直上空里,国王见了道:“猪长老又会腾云!”呆子去了,沙僧将酒亦一饮而干,道:“师父!那黄袍怪拿住你时,我两个与他交战,只战个手平。今二哥独去,恐战不过他。”三藏道:“正是,徒弟啊,你可去与他帮帮功。”沙僧闻言,也纵云跳将起去。那国王慌了,扯住唐僧道:“长老,你且陪寡人坐坐,也莫腾云去了。”唐僧道:“可怜可怜!我半步儿也去不得!”此时二人在殿上叙话不题。却说那沙僧赶上八戒道:“哥哥,我来了。”八戒道:“兄弟,你来怎的?”沙僧道:“师父叫我来帮帮功的。”八戒大喜道:“说得是,来得好。我两个努力齐心,去捉那怪物,虽不怎的,也在此国扬扬姓名。”你看他:——祥光辞国界,氤氲瑞气出京城。领王旨意来山洞,努力齐心捉怪灵。他两个不多时,到了洞口,按落云头。八戒掣钯,往那波月洞的门上,尽力气一筑,把他那石门筑了斗来大小的个窟窿。吓得那把门的小妖开门,看见是他两个,急跑进去报道:“大王,不好了!那长嘴大耳的和尚,与那晦气脸的和尚,又来把门都打破了!”那怪惊道:“这个还是猪八戒、沙和尚二人。我饶了他师父,怎么又敢复来打我的门!”小妖道:“想是忘了甚么物件,来取的。”老怪咄的一声道:“胡缠!忘了物件,就敢打上门来?必有缘故!”急整束了披挂,绰了钢刀,走出来问道:“那和尚,我既饶了你师父,你怎么又敢来打上我门?”八戒道:“你这泼怪干得好事儿!”老魔道:“甚么事?”八戒道:“你把宝象国三公主骗来洞内,倚强霸占为妻,住了一十三载,也该还他了。我奉国王旨意,特来擒你。你快快进去,自家把绳子绑缚出来,还免得老猪动手!”那老怪闻言,十分发怒。你看他屹迸迸,咬响钢牙;滴溜溜,睁圆环眼;雄纠纠,举起刀来;赤淋淋,拦头便砍。八戒侧身躲过,使钉钯劈面迎来,随后又有沙僧举宝杖赶上前齐打。这一场在山头上赌斗,比前不同,真个是:言差语错招人恼,意毒情伤怒气生。这魔王大钢刀,着头便砍;那八戒九齿钯,对面来迎。沙悟净丢开宝杖,那魔王抵架神兵。一猛怪,二神僧,来来往往甚消停。这个说:“你骗国理该死罪!”那个说:“你罗闲事报不平!”这个说:“你强婚公主伤国体!”那个说:“不干你事莫闲争!”算来只为捎书故,致使僧魔两不宁。他们在那山坡前,战经八九个回合,八戒渐渐不济将来,钉钯难举,气力不加。你道如何这等战他不过?当时初相战斗,有那护法诸神,为唐僧在洞,暗助八戒沙僧,故仅得个手平;此时诸神都在宝象国护定唐僧,所以二人难敌。那呆子道:“沙僧,你且上前来与他斗着,让老猪出恭来。”他就顾不得沙僧,一溜往那蒿草薜萝,荆棘葛藤里,不分好歹,一顿钻进,那管刮破头皮,搠伤嘴脸,一毂辘睡倒,再也不敢出来,但留半边耳朵,听着梆声。那怪见八戒走了,就奔沙僧。沙僧措手不及,被怪一把抓住,捉进洞去,小妖将沙僧四马攒蹄捆住。

毕竟不知端的性命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西游记基本信息如下:

《西游记》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是由明代家吴承恩所创作的中国古代第一部浪漫主义的长篇神魔。吴承恩大约在50岁(1550年前后)写了《西游记》的前十几回。后因故中断许年,直到晚年辞官离任回到故里,他才得以完成《西游记》的全部创作。 因此,大致可以推断出,《西游记》是他在1550至1582年写作的,前后历时32年。 自《西游记》问世以来,民间广为流传,各式各样的版本层出不穷,明代刊本就有六种。清代刊本、抄本也有七种,典籍所记已佚版本十三种。战争以后,中国古典文学作品大量被译为西文,西渐欧美,已有英、法、德、意、西、世(世界语),斯(斯瓦希里语)、俄、捷、罗、波、日、朝、越等文种。并发表了不少研究论文和专著,许多人对这部都作出了极高的评价。 天下所分四大洲:东胜神洲-众仙岛组成的洲,各路散仙云集之地,也是孙悟空的诞生地;南赡部洲-国所在地,唐僧也是由此出发取经;西牛贺洲-西天如来以及众神佛所在之处,佛法昌盛,唐僧取经的目的地;北俱芦洲-最荒凉的洲,无佛法普及,全都是赤身的野人。西游记四大名著之一。

名称:《西游记》

作者:吴承恩

英文名:The Journey to the West

别名:《西游记》

类别:神话

主要人物:孙悟空、唐僧、猪八戒、沙悟净

经典故事:大闹天宫、三打白骨精等

最早出版时间:明万历20年(1592年)

其他:中国四大古典名著之一

古代当太监对身体需要先阉割致残,为啥还是有那么多人争着去当呢?

谷王朱橞、曹国公李景隆把手南京金川门,打开城门迎接燕军进城。宫中火起,建文帝不知所终。建文帝到哪儿去了?不知道,我们以前说了。朱棣来了,怎么办?朱棣的心思,就是要做皇帝。所以就有记载说,朱棣从火中拽出死尸来,指后尸为帝尸,然后给他发丧,说他死了。这是官方史料记载,那么下一步,朱棣就可以合法地登上皇位。如果你说建文帝没有死,那朱棣这皇帝也没办法做,所以从官方的文献上说:建文帝死了。

* 说建文帝死了,这就意味着在通向皇帝宝座的道路上,最大的障碍已经被扫除了。那么接下来,朱棣是不是就可以打开皇宫,走上金銮殿,堂而皇之地做起皇帝来呢?

朱棣要做皇帝,用现在的想法,打开皇宫,大摇大摆,宣布个日子咱们登极就完了嘛。不是。中国做皇帝这个礼仪很复杂,他要做皇帝,不说自己要做皇帝,他要让别人推荐他、推举他做皇帝。大家要上表文,说你怎么样有德,你怎么样贤明,上天如何眷顾,国家离开你不成,你赶快做皇帝吧!朱棣说,我是能力不行,道德不行,我不能做皇帝,这个位子我不能做,推辞,一次推让。大家说不行,不能推辞,再次上书,叩首请求,国家还是离开你不成,你一定要做皇帝。朱棣再次推辞,不成,我能力不够,品德不够,我不能做皇帝,应该待有贤明之主出来,让他来做皇帝。大家不答应,三次上书,离开你不行,非做不可。朱棣说,既然大家这样强烈要求我,那我就勉强服从大家的意见,我就做皇帝吧!

这在中国古代叫做“三推让”之礼,做皇帝之前要有“三推让”。实际上我说,中国古代的礼制,最虚伪的莫过这“三推让”之礼了!——三年之前,四年之前,他们从北京往南方打不就是为了当皇帝吗?宝座摆在面前,还要三次推让。朱棣在三次推让之后,登上了皇帝宝座。

但是登上皇帝宝座之前,他的一干人马往皇宫走去,突然有一个人拦住马头,这是谁啊?学士杨荣,说,你就这样去登皇位吗?朱棣说,什么意思?您怎么忘了去祭孝陵?朱棣一下恍然大悟:天下是朱元璋的天下,我要继皇位,我要合法性,我要把老皇帝摆在前头,要祭孝陵、祭天说明我的合法性。朱棣恍然大悟,于是到孝陵祭奠朱元璋,然后当皇帝。这些都是给天下臣民看的。靖难之役的结果,是以朱棣的全胜、登上皇位,建文帝不知所终而告结束,朱棣继位,改明年,第二年(公元1403年)为永乐元年,年号改成“永乐”。

但是,仅仅经过三次推让,仅仅有在进城之前所写的这些信,宣布自己是合法的,合理合法地登上皇位,还不够,还要有一篇继位诏书。这个继位诏书很重要,我继了皇位,我要做什么,我为什么做皇帝,我要做什么样的皇帝,要让天下臣民都知道。谁来起草这个继位诏书呢?朱棣找到一个人,谁?这就是朱棣当年起兵的时候,他的谋臣姚广孝向他提到的一个人。姚广孝在朱棣起兵打向南京的时候,知道这场战争非常残酷,说你可能要杀很多人,但是你要攻打到南京以后,有一个人你不能杀。燕王说,什么人?姚广孝说:方孝孺。为什么不能杀呢?这个人是天下读书,如果你杀了他,天下读书就绝了。现在我们的话说,他是天下读书人的代表,你要把他杀了,就伤了很多读书人的心。而且,他所承传的学问,可能就没有人继承了。

* 方孝孺是明代洪武、建文时期一位重要的思想家、文学家。他年轻时,曾拜元末明初文坛领袖、思想家、理学家宋濂为师,学问大进。方孝孺曾任建文朝翰林侍讲学士,虽然官品不高,但无论是讨论国家大事,还是为建文帝读书解惑,他都是建文帝身边不可缺少的近臣之一。由于方孝孺饱读诗书,满腹经纶,又为人正直,所以他在当时的知识分子阶层无疑是一面旗帜,有着极大的影响力。

那么现在,朱棣要登皇位,请谁来起草诏书呢?非方孝孺莫属,于是他就派人去请方孝孺。几次下诏,方孝孺拒绝出门。最后迫不得已,穿上孝服,来到朱棣的面前。见到朱棣,在宫殿上大哭,悲彻殿宇。朱棣起来说,先生你不要这么悲痛,我这次来,不过就是效法周公辅成王。

* 公元前1027年,周武王建立了西周王朝。但仅仅过了两年,周武王就病死了,他的儿子姬诵继承王位,这就是周成王。当时,成王只有13岁,年幼不懂事,并且周王朝刚建立不久,还很不稳固,于是,武王的弟弟周公旦摄政,辅佐成王掌管国家大事,实际上是代行天子的职权。历史上通常不称周公旦的名字,只称他为周公。周公辅佐成王执政了七年,他外平叛乱,内修典章制度,恪守臣子的本分,总算把西周王朝的统治巩固了下来。到成王年满二十岁的时候,周公主动把交给了成王管理。这就是历史上倍受人们称道的“周公辅成王”。那么,朱棣说要效法历史上的“周公辅成王”,他的这一说法是否真的经得住推敲呢?方孝孺又将如何面对?

方孝孺说,“成王”在哪儿?你是“周公”,“成王”呢?没有了,宫中大火,“成王”不知道,被推翻了。“成王安在?”

朱棣说:“彼自焚死。”说他自己烧死了。

方孝孺说:“何不立成王之子?”他的天下,他可以立他儿子,他烧死了,立成王之子,也用不着你来继位啊。

朱棣回答:“国赖长君。”说这么大一个国家,能交给小孩子吗?应该有一个成年人,年长的人掌管国家大政,这个国家才治理得好啊。

方孝孺还有话,说:“何不立成王之弟?”对啊,建文帝还有弟弟啊,年纪也已经长了,朱标这一支子下来的,你可以立成王之弟啊。

燕王说到这儿,没有话说了,说一句什么话?“此朕自家事!”说这是我们朱家的事,你不要乱插嘴。就不讲理了。

他让左右拿来纸笔,让他起草诏书,说:“草诏非先生不可”,请你一定要起草诏书。

方孝孺拿过笔来,写了“燕贼篡位”四个大字,把笔一扔,一边哭一边骂,说:“死即死尔,诏不可草!”

朱棣也非常发怒,拍桌子响:我能让你马上死吗?你就不怕诛九族吗?“九族”就是所有沾亲的一律杀光。

方孝孺说:“便十族奈何?”说你杀我十族怎么样,我也不给你起草这个诏书!

朱棣说,你不怕,我就给你杀一个十族看看!于是,他就把方孝孺的全家九族满门抄斩,还把他的朋友、学生凑为一族,“十族”全部杀了。

方孝孺死以后,被埋在南京聚宝门外,现在的南京中山门外。方孝孺临死的时候,写了四句话,说:

天降乱离兮,孰知其由?

奸臣得计兮,谋国用猷。

忠臣发愤兮,血泪交流。

以此殉君兮,抑又何求?

说现在啊,大概是上天也不保佑我们,江山变了,现在我用一腔热血报答君王,以死殉身,我没有别的贪图。走向刑场。方孝孺的“十族”被诛,很多远的、跟他“十族”没有关系的,也牵连了很多人,被充军发配。他的妻子和两个儿子自杀而死,两个女儿投了秦淮河而死,方孝孺的弟弟也被抓来当众。他弟弟有四句诗,我这里只说两句:

华表柱头千载后,旅魂依旧到青山!

千年以后,在这华表上,还有我们的英魂,我们还回到这儿来看一看,我们的英名会长存的。过去忠君观念,忠于朝廷这种观念,是中国人的一个传统品德;造反、叛逆,那是十恶不赦的,所以他们甘愿为朝廷献身。以前我讲过,他们不仅仅是出于一个“忠”,他们也是为建文新政殉难。

* “建文新政”确实是当时的新气象,朱允炆即位之初,就重用文人,提高文官地位,大大加强文官在国家政事中的作用。他雄心勃勃,决心改变洪武朝的一些弊政。他以仁义礼治为指导思想,进行了一系列变革,主要是减轻赋税、平反冤狱、裁并州县、精简机构、更定官制、锐意削藩。朱允炆还大开科举考试,极力选拔人才。他改变朱元璋事必躬亲的做法,适当地放权给手下大臣,注意听取他们的意见,朝中上下由此形成了一种比较宽松的氛围,所以知识分子乐意为朝廷效力,甚至不惜牺牲生命。

方孝孺为建文帝殉难,不仅仅是因为忠。忠是很可贵的,但是不仅仅是因为忠,是因为当时建文帝所实行的宽仁政策。兵部尚书、布政使铁铉曾经把守济南,他原来是布政使,后来当了兵部尚书,加了这个衔,还在济南镇守。这时候官军失败,他也被带来了。铁铉站在朱棣面前,背对着他。朱棣下令,把他的耳朵、鼻子割下来,然后把他的鼻子、耳朵放在火里烧,烧了然后塞到他嘴里头,强迫他转过脸来,问他,这个肉味道怎么样?铁铉说:忠臣赤子之肉,自是好吃!他强调忠臣赤子。最后朱棣拿他一点办法没有,下令寸磔而死,就给他是乱刀剁成肉酱,剁死。至死骂声不绝。户部侍郎卓敬,也被捉来,杀了三族。礼部尚书陈迪、刑部尚书暴昭、左佥都御使景清、右副都御使练子宁,还有齐泰、黄子澄这些人,都死得非常惨。但是最令人感到痛心,感到不解的是,朱棣用了非常野蛮的手段,对待建文帝这些忠臣的家属。凡是这些个被他镇压的人,男性被杀、被充军,女性一律发到教坊司浣衣局,遭到野蛮蹂躏。

有一本很著名的书,叫做《立斋闲录》,这个《立斋闲录》是明朝中后期人写的一本书,专门记载“靖难”这一段历史。这本书曾经引起过谁的注意呢?引起过中国大文豪、思想家鲁迅先生的注意。鲁迅先生说:看到这样的记载,真感觉中国人不是活在人间。什么样的记载呢?有这么一段话,永乐元年正月,有一个校尉,说,把,就是建文帝忠臣的遗属这些“”带来了,带来六口,还有五百多口,请问皇帝怎么处置?皇帝说:“连日解来的都是练家的亲……锦衣卫把这厮都拿去,同刑科审,近亲的拣出来,便凌迟了,远亲的四散充军,若远亲的不把近亲的说出来,也都凌迟了。”一块儿审问,凌迟就是千刀万剐,一刀一刀剐死。说这些人在教坊里头死了怎么办?皇帝原话说:“着上元县抬出去,让狗吃了。”

* 难怪鲁迅先生感慨万千,每读历史,读到这一段,觉得中国人不是活在人间,朱棣一以贯之地继承了朱元璋残暴杀戮的这种坏传统。但问题是,靠残暴杀戮,他真的能够使忠贞之士畏惧,从而改变自己的志向吗?还是真的能够掩盖历史的真相呢?不知朱棣他到底是怎么想的。

朱棣认为,有了强权,一切历史可以改变。怎么改变呢?他上来以后,就宣布革除建文帝年号。建文帝登了皇位,做了四年皇帝,有建文元年、二年、三年、四年,有四年在历史上。清清楚楚写在历史上,做了四年皇帝,这些个包括燕王朱棣都是他的臣民呐。朱棣说,历史上不许写,没有这一段。所以历史是人写的,人想怎么写就怎么写,朱棣说不写就不能写啊。所以现在在《明实录》里头没有建文那四年的历史,这个年号叫做“革除”。最后明朝人也没法提这段历史了,一提这段历史怎么说啊?按照官方的说法,叫“洪武三十二年”“三十三年”“三十四年”“三十五年”。洪武皇帝在洪武三十一年就死了,又出来四年。一般人不写洪武三十五年就写“革除年间”,这段事要回忆,写个什么事,也得有个年号,有个说法,“革除年间”。对于宫中所藏的文书,有关建文帝的记载一律烧毁。甚至家里头收藏有方孝孺文集的,也要处死。与此相连带的,朱棣的哥哥太子朱标,在建文帝做了皇帝以后他要追尊他的父亲作“兴宗孝康皇帝”,这时候封号也除掉了,仍称“懿文太子”。然后,就把建文帝的弟弟、建文帝的儿子囚禁起来。

* 朱棣所取的手段不可谓不严厉,但历史真的就可以一笔抹杀的吗?回答当然是否定的。现在的中国历史年表上,分明清清楚楚地记载着建文帝朱允炆的年号,这大概是朱棣所始料不及的。也许朱棣对自己所取的手段到底能达到什么样的效果,也没有完全的把握,他还需要取另外的措施来巩固自己的统治。那么,朱棣还会怎样对自己取一番巧妙的“包装”?毛佩琦先生究竟是如何看待这样的事情呢?

朱棣推翻建文帝的统治,他还打起了一个旗号,就是要恢复朱元璋的祖制。恢复祖制,有些人高兴,有些人不高兴,为什么呢?朱元璋的祖制是很残暴的。建文帝他是相对实行了宽松的政策,但是朱棣为了使自己的统治合法,他说我要恢复祖制。还有一条,就是他在一切文书当中,要竭力宣传自己是朱元璋的嫡子。大家知道,在中国古代宗法社会当中,嫡和庶的分别非常大。嫡,他的妻子也有嫡庶之分,所以生的儿子也有嫡庶之分。嫡子有继承权,庶子就没有继承权。所以嫡子,嫡长子继承皇位,庶子就没有。他现在声称自己是嫡子,就是说自己做皇帝是合法的。

那么怎么样体现他自己是嫡子呢?要把这句话写在历史上,让大家都看。明朝有一个传统,老皇帝死了以后,新皇帝继位,要给前面的皇帝编修史书,当时叫做“国史”,也就是我们现在所称的“实录”。朱棣所要修的是谁的实录呢?就是《太祖实录》。他在修《太祖实录》的时候,就把自己是高皇帝的嫡子写进去。所谓高皇帝就是朱元璋,就是太祖高皇帝,他的谥号是“高”,高皇帝。这个实录很快就在学士谢缙的主持下完成了,但是修了以后,朱棣特别不满意,后来又下令让姚广孝主持重修。所以,在历史上就有“实录三修”这么一个掌故,说《明太祖实录》,你现在看到的《太祖实录》并不是原来的面貌,是经过三次才定稿的。那么定稿为什么这么困难呢?它的核心争议之处在哪里呢?就是在是不是宣传了朱棣做皇帝的合法性。

所以在三稿三修的“实录”当中,第一,要表现朱棣是高皇后所生,就是马氏亲生的,不是别人生的。是不是马氏生的呀?我们以后会说,这是一个问题,要是马氏生的还老要说吗,我是我妈的亲儿子,我是我妈的亲儿子?不用这么说,当时也不用去检查DNA,谁都知道,不用说;他天天挂在嘴头上说自己是高皇后的亲生儿子,这里就有问题,这叫“欲盖弥彰”啊。所以“实录”三修就是为了掩盖他真正的生母和他的出身。第二个,就是要说明他登位的合法性。他把他所有的他靖难时期的一些事实,跟朝廷往来的文书,经过篡改以后,附在《太祖高皇帝实录》之后,说明他登位的合法性。而且说明在朱元璋活着的时候,就有心把位置传给他,暗示。实际上子虚乌有。

所以我们看历史,事实是客观存在的,但是人写的历史永远跟客观现实是不一样的。真正有良心的史学家他所追求的是最终的历史真实,但是我们永远离最终的历史真实还有一步距离。“实录”经过三修以后,朱棣看到这个“实录”,说:“庶几稍副朕意”,什么意思呢?啊,这回差不多了,我比较满意。

* 让朱棣满意的这部所谓“历史”,在我们现代人看来,正是它掩盖了真实的历史。但俗话说得好,的真不了,真的不了,不管怎么说,朱棣的皇位确确实实是从他的侄子朱允炆手里夺过来的,这一点毋庸置疑。那么,在皇帝的宝座上,朱棣到底有着怎样的表现呢?

朱棣残暴,,是一个方面,但是他对国家的治理,对明朝制度的建立、根基的奠定,是另外一方面的问题。我们知道,朱元璋非常勤奋,早朝、午朝、晚朝,每天办公,身上写满了这些要做的事情的纸条子,贴好了,半夜里想起什么事来,还要把这个事情记下来。朱元璋很勤奋的,朱棣也很勤奋。因为他不偷懒,他是在马上打出来的天下,你让他闲着他还受不了。另外一方面,大家都说“乱臣贼子”,你这个叛逆之臣啊,他是不是老戴着“叛逆”这帽子,他也心里很不高兴。因为传统的中国人,他受儒家文化的教育,这个“叛逆”两个字是很不光彩的,他虽然说了那么多话,他心里非常清楚。他为什么说自己又是嫡子,又是合法?他实际上还是觉得,当个乱臣贼子是不光彩的。那么怎么样洗掉他这个叛臣贼子的罪名呢?他就要做事情,他就要自己给自己找很多事情来做,要做一个千古明王,我要做最好的皇帝!这从另一方面就把明朝的事业推向前去。

永乐晚年,永乐二十二年,那时候天下已经大定了,有一次朱棣退朝,他身边的人看他的中衣。外边是外衣,里边是中衣、衬衣,那个袖子,破袖子弄出来,他就往里塞塞。旁边这个跟随他的侍臣说,哎呀,皇帝真简朴啊,你真是圣明的好皇帝啊。虽然有奉迎之嫌,但是也确实是说出了一句真话。朱棣说什么呢?朱棣说:“朕虽日十新衣,未尝无。但自念当惜福,故每浣濯更进。”说我每天要穿十件新的衣裳也不是没有啊,我自己考虑应该惜福啊,说我们现在过得很好,我们要珍惜我们今天这些个祖宗给我们留下的基业,因此我每次洗干净了以后又穿上了。这一点很像朱元璋,很具有一个开国皇帝的气质。

正是因为朱棣继承了朱元璋的事业,他也继承了一些朱元璋的做法和观念,比较关心民生,他说自己最大的理想是什么?是大家安居乐业,原话是说:“斯民小康,朕所愿也。”说让大家都过上小康生活就是我的心愿了。所以他兴办学校、完善学校制度、奖励农桑、减免赋税、赈济灾荒,在他这一朝做得都很周到。朱棣在明朝来说,是第三位皇帝。我们知道,中国历史上的皇帝,一个是开国之君,一个是亡国之君,剩下的就叫守成之君。老祖宗打下了天下,你做皇帝,垂手而治,得了一个现成天下,守成,看着摊子就行了。朱棣不是,朱棣你说他是开国之君吗?他不是。但是你说他不是开国之君吗?他又自己得的天下。你说他是守成之君吗?他也是继承了朱元璋的天下。你说他又守成吗?他又不是,他又开拓,很多地方他实现了开拓。朱棣既不是开国之君,也不是守成之主,他是介乎开国与守成之间,他的一生没有暇逸,他要以一个盛世明王的名字留在史册上,他做了一系列震动世界的大事。

太监一词,我们从剧,书中都能看到,并且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响亮的名字叫“死太监”,“阉人”,“阉狗”等,说话阴阳怪气,翘着兰花指,因生理残缺,所有人都不正眼看他们一眼。经常性被别人拿来取笑当笑话看,毕竟在古代,受儒家思想的影响,有“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一说,作为男性,一旦做了太监,家族失去传承,那就是最大的不孝。但即使如此,每个朝代依然会有人争着,抢着,心甘情愿进宫当太监,这是什么原因呢?

首先来说,家庭原因。古代的家庭受儒家思想影响,多子多福是他们共同的心愿,农业社会里边多子就意味着有人劳动。但碰到灾荒年,一些贫苦人家的人无力承受繁重的家庭负担,只能狠下心把孩子送进宫至少能活命。当然了,并不是说想入宫就能进的去,在入宫以前,必须通过一系列的家庭背景身体等各方面条件的调查才能进入,防止有的人有问题,有疾病,给皇宫造成不必要的动荡。

其次,太监一旦进宫,标志着自己也属于朝廷公务员系列,可以每月有月例,也就是工资。虽然说太监也分三六九等但依靠自己的努力加上超好的运气,只要跟对主子,自然水涨船高。尤其那些跟了皇帝,皇后的太监,因为身处权利中心,可以获得更多的信息。在宫斗剧中我们看到靠买消息挣钱的不在少数,有些大臣为了得到皇帝的行踪也会主动给太监塞钱打探消息。历史上,唐朝的太监废立皇帝,而到了明朝中后期,一方面因为皇帝的懦弱,另一方面是为平衡朝局,达到互相牵制,太监逐渐掌握了实权,有名的东厂,西厂,简直到了谈虎色变的地步,利用职权胡作非为,为非作歹。只听过有清官,没听过有穷太监,尤其那些大太监,上次主子赏赐,下有小太监孝敬,还可以利用职权借机敛财,所以导致了很多人觉得这是一份不错的职业选择,趋之若鹜加入。

文章标签: # 朱棣 # 皇帝 # 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