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生肖爱情 生肖爱情

贵贱贤愚的拼音_贤愚贵贱同归尽是什么生肖

tamoadmin 2024-06-30 人已围观

简介1.关于奈何的诗句2.颜回短命伯夷饿,我今所得亦已多。功名富贵须待命,命若不来知奈何3.老境何所似 只与少年同 什么意思4.儒释道有何区别?5.洛阳有块亡人安息地,许多人死后都要求葬在这里,有何秘密?6.长歌行古诗芝艾并焚的解释犹言玉石俱焚。 比喻 贵贱、贤愚、良莠同归于尽。 晋 葛洪 《 抱朴 子·嘉遯》:“虑 巫 山之失火,恐芝艾之并焚耳。”亦作“ 芝艾共焚 ”。《北齐书·文苑传·樊逊》:“复

1.关于奈何的诗句

2.颜回短命伯夷饿,我今所得亦已多。功名富贵须待命,命若不来知奈何

3.老境何所似 只与少年同 什么意思

4.儒释道有何区别?

5.洛阳有块亡人安息地,许多人死后都要求葬在这里,有何秘密?

6.长歌行古诗

贵贱贤愚的拼音_贤愚贵贱同归尽是什么生肖

芝艾并焚的解释

犹言玉石俱焚。 比喻 贵贱、贤愚、良莠同归于尽。 晋 葛洪 《 抱朴 子·嘉遯》:“虑 巫 山之失火,恐芝艾之并焚耳。”亦作“ 芝艾共焚 ”。《北齐书·文苑传·樊逊》:“复恐迎风纵火,芝艾共焚。”

词语分解

芝艾的解释 指芝草和艾草。比喻贵贱、贤愚。 晋 张载 《招隐诗》:“不见 巫山 火,芝艾岂相离。” 南朝 梁元帝 《驰檄告 四方 》:“ 孟诸 焚燎,芝艾俱尽。”《宋书·邓琬传》:“ 巫山 既燎,芝艾共烟。” 焚的解释 焚 é 烧:焚烧。焚毁。焚化。焚香。焚书坑儒。焚膏继晷(“膏”,油脂;“晷”,日影; 形容 夜以继日 地用功读书或 努力 工作)。忧心如焚。 燃烧 部首 :火。

关于奈何的诗句

钓玉君徒尚,征金我未贤。——沈佺期

昔时燕王重贤士,黄金筑台从隗始。——贾至

好古笑流俗,素闻贤达风。——李白

恭承采蘩祀,敢效同居贤。——鲍溶

采采乘日暮,不思贤与愚。——储光羲

男儿结发事君亲,须斅前贤多慷慨。——贯修

我爱正考甫,思贤作商颂。我爱扬子云,理乱皆如凤。——贯修

贤愚贵贱同归尽,北邙冢墓高嵯峨。——白居易

吾观自古贤达人,功成不退皆殒身。——李白

端拱肃岩廊,思贤听琴瑟。——袁朗

盛衰自有时,圣贤未尝屑。——王绩

怀贤虽不见,忽似暂参辰。——庾抱

遽见邻交断,仍睹贤臣逐。——李百药

兴化俟群辟,择贤守列藩。——张九龄

岂不怀贤劳,所图在永康。——李峤

颜回短命伯夷饿,我今所得亦已多。功名富贵须待命,命若不来知奈何

1. 关于奈何的诗句

浣溪沙 冯延巳(五代) 春到青门柳色黄,一梢红杏出低墙,莺窗人起未梳妆. 绣帐已阑离别梦,玉炉空袅寂寥香.闺中红日奈何长.鞠歌行 李白(唐朝) 李白的有好几个,但是诗很长.玉不自言如桃李,鱼目笑之卞和耻.楚国青蝇何太多? 连城白璧遭谗毁.荆山长号泣血人,忠臣死为刖足鬼. 听曲知甯戚,夷吾因小妻.秦穆五羊皮,买死百里奚. 洗拂青云上,当时贱如泥.朝歌鼓刀叟,虎变磻溪中. 一举钓六合,遂荒营丘东.平生渭水曲,谁识(一作数)此老翁? 奈何今之人,双目送飞鸿. 「赠歌妓二首」李商隐 (唐朝) 水精如意玉连环,下蔡城危莫破颜. 红绽樱桃含白雪,断肠声里唱阳关. 白日相思可奈何,严城清夜断经过. 只知解道春来瘦,不道春来独自多.「送阿龟归华」李商隐 草堂归意背烟萝,黄绶垂腰不奈何. 因汝华阳求药物,碧松根下茯苓多. 驻马听 柳永 (宋朝) 凤枕鸾帷.二三载,如鱼似水相知.良天好景,深怜多爱,无非尽意依随.奈何伊.恣性灵、忒煞些儿.无事孜煎,万回千度,怎忍分离.而今渐行渐远,渐觉虽悔难追.漫寄消寄息,终久奚为.也拟重论缱绻,争奈翻覆思维.纵再会,只恐恩情,难似当时.临江仙引 其三 柳永画舸、汤桨,随浪箭、隔岸虹.□(脱字)荷占断秋容.疑水仙游泳,向别浦相逢.鲛丝雾吐渐收,细腰无力传娇慵.罗袜凌波成旧恨,有谁更赋惊鸿.想媚魂香信,算密锁瑶宫.游人漫劳倦□(脱字),奈何不逐东风.菩萨蛮 纳兰容若 (清朝)榛荆满眼山城路,征鸿不为愁人住.何处是长安,湿云吹雨寒.丝丝心欲碎,应是悲秋泪.泪向客中多,归时又奈何.八六子 秦观 (宋朝)倚危亭,恨如芳草,萋萋铲尽还生.念柳外青骢别后,水边红袂分时,怆然暗惊.无端天与娉婷,夜月一帘幽梦.春风十里柔情,怎奈何、欢娱渐随流水.素弦声断,翠绡香减,那堪片片飞花弄晚.蒙蒙残雨笼晴,正销凝,黄鹂又啼数声.风流子 秦观东风吹碧草,年华换、行客老沧州.见梅吐旧英,柳摇新绿,恼人春色,还上枝头.寸心乱,北随云黯黯,东逐水悠悠.斜日半山,暝烟两岸.数声横笛,一叶扁舟.青门同携手,前欢记、浑似梦里扬州.谁念断肠南陌,回首西楼.算天长地久,有时有尽.奈何绵绵,此恨难休.拟待倩人说与,生怕人愁.守岁 苏轼 (宋朝) 欲知垂尽岁,有似赴壑蛇.修鳞半已没,去意谁能遮.况欲系其尾,虽勤知奈何.儿童强不睡,相守夜欢哗.晨(又鸟)且勿唱,更鼓畏添挝.坐久灯烬落,起看北斗斜.明年岂无年,心事恐蹉跎.努力尽今夕,少年犹可夸.赵郎中见和戏复答之 苏轼 赵子吟诗如泼水,一挥三百八十字.奈何效我欲寻医,恰似西施藏白地.赵子饮酒如淋灰,一年十万八千杯.若不令君早入务,饮竭东海生黄埃.我衰临政多缪错,羡君精采如秋鹗.颇哀老子今日饮,为君坐啸主画诺.最高楼 辛弃疾(宋朝)归闽中矣相思苦,君与我同心.鱼没雁沈沈.是梦他松后追轩冕,是化为鹤后去山林.对西风,直怅望,到如今. 待不饮、奈何君有恨.待痛饮、奈何吾有病.君起舞,试重斟.苍梧云外湘妃泪,鼻亭山下鹧鸪吟.早归来,流水外,有知音. 沁园春(弄溪赋) 辛弃疾有酒忘杯,有笔忘诗,弄溪奈何.看纵横斗转,龙蛇起陆,崩腾决去,雪练倾河,袅袅东风,悠悠倒景,摇动云山水又波.还知否,欠菖蒲攒港,绿竹缘坡. 长松谁剪嵯峨.笑野老来耘山上禾.算只因鱼鸟,天然自乐,非关风月,闲处偏多.芳草春深,佳人日暮,濯发沧浪独浩歌.徘徊久,问人间谁似,老子婆娑.太常引(建康中秋为吕叔潜赋) 辛弃疾 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把酒问_娥.被白发、欺人奈何. 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菩萨蛮(送郑守厚卿赴阙) 辛弃疾送君直上金銮殿.情知不久须相见.一日甚三秋.愁来不自由.九重天一笑.定是留中了.白发少经过.此时愁奈何.。

2. 有关奈何的诗词

山中五无奈何(诗一首见本集,题止山中二字 )

年代:唐 作者:李涉

无奈落叶何,纷纷满衰草。

疾来无气力,拥户不能扫。

欲访云外人,都迷上山道。

无奈涧水何,喧喧夜鸣石。

疏林透斜月,散乱金光滴。

欲访涧底人,路穷潭水碧。

无奈阿鼎何,娇啼索梨栗。

柴门正风雨,千向千回出。

欲识老病心,赖渠将过日。

无奈梅花何,满岩光似雪。

春风总未至,独自惊时节。

欲见惆怅心,又看花上月。

游武夷,作棹歌呈晦翁十首 其三

年代:宋 作者:辛弃疾

玉女峰前一棹歌,烟鬟雾髻动清波。

游人去后枫林夜,月满空山可奈何。

长歌行

年代:唐 作者:王昌龄

旷野饶悲风,飕飕黄蒿草。

系马倚白杨,谁知我怀抱。

所是同袍者,相逢尽衰老。

北登汉家陵,南望长安道。

下有枯树根,上有鼯鼠窠。

高皇子孙尽,千载无人过。

宝玉频发掘,精灵其奈何。

人生须达命,有酒且长歌。

浩歌行

年代:唐 作者:白居易

天长地久无终毕,昨夜今朝又明日。

鬓发苍浪牙齿疏,不觉身年四十七。

前去五十有几年?把镜照面心茫然。

既无长绳系白日,又无大药驻朱颜。

朱颜日渐不如故,青史功名在何处?

欲留年少待富贵,富贵不来年少去。

去复去兮如长何,东流赴海无回波。

贤愚贵贱同归尽,北邙冢墓高嵯峨。

古来如此非独我,未死有酒且高歌。

颜回短命伯夷饿,我今所得亦已多。

功名富贵须待命,命若不来知奈何。

古风其十五

年代:唐 作者:李白

燕昭延郭隗。

遂筑黄金台。

剧辛方赵至。

邹衍复齐来。

奈何青云士。

弃我如尘埃。

珠玉买歌笑。

糟糠养贤才。

方知黄鹤举。

千里独徘徊。

3. 形容无奈的诗词

相见欢 李煜

林花谢了春红,

太匆匆,

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

胭脂泪,

相留醉,

几时重,

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宴桃源白居易

频日雅欢幽会,

打得来来越杀。

说着暂分飞,

蹙损一双眉黛。

无奈,无奈,

两个心儿总待。

虞美人冯延巳

玉钩弯柱调鹦鹉,

宛转留春语。

云屏冷落画堂空,

薄晚春寒无奈,落花风。

搴帘燕子低飞云,

拂镜尘鸾舞。

不知今夜月眉弯,

谁佩同心双结,倚阑干?

玉壶吟 李白

烈士击玉壶,壮心惜暮年。

三杯拂剑舞秋月,忽然高咏涕泗涟。

凤凰初下紫泥诏,谒帝称觞登御筵。

揄扬九重万乘主,谑浪赤墀青琐贤。

朝天数换飞龙马,敕赐珊瑚白玉鞭。

世人不识东方朔,大隐金门是谪仙。

西施宜笑复宜颦,丑女效之徒累身。

君王虽爱蛾眉好,无奈宫中妒!

捣练子令李煜

深院静,小庭空,

断续寒砧断续风。

无奈夜长人不寐,

数声和月到帘栊。

薄幸北宋-贺铸

淡妆多态,更的的、频回眄睐。

便认得琴心先许,欲绾合欢双带。

记画堂、风月逢迎,轻鼙浅笑娇无奈。

向睡鸭炉边,翔鸳屏里,羞把香罗暗解。

自过了烧灯后,都不见踏青挑菜。

几回凭双燕,丁宁深意,往来却恨重帘碍。

约何时再,正春浓酒困,人闲昼永无聊赖。

厌厌睡起,犹有花梢日在。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院香径独徘徊。

4. 形容两个人无奈不能在一起的诗句

望天涯,天涯不远,呼海角,海角眼前,叹天地咫尺,无由在一起,今宵明月可鉴,两心相知.卜算子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此水几时休?此恨何时已?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红豆曲滴不尽相思血泪抛红豆,开不完春柳春花满画楼,睡不稳纱窗风雨黄昏后,忘不了新愁与旧愁,咽不下玉粒金波噎满喉,瞧不尽镜里花容瘦,展不开的眉头挨不明的更漏,展不开的眉头挨不明的更漏,恰便似遮不住的青山隐隐,流不断的绿水悠悠.诗经·国风·邶风·击鼓击鼓其镗,踊跃用兵.土国城漕,我独南行.从孙子仲,平陈与宋.不我以归,忧心有忡. 爰居爰处?爰丧其马? 于以求之?于林之下.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于嗟阔兮,不我活兮.于嗟洵兮,不我信兮.唐婉《钗头凤》 世情薄,人情恶,雨送黄昏花易落.晓风乾,泪痕残,欲笺心事,独语斜栏.难,难,难!人成各,今非昨,病魂常似秋千索.角声寒,夜阑珊,怕人寻问,咽泪装欢.瞒,瞒,瞒!陆游《钗头凤》 红酥手,黄籘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浥鲛绡透.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

老境何所似 只与少年同 什么意思

出自白居易的 《浩歌行》 天长地久无终毕,昨夜今朝又明日。

鬓发苍浪牙齿疏,不觉身年四十七。

前去五十有几年?把镜照面心茫然。

既无长绳系白日,又无大药驻朱颜。

朱颜日渐不如故,青史功名在何处?

欲留年少待富贵,富贵不来年少去。

去复去兮如长何,东流赴海无回波。

贤愚贵贱同归尽,北邙冢墓高嵯峨。

古来如此非独我,未死有酒且高歌。

颜回短命伯夷饿,我今所得亦已多。

功名富贵须待命,命若不来知奈何。

儒释道有何区别?

“老境何所似,只与少年同?”的释义:

老年时的境况与什么相似呢,只是和年轻时候一样。

“老境何所似,只与少年同?”出自《水调歌头·元日投宿博山寺,见者惊叹其老》:

《水调歌头·元日投宿博山寺,见者惊叹其老》是宋代辛弃疾创作的诗词。

头白齿牙缺,君勿笑衰翁。

无穷天地今古,人在四之中。

臭腐神奇俱尽,贵贱贤愚等耳,造物也儿童。

老佛更堪笑,谈妙说虚空。

坐堆豗,行荅飒,立龙锺。

有时三盏两盏,淡酒醉蒙鸿。

四十九年前事,一百八盘狭路,拄杖倚墙东。

老境何所似,只与少年同。

扩展资料:

作品注释:

1、博山寺:《广丰县志》:“博山寺在广丰县西南,本名能仁寺,五代时天台韶国师开山,有绣佛罗汉留传寺中。宋绍兴间悟本禅师奉诏开堂,辛稼轩为记。”嘉靖《永丰县志》卷四《人物》:“辛幼安名弃疾,其先历城人,后家铅山,往来于永丰博山寺,旧有辛稼轩读书堂。”

2、臭腐神奇:《庄子·知北游》:“故万物一也。是其所美者为神奇,其所恶者为臭腐。臭腐化为神奇,神奇复化为臭腐。故曰通天下一气耳。圣人故贵。”

3、贵贱句:白居易《浩歌行》:“贤愚贵贱同归尽,北邙冢墓高嵯峨。”苏轼《任师中挽词》:“贵贱贤愚同尽耳,君家不尽缘贤子。”

4、造物句:《新唐书·杜审言传》:“审言病甚,宋之问、武平一等省候何如,答曰:‘’甚为造化小儿相苦,尚何言!”

5、堆豗:豗音灰。欧阳修《清明前一日韩子华以靖节斜川诗见招游李园既归遂苦风雨三日不能出穷坐一室家人辈倒残壶得酒数杯泥深道无人行去市又远索於筐筥得枯鱼乾虾数种强饮疾醉昏然便寐既觉索然因书所见奉呈圣俞》:“三日不出门,堆豗类寒鸦。”

百度百科-水调歌头·元日投宿博山寺,见者惊叹其老

洛阳有块亡人安息地,许多人死后都要求葬在这里,有何秘密?

1、三者概念不同

儒指的是孔子开创的学派,也称儒教。曾长期作为中国官方意识形态存在,居于主流思想体系地位,其影响波及朝鲜半岛、日本、中南半岛、中亚、东南亚等地区;

释是古印度(今尼泊尔境内)乔达摩·悉达多创立的佛教,其实大多为释迦牟尼佛,故又称释教,世界三大宗教之一;

道指的是东周时期黄老道神仙家依据《道德经》(即《老子》)《南华经》(即《庄子》)而长期演变创立的宗教,是中国本土宗教。

2、理论不同

儒教的最重要的理论就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在这个当中,又特别注重修身的方法,也就是孔子所讲的“仁义礼智信”。儒教不讲究跳出情,不但不跳出情,还要在这个情中,充分的发挥情的作用,如何让自身,以及更多的人在世间上生活得如何幸福。

道家和佛家是讲究如何让人去掉人的情,从而让自己明白生命的终极意义。道家是讲究出家的。出家后,就称自己是“方外之人”。意思是自己不受人间的礼教所约束,只对如何跳出这个世间,成为长生者,也就是真人感兴趣。并且只接受道家的各种理论所约束。

因为道家基本上都是按照老子讲的《道德经》来修行的。而《道德经》,说到底也是论述部分宇宙形成的原理以及宇宙里面的生命所要遵循的规则。

3、文化不同

儒家,入世。儒家倡导做人要想君子一样,坦荡正直无私。其核心思想是主张“仁爱,归结起来就是:仁、义、礼、智、信。

释家,出世。释家文化认为“众生平等”、“万物因果轮回”、“一切是缘起性空”。对此,释家提出“一切皆为虚妄,对于外界我们不可执着,应该放下心中执念,追求内心的空,生命和事物就是在镜子前的幻影,如梦如泡影,人到最后什么都抓不住。其应对的核心思想是“戒、定、慧。”

道家,隐世。道家主张“为而不争”、“顺其自然,无为而治”、“清心寡欲,静养修心”、“以退为进、守弱为上”等等,这些是其最理想的状态。因此道家的思想不仅适合出世之人,也适合那些喜欢静和守的入世的修身养性之人。

扩展资料:

明太祖朱元璋倡导三教合一,但他又深知道、佛一旦深入民间,与世俗混淆,并成立带有浓厚世俗色彩的民间宗教,就会对传统统治构成威胁。这一点已为元末红巾军的历史所证实。朱元璋对此抱有清醒的认识。明帝国一建立,他就开始整顿僧、道门风,严禁僧、道与世俗混同。自正统以后,僧徒

冗滥已是不争的事实。而在这些僧徒中,很多没有取得国家的合法度牒,多为私自剃度,其间的成分也就相当复杂,有因户内丁多、求避差役者,有因盗事被发而更名换姓者,有系灶丁灶户负盐课而偷身苟免者。

成分如此复杂,加上出家为僧的目的又不一,以及商业发达以后所导致的城市生活繁华对僧徒的诱惑,难免使僧徒耐不住寺院的寂寞,萌生享受世俗生活的贪念。

与此同时,僧人以民间百姓为门徒,垄断民间修斋作福之类的佛事,并在岁时节序至民间打秋风,获取斋粮,如此等等,无不都是佛教与世俗发生联系的反映。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儒释道

长歌行古诗

在我国民间流传着一句话,叫做"生在苏杭,死葬北邙"。"生在苏杭"主要因为苏杭一带位于我国江南,自古以来就流传着"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佳话,柳永在《望海潮·东南形胜》中更是极尽其才华以"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来形容苏杭一带的盛景。而今天我们要讲的是"死在北邙",因为这里隐藏了太多太多的不为人知的秘密。

北邙山概括

北邙山原名邙山,由于位处河南洛阳东北部,所以被称为北邙山。其西起三门峡,东止伊水河畔,自西向东连绵400余里。此山是陇山之尾,是中国的一处风水宝地所在。所以自东汉城阳王在此地下葬后,后世公卿均将此地作为坟墓的首选。

此地多有村庄,依山傍水,气候宜人。加上历史上许多王侯将相和名人都下葬在此地,所以逐渐形成了"生在苏杭,葬在北邙"的文化。得益于这里得天独厚的自然和人文条件,这里形成了既适宜农耕又适于养生还适宜旅游的特色。

北邙的特殊之处

首先其所处的地理位置所处城市就比较特殊。洛阳,号称我国古代的十三朝古都,与西安(长安)、开封(汴梁、汴京、东京)、北京(北平、京师)、南京(金陵、建业、建康)并称为"中国五大古都"。

从东周到唐朝,许多封建君主都看中了洛阳地处中原、易于操控天下的因素和一些军事因素。而且此地作为中原地区开发较早的大城市,造就了这里极其繁荣的经济,所以许多封建君主都喜欢把此地作为一国之都。

其次,在这里发生过许多著名的历史事件,比如说东汉末年宦官作乱时,刘协(即后来的汉献帝,但是当时还是陈留王)就背着少帝刘辩到此处避难,于是流传下了一首非常著名的童谣"侯非侯,王非王,千乘万骑走北邙"。

再比如南北朝时期,北周和北齐双方军事对峙时,北齐宗室大将兰陵王高长恭率领五百大军在此地获得了"北邙大捷"兰陵王因此一战成名。再比如隋末唐初时,王世充和李密双方在此地集结了十多万兵力进行了"北邙之战"。总之,数不胜数,不一而足。

再次,风水学上的特殊性。在风水学上北邙山被他们称为昆仑山(祖龙山)、秦岭、崤山的余脉,被称为中国道教七十二福地之一。而且洛阳又被洢水、洛水等四条河流孕育着,这就使得北邙山成为了举世无双、独一无二的魂灵安息之地,许多人死后都要求葬在这里。

关于北邙山的文学记载和神话传说

历来有无数的文人骚客用文学作品书写着北邙山的传奇。

晋代大诗人陶渊明说:"一旦百岁后,相与归北邙"陶渊明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隐士、诗人,他这样的高洁之士都将北邙山视为了葬身的绝佳场所。白居易也说:"贤愚贵贱同归尽,北邙冢墓高嵯峨。古来如此非独我,未死有酒且高歌"他在表达今朝有酒今朝醉的人生感叹的同时也将北邙视为了丧葬文化的代名词。而元代元好问则说:"驱马北邙原,踟蹰重踟蹰。千年富贵人零落此山中"所谓的此山指的就是北邙山。

北邙留下了许多动人的传说。相传当年老子悄悄来到了北邙山,砌起了太极八卦炉,以乾坤八位调动天地灵性,在经过九九八十一天的精心炼制后,终于炼出了金丹。老子自尝了一颗,瞬间脱去凡骨得道成仙,于是老子又用一颗金丹点化了他的青牛,然后他跨上青牛,由北邙山西出函谷关去了。

"亡人之乡"

由于北邙埋葬了太多太多逝去的英灵,所以此处就从几个朝代里面选取几个大家熟知的人物。汉朝,汉光武帝刘秀的原陵,刘秀起义成功以后建立了东汉,建都洛阳,驾崩以后葬在了北邙。

照理来说古代帝王选取陵墓都是要睥睨天下,背山面水的绝佳之地。但是原陵却是一处"枕河蹬山"之地,可谓是一反常态,现古研究普遍认为选址此处是因为不容易被黄河毁坏。由于他下葬时只带了很少的陪葬品并且选址科学,所以他的陵墓保存得还相对完好。

三国时期,魏文帝曹丕的首阳陵。曹丕的首阳陵选在首阳山东的一块"丘墟不食之地"。他在这样的地方建这样的陵墓,是为了让数百上千年后的后代人不知道有此陵的存在。曹丕一生颇有建树,兴屯田、收河西、兴文修武,在位七年,年号黄初。

他的丧葬观念主要继承了其父曹操的"薄葬理念"因此他是薄葬文化的坚定支持者。墓内"无藏金玉珍宝"。他认为厚葬就是在明明白白地诱惑着那些心怀不轨之人,而且他父亲设立摸金校尉和发丘中郎将的举动更是深深触动了他。

北魏时期,孝文帝元宏(拓跋宏)的长陵。北魏孝文帝是我国著名的政治家和改革家,他的改革极大地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大融合,在我国的经济政治文化发展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页。

太和十八年(公元494年)孝文帝下令将都城从靠北的平城迁往了位处中原的洛阳,并在洛阳进行了改革。后于太和二十三年(公元499年)崩于南征途中。由于孝文帝的文昭皇后的终宁陵与长陵相隔约100米,所以当地人俗称这两座陵墓为"大小冢"。

有人对这里的陵墓数量做了粗略的统计:东周王墓有八座,东汉皇陵五座,曹魏帝陵一座,北魏帝陵四座、西晋帝陵五座,后唐帝陵一座,再加上那些王公大臣的陪葬墓大致有几千座,如果再加上老百姓的陵墓的话,其数量可能就达到了几十万座。

北邙山作为我国丧葬文化的重要代表,在文学作品中被提到了无数次。由于这里地处风水学的宝地,又埋葬了多达二十多座帝王陵墓和几千座大臣陵墓,再加上这里流传着的许多充满神秘色彩的神话传说和绝佳的地理位置,所以被称为了我国的"亡人之乡"。

现如今这里已经遍地古墓,所以也算是此地的一大特色吧。如果想要了解我国的历史文化,那么丧葬文化就一定是一个不能避开的话题,而谈到丧葬文化就一定避不开北邙山。

长歌行古诗

《长歌行》

汉乐府

注释:

长歌行:汉乐府曲调名。

葵:冬葵,我国古代重要蔬菜之一,可入药。

曦:天亮,引申为阳光照耀。

阳春:温暖的春天。

布:布施,给予。

德泽:恩惠。

秋节:秋季。

焜黄:形容草木凋落枯黄的样子。

华:同花。

衰:为了押韵,这里可以按古音读作cuī。

徒:白白的

百川:河流。

译文:

早晨,园中有碧绿的葵菜,晶莹的朝露等待在阳光下晒干。

春天把幸福的希望洒满了大地,所有生物因此都呈现出一派繁荣生机。

常常担心肃杀的秋天来到,花和叶都变黄衰败了。

千万条大河奔腾着向东流入大海,什么时候才能再向西流回来?

如果年轻力壮的时候不知道图强,到了老年头发花白,一事无成,悲伤也没用了。

解题:

此选自汉乐府。乐府是自秦代以来设立的朝廷音乐机关,汉武帝时得到大规模的扩建,从民间搜集了大量的诗歌作品,内容丰富,题材广泛。本诗是其中的一首。

长歌:长声歌咏,也指写诗;

行(xng):古代歌曲的一种体裁,歌行体的简称,诗歌的字数,和句子的长度不受限制。

长歌行是指长声歌咏为曲调的自由式歌行体。

衰:读cuī.古时候人们读的没有shuaī这个音。

这首诗选自《乐府诗集》卷三十,属相和歌辞中的平调曲。《乐府解题》说这首古辞言芳华不久,当努力为乐,无至老大乃伤悲也。把努力理解为努力为乐,显然是一种曲解。汉代的五言古诗,许多是慨叹年命短促、鼓吹及时行乐的。这首诗从整体构思看,主要意思是说时节变换得很快,光阴一去不返,因而劝人要珍惜青年时代,发奋努力,使自己有所作为。其情感基调是积极向上的。

《乐府诗集》是宋代郭茂倩编的一部乐府诗总集,全书一百卷,分十二类。上起汉魏,下迄五代,兼有秦以前歌谣十余首。除收入封建朝廷的乐章外,还保存了大量民间入乐的歌词和文人创造的《新乐府诗》(《新乐府诗集》其中包括《木兰诗》《孔雀东南飞》)。全书各类有总序,每曲有题解,对各种歌辞、曲词的起源和发展,均有考订。

简析:

这是一首咏叹人生的歌。唱人生而从园中葵起调,这在写法上被称作托物起兴,即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园中葵在春天的早晨亭亭玉立,青青的叶片上滚动着露珠,在朝阳下闪着亮光,像一位充满青春活力的少年。诗人由园中葵的蓬勃生长推而广之,写到整个自然界,由于有春天的阳光、雨露,万物都在闪耀着生命的光辉,到处是生机盎然、欣欣向荣的景象。这四句,字面上是对春天的礼赞,实际上是借物比人,是对人生最宝贵的东西──青春的赞歌。人生充满青春活力的时代,正如一年四季中的春天一样美好。这样,在写法上它同时又有比喻的意义,即所谓兴而比。

自然界的时序不停交换,转眼春去秋来,园中葵及万物经历了春生、夏长,到了秋天,它们成熟了,昔日奕奕生辉的叶子变得焦黄枯萎,丧失了活力。人生也是如此,由青春勃发而长大,而老死,也要经历一个新陈代谢的过程。这是一个不可移易的自然法则。诗人用常恐秋节至表达对青春稍纵即逝的珍惜,其中一个恐字,表现出人们对自然法则的无能为力,青春凋谢的不可避免。接着又从时序的更替联想到宇宙的无尽时间和无垠空间,时光像东逝的江河,一去不复返。由时间尺度来衡量人的生命也是老死以后不能复生。在这永恒的自然面前,人生岂不就像叶上的朝露一见太阳就被晒干了吗?岂不就像青青葵叶,一语秋风就枯黄凋谢了吗?诗歌由对宇宙的探寻转入对人生价值的思考,终于推出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这一发聋振聩的结论,结束全诗。这个推理的过程,字面上没有写出来,但读者可循着诗人思维的轨迹,用自己的人生体验来补足:自然界的万物有一个春华秋实的过程,人生也有一个少年努力、老有所成的过程;自然界的万物只要有阳光雨露,秋天自能结实,人却不同,没有自身努力是不能成功的;万物经秋变衰,但却实现了生命的价值,因而不足伤悲;人则不然,因少壮不努力而老无所成,岂不等于空走世间一趟。调动读者思考,无疑比代替读者思考高明。正由于此,使这首诗避免了容易引人生厌的人生说教,使最后的警句显得浑厚有力,深沉含蓄,如洪钟长鸣一般,深深地打动了读者的心。句末中的徒字意味深长:一是说老大无成,人生等于虚度了;二是说老年时才醒悟将于事无补,徒叹奈何,意在强调必须及时努力。

读这首诗,我们很自然会联想到《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那段关于人的生命应该如何度过的名言。人最宝贵的东西是生命。每个人只有一次生命。因此,一个人的一生应该这样度过:当他回顾已逝的年华时,不因虚度时光而悔恨,也不因一事无成而羞愧;这样,在他即将离开人世的时候,就可以坦然地说:我把整个生命和全部的精力,都奉献给了人世间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奋斗。引导读者少壮及时努力,不要虚度光阴,这种人生态度无疑是积极的。

这首《长歌行》不同于汉代其他的文人诗哀叹人生的短促、鼓吹及时行乐,它是一首唱反调的诗,是一首难能可贵的佳作。

燕歌行

曹丕 燕歌行

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群燕辞归雁南翔。

念君客游思断肠,慊慊思归恋故乡,何为淹留寄他方?

贱妾茕茕守空房,忧来思君不敢忘,不觉泪下沾衣裳。

援琴鸣弦发清商,短歌微吟不能长。

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汉西流夜未央。

牵牛织女遥相望,尔独何辜限河梁?

译文及注释

秋风萧瑟,天气清冷,草木凋落,白露凝霜。

燕群辞归,天鹅南飞。思念出外远游的良人啊,我肝肠寸断。

思虑冲冲,怀念故乡。君为何故,淹留他方。

贱妾孤零零的空守闺房,忧愁的时候思念君子啊,我不能忘怀。不知不觉中珠泪下落,打湿了我的衣裳。

拿过古琴,拨弄琴弦却发出丝丝哀怨。短歌轻吟,似续还断。

那皎洁的月光啊照着我的空床,星河沉沉向西流,忧心不寐夜漫长。

牵牛织女啊远远的互相观望,你们究竟有什么罪过,被天河阻挡。

1、本篇属《相和歌辞平调曲》。燕是北方边地,征戍不绝,所以《燕歌行》多半写离别。

2、摇落:凋残。

3、鹄:天鹅。

4、慊慊:空虚之感。淹留:久留。上句是设想对方必然思归,本句是因其不归而生疑问。

5、清商:乐名。清商音节短促,所以下句说短歌微吟不能长。

6、夜未央:夜已深而未尽的时候。古人用观察星象的方法测定时间,这诗所描写的景色是初秋的夜间,牛郎星、织女星在银河两旁, 初秋傍晚时正见于天顶, 这时银河应该西南指,现在说星汉西流,就是银河转向西,表示夜已很深了。

7、尔:指牵牛、织女。河梁:河上的桥。传说牵牛和织女隔着天河,只能在每年七月七日相见,乌鹊为他们搭桥。

赏析

这是曹丕《燕歌行》二首中的第一首。《燕歌行》是一个乐府题目,属于《相和歌》中的《平调曲》,它和《齐讴行》、《吴趋行》相类,都是反映各自地区的生活,具有各自地区音乐特点的曲调。燕(Yān)是西周以至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国名,辖地约当今北京市以及河北北部、辽宁西南部等一带地区。这里是汉族和北部少数民族接界的地带,秦汉以来经常发生战争,因此历年统治者都要派重兵到这里戍守,当然那些与此相应的筑城、转输等各种摇役也就特别多了。拿最近的事实说,建安十二年(207)曹操北伐乌桓的战争,就发生在这古燕国的北部今辽宁省兴城一带。反映这个地区战争徭役之苦的作品,早在秦朝就有生男慎勿举,生女哺用脯。不见长城下,尸骨相撑拄的民歌,到汉代更有了著名的《饮马长城窟》。曹丕的《燕歌行》从思想内容上说就是对这种文学作品的继承与发展。郭茂倩《乐府诗集》引《乐府解题》说:魏文帝秋风别日二曲言时序迁换,行役不归,妇人怨旷无所诉也。又引《乐府广题》说:燕,地名也。言良人从役于燕,而为此曲。这样来理解作品的内容是正确的。《燕歌行》不见古辞,这个曲调可能就创始于曹丕。这篇作品反映的是秦汉以来四百年间的历史现象,同时也是他所亲处的建安时期的社会现实,表现了作者对下层人民疾苦的关心与同情。

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群燕辞归雁南翔。开头三句写出了一片深秋的肃杀情景,为女主人公的出场作了准备。这里的形象有视觉的,有听觉的,有感觉的,它给人一种空旷、寂寞、衰落的感受。这种景和即将出场的女主人公的内心之情是一致的。这三句虽然还只是写景,还没有正面言情,可是我们已经感觉到情满于纸了。这种借写秋景以抒离别与怀远之情的方法,中国是有传统的。宋玉《九辨》中有: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憭栗兮,若在远行,登高临水兮送将归。汉武帝的《秋风辞》说: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兰有秀兮菊有芳,怀佳人兮不能忘。从这里我们不仅可以看到《燕歌行》与它们思想感情上的连续性,而且还可以看到其中语言词汇上的直接袭用。但是这些到了曹丕笔下,却一切又都成为具有他个人独特思想面貌,独特艺术风格的东西了。这点我们后面再说。

念君客游思断肠,慊慊思归恋故乡,君何淹留寄他方?在前面已经描写过的那个肃杀的秋风秋夜的场景上,我们的女主人公登台了:她愁云满面,孤寂而又深情地望着远方自言自语,她说:你离家已经这样久了,我思念你思念得柔肠寸断。我也可以想象得出你每天那种伤心失意的思念故乡的情景,可是究竟是什么原因使你这样长久地留在外面而不回来呢?慊慊(qiānqiān):失意不平的样子。慊慊思归恋故乡是女主人公在想象她的丈夫在外面思念故乡的情景。这种写法是巧妙的,也是具体、细致的。一个人思念另一个人,其思想活动总有具体内容,或者回忆过去在一起的时光,或者憧憬日后见面的欢乐,或者关心牵挂对方目下在外边的生活,想象着他现在正在做什么,如此等等。这种借写被思念人的活动以突出思念者感情急切深沉的方法,早在《诗经》中就有,到了宋人柳永笔下更有所谓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那就更加精采了。这种写法的好处是翻进一层,使人更加感到曲折、细致、具体。淹留:久留。君何淹留寄他方?这里有期待,有疑虑,同时也包含着无限的悬心。是什么原因使你至今还不能回来呢?是因为修筑繁忙?是因为战事紧急?是因为你生病了?受伤了?还是那简直更不能想了。看,女主人公的心思多么沉重啊!

贱妾茕茕守空房,忧来思君不敢忘,不觉泪下沾衣裳。茕茕(qingqing):孤单,孤独寂寞的样子。不敢:谨虚客气的说法,实指不能、不会。这三句描写了女主人公在家中的生活情景:她独守空房,整天以思夫为事,常常泪落沾衣。这一方面表现了她生活上的孤苦无依和精神上的寂寞无聊;另一方面又表现了女主人公对她丈夫的无限忠诚与热爱。她的生活尽管这样凄凉孤苦,但是她除了想念丈夫,除了盼望着他的早日回归外,别无任何要求。

援琴鸣弦发清商,短歌微吟不能长。援:引,拿过来。清商:东汉以来在民间曲调基础上形成的一种新乐调,以悲惋凄清为其特色。短歌:调类名,汉乐府有长歌行、短歌行,是根据歌声有长短(《乐府诗集》语)来区分的,大概是长歌多表现慷慨激昂的情怀,短歌多表现低回哀伤的思绪。女主人公在这秋月秋风的夜晚,愁怀难释,她取过瑶琴想弹一支清商曲,以遥寄自己难以言表的衷情,但是口中吟出的都是急促哀怨的短调,总也唱不成一曲柔曼动听的长歌。《礼记乐记》云:乐也者,情之不可变者也。女主人公寂寞忧伤到了极点,即使她想弹别样的曲调,又怎么能弹得成呢?

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汉西流夜未央。牵牛织女遥相望,尔独何辜限河梁?女主人公伤心凄苦地怀念远人,她时而临风浩叹,时而抚琴低吟,旁徨徙倚,不知过了多久。月光透过帘栊照在她空荡荡的床上,她抬头仰望碧空,见银河已经西转,她这时才知道夜已经很深了。夜未央,在这里有两层含意,一层是说夜正深沉,我们的女主人公何时才能捱过这凄凉的漫漫长夜啊!另一层是象征的,是说战争和徭役无穷无尽,我们女主人公的这种人生苦难,就如同这漫漫黑夜,还长得很,还看不到个尽头呢!面对着这沉沉的夜空,仰望着这耿耿的星河,品味着这苦痛的人生,作为一个弱女子,我们的女主人公她又有什么办法能改变自己的命运呢?这时,她的眼睛忽然落在了银河两侧的那几颗亮星上:啊!牛郎织女,我可怜的苦命的伙伴,你们到底有什么罪过才叫人家把你们这样地隔断在银河两边呢?牵牛、织女分别是天鹰和天琴星座的主星,这两颗星很早以来就被我国古代人民传说成一对受迫害,不能团聚的夫妻,这是家喻户晓,无人不知的事情。女主人公对牵牛织女所说的这两句如愤如怨,如惑如痴的话,既是对天上双星说的,也是对自己说的,同时也是对和自己命运相同的千百万被迫分离、不能团聚的男男女女们说的。这个声音是一种强烈的呼吁,是一种悲凉的控诉,是一种愤怒的抗议,它仿佛是响彻了当时的苍穹,而且在以后近两千年的封建社会里年年月月、时时刻刻都还可以听到它的响亮的回声。这样语涉双关,言有尽而余味无穷,低回而又响亮的结尾,是十分精采的。

作品表现的思想并不复杂,题材也不算特别新鲜,但是曹丕作为一个统治阶级的上层人物能关心这样一种涉及千家万户的事情,而在诗中寄予了如此深刻的同情,这是很可贵的。在艺术上他把抒情女主人公的感情、心理描绘得淋漓尽致,她雍容矜重,炽烈而又含蓄,急切而又端庄。作品把写景抒情、写人叙事,以及女主人公的那种自言自语,巧妙地融为一体,构成了一种千回百转、凄凉哀怨的风格。它的辞藻华美,也袭用了许多前人的东西,但这一切又象是完全出之于无心,而不带任何雕琢的痕迹。这是《燕歌行》的特点,也是曹丕诗歌区别于建安其他诗人的典型特征。曹丕是个政治家,但从他的作品中往往看不到其父曹操那种慷慨激扬以天下为己任的气概,也找不到其弟曹植那种积极上进志欲报效国家的思想。在他那里总象是有一种诉说不完的凄苦哀怨之情,而且他的言事抒情又常常爱用妇女的口吻,因此明代锺惺说他的诗婉娈细秀,有公子气,有文人气(《古诗归》)。清代陈祚明说他的诗如西子捧心,俯首不言,而回眸动盻无非可怜之绪(《采菽堂古诗选》)。《燕歌行》可以说是最能代表曹丕这种思想和艺术风格特征的作品。前人对这两首诗的评价是很高的,清代吴淇说:风调极其苍凉,百十二字,首尾一笔不断,中间却具千曲百折,真杰构也。(《六朝选诗定论》)王夫之说:倾情倾度,倾色倾声,古今无两。(《姜斋诗话》)

《燕歌行》二首在七言诗的发展史上有重要地位,这也是我们应该知道的。《诗经》基本是四言体,偶尔也出个七言句子,但为数甚少。《楚辞》是楚歌体,有七言句,但大多数都带有兮字,与七言诗句子的格式韵味不同。汉代乐府中有一部分杂言体,如《战城南》、《东门行》等,其中有一部分七言句,这些对于七言诗的发展显然是有促进的,但七言句在那些作品中还不是主体。两汉四百年间,全篇由七言构成的作品今天被人们提到的有两首,第一首是汉武帝时的君臣联句,即所谓《柏梁台诗》。这首诗出于后代小说,漏洞甚多,原不可信,而且生编硬凑,堆砌敷衍,也完全没有什么诗味。第二首是张衡的《四愁诗》。诗味很浓,但张衡这四首诗每首的第一句还都带着一个兮字,还拖着一个楚歌的尾巴。因此,真正摆脱了楚歌形式的羁绊,使七言形式宣告独立的作品就不能不说是曹丕的这两首《燕歌行》了。由此我们可以看到曹丕学习汉代乐府,学习前人诗歌,在形式上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燕歌行》句句压韵,而且都是平声,格调清丽宛转,这是七言古诗发展的一个阶段。晋宋作家模写七言,还照此继续走了相当长的一段路。后来又经过南朝、萧绎、庾信等人的努力,到唐代卢照邻、骆宾王那种隔句用韵、平仄相押的鸿篇巨制出现的时候,那时七言古诗就又进入一个更新的发展阶段了。可见,曹丕的开创之功是不能掩没的。

浩歌行

天长地久无终毕,昨夜今朝又明日。

鬓发苍浪牙齿疏,不觉身年四十七。

前去五十有几年?把镜照面心茫然。

既无长绳系白日,又无大药驻朱颜。

朱颜日渐不如故,青史功名在何处?

欲留年少待富贵,富贵不来年少去。

去复去兮如长何,东流赴海无回波。

贤愚贵贱同归尽,北邙冢墓高嵯峨。

古来如此非独我,未死有酒且高歌。

颜回短命伯夷饿,我今所得亦已多。

功名富贵须待命,命若不来知奈何。

悲歌行

悲来乎,悲来乎。主人有酒且莫斟,听我一曲悲来吟。

悲来不吟还不笑,天下无人知我心。君有数斗酒,

我有三尺琴。琴鸣酒乐两相得,一杯不啻千钧金。

悲来乎,悲来乎。天虽长,地虽久,金玉满堂应不守。

富贵百年能几何,死生一度人皆有。孤猿坐啼坟上月,

且须一尽杯中酒。悲来乎,悲来乎。凤凰不至河无图,

微子去之箕子奴。汉帝不忆李将军,楚王放却屈大夫。

悲来乎,悲来乎。秦家李斯早追悔,虚名拨向身之外。

范子何曾爱五湖,功成名遂身自退。剑是一夫用,

书能知姓名。惠施不肯干万乘,卜式未必穷一经。

还须黑头取方伯,莫谩白首为儒生。

文章标签: # 奈何 # 歌行 # 10px