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生肖爱情 生肖爱情

人造恒星可能吗_人造恒星什么生肖不能用

tamoadmin 2024-07-18 人已围观

简介1.《三体》中,三体人为什么不能预测三体运动?2.宇航员登月后不敢回看地球,他们为何不安?在害怕什么?3.我们人类什么时候才可以建造用来包裹恒星开恒星能的人造天体“戴森球”?4.卫星为什么不能坐人?5.富贵不*的动物 1. 分析恒星组成 在1842年著作《实证哲学》中,法国哲学家奥古斯特·孔德曾这样描述恒星:“我们永远不可能了解它们的内部结构,对于其中一些恒星,我们也不可能了解它们

1.《三体》中,三体人为什么不能预测三体运动?

2.宇航员登月后不敢回看地球,他们为何不安?在害怕什么?

3.我们人类什么时候才可以建造用来包裹恒星开恒星能的人造天体“戴森球”?

4.卫星为什么不能坐人?

5.富贵不*的动物

人造恒星可能吗_人造恒星什么生肖不能用

1. 分析恒星组成

在1842年著作《实证哲学》中,法国哲学家奥古斯特·孔德曾这样描述恒星:“我们永远不可能了解它们的内部结构,对于其中一些恒星,我们也不可能了解它们的大气层如何吸收热量。”在提到行星时,这位哲学家也持相同论调,他这样写道:“我们永远不会知道它们的化学或者矿物学结构,更不要说了解生活在它们表面的有组织的生物了。”实际上,孔德之所以得出这种结论是有依据的——恒星和行星与地球之间距离太远,已超出我们的视觉和几何学极限。他指出,虽然能够计算它们的距离、运动和质量,但除此之外,我们不会了解任何东西;我们没有任何一种方式能够对恒星和行星进行化学分析。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事实最终证明这位大哲学家的话大错特错。19世纪初,威廉·海德·沃勒斯顿和约瑟夫·冯·弗劳恩霍夫均发现太阳光谱中含有大量黑线。截止到1859年,黑线的秘密已被进一步揭开,此时的名字已变成“原子吸收线”。通过分析这种类型的线,我们便可确定存在于太阳之上的每一种化学元素,进而让发现恒星组成成分成为一种可能。

2. 确定陨石存在

在整个文艺复兴时期和现代科学发展初期,天文学家一直拒绝承认陨石存在。认为这些石头来自太空的想法也一度被打上“迷信”和“异教学说”标签,反对者指出,上帝怎么会创造一个如此混乱的宇宙呢?当时,法国科学院曾做出这样的著名论断——“天上不可能掉石头”。火球和石头撞击地面的报告一直被视为谣言和传说,这些石头也一度被解释为“雷石”,即雷击的产物。

直到1794年,否认陨石存在的论断才宣告结束,当时,恩斯特·克拉德尼——因有关振动和声学的著作而闻名于世的物理学家——在一部著作中指出,陨石应该来自外太空。1790年,法国巴伯坦地区下了一场“石头雨”(石头从天而降),当时有300人目击了这一过程。也正是这场“石头雨”促使克拉德尼发表了他的著作。

然而,克拉德尼的大作《帕拉斯铁类似物质以及相关自然现象由来》(On the Origin of the Pallas Iron and Others Similar to it, and on Some Associated Natural Phenomena)最终未能逃出被奚落和嘲笑的命运。直到1803年,他的蒙冤才得以昭雪,当时,吉恩-巴普迪斯特·毕奥对法国莱格勒地区上演的另一场“石头雨”进行了分析,并发现确凿证据证明这些石头确实来自太空。

3. 重于空气的飞行器

大量科学家和工程师曾自信地指出,重于空气的飞行是不可能做到的,对于赖特兄弟飞行试验,这种论断无疑是一个令人晦气的前奏,反对者认为,这对兄弟的飞行梦想根本不可能实现。在所有持这种论调的人中,凯尔文勋爵可能是最为著名的一个。他早在1895年便声称,“不可能制造出重于空气的飞行器”。然而就在8年之后,赖特兄弟便用铁一般的事实证明他的论断是多么荒谬可笑。

而更令人不可思议的是,就在凯尔文做出这种声名狼藉的论断时,科学家和工程师却快速接近重于空气飞行这一目标。自18世纪晚期以来,人类便开始乘气球飞行,截止到19世纪晚期,气球已在人力控制范围之内。而包括费利克斯·杜·坦普尔的单翼飞机在内的几种设计,也都顺利飞入蓝天,只不过飞行时间较为短暂罢了。说到这,我们难免产生这样的疑问——为什么有人要对重于空气飞行持怀疑观点呢?这个问题要追溯到1716年,当时,科学家和神学家伊曼纽尔·斯维登伯格在一篇文章中描述了一种飞行器的设计。他这样写道:“这种飞行器似乎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相较于人的身体来说,它要求更大的动力和更轻的重量。”

与其它很多设计一样,斯维登伯格的飞行器也建立在拍翼机械装置之上。也就是说,在重于空气的飞行成为可能前,我们必须设计出真正有效的两个翼。首先,两个拍打的翼不得不被滑行机械装置取代。其次,工程师必须有能力做到更理想的能量供应——内燃机。但颇具讽刺意味的是,尼古劳斯·奥托早在1877年就申请了内燃机专利。

4. 进入太空

从大气飞行到太空飞行无疑是一个质的飞跃,但整个过程远比我们认为的要复杂的多。很长时间以来,将任何物体送入太空和将人类送入轨道的想法便被视为一种无稽之谈。持怀疑观点的人可谓有理有据,因为当时毕竟没有相关技术能够做到这一点。为了实现太空游,飞船必须达到逃逸速度——每秒速度达到11.2公里以上才能冲出地球。如果考虑音障这个因素,飞船的时速只有1238公里。直到1947年,人类才第一次成功突破音障。在儒勒·凡尔纳的《从地球到月球》中,这位科幻作家建议使用一种巨型加农炮。然而,类似这样的加速度突然爆发会让所有乘员立即丧命。此外,计算结果也显示,加农炮的力量不足以让飞船达到逃逸速度。

20世纪初,两名火箭研究员——康斯坦丁·齐奥尔科夫斯基和罗伯特·戈达德——最终解决了这个问题。齐奥尔科夫斯基的研究工作被苏联之外的国家忽视;在自己的想法惨遭严厉批评之后,戈达德也逐渐淡出公众视线。但不管怎样,科学的前进脚步是不可能被阻止的。1957年,第一颗人造卫星“人造地球卫星1”号发射升空,4年之后,第一艘载人飞船也顺利入主太空。可惜的是,由于过早辞世,齐奥尔科夫斯基和戈达德都未能亲身感受这些激动人心的时刻。

5. 利用核能

1934年12月29日,《匹兹堡邮报》援引阿尔伯特·爱因斯坦的话报道说:“没有任何迹象显示,人类可以获得并利用核能。利用核能意味着可以随意并且不得不将原子撕成碎片。”同一年,也就是在这篇报道刊登之前,恩里科·费米发现,如果用中子轰击铀,铀原子便会分裂成更轻的元素同时释放大量能量。

爱因斯坦的怀疑最终在事实面前败下阵来。截止到1939年,人们已加深了对核裂变的了解,研究人员意识到,连锁反应——一旦开始,速度便持续增加——可以产生巨大的爆炸。1942年晚些时候,研究人员在试验中上演了类似的连锁反应。1945年8月6日,第一颗在广岛上空爆炸。但令人感到讽刺的是,五星上将威廉·莱希曾对时任总统杜鲁门说过这样的说:“我本人就是一名爆炸物专家,在我看来,这是我们做过的最愚蠢的事情,因为这枚永远不会爆炸。”1954年,苏联凭借奥勃宁斯克核电厂成为第一个使用核能发电的国家。

6. 发现高温超导体

高温超导体无疑是一个怪异的家伙——它上演的超导现象可以被观察和测量,但这种现象本不应该发生。根据有关超导性的完美理论,超导现象不可能在30开氏度以上出现。有意思的是,一些超导体在77开氏度时具有最佳导电性。超导体——电流通过时不受阻力——是在1911年首次发现的。为了见识超导现象,导电材料通常要冷却到绝对零度附近某一特定温度。

在以后的50年时间里,科学家陆续发现了很多超导材料,并对它们进行了研究。1957年,约翰·巴丁、利昂·库珀和约翰·施里弗提出了有关超导材料的完整理论——“BCS” (取每人姓氏的第一个字母进行组合)理论,详细解释了标准超导体的特性。根据“BCS”理论,超导材料中的电子以所谓的“库柏对”形式移动。如果一个“库柏对”结合得足够牢固,便可经受住材料中原子的任何影响,进而实现零电阻。然而,这一理论也指出,只有在极低温度下才能产生零电阻现象,此时的原子只出现细微振动。

在1986年发表的一篇著名论文中,约翰尼斯·格奥尔格·贝德诺尔茨和卡尔·亚历山大·穆勒报告说,他们发现了一种可在最高35开氏度情况下具备超导性的材料,这种材料的发现改变了超导体家族的面貌,二人也因此获得第二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在此之后,贝德诺尔茨和穆勒又发现了可在更高温度下具备超导性的材料。迄今为止,可观察到的最高温度(在压力情况下)为164开氏度。但在科学研究突飞猛进的今天,这一纪录也许保持不了多长时间。

7. 发现黑洞存在

如果得知基本黑洞理论早在1783年便被首次提出的话,那些认为黑洞属于未来派或者现代派想法的人可能会大为惊讶的。当时,地质学家约翰·米契尔在写给学会的一封信中提到了黑洞。他指出,如果一颗恒星拥有足够大的质量,一个从无限高度向它坠落的天体将获得更大的表面速度——甚至超过光速,从类似这样一个天体发生的所有光线都会因自身引力原路返回。

然而,在整个19世纪,存在黑洞一度被视为一个太过荒谬而可笑的想法,原因在于:物理学家认为光是一种以“以太”为媒质的波,可以被定为无质量,因此对引力具有“免疫性”。直到1915年爱因斯坦提出著名的广义相对论,科学家才不得不严肃对待黑洞理论。根据爱因斯坦相对论的一个重要预测,光线会因引力影响发生弯曲。此后,阿瑟·埃丁顿对日食时的恒星位置进行了测量。测量结果显示,它们发出的光线因为太阳引力发生弯曲,但受当时使用的设备限制,观察到的弯曲效应幅度太小,因此并不可靠——有关黑洞存在的理论是后来正式得到公认的。

相对论确立后,黑洞便成为一个严肃的课题,苏布拉马尼扬·钱德拉塞卡等理论学家都详细阐明过它们的特性。在此之后,天文学家便开始寻找黑洞踪影。越来越多的证据证明,黑洞与宇宙中很多星系(包括系在内)中央的天体具有相似性,它们是产生高能宇宙射线的最大天体。2019年4月10日人类 历史 上首张黑洞照片在中国上海和台北、比利时布鲁塞尔、智利圣地亚哥、日本东京和美国华盛顿全球六地同时对外发布,这是人类首次通过图像直观的看到黑洞。

8. 创建力场

创建力场是科幻中的一个经典段落,由于“等离子窗”的发明,创建力场最终于1995年成为一种现实。“等离子窗”由布克海文国家实验室的阿迪·赫什科维奇一手设计,它可以利用磁场让一个小空间充满等离子体或者离子化气体。赫什科维奇和Acceleron公司共同开发的“等离子窗”被用于降低电子束焊接的能耗。

“等离子窗”拥有绝大多数与力场有关的特性。它能有效阻隔物质,可以充当真空与大气间的一道屏障。此外,它允许激光和电子束畅通无阻地穿过;如果将氩气作为等离子的工作气体,它甚至可以发出蓝光。唯一的缺点就是需要巨大能量才能产生任何尺寸的“等离子窗”——当前的样品都是一些小个子。从理论上说,研制更大“等离子窗”的可能性是存在的。

9. 打造技术

是另一个带有科幻色彩的技术,从理查德·瓦格纳的歌剧《莱茵河的黄金》到赫·乔·韦尔斯的《人》再到“哈里·波特”魔幻系列,技术可谓是无处不在。实际上,任何物理学定律都没有规定是不可能的,最近取得的进步意味着,一些确定类型的遮蔽装置已经成为可能。过去几年来,我们一定听说过大量与“斗篷”试验有关的报道,一款基本设计也已于2006年问世。这些装置依靠“超材料”引导物体周围的光线。第一件“斗篷”只能对微小物体起作用,并且是在微波环境下。很显然,对这种设计进行修改使其用于可见光环境无疑是一个巨大挑战,的是,这种修改在1年之后便可完成,虽然作用范围只达到两个维度和微米(百万分之一米)。毫无疑问,制造一件真正意义上的“斗篷”所要面临的工程学挑战仍然令人畏

10. 实现远距离传物

“远距离传物”这个词已经有很多年 历史 了,但对于这种带有强烈科幻色彩的技术,人们也一直持怀疑态度。在作家和超自然现象学家查尔斯·福特的著作《Lo!》中,人们第一次听说远距离传物。此后,这个词便成为大批科幻作家的“座上宾”,《星际迷航》中的“传送机”称得上最为著名的一个。

尽管远距离传物的“出身”带有强烈科幻色彩,但物理学家已经实现了一种类型的远距离传物,这还要感谢一种被称之为“纠缠”的怪异的量子现象。纠缠在一起的粒子具有这样的特性——不管彼此之间距离多远,它们都要连接在一起。举个例子来说,如果改变一个纠缠电子的旋转,它的“孪生兄弟”的旋转也会发生变化。

很显然,纠缠粒子可以被用于远距离传送信息。在任何比原子更大的物质上进行同样的“表演”一度被视为不可能,但在2002年,一种与纠缠偶分子有关的理论指出,它们可以被分割为量子态,也就是所谓的“叠加”。最近,科学家又提出了一种可选性想法,被戏称为“非量子物理的远距离传物”,即打造一束铷原子,让它们在一个地方消失,而后又在另一个地方出现。这种方法虽然不依靠纠缠,但却可以传送有关这些原子的所有信息,也就是说,它们可以在一条光纤帮助下在另一个地方实现“再造”。

《三体》中,三体人为什么不能预测三体运动?

向地球要核能?这不是胡扯嘛!地球只是行星没有核聚变,哪来的核能?——地球当然有核能!而且是草船借箭来的,是恒星太阳核聚变产生、又辐射到地球上的太阳能。

有报导称,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有“人造太阳”之称的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将于4月底前挑战芯部电子温度1亿摄氏度、100秒长脉冲等离子体的科研新目标。

人类早已掌握氢弹这样的不可控核聚变技术,但是它生成的巨大核能是人类控制不了的、还将毁灭地球。“人造太阳”是可控核聚变,人为可控,才可以利用地球上几乎取之不尽的原材料,持续生成安全核能,再热能发电,将这些核能转化为电能来满足人类对清洁能源的需求,取代传统化石能源,用之不竭的核能将成为人类梦寐以求的一种“终极能源”。在这一条“终极能源”路径上,如何安全可控地生产核能是难题和关键,“人造太阳”这次1亿摄氏度100秒的成功,将把可控核聚变技术推向新高度。

其实除了“人造太阳”的艰辛 探索 ,还有另外一条潜在的“终极能源”路径,那就是如何开发利用好源源不断安全抵达地球的太阳核能:人类已经有许多技术,将地球接收的太阳能转化为电能来服务人类。其中,人类寄予厚望的是氢能和光伏发电,但是氢能和光伏发电仍存在各自的问题,只能将这些太阳能的小部分转化为电能,大部分到达地表成为废热,再向大气层外辐射回去,而且因为温室效应,这些废热还不能很好地辐射到大气层外,被阻滞在地气系统之内,加剧了气候变暖。一方面,无尽的太阳能白白浪费、不能用作“终极能源”;另一方面,光伏发电、氢能转化的能源,相比人类需求仍然“缺口”巨大,人类还要另外 探索 “人造太阳”作为“终极能源”。

如何可控、充分、自由地转化地球获取的太阳能,是这一条“终极能源”路径上的难题和关键,需要颠覆性技术来攻克它——河南省许昌市朱若东先生发明的钳温器的专利技术,可以越过天堑变通途。

钳温器专利名称中的钳温是制冷的同义词,“自源.钳温”翻译成生活化语言,就是“不用电制冷”,简称为“不用电空调”废热钳制控制方法与自源式钳温器、车辆(专利号:ZL201710275353.6)和实用新型专利自源式废热钳温器和车辆(专利号:ZL201720439289.6 )。钳温器彻底突破了传统空调“逆卡诺循环、通过“热交换”在封闭空间制冷空气”的技术框架,构造了“目标物废热从高温端自行传递向低温端的路径”。钳温器可以直接钳温固体目标物热源,理论上可以是地球,以目标物自身的废热为工作能源,自源地“热转化”为电能而完成钳温。直接钳温固体目标物热源,是其优于传统空调只能制冷环境空气的应用特色。钳温的路径分为三部分:a、主体部分的热管,是废热自行传递的通道;b、被钳温的目标物热源作为高温热源连通热管的热端,虽然自身不断积聚废热,但是可以通过热管、更多地传递出自身热量而降温;c、由固-固、固-液相变材料构成的蓄热器,一个端面连通热管冷端,接受来自目标物的废热,另一端面连通温差发电器、将已经暂时储存的废热,再热电转化掉,成为有用的电能,动态保持蓄热器始终处于潜热状态,就可以在潜热时段内,其稳定的相变温度就形成一个温度平台,连通热管冷端成为其稳定的冷端温度,从而使路径自行工作,直至目标物作为热管热端、其温度被钳温到热管冷端的相变温度。

虽然钳温器的热能转化部件选择温差发电器时,也需要温差,但此温差非彼温差,温差发电部件的只是工作温差,不是传统空调的环境温差。温差发电的工作温差远离目标物热源,其温差区域小、差值小,还可以用已经转得到化的电能维持住这个温差,这个工作温差可以简单、易行、经济地获得,即使这样,已经有更好技术可以优化掉温差发电,使钳温器的应用不再受温差的限制。

钳温器是同时具备“自源钳温”、“废热发电”两种功能的嵌合体,这个特色才是它向地球要核能的绝活儿。“自源钳温”实现了钳温不耗电,不但不耗电,“废热发电”将废热转化为电能,额外获得清洁能源。

这个嵌合特色,钳温器用于钳温时还额外获得电能。很明显,通过对墙壁等固体目标物钳温,由墙壁再间接钳温室内空气,就可以钳温室内环境温度,发挥传统空调的制冷功能,而传统空调的制冷,既高耗电又向大气排放废热。钳温器不用电空调作为空调用途,是全面优于传统空调的,具备 社会 化应用的趋势,而一旦 社会 化使用,无数钳温器就等效出一个可以对地球钳温的巨钳温器。

这个嵌合特色,也使得钳温器发电时还额外对目标物钳温。一家一户的单个钳温器,体现不出地球废热发电的威力,但是宏观上的巨钳温器,同样具有嵌合特色,就探囊取物般地把太阳辐射进入地球的废热,再随心所欲地取出、转化为电能,显现太阳能的高效利用和“可持续循环”。巨钳温器把地球废热(相当部分来自太阳能的辐射)“废热发电”的过程,同步也是对地球“自源钳温”的过程,在向地球要太阳能时还制冷地球——地球“废热发电”,太阳能废热转化为电能,不再被排放进入大气,减少了热量在地气系统的积聚;同步,地球“自源钳温”不耗电,也因此不排放二氧化碳,就意味着地球捂的被子变薄了,减轻了大气层对地球废热向大气层外辐射回去的拦截。两个同步过程中都减少了地气系统的热量积聚,都减轻了温室效应、气候变暖。也就是说,巨钳温器对地球钳温,同步也是利用地球太阳能废热发电,是符合碳中和方向的清洁技术。巨钳温器也激活了地球这个天然蓄热器,使人类可以随时随地从地球中取出太阳能废热,热电转化充分满足人类,随用随取、不用不取,充分发挥灵活的优势。

宇航员登月后不敢回看地球,他们为何不安?在害怕什么?

我们所说的三体问题,一般是指在牛顿引力条件下,求解三个运动天体的运动解析解,这是经典天体力学的常见术语。如果三体中有一个天体的质量可以忽略,此时仍然是三体,只是第三体对剩下两天体无引力作用,称为限制性三体问题。刘慈欣的三体行星,按照定义应该至少是限制性四体问题(三颗恒星和一颗质量可以忽略的行星)。如果涉及到广义相对论,则是相对论天体力学的问题,目前相对论天体力学两体问题都还没有很好得到解决。这里说一下题外话,国内能开设天体力学课程的高校真的少之又少,印象中只有南京大学和北京师范大学的天文专业才能开天体力学。国内有航天专业的高校比较多,但航天动力学与天体力学是有区别的,两者的侧重点是不一样的。国内有天文专业的高校这么少,天体力学理论又很难搞下去,所以天体力学现在都多多少少与天体物理相结合。三体问题有没有解析解或均匀收敛的级数解,这个在牛顿力学诞生以来就有人在思考了,牛顿,拉格朗日,拉普拉斯等等。拉普拉斯创立的拉普拉斯-拉格朗日方程,证明太阳系行星在长期摄动(Secular Pertubation)下的稳定性。

在1887年,瑞典国王奥斯卡二世赞助了一项现金奖励的竞赛,征求太阳系的稳定性的解答。庞加莱参加了这次竞赛,利用自己发明的庞加莱截面,给出了三体问题对初值极其敏感的结论。从数学的角度上看,三体问题和任何一个非线性的微分方程一样,无法给出解析解是很正常的事,随便给出一个非线性的微分方程,就很可能没有解析解。之所以三体问题这么著名,就是因为它有广泛的应用,太阳系行星的稳定性,星团中恒星的引力作用,人造卫星的运动,这都离不开牛顿的天体力学。另外一个著名的微分方程,流体力学的纳维斯托克斯方程也有极其广泛的应用,所以美国克雷数学研究所设立的七个千禧年大奖难题之一就是寻找纳维斯托克斯方程的存在性和光滑性,但现在只有俄罗斯数学家佩雷尔曼解决了七个难题中的其中一个的庞加莱猜想,纳维斯托克斯方程及剩下的五个难题都没有解决。虽然三体问题一般不能给出解析解或有实用价值的级数解,但可以给出数值解,这也是天文中经常遇到的N体模拟。数值求解微分方程,从本科数值分析课程上学到常微分方程的欧拉算法,龙格库塔算法,到偏微分的有限差分算法,甚至国内冯康先生发明的保辛算法,有限元算法等等,算法是比较成熟的且种类繁多的。但数值算法求解微分方程的数值解需要初始条件和边界条件,对于三体问题,还有上文提到对初值敏感性,存在着混沌。所谓的混沌是指非线性系统对初值敏感所造成的长期不可预测性,混沌不是混乱,是确定性的不可预测性。天文观测存在观测误差,算法存在截断误差,计算机计算存在舍入误差,误差的存在使得计算与真实情况存在差异,而系统本身又对初值敏感,小小差异的输入,在经过一定时间后(李亚普诺夫时标),输出会产生巨大的差异。如果真的存在没有误差的观测,没有截断误差的算法,没有舍入误差的计算机,那我们可以用计算机得到永远精确的数值解,但这是不可能的。所以在传统的太阳系稳定性数值计算中,一般也就算几百万年,几千万年,因为有误差存在,算得再多,后面的结果也和真实的不一样,没有意义了。

?

我们人类什么时候才可以建造用来包裹恒星开恒星能的人造天体“戴森球”?

月球 是距地球最近的天体,也是地球的保护星

1969年7月20日,带着地球人的希望, 阿姆斯特朗 成功踏上月球

但是令人惊讶的是,阿姆斯特朗在访中谈到自己 登月后不敢回看地球, 这是为什么?

随着 科技 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科学家都实现了登月的梦想, 但是他们都说过自己在月球回望地球时产生过不安。

问题来了, 月球环境 到底是怎样的?

“月球人” 眼中的地球是怎样的?

宇航员们在探寻过程中又意识到了什么?

到底是什么原因使 宇航员 到了月球上就对地球感到不安?

今天本文就从陌生的 月球环境、恐怖的母星、渺小的众生 三个方面带领大家一探究竟。

自古以来, 人们常喜欢夜晚仰望星空 ,入目的首先是身披银色光辉的皎洁明月,人们便用无数美好的词语称赞它。

可是宇航员登月后看到的却是 千疮百孔的月球表面和一片灰白色的土壤 ,周边则是一片黑暗。

这可与 神话中月宫的琼楼玉宇 相差甚远,不怪宇航员们心生落差。

宇航员们还要适应月球的重力, 因为月球的重力只有 地球的六分之一 。

也就是说,设我们在地球上能举起60斤的物体, 到 月球 上就能举起360斤的物体。

因此我们能从中看到,身穿厚重宇航服,手拿沉重设备的 宇航员 仍然能在月球轻飘飘地行走。

可是适应 月球引力 是需要时间的,一不小心就会“一跳千里”,这不禁让人忧心自己会不会直接跳出月球, 那还有什么心思看看地球呢?

此外,月球不存在大气, 月面物质的热容量和导热率极低 ,因此 月球表面昼夜温差极大

如果宇航员刚好也将着陆,他们将面临 零下183摄氏度 的漫漫黑夜。

在这里,他们要忍受极端的寒冷,漫长的黑夜。

有句流行语“到点了,网抑云啦!”这可不就是说 人们的思绪在夜晚更容易发散出来吗?

更何况, 人们常说“天上一天,地上一年” ,月球的时间虽说没有神话中描述的那么夸张, 但也与地球有着巨大的差异。

受地球自转的影响, 地球的一昼夜是24小时 ,人们也已经适应了昼夜更替的生物钟。

可是月球的一天却约等于地球的一个月, 如果身处漫长的黑夜,难免会使 宇航员 们心感不安

在自然环境和 情感 的双重作用下,对地球感到害怕倒谈不上, 但是宇航员们难免会对周边的情况感到压抑

那么,现在请跟随本文一起来看看“月球人”眼中的地球吧。

地球孕育了万千生物,是人类的母亲。

从太空上看,地球是一颗蔚蓝色的星球,空间站俯拍下的地球更是 惊艳无比。

巨大的云层、湛蓝的海洋、鬼斧神工的地貌、巍峨耸立的人造景观、华丽的灯光夜景, 让人沉迷于地球的美奂绝伦。

如此美丽的地球为什么会使 登月的 宇航员 们感到害怕呢?

这就得说一说可在人类基因上的 巨物恐惧症 了。

巨物恐惧症是指人们总是会对比自己体系大很多的物体产生恐惧, 比如老虎、大象甚至是大的云团。

他们有一种错觉:如果盯着巨物看太久,就会在它们身上看出脸来。

只是看到地球上的某一巨大的物体就会害怕, 更何况是偌大的地球呢?

地球的平均半径为6371.004千米,体积达到了10832亿立方千米, 对于浩瀚星河, 地球 的体积只能算个弟弟。

但对于月球和月球上的宇航员来说,地球可谓是庞然大物了。

月球 的平均半径为1737.10千米,体积约为 地球 的四十九分之一 ,而宇航员们的普遍身高为175厘米。

在地球上看月亮, 那是散发着银白光辉的白玉盘 ;在月球表面看地球,半边天空都会被占据。

此外,在地球我们能观测到 日月的东升西落 ,在月球我们却只能看到一动不动的地球。

这是因为,受 潮汐锁定 ,我们看不到月球的背面。

同理,在引力的作用下,我们在月球上也只能看到悬在天空同一位置不动却又不断自转的地球。

更何况,在漆黑的宇宙中,地球的光芒格外耀眼,就像一只一直不动的大眼睛观察着月球, 宇航员自然不能长久的直视这永垂不落的地球。

当时还有一个引人热议的说法—— 地球的人类是高等文明饲养的产物 ,而月球就是高等文明观测地球的 监控器

这么一样, 宇航员 们从月球观看地球的角度会不会就是 高等文明监控地球的角度?

更何况,对于高等文明而言, 登月的宇航员们 就像放大镜下的再次放大的 蚂蚁 ,这不禁让人汗毛耸立。

面对悬在空中散发光芒一动不动,但又不断切换场景的庞然大物, 再想一想各种引人热议的设想,又有谁能保持淡定呢?

此外,宇航员们面对 神秘的宇宙 ,再次意识到了众生的渺小。

现在本文将从第三方面和大家进一步探讨宇航员们不敢回看地球的原因。

宇航员 们是在严格训练中,优中选优挑选出来的。

但是他们突然登陆陌生的月球,直面之前只在图像中出现的神秘、未知的宇宙,难免也会失神。

更何况 宇宙环境 神秘莫测、充满危机,宇航员们对于整个宇宙而言过于渺小, 一旦在执行任务中产生风险,随时可能丢掉性命。

常言道“月球是地球的守护星”,这是因为 月球曾帮助地球抵挡了无数次 陨石的撞击

其实观察月球,我们会轻易发现它的表面可谓是千疮百孔。这些坑坑洼洼的地方, 一方面原因是月球的火山活动导致的,但更多的原因却在于 陨石撞击 。

宇宙中除了有各种恒星、行星、卫星, 还有许多宇宙垃圾和陨石。

这些 陨石 经常会不小心玩脱,不受控制地砸向其他星球。

要知道当初 地球霸主恐龙 的灭绝就是小行星砸向地球的结果。

恐龙相对人类而言过于巨大了吧,但相对 宇宙连蚂蚁都算不上

更何况, 太阳系中的陨石可不少, 木星的周围就有一圈小行星带,这些可都是潜在的危险。

我们很难保证这些陨石不会在宇航员执行任务时砸向月球。

在性命时刻受到威胁的时候,宇航员们无比清晰地认识到自己是多么 渺小 自然也就不能一直看着地球了

此外, 声音是机械波 ,机械波只能在介质中传播,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而宇宙大都是真空的

这意味着宇宙在辽阔浩瀚的同时也是死寂的。

辽阔、死寂、陌生的环境,总会使人心生不安。

既然人类如此渺小, 宇宙环境 如此危险 ,在月球上有那么多不确定的因素,我们为什么还要 探索 月球、 探索 宇宙呢?

接下来我们来探讨一下 探索 宇宙的重要性以及中国的探月工程吧。

自人类知道宇宙的存在以来便开启了不断地 探索 。

古代的 钦天监 通过观察月亮、群星和太阳来推算历法天气。

但在 科技 发展的今天,人们能通过 高 科技 探索 更广阔的天空

可以说,宇宙 探索 的意义影响深远, 载人航天 势在必行。

航天科学能够揭示宇宙的形成和演化,能够帮助人类 探索 生命的起源、寻找未来的新家园。

此外,航天科学需要高技术的支持, 比如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遥控探测技术新能源技术等

同时航天技术也反作用于 高 科技 技术 ,促进了人类 社会 的发展。

月球 作为人类走向宇宙的第一步,不少国家开启了 探月 ,中国也不例外。

2004年中国正式开展月球探测工程, 命名为“嫦娥工程”。

随着嫦娥一号至嫦娥七号圆满完成各自任务 ,科学家们也发现了月球具有众多能促进人类 社会 可持续发展的特有矿产和,这些都是对 地球 的重要储备。

探月、 探索 宇宙 仍在继续,而这一切都需要足够的科学技术与经济的支持。

但是“人心齐,泰山移”,在多国的齐心协力下, 我们只会在 探索 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卫星为什么不能坐人?

人类建造可以包裹恒星的戴森球目前看还是非常遥远的事情,不过这却是我们为之努力的方向。戴森球最早由数学物理学家弗里曼·戴森在1960年提出。戴森球在核武器和外星智能方面应用广泛比较著名。我们所说的是外星智能应用方面的内容。

戴森球是人类想象出来一个巨大的可以包裹恒星的球体,包裹恒星为了更有效的集和运用恒星的能量。

人类发展过程就是人类利用能量的过程。人类从最初利用自然界中的雷、火到后来运用蒸汽、水和天然气的能量,到最终我们运用核能量。这一整个过程可以证明我们人类在利用能量方面已经达到了完美的境界,那么接下来我们还有研究目前我们接触不到的更大的能量。如果人类想生存下去,生存得更好,就要有源源不断的能量,但是目前我们地球上的这些能量都是有限的,而且制约了我们的发展。

不过之所以说建造戴森球是遥不可及的事情,因为如果想建造可以包裹恒星的戴森球而且是空心的,那么现在我们地球上包括系上我们所知道的这几个星球上的加在一起也不够。其次我们建造这么大的空心球的技术力量还不够,实现不了。最后即使建造实现了,那么如果把这个巨无霸带到指定位置并且包裹住恒星,这一系列的问题目前都无法完成。

不过我们可以肯定的是这是我们发展的方向,也很欣喜有科学家敢去设想。

富贵不*的动物

"卫星"的主要特点是:围绕行星运转或者随行星围绕恒星运转。所以都不能坐人。

"人造卫星"是用运载火箭发射到高空,并使其沿着一定轨道环绕地球运行的宇宙飞行器。一般按用途可分为三大类:科学卫星,技术试验卫星和应用卫星。如:科学卫星是用于科学探测和研究的卫星,主要包括空间物理探测卫星和天文卫星,用来研究高层大气,地球辐射带,地球磁层,宇宙线,太阳辐射等,并可以观测其他星体。

 "人造地球卫星"用途广种类繁多,有太空"信使"通信卫星,太空"遥感器"地球卫星,太空"气象站"气象卫星,太空"向导"导航卫星,太空"间谍"侦察卫星,太空"广播员"广播卫星,太空"测绘员"测地卫星、太空"千里眼"天文卫星等,组成的一个庞大"卫星世家"。

1、生肖的由来

作为一种古老的民俗文化事象,有关十二生肖的起源,历代学者众说纷纭。有人认为生肖与地支同源,可以追溯到史前的传说时代,《史记》中所载黄帝“建造甲子以命岁”,“大挠作甲子”就是这类说法的反映,学者们认为这里所说的甲子就是指的十二生肖。清代学者赵翼则认为生肖最早源于我国北方的游牧民族,他在《陔余丛考》中说:“盖北俗初无所谓子丑寅之十二辰,但以鼠牛虎兔之类分纪岁时,浸寻流传于中国,遂相沿不废耳。”(参见清·赵翼《陔余丛考》)。有的学者甚至持生肖外来说的观点,认为十二生肖是由古巴比伦传入中国的,持这种观点的代表有郭沫若,他在《甲骨文字研究·释支干》中讲“ 十二肖象于巴比伦、埃及、印度均有之,然均不甚古,无出于西纪后百年以上者。意者此始汉时西域诸国,仿巴比伦之十二宫而制定之,再向四周传播者也 。”认为生肖为中东地区居民模仿巴比伦黄道十二宫而制定,其传入中国的时间,当在汉武帝通西域之时。以上观点见仁见智,作者不敢主观判断是非,但通过大量的文献资料证明,生肖的确起源于中国,是华夏先民动物崇拜、图腾崇拜以及早期天文学的结晶。

关于十二生肖的记载,现有文献资料中,以《诗经》为最早。《诗经·小雅·吉日》里有 :“吉日庚午,即差我马”八个字,意思是庚午吉日时辰好,是跃马出猎的好日子,这是将午与马相对应的例子。可见在春秋前后,地支与十二种动物的对应关系已经确立并流传。 15年,在湖北云梦县睡虎地十一号墓出土的竹简,进一步证明十二生肖在春秋前后已存在 。出土竹简的《日书》甲种有一章标题为《盗者》,其内容为占卜盗者相貌特征,其中记载 有:“子,鼠也,盗者兑口希须,……丑,牛也,盗者大鼻长颈,……寅,虎也,盗者状,希须 ,面有黑焉。卯,兔也,盗者大面头。辰,〔原文脱漏〕盗者男子,青赤色……已,虫也 ,盗者长而黑蛇目。午,鹿也,盗者长颈小哘,其身不全。……未,马也,盗者长须耳。申,环也,盗者圆面……”

《日书》中所记十二生肖大体近似于现在流行说法。据考证,睡虎地十一号墓下葬于秦始皇三十年(公元前217年),因此十二生肖的产生至少可以追溯到秦以前的春秋时期。学者们认为,这是迄今为止,在我国发现的关于十二生肖的最早而又较系统的记载。

和今天流行的十二生肖说法完全一致的是东汉王充的记载,王充《论衡·物势》载:

“寅,木也,其禽,虎也。戌,土也,其禽,犬也。……午,马也。子,鼠也,酉,鸡也。 卯,兔也。……亥,豕也。未,羊也。丑,牛也。……已,蛇也。申,猴也。”

以上文字中,十二生肖动物谈到了十一种,唯独缺了辰龙。该书《言毒篇》说:

“辰为龙,已为蛇。辰、已之位在东南。”

如此,十二生肖便齐了,且与现今流行的十二生肖配属完全相同,这的确算是古文献中关于生肖的较早的最完备的记载。。

到了南北朝,生肖已普遍使用,南朝《南齐书·五行志》中已经有具体的按人的出生年份称属某种动物的记载。南朝·陈·诗人沈炯,曾创作了一首十二属相诗,其言曰:

“鼠迹生尘案,牛羊暮下来。

虎哺坐空谷,兔月向窗开。

龙隰远青翠,蛇柳近徘徊。

马兰方远摘,羊负始春栽。

猴栗羞芳果,鸡砧引清杯。

狗其怀物外,猪蠡窅悠哉。”

这首十二属相诗明显是按十二地支所配动物的顺序写成的,说明当时十二生肖已为人们所十分熟悉。

从以上文献记载可以明确生肖文化的源头在中国。依据生肖外来说的观点,生肖是汉代由中东传入中国,与佛教传入时间差不多,我们从以上文献中已证明早在春秋时期我国便有有关生肖的记载(《日书》、《诗经》),说明生肖的产生以及生肖与地支的相配是早在汉以前就产生了的,因此可以肯定生肖是产生于我国本土的一种古老文化。那么生肖的由来究竟是怎样的呢?古人为什么选择了这十二种动物呢?这个问题历来受到学者的关注,做出了种种解释。

部分学者认为生肖起源于原始时代的动物崇拜,中国科技大学张秉伦先生便持这一观点。他认为在原始社会生产力低下、认识自然能力极其有限的情况下,对与自已生活息息相关的动物产生一种依赖感(如马、羊、牛、鸡、犬等),对危害自身安全的动物产生一种恐 惧感(如虎、蛇),对一些超过人类的动物器官功能产生崇敬感(如狗的嗅觉等),导致产生对动物的崇拜。十二种生肖动物便是人们在动物崇拜的原始信仰影响下产生的用来纪年、纪月的兽历。

原始人的动物崇拜还表现在傩舞等原始舞蹈上,傩大约产生于周代前后,大傩仪式中的主角是方相氏和十二神兽。驱傩舞蹈选中十二兽,是原始人对动物崇敬心理的表现。大傩仪式上选中的十二兽(或十二神)是为照应一年十二个月份,以求月月平安,驱除四方疫鬼,照应十二个方位的。对十二个方位的照应当然牵涉到十二支,于是与十二生肖挂钩,在驱傩仪式中的十二属相被派上逢凶化吉的用场。由此可以看出十二神兽、十二生肖是一脉相承的,他们共同的来源都是原始动物崇拜。

民族学家刘尧汉先生认为十二生肖与彝族“十二兽”纪日及“十月历”法有关。居住于四川大凉山地区的彝族,有以十二兽纪日的历法,他们以十二种动物纪日,今日为鼠日,明日为牛日,以此类推三轮为一个月,计三十六天,一个月三十六天,一年便为十个月,这就是后来的“十月历”法。刘尧汉先生认为以十二属相纪日的十月历法产生于夏禹时代,(参见刘尧汉著《彝族社会历史调查研究文集》)与原始的图腾崇拜有关,汉族十二生肖是受“十月历法”的影响,彝族十二兽历后来发展为十二生肖。

讲生肖的渊源,必然要将生肖与天干地支联系在一起。近代在安阳殷墟出土的我国现存年代最久远的干支表,说明在殷商时代干支纪日已娴熟自如。之后随着时间的推移干支的功能逐渐多样化,它作为充当时间单位的标号,一方面扩大了,用于纪年;一方面缩小了,用于纪时(一日的十二个时辰)。根据历史记载及研究证明,生肖是继“干支纪年法”创立后才出现的 ,十二种动物是对十二地支的一一对应,以动物作地支标志。哪年出生的人就有哪年的地支所配属的动物,由此以十二种动物用来纪年、纪日和计算每一个人的属相。从中可以看出,十二生肖与十二地支是密不可分的。很久以来有学者发现十二支的古字里隐含着生肖的信息,他们将十二支与十二生肖古字相比较,发现十二支的古字形与十二种动物有一些联系。细致观察可以发现其中确有大同小异之处。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中即讲到“已”字为蛇的象形,同样的还有“亥”、“豕”。近人还考证甲骨文、金文中地支字与生肖字有相近之处,令人猜想,十二支是否就是十二生肖动物的象形字,由于十二支子丑寅卯容易记混,民间便用十二种动物代替,以动物来借代序数符号,与地支相配,成为纪年的符号系统。虽然以上猜想有一定的可信度,但细想一下便可以作出判断,十二支不可能是十二种动物的象形字,因为前面已经讲到十二支在殷商时已娴熟使用,而生肖是春秋时期才产生的,二者是不同源的。倘若在造字之时,地支便与生肖有关的话,生肖岂不是与地支同时产生了吗 ?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生肖的产生晚于十二地支,但与十二地支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生肖是对十二地支的附会,至于选择了十二种动物作为代替十二地支的符号,又源于古人的动物崇拜心理。

2、生肖的选择与排列

汉族生肖中的十二种动物的选择并不复杂,它与汉族人的日常生活和社会生活相接近的,是可以猜测的。在十二种生肖动物,大致可将其分为三类:一类是已被驯化的“六畜”,即牛、羊、马、猪、狗、鸡,它们是人类为了经济或其它目的而驯养的,占十二种动物的一半。“六畜”在中国的农业文化中是一个重要的概念,有着悠久的历史,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中“六畜兴旺”代表着家族人丁兴旺、吉祥美好。春节时人们一般都会提“六畜兴旺”,因此这六畜成为生肖是有其必然性的。第二类是野生动物中为人们所熟知的,与人的日常、社会生活有着密切关系的动物,它们是虎、兔、猴、鼠、蛇,其中有为人们所敬畏的介入人类生活的,如虎、蛇;也有为人们所厌恶、忌讳,却依赖人类生存的鼠类;更有人们所喜爱的,如兔、猴。第三类是中国人传统的象征性的吉祥物——龙,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是集许多动物的特性于一体的“人造物”,是人们想象中的“灵物”。龙代表富贵吉祥,是最具象征色彩的吉祥动物,因此生肖中更少不了龙的位置。

从以上可以看出生肖动物的选择并不是随意的,而是有一定的涵义,人们所选择的动物都是出于不同的角度,并带有一定意义。

那么这十二种动物又是按照什么顺序排列的呢?前面说到,生肖产生于远古动物崇拜,图腾崇拜的氛围之中,人们仅是用动物来借代序数符号与地支相配,为什么选择这十二种动物,谁先谁后,按照什么样的顺序排列并没有定论,由于生肖是产生于远古的古老文化,因时间的久远人们已将排列的初衷丢失了,今人的传说故事等只是对它的附会,只能依赖于传说和想象。关于生肖排列问题大致有以下三个方面的解释。

一是民间传说故事中的生肖排列。汉族民间故事说:当年轩辕黄帝要选十二动物担任宫廷卫士,猫托老鼠报名,老鼠给忘了,结果猫没有选上,从此与鼠结下冤家。大象也来参赛,被老鼠钻进鼻子,给赶跑了,其余的动物,原本推牛为首,老鼠却窜到牛背上,猪也跟着起哄 ,于是老鼠排第一,猪排最后。虎和龙不服,被封为山中之王和海中之王,排在鼠和牛的后面。兔子又不服,和龙赛跑,结果排在了龙的前面。狗又不平,一气之下咬了兔子,为此被罚在了倒数第二。蛇、马、羊、猴、鸡也经过一番较量,一一排定了位置,最后形成了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的顺序。传说故事虽不是对问题的科学解释 ,但它却体现了人们希望对十二生肖的选择做出解释的愿望。

二是中国古代学者从古代昼夜十二时辰的角度解说地支和肖兽的配属关系。黑天苟地,混沌一片,鼠,时近夜半之际出来活动,将天地间的混沌状态咬出缝隙,“鼠咬天开”,所以子属鼠。天开之后,接着要辟地,“地辟于丑”,牛耕田,该是辟地之物,所以以丑属牛。寅时是人出生之时,有生必有死,置人于死地莫过于猛虎,寅,又有敬畏之义,所以寅属虎。 卯时,为日出之象,太阳本应离卦,离卦象火,内中所含阴爻,为太阳即月亮之精玉 兔,这样,卯便属兔了。辰,三月的卦象,此时正值群龙行雨的时节。辰自然就属了龙。已 ,四月的卦象,值此之时,春草茂盛,正是蛇的好日子,如鱼儿得水一般。另外,已时为上午,这时候蛇正归洞,因此,已属蛇。午,下午之时,阳气达到极端,阴气正在萌生。马这种动物,驰骋奔跑,四蹄腾空,但又不时踏地。腾空为阳,踏地为阴,马在阴阳之间跃进, 所以成了午的属相。羊,午后吃草为最佳时辰,容易上膘,此时为未时,故未属羊。未之后申时,是日近西山猿猴啼的时辰,并且猴子喜欢在此时伸臂跳跃,故而猴配申。酉为月亮出 现之时,月亮属水,应着坎卦。坎卦,其上下阴爻,而中间的阳爻代表太阳金乌之精。因 此,酉属鸡。夜幕降临,是为戌时。狗正是守夜的家畜,也就与之结为戌狗。接着亥时到, 天地间又浸入混沌一片的状态,如同果实包裹着果核那样,亥时夜里覆盖着世间万物。猪是只知道吃的混混沌沌的生物,故此猪成了亥的属相。宋代著名理学家朱熹持此观点。

三是按中国人信阴阳的观念,将十二种动物分为阴阳两类,动物的阴与阳是按动物足趾的奇偶参差排定的。动物的前后左右足趾数一般是相同的,而鼠独是前足四,后足五,奇偶同体 ,物以稀为贵,当然排在第一,其后是牛,四趾(偶);虎,五趾(奇);兔,四趾(偶);龙, 五趾(奇);蛇,无趾(同偶);马,一趾(奇);羊,四趾(偶);猴,五趾(奇);鸡,四趾(偶) ;狗,五趾(奇);猪,四趾(偶)。持这种说法的是宋人洪巽,明代学者郎瑛在其基础上进行 了归类,在其所著的《七修类稿·十二生肖》中提出“地支在下”,因此别阴阳当看足趾数目。鼠前是四爪,偶数为阴,后足五爪,奇数为阳。子时的前半部分为昨夜之阴,后半部 分为今日之阳,正好用鼠来象征子。牛、羊、猪蹄分,鸡四爪,再加上兔缺唇且四爪,蛇舌分,六者均应合偶数,属阴,占了六项地支。虎五爪,猴、狗也五爪,马蹄圆而不分,六者均为奇数,属阳,连同属阳的鼠,占了另外六项地支。郎瑛的归类法,是借洪巽的分类法, 二者大同小异。

以上三种解释分别从不同角度来解释生肖的排列,民间有关生肖动物排列的传说故事非常丰富,这些传说故事的流传一方面丰富了生肖的内容,另一方面又促进了生肖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将十二种生肖动物分为阴阳两类,将其纳入中国人五行信仰的观念之中,目的是将属相与人生仪礼相关连,将阴阳、五行与生肖对应起来,从而解释其它有关的人生文化现象。

3、中国人的生肖信仰

生肖本是用于纪年的一套符号,是古代天文历法的一部分,后来成为了普遍被人们认同的生肖历法。中国古代哲学观是“天人合一”、“阴阳五行为宇宙之本”,认为阴阳五行决定了世间万物的生存与发展,他们认为,日月是阴阳之源,金、木、水、火、土五行是万物之本,合为七曜〖ZW(〗日、月、星称为曜,日、月、金、木、水、火、土五星合称七曜,旧时分别用来称一个星期的七天,日曜日是星期日,月曜日为星期一,其余依次类推。主宰一切,而十二生肖分置于天,以纪十二辰,以七曜统之,因此十二生肖便被阴阳五行观念所浸染,成为民间宗教信仰的一部分。

自生肖观念在民间出现以后,它随着术的盛行在民间流传不衰,民间迷信认为,五行中的每一种要素都是相互制约的,对人的一生会产生重大影响。人们可以利用不同的五行要素来协调,使自已的生活及所从事的工作能顺心如意。民间把生肖动物列为阴阳两类,与五行相对应,从而生成一套生肖决定命运的术。同时民间还认为生肖属相与人的性格也有着某种关系,即使同一属相的人,由于出生的时辰不同,性格、命运也会各异。? 生肖信仰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是中国人本命年的观念。汉民族的本命年是按照十二生肖循环往复推出来的,它与十二生肖紧密相连。一个人出生的那年是农历什么年,那么以后每到这一属相年便是此人的本命年,由于十二生肖的循环往复,每过12年,人们就要遇到自已的本命年,这样依次推出,人生本命年为12岁、24岁、36岁、48岁、60岁……。民间认为本命年为凶年,需要趋吉避凶,消灾免祸。汉族北方各地每到本命年时,不论大人小孩都要买红腰带系上,称为“扎红”,小孩还要穿红背心、红裤衩,认为这样才能趋吉避凶、消灾免祸。 这种习俗到今天仍在各地流行,每逢春节,市场上到处有出售“吉祥带”“吉祥结”的红黄绸带,本命年的人们将之系在腰间、手腕上,这样便可禳解灾祸、化凶为吉。我国许多民族都很重视老人的60岁生日,称为“花甲”,花甲为一生中第6个本命年,也是干支纪年的一个轮回,须好好庆祝,以此寄托人们企求长寿、健康、吉祥的愿望。

道教是在我国土生土长的本土宗教,创始于东汉时期,流传至今已有1800多年的历史。道教以阴阳五行为其核心教义,在阴阳五行观念的作用下,道教与天干、地支、十二生肖等产生了天然的亲近关系。北京著名的道观白云观中有元辰殿,元辰殿又名“六十甲子殿”,为信徒向本命元辰之神祈福的殿堂。本人出生年称为本命元辰,旧时习俗礼拜本命元辰之星宿神 ,祈求吉祥如意,名为“顺星”。元辰殿即是礼拜本命元辰星宿神的地方,殿内现存有六十甲子神像,他们分别为:甲子太岁金辨大将军、乙丑太岁陈材大将军、丙寅太岁耿章大将军、丁卯太岁沈兴大将军、戊辰太岁赵达大将军、已巳太岁郭灿大将军、庚午太岁王济大将军、辛未太岁李素大将军、壬申太岁刘旺大将军、癸酉太岁康志大将军、甲戍太岁施广大将军、乙亥太岁任保大将军、丙子太岁郭嘉大将军、丁丑太岁汪文大将军、戊寅太岁鲁先大将军、已卯太岁龙仲大将军、庚辰太岁董德大将军、辛巳太岁郑但大将军、壬午太岁陆明大将军、癸 未太岁魏仁大将军、甲申太岁方章大将军、乙酉太岁蒋崇大将军、丙戍太岁白敏大将军、丁亥太岁封济大将军、戊子太岁邹铛大将军、已丑太岁傅佑大将军、庚寅太岁邬桓大将军、辛卯太岁范宁大将军、壬辰太岁彭泰大将军、癸巳太岁徐单大将军、甲午太岁章词大将军、乙未太岁杨仙大将军、丙申太岁管仲大将军、丁酉太岁唐查大将军、戊戍太岁姜武大将军、已亥太岁谢太大将军、庚子太岁卢秘大将军、辛丑太岁杨信大将军、壬寅太岁贺谔大将军、癸 卯太岁皮时大将军、甲辰太岁李诚大将军、乙巳太岁吴遂大将军、丙午太岁文哲大将军、丁未太岁缪丙大将军、戊申太岁徐浩大将军、已酉太岁程宝大将军、庚戍太岁儿秘大将军、辛亥太岁叶坚大将军、壬子太岁丘德大将军、癸丑太岁朱得大将军、甲寅太岁张朝大将军、已 卯太岁万清大将军、丙辰太岁辛亚大将军、丁巳太岁杨彦大将军、戊午太岁黎卿大将军、已未太岁傅赏将军、庚申太岁毛梓大将军、辛酉太岁石政大将军、壬戍太岁洪充大将军、癸亥太岁虞程大将军。以甲子年为首,六十年内不同年份出生的人都能找到属于自已的本命神 。

按照道教教义,修真炼性须致力于本命元辰,除去杂念私心,方能长寿永生。礼拜本命之辰 ,成为一种习俗流传至今,每年正月初七、初八,北京人到白云观元辰殿“祭星”,向各自的本命星辰烧香礼拜,祈求一年平安,即“顺星”,意思是即使碰到不顺利的年份,通过祈祷得至本命神的保护也可转为顺利。其殿中供的以上六十位本命神,均为重彩泥塑,且都是座像,吸收了各自相关生肖的动物形象。六十神像的姓名有的为历史真有的人物,形象则带有明显的生肖标志,如:甲子太岁金岁金辨大将军,鼠相,持桃。

从道教有关本命神、六十甲子的内容中我们可以看出生肖信仰与道教相互溶合的关系,道教信奉老子的“道”,认为“道”无所不在,是一切的开始,天地万物都是由它化生主宰的, 生命自然不例外,生肖与天干地支相配而形成六十甲子的观念是生肖与道教信仰相溶合的表现,人们祭拜本命元辰之神,是为了祈求神灵的保佑,平安如意。从这里可以看出生肖已成为主宰人生命的因素,成为生命信仰的一部分。

4、各民族的十二生肖

在中国这个多民族国家里,生肖不是汉民族的专利,许多少数民族都使用十二生肖纪年。首先我们来看看各民族十二生肖对照表。

各族十二生肖对照表

桂西彝族

十二兽:龙、凤、马、蚁、人、鸡、狗、猪、雀、牛、虎、蛇

哀牢山彝族

十二兽:虎、兔、穿山甲、蛇、马、羊、猴、鸡、狗、猪、鼠、牛

川滇黔彝族

十二兽: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

海南黎族

十二兽:鸡、狗、猪、鼠、牛、虫、兔、龙、蛇、马、羊、猴

云南傣族

十二兽:鼠、黄牛、虎、兔、大蛇、蛇、马、山羊、猴、鸡、狗、象

广西壮族

十二兽: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

蒙古族

十二兽: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鼠、牛

新疆维吾尔族

十二兽:鼠、牛、虎、兔、鱼、蛇、马、羊、猴、鸡、狗、猪

柯尔克孜族

十二兽:鼠、牛、虎、兔、鱼、蛇、马、羊、狐狸、鸡、狗、猪

从上表可以看出我国许多少数民族如蒙古、壮、部分彝族的十二生肖受汉族影响,与汉族基本一致。但有的民族在接收汉族生肖文化的同时又产生了一些变异,哀牢山彝族同胞在十二生肖系列中,以穿山甲占据了龙的位置;新疆柯尔克孜族十二生肖中以鱼代龙、又以狐狸代猴;海南黎族同胞以十二生肖纪日,其次序以鸡起首,猴煞尾;生活在西双版纳地区的傣族以黄牛代替牛,以山羊代羊,亥的属相不是猪而是象。从以上变化中大致可以看出,各民族在选择十二生肖动物时,由于生存环境的不同、物种的不同,选择了最亲近的动物作为生肖动物,从而给生肖文化带来了一定的差异。除了在生肖动物选择上的变异外,少数民族还形成各自不同的纪年、纪日方法,同时产生了许多与生肖有关的民俗。

(1)凉山彝族十二生肖

彝族通用十二兽历,也叫十二属相纪历,彝族古代史诗《勒俄特依》和彝族民间都有有关彝族十二属相(兽历)来源的传说。〖ZW(〗参见王昌富《凉山彝族礼俗》〖ZW)〗生活在四川凉山地区的彝族其年、月、日均以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纪。每一兽名各纪一年,共十二年一轮,年代及年龄的计算有一个方便的口诀:“一轮十三,二轮二十五,三轮三十七,四轮四十九,五轮六十一,六轮七十三……”以此类推。凉山彝族纪月也用十二属相,分别以鼠月、牛月、虎月、兔月、龙月、蛇月、马月、羊月、猴月、鸡月、狗月、猪月纪一年十二个月。每月大月三十天,月小二十九天,月大月小根据上月月亮十五圆还是十六圆来确定 ,十五圆为小月二十九天,十六圆为大月三十天。不过各地所用的首月有别,有的地方以马月为首月,有的地方以羊月为首月,有的地方以猴月为首月。纪日的方法也用十二兽,十二日为一轮,不受年月(包括闰月)的限制,无限后推,永无终止。

彝族十二属相纪历的历法还被应用到占运的民间巫术之中,凉山彝族民间认为人与木、火、土、铁、水五种元素关系密切,人只能与之和谐相处,才是天赋的命运。人的命运都处于五种元素与“公”“母”配合而成的十种命运之中,即“木公”、“木母”、“火公”、“火母”、“土公”、“土母”、“铁公”、“铁母”、“水公”、“水母”的和谐称为“ 特补特莫”,“特”为和谐之意,“补”为阳,“莫”为阴,认为以上十种命运是和谐的阴 阳配属。此外还将十种命运与十二属相相配,形成“纪年周期表”,以六十年一轮的纪年 周期表来占算人的命运。

彝族十二属相还用于婚姻方面,彝族在择偶与订婚时极重视民族、等级等条件,除此之外,男女双方生辰是否相合也很重要,民间口诀有:“兔猪羊相随,牛蛇鸡相伴,狗马虎相合,猴龙鼠相和。”合乎上述口诀者为相合,不合也不十分严格,最忌属虎者与属鸡、羊者配,讳其“虎来吃鸡羊”。

(2)傣族十二生肖

根据张公谨先生的观点,大约在汉朝汉族的干支纪时法就逐步传入傣族地区,这种干支纪时法一直沿用至今(参见张公谨《傣族文化》,吉林教育出版社1986年出版。)至今仍是傣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方法与农历一样,就是将十天干和十二地支相互搭配得六十甲子,以这六十个数来纪年、纪日,同时还单用十二地支纪月。大概在干支传入傣族地区后不久,汉族的十二生肖也随 之传了进来,傣族中各地十二生肖稍有不同,德宏地区与汉族完全相同,西双版纳则改“猪 ”为“象”,龙为“大蛇”或“蛟”,稍有不同。傣族使用的十二生肖分别为鼠、牛、虎、 兔、大蛇、蛇、马、羊、猴、鸡、狗、象。

在西双版纳等地,十二生肖与地支相配,不仅用来纪年,还用来纪月和纪日,如子年鼠骨 〖ZW(〗傣历中“骨”为年,“血”为月,“皮”为日。〖ZW)〗、丑年黄牛骨、寅年虎骨;四月兔血、六月小蛇血、七月马血;申日猴皮、酉日鸡皮等等……。可见汉族农历中的十二生肖在吸收到傣历中之后 ,其使用范围比之农历更为广泛。

(3)藏族十二生肖

传统观念认为藏族的生肖纪年法是公元七世纪时由唐文成公主出嫁松赞干布带去的。藏族的生肖纪年,六十年为一甲子,藏语称“回登”,为木鼠之意,藏族六十甲子便从木鼠年开始 ,相当于汉族的甲子年。藏历生肖纪年具有将阴阳、五行、肖兽融合一体的特点,因此有“ 阴火兔年”、“阳土龙年”、“阳金猴年”之类的叫法。

藏历生肖纪年与阴阳、五行的具体配合与十天干有对应关系,以甲乙为木、丙丁为火、戊已为土、庚辛为金、壬癸为水。以上五对,每对中前者为阳,后者为阴。藏历纪年虽没有明确标明天干地支,但隐含着干支的顺序。另外藏历中还以男女代替阴阳,如阴金牛年又叫女金牛年,阳水虎年,又叫男水虎年。

文章标签: # 地球 # 生肖 # 太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